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俱舍論疏

[1]俱舍論疏卷第[2]

分別[4]世品第三之[5]

分別世間品者三界有漏有破壞故名為世間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正理名緣起品以明緣起義故 [6]前二品總明漏無漏法後之六品別明漏無漏法後六品中前之三品明有漏法後之三品明無漏法以先厭後忻故 前三品中先明世品[7]後業惑者以先果後因故 就世品中先明有情後明器者外由[8]內故先明能依後所依故先明內果後明外果 就明有情文有九別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識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

已依三界至處別有幾已下三頌第一明三界也於此頌前而有二問一問三界體二問於中處

論曰至是名欲界總出欲界體也即欲界中若是有情若器世間總是欲界趣唯有情界兼無情

六欲天者至化自在天別列六天名也此之六天多受妙欲境故名為欲天 一四[9]大王眾天者四大王是主眾是所領即是諸層級上及七金山日星等諸類天也 類非一故名為眾也 二三十三天者在妙高頂帝釋居中四面各八總三十三亦名忉利天也 三夜摩天者此云時分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四覩史多天者此云喜足舊云知足受五欲境生喜足故 五樂變化天者謂彼天中樂變欲境於中受用 六他化自在天者謂彼天處於他所化欲境受用得自在故

如是欲界處別有幾問也

地獄洲異故成二十答也地獄及人畜等四別舉總名不列別數

八大地獄至無間地獄此釋地獄異也 正理釋云眾苦逼身數悶如死尋蘇如本故名等活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㓨磨擣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 先以黑索[10]拼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黑繩 眾多苦具[11]俱來[12]逼身合黨相殘故名眾合 眾苦所逼異類悲號[13]怨發叫聲故名號叫 劇苦所逼發大酷聲[14]悲叫稱怨故名大叫 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難任故名炎熱 若內若外自身他身皆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為極熱 此論下文云受苦無間故名無間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言洲異者至北俱盧洲此明洲異贍部從林立名名贍部洲 以身勝故名勝身洲 以牛貨易名牛貨洲 俱盧此云勝處於四洲中此最勝故

如是十二至處成二十此明傍生鬼也

若有情界至皆欲界攝此總結欲界也

此欲界上至總名色界已下釋色界也 於中有三一略舉二廣釋三定宗此第一也

第一靜慮至色究竟天此第二也 正理釋云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15]沒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16]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17]名梵眾 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 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 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 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 意地樂受說名為淨 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 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 此淨周普故名遍淨意顯更無樂能過此 已下空中[18]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 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 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 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 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 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19]或令下生煩惱名熱[20]初遠離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 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 [21]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 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

迦濕彌羅至四眾圍繞此第三也說色界有十六處者是婆沙義此師意說梵王梵輔不分二處無想廣果合立一處故成十六 正理論云此十[1]七處諸器世間并諸有情總名色界有餘別說十七處[2]初靜慮中總立二處第四靜慮別說無想彼師應言處有十八以彼大梵望梵輔天壽量身量無尋受等皆有別故豈不無想望廣果天唯異生等有差別故前亦應言處有十八此難非理無想天生即廣果天繫業果故[3]若爾大梵所受生身亦梵輔天繫業果故不應別說為一天處即梵輔天上品繫業招大梵果此業望彼少有差別故招壽等亦少不同若大梵天望彼梵輔壽量等別合為一處則少光等壽量雖殊應合一處成大過失此例不然大梵一故要依同分立天處名非一梵王可名同分[4]雖壽量等與餘不同然由一身不成同分故與梵輔合立一天高下雖殊然地無別少光天等與此相違故彼不應引之為例 准此論文正理亦以十六為正梵王無想皆唯一故地無別故[5]坐色處立十八天

無色界中至理決然故已下第三明無色界 於中有四一無處無色二就生分處三證無方處四問答所依此文初也 以無色故無色界中無別處所

但異熟生至勝劣有殊第二就生勝劣分處然實不離欲色界中四處亦無差別處所

復如何知至中有起故第三證處無方所也得四種定同一處生故知四無色生無別處也又得四定欲界九處色十六處差別不同若生無色皆於欲色命終處生故知離二界中更無別處從彼四天處沒生下界時即於前生死處中有現前傳識故知不從別處來也

如有色界至心等相續已下第四問答所依此即是問

對法諸師至而得相續述對法宗答也

若爾有色至此二相續難也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答也

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徵也

彼界二從至能伏色相通也

若爾於彼至何用別依難也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依彼同分及命根也

又今應說至以何為依又難命根及眾同分在無色界無所依也

此二更互相依而轉有部通也

有色此二何不相依難也 有色界者謂欲色界此命同分何不如無色界相依而轉而言依色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答也以欲色界此二劣故依色而轉無色此二強故相依

無色此二因何故強此徵無色[6]界強所以也

彼界此二至能伏色相答強因也以定勝故此二勝也

是則還同至唯互相依兩關釋也 同心相續難者謂同前難 故前難云若爾於彼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別依第二關云無色心心所法從勝定生即應心心所法更互相依何須更依命[7]眾同分正理論意唯有六根能為所依餘非所依但俱生依由此六識色界中用[8]四蘊為[9]俱生依性無色意識無[10]復色依彼俱生依但通三蘊 若爾何故但言無色心等依於同分及命 此說定同無亂依故謂心心所雖互為依而非定同不自依故亦非無亂在此地生亂起自他心心所故同分及命心等同依又此地生唯此地故依此[11]設起不同地心由此還令自地心起唯依此二名此地生牽引業生無間斷故 准此文證命根即是引業果也 由斯說是同不亂依心等不然故略不說若無此二餘地四蘊現在前時爾時有情應名餘地乃至如欲色界身同分命為心等依雖或有時異地心起而依身等於此生中後定當牽自地心起如是無色雖無有身心等定依同分及命故頌偏說同分命根此是牽引業異熟故

故經部師至不依色轉論主述經部宗彼宗意云若於因中不厭於色所招心果與色俱生依色而轉若於因中厭於色果中心等不與色俱不依色轉正理破云此亦非理若引因力令彼心等相續轉者善與染心現在前位心等相續應無所依又如有情在欲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色俱生依色而轉如是有情在無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眾同分命根俱生不依於色唯依同分命根而轉既許欲色有情心等不依色身定無轉義何因無色有情心等都無所依而有轉義

何故名為欲等三界自此已下釋三界名此問起也

能持自相至如前已釋答也 答[1]中有二一釋界義二釋欲等界義此即初也於中二釋如文可解

欲所屬界至如金剛環釋欲色界名也如飲中有胡椒胡椒屬飲義[2]鐶上有金剛金剛屬環義由此飲名胡椒環名金剛

於彼界中至喻如前[3]釋無色界先釋無色後釋無色界也 色有二種言變礙者通十一色 言示現者謂色處色無色四蘊非二故名為無色非是但用色無為體若用色無為體即無別物或是虛空非四蘊也餘文可解

又欲之界至應知亦然又一釋 欲界欲是所任持界是能任持界是持義即欲界五蘊能持欲故[4]必名欲之界餘二亦爾即是四蘊五蘊是欲等界義也 有人[5]似不得意

此中欲言為說何法問欲體也

略說段食婬所引貪答欲體也准此無色貪名色無色

如經頌言至已除欲引經證也此頌是舍利子對外道說外道計欲是外境也佛法言欲即是貪也第一句非外立第二句述自宗後兩句釋非境因也

邪命外道至尋思故此是外道詰舍利子前兩句牒宗後兩句破也

論時舍利子至妙色故此舍利子[6]返質外道前兩句牃計後兩句破也

若法於彼至三界繫不問也

不爾

云何

於中隨增至是三界繫答也諸無漏法雖於三界現行非三界繫不隨增故

此中何法名三界貪[7]

謂三界中各隨增者答也

今此所言至皆不令解難也前言三界繫法云何答云於中隨增三界貪者復問何法名三界貪答云謂三界中各隨增者於此二答皆不令解由此說言同縛馬答

今此所言至當知亦爾答也今此中答不同縛馬答也謂於前說欲界諸處有情未離貪者身中所有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繫色界十八處無色界四處有情所有貪名色無色貪當知亦爾

或不定地至名無色界繫第二釋也如文可解

[8]欲化心上如何起[9]難也若欲貪繫名為欲界欲界化心離欲方得若起欲貪又[10]失化心如何化心是欲界也

從他所聞至生貪愛故答也自雖未得從他聞說生貪心也或自已得退起欲貪或觀他化起貪心也

若心能化至作香味故簡欲色界化心別也

如是三界唯有一耶問也此下問答一多界等 於中有二一問一多二問傍[11]此問初也

三界無邊至猶若虛空答也

世界當言云何安住此即第二明傍竪也此即問也

當言傍住至不說上下一說唯傍住也由經說故

有說亦有至有色究竟第二說也法密部中經等亦說有十方故

若有離一至應知亦爾此述離染同也

依初靜慮至應知亦爾此述五通唯得往至自所生界所修定處不得往他世界

已說三界五趣云何已下一頌第二明五趣也

論曰至是名五趣明三界中有五趣也

唯於欲界至天趣一分此說三界五趣體不同也

為有三界至說有五趣問也

有謂善至無覆無記答也謂善外器中有此之四法是三界攝非五趣也正理論云無記有情無情及中有等皆是界性言趣體唯攝無覆無記者唯異熟生為趣體故由此已釋趣唯有情無情中無異熟生故(言異熟生者簡一切無情及有情中除異熟生自餘諸法中有雖是異熟生法非是五趣無趣義故)

若異此者至體非中有此反釋也若不唯是無覆無記即趣雜亂一趣之中得有五趣業煩惱故明趣非是善攝也五趣唯是有情數等如文可解

施設足論至中有異趣引聖教證中有非趣如文可解

是何契經問也

謂七有經至異諸趣故答也既七有經五趣之外別說中有[12]知中有非趣所攝 唯是無覆無記性攝其理極成簡業有因異諸趣故業既通於善非趣所攝故知唯是無覆無記

迦濕彌羅國至無覆無記重引經證無覆無記此經有部誦故言婆沙師誦也經既言異熟起已名那落迦故知趣體即是異熟無記性也 於捺落迦中者是地獄處名也那落迦者是有情趣名也 從諂生業名曲 從嗔生業謂穢 從貪生業謂濁

論若如是者至所隨增故引文難也若趣唯是異熟無記即合唯是修道煩惱及是一切遍行隨眠之所隨增何故品類足說一切隨眠所隨增也故知非唯異熟無記唯修所斷通染污也

彼說五趣至總名村落有部通也彼說五趣續生心中容有五部 一切煩惱者謂結生心通三十六三十一等即結生心五部隨眠之所隨增假說結生以為趣也 如村落邊假名村落

有說趣體亦通善此述大眾部等計也

然七有經至是故別說大眾部師通經文也有部總引多經為證此中即通七有經也及煩惱別說[1]為濁然見即是煩惱所攝及趣因雖別說有[2]廢趣[3]及趣因總名為趣故言非以別說定證非[4]

若爾中有亦應是趣有部[5]難大眾部七有別說業業亦是趣收七有別說中有中有應趣攝

不爾趣義至即死處生故大眾部通難也別說業有不[6]違趣義故是趣收別說中有違趣義故故不名趣

若爾無色至而受生故難也中有死處生非所趣故不名趣無色死處生應非是趣

既爾中有至說名中有大眾被難轉釋中有以是二趣中故不名趣也(已上通第一經)正理論云然經主言非別說故定非彼攝如五濁中煩惱與見別說為濁非別說故彼見定非煩惱所攝如是業有雖亦是趣為顯趣因所以別說故有說趣體兼善彼言非理無處說故有處說見亦是煩惱雖有所因別說為濁而准餘說知即煩惱曾無有處說諸趣因業即趣體可為誠證雖有所因別說為有而准彼說知業是趣如何定知業是趣體有所因故有中別說而非業有體非是趣為顯趣因說為業有故所引喻於證無能 又云業若趣體趣應雜亂於一趣中有多趣業故若趣因業即是趣者人有地獄[7][8]惑現前彼應是人亦是地獄亦不應說地獄趣體雖現在前而非地獄如是則有大過失故謂異熟果正現在前應非地獄無差別故然契經說異熟起已名那落迦故業非趣

然彼尊者至故作是言通釋第二經也經說異熟起已名為地獄是說異熟起已身中善無記皆於爾時得地獄名非說唯是異熟名為地獄 言除五[9]蘊彼那落迦不可得者非是說除異熟五蘊法外彼那落迦不可得也此通說善無記五蘊法外別有能往諸趣實我補特伽羅不可得也非遮異熟法外餘蘊故作是說(於中有廣破[10]斥略而不述)正理破意若趣非唯異熟無記因何要言異熟起已方名地獄異熟起前亦有地獄業[11]等名地獄故故知唯是異熟無記

毘婆沙師至無覆無記結歸有部宗也

有說一向[12]記至亦通長養述異說也此三說中第二為正 正理云唯異熟生故又無過故若通長養身在欲界修得天眼是長養性趣應雜亂 正理論云如是總釋諸趣體已次應別釋一一趣名那落名人迦名為惡人多造惡顛墜其中由是故名那落迦趣(云云多解)言傍生者彼趣多分身橫住故 或彼趣中容有少分傍行者故(云云多解)言餓鬼者又多希求以自存濟(云云多解)謂或多思慮故名為人(云云多解)謂或復尊高神用自在眾所祈告故名為天 阿素洛者鬼趣所攝天帝釋言本是天者是諂曲語若謂與天戰故亦名天者曼馱多王破阿素洛及與天[13]應亦是天若謂與[14]天交通名為天者大樹緊那羅王有女端嚴名為[15]奪意善財菩薩納以為妻緊那羅王應亦是人威德殊勝故名為天亦非證因曾聞曼馱多王威德勝於天故難陀跋難陀等雖是傍生威德自在勝諸天眾故阿素洛唯鬼趣收亦非第六趣曾不有經說(云云多解)有說諸趣或體相雜異趣相因而生子故如魚身者鹿子仙人自昔傳聞其類無量一身兩趣故有相雜 正理破云 彼說不然自業趣定而彼生緣有種種故如菴羅女因樹而生喬答摩宗因日光起故相因有非證雜因鹿子仙人魚身者等由滿業異形相不同其實是人故趣無雜自餘感赴因果不同思擇業中當廣分別

即於三界至其七者何已下一頌半第三明七識住

論曰至第一識住略說識住欲界人色三靜慮無色三天此七生處是識住體今依經釋故分為七 此上論文即是引經指處一分天者至除劫初起人趣全故不須別釋天一分言事難了故所以別釋 初靜慮中除劫初者以彼同起[1]戒取[2]相故

言身異者至說名身異釋身異也 種種顯狀貌者黃等[3]異 種種形狀貌者短等別 或由身異即是別指色身 或有異身即是總標假者

言想異者至說名想異釋想異也欲界人天三受互起名為想異初靜慮中除其苦受彼由想異別指想心 或有異想總標假者結文可解

有色有情至第二識住引經文也

所以者何至故名想一釋經意也以初靜慮同想一因名為想一 不言梵輔天者舉初顯後 正理論云何緣梵眾同生此相由見梵王處所形色及神通等皆殊勝故又觀大梵先時已有及餘天後方生故彼不能見從上地沒依初靜慮發宿住通不能了知上地境故何緣大梵亦生此想彼纔發心眾便生故謂己所化非速歿故或愚業果感赴理故或見己身形狀勢力威德等過餘眾故由是緣故梵眾梵王身雖有殊而生一想

大梵王身至故名身異釋身異也如文可解

經說梵眾至彼同分內引經證想一也由此證知我因梵王梵王亦謂我生梵眾

梵眾何處曾見梵王問也所以有此問者以進退有過故

有餘師言至來生此故述初釋也 此師意以劫初成時梵眾從第二定來生梵眾故知在極光淨曾見梵王理實應言第二定中三天皆得而言極光淨者舉後顯初

云何今時至起戒[4]禁取此餘師釋進退有過在梵眾天若未離初定染未得第二定即不能憶第二定事若以離初染得第二定即不合緣初定梵王起戒禁取

有餘師說住中有[5]述第二釋此師意說從第二定沒生初定時於中有中曾見梵王長壽久住

彼住中有至長壽久住破第二釋色界中有於受生處無有障礙不住多時如何得說曾見梵王長壽久住

是故梵眾至起如是念論主述正釋也正理論云謂諸梵眾初下生時見大梵王威光赫烈[6]雖懷敬慕欲[7]往親承威神所逼未[8]果前詣於茲荏苒遂致多時後勵專誠預近[A1]瞻仰到已皆共作是念言我等曾見乃至廣說謂彼近見大梵王時便能憶知先所見事復能了達眾下生前獨有梵王及心所願或彼先在極光淨天曾見梵王今見能憶謂彼昔在極光淨天[9]曾見梵王獨居下地亦知心願與眾同居俯愍便興初靜慮化令所化眾偶侍梵王起化須臾自便福盡命終下生初靜慮中大梵身心及所化事皆初靜慮通慧所緣今見便發宿住隨念故彼梵眾作是念言我等曾見乃至廣說有餘師說二靜慮中所起能緣梵世眼識是初靜慮地法所收故今亦能隨念彼識有作是說彼梵眾天不受[10]處胎斷末摩苦由斯得有念無忘失故憶前生所見等事

有色有情至第三識住牒經文也

此中舉後至何識住攝釋經意也

彼天顯形至故名想異釋立名也

傳說彼天至復受欲樂廣釋想異既言傳說顯非自意

豈不遍淨想亦應然難也[11]豈不第三靜慮亦厭根本樂受入近分捨亦應同是想異因何唯取第二定也

非遍淨天至擾動心故答也

經部師說至得想異名述經部師計也 正理論云彼天中無有表業等為因所[12]感差別身形故言身一即形顯等同處諸天相無別義

有色有情至故名想一釋第四識住也身一如前想一謂唯樂受想也

初靜慮中至故言想一此釋諸地[13]想不同也 初靜慮中言想一者是戒禁取故言染污第二靜慮是定心故名為善想第三定中受異熟樂無厭捨故[14]名為想一無記相也

下三無色至是名為七[15]指經釋後三識住也即是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 是名為七者結七識住也

此中何法名為識住問識所住法也

謂彼所繫至是名識住此答所住法也謂欲色界繫五蘊為所住三無色中四蘊為識住 此中說識於處[16]想樂住故兼取識也[17]非如四識住唯四蘊也

所餘何故非識住耶惡趣第四靜慮等何故非識住耶

於餘處皆有損壞識法故答也

餘處者何問餘處也

謂諸惡處至及與有頂

所以者何徵非所以

由彼處有至故非識住答非識住所以

何等名為損壞識法問壞法也

謂諸惡處至故非識住答壞法也

復說若處至故非識住述異釋也准此論文豈可第四靜慮處三天異生皆悉愛慕無想異熟處耶應非正義正理論云有餘師說眾生有三所謂樂著諸境樂著境者及欲天樂著樂者下三靜慮樂著想者下三無色唯依此處立識住名餘無此三故非識住 又云上代師資相承說者若處具有見修所斷及無斷識立識住名異此便非識住所攝 豈不欲界人及六[1]天無無漏識應非識住若言能作無漏所依則有頂天應名識住 此難非理欲界無定可就所依說有無漏然有頂天是定地攝應依自性說彼有無由自性無故非識住 或非有頂補特伽羅一所依中具三種識欲界善處補特伽羅一所依中容具三識故不應以有頂為例第四靜慮雖具三識而五處全一處少分不具三識[2]少從多不立識住是故識住數唯有七(言三識者謂見[3]修斷及無漏識非想處一切聖人無見斷識一切異生無無漏識於欲界中可有一人先具見[4]復有無漏[5]式於初忍 五處全者謂五淨居 一[6]少分者為廣果天無想天中無無漏識廣果天中具三識故唯下二天具有三識上六天中不具三故故言以少從多不名識住)

如是分別至其九者何已下一頌第四明九有情居九有情居非經所說因釋經中說七識住故便釋也

論曰至不樂住故釋有情居即七識住上加非想及無想天以為九也所以此九立有情居以樂住故前識住中以有壞識法故識昧劣故故非識住餘處不樂非有情居 問有情居及識住五蘊者色行二蘊通外器不 答正理論云謂諸有情自樂安住所依色等實物非餘以諸有情是假有故然諸實物是假所居故有情居唯有情[7]以有情類於自依身愛住增強非於處所又於處所立有情居應成雜亂居無雜亂唯有內身故有情居唯有情法既言生已名有情居知有情居不攝中有又諸中有非久所居故諸有情不樂安住又必應爾由本論說為[8]顯生處立有情居於生死中為顯諸識由愛住著建立識住顯諸有情於自依止愛樂安住立有情居故此二門建立差別

言餘處者至如識住中釋餘第四定及諸惡趣非有情居如前已釋

前所引經至其四者何已下一頌第五明四識住

論曰至其體云何問識住體[9]

謂隨次第有漏四蘊答也就有漏無漏中唯有漏為體五蘊之中唯四蘊也

又此唯在至依著於彼此明自他地中唯自地也正理論云又自地中唯有情數唯自相續立為識住非非情數他相續中識隨樂住如自相續

如何不說識為識住問唯四名識住所以

由離能住至可名王座此答識非識住所以

或若有[10]法至所說如是第二釋也 毘婆沙師所說如是者指宗也

若爾何故至識所乘御引經難也

又如何言至五蘊為體引例難也

雖有是[11]說至非獨說識答兩難也於識食中有喜染等及七識住皆於生處所攝五蘊不別分析總生喜染非獨說識

然色等蘊至於餘可說明四識住據別別說於一一蘊生種種喜染也故識不同餘四蘊故不立識住

又佛意說至教意如是第二釋也

又法與識至故非識住[12]四種法必俱時也識與其識無俱時理故非識住 正理論云識與識住如種如田理可如是不違教故然彼所說若法與識可俱時生為識良田立識住者不應正理所以者何彼先自說識所依著故名識住非於俱起受等蘊中有識所依彼依識故(此識為依非識依處)識不依彼如何可[13]說彼為識住(若以所依義釋識住者識不依彼受等法故如何受等是識住耶)又非所緣同一境故俱生受等非所取故(依有[14]二義一所依義心所法等非所依也如前已破二所緣義以受[15]等法復非所緣如此中破三相應依如後破也)又不可以相應依著釋[16]識住義勿諸色法及不相應非識住故(若相應義釋識住者一切色法及不相應無相應義應非識住)又相應理無差別故則應無漏亦識住體(有漏無漏心所[17]法相應無別因何[18][19]漏立識住體無漏非也)如何可說俱生色等為識良田立為識住 正理論云然我師宗作如是釋為令於識除我見心故於識中不說識住契經中言我達世尊所說法教馳流生死唯識非餘識謂世尊異名說我為欲除滅彼我見心顯識依[20]體非是我我所依性非謂能依故識住門唯說有四非實識住但四非識今謂世尊所說識住識色等四不言識者由但色等於三時中與續有識為助伴故謂唯色等與識俱生未亦能為識助伴令續有識生死馳流識則不爾故非識住且眼等根及俱色等與俱生識為所依依 根為所依餘為依也 已滅未生但為識境是故色蘊於三時中望續有識能為助伴現在受等與識俱生為俱有因一分與識同緣一境有助伴[1]已滅未生俱為識境是故受等亦於三時望續有識能為助伴識雖過未望續有識少有助能而俱生中全無助力不俱起故色等望識具二助能識唯去來故非識住故非情數及他身中色等四蘊亦非識住由彼望識[2]但為所緣不具二門助伴用故住謂所住是續有識引自果時能為依義[3]或所著是續有識引自果時能為境義自身色等可有與識同一境義設不同境然能為依[4]二助能故立識住非有情數他身色等則不如是故非識住

如是所說至四攝七耶問相攝也

非遍相攝至謂除前相自此已下四句答也如文可解

於前所說至何處有何已下一頌半第六明四生也

論曰至而生類等此明立四所以以生類等同名一生正理論云前所說界通情非情(此即界寬四生狹也)趣唯有情然不遍攝(不攝中有狹於生也)生唯遍攝故說有情無非有情名眾生故 准此有情名為眾生無情不名眾生舊譯有情名眾生者有兩名也准大乘同性經具六界故名眾生也 又云然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為四(釋四生也)生謂生類諸有情中雖餘類雜而生類等言生類者是眾生義(准此論文多生類故名為眾生)若爾界趣亦應名生(問也)不爾界通情非情故趣雖有情而非遍故[5]唯情遍獨立生名

云何卵生至鸚鵡雁等釋卵生也依卵而生名為卵生卵必有胎是故先說

云何胎生至猪羊驢等釋胎生也依胎而生名為胎生有胎無卵故在卵後說為胎必濕故濕生先說

云何濕生至蚊蚰蜒等釋濕生也依濕而生名為濕生以有所託故[6]在化生前以有濕無胎在胎生後說

云何化生至故名化生釋化生也無而忽有名為化生此緣最少故在後說

人傍生趣各具四種就趣辨生多少別也

人卵生者至五百子等釋人中卵生也婆沙一百二十云人卵生者昔於此[7]州有商人入海得一𩾰[8]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出二童子端正聰慧年長出家皆得阿羅漢果小者名鄔波世羅(此云小[9]鄔波名小世羅名山[10]近山生故)大者名世羅(但名山也)鹿母者子名鹿故從子為名故言鹿母即是毘舍佉夫人也毘舍佉是二月星名從星立名此云長養鹿母所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兒 般遮羅是地名此云執[11]王妃生五百卵生已羞恥恐為災變函盛棄殑伽河隨流而去下有隣國王因觀水遣人接取見卵將歸經數日間各生一子養大驍勇所往皆伏無敢敵者時彼隣國王與彼父王久來有怨欲遣征罰先遣使告[12]今欲決戰尋後兵至圍[13]繞其城即欲[14]摧破般遮羅王極生忙怖王妃問委[15]慰王言王不須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兒具陳上事夫子見母惡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說上因緣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皆應張口妃出兩乳有五百道乳汁各注一口應時信伏因即和好各起慈心兩國交通永無征伐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如文可解

人濕生者至菴羅衛等 曼馱多者此云我養布殺陀王頂皰而生顏貌端正王抱入宮告誰能養諸宮各言我能養也故以標名舊云頂生王者此從生處立名非本號也此王長大為金輪王能破修羅欲侵天帝釋位 遮盧者此云脾鄔波遮盧此云小脾於我養王兩髀之上各生一皰皰生一子從所生處故以為名以小標別亦為輪王 言鴿鬘者昔有一王此名靜授於王[16]腋下有胞生一女子名為鴿鬘從腋下出如鴿出飛王重如鬘故以名焉或生已後鴿恒隨逐王重如鬘因以立名 菴羅衛者是樹名也有一女子從此樹生菴羅衛者或從子生或從花枝生也正理論云此四生人皆可得聖得聖無受卵濕二生以聖皆欣殊勝[17]智見濕生類性多愚癡(今詳人卵濕生不多愚癡作金輪王及能得聖此從多分)或諸卵生生皆再度故飛禽等世號再生聖怖多生故無受義濕生多分眾聚同生聖怖雜居故亦不受(卵生可爾其濕生人即不眾聚此從多分[1]也)

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如文可解

傍生三種至揭路荼等釋傍生通四生也

一切地獄至皆唯化生此釋地獄及諸天趣并中有也

鬼趣唯通至雖盡而無飽釋鬼趣中唯二生也

一切生中至而受胎生問佛不取化生受胎生所以也

[2]見受胎生至專修正法答也答中有二一為利益二為止[3]此即前也 就中有三利益一引親眷令入正法二為令知是輪王種三為令所化生增上心如文可解

又若不爾至息諸疑謗第二止謗如文可解

有餘師說至即無所見述異釋也

若人信佛至此不成釋論主破也佛既有持願通能久留身何須胎生正理論云今謂此釋其理必成通所留身非佛功德無畏等所依熏故不能廣大饒益世間所以然者是可留法通願能留一切化生如剎那法必無留義謂諸有為剎那定滅諸佛神力亦不能留設欲[4]久留即須別化此所別化非佛功德力無畏等之所依熏故於世間無大饒益若不爾者佛應化為如本身形受諸供養令無量眾生[5]天解脫故我所稟毘婆沙師咸作是言後身菩薩為利他故不受化生此義極成不可傾動化生何故死無遺形由彼頓生故應頓滅如戲水者出沒亦然毘婆沙師說化生者造色多故死無遺形大種多者死非頓滅即由此義可以證知一四大種生多造色 婆沙一百二十七云問一四大種為但造一造色極微為能造多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少理不應然若能造多即一四大種所造[6]造色有多極微云何展轉非俱有因對法者說有對造色展轉相望無俱有因許則便違對法宗義答應作是說一四大種但能造一[7]所造色極微問如何不成因[8]四果一因多果少理不應然答果少因多理亦無失世現見有如是類故因四果一於理無違有說造多[9]若爾一四大種所造造色有多極微云何展轉非俱有因答非一果故非俱有因以俱有因法必同一果故此不成因同猶豫故評云如前說者好今詳正理不以婆沙評家為正若作俱舍師破[10]准此釋違婆沙正義也

因論生論至為充所食難文可解

以不知故至暫食何咎答文可解

於四生內至皆化生故[11]釋化生多如文可解 正理論有兩說一說同此論一說濕生多二說無評[12]今詳若兼中有即化生多若說本有即濕生多兩說無違

此中何法至非即名生已下一頌第七明中有也 於中有三一明中有名體二引理教證有中有三義門分別此第一也

論曰至故名中有此出體釋名也 有自體起者謂異熟五蘊前趣死後後趣生前二趣中間故名中有兩趣中故名之為中四有之中一有攝故名之為有中即是有故名中有

此身已起何不名生問也生之與起名異義同既名為起何不是生

生謂當來至故不名生答也雖生與起名異義同於四有中立生名者謂於當來所應至處建立生名非於餘位由斯中有名起非生

何謂當來所應至處問也

所引異熟至所應至處答也 論有餘部說至故無中有大眾部等計也

此不應許至理教者何已下第二有兩頌廣引理教證有中有

論曰至處必無間引穀等為例破現見穀等相續轉法從子至[13]乃至果實中間無斷故知生二有中間亦無斷也

豈不現見至何妨續生大眾部引像為喻救也

實有諸像至故不成喻此即略以二理破也一像有不成二非等不成

言像不成至無二並故此無二並總有四[14]一鏡像色別無二並二兩岸像色無二並三影光處別無二並四月像鏡面無二並

謂於一處至依異大故此第一也鏡面像色別四大造體是對礙如何一處二得並生故知無像

又陜水上至二色俱生第二兩岸互見分明即是一處有二像色曾無一處並見二色故知無有實像一處並生

又影與光至謂二並生第三光影相違未曾同處現見鏡中光像在於影中故知光像無實

或言一處至如何別見第四也若謂像色鏡面同處見鏡中月如觀井水近遠別見

故知諸像於理實無總結上也

然諸因緣至難可思議此釋像雖實無因緣令見 難思議者不測所以然也

已辨不成至亦非喻者結前起後非等 於中有二一相續非相續非等二由二緣不由二緣非等

以質與像至故不成喻釋第一也質同時俱有非是前後相續生二有異時前後非是同時俱有非等故非喻也

又所現像至非等於法釋第二也鏡像生時因於本質依鏡[1]面生由二緣故與[2]法不同生有生時唯因死有無別所依勝緣如鏡故不等也

亦不可說至為勝依性破轉救也如文可解

已依正理至證有中有結前理破引後六教證也

謂契經言至業有中有第一經也經分明五趣之外別說中有故知非無

若此契經至何現在前第二經也 健達縛者此名尋香中有食香故名尋香

若此契經至固唯中有第三經也前蘊已滅不可言來此所言來定是中有

若復不誦至何名中般第四經也五種不還中既別標中般故知中有決定非無

有餘師執至故名中般大眾部等救也

是則應許至故執非善破轉救也若五不還說有中般即是別有中天五不還中說生般等應更別有生等天也既不許然故執非理

又經說有至定非應理又引七善士證無中天第五經也如火星迸近遠時處隨滅不同別說中天豈有此異執有中天定非應理

有餘復說至壽量中間第二師執也 此師意說從欲界死生色界時壽量中間入般涅槃名中般也

或近天中間至是名中般第三師異釋 此師意謂初生色界未至法會中間涅槃故名中般已上兩師釋五不還經中般也婆沙六十九云是分別論者

由至界位[3]至故有三品第二師釋七善士趣契經中說中般分三壽量中間總有三位一染想未生名至界位界是因種之異名也種未起時名為至界正理論云有種未行名為至界 此是利根此即第一中般 或想位者是次後時染想生時正理云彼想初行說名想位 此是中根是第二中般 或尋位者正理論云[4]由煩惱力令心於境種種尋求說名尋位 此鈍根者此第三中般也

或取色界至是名第一此是第二師異釋也七善士趣經中般分三此是第一中般也即是從生色界天中趣向本法會天中間時有近遠以前後不同第一人生天未趣即般涅槃

從是次後至是名第二釋第二也

復從此後至是名第三釋第三也已上三人並是中般

入法會已至是名生般是七善[5]士趣第四人也

[6]感多壽至故名生般第二釋也偏釋生般[7]欲簡異中三也

如是所說至皆不相應總非上說與七善士趣火星喻說皆不相應

所以者何大眾部師徵不相應所[8]

以彼處行無差別故答也 就中有二一以行無差別二無色界應有中般此是初也其火星喻滅處不同行有近遠由斯分其中般有三種別如說至[9]色界或想或尋及初取同分受天法樂等雖說時別前後分三滅處行時與火星喻不相扶[10]會由斯所說皆不相應

又無色界至皆是虛妄第二無色應有破也此前破雙破兩說謂壽量中間及近天中間此唯破壽量中間不破近天中也以無色界無入天法會等故 [11]然不說彼至伽陀中說引文證也 嗢拕喃者此云集施 伽陀者此云頌舊云偈者訛也 總集諸賢聖者順解脫分已上名賢見道已上說名為聖 四靜慮各十者賢有二人謂起七方便未起七方便生上界者聖有八人謂七善士趣及阿羅漢三無色無三中般非想者又闕上流最初生彼天者無上流故非無從餘下天上流來者

若復不誦如是等經若復不誦總集諸聖賢經 等者等取七善趣經

無上法王至實有極成論主傷歎 無上法王久已滅度者造此論時佛涅槃後九百年也 諸大法將亦般涅槃者迦延法救等已般涅槃 聖教支離已成多部者佛涅槃後一百年為初四百年為後本末分成二十部廣如宗輪論說 于今轉盛者至九百年轉更盛也 言違理者謂前像實有不成非等故故非喻也 言拒教者即拒所引七部契經餘文可解

若爾云何至無間地獄大眾部等引契經證無中有也總有三經此即第一經也若有中有因何經說現身顛墜無間地獄 度使此云毀壞 魔羅此云殺者婆沙一百二十五羯洛迦[1]孫馱佛將一侍者名曰[2]至遠[3]婆羅門村次第乞食時魔度使化作少年擲石遙打侍者頭破血流被面隨佛後行[4]時佛呵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惡業魔時業盡便墜地獄

此經意說至後受生受論主通經如文可解

何故經說至生那落迦引第[5]二證無中有經言無間即生故知無中有也若有中有即是有間

此經意遮至定順生受論主通經 就中有三一順通二反通三責迷文此順通也 言無間者有其二義一定生地獄不往餘趣間故名無間也二定受生[6]報不為餘生間故名無間非是無中有間

若但執文至不待身壞第二反難釋有二一經言無間彼即不許有中有者經言五無間業生地獄中應必具五無間方生闕應不生此第一也唯五無間業生地獄非餘惡業生地[7]獄中即成大過此第二也經言造業無間即生地獄應造業已即生地獄不待身壞命終心等即生地獄此第[8]

或雖不許至即是生有第三責迷文也汝迷經文經言無間即生生中有也中有是生方便故名為生從生得名非剋性也若就自性應名為起如前廣說

若爾經頌至無有所止引第三經證無中有此頌佛為婆羅門說婆羅門名再生以初生時名為一生受法之時名再生也出胎有五位一嬰姟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 汝今過盛位者過第四盛年至老年也 至衰將近琰魔王者謂將死也 琰魔王舊云閻羅王此云靜息靜息罪人判是非也 欲往前路無資糧者汝若有善資糧至其王所判生善趣若無資糧判生惡趣 求住中間無所止者汝怖惡趣若欲求住中間復無所止

若有中有至無有所止辨無中有所以

此頌意顯至行無礙故論主通經文中有二一以人中速歸[9]魔滅無暫停義言無所止二或在中有速往生處中無停止

寧知經意如此非餘大眾部等徵也寧知經據速歸磨滅及速往生處言無所止非是據無中有說中間無止也

汝復焉知如餘非此論主反徵大眾部也汝復焉知汝餘說據無中有名無所止不如我說據速磨滅名無所止

二責既等至竝無違害論主明經不成證也一以二責等二以[10]二釋同

如何偏證至為證不成經成非證[11]

俱舍論疏卷第八

[12]

同年十一月朔日於同處點同老法師

此卷草書頗不穩便

以黃薗本一交了    理真


校注

[0584001] 俱【大】阿毘達磨俱【甲】【原】保延三年覺樹校石山寺藏寫本【甲】鎌倉時代寫東大寺藏本【乙】寶永元年版本 [0584002] 八【大】六【甲】 [0584003] 法【大】釋法【乙】 [0584004] 世【大】世間【乙】 [0584005] 一【大】一論本第八第九【甲】 [0584006] 前【大】前之【甲】【乙】 [0584007] 後【大】*後明【乙】* [0584008] 內【大】內感【乙】 [0584009] 大【大】*天【乙】* [0584010] 拼【大】抨【乙】 [0584011] 俱【大】〔-〕【甲】【乙】 [0584012] 逼【大】逼其【甲】【乙】 [0584013] 怨發【大】發怨【乙】 [0584014] 悲叫【大】叫悲【甲】【乙】 [0584015] 沒【大】歿【甲】【乙】 [0584016] 大【大】〔-〕【甲】【乙】 [0584017] 名【大】為【甲】【乙】 [0584018] 天【大】無【乙】 [0584019] 或【大】惑【甲】【乙】 [0584020] 初【大】約【甲】【乙】 [0584021] 雜【大】離【乙】 [0585001] 七【大】六【甲】【乙】 [0585002] 名【大】者【甲】【乙】 [0585003] (若爾果故)十六字【大】〔-〕【甲】【乙】 [0585004] (雖壽量同分)十六字【大】〔-〕【甲】【乙】 [0585005] 坐【大】座【乙】 [0585006] 界【大】〔-〕【甲】【乙】 [0585007] 根【大】〔-〕【甲】【乙】 [0585008] 四【大】其四【甲】【乙】 [0585009] 俱【大】〔-〕【甲】【乙】 [0585010] 復【大】*後【乙】* [0585011] 設【大】沒【乙】 [0586001] 中【大】〔-〕【甲】【乙】 [0586002] 鐶【大】環【甲】【乙】 [0586003] 說【大】〔-〕【甲】【乙】 [0586004] 必【大】〔-〕【甲】【乙】 [0586005] 似【大】以【甲】【乙】 [0586006] 返【大】反【甲】【乙】 [0586007] 也【大】〔-〕【甲】【乙】 [0586008] 欲【大】於欲【甲】【乙】 [0586009] 貪【大】欲貪【甲】【乙】 [0586010] 失【大】告【乙】 [0586011] 竪【大】*豎【乙】* [0586012] 知【大】〔-〕【甲】【乙】 [0587001] (為濁趣因)十四字【大】〔-〕【甲】【乙】 [0587002] 廢【大】度【甲】【乙】 [0587003] 及趣【大】〔-〕【甲】【乙】 [0587004] 趣【大】(趣為濁然見即是煩惱所攝趣及趣因)【甲】【乙】 [0587005] 難【大】難也【乙】 [0587006] 違【大】遣【乙】 [0587007] 業【大】〔-〕【甲】【乙】 [0587008] 惑【大】或【考偽-大】 [0587009] 蘊【大】蘊法【考偽-大】 [0587010] 斥【大】片【甲】【乙】 [0587011] 等【大】不【考偽-大】 [0587012] 記【大】〔-〕【甲】【乙】 [0587013] 鬪【大】罸【甲】【乙】 [0587014] 天交【大】戰【甲】【乙】 [0587015] 奪意【大】大奪意【甲】【乙】 [0588001] 戒【大】前【甲】【乙】 [0588002] 相【大】*想【甲】【乙】* [0588003] 異【大】言【乙】 [0588004] 禁【大】梵禁【甲】【乙】 [0588005] 中【大】〔-〕【甲】【乙】 [0588006] 雖【大】離【乙】 [0588007] 往【大】住【甲】【乙】 [0588008] 果【大】早【甲】【乙】 [0588009] 曾【大】初曾【甲】【乙】 [0588010] 處【大】〔-〕【甲】【乙】 [0588011] 豈【大】豈不遍淨想亦應然難也豈【甲】【乙】 [0588012] 感【大】因感【甲】【乙】 [0588013] 想【大】相【甲】【乙】 [0588014] 名【大】故名【乙】 [0588015] 指【大】猶【乙】依【校異-乙】 [0588016] 想【大】總【甲】【乙】 [0588017] 非【大】〔-〕【甲】【乙】 [0589001] 天【大】〔-〕【甲】【乙】 [0589002] 少【大】以少【乙】 [0589003] 斷修【大】〔-〕【甲】【乙】 [0589004] 復【大】後【甲】 [0589005] 式【大】或【甲】【乙】 [0589006] 少分【大】分少【甲】【乙】 [0589007] 法以有情【大】〔-〕【乙】 [0589008] 顯【大】願【甲】【乙】 [0589009] 性【大】性也【甲】【乙】 [0589010] 法【大】〔-〕【乙】 [0589011] 說【大】〔-〕【甲】【乙】 [0589012] 四【大】田【甲】 [0589013] 說【大】識【乙】 [0589014] 二【大】三【考偽-大】 [0589015] 等【大】等止法及不相應非識住故【乙】 [0589016] 識【大】〔-〕【甲】【乙】 [0589017] 法【大】法漏立識住體【乙】 [0589018] 有【大】有無漏非也【乙】 [0589019] 漏立識住體無漏非也【大】〔-〕【乙】 [0589020] 他【大】*化【甲】【乙】* [0590001] 用【大】因【甲】【乙】 [0590002] 但【大】俱【甲】【乙】 [0590003] 或【大】世【甲】【乙】 [0590004] 二【大】亦【甲】【乙】 [0590005] 唯【大】有【甲】【乙】 [0590006] 在化【大】〔-〕【甲】【乙】 [0590007] 州【大】洲【甲】【乙】 [0590008] 鶴【大】鵠【甲】【乙】 [0590009] 山【大】〔-〕【甲】【乙】 [0590010] 近【大】亦【甲】【乙】 [0590011] 五【大】上【考偽-原】 [0590012] 今【大】令【乙】 [0590013] 繞【大】饒【甲】【乙】 [0590014] 摧【大】權【乙】 [0590015] 慰【大】告【甲】【乙】 [0590016] 腋【大】膝【甲】【乙】 [0590017] 智【大】知【甲】【乙】 [0591001] 也【大】〔-〕【甲】【乙】 [0591002] 見【大】現【考偽-大】 [0591003] 謗【大】傍【甲】【乙】 [0591004] 久【大】有【甲】【乙】 [0591005] 天【大】夫【乙】 [0591006] 造【大】〔-〕【甲】【乙】 [0591007] 所【大】〔-〕【甲】【乙】 [0591008] 四果一因【大】〔-〕【甲】【乙】 [0591009] 若爾【大】〔-〕【甲】【乙】 [0591010] 准【大】難【甲】【乙】 [0591011] 釋【大】己【乙】 [0591012] 家【大】〔-〕【甲】【乙】 [0591013] 芽【大】身【甲】【乙】 [0591014] 種【大】釋【甲】【乙】 [0592001] 面【大】而【甲】【乙】 [0592002] 法【大】此【乙】 [0592003] 至【大】至界位至【甲】【乙】 [0592004] 由【大】〔-〕【甲】【乙】 [0592005] 士【大】〔-〕【甲】【乙】 [0592006] 感【大】減【甲】【乙】 [0592007] 欲【大】故【乙】 [0592008] 以【大】以者何【甲】【乙】 [0592009] 色【大】〔-〕【甲】【乙】 [0592010] 會【大】食【甲】【乙】 [0592011] 論【大】言【甲】【乙】 [0593001] 孫馱【大】勝厭【甲】 [0593002] 至【大】志【甲】至【校異-乙】 [0593003] 婆羅門【大】娑羅【甲】【乙】 [0593004] 時【大】〔-〕【甲】【乙】 [0593005] 二【大】二經【乙】 [0593006] 報【大】根【甲】【乙】 [0593007] 獄【大】獄非餘惡業生地獄【甲】【乙】 [0593008] 三【大】三也【甲】【乙】 [0593009] 魔【大】磨【甲】【乙】 [0593010] 二【大】〔-〕【甲】【乙】 [0593011] 不分卷品【甲】 [0593012] (同年理真)三十二字【大】〔-〕【甲】【乙】
[A1] 瞻【CB】膽【大】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