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帝釋從野干受戒法一
- 帝釋受不報戒修羅攻之[12]繼以五縛二
- 帝釋應生驢中從胎而殞還依本身三
- 悉鞞梨天子先身布施四
- 日天王問日月往行五
- 忉利天命將終七瑞[13]見遇佛得生人中六
- 天人手出甘水濟五百賈人七
- 三十三天應生猪中轉入人道八
- 天女坐花資生之具盡從[14]花出九
- 天寶女口密十
- 天女聞鹿牛彈琴下悉謌舞十一
帝釋從野干受戒法[15]一
昔比摩國[16]從陀山有一野干。為師子所逐墮一丘野井。已經三日開心分死。自說偈言。
帝釋聞之。與八萬諸天追尋所在飛到井側。曰不聞聖教久幽冥無導師。向說非凡語願為宣法教。答曰。天帝無教訓。大不識時宜。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垂天衣接取野干叩頭懺悔。天帝言曰。憶念我昔曾見世人欲聞正法。先敷高坐莊飾清淨後請法師。諸天即各脫天寶衣積為高座。野干昇座曰。有二大因緣。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說。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報應大。云何說法報恩不及此耶。答曰。生死其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值明師。殺盜婬欺。[18]惟惡是與。如此之人。貪生畏死。死墮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遇明師。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眷屬和從。謙敬[19]下物。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死生天上。
帝釋曰。如尊所誨。全其軀命。無功[20]夫者。願聞施食施法。野干答曰。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生死。[21]繫縛因緣。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一者得羅漢。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22]樂人。皆從聞法。如說修行。又諸眾生。免三惡道。受人天福樂。皆由聞法。是故佛說。以法布施。功德無量。天帝曰。師今此形。為是業報。應化身耶。答曰。是罪業報。非應化也。天人曰。我意謂。是菩薩聖人應現濟物。方聞罪果。未知其故。願聞因緣。野干曰。昔生波羅㮈波頭摩城。為貧家子。剎利種姓。幼懷聰[23]朗。特好學習。至年十二。隨逐明師。在於深山。辛苦奉事。翹勤不懈。師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24]讖記論。醫方呪術。[25]瞻相吉凶。災異禍福。靡所不達。高才智慧。名聞四遠。乃自思惟曰。今獲濟拔。皆由和[26]上教化之恩。其功難報。家既貧乏。無可供養。唯當賣身以報師恩。師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正無所乏。何用毀賣貴身為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辯才。當轉教化天下人民。為法燈明。教化之功。豈不足報於我之恩。遂住山中。乞食自資。不久國王崩。群臣集國內學士五百餘人。講論七日。勝者為王。是貧家子。享受王位。盡國財力。供養師及父母。後安陀羅國。與摩羅婆耶國。共相誅[27]罰多年不剋。安陀羅王。召其群臣。當作何方。得摩羅婆耶國。諸臣答曰。唯有波羅㮈波頭摩國。
王出生寒賤。奉持十戒。不犯外欲。雖有宮女。年並長宿。撿括國中。不問豪賤。選擇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正。能悅意者。齎持[1]重寶。并諸婇女。以相貢獻。彼若納受。從其借兵。[2]并力攻戰。無往不伏。即隨臣計。時悉獻上。王大歡喜。簡閱強兵百萬。以送助之。百日苦戰。死者過半。摩羅婆王。悉被刑斬。方得乃勝。由此美女。忘失本志。奢婬著樂。不理國政。百官群僚。相與作亂。良民之子。掠為奴婢。風雨不時。飢餓滿道。異方怨敵。遂來侵掠。從是其國。遂致亡沒。生地獄中。受眾楚毒。籍先學慧力。自識宿命。心自悔責。改往修來。須臾捨壽。生餓鬼中。復加懺謝。修念十善。須臾捨壽。受野干身。猶識先緣。復行十善。近逢師子。墮此井中。開心分死。冀得生天離苦受樂。由汝接我。違失本願。方經辛苦。何時當免。是故我說。汝濟我命。無功夫也。
吾所以入衣得出者。一不違天志願。志願不遂。生大苦惱。施人苦惱。在在所生。求願不得。二為諸天欲得聞法。若人悋法。世世所生。聾盲[3]喑啞。諸根閉塞。生於邊地。癡騃無知。若生好處。情識闇鈍。所學不成。自致苦惱。三為通法化。開悟天人。即為法施。法施之利。能令眾生知死有生。作善獲福。為惡受殃。修道得道。轉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識宿命。若生天上。為諸天師。若生人間。為金輪王。十善化世。智慧光明漸漸增長。成菩薩行。至無生忍。財施如燈。但明小室。法施若日遠照天下。時天帝釋與八萬天從受十善法。先以十方便調伏諸根。謂六波羅蜜慈悲喜捨。時天問曰。今還天宮。和上何時捨此罪報得生天上。野干曰。剋後七日當捨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願生彼天。多有菩薩說法教化。七日命盡生兜率王宮。復識宿命[4]行十善道(出未曾有經上卷)。
過去世時。有天帝釋。白佛言。我今受戒。乃至佛法住世。盡我形壽。有惱我者。要不反報。加惱於彼。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天帝釋受如是戒。聞已執持利劍逆道而來。時天帝釋遙見。即遙告言。阿修羅住。縛汝勿動即不得動。帝釋言汝若約誓不作亂者然後當放。阿修羅王即說偈言。
釋提桓因復告言。放汝令去隨汝所安。往詣佛所具以白佛。佛言。善哉(出天帝釋受戒經)。
帝釋應生驢中歸依三寶從胎而殞還依本身[7]三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生陶家受驢胞胎。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馳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終便入驢母胎中。時驢解走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讚善哉。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懃苦。佛為說偈。
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得須陀洹道(出法句譬[8]喻經第三卷)。
悉鞞梨天子先身布施[9]四
時悉鞞梨天子白佛言。我自過去世時國王名悉鞞梨。於四城門普施為福。城內交道皆亦布施。時第一夫人言。王大作福德而我[10]先。王言城東門外布施作福悉皆屬汝。諸子[11]復言。城南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時有大臣復白王言。城西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時諸將士復白王言。城北門外相與。時諸庶民復白王。王答言。於其城內四交道頭所作施福悉屬汝等。爾時國王夫人大臣將士庶民悉皆惠施。[12]於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於茲則斷。時我所使諸作福者還至我所為我作禮而白[13]我言。大王當知。諸修福處夫人王子大臣將士及諸庶民。各[14]據其處行施作福。大王所施於茲則斷。我時答言。諸方歲輸應入。我者分半入庫半於彼惠施。我先長夜如是惠施常得可愛念可意福報。常受快樂無有窮極。以斯福業果報入大功德聚。譬如五大河合為一流。所謂恒河無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萬億[15]㪷[16]㪶之數。功德果報不可稱量。悉得入於大功德聚。時悉鞞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禮足即沒不現(出悉鞞梨天子諸佛說偈經)。
日天王問日月往行[17]五
日天王與無數天人來詣佛所稽首言。以何等行得為日天[18]炤四天下。復以何緣而為月天炤除夜冥。佛言。有四事。一常憙布施。二修身慎行。三奉戒不犯。四然燈於佛寺。若於父母沙門道人皆殖光明。又身口意行不殺等十善。佛言。又有四事得為月王。一布施貧匱。二奉持五戒。三恭事三尊。四冥設燈光於君父師寺(出超日明三昧經下卷)。
昔忉利宮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種瑞。一者項中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面色變。四者衣上有塵。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3]變。七者離本坐。即自思惟。壽終之後下生鳩夷那竭國疥癩母䐗腹中作豚。甚豫愁苦不知當作何計。有天語言。今佛在此為母說經。唯佛能脫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4]及發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具白佛。佛言。欲離豚身當誦三自歸。如是日三。天從佛教晨夜自歸。却後七日天即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5]勉身又無惡露。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墮地即語。謂之熒惑意欲殺之。退自念言。我少兒子。若殺此兒父必罪我。徐白長者殺之不晚。母即收兒往白長者。產男墮地便長跪叉手自歸三寶。闔門怪之謂之熒惑。父言。止止。此兒非凡人。世人百歲不曉自歸三尊。況初墮地而能稱南無佛。好養視之慎無輕慢。兒遂長大年向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遇舍利弗目連。兒前禮之眾[6]聖驚怪小而能禮。兒言。道人不復見識。具說天上遇佛復見識。我本在天上應生惡道。遇佛慈愍教令自歸故得為人。比丘即為呪願言。折梨祇兒語目連等及舍利弗。願以我言因請世尊諸菩薩僧并及仁等也。受而歸去具白父母。願辦其供令具甘美。父母[7]愛之從其所言。異其年幼開發大意。又奇所作探識宿命。為極珍妙盡世名味。供具精細過踰兒意。佛及眾僧各作神足來至兒舍飯。佛為說經。兒及父母內外親屬皆得阿惟越致(出折伏羅漢經)。
昔有導師。與五百賈人共行作[10]估。到大曠野飢渴困極。歸命世尊及釋梵四王怖[11]懅無計。于時[12]道師登高遠望。見有林木飛鳥往趣冀當有水。俱共犇走不久得至。唯見樹木周匝生草其地清潔。導師[13]故謂賈人等。咸共穿地取水必當可得。適共議已。時有天人遙從天上瞻此導師及五百人困乏水漿。如申臂頃來到其所住于樹上。申其右手從五。指間流出八味甘美之水。供於導師及五百人。各各取用而無窮盡皆得飽滿。所以者何。宿命親[14]親俱種恩福。故使天人念之來下以給美水各得安隱(出譬喻經第三卷)。
三十三天應生猪中轉入人道[15]八
昔三十三天命欲終時。有五瑞應現在前。華萎。衣裳垢穢。腋下汗出。玉女減少。不樂本座。譬如身生疥𭼦癰瘡。三十三天有一天子。生五異瑞愁憂呻吟。時帝釋聞之問言。於彼天宮是何等天愁憂呻吟。天子答言。有一天子現五瑞應。善哉為彼天子。釋提桓因往詣其所語言。何為愁憂呻吟。乃拍髀為答言。有異災怪。釋提桓因為說偈言。
天子言。我不聞此。釋提桓因言。一切恩愛皆有別離。天子言。云何而不懷憂。今此天宮種種五欲皆當別離。命終即生羅閱城猪胎。所食者是糞。方為屠膾所殺。我今見此是以懷愁耳。時釋提桓因語天子言。汝今自歸命佛法僧。所以然者。佛說偈言。
天子叉手便作是言。世尊一切智。徹視見[16]觀。願見救濟。我今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遂不處䐗胎。生羅閱祇城第一長者家。見便歡喜不能自勝(出增一阿含第十九卷)。
天女坐花資生之具盡從花出[17]九
有一天女。坐一蓮花上縱廣百由旬。此花獨妙殊於餘者。所欲資生之具隨念皆從花出。進止隨身。目連問言。作何善行受報如此。天女答言。迦葉佛滅度後。遺全身舍利。與佛諸弟子建七寶塔。高廣四十里。時我作女人出見寶塔中像。信敬情發念佛功德。脫頭上花奉獻於像(出雜藏經)。
天女聞鹿牛彈琴下悉謌舞[21]十一
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人彈琴。名曰鹿牛。行息中野有六廣大天宮。天女來語鹿牛言。阿舅阿舅為我彈琴。我當歌舞。鹿牛鼓琴六天歌舞。第一謌辭曰。
餘天辭粗相類(文多不載)鹿牛亦禮。禮竟天忽然不現(出過去彈琴人經)。
經律異相卷第二
校注
[0007007] 天【大】,〔-〕【宋】【元】【明】【宮】 [0007008] 下【大】,第二【明】 [0007009] 僧旻【大】*,〔-〕【宋】【元】【宮】* [0007010] 集【大】*,撰【宋】【元】【宮】*,奉勅撰【明】* [0007011] 明本無此目錄 [0007012] 繼【大】,經【宮】 [0007013] 見【大】,現【宋】【元】【宮】 [0007014] 花【大】,中【宋】【元】【宮】 [0007015] 一【大】,第一【明】 [0007016] 從【大】,徙【宋】【元】【明】【宮】 [0007017] 飯【大】,飼【宋】【元】【明】【宮】 [0007018] 惟【大】,唯【宋】【元】【明】【宮】 [0007019] 下【大】,萬【宋】【元】【明】【宮】 [0007020] 夫【大】,天【明】 [0007021] 繫【大】,繼【宋】【元】【明】【宮】 [0007022] 樂【大】,乘【元】【明】 [0007023] 朗【大】,明【宋】【元】【明】【宮】 [0007024] 讖【大】,〔-〕【宋】【元】【明】 [0007025] 瞻【大】,占【明】 [0007026] 上【大】*,向【明】* [0007027] 罰【大】,伐【元】【明】 [0008001] 重【大】,眾【明】 [0008002] 并【大】,併【宋】【元】【明】 [0008003] 喑啞【大】,瘖瘂【宋】【元】【明】【宮】 [0008004] 行【大】,悟【宮】 [0008005] 繫【大】,繼【宋】【元】【宮】 [0008006] 二【大】,第二【明】 [0008007] 三【大】,第三【明】 [0008008] 喻【大】,〔-〕【宮】 [0008009] 四【大】,第四【明】 [0008010] 先【大】,無【宋】【元】【明】 [0008011] 復【大】,復白王【宋】【元】【明】【宮】 [0008012] 於【大】,作【明】 [0008013] 我【大】,佛【宋】【元】【宮】 [0008014] 據【大】,踞【宋】【宮】 [0008015] 㪷【大】,斗【宋】【元】【明】【宮】 [0008016] 㪶【大】,斛【宮】 [0008017] 五【大】,第五【明】 [0008018] 炤【大】*,照【宮】* [0009001] 天【大】,天命【明】 [0009002] 六【大】,第六【明】 [0009003] 變【大】,瘦【元】【明】 [0009004] 及【大】,〔-〕【宋】【宮】 [0009005] 勉【大】,挽【宋】【宮】,㝃【元】【明】 [0009006] 聖【大】,甚【宋】【元】【明】 [0009007] 愛【大】,受【宋】【元】【明】【宮】 [0009008] 賈【大】*,估【宋】【宮】* [0009009] 七【大】,第七【明】 [0009010] 估【大】,賈【元】【明】 [0009011] 懅【大】,懼【宋】【元】【明】【宮】 [0009012] 道【大】,導【宋】【元】【明】【宮】 [0009013] 故【大】,顧【宋】【元】【明】【宮】 [0009014] 親【大】,覲【元】【明】 [0009015] 八【大】,第八【明】 [0009016] 觀【大】,我【宮】 [0009017] 九【大】,第九【明】 [0009018] 十【大】,第十【明】 [0009019] 天有【大】,有天【宮】 [0009020] 其【大】,〔-〕【宋】【元】【明】【宮】 [0009021] 十一【大】,第十一【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1 經律異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