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九(行聲聞道[17]下諸[18]國王部第[19]六)
- [20]鏡面王欲起新殿一
- 不梨先泥王請佛解夢二
- 惡少王遶塔散寇三
- 難國王因兒婦得解四
- 阿質王從佛生信五
- 優填王請求治化方法六
- 優填王惑於女人射其正后矢不能傷七
- 檀那王國遭暴水蛇遶其城為二比丘所[21]救八
- 國王酒獵[22]聞之修福九
- 國王臨死藏珠髻中十
- 有王遇伐不拒十一
- 國王試一智臣十二
- 驢首王食雪山藥草得作人頭十三
- [23]不眠王殺睡左右十四
鏡面王欲起新殿[1]一
過去迦尸國王。以正法治。人民安樂無諸患難。時王無子。夫人忽然懷妊。十月生兒無有眼鼻。生得七日施設大會集諸群臣。相師道士為子立字。時彼國法。或因福相或因星宿或因父母而立[2]字。婆羅門問言。王子身體有何異相。傍人答言。今此王子其面正平都無眼鼻。婆羅門言。應名鏡面。以四乳母供給抱養。一人摩拭洗浴。一人除棄不淨。一人懷抱。一人乳哺。此四乳母晝夜給侍。譬如蓮華日日增長。至年長大父王命終。即拜鏡面以尊王位。然此太子宿[3]殖德本。雖生無目而有天眼。堪為國王。福德力大。國中人民聞鏡面太子為王無不奇怪。時有大臣便欲試之。不能得便。遇王出勅。勅諸群臣。更立新殿。彫文[4]剋鏤種種彩畫。大臣試王。將一獼猴與著衣服作革囊盛之。[5]串其肩上將到王前。巧匠已至願王指授。王知相試。便說偈言。
時鏡面王。今即我也(出僧祇律第七卷)。
不梨先泥王請佛解夢[8]二
不梨先泥王。夜臥夢見十事。一者夢見三瓶併兩邊瓶滿氣出相交往來。不入中央空瓶中。二者夢見馬口食尻亦食。三者夢見小樹生華。四者夢見小樹生果。五者夢見一人索繩。人後有羊。羊主食繩。六者夢見狐於金床上金器中食。七者夢見大牛還從犢子飲乳。八者夢見四牛從四面鳴來相趣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九者夢見大[9]池水中央濁四邊清。十者夢見大谿水流正赤。王寤[10]大恐。亡國及身。即召公臣及諸道人曉解夢者問之。有一婆羅[11]門。皆非吉事。當取所重愛夫人太子。及邊親近侍人奴婢。皆殺以祠天王。有臥具及著身珍寶好物。皆當燒以祠天。能如是者王身得無他。王聞不樂。夫人問王。何故愁憂。王言說。昨夜夢見十事。恐亡國及身。有婆羅門。解夢皆非吉事。夫人言。王莫愁憂。今佛近在精舍。去國不遠。何以不往問夢意。如佛所解。王當隨之。王即到佛所。頭面禮佛足具以白佛。恐亡國土身及妻子。願聞教[12]戒。佛言。莫恐。王夢者。後世人當不畏法禁。[13]貪婬嫉妬不知厭足。少義無慈不知慚愧。第一夢者豪貴自相追隨。不顧貧賤。第二夢者見馬[14]兩食。後世帝王及諸大臣。稟食俸祿復[15]探萬民不知厭足。第三夢者小樹生華者。後世人年未滿三十。而頭生白髮。貪婬多欲年少強[16]老。第四夢者小樹生果者。後世人年未滿十五。便行嫁抱兒而歸。不知慚愧。第五夢者一人索繩[17]後人有羊。羊主食繩者。後世人夫婿出行。婦與他通食其財物。第六夢者狐於金床金器中食。後世人下賤更尊貴。有財產眾人敬畏之。公侯子孫更貧賤。處於下坐飲食在後。第七夢者大牛還從小犢。子[18]乳者。後世人無有禮義。母為女媒誘他男子。與女交通[19]授女求財。以自饒給不知慚愧。第八夢者四牛從四面鳴來相[20]趨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者。後世帝王長吏人民。皆無至誠之心。更相欺詐愚癡瞋恚。不敬天地以用是故[21]雨澤不時。長吏人民請禱求雨。天當四面起雲雷電有聲。長吏人民咸言。當雨須臾之間雲散雨去遂為不墮。所以者何。帝王長吏人民無有忠正仁慈。第九夢者大池水中央濁四邊清者。後世中國當擾亂治行不平。人民不孝父母不敬長老。邊國面當平清。人民和睦孝從二親。第十夢者大谿水流正赤者。後世諸國當忿諍興軍聚眾更相攻伐。當作車兵步兵[22]騎兵。共鬪相殺傷不可稱數。死者於路血流正赤。王長跪白言。得佛教[23]戒心即歡喜。為佛作禮[24]還歸宮中。重[25]貴正夫人。皆奪諸大臣俸祿。不復信[26]異道婆羅門(出國王不[27]梨先泥十夢經)。
惡少王遶塔散寇[28]三
月支國有王。名惡少王。此天下莫不靡伏。母教勅王曰。設有臨死之難慎莫左旋佛寺。當念右旋慎莫違吾此教。時惡少王。大出兵眾攻純血城。手自執劍殺三億人。後戰不如。乘象奔走顧視佛圖。憶母教誡便迴象右旋。敵國見之因各散伏。王見賊退尋從[29]進。得其本城擒獲王身。便憶佛語。自歸佛者為尊為上無有及者。設我不右旋者豈能壞此賊乎(出出曜經第十六卷舊雜譬喻略[30]同)。
難國王因兒婦得解[31]四
佛在舍衛國。有難國王。名分和檀。大好道德。日飯道士千餘人。王自謂。智慧無雙以鐵縛腹。常恐智慧橫出。而欲為子婚。問群臣曰。天下有智如我者不。若其有者。我欲為子取其女也。國內無有。王遣使者求索他方。到舍衛國問彼人民有佛。使者言。佛寧有女不。答曰。道人無有女也。使者言。次復有誰。答曰。阿難邠坻賢善好道有女第一。使者言。何用為第一。答曰。曾與太子祇共諍園田持以上佛。象負黃金數千萬億不貪重寶但志為善。使者即往到阿難邠坻居所。還以白王。王即馳往見。難國王身了無衣服。裸形黑醜狀類如鬼。阿難邠坻問言。欲何求也。王言。聞君賢善好道有女第一。故來為子請求君女。阿難邠坻呼前坐之云。當啟佛。具以白佛。佛言與之。阿難邠坻言。怖殺我女。佛言不也。遂即與之。女名三摩竭。當於難國度脫八萬人。阿難邠坻敢復問佛。心實懷恨。即歸謂難國王。女當相與。王即禮娉迎還其國。太子夜往到三摩竭所。三摩竭以脚蹋太子却于地。如是四五日。太子不敢復行。王夫人問之。何故不行。太子默聲。夫人即往到三摩竭所。我為子娶妻[1]今當承事。我子何故折辱。三摩竭言。夫人[2]大子及國中人。形皆如狗與畜生無異。夫人白王。王智慧無雙遠求子婦。無所畏難折辱我子。復面罵我。王聞之。即往到三摩竭所。三摩竭不出禮拜。王言。我遠娶新婦。面罵夫人復折辱我子可乎。三摩竭言然。王國中人民皆如狗畜。王即大驚曰。我常恐智從腹橫出故。以鐵縛之。日飯道士千餘人。誰能及我者。而反見罵。三摩竭曰。男女長少裸形相向。雖復修福猶可棄賤。王詣師門具陳上事。師曰。更往復問之。慎勿怒也。王即還問。汝國人民何用為勝。三摩竭曰。我國男女皆有衣裳。尊卑異位身不相見。有大人名曰佛。教化數千億萬人皆令得道。入火不燒入水不[3]溺。能典[4]攬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知三世事。身[5]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道德通達諸天敬謁。王言。佛寧可見不。三摩竭言。遙請可致耳。王言。大善。請當云何。三摩竭言。但自燒香王隨我後。夫人太子皆隨[6]我。三摩竭即上高臺請言。難國王始聞如來名。願佛明日受王飯食。佛告目連。勅諸比丘。明日悉往難國。三摩竭。令王及夫人太子齋戒燒香布席施設食具。供待千二百五十人。三摩竭。即與王夫人太子共住中庭。[7]令諸羅漢來當先到佛在後著。慎莫驚怖隨我所為。佛諸比丘各自變化。舍利弗現作一雙白象。目連化作師子。諸大比丘各變其身。種種示現。[8]或雁皆悉不同從上來下。難國人民大驚。三摩竭言。勿怖也。佛最在後身出水火。三摩竭前為佛作禮。王夫人太子皆亦作禮。諸阿羅漢就坐大小相次。三摩竭王夫人太子。次前行澡水下飯食具。國中人民怪王閉門。大怒各持斧欲斫宮門。佛言。我皆欲使人作善。即令宮壁化作水精。內外相見人民即止不敢復斫。時賓頭盧坐山。忽[9]去往難國。以鍼刺地。縷與衣相連。即神足行至難國。山便隨後。國一女懷妊見山來恐墜。怖即墮身。佛令目連問賓頭盧。汝後是何等。賓頭盧顧視。山擲還前處八千里外。佛言。我教度脫汝。今失期復殺一人。人命之重我所不喜。從今已後不得隨我飯食[10]頃。彌勒佛出乃得般泥洹。賓頭盧默然愁苦。王白佛言。寧可共捔道力。不如者當投井中。佛言大善。三問不如者當投井中。王言可。佛問言。若誦經時云何。王言。我誦經時。匍匐而行極即伏地。佛言。我誦經時坐坐極經行。若匍匐誦經是為狗行。王為不如。王欲投井兩手據地而不肯入。佛言置之。即還歸國奉行佛道。三摩竭。乃承事王夫人太子。於難國教化八萬人。皆得四聲聞果(出分惒檀王經)。
阿質王從佛生信[11]五
時有國王。名曰阿質。其所治處周十萬里。人民熾盛。王大勇猛不解於法。侵伐隣國[12]抂苦良善。隣國皆苦之。佛與大眾往到其國。阿質聞之。與三十二子身皆勇[13]健惡心興兵。合聚人眾數百萬人。當於大道迎欲拒佛。佛語阿難。阿質國王父子。明日惡意向我及大眾。汝等何以降之。諸大士天人笑動天地。佛問何笑。阿難曰。笑阿質王耳。佛言。阿質愚癡起是惡意。使民獲罪。已發大兵恃怙人馬之力。正使滿四天下不能動我一毛。況但數百萬人。佛告阿難。勅諸明士皆持鉢行。明日當於阿質國王軍中取飯。王父子兵馬大盛鬼神驚動。當此之時佛身在前放大光明。從軍中[14]渡阿質國。王鼓不復鳴。弓弩不[15]施刀兵不拔。象馬顛倒步兵轉筋。天地陰冥日月無光。王及諸子。皆迷惑失息頓伏而走。佛大眾住皆取飯滿鉢。前到王國。城門自開。佛前進王宮入殿而坐。寂寞無聲。八十一萬七千天人悉各就坐。宮更廣大自然高座交露寶帳五音自奏。王及諸子自相謂言。王者之力不如道德之力也。士眾驚怖。諸王子言。今聞佛入已在宮內。宜還與佛相見。王言。復何面目與佛相見。上慚[1]愧神下負人民。諸子曰。佛既仁慈不傷人意。王便收斂士眾安徐還宮。與佛相見。頭面著地為佛作禮前謝。佛言卑鄙[2]闇陋少不學問不知禮義狼獸為比。愚癡迷惑違犯天人。大聖不顧邊陲小國。今抂世尊遠來鄙土君臣[3]勃逆。唯願天尊哀此無智。既已厚恩教化人民。王復以頭面著地叉手却住。王三十二子公卿百官吏民。皆悔過自責一心向佛。王見八十一萬眾神人皆列坐師子之座。交露帳中自然伎樂。知佛神妙。王勅後宮夫人婇女。皆出禮佛。王設百味之飯。悉與夫人三十二子。膝行澡水手自斟酌。飯悉周遍上下恭肅一心歡喜食竟。王前稽首白佛言。蒙天中天恩。宿福之厚先君之助得在黎民之上。天尊大聖。當哀我國人民乞戒終身奉行。治民正平當以何法。當與隣國為盟去惡就善。願佛留意。佛言。王侵伐非義非求。長生安社稷者也。王當恩信仁義慈孝貞潔寬柔忍辱布施育民覆蓋恕己。凡行此事。可長保社稷。若無此九社稷難保。王曰為之如何。願垂哀教。佛言。眾生可哀人命可惜。國土珍寶不足恃怙。王當愛惜人命當如父母哀其子也。人民親王過於父母。天下萬國皆可得保。非但一國也。王雖有數百萬眾車兵馬兵。適可以拒小敵耳。我為菩薩道時於樹下坐禪。魔王與鬼神兵一億八千人。皆變形作雜獸畜生身欲壞我心。我以神力右手指案地。而天地大動皆悉顛蹶。不能復本形。魔王降伏。以王數百萬人民之力。何如鬼神億數之力。王曰。實以愚癡無所知故。王即叩頭懺謝乞更改[4]厲。佛言。我以大慈念度十方一切人民皆使解脫。早得佛道未度者度。非但為王父子。王復悔責。願佛哀我更受教戒終身奉行。使國民安隱。佛言。王當寬刑罰除賦斂廣恩信給孤獨數赦囚窮者救之貧者饒之飢者飽之。王若是者可保其終始。王發道心謂左右傍臣。取藏珍寶以上世尊。佛呪願畢。悉以施王左右皆得饒富。王三十二子自相謂言。生為無義之人。死為無義之鬼。不如兄弟求作沙門。皆言大善。即俱詣佛具陳所懷。佛知其意深入道慧。天帝釋剃其頭鬚皆成沙門。後宮夫人婇女三千人。公卿百官一切人民。皆受五戒月月六齋。國致豐熟。隣國聞之遙敬仰焉。王自從是來。治國寬仁盜賊無有。男女相敬無相貪欲普悉和善。王以七寶作大精舍。國中人民俱行十善。壽盡生天無入惡道者。佛言。我為人求道但令度脫。非天龍鬼神所能傾動也。汝曹行道。當應如我(出阿質國王經)。
優填王請求治化方法[5]六
時優填王。白佛言。國王成就幾法。世尊。不久在世外敵競興。未得修行而死入惡道。佛曰十法。云何為十。一者意不專一於諸事業。二貪著揣食猶彼餓虎。三貪著酒肉不理國事。四憙懷瞋恚多諸愁憂。五常習愚癡不受人諫。六自任其力所為能辦。七常憙殺生[6]凌易弱者。八數遣兵革侵他國界。九多有所說言無真要。十不慈於人。若成就此不久存世外敵競興。若命終後趣三惡道惡聲遠布。王言。成就幾法久存於世外敵不興。若命終後生天善處。佛言十法。久存於世外敵不興。命終後生天上善處。云何為十。一者意不錯亂於諸行業。皆悉平等除去非行親近善業。二者王不貪著揣食。以等命存分別戒品。三不貪味嗜酒。見諸咎過知出要為樂。四不慳貪喜行惠施觀諸行業。五有智慧[7]解其義常修善。除不善。六不自恃力不自用意。諸有沙門婆羅門群臣人民聰明黠慧者。隨問其義皆為顯說便隨教導。七不暴虐殺害人民。觀其事業便加刑罰。八不數遣兵侵他國界。常與諸王共相和合。九所說真要語不煩重。察前人語然後說事。十常懷慈悲於諸臣民常察國事。成就十法久存於世外敵不興。若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設命終後名稱遠布天人所傳。以等法化勿以非理。時王答曰。等法化民。身壞命終生善天上。非法行者。身壞命終趣三惡道惡聲遠布(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九卷)。
優填王惑於女人射其正后矢不能傷[8]七
國人送美女上優填王。王大欣悅。拜女父為太傅。為女興宮。伎樂千人以給侍之。王正后師事如來得須陀洹道。王後受譖前后。以百箭射后。后見不懼都不恚怒。一心念佛慈意向王。箭皆遶后三匝還住王前。百箭同爾。王惕然驚懼。即駕白象金車馳詣佛所。稽首佛足自陳曰。吾有重咎在三尊所。婬妖縱欲興邪。於佛聖眾生毒惡心。白衣弟子慈力乃爾。豈況如來乎。我今首過歸命三寶。唯願弘慈原赦我咎(出優[1]田王經)。
檀那王國遭暴水蛇遶其城為二比丘所救[2]八
昔[3]陂桓提國。其王號曰檀那。國中當有暴水。水除之後。忽有大蛇繞城一匝頭[4]荷城門。城中居民三億餘人。歷日不得出。或多飢饉者。蛇亦無所瞋恚。若有出者便當啖之。舉國人民莫不恐怖。時王國界山中有二道人清淨行道。一名摩訶調。一名沙訶調。坐思念言。蛇是含毒物。今反繞城將危人命。即時俱往。[5]既入其國與王相見。王覩二道人言。由我[6]正化不平故致此患。舉國愁荒無復人心。二道人即告王言。今當方便為王除之。王及臣下皆叩頭守請言。若蒙二道人恩。此國人民便為更生。沙訶調即化為大身蝦蟇。行過蛇前蛇飢難忍。便走逐蝦蟇。摩訶調復化為裘奈。從後追之。蛇見裘奈便驚走入深山。蛇去之後人民獲安。王及臣下即尋二道人到其所在。叩頭辭謝言。二道人近在於此。我實愚癡不早承奉。至有災患道人相救。唯願道人還住於宮。我等人民得展供養。道人告言。吾之為道清淨無欲。不樂供養。王當撿身自率以道。人民奉行正法可得終始獲安。王即乞受五戒十善。歸命三尊。月月齋戒以為常法。自是之後。國豐民寧四方襁負。遂致太平。沙訶調者佛身是。摩訶調者即彌勒是。王者即鳩摩迦葉是。大蛇者即調達是(出菩薩宿命經)。
昔有國王。憙飲酒射獵。還便然燈燒香投槃作禮。邊侍人言。王飲酒射獵。還都投槃當有何福。王聞之。便使人然[9]大[10]濩。湯[11]便沸。內一瓶金。湯沸踊躍。便呼邊人使探取金來。人言湯熱不可近。王言汝當作方便取之。何故不得。侍人言。不知作何方便當可得之。王言。汝去下火以水添湯。侍人即如王令。便探得金。王言。我飲酒射獵時自如湯沸。我投槃作禮時自如去火以水添湯。何以故。不得福也(出雜譬喻[12]經)。
國王臨死藏珠髻中[13]十
昔者國王有如意明珠。藏於髻中。夙夜珍愛。王後薨亡。國法先置田野令肉消盡。乃收葬之。其王形壞頭髻解散明珠出露。時有征卒之妻。名遮陀利。行見珠持歸。王家收葬忘失此珠。太子傳位。方悟求覓募得神珠封邑萬戶賜金千斤。征卒之妻乃齎應命。即便封邑。王戴珠首上(出譬喻[14]經第七卷)。
有王遇伐不拒[15]十一
有隣國王。興兵伐其敵國。敵國諸臣啟其王曰。某國興兵今已逼近。願王自[16]備共相攻擊。王語諸臣曰。此是閑事何必須吾。賊攻城門。諸臣啟王。賊今在外。王告諸臣。賊雖在外不足遠慮。但自營私何慮公務。時賊暴虐轉前入城。左右啟曰。賊已入城。王告諸臣。此事微細何足上聞。隣國大王轉進至殿。諸臣啟曰。隣國之王今已上殿。不審聖尊有何思慮。其王告曰。我今處世變易不停。興者必衰。會合有離。難可常保。更改形容如乞士法。摩何自退往適深山。思惟道德可以自娛。設此暴王欲害我身不辭其愆。所以然者。亡國失土皆由一人。我今受死萬民無患。豈不於我大有幸乎。彼敵國之王歎未曾有。舉聲唱曰。善哉大王。自古迄今未有斯比。我雖得勝未如王也。開懷大道不顧世榮。自今以往還大王國。[17]興王訖化。共相接待共為親厚(出菩薩藏經下卷)。
國王試一智臣[18]十二
昔有國王。選擇一國明智之人。以為輔臣。爾時國王。設權方便無量之慧。選得一人。聰明博達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王欲試之。故加重罪盛滿鉢油使擎二十里行。墮一[19]渧者誅不須啟。群臣行之。觀者填道。譬如水定而風吹之其水波揚。心不安隱。其人心念吾今定死。設能擎鉢使油不墮到彼國者乃得活耳。唯念油鉢安行徐步。時諸臣兵父母宗親國人悉集。隨而觀之。又逢大醉象[20]犇走入道暴鳴哮吼。譬如雷聲。蹈殺道中象馬牛羊猪犢之屬。碎諸車乘星散狼藉。人見恐怖東西馳走。如風吹雲。又人射之。而擎鉢人。初不[21]知有象來。亦不覺象去。城中失火燒諸宮殿。又諸蛂蜂放毒齧人官兵滅火。又五色雲起天大雷震。亂風吹地塵沙瓦礫填塞王路。拔樹折枝落諸華實。掣電霹靂孔雀皆鳴天諸災雹。雖有此變其人都不覺聞。擎滿鉢油得至彼國。不墮一渧。王乃歡喜立為大臣(出修行[1]歡喜經)。
驢首王食雪山藥草得作人頭[2]十三
昔有國王。人身驢首。佛語國王。雪山有藥。名曰上味。王往食之可復人頭。王往雪山擇藥噉之。遂頭不改。王還白佛。何乃妄語。佛白王言。莫[3]簡藥草自復人頭。王復到山。山中生者皆自除病。不復簡擇。噉一口草即復人頭(出[4]雜譬喻[5]經)。
不眠王殺睡左右[6]十四
昔有國王。晝夜不寐。其邊直者若睡便殺。前後殺四百九十九人。有一長者子當應入直。其家啼哭送之。有一年少問。何故啼哭。以實答之。卿能雇我。我能代卿。長者大喜。與金千兩[7]遣令入直。王曰。汝何以入。曰我代長者子直。王曰。汝慎勿眠我當殺汝。時年少睡。王欲殺之。[8]曰何以睡。曰不睡我思事耳。王曰。何所思。曰作一升器受二升物。盛一升沙復受一升水。王試實爾。復睡翻地。王復欲殺。曰思事耳。曰何所思。曰作一[9]尺坑還持土填不滿八[10]寸。王復使人作之審爾。復睡伏地。王復欲殺。問汝何以復睡。曰我思事耳。王赦我罪我當說之。王言便說。年少言。王正似鬼。語竟便去。王思。此人何以呼我作鬼。便啟問母。母言。汝實是鬼也。我懷汝時夜夢見鬼。與我共會便有汝耳。王便遂寤。改不殺人悔過為善。遂便學道。爾時王者我身是也。四百九十九人者今五百上首弟子是。年少覺寤我者。文殊師利是(出譬喻經第五卷)。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九
校注
[0154017] 下【大】,〔-〕【明】 [0154018] 國【大】,〔-〕【宋】【元】【宮】 [0154019] 六【大】,二十之二【明】 [0154020] 鏡面乃至十四明本無目錄 [0154021] 救【大】,殺【宮】 [0154022] 聞【大】,間【宋】【元】【宮】 [0154023] 不【大】,〔-〕【宋】【元】【宮】 [0155001] 一【大】,第一【明】 [0155002] 字【大】,名字【明】 [0155003] 殖【大】,植【宋】【元】【明】【宮】 [0155004] 剋【大】,刻【明】 [0155005] 串【大】,擐【宋】【元】【明】【宮】 [0155006] 厥【大】,蹶【宋】【元】【明】 [0155007] 催【大】,捉【宋】【元】【明】【宮】 [0155008] 二【大】,第二【明】 [0155009] 池【大】*,波【宋】【元】【明】【宮】* [0155010] 大【大】,大一【宋】 [0155011] 門【大】,門答言【宋】【元】【明】【宮】 [0155012] 戒【大】*,誡【元】【明】* [0155013] 貪婬【大】,婬貪【宋】【元】【明】【宮】 [0155014] 兩【大】,兩頭【宋】【元】【明】【宮】 [0155015] 探【大】,採【宋】【元】【明】【宮】 [0155016] 老【大】,老人弱【宋】【元】【明】【宮】 [0155017] 後人【大】,人後【宋】【元】【明】【宮】 [0155018] 乳【大】,飲乳【宋】【元】【明】【宮】 [0155019] 授【大】,以【宋】【元】【明】,采【宮】 [0155020] 趨【大】,趣【宮】 [0155021] 雨【大】*,兩【宋】* [0155022] 騎【大】,馬【宋】【元】【明】【宮】 [0155023] 戒【大】,誡【宋】【元】【明】【宮】 [0155024] 還【大】,〔-〕【宋】【元】【明】【宮】 [0155025] 貴【大】,賷【宋】【元】【明】【宮】 [0155026] 異【大】,諸異【宋】【元】【明】【宮】 [0155027] 梨【大】,黎【宋】【元】【宮】 [0155028] 三【大】,第三【明】 [0155029] 進【大】,進兵【宋】【元】【明】【宮】 [0155030] 同【大】,同矣【宋】【元】【明】【宮】 [0155031] 四【大】,第四【明】 [0156001] 今【大】,令【宋】【元】【明】【宮】 [0156002] 大【大】,太【宋】【元】【明】【宮】 [0156003] 溺【大】,濡【宋】【元】【明】,濤【宮】 [0156004] 攬【大】,覽【宋】【元】【明】【宮】 [0156005] 三【大】,有三【宋】【元】【明】 [0156006] 我【大】,我後【宋】【元】【明】【宮】 [0156007] 令【大】,今【宋】【元】【明】【宮】 [0156008] 或雁【大】,形像【宋】【元】【明】【宮】 [0156009] 去【大】,亡【宋】【元】【明】,七【宮】 [0156010] 頃【大】,須【宋】【元】【明】【宮】 [0156011] 五【大】,第五【明】 [0156012] 抂【大】*,枉【宋】【元】【明】【宮】* [0156013] 健【大】,犍【宋】【元】【宮】 [0156014] 渡【大】,度【元】【明】 [0156015] 施【大】,放【宋】【宮】 [0157001] 愧【大】,鬼【宋】【元】【明】【宮】 [0157002] 闇【大】,闍【宋】【元】 [0157003] 勃【大】,悖【明】 [0157004] 厲【大】,勵【宋】【元】【明】【宮】 [0157005] 六【大】,第六【明】 [0157006] 凌【大】,陵【宋】【元】【明】【宮】 [0157007] 解【大】,速解【宋】【元】【明】【宮】 [0157008] 七【大】,第七【明】 [0158001] 田【大】,填【宋】【元】【明】【宮】 [0158002] 八【大】,第八【明】 [0158003] 陂【大】,波【宋】【元】【明】,彼【宮】 [0158004] 荷【大】,向【宋】【元】【明】 [0158005] 既【大】,化【宋】【元】【明】【宮】 [0158006] 正【大】,政【宋】【元】【明】【宮】 [0158007] 聞【大】,間【宋】【元】【明】【宮】 [0158008] 九【大】,第九【明】 [0158009] 大【大】,火【元】【明】 [0158010] 濩【大】,鑊【宋】【元】【明】【宮】 [0158011] 便【大】,使【宋】【元】【明】【宮】 [0158012] 經【大】,經中【宋】【元】【明】【宮】 [0158013] 十【大】,第十【明】 [0158014] 經【大】,〔-〕【宋】【元】 [0158015] 十一【大】,第十一【明】 [0158016] 備【大】,略【宋】【宮】 [0158017] 興【大】,與【宋】【元】【明】【宮】 [0158018] 十二【大】,第十二【明】 [0158019] 渧【大】,滴【宋】【元】【明】【宮】 [0158020] 犇【大】,奔【宋】【元】【明】【宮】 [0158021] 知有【大】,省【宋】【元】【明】【宮】 [0159001] 歡喜【大】,觀意【宋】【元】【明】,歡意【宮】 [0159002] 十三【大】,第十三【明】 [0159003] 簡【大】*,揀【宋】【元】【明】【宮】* [0159004] 雜【大】,離【宋】 [0159005] 經【大】,經中【宋】【元】【明】【宮】 [0159006] 十四【大】,第十四【明】 [0159007] 遣令【大】,便代【宋】【元】【明】【宮】 [0159008] 曰【大】,問【宋】【元】【明】 [0159009] 尺【大】,丈【宋】【元】【明】【宮】 [0159010] 寸【大】,尺【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1 經律異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