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二十七
文章考
天台山
梁
李巨仁:登天台篇
台山稱地鎮 千仞上凌霄 雲開金闕逈 霧暗石梁遙
翠微橫鳥道 珠澗入星橋 風急清溪晚 霞起赤城朝 寓目幽棲地 駕言逸綺季 避世桃源士 忘情漆園吏
抽簪傲九辟 脫屣輕千駟 沈冥負俗心 蕭灑凌雲意 蒼蒼聳極天 伏眺盡山川
疊峯如積浪 分崖若斷煙 淺深聞過渡 輕重聽飛泉 採藥逢三島 尋真值九僊 藏書凡幾代 看博已經年
逝將追羽客 千載一來旋
唐
許渾:思天台山
赤城雲雪深 山客負歸心 昨夜西齋宿 月明琪樹林
早發天台
來往天台天姥閒 欲求真訣駐衰顏 星河半落巖前寺 雲霧初開嶺上關
丹壑樹多風浩浩 碧溪苔淺水潺潺 可知劉阮逢人處 行盡深山又是山
劉禹錫:憶天台山
常記遊靈境 道人情不低 巖房容偃息 天路許相擕 霞散曙峯外 虹生涼瀑西
何當謝塵役 重去聽猨啼
孟浩然:舟中曉望台山
掛席東南望 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 來往任風潮 問我今何適 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 疑是赤城標
尋天台山
吾愛太一子 餐霞臥赤城 欲尋華頂去 不憚惡溪名 歇馬憑雲宿 揚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裏 遙見石梁橫
方干:入天台山
路入天台氣象清 垂鞭樹石鏬中行
霧昏不見西陵岸 風急先聞瀑布聲
貫休:春日行天台山
重重太古色 濛濛花雨時 好峯行不盡 流水語相隨 黑壤生紅朮 黃猨引白兒
因思石橋路 曾與道人期
徐凝:天台獨夜
銀地秋月色 石梁夜溪聲
誰知屐齒盡 為破蒼苔行
李郢:重遊天台
南國天台山水奇 石橋危險古來知
龍潭直下一百丈 誰見生公獨坐時
張佑[1]:遊天台
崔嵬海西鎮 靈跡傳萬古
羣峯日來朝 纍纍孫侍祖 三茅即拳石 二室猶塊土 旁洞窟神僊 中巖宅龍虎 名從乾取象 位與坤作輔
鸞鶴自相羣 前人空若瞽 巉巖到秋碧 媧女徒巧補 視聽出塵埃 處高心漸苦
纔登招手石 肘底笑天姥 仰看華蓋尖 赤日雲上午 奔雷撼深谷 下見山腳雨
回首望四明 矗矗若城堵 昏晨邈千態 恐動非自主 控鵠大夢中 坐覺身詡詡 東溟子時月 卻孕元化母
彭蠡不盈盃 浙江微辨縷 石梁屹橫架 萬仞千壁竪 卻瞰赤城嶺 勢來如刃弩
盤松國清道 九里天莫覩 窮崇上巑三 㟮屼傍聳五 空崖絕凡路 癡立麋與麈 邈峻極天門 覷海窮地戶
金庭路非遠 徒步欲將舉 身樂道家流 敦儒者一矩 行尋白雲叟 禮象登峻宇
傑窟了杉柟 僊壇半榛莽 懸崖與飛瀑 險噴難足俯 海眼三井通 羽門雙闕柱
瓊臺下昏側 手足前採乳 但造不死鄉 前勞何足數
司馬承禎:山居洗心
不踐名利道 始覺塵土腥 不味稻梁食 始覺神骨清 羅浮奔走外 日月無晦明 山瘦松亦勁 鶴老飛更輕
逍遙此中客 翠髮皆長青 草木多古色 鷄犬無新聲 若有出俗志 不貪英雄名
傲然脫冠綬 改換人間情 去矣丹霄上 向曉雲冥冥
宋
姚寬:天台夜雨
瘴海遠拈天 山城入暝煙 春潮生蛤暈 夜雨長蝸涎 燈几花時落 風簾客未眠
平生懷此地 今夕意茫然
高似孫:天台渡
趙湘:天台思古
遊人行盡天台路 僊家杳杳如何處
惟有山前一派溪 落花依舊留春暮
左緯:天台道中
亂山深處是僊家 海變桑田日未斜
為有慈親倚門望 卻愁溪上見桃花
洪适:天台道中
灘聲因雨急 山勢向雲斜
橘綠誰能畫 楓丹近似花 春鋤懷淺水 郭索上寒沙 漸聽鳴梭近 林中三數家
曾幾:初至天台
疇昔所欣慕 天台冠坤靈 興公玅摹寫 粲若披圖經
自憐纓世網 仰愧徒冥冥 夙契諒非淺 半生吏金庭 成此一叚奇 得按東吳行 又分臨海竹 想像山圍屏
稍稍向鈴閣 行行即禪扃 一丘與一壑 所見皆所聆 石梁臥劒㦸 布水驅雷霆
五百大開士 神光閟林坰 於我定不薄 是事初無形 寒巖三隱者 在眼誰能青
庶幾閭丘守 胷次明渭涇 向來耳聞耳 鬥訟終朝聽 淨洗塵俗狀 數上叅雲亭
樓鑰:天台道中口占
路上人家短竹籬 [A2]繅蠶刈麥自熙熙 可憐日對千尋瀑 不解閒吟半字詩
夏竦:天台道中
驅馬天台路 悠悠漸向晨 雲開忽見寺 山盡偶逢人
細雨疎篁長 微煙古木春 行行逢驛道 落吹起輕塵
王十朋:望天台山
神僊境界無戰爭 奚用漆此嵬嵬城 吾聞秦皇昔多慾 富貴已極貪長生 蓬萊方丈欲親到 車轍馬跡無時停
萬騎南巡適吳越 天台咫尺行將登 僊山不容俗眼見 天為設險藏神靈
山中採藥使未返 鮑魚已向沙丘腥 秦為防胡築紫塞 連年不恤生靈害
天亦防秦甚防胡 赤城高峙煙霞外 神僊要非求可得 祖龍可笑徒勞力 當時劉阮本無心 花笑水迎山自闢
我向丹丘數往來 羣僊杖錫未容陪 揮毫欲續興公賦 愧非擲地金聲才
極山蒼蒼千萬丈 世無僊骨那能上 須待內外兩丹成 駕鶴驂鸞如指掌
過天台
目逆神僊路 丹城未暇躋 雪深封佛隴 雲暗鎖桃溪 流水無還有 亂山高復低 欲尋劉阮洞 歸路恐成迷
陳知柔:遊天台山
煙蘿穿幾重 紫車倦驅駕 忽聞鐘磬音 山腰得僧舍
主僧聞我來 曳杖出相迓 揖我入虛堂 重臨欠臺榭 老屋數椽餘 風物自[A3]閒暇
古木出雲杪 遙岑來竹鏬 下臨一泓水 涵光冷相射 但能了此生 未處慚大廈
我本山中人 偶失學圃稼 為爾聊復留 同僧且過夏 得丹家可浮 遇竹宅𠊳借 是處皆南山 何必東籬下
悠悠去忘歸 甯懼長官罵 松月可留客 徘徊度清夜 明朝過桃源 溪翁莫相詫
劉宰:天台道中
花重朝霏散 鳥啼春意深 風光自流轉 行役負登臨
澗水流晴綠 山雲掩夕曛 病容兼白鬢 漂泊此時心
又天台道中
蒼翠真疑接上台 輕風八月覺寒來
東溟直下千尋壑 北斗平臨數仞臺 吳越微茫迷遠望 古今俯仰起深哀
桃花石洞依然在 不覩僊鬟跨鶴回
王廷表:遊天台山
尋常愛看山 勝奇常不足
今日萬山中 不覺駭心目 清興良在茲 何以步芳躅 把酒酧山靈 抱琴共來宿
汪藻:天台道中
渺渺孤程逐雁飛 茫茫平野見人稀 水紋縈石作蟲篆 麥隴掛峯如衲衣
日月尚留滄海照 山川益護翠華歸 春風自滿江南岸 不管人間萬事非
陳剛中:天台懷古
台岳名高海上山 尋幽不憚遠躋攀 上方鐘皷煙霞裡 僊境樓臺霄漢間
巖石有泉流玉液 石橋無路覓金丹 劉郎已去經千載 洞口無人再啟關
明
虞謙:用韻
赤城自古號名山 萬丈華峯尚可攀 雲逆雨來歸洞口 水流花出到人間
天風聲和瓊臺鶴 夜月光生石鼎丹 我欲垂雲朝帝闕 𠊳應從此步天關
丘嵩:天台山
高山拔起青天外 玉削芙蓉隱蒼翠 飛泉迸出雙滙張 萬斛明珠向空墜
我來正值炎暑殘 翛翛兩袂天風寒 笑歌響振林木表 劍氣高壓煙雲端 平生足跡遍天下 覽秀探奇靡遑暇
荊楊吳蜀及梁秦 到處江山美如畫 天台山水特瓌奇 夙昔嘗聞今見之
瓊臺雙闕擁桐柏 天封華頂如蛾眉 石梁橫空不盈咫 萬丈深潭清見底 遊人欲度先跉𨂲 潭底蛟龍恐驚起
應真五百何年來 但見雲氣凝樓臺 翻然拂袖下山去 瓊花琪草滿歸路
山中幽人不可招 手弄玉簫倚瓊樹 歸來頓覺襟懷寬 俯視塵土何漫漫 重遊定擬是何日 謾題詩句留巖巒
謝鐸:賦天台山
天台山 高不極 山中去天不咫尺 台星下射扶桑赤
羽旗颯爽招不得 至今傳者神僊宅 君不見 周當盛時出甫申 峻極者岳能降神
天台山 高不極 作鎮東南比天脊 屹立乾坤自開闢
胡纘宗:天台懷古
懸厓掛石梁 縹緲隔僊子 不見採藥人 桃花自流水
鄭毅:天台道中
石磴崚嶒雨欲昬 隔林啼鳥暗消魂 橫溪斷岸疑無路 翠竹蒼松更有村
遙向空中看瀑布 不知何處是僊源 芒鞋謝卻風塵路 問水尋花扣洞門
蕭一中:遊天台
我聞天台勝 乃在廿載前 寤寐思弗得 懷念心悄然 今茲獲登眺 真若凌雲煙
開襟袖六合 流睇俯八埏 諸峯逈羅立 層崖峭森巖 瑤花發榮滋 琪樹交爭[A4]妍 行行望石梁 岐路阻且長
石梁不可度 捫蘿躡其傍 仰觀瀑布泉 恍若銀漢涓 情境意俱適 翛然恣遠騫
顧予眇然躬 卒歲風塵中 東城復南陌 飄飄揚飛蓬 無能作翔鳳 徒爾羨冥鴻
黃約:過天台
杖策天台路 松杉萬壑陰 僊人不可見 花落正春深
鄭善夫:天台雜詩二絕
一夜雨聲吹不斷 國清寺前溪水鳴 欲過天台拾瑤草 秋風無限石梁情
華頂數峯飛刺天 長風白日灑雲煙 鹿裘行探金明草 笑指洪崖星漢邊
王廷幹:遊天台山
勝境標州北 名山紀浙東 天高疑可即 地險諒難窮
宇宙誰開闢 林原此鬱蔥 龍潭新跡在 僊掌舊臺空 香草縈千狀 奇花積萬叢
深巖巢翡翠 流水灌梧桐 鳳宇瓊階綠 雲橋寶樹紅 玲瓏珠閣麗 峻絕石梁雄 滄海還觀日 赤城如貫虹
朱明未暇候 白露已含風 尋賞國清寺 問玄桐柏宮 天涯聞夜鶴 海日悵秋鴻
靈異荷神護 登臨感化功 理人懷謝守 載筆愧孫公 永夏情方盛 夕陽興未終 芳辰忘辱累 佳氣逸崆峒
何日丹丘住 修真步葛洪
黃孔昭:憇天台山寺
偶憇招提境 行穿松柏林 鐘聲出樹遠 塔影到池深 掃葉分僧石 聽𤠔坐竹陰 回頭無限意 索寞向誰吟
王畿:再遊天台(二首)
雨裏雲霞濕不飛 碧桃零落洞門稀
劉郎已去無消息 應有王喬採藥歸
曾跨飛虹瞰泬寥 重來孤興未全消 寥天落木千峯淨 塵世無勞夢鐵橋
孔天胤:天台路留眺
孰謂天路遙 而吾踐斯境
楢溪始直進 丹橋寢凌騁 璇玉表殊流 雲霞絢層嶺 登頓躡僊蹤 河流鑑塵影
複徑來轉幽 連巖去彌永 石翠琰桐精 潭華鑠金影 鶴笙時彷彿 琪樹乍森冷 飯麻人莫從 茹芝懷徒耿
福庭倘果留 羽化在俄頃
周志偉:同葉海峯遊天台山水
日出天台生紫煙 飄飄僊子到何年 風波不作滄洲夢 歲月翻耽華頂眠
石室豈緣丞相去 花源莫信玉人憐 山中瑤草倘能拾 海上閭丘漫惜傳
王士性:惡溪道上聽猨聲
惡溪不可涉 流水亦何心 石觸雲根出 灘回蜃窟深
記名提鎮江甯城守協鎮.署兩江督中協鎮.統領督標親軍全軍劉華軒喜助洋二十元
天台山方外卷第二十七終
校注
[0901001] 此處「張佑」,當為「張祜」之誤。《全唐詩》有張祜〈遊天台山〉一詩,內容與本文相同。[A1] 訴【CB】,訢【志彙】
[A2] 繅【CB】,鏁【志彙】
[A3] 閒【CB】,間【志彙】
[A4] 妍【CB】,研【志彙】
【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90 冊 No. GA090n0089 天台山方外志(第19卷-第3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