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論。廣說因已緣[14]後云何。此下大文第二辨四緣也 於中有二。初明四[15]緣。第二重[16]明等無間緣。此明四緣也。
論曰至增上緣性。因無正文。緣有經說。如契經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乃至增上緣性。
論。此中性者是緣種類 釋上性也 界性之名是種類別義。如十八界等。[17]即顯[18]四種類別立四緣也 正理釋云。此中緣性即是四緣。如四所居即所居性。為顯種類故說性言。意辨諸緣隨[19]事差別有無量體。[20]然括其義。無非[21]攝入四種類中。謂一切緣無過此性。
論。於六因內至是因緣性。自此已下釋四緣體性也。此文第一釋因緣[22]體 若依婆沙。能作因中四大造色五因。[23]亦因緣性。此中略也。唯說全因相攝。故婆沙一百七云。因緣者。如種子法。等無間緣者。如開避法。所緣緣者。如任杖法。增上緣者。[24]如不障礙法 准此四義攝法不盡。如有力能[25]作。非唯不障故。婆沙十六云。問為因攝緣。緣攝因耶。答互[26]相攝。謂前五因是因緣。能作因是餘三緣。有作是說。緣攝因。非因攝緣。謂前五因是因緣。能作因是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非因所攝 然無評家。今詳二說不同意者 前師兼有作用為能作因。[27]除五因外所有作用。皆能作因攝。由此開避.任[28]杖之用[29]亦能作因攝 後師取不障礙義為能作因。故即六因攝[30]用不盡。由[31]斯不障礙是增上緣義。非是開避及任杖義。今詳二說相攝為善 問若爾何故。顯宗論云。六因.四緣體雖無別而義有異。且等無間.及所緣緣既非因攝。故[32]知餘二義亦有殊。緣義等故與因皆別。故有總辨因.緣[33]異言。因謂能生。緣能長養。猶如生.養二母差別。又緣攝助因方能生。生已相續緣力長養故。或有說因唯[34]有一。緣乃眾多。猶如種子.糞.土等異。又因不共。共者是緣。如眼。如色。又[35]作[36]自事名因。若作他[37]事名緣。如種.糞等。又能引起名因。能任[38]持者名緣。如花。如[39]蔕。又近名因。遠[40]者名緣。如珠。如日。又因能生。緣者能辨。如酪出[41]生蘇。人[42]鑽器能辨。又正有義名因。能助顯發名緣。如字界字緣於義有差別。如斯等類差別眾多。是故因.緣別立名想。此總意顯因親.緣疎。故因親中親五.疎一。[43]疎緣之中疎三.親一。已隨理.教略辨諸緣 [44]論既此說[45]何理證知相攝為善 答總說因之與緣非無有[46]異。因是親稱。緣是疎名。六因之中五是親故以親名同。四緣[47]之中三是疎故以疎名同。[48]然因中有疎。謂能作因。緣中有親[49]因緣也。不可以緣義疎故因緣疎能作。不可以因義親故能作親因緣。故顯宗云。六因.四緣體雖無別而義有異。又准婆沙云。我說作用以為因.果。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 准此故知。因緣以作用為體。作用既一故知無異 又顯宗云。[50]且等無間.及所緣緣既非因攝。故知餘二義亦有殊。緣義等故 今詳此說義有餘也。以一師說因不攝二緣即謂因緣.及增上緣。因亦不攝。何不以因緣.增[1]上是[2]因[3]攝故。二緣亦合攝在因中 又此二緣。婆沙兩師同[4]許攝在因中。二緣。一[5]師說攝。一說不攝。如何以一師偏義例破兩師之義 又一師說因不攝等無間緣.所緣緣者。有別意也。能作因有二義。一但不障。二兼有力。若但取不障即唯攝增上。若兼作用即攝三緣。由此二[6]師說有差別 又顯宗引餘處釋因.緣別義云。因如生母.種子等。緣如養母.糞土等者。此說親因為因。疎因名緣。如婆沙問四大造色為是因義。為是緣義。此以因緣為因義。增上為緣義。豈即因義是六因。緣義是四緣耶。又能作因中。親謂四大造色。根識依等。疎[7]謂但不[8]障礙。等無間緣.及所緣緣。若言疎故不攝入因。豈疎[9]但不障礙[10]若言親故不攝入因。豈得親於根識依等。故知說不攝者是有[11]餘說。諸論皆言[12]除能作因所餘[13]五因是因緣性。性是體義。類義。此類之法[14]是因緣體。又婆沙云。增上緣[15]如不障法。解能作因亦云不障。故知同也。豈可因不障緣不障。二不同也。一種不障豈得有親有疎 有人於此[16]全不開悟。自問答云。於二說中明其相攝。為約體說。為約用說。若約體說。應能作因攝彼四緣。增上一緣攝彼六因。體皆寬故。若約用說。六因.四緣作用各別。如何相攝。解云。夫六因.四緣展轉相攝有其二義。一約體以明。二據用相似。婆沙初師約體以明。因緣攝五。能作攝三。若據能作體寬實攝四緣。增上體寬能攝六因。所以但言能作攝三。增上攝一者。此師意說。六因.四緣相對明攝。且據一相攝體盡。即[17]休故說因緣攝五。能作攝三。為能作因外有餘五因。增上緣外有餘三緣。明其相攝。故[18]不別說能作攝四。增上攝六。問若據體性明相攝者。體性恒有。是即六因.四緣無別。如何相攝。故婆沙云。我說作用以為因果。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 解云。據體無變。因與緣同。以體從用。故說差別。若婆沙第二師.及此論。據用相似以辨相攝。若論六因.四緣作用各別。互不相攝。然說因緣攝五因。增上攝能作因者。據用相似以明相攝也。其等無間.及所緣緣。不似因故。故因不攝 詳其此釋未得論意。一何諸德總無覺者。論既皆云五因是因緣性。如何說是以為似也。又不障之義是能作因。亦是增上緣義。因之不障。與緣不障。有何差別而言相似非即是也。又言[19]相似故攝。及云且據一相攝體盡。即[20]休者。憑何[21]經.論。[22]復有何例。又能作因體即四緣體。因緣何疎能作唯[23]三緣。又增上緣即六因體。五因何疎。增上獨攝能作。准此解釋未為當理 問四[24]大造色生等五因。為是因緣。為是增上 答准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增上者謂不[25]礙。及唯無障 解云。是釋發智文。此是約四緣[26]作論。言因者是因緣也。婆沙一百二十七云。問造是何義。為是因義。為[27]緣義耶。[28]設爾何失。俱見其過。若是因義。此四大種於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可言能造諸色。若是緣義。諸所造色[29]各除自體餘一切法。無不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應作是說。造是[30]因義。問此於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答雖同類等五因皆無。而別[31]有餘五種因義。謂生.因.依[32]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有餘師言。造是緣義。問諸[33]所造色各除自體[34]餘法皆是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增上緣[35]義有親。有疎。有近。有遠。有合。有不[36]合。有在此生。有在餘生。諸[37]親近等說名為因。諸疎遠[38]等說名為緣。由此義故。說諸大種與所造色為因.增上。亦無違理 又五事論亦[39]敘兩說竝無評文 今[40]詳兩說。前師為正。所以知然。發智既約四緣問答。如何[41]實是增上緣而答是因緣。更無此例故 若爾何故論說五因因緣。此非同類等五因。如何是因緣攝 答此與[42]同類等五因。義不同故非五因攝。生果力用[43]分同五因。不同餘增上緣。故是因緣。由此本論說十因為因緣。一為增上 問若爾何不說十一因而但說六 答生等五因因義別故。若法為因果通三界四蘊.五蘊。此中說之。造色之因唯二界[44]果一蘊少分。由斯不說。又若法為因通多蘊[45]共果。此中說之。四大為因唯是一蘊少分共果。此中不說。由斯俱有因等五因之外。不別建立生等五因。故入能作因攝。由此造色力用。勝餘三緣。故入因緣中攝。若開出生等五因。即有十因為因緣也。諸論竝據全因相攝。故說五因為因緣也。應更思之。
論。除阿羅漢至等無間緣性。第二釋等無間緣也。此文是出等無間緣體也 謂一切已生即是過去.現在心.心所法。唯除羅漢臨涅槃心。雖是已生非等無間。無[1]後心故。
論。此緣生法至等無[2]間名。釋等無間緣名。
論由此色等至不[3]等生故。廢立緣體。謂心.心所前後體一名之為等。中無間隔名為無間。等而無間名等無間。色.不相應即不如是。雖無間生體不一故。雜亂而生非等無間。正理引婆沙說云。心.及心[4]所所依.所緣.行相有礙。由斯故立等無間緣。色.不相應無如是事。故不立彼為此緣體下自釋云 謂一所依.所緣.行相。定無有二識等竝生。故必由前與[5]處[6]方[7]起。若前為礙後不得生。由此證知。唯心.心所前能為後等無間緣 又云 然約開避。[8]及據牽生[9]立此緣體。故極微等雖前避後而非此緣。心等相生有定.不定。故知亦據有力牽生。現見一心前後相續。雖前避後其理皆同。而生.不生有定.不定。且生定者。謂世第一法心[10]之無間。生苦法智忍 乃至廣說 問曰若前.後體一中無間隔。前與後處後方得生。及後定生。此證有力能牽引者。命根[11]相生[12]亦前後體一。中無間隔。前與後處。後方得生。亦是定生。此命即是有力牽生。何故不立等無間緣 正理釋云。此例不然。命與生體俱先行力所引生故。謂此命根。非無間滅命力所引。要是先位所作行業力所引生。既爾命根應一念頃一切頓起。一切同依一念行業力所引故。先業所引心.心所法起。應不藉等無間緣。且諸命根無頓起失。即由業力生[13]次定故。因果法爾一剎那業引多剎那異熟令起。又無用故命不頓生。謂為任持眾同分故引命根起。一命相續[14]足能任持。多便無用。心.心所法雖先業引。而非不待等無間緣。託諸根.境而得生故。既託根.境和合故生。設多竝生亦非無用。然無第二等無間緣。故同類[15]中無二俱起。又心.心所非唯先業力所引生。異熟.及餘雜亂起故。若不更託等無間緣。應一剎那有多俱起。謂命根體唯是異熟。唯由先業力所引生。可言同類定[16]次而起。心.心所法無如是事。異熟滅已有等流生。等流無間有剎那起。或起異熟非定同類。故心.心所雖有異熟生。而亦不可言與命根等。是故唯等常無間生名等無間。以此與此為緣故[17]說 准上論文。等無間緣總有多義以簡諸法。一有開避與處後方得生。不開避後後即不生 二有牽引後力 三體等 四有生無間隔與後作緣。簡命根等。由此唯心.心所立等無間緣也 正理論云。譬喻論師說諸色法如心.心所法有等無間緣。見乳.[18]醅種.[19]花。生酪.[20]酢.芽.果。如心.心所前滅後生。故知諸色有此緣義。又無經說唯心.心所。能為此緣故立此緣。定非色者是虛妄執 正理論中廣破此執。今此論明色非等無間緣。亦是[21]破譬喻[22]師執。
論。謂欲界色至等無間緣。指事釋也 或欲界後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者。謂身在欲界入有漏六禪也 或[23]欲界.無漏二無表色。謂無漏六禪也。道.定二[24]戒不竝起故。無欲界後起三種無表。
論。尊者世友至等無間緣。敘異說也。由一身中先有一長養色相續不斷。後有第二長養色生不相違害故。不立等無間緣。此師釋意。闕開避義。及雜亂不等故。不立等無間緣。
論。大德[25]復言至多所蔭映。此大德以前.後.多.少不等故。非等無間緣。
論。豈不心所至三摩地等難也。色以前後不等非是等無間緣。心所亦前後不等。如何是等無間緣。
論。此於異類至無非等過。釋也 言其等者據自類說。非不同類。
論。豈唯自類至等無間緣。難也。豈是唯自類為等無間緣。因何等義唯約自說。
論。不爾云何至以說等義。答也。
論。唯執同類至為緣故起。敘異[26]執也。彼相似同類為等無間緣。非異類也。
論。彼說非善至而得生故。破異執也。無始已來未曾起無漏心。初無漏心應闕等無間緣。
論。不相應行至俱現前故。明不相應雜亂故非等無間緣。
論。何緣不許至無前後故。明未來[27]世無等無間緣也。
論。如何世尊至此法應生。外難。未來既無前後。如何佛知次第而生。
論。[28]比過現法而現知故。此有部略答也。
論。傳說世尊至而非比智。雖比過.現而知未來。而非比知。是現證也。
論。由佛比類至故非比智。釋也。雖比過去知其未來。是現證知。非如見烟知火而不見。火如見其烟尋烟見火。
論。若爾世尊至應不能知。論主破也。
論。有餘復言至靜慮通慧。又敘異說。
論。若爾至非為現證。論主破也。
論。故如經部至此說為善。論主破有部二說。評取經部義也。
論。如世尊說至不可思議。未來之法無其前後。佛知前後。不可思議。如芥子納須彌。毛孔納[1]江海。因何[2]小不得容大。是不可思議不可解釋。此亦如是。法無前後而知前後。[3]是不可思議。[4]亦不可解釋。
論。若於未來至不生餘法。外難。若[5]爾未來世無前後者。因何未來如是次第。
論。若此法生至等無間緣。釋也。謂法雖無前後有相繫[6]屬。金剛喻定盡智等法。相繫屬故次後而起。如世第一法與苦法忍[7]位。已前是事相定。非剎那定。有多苦[8]法忍未定前後。至增上忍方剎那定。此顯世第一法定在一切苦法忍前。[9]以至生相。世第一法決定在前故。
論。諸阿羅漢至非等無間緣。問也。
論。無餘心等續此起故。答也。
論。豈不如是至應不名意難也。
論。意是依所顯至等無間緣。通也。
論。若法與心至心無間耶。已下兩重四句分別。此文是[10]四句家問。若法與心為等無間者。是從心等無間緣生也 彼法亦是心無間耶者。續心後起中間無餘物隔也。
論。應作四句至二定剎那[11]答也。此是心等無間緣生非心無間。出二定心隔二定故 言第二等。等取第三[12]位等。乃至百千剎那。此由隔初剎那等定故非心無間[13]也。
論。第二句者。[14]至生住異滅。此是心無間非[15]心等無間緣生也。四相不從無間緣生故。初剎那定.及[16]心位四相與心無間隔故。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也。
論。第三句者至心.心所法。[17]此是心[18]等無間緣生。是心.心所故。是心無[19]間從心生中間無隔故。
論。第四句者至生住異滅。此非心等無間是[20]不相應故。非心無間中[21]間隔二定故。
論。若法與心至為無間耶。第二四句問也。
論。應作四句至第二句。答也。准前第三句是從等無間緣生。亦心無間。此第一句。是從心等無間生。非定無間初剎那定.及心位。皆從心等無間生非[22]次定後起故。是今第一句也。前第四是不從心等無間緣生。亦非心無間。二定第二剎那.及出定心上四相。此皆非心等無間。是次定後起故。是今第二句。
論。即前第一至第四句 前第一句者。是定第二等剎那等.及出定心 此[23]從心等無間生。亦[24]次定後起故。為今第三句 前第二句者。謂初剎那定上四相。及有心位心。心所上四相 此非心等無間生[25]非次定後起。故為今第四句。
論。從二定[26]出至等無間耶。問也。
論。中間不隔心心所故。答也 言。無間者。不隔心.心所[27]故非謂不隔二定 婆沙一百[28]一十一云。問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 有多答。一說云 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為心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故不名心等無間法。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答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有所依等說名自類。問何故二無心定是心等無間法。而非[29]心等無間緣耶。答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又說。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等無間法。不相應。無所依。無行相。無所緣故。非心等無間緣。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後相似無亂續生。而前非後等無間緣。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後等無間緣。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任運而轉。前應非後等無間緣。答心.心所法是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所緣故。前念於後有勝勢力引發開避。故皆是後等無間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為例 又一百九十六解等無間[30]緣中云。此中有說。若前法未至已生位[31]然不與後法作等無間緣。若至便作。若爾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云何可爾。答此中說有心位不說餘位。有說。設依無心位說亦無有過。謂入定心現在前時。頓取諸定.及出定心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後諸剎那.及出定心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評曰。彼不應作[1]是說。所以者何。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若此時取果即此時與果故 准此評家。入二定心過去取果。若不爾者。第二剎那二定.及出定心。未至正生如何取果。若爾[2]即正理與婆沙相違。正理論云。諸作是說。入二定心滅入過去。方能漸取第二念等定.及出心。彼入定心應非過去。夫取果者是牽果名。諸牽果能是行作用。依行作用立三世別。若有作用非現在者。豈不便[3]壞世別所依 准此論與婆沙正義相違。今詳。正理所說不及[4]婆沙。處處文說等無間緣。若取果已決定果生。無能[5]迴者。若等無間緣唯現取果者。若取果已果決定生 如有期心聞鐘[6]聲而出定者。本期心出定唯至齋時。後遇別緣遂不聲鐘。其定即經多時不出 當入定心現在前時。為取多時定。為取少時定。若取多時定即不應少時出。無量剎那定不生故。若取少時定即不應[7]多時不出。無量剎那定先不取故 故知婆沙理長。取果名現在者。據因緣等說不據等無間緣等。
論。如是已釋至隨其所應。第三釋所緣緣。此出法體。
論。謂如眼識至為所緣緣。指事釋也。
論。若法與彼法至其相一故。明一切法為所緣也。
論。譬如薪等至相無異故。舉喻顯也。
論。心.心所法至如是決定耶。此明三定。問也。[8]於所緣有三定。於所依亦有三定耶。
論。應言亦有至與所依相離。答也。
論。有說在過去亦親附所依。述異釋也 正理論云。所緣緣性應說是何。謂心所緣。即一切法。離心.心所所緣境外決定更無餘法可得。謂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附故曰所緣。即此所緣是心.心所發生緣故名所緣緣 准此論即是以所緣為緣故。名所緣緣。除心.[9]心所自餘生法。皆不攀附所緣境生故無所緣 今應略釋三定之義 言處定者。謂眼等識唯緣[10]色處不緣餘處 言事定者。謂緣青.黃等別。此山.此樹等異 剎那定者。謂緣此事一一剎那心.心所法。皆悉決定。五識大意同也 [11]識處定者。謂緣十二處意識各各不同。非唯[12]望法處也。事定者。謂一一處中隨彼彼事各各有異。剎那定者.謂一一事中於其所緣念念各別 所依定者。謂五識身各依自根名為處定。言事定者。於一[13]根中復有多類。謂有四[14]性.男.女.[15]非男女等。及六趣等根。修得.生得等。各各不同。剎那定者。[16]謂依此事之根念念各別 意根處定者。謂唯依意不依餘根。事[17]定者。謂[18]世第一法唯與苦法智忍為依。金剛喻定唯與盡智為依。剎那定者。謂多剎那。世第一法於忍位前無剎那定。至增上忍有剎那定。
論。如是已釋至增上緣故。此[19]出增上緣體准此論云即增上[20]緣。故知緣即因也。若是相似何得言即。
論。此緣體廣至增上緣故。此釋名也 正理論云。增上緣性即能作因。以[21]能作因因義細故。無邊際故。攝一切法。若此於彼不礙令生。是能作因增上緣義 准此論文因.緣無別 對三緣義此類最多。所作寔繁故名增上。豈不增上攝法普周。寧復對三言 此增上非對三體立增上名。何者對三義用而立。諸緣[22]義用互不相通。諸緣體性更互相雜。如增上緣。義類無量所作[23]繁廣。餘三不然。故此獨標增上緣稱 准上論文。能作因用即增上緣。又因緣唯據作用而立。體雖相雜其用各別。即六因用束作四緣。緣名雖疎非別因用。又說因.緣相攝不據體[24]論。說用相攝亦非據似。皆言相即。及說是故不障礙生名能作因。即說不障為增上緣 有人兩釋。或云因緣相攝就體性證。但據攝盡。即[25]休 全無憑據 及云。若用相攝據似而說 此亦非理。一種無障因.緣何別。而說不同據似相攝。
論。[26]既一切法至何獨體廣。問也。
論。俱有諸法至為增上緣故。答也。如文可[27]解。
論。頗有法於法全非四緣不。此問答分別也。
論。有謂至於無為。答也 自性於自性者。此無六因.四緣用也 於他性亦有謂有為於無為無為於無為者。四緣與生法為緣。無為無生。所以有為[28]望無為。無為望無為。非四緣也 論。如是諸緣至而[29]興作用。第二四緣果至何位而能興也。不明取果。准正理論意與果但是[30]功能。此名作用者。即說功能為作用也。
論曰至有作用故。釋因緣中二因也。俱有.相應於現在法能與果故。現在之法名為滅時。言令俱生法有作用故。即是令俱生果能取與果。雖說諸因是與果時。然此二因義得兼二。尋其理趣住.滅同時。住時[1]取果名現在故。若住別時滅時非取果。應非是現在。
論。所言三因至作用方興。釋因緣中三因也。此三種因於所生果至生相時。即能興故。
論。已說因緣至方[2]取境故。此釋等無間緣。及所緣緣作用時也。前二因於滅[3]時。三因[4]於生時 今等無間緣於生時。所緣緣於滅時。故言相違 生時滅時者。是果至生時.滅時也 言。作用者。是與果也。
論。唯增上緣至一切無遮。釋增上緣也 增上緣。於果法滅時.生時皆與作用。故言一切無遮。由此頌中略而不說 或以於中有無果故所以不說。
論。已說諸緣至由幾緣生。此下第三一頌辨法生具緣多少也。
論曰至餘一切法。明心.心所四緣生也 問所緣緣等。果至滅時方興作用。如何說有由四緣生 答婆沙一百[5]三十六說心.心所[6]法四緣生 此言生者。起.未已滅總名生故 正理論云。豈不一緣.二因作用非於彼法生時即有。如[7]何心等四緣故生。如何因緣具五因性。雖法滅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時非無功力。離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杖所緣。及託二因方得生故。若法與彼法。為所緣或因無暫時非。本論說故。
論。滅盡無想至謂如前說。[8]明此二定三緣生也 正理論云。豈不無想亦三緣生。是心.心所等無間故。亦應說為心等無間。但非心等加行引生。故於此中廢而不說。
論。如是二定至非等無間緣。此明二定[9]從心等無間生。礙心起故。不與心為等無間緣 正理論云。二定何緣是心等無間。而不說是心等無間緣。由心等力所引生故。如心.心所生必繫屬前滅心故。非如色法可與[10]餘心俱時轉故。非如得等可有雜亂俱現前故。非如生等是[11]餘伴故。然心方便加行引生故。可說為心等無間。與心等起定相違害故。非心等等無間緣。
論。餘不相應至二緣所生。此明餘色.不相應法。
論。一切世間至一因所起。此結[12]正非邪也。一切世間諸法。皆從如上所說六因.四緣所起 非如塗灰外道執自在天是作者等能生諸法 非如勝論外道執我是實[13]能為作者.生者 非如數論執自性[14]亦名勝性為諸法因 非如是等一因所生。
論。此有何因。問也。此有何因知諸法從前諸因[15]緣生。非自在等一因所起 下答有二因知諸法非一因生等。
論。若一切成至一因生。論[16]主答也。若一切法生許由六因.四緣生義若成。豈不便捨一切世間由自在等一因[17]生。
論。又諸世間至一因所起。第二因也。所以知諸法非一因生也 若許諸法一因而生。因既是一更無異因。其所生果應一時起非前後次第等 言次第等者。更等後過也。
論。若執自在至差別生故。此是[18]非一因難。
論。或差別欲至無差別故。欲頓[19]起難也。
論。若欲差別至一法為因。即非一因違宗難也。
論。或所待因至應無邊際。[20]致無窮難也。
論。若更不待至非次第生。欲生非次第難。
論。又彼自在至得何義利。生法無益難也。
論。若為發喜至應非自在。發喜非自在難也。
論。於喜既爾至不可得故。於餘例喜難也。
論。或若自在至此自在為。生[25]苦[26]自在無用難也。既為發喜生諸世間地獄等趣。苦惱有情如何生喜。
論。依彼頌言至故名魯達羅。已下引外[27]道頌證為善說。自在苦惱有情發生自喜 由險利能燒者。彼外道說。[28]有三阿素洛持三國土飛行空中。於自在[29]天[30]下過。其天不耐火箭射之。燒三國土一時俱盡。火箭險利能燒三國 可畏恒逼害[31]者。以[32]能貫人髑髏繫其頭頂又以龍縛臂。殺象取皮。此是可畏恒逼害也 樂食血肉[33]膸者。是所食也 故名魯達羅者。自在天千名中一名也。此名暴惡。
論。又若信受至人[34]功等事。此世間相違也。
論。若言自在至不見別用故。餘因世間見自在之力無人見也。但是明[35]助自在[36]之言。
論。或彼自在至應非自在。若待餘因能生諸法即非自在。
論。若執初起至猶如自在。又[37]破轉計也。
論。我勝性等至應廣徵遣。類破餘也。
論。故無有法至自在等因。總結成也。
論。且止破邪[1]至互為因緣。結前起後。
論。前言餘法。已下第四一行頌明大種造色[2]為因多少也。
論曰至同類因義。釋第一句。明四大[3]於異類大具其二因 若自類大唯有一因。謂同類因。水望於水非俱有因故。
論。大於所造至因之差別。此明大種與造色為因也。[4]謂有五因。謂生.依.立.持.養。此即於能作因中分出五因。若合說唯能作因。若別說即有其五。
論。從彼起故說為生因 正理論云。為生因者。從彼起故。如母生子。
論。生已隨逐至說為依因。正理意同。
論。能任持故[5]至說為立因 正理論云。言立因者。能任持故。如地持物。
論。不斷因故說為持因 正理論云。為持因者。由彼力持令不斷故。如食持命。
論。增長因故說為養因 正理論云。言養因者。能[6]長彼故。猶如樹根水所沃潤 欲知五因力用不同。應觀五喻。生因如母生子。依因如弟子依師。立因如地持物。持因如食持命。養因如水潤樹根。
論。如是[7]即顯至住長因性。總結也 母能起子。師能變弟子。地持萬物。食令命得住。水令樹得長。即是四大共為五因正理論云。或生因者。一切大種生所造色。非離諸大種有[8]造色生故。造色生已同類相續不斷位中。火為依因能令乾燥不爛壞故。水為立因能為[9]侵潤令不散故。地為持因能任持彼令不墜故。風為養因能引發彼令增長故。如是大種雖與所造無俱有等五種因義。而有生等五種別因。故與經.論無相違失。
論。諸所造色至眼根等果。明造色相望為因多少也。
論。所造於大至大種果故。明所造與大種為因多少。
論。前已總說至[10]云何十二。已下[11]重明等無間緣。於中有三。初明廣心。二明三種作意。三明得心多少。[12]此第一明廣心 就中有二。一明十二心出入。後明二十心出入。此明十二心出入也 初一頌明總成十二。後四頌明相出入也。
論曰至合成十二。分三界及無漏心為十二也。
論。此十二心互相生者。已下四[13]一頌明十二心相出入也 三界心.心所法相生之例略有五種。一自界。二異界。三續生。四防定。五無漏 自界相生者。自界加行善心。不從異熟.威儀.工巧心生。自餘諸心皆得相生。唯除化心。唯與色界加行善心相生故 二異界心相生者。三界無覆無記心。不從異界心後起。唯除欲化心。亦不生異界心。除欲化心.及命終心。生得善心即不生異地心。除續生位。不從異地心生。唯除防定心。加行善心。向上唯生加行善。向下生欲[14]通生得善。從生者從下.上加行善生 三續生[15]心者。[16]唯生得善.不善.有覆無記.異熟無記.威儀心為命終心。唯不善有覆無記為續生心。向上生除不善.有覆無記。向下生隨界所有 四防定心者。欲界生得.加行善[17]說色染心後生。色界防定加行善心從無色染後生 五無漏心相生者。如下文說。
論曰至謂出觀時。明欲界善心也。[18]准正理論。欲善生色善者。初生未曾得。後起通生離[19]欲得。
論。染謂不善至餘無生理。明欲界染心也。
論。餘謂欲廛至能生彼染。明欲無覆無記心也。
論。色界善心至無覆無記。明色界善心也。
論。有覆從八至有覆無記。明色有覆心也。
論無覆從三至欲無色染明色無覆心也。
論。無色界善至并學無學。明無色善心也。
論。有覆無[20]間至學無學心。明無色界有覆心也。
論。無覆如色說至及欲色染。明無色無覆心也。
論。學心從四至及無學一。明學心.無學心也。
論。說十二心至為二十心。自下兩頌分十二心為二十心。
論曰至故成二十。分十二為二十心也。如文可解。
論。威儀路等至亦緣於聲。此明三心所緣境也。無記語亦是工巧心故。[21]所以緣聲。
論。如是三心唯是意識 准此論文。威儀.工巧.通果三心唯是意識。非是五識 婆沙云。是威儀.工巧者說加行也。此說通果心唯意識。據化心說。明諸心相生亦唯意識。
論。有餘師說至十二處境。述異說也 婆沙亦有二說。與此論同。准威儀等發業心文。威儀唯緣色。工巧兼聲。如發善.[22]惡業心 [23]今前師言緣四境.五境者。非正發業心。是前.後近心 與後師別者唯緣四境.五境名威儀等心。後師兼十二處也 言威儀路工巧[1]處者。從所依得名。威儀多依路故。工巧多依處故。
論。如是二十至自色二心。此明欲[2]界八心相生。如前分別。
論。次說色界至自界二心。此明色界六心相生。
論。次說無色至謂自界四。明無色界四心相生也。
論。次說無漏至及學無學。明二無漏[3]心與諸心相生也。
論。復有何緣至生加行善。自此已下問答分別。此是問也。
論。勢力劣故至加行善心。答也。[4]明三心不生加行善也 一勢[5]力[6]劣故。總三心也 二非作功用所引發故。異熟心也 三樂作功用引發工巧威儀轉故。後二心也 四總結也。
論出心不由至可能生彼。一因釋三無記從加行善心生也。
論若爾染污至不相順故。難也。三心不順加行善。加行不[7]從三心生。染污加行性相違。如何染心生加行。
論雖爾厭倦至容起加行。答也。加行善心違煩惱故。極厭煩惱生加行善。三心不能生極厭故不順。不能生加行善。
論欲界生得至引生彼心。釋欲界散地生得善心。以明利故。從二無漏心.及色加行心起。色界定地生得不明利故。不從彼起。亦不生彼。
論又欲生得至無間而起。釋欲界生得。以明利故。能續色染後生防[8]護彼定。色生得善定勝散劣。不明利故。不從無色染心生也。
論。作意有三至相應作意。第二明三作意。聖道相生自相.共相.勝解作意。如文可解 即作意相應慧名之為[9]觀。前二從所觀為名。第三從能觀相應勝解為名。即舊[10]名假[11]想觀也。境隨心變心勝境故。決定[12]印持名為勝解。
論。如是三種至三種作意。明此[13]三作意皆悉能與聖道相生 此言通其初.後。初入聖道決定唯是共相作意。如世第一等。
論。若作是說至念等覺分。[14]顯順教也。此言俱者。是前後無間。非同時也。不淨觀是勝解作意。而與無漏覺支前後俱行。是相續義准此故知。勝解作意能入聖道。入難出易。但證其難。
論。有餘師說至通起三種。述異說也。[15]此師意說入聖難唯共相作意。出心易故通三作意。
論。修不[16]淨觀至念等覺分。餘師通經。此[17]言俱者。依傳傳[18]說起[19]覺支。
論。有餘復言至共相作意。述第三師意也。此[20]師以聖道是共相作意[21]入[22]出聖道還用共相作意。
論。若爾有依至起何作意。難後說也 夫出聖道於曾得心出。不於未曾得心出也。於欲界有曾得共相作意可從彼出。於色界中無異四[23]善。別有曾得共相作意出聖道也。依未[24]至.初定.中間靜慮。同是初定不[25]隔遠故可依欲生。依第二乃至第四。入見道時[26]聖道無間起[27]何作意。
論。非起欲界至以[28]極遠故。遮第一計。若說亦起欲界共相作意。此極遠故。
論。非於彼地至順決擇分。遮第二計。亦不可說於二定等地。異順決擇分有曾修得共相作意。
論。非諸聖者至加行道故。遮第三計。恐彼計云從聖[29]道起曾得順決擇分。若如此者即是得果道後起前加行。不應道理。
論。若謂有別至違正理故。遮第四計 違正理者。正理[30]論云。此救非理。繫屬加行所修作意。非得果後可引現前。是彼類故。前說聖道無間通三作意現前。於理為善 前兩師云。皆許三種作意出聖道也。婆沙十一難此師云依未至定起欲共相作意。不[31]言初.中二地 此論即言三者。是[32]縱說也 或舉婆沙第三說難 婆沙七十二[33]一說。欲界與未至相生。二說[34]未至.初定。三說至[35]中定。四說至二定。[36]評家評取第二說也 或此論舉三地難者。就彼計言唯共相出。唯難第三家也。婆沙十一評家評取初師義者。通說一切聖道。若取初入亦唯共相。正理論中取第二者。出見道心故。
論。若依未至定至唯自非餘地。明諸地出無學心也。十一地中欲.及有頂。無有無漏斷欲.非想非非想[37]惑。[38]縱令於欲曾得自在亦依未至。縱於有頂自在亦依無所有處。自餘諸地自地有無漏故。若於此地得自在者。即依此[39]入不依上.下由彼出心不勤求故。出自地[40]易皆自地出。依非想地得自在者。即依彼出。依未至得阿羅漢[41]雖。身在欲界於欲界心得自在隣次而出。又身在非想斷有頂惑。必依下地起無漏故。出心還依非想心出。更無下地心故。身在欲界依上未至斷欲.界惑。出心容依欲界心出。雖生上地不起下定。上流生非想天。必起下無漏定。
論。於欲界中至二生所得。[1]總舉八種作意。可了。
論。此中五種至以明利故明八種中五能入出聖道[2]欲生得善亦續聖道。以明利故。於三界中聖道出.入可知 正理論云。若生第二靜慮已上起下三識身時。諸有未離自地染者。彼從自地善.染.無記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間還生自地三種作意。諸有已離自地染者。除染作意唯善.無記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間亦唯起此二種作意 准此借識非通果也。
論。於前所說至幾心可得。此下第三明十二心中得心多少也。
論曰至[3]今得成故。明染心中得六心也 [4]此言得者。謂先不成[5]今得。成也。非謂先相續有 於三位辨得。一疑心續善。二從上界退下生位。即結生染。三起惑退。此三皆是染污心也。
論。由疑續善至爾時名得。[6]明得欲善心也。疑續善時.及界退還爾時染心正現在前。欲界善得已至生相名之為得。欲界善心唯[7]此二位。
論。由起惑退至一有覆心。明[8]欲二心.及色[9]心也。若無色沒生欲界時[10]欲二心.及得色一。[11]從離色染退起[12]欲惑數亦准此。若從色界下生.及[13]離欲染退時。唯得欲二。
論。由起惑退至故名得六。學.及無色染心。唯由惑退。無色更無上界生故。於欲染心正現前位得此六心。[14]疑續善位得欲界善。婆沙二說。一說唯得生得。二說加行。若串習者亦得。無評文也。
論。色界染心至亦由退得。第二明色界染心得六也。從無色[15]沒生色界時。得欲化心得色界中無覆無記.及善.染心。染心亦由退得。餘心唯由界還。
論。由起惑退至故名得六。明無色界染心.及有學心唯由退得。諸文可知。
論。無色染心至故名得二。明無色染心也。彼無上界故無界退還。起惑退時起上不得下。退下必得上。由此無色染心唯得二心。
論。色界善心至由[16]升進故。明色善也。此善升進得未至定得色善心。得根本定得二化心。故言得三 問何心後退 答婆沙六十一云。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前者。若畢竟離非想[17]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彼地善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18]彼或善心.或染污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乃至初靜慮應知亦爾。若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染污心.或[19]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20]在前。此中若未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不能起色.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界纏現在前故退。[21]若得根本善靜慮現在前。非無色定者。彼不能起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色界纏現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能起三界纏現在前故退 婆沙說。欲界退時無記心無間能生染心者。一說三無記心。一說二無記心。無評家也。
論。若有學心至離欲色染。此明學心得四心也。初入見道得於學心。以無[22]漏道離欲染時。得二化心。離色染時得無色善。若離二界染者通其全分。正理論云。此中離言非究竟離。以於色染未全離時。無色善心已可得故。有說全離色界染時。得無色界根本地善。若爾應說[23]亦得學心離欲染時亦得色善。是則應說學心得五 依下無漏斷上惑時。修有漏未至。[24]唯兩解不同。如下分別。
論。[25]餘謂前說至唯自可得。明餘心也。十二心中三界染心即有四心。謂欲不善。及有覆心。上二界各一有覆心。色善.學心總有六[26]心所得。如前所述。三界無覆。欲.無色善。及無學心。此之六心唯自可得 問此論等言欲界染心唯得六心。識身足論第十三云。若成就不善心定成欲無覆無記心。若爾者界[27]還之時續生之位。爾時成就不善心。即於爾時亦[28]合得彼威儀.工巧。即得七心。如何言六。顯宗亦爾 論意異故。此類非一 有人雖多種釋於義皆悉有餘。應更[29]撿識身論。
論。有餘於此總說頌[30]言。已下一頌[31]束上總為三門。謂染.善.無記得心多少 言有[32]餘者。是雜心頌。
論。於善心中至說名為得。此破雜[33]心頌也 言得七者。[34]如前所[35]釋加欲[1]善也。此中[2]善者。通漏.無漏。正理亦許正見續善得欲善心 通云 若爾何故言得六心[3]如經主[4]難應[5]言得七。然學無學同無漏故。總說一心言六。無失。
論。餘准前釋應知其相 准前[6]釋者。諸染污心總得九心[7]者。一欲善心。二欲不善。三欲有覆。四色界有覆。五無色有覆。六學心。七欲無覆心。八色善心。九色無覆[8]心。無記心唯自得故名無記唯無記。
論。為攝前義至非先[9]不成故。總前得心之義總有一頌。一由託生。二由入定。三由離染。四由退時。五由續善 非先所成故。[10]總釋得義也。
俱舍論疏卷第七
校注
[0574009] 【原】保延三年覺樹校石山寺藏寫本,【甲】德川時代補寫東大寺藏本,【乙】寶永元年版本 [0574010] 疏【大】*,記【甲】* [0574011] 沙【大】,佛授記寺沙【甲】 [0574012] 法【大】,釋法【乙】 [0574013] 品題新加,甲本品題缺 [0574014] 後【大】,復【甲】【乙】 [0574015] 緣【大】,緣也【甲】【乙】 [0574016] 明【大】*,〔-〕【甲】【乙】* [0574017] 即【大】*,而【甲】【乙】* [0574018] 四【大】,四類【甲】【乙】 [0574019] 事【大】,何【甲】【乙】 [0574020] 然括【大】,括然【乙】 [0574021] 攝【大】,撥【甲】【乙】 [0574022] 體【大】,〔-〕【甲】【乙】 [0574023] 亦【大】,六【乙】 [0574024] 如【大】,〔-〕【甲】【乙】 [0574025] 作【大】,作因【甲】【乙】 [0574026] 相攝【大】,撥【甲】【乙】 [0574027] 除五【大】,謂互【甲】【乙】 [0574028] 杖【大】*,仗【甲】【乙】* [0574029] 亦【大】,互【甲】【乙】 [0574030] 用【大】,因【甲】【乙】 [0574031] 斯【大】,此【甲】【乙】 [0574032] (知…別故)十六字【大】,〔-〕【甲】【乙】 [0574033] 異【大】,意【甲】【乙】 [0574034] 有【大】,〔-〕【甲】【乙】 [0574035] 作【大】,非作【甲】【乙】 [0574036] 自事【大】,因而【甲】【乙】 [0574037] 事【大】,而【甲】【乙】 [0574038] 持【大】,杖【甲】【乙】 [0574039] 蔕【大】,菓【甲】【乙】 [0574040] 者【大】,〔-〕【甲】【乙】 [0574041] 生【大】,〔-〕【甲】【乙】 [0574042] 鑽【大】,鐄【甲】【乙】 [0574043] 疎緣【大】,緣疎【甲】【乙】 [0574044] 論【大】,問【甲】【乙】 [0574045] 何【大】,而【甲】【乙】 [0574046] 異【大】*,意【甲】【乙】* [0574047] 之【大】,己【甲】【乙】 [0574048] 然【大】,能【甲】【乙】 [0574049] 因【大】,謂因【甲】【乙】 [0574050] 且【大】,其【甲】【乙】 [0575001] 上【大】,上緣【甲】【乙】 [0575002] 因【大】,因亦不漏何不以因緣增上緣是因緣故【甲】【乙】 [0575003] 攝故二緣【大】,〔-〕【甲】【乙】 [0575004] 許【大】,議【甲】【乙】 [0575005] 師說【大】,〔-〕【甲】【乙】 [0575006] 師【大】,攝【甲】【乙】 [0575007] 謂【大】*,〔-〕【甲】【乙】* [0575008] 障【大】*,彰【甲】【乙】* [0575009] 但【大】,於但【甲】【乙】 [0575010] 若【大】,若言親故不攝入因豈疎於但不障礙若【甲】【乙】 [0575011] 餘【大】,餘師【甲】【乙】 [0575012] 除【大】,〔-〕【甲】【乙】 [0575013] 五【大】,亦【甲】【乙】 [0575014] 是【大】,豈【甲】【乙】 [0575015] 如【大】,如如【甲】【乙】 [0575016] 全不【大】,餘師【甲】【乙】 [0575017] 休【大】,體【甲】【乙】 [0575018] 不【大】,不同【乙】 [0575019] 相【大】,以相【甲】【乙】 [0575020] 休【大】,體【甲】【乙】 [0575021] 經【大】,性【甲】【乙】 [0575022] 復【大】,得【甲】【乙】 [0575023] 三【大】,攝三【甲】【乙】 [0575024] 大【大】,尺【甲】【乙】 [0575025] 礙【大】,礙生【甲】【乙】 [0575026] 作論【大】,〔-〕【甲】【乙】 [0575027] 緣【大】,是緣【甲】【乙】 [0575028] 設【大】,謂【甲】【乙】 [0575029] 各【大】,若【甲】【乙】 [0575030] 因【大】*,因緣【甲】【乙】* [0575031] 有【大】,立【甲】【乙】 [0575032] 因【大】*,〔-〕【甲】【乙】* [0575033] 所【大】,〔-〕【甲】【乙】 [0575034] 餘法皆是【大】,皆豈是【甲】【乙】 [0575035] 義【大】,〔-〕【甲】【乙】 [0575036] 合【大】,色【甲】【乙】 [0575037] 親【大】,〔-〕【甲】【乙】 [0575038] 等【大】,於【甲】【乙】 [0575039] 敘【大】,舒【甲】【乙】 [0575040] 詳【大】*,評【甲】【乙】* [0575041] 實【大】,定【甲】【乙】 [0575042] 同【大】,因【甲】【乙】 [0575043] 分【大】,不【甲】【乙】 [0575044] 果【大】,〔-〕【甲】【乙】 [0575045] 共【大】*,生【甲】【乙】* [0576001] 後【大】,緣【甲】【乙】 [0576002] 間【大】,門【甲】【乙】 [0576003] 等生【大】,生等【甲】【乙】 [0576004] 所【大】,心【甲】【乙】 [0576005] 處【大】,後處【甲】【乙】 [0576006] 方【大】,後方【甲】【乙】 [0576007] 起【大】,起故【甲】【乙】 [0576008] 及【大】,為【甲】【乙】 [0576009] 立【大】,之【甲】【乙】 [0576010] 之【大】,立【甲】【乙】 [0576011] 相生【大】,生相【甲】【乙】 [0576012] 亦【大】,且【甲】【乙】 [0576013] 次【大】,決【甲】【乙】 [0576014] 足【大】,是【甲】【乙】 [0576015] 中【大】,〔-〕【甲】【乙】 [0576016] 次【大】,以【甲】【乙】 [0576017] 說【大】,說等無間緣【甲】【乙】 [0576018] 醅【大】,酪【甲】【乙】 [0576019] 花【大】,華【甲】【乙】 [0576020] 酢【大】,醋【甲】【乙】 [0576021] 破【大】,故【甲】【乙】 [0576022] 師【大】,〔-〕【甲】【乙】 [0576023] 欲【大】,聲【甲】【乙】 [0576024] 戒【大】,或【甲】【乙】 [0576025] 復【大】*,後【甲】【乙】* [0576026] 執【大】*,熟【甲】【乙】* [0576027] 世【大】,〔-〕【甲】【乙】 [0576028] 比【大】,比丘【甲】【乙】 [0577001] 江【大】,受【甲】【乙】 [0577002] 小【大】,〔-〕【甲】【乙】 [0577003] 是【大】,豈【甲】【乙】 [0577004] 亦【大】,〔-〕【甲】【乙】 [0577005] 爾【大】,〔-〕【甲】【乙】 [0577006] 屬【大】*,為【甲】【乙】* [0577007] 位【大】,忍位【甲】【乙】 [0577008] 法【大】,〔-〕【甲】【乙】 [0577009] 以【大】,已【甲】【乙】 [0577010] 四【大】,前四【甲】【乙】 [0577011] 答也【大】,〔-〕【甲】【乙】 [0577012] 位【大】,〔-〕【甲】【乙】 [0577013] 也【大】,〔-〕【甲】【乙】 [0577014] 至【大】,〔-〕【甲】【乙】 [0577015] 心【大】,〔-〕【甲】【乙】 [0577016] 心【大】*,有心【甲】【乙】* [0577017] 此【大】,〔-〕【甲】【乙】 [0577018] 等【大】,〔-〕【甲】【乙】 [0577019] 間【大】,間位【甲】【乙】 [0577020] 不【大】,心【甲】【乙】 [0577021] 間【大】,〔-〕【甲】【乙】 [0577022] 次【大】,決【甲】【乙】 [0577023] 從【大】,〔-〕【甲】【乙】 [0577024] 次【大】*,以【甲】【乙】* [0577025] 非【大】,〔-〕【甲】【乙】 [0577026] 出【大】,出定【甲】【乙】 [0577027] 故【大】*,〔-〕【甲】【乙】* [0577028] 一【大】,〔-〕【甲】【乙】 [0577029] 心【大】,心心所【甲】【乙】 [0577030] 緣【大】*,〔-〕【甲】【乙】* [0577031] 然【大】,〔-〕【甲】【乙】 [0578001] 是【大】,如是【甲】【乙】 [0578002] 即【大】,有【甲】【乙】 [0578003] 壞【大】,懷【甲】【乙】 [0578004] 婆沙【大】,婆沙婆沙【甲】【乙】 [0578005] 迴【大】*,過【甲】【乙】* [0578006] 聲【大】,〔-〕【甲】【乙】 [0578007] 多【大】,齋【甲】【乙】 [0578008] 於【大】,如於【甲】【乙】 [0578009] 心【大】,〔-〕【甲】【乙】 [0578010] 色【大】,色等【甲】【乙】 [0578011] 識處定【大】,意處【甲】【乙】 [0578012] 望【大】,聖【乙】 [0578013] 根【大】,眼【甲】【乙】 [0578014] 性【大】,姓【甲】【乙】 [0578015] 非男女【大】,〔-〕【甲】【乙】 [0578016] 謂【大】,〔-〕【甲】【乙】 [0578017] 定【大】,〔-〕【甲】【乙】 [0578018] 世【大】,出【甲】【乙】 [0578019] 出【大】,〔-〕【甲】【乙】 [0578020] 緣【大】,緣體【甲】【乙】 [0578021] 能作因因【大】,〔-〕【甲】【乙】 [0578022] 義【大】,藏【甲】【乙】 [0578023] 繁廣【大】,廣繁【甲】【乙】 [0578024] 論【大】,證【甲】【乙】 [0578025] 休【大】,體【甲】【乙】 [0578026] 既【大】,說【乙】 [0578027] 解【大】,解也【甲】【乙】 [0578028] 望【大】,無望【甲】【乙】 [0578029] 興【大】*,與【乙】* [0578030] 功【大】*,乃【甲】【乙】* [0579001] 取【大】,夜【甲】【乙】 [0579002] 取【大】,起【甲】【乙】 [0579003] 時【大】,〔-〕【甲】【乙】 [0579004] 於【大】,〔-〕【甲】【乙】 [0579005] 三【大】,二【甲】【乙】 [0579006] 法【大】,一門法【甲】【乙】 [0579007] 何【大】,是【甲】【乙】 [0579008] 明此【大】,此明【甲】【乙】 [0579009] 從【大】,〔-〕【甲】【乙】 [0579010] 餘【大】,緣【甲】【乙】 [0579011] 餘【大】,流【甲】【乙】 [0579012] 正【大】,〔-〕【甲】【乙】 [0579013] 能【大】,勝【甲】【乙】 [0579014] 亦名勝性【大】,〔-〕【甲】【乙】 [0579015] 緣【大】,諸緣【甲】【乙】 [0579016] 主答也【大】,〔-〕【甲】【乙】 [0579017] 生【大】,生論【甲】【乙】 [0579018] 非【大】,應非【甲】【乙】 [0579019] 起【大】,〔-〕【甲】【乙】 [0579020] 致【大】,因致【甲】【乙】 [0579021] 邪【大】,耶【甲】【乙】 [0579022] 難【大】,種【甲】【乙】 [0579023] 欲【大】,奇【甲】【乙】 [0579024] 也【大】*,〔-〕【甲】【乙】* [0579025] 苦【大】,〔-〕【甲】【乙】 [0579026] 自在【大】,在自【甲】【乙】 [0579027] 道【大】,〔-〕【甲】【乙】 [0579028] 有【大】,〔-〕【甲】【乙】 [0579029] 天【大】*,有【甲】【乙】* [0579030] 下【大】,上【校異-原】,上【甲】【乙】 [0579031] 者【大】,〔-〕【甲】【乙】 [0579032] 能【大】,龍【甲】【乙】 [0579033] 膸【大】,〔-〕【甲】【乙】 [0579034] 功【大】,切【甲】【乙】 [0579035] 助【大】,敬【甲】【乙】 [0579036] 之【大】,天【甲】【乙】 [0579037] 破【大】,〔-〕【甲】【乙】 [0580001] 至互為因緣【大】,應辨正義者【甲】【乙】 [0580002] 為【大】,〔-〕【甲】【乙】 [0580003] 於【大】,〔-〕【甲】【乙】 [0580004] 謂有【大】,因謂【甲】【乙】 [0580005] 至【大】,〔-〕【甲】【乙】 [0580006] 長彼【大】,增長【甲】【乙】 [0580007] 即顯【大】,則頭【甲】【乙】 [0580008] 造【大】,〔-〕【甲】【乙】 [0580009] 侵【大】,浸【甲】【乙】 [0580010] 云何十二【大】,令當定說【甲】【乙】 [0580011] 重【大】,愛【甲】【乙】 [0580012] 此【大】,此下【甲】【乙】 [0580013] 一【大】,〔-〕【甲】【乙】 [0580014] 通【大】,通果【甲】【乙】 [0580015] 心【大】,〔-〕【甲】【乙】 [0580016] 唯【大】,〔-〕【甲】【乙】 [0580017] 說【大】,從【甲】【乙】 [0580018] 准【大】,唯【甲】【乙】 [0580019] 欲【大】,〔-〕【甲】【乙】 [0580020] 間【大】,記【甲】【乙】 [0580021] 所以【大】,以所【甲】【乙】 [0580022] 惡【大】,意【甲】【乙】 [0580023] 今【大】,令【甲】【乙】 [0581001] 處【大】,〔-〕【甲】【乙】 [0581002] 界【大】,〔-〕【甲】【乙】 [0581003] 心【大】,心心所【甲】【乙】 [0581004] 明【大】,〔-〕【甲】【乙】 [0581005] 力【大】,〔-〕【甲】【乙】 [0581006] 劣【大】,劣加【甲】【乙】 [0581007] 從【大】,順【甲】【乙】 [0581008] 護【大】,〔-〕【甲】【乙】 [0581009] 觀【大】,親【甲】【乙】 [0581010] 名【大】,〔-〕【甲】【乙】 [0581011] 想【大】,相【甲】【乙】 [0581012] 印【大】,即【甲】【乙】 [0581013] 三【大】,三種【甲】【乙】 [0581014] 顯【大】,釋【甲】【乙】 [0581015] 此師【大】,〔-〕【甲】【乙】 [0581016] 淨【大】,障【甲】【乙】 [0581017] 言【大】,云【甲】【乙】 [0581018] 說【大】,說非親【甲】【乙】 [0581019] 覺【大】,覺分【甲】【乙】 [0581020] 師【大】,即師【甲】【乙】 [0581021] 入【大】,出【甲】【乙】 [0581022] 出【大】,入【甲】【乙】 [0581023] 善【大】,差【甲】【乙】 [0581024] 至【大】,〔-〕【甲】【乙】 [0581025] 隔【大】,障【甲】【乙】 [0581026] 聖道【大】,〔-〕【甲】【乙】 [0581027] 何【大】,〔-〕【甲】【乙】 [0581028] 極【大】,為【甲】【乙】 [0581029] 道【大】,〔-〕【甲】【乙】 [0581030] 論【大】,〔-〕【甲】【乙】 [0581031] 言【大】,意【甲】【乙】 [0581032] 縱【大】,隨【甲】【乙】 [0581033] 一【大】,〔-〕【甲】【乙】 [0581034] 未【大】,〔-〕【甲】【乙】 [0581035] 中【大】,中間【甲】【乙】 [0581036] 評家【大】,〔-〕【甲】【乙】 [0581037] 惑【大】*,或【甲】【乙】* [0581038] 縱【大】*,從【甲】【乙】* [0581039] 入【大】,〔-〕【甲】【乙】 [0581040] 易【大】,心易【甲】【乙】 [0581041] 雖【大】,難【甲】【乙】 [0582001] 總【大】,想【甲】【乙】 [0582002] 欲【大】,欲界【甲】【乙】 [0582003] 今【大】,令【甲】【乙】 [0582004] 此【大】,此意【甲】【乙】 [0582005] 今【大】,成【甲】【乙】 [0582006] 明得【大】,〔-〕【甲】【乙】 [0582007] 此【大】,比【甲】【乙】 [0582008] 欲【大】,得欲【甲】【乙】 [0582009] 心【大】,一【甲】【乙】 [0582010] 欲【大】,得欲【甲】【乙】 [0582011] 從【大】*,沒【甲】【乙】* [0582012] 欲【大】,欲界【甲】【乙】 [0582013] 離【大】,雖【甲】【乙】 [0582014] 疑【大】,然【甲】【乙】 [0582015] 沒【大】,謂【甲】【乙】 [0582016] 升進【大】*,昇邊【甲】【乙】* [0582017] 非非想【大】,〔-〕【甲】【乙】 [0582018] 彼【大】,彼地【甲】【乙】 [0582019] 無覆【大】,〔-〕【甲】【乙】 [0582020] 在【大】,〔-〕【甲】【乙】 [0582021] 若【大】,若得根退若【甲】【乙】 [0582022] 漏【大】,若漏【甲】【乙】 [0582023] 亦【大】*,二【甲】【乙】* [0582024] 唯【大】,準【甲】【乙】 [0582025] 餘【大】,雖【甲】【乙】 [0582026] 心【大】,〔-〕【甲】【乙】 [0582027] 還【大】,退還【甲】【乙】 [0582028] 合【大】,全【甲】【乙】 [0582029] 撿【大】,捨【甲】【乙】 [0582030] 言【大】,曰【甲】【乙】 [0582031] 束【大】,半【甲】【乙】 [0582032] 餘【大】,雖【甲】【乙】 [0582033] 心【大】,心師【甲】【乙】 [0582034] 如【大】,六如【甲】【乙】 [0582035] 釋【大】,釋論主難處【甲】【乙】 [0583001] 善【大】,善染為七【甲】【乙】 [0583002] 善【大】,言善【甲】【乙】 [0583003] 如【大】,〔-〕【甲】【乙】 [0583004] 難應【大】,不應難【甲】【乙】 [0583005] 言【大】,合【甲】【乙】 [0583006] 釋【大】,〔-〕【甲】【乙】 [0583007] 者一【大】,一者【甲】【乙】 [0583008] 心【大】,〔-〕【甲】【乙】 [0583009] 不【大】,所【甲】【乙】 [0583010] 總【大】,〔-〕【甲】【乙】 [0583011] (一交…壽)二十六字【大】,〔-〕【甲】【乙】【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1 冊 No. 1822 俱舍論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