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五(女庶人部[38]下)
- [39]長髮女[40]人捨髮供養佛一
- 獨母見沙門神足願後生百兒二
- 母人懷[41]𨉃遇佛願以兒為道三
- 老母慳病時見地獄婢行善覩有天堂四
- 母人為比丘起屋壽終生[42]天手出眾物五
- 母二兒溺死哭知浮者六
- 婦人化婿戶上懸鈴使聞聲稱佛後免地獄七
- 瞻婆女人身死闍維於火中生子八
- 摩那祇女懷[43]杅謗佛地即震裂身陷地獄九
- 婬[44]盪婦人苦一沙門沙門心至火變為水十
- 童女火氣入身懷𨉃生端正子十一
- 女人懷[1]𨉃口常誦經生兒多智為眾人所宗十二
- 女人懷𨉃生四種異物十三
- 女人心緣丈夫誤繫兒入井十四
- 換貸自[2]取多還少命終為犢十五
- 青衣割食施辟支佛立改醜顏得為夫人十六
- 醜婦臨水見他影謂其端正十七
長髮女人捨髮供養佛[3]一
昔有一女。端正紺髮髮與身等。國王夫人請[4]頭髮與千兩金而不肯與。見佛歡喜願設供養。請其父母乞為呼之。父母言。家貧無以飯之。女言。取髮直以用供養。父母白佛願[5]佛明日暫顧微飯。女割髮與王夫人。夫人知其[6]懸急但與五百兩金。女取金買食歡喜無量。悔昔慳貪今世貧窮。願令我後莫值此苦。女見世尊。金光五色照其門內。頭面著地遶佛三匝。頭髮還復如故。佛言。此女[7]上世貧無可施。[8]常持頭面著地作禮。後八十一劫常生人中。此福已盡[9]今生貧家。猶識功德見我歡喜福祐無量。命終當生第二忉利天上。盡天。福壽當發菩薩道心。女父母兄弟莫不歡喜命盡生天(出十卷譬喻經第三卷)。
獨母見沙門神足願後生百兒[10]二
昔有獨母。賃守田園。主人有事餉過食時。食至欲食。沙門從乞。以所食分盡著鉢中。一莖蓮華又以貢奉。道人即現神足。母喜歎曰。真聖人乎。願我後生百子若茲。母終為梵志嗣。其神靈集梵志小便之處。鹿舐小便即感有身。時滿生女。梵志育焉。年至十餘。守居護火。女與鹿戲不覺火滅。父令索火。女至人[11]𨽁步一蓮華。火主曰。爾繞吾居三匝以火與爾。女即從命。華生陸[12]土圍屋三重。國王聞之。召問相師。師曰。必有聖嗣傳化無窮。王命賢臣。娉迎還宮。懷妊月滿乃生百卵。后妃逮妾靡不嫉焉。以囊盛卵[13]密覆其口。投江流中。天帝釋下以印封口。諸天翼衛從流[14]停止。由柱植地下流之國。其王於臺遙覩水中。有囊流下。[15]輝晃光耀似有乾靈。取而觀焉。覩帝釋印。[16]發百卵懷育溫煖。時滿體成產為百男。生有聖智不啟自明。相好希有力勢兼百。王具白象百頭以供聖嗣。征伐隣國莫不降伏。又伐所生父王之國。王曰。孰有能却斯敵者乎。母曰。大王無懼。為王降之。即登樓觀揚聲謂曰。夫逆之大其有三矣。一不遠群邪招二世苦。二生不識親而逆孝行。三恃勢殺親毒向三尊。懷此三逆者其惡無盡。爾等張口信現乎。今母[17]旋其乳。天命湩射遍百子口。精誠之感飲湩情哀。僉然俱曰。斯吾母矣。叩頭悔過。親嗣如會靡不哀慟。二國和睦靡不稱善。諸子覩世無常。辭親學道遠世穢垢。九十九子皆得緣覺。一子理國父崩為王。大赦眾罪開藏布施。民人無乏。化以十善正善治國。興立塔寺供奉沙門。誦經論道口無四惡。天帝養護由親育子。留為王者即吾身是。父者今白淨王是。母者舍妙是(出度無極集第二[18]卷)。
有一母人懷𨉃數月。見佛及僧心自計言。我生子如此。使作沙門為佛弟子。月滿生男姝好異眾。及年七歲。家貧但作二人食及三法衣。手持澡瓶將兒詣佛曰。願哀我子使作沙門。佛即聽之。令以瓶洗兒手。應時九龍從瓶口出。吐水灌兒。殘水散兒頭上。化成華蓋。中有師子座。座上有佛。佛笑出五色光。照[21]千億佛剎。還繞佛身從兒頂入。母以飯具上佛。并食其子。發無上道心。十億佛剎六反震動。諸佛自現。以母飯施爾所諸佛及比丘僧。皆得飽足初不損減。兒髮自墮成為沙門。即得立於不退轉地(出十卷譬喻經第三卷)。
昔王舍城東有一老母。慳貪不信。其婢精進常行慈心。念用二事利益群生。一者不持熱湯[24]沷地。二者洗器殘粒常[25]施人。老母得病[26]有氣息。魂神將之入地獄中。見火車鑪炭鑊湯涌沸刀山劍樹苦楚萬端。老母見問[27]訊是何物。獄卒答曰。此是地獄。王舍城東有慳貪老母。應入其中。老母自知悚然愁悸。小復前行。七寶宮舍妓女百千種種珍異。問此何物。答言。天宮。王舍城東慳貪老母有婢精進命盡生中。老母忽活憶[28]了向事。而語婢言。汝應生天。汝是我婢。豈得獨受汝當共我。婢答之言。脫有此理[29]轉當奉命。但恐善惡隨形不得共受耳。母即不慳貪。大作功德(出雜譬喻經)。
母人為比丘起屋壽終生天手出眾物[30]五
昔[31]維衛佛。從諸比丘六萬二千。初從山出還父王國。國王於城外割地立精舍。諸比丘各得地分。有比丘語左右家。欲[1]請作屋。男子不許。其家老母手自為之屋得成。十指皆穿。比丘坐中禪定。一[2]定入火光三昧舍現大火。母遙望見。念我作屋尋便已燒何薄福乎。[3]入屋故在。但於火光中見比丘。甚大歡喜。壽終生天。釋迦成佛天命未盡。來下白佛。明日飯佛及聖眾。佛默然受之。波斯匿王又遣請佛。佛曰。已受天請。王曰。未嘗見天人下施。何緣有此。明日遣人候之不見施辦。乃至禺中亦復寂然。王勅備餚饌。若無人為吾當供之。日中天至了不[4]齎食。但將諸天玉女。鼓諸音樂禮佛而住。白曰時到。即舉手巾眾事皆辦。行水既訖。復更舉手。出厨百味甘露在地。手自斟酌眾會皆足。王見驚欣。澡畢白佛。不審此天。宿有何福手出百味福德乃爾。佛為王說。前世手為比丘作屋。從是生天九十一劫。手出眾物福尚未終(出雜譬喻經第一卷)。
母二兒溺死哭知浮者[5]六
母生二子。一不知浮。墮水而終。母都不哭。一知浮亦墮水亡。母悲哭之。人言。前子不哭。後子而哭何耶。母言。前不知浮故其宜也。後者工浮其為枉也(出十卷譬喻經第八卷)。
婦人化婿戶上懸鈴使聞聲稱佛後免地獄[6]七
昔有人不信。婦甚事佛。婦白婿曰。人命無常可修福德。婿無心懶[7]墮。婦恐將來入地獄中。即復白婿。欲懸一鈴安著戶上。君出入時。[8]掁鈴作聲稱南無佛。婿曰甚善。如是經久。其婿命終。獄卒扠之擲鑊湯中。扠掁鑊作音聲。謂是鈴聲。稱南無佛。獄官聞之。此人奉佛。放令出去。得生人中(出雜譬喻經[9]也)。
瞻婆女人身死闍維於火中生子[10]八
瞻婆國人事六師。初未曾聞佛法僧名。作極惡業。佛於爾時。為眾生故往瞻婆城。時彼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共事六師以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𨉃。長者知已往六師所。歡喜問言。為男為女。六師答言。生必是女。長者愁惱。復有知識來謂長者。先不聞優樓頻螺迦葉兄弟。為誰弟[11]子。六師若是一切智者。迦葉何故捨之從佛。又舍利弗目[12]揵連等。及諸國王頻婆娑羅等諸王夫人。末利夫人。諸國長者須達等。如是諸人皆佛弟子。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如來今者近在此住。若欲實知當詣佛所。爾時長者即詣我所。以事問佛。佛言長者。汝婦懷𨉃是男無疑。福德無比。長者歡喜。六師心嫉以菴羅果和合毒藥持與長者。快哉瞿曇善說其相。汝婦臨月可服此藥。兒則端正產者無患。長者受之與婦令服。服已尋死。六師歡喜。周遍城市唱言。沙門瞿曇記。彼長者婦當生男。今兒未生母已喪命。爾時長者復於我所生不信心。即便殯斂棺蓋焚之。我見此事已顧命阿難。取我衣來吾欲往彼摧滅邪見。爾時六師遙見佛往各相謂言。瞿曇沙門至此塚間欲噉肉耶。未得法眼諸優婆塞各懷愧懼。而白佛言。彼婦已死願不須往。爾時阿難語諸人言。且待須臾。如來不久當廣開闡諸佛境界。佛到。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兒母已終云何生子。我言長者。卿於爾時都不見問母命脩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屍火燒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如蓮華臺。六師見已謂為幻術。長者見已心復歡喜。呵責六師。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於爾時尋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耆婆[13]前入火聚猶入清涼大河。抱持是兒還詣我所。授兒與我。我受兒已告長者言。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眾生若有重業果報。火及毒螫並不能害。非我所作。時長者言。善哉世尊。是兒若得盡[14]天命。唯願如來為立名字。佛言。長者。[15]是兒生於猛[16]火中。火名樹提。因名樹提(出大涅槃[17]經第二十八[18]卷)。
佛在舍衛國。無數大眾為說[21]法要。時有外道弟子摩那祇女。宿罪深重身帶木杅以衣覆之。出舍衛城至祇洹寺。遙見世尊與無數眾而為說法。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今日要當在此眾中毀辱瞿曇。令[22]我師得致供養。乃至眾中而說偈言。此說法人使我此身懷𨉃有兒。時大眾中多諸外道裸形梵志。信佛者少習邪者眾。聞此女語皆共信用。其信佛者內自思惟。昔佛在宮。捨王重位捐棄婇女。出家學道成最正覺。豈有心與此穢陋之女[23]與從事乎。時釋提桓因在如來後執扇[24]而扇內自思惟。此弊梵女云何乃興此意誹佛。化為白鼠。嚙木杅[25]系斷聲震大。眾無不見者。其中不篤信者皆[26]㗁然。此為何聲乃震四遠。其中信佛之人聞此音聲歡喜踊躍。僉然同悅。尋有一人從坐而起。手執木杅語彼女曰。此是汝兒耶。時地自開全身即入阿鼻地獄。時女宗族追慕啼泣不能捨離。不信佛者即起懺悔。其中信者共相告曰。誹謗之報其罪如是。現驗如茲。豈云後世(出摩那祇全身入地獄經)。
有大迦羅越。財富無數。其子端正黠慧大好經道。出家從師奉行經法。師先令分衛七日。國中有婬蕩家婦。呼令其入。入便[3]閉門前牽沙門。沙門不從。婦大恚。呼婢來鑿作火坑深一丈。使四婢急捉身不得動。臨火坑上。沙門言。且止。我當計校。沙門自念。我入火中為一死耳。此持戒死可得生天。若犯戒死當入泥犁無有出時便入坑中。火化作水至沙門腰。安徐而出(出十卷譬喻經第五卷)。
童女火氣入身懷𨉃生端正子[4]十一
昔有長者名曰善施。家有未出門女。在家向火。[5]暖氣入身遂便有軀。父母驚怪詰其由狀。其女實對不知所以。父母重問。加諸杖楚其辭不改。遂上聞王。王復詰責辭亦不異。許之以死。女即稱怨曰。天下乃當有無道之[6]君枉殺無辜。我若不良自可保試。見枉如是。王即檢保。如女所言無他增減。語其父母。我欲取之。母對曰。隨意取之。用此死女為。王即內之宮裏。隨時瞻養日月遂滿。產得一男端正姝妙。年遂長大。出家學道聰明博達。精進不久得羅漢道。還度父母(出分別功德經第五卷)。
女人懷𨉃口常誦經生兒多智為眾人所宗[7]十二
昔有比丘精進守法。少持禁戒初不毀犯。所可諷誦是般若波羅蜜。其有聞此比丘音聲莫不歡喜。有一小兒厥年七歲城外牧牛遙聞比丘[8]諷誦經聲。即詣精舍禮拜比丘。聽其經言。時說色空。卒聞即解。兒大歡喜。便問比丘。比丘應答不可兒意。是時小兒反為比丘解說其義。昔所希聞比丘歡喜。怪此小兒智慧非凡。時兒即去還至牛所。所牧牛犢散走入山。兒尋其迹追逐求索。時值一虎害此小兒。小兒命終生長者家。夫人懷𨉃。口便能說般若波羅蜜。從朝至暮初不懈息。其長者家怪。此夫人口為妄語謂呼鬼病。卜問譴祟無能知者。是時比丘入城分衛詣長者門。遙聞其聲心甚喜悅。即問長者。內中誰有說此深經。長者報言。我婦鬼病晝夜妄語口初不息。比丘報言。此非鬼病。但說尊經佛之大道。願得入內與共相見。長者言善。即至婦所。比丘難問反覆披解。即留比丘與作飲食。展轉相謂。夫人懷𨉃口誦尊經。其音妙好。後日長者復請比丘。悉令詣舍辦[9]飯食具。時夫人出禮眾比丘復為說法。諸有疑難不能及者盡為解說。眾僧歡喜。日月滿足產得男兒。適生叉手長跪說波羅蜜。夫人產已還復如本。長者問言。此為何等。比丘答曰。真佛弟子好養護之。此兒後大當為一切眾人作師。吾等悉當從其啟受。時兒七歲道法悉備。[10]舉眾超絕智度無極。經中誤脫。有所短少。皆為刪定足其所乏。兒[11]母所至輒開化人。長者室家內外大小五百人眾皆從兒學。所開發者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12]道。五百比丘聞兒所說盡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淨。是時兒者則吾身是。比丘者迦葉佛是(出度無極[13]集第六卷)。
女人懷𨉃生四種異物[14]十三
有夫妻二人無子。祠祀天神以求係胤。神即許之。遂便懷𨉃。生四種物。一者[15]旃檀斗盛米。二者甘露瓶。三者寶囊。四者七節神杖。其人歎曰。吾求兒子更生餘物。便到神所重求所願。神即語言。汝欲得子何物稱益。答曰。子當使令給養吾等。神云。今此米斗用之無盡。甘露蜜瓶食之無減。而消百[16]疾珍寶之囊[17]見無損[18]減。七節神杖以備凶暴。兒子豈能辦此。其人大喜。還家試驗如言不虛。遂成大富不可訾計。國王聞之。即遣眾兵欲往攻奪。其人擎杖飛遊擊敵摧破。強眾皆悉退散。其人歡喜無復憂患(出譬喻經第[19]十卷)。
女人心緣丈夫誤繫兒入井[20]十四
明婬荒之士。寧喪其親族。無息心於婬事。舍衛城邊有一婦人。抱兒持瓶詣井汲水。有一男子顏貌端正。坐井右邊彈[21]瑟自娛。[22]婦女人多欲耽著男子。男子亦樂女人[23]女人迷荒。索繫兒頸懸於井中。尋還挽出。兒時已死。愁憂傷結呼天墮淚。而自說頌。佛集大眾告諸比丘。婬火熾盛能燒善本。婬荒之士不識善惡不別清白不知縛解。斯輩之人遂無慚愧。寧喪親族分受刑辱。或因姦婬殺害父母兄弟六親。王者所戮死受惡報。生[24]生無極。昔有一人。篤好姦婬。父母所生唯此一子。夜非人時。天陰雷電帶刀持箭欲往婬女村。時母覺知。即捉曉喻。[1]夜既陰闇為人所害。吾宿尠德唯有一子。會遇惡者吾無所恃。子報母曰。去不得復住。母知意正。便向兒[2]處至。即拔刀刺殺其母。即打婬女門。女人應曰。汝是何人以[3]誦答曰。
女人以頌報曰。
男[6]子復報女曰。為汝害母造無邊罪。小見寬[7]恕。為開門暫得言談。便復還家。女人報曰。
昔有長者居富無限。唯有一妹嫁得貧婿。兄數數餉遺。轉欲厭妹來。從兄貸麵。兄言。自往取之。妹便案[13]捺而取。持灑如還。兄亦不覺數數非一。妹命終為兄家作犢子。兄甚愛之養食令肥。當殺祠神。時五百賈客欲從主人舉錢頓息。在外展轉自相問言。卿取幾錢各各說其多少。最後一人言。但益取之。後同不還多少何在。時犢子在邊。便作人語。諸人何以乃生此意。我是主人妹。坐貸麵欺兄。今作牛身來償兄債。時五百賈人。聞其言莫不戰慄。皆不復舉錢而去(出諸經中要事)。
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五
校注
[0234038] 下【大】,第三十五【明】 [0234039] 明本無此目錄 [0234040] 人【大】,〔-〕【宋】【元】【宮】 [0234041] 𨉃【大】*,妊【宋】【元】【宮】* [0234042] 天【大】,入【宋】 [0234043] 杅【大】,盂【宋】【元】【宮】 [0234044] 盪【大】,蕩【宋】【元】【宮】 [0235001] 𨉃【大】,子【宋】【元】【宮】 [0235002] 取【大】,取取【宋】【元】【宮】 [0235003] 一【大】,第一【明】 [0235004] 頭【大】,顧【宋】【元】【明】【宮】 [0235005] 佛【大】,〔-〕【宋】【元】【明】【宮】 [0235006] 懸【大】,緣【元】【明】 [0235007] 上【大】,先【宋】【元】【明】 [0235008] 常【大】,當【宋】【元】【宮】 [0235009] 今【大】,命終今【宋】【元】【明】【宮】 [0235010] 二【大】,第二【明】 [0235011] 𨽁【大】,聚【宋】【元】【明】【宮】 [0235012] 土【大】,地【宋】【元】【明】【宮】 [0235013] 密【大】,蜜【宋】【元】【宮】 [0235014] 停【大】,亭【宋】【元】【明】【宮】 [0235015] 輝【大】,煒【宋】【元】【明】【宮】 [0235016] 發【大】,發得【宋】【元】【明】【宮】 [0235017] 旋【大】,捉【宋】【元】【明】【宮】 [0235018] 卷【大】*,分【宮】* [0235019] 𨉃【大】*,妊【宋】【元】【明】【宮】* [0235020] 三【大】,第三【明】 [0235021] 千【大】,十【宋】【元】【明】【宮】 [0235022] 時【大】,〔-〕【宋】【元】【宮】 [0235023] 四【大】,第四【明】 [0235024] 沷【大】,澆【宋】【元】【明】【宮】 [0235025] 施【大】,施與【宋】【元】【明】【宮】 [0235026] 有【大】,雖有【宋】【元】【明】【宮】 [0235027] 訊【大】,許【宋】【元】【明】【宮】 [0235028] 了【大】,乎【宋】【元】【明】【宮】 [0235029] 轉【大】,輒【宋】【元】【明】【宮】 [0235030] 五【大】,第五【明】 [0235031] 維【大】,惟【宋】【元】【宮】 [0236001] 請【大】,倩【宋】【元】【明】【宮】 [0236002] 定【大】,夜【宋】【元】【明】【宮】 [0236003] 入【大】,母入【宋】【元】【明】【宮】 [0236004] 齎【大】,齊【明】 [0236005] 六【大】,第六【明】 [0236006] 七【大】,第七【明】 [0236007] 墮【大】,惰【宋】【元】,慳【宮】 [0236008] 掁【大】下同,䟫【宮】下同 [0236009] 也【大】,〔-〕【宋】【元】【明】【宮】 [0236010] 八【大】,第八【明】 [0236011] 子【大】,十【宮】 [0236012] 揵【大】,犍【宋】【元】【明】【宮】 [0236013] 前入【大】,入前【宮】 [0236014] 天【大】,其天【宋】【元】【明】【宮】 [0236015] 是【大】,〔-〕【宋】【元】【明】【宮】 [0236016] 火【大】,火之【宋】【元】【明】【宮】 [0236017] 經【大】,〔-〕【宋】【元】【宮】 [0236018] 卷【大】*,分【宋】【元】【明】【宮】* [0236019] 杅【大】下同,盂【宋】【元】【明】【宮】下同 [0236020] 九【大】,第九【明】 [0236021] 法要【大】,要法【宋】【元】【明】【宮】 [0236022] 我【大】,我等【宋】【元】【明】【宮】 [0236023] 與【大】,與共【宋】【元】【明】【宮】 [0236024] 而扇【大】,〔-〕【宋】【元】【明】【宮】 [0236025] 系【大】,繫【元】【明】 [0236026] 㗁【大】,愕【宋】【元】【明】【宮】 [0237001] 此項宋元明三本宮本俱在第十三項下 [0237002] 十【大】,十三【宋】【元】【宮】,第十三【明】 [0237003] 閉【大】,開【宋】【宮】 [0237004] 十一【大】,十【宋】【元】【宮】,第十【明】 [0237005] 暖【大】,煖【明】 [0237006] 君【大】,王【宋】【元】【明】【宮】 [0237007] 十二【大】,十一【宋】【元】【宮】,第十一【明】 [0237008] 諷誦【大】,誦說【宋】【元】【明】【宮】 [0237009] 飯【大】,飲【宋】【元】【明】【宮】 [0237010] 舉【大】,與【元】【明】 [0237011] 母【大】,每【宋】【元】【明】【宮】 [0237012] 道【大】,道意【宋】【元】【明】【宮】 [0237013] 集第六【大】,第六集【宮】 [0237014] 十三【大】,十二【宋】【元】【宮】,第十二【明】 [0237015] 旃【大】,栴【明】 [0237016] 疾【大】,病【宋】【元】【明】【宮】 [0237017] 見【大】,用之【宋】【元】【明】【宮】 [0237018] 減【大】,〔-〕【宋】【元】【明】【宮】 [0237019] 十【大】,七【宋】【元】【明】【宮】 [0237020] 十四【大】,第十四【明】 [0237021] 瑟【大】,琴【宋】【元】【明】【宮】 [0237022] 婦【大】,〔-〕【宋】【元】【明】【宮】 [0237023] 女人【大】,〔-〕【宋】 [0237024] 生【大】,之【宋】【元】【明】【宮】 [0238001] 夜既【大】,今夜【宋】【元】【明】【宮】 [0238002] 處至【大】,拜至兒【宋】【元】【明】【宮】 [0238003] 誦【大】,頌【宋】【元】【明】【宮】 [0238004] 覆蓋【大】,蓋頌【宋】【元】【明】【宮】 [0238005] 待【大】,附【宋】【元】【明】【宮】 [0238006] 子【大】,〔-〕【宋】【元】【明】【宮】 [0238007] 恕【大】,恕見【宋】【元】【明】【宮】 [0238008] 犯【大】,把【宋】【元】【明】【宮】 [0238009] 罪【大】,罪無數劫【宋】【元】【明】【宮】 [0238010] 經【大】,經第三卷【宋】【元】【明】,經第三分【宮】 [0238011] 取【大】,取取【明】 [0238012] 十五【大】,第十五【明】 [0238013] 捺【大】,難【宋】【宮】,攤【元】【明】 [0238014] 十六【大】,第十六【明】 [0238015] 乃【大】,及【宋】【元】【明】【宮】 [0238016] 十七【大】,第十七【明】 [0238017] 了【大】,繚【元】【明】 [0238018] 時【大】,〔-〕【宋】【元】【明】【宮】 [0238019] 絞【大】,經【宋】【元】【明】【宮】 [0238020] 役【大】,投【宋】 [0238021] 蘇【大】,酥【宋】【宮】 [0238022] 卷【大】,八【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1 經律異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