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俱舍論疏卷第六
[15]分別根品第二之四
論。如是已說至說為因緣。此下當品大文第三明因.及緣。將欲釋義先結引也。
論。且因[16]六種。文中有二。一六因。二四緣。緣次後說先釋因故。故言且因六種。
論。何等為六。此先辨因 就中有三。一明六因。二明五果。三明法具因異 明六因中。一總[17]列因名。二依名別釋。三定取.與此下一頌總列因名。
論曰至六異熟因。牒頌釋也 顯宗論云。能作因體通一切法。是故前說。俱有因體遍諸有為故居第二。餘同類等於有為中。如其所應各攝少分。隨言便穩次第而說 今詳。六因皆廣者先說。同類因體。[1]雖除未來狹俱有因。然攝一切心.心所法.色.不相應 相應因體雖通三世。唯心.心所故狹同類。然通染污一切心.及心所廣遍行因 遍行因體。若於欲界。二部一分狹異熟[2]因 異熟因體通五部故。於上八地。異熟因體唯通修斷一分。遍行因體二部一分。故異熟因。遍行後說 然六因.四緣[3]並通親.疎。因名是親。緣名是疎 顯宗論云。法生所賴故說為因。即親順益所生果義。
論。對法諸師至如是六種。此以四緣有經文說。六因無經文故。故言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六種。此明無增.減也 正理論云。如是六因非佛所說。如何本論自立此名。定無大師所不說義。阿毘達磨輒有所說。經中現無。由穩沒故。自相可得決定應有。又諸經中所化力故。世尊方便作異門說。對法諸師由見少相知其定有分明結集。故有說言。此六因義說在增一增六經中。時經久遠其文穩沒。尊者迦多衍尼子等。於諸法相無間思求。冥感天仙現來[4]授與。如天授與筏第遮經其理必然。如四緣義雖具列在此部經中。而餘部中有不誦者。乃至廣說 准此論文。六因四緣是小乘義。四緣有文。六因無文以無正經文故。[5]故言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 大乘對法論亦有六因。能作因有[6]二十因 中邊分別論.及成唯識各取其十。未知大乘十因六因。及四緣義出何經文。
論。且初能作因相云何。此下第二依名別釋。因體不同分為六段。將釋初因故先問也。頌答可知。
論曰至無障住故。長行釋也 就中有二。一釋但無障住.及有力起名能作因。二餘師釋諸法展轉皆有力用 就初文中復分為二。一釋頌文。二問答分別 就釋頌文中。一明因體。二釋因名。此文明因體也 然出因體有二種。一總出體。即以一切法為體。二對果出體。除自餘能作。謂除自體以餘一切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無障住故 問法若畢竟不生。除[7]其自體餘一切法與作因不 答與作因。若其因法。未至已生但是[8]性因。若至已生是取果因。若果至[9]生名與果因。其不生法。無與果因 正理論云。此能作因略有二種。一有生力。二唯無障。諸法生時唯除自體。以一切法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皆不為障。於中[10]少分有能生力。且如有一眼識生時。以所依眼為依止因。以所緣色為建立因。以眼識等如種子法為不斷因。以相應法為攝受因。以俱有法為助伴因。以耳根等為依住因。此等總說為能作因。於中一分名有力因。以有能生勝功能故。所餘諸分名無力因。以但不為障礙住故。何故自體非[11]自能作因。以能作因於自體無故。謂無障義是能作因。自於自體恒為障礙。又一切法不待自體。應有恒成損[12]減等故 述曰。若待即此自體。自體恒有。應恒成。若待第二自體。第二自體恒無。應恒[13]成損減等 有餘師說。若有自體因自體者。即應無明還緣無明[14]等。一剎那頃此即此因。是則乖違緣起法性。有餘師說。自於自體不見有用。故非因緣。猶如指端.刀刃.眼等。
論。雖餘因性至總即別名。明得名也 顯宗論釋能作因名有四。一云因即能作名能作因。此因有力能作果故。雖餘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無別稱。如色處等總即別名。二云或復此因能作二義。以無障故可名為因。可名非因不能生故。三云[15]又能作者是餘親因。此能助[16]彼名能作因。四云或此令他能有所作。他即是果。能作之因名能作因 此四釋中初二持業[17]釋。後二屬主釋。
論。豈不未知至為能作因。次下第二問答分別。此即問也。
論。應知此[18]生。至是能作因。答也。雖智障漏生。光障[19]覩星。漏生之時[20]智無障住。覩星之時光無障住。若為[21]能障即不得生。
論。若於此生至可立為因。難也。若先能障。由今不障可得是因。本無障力今不為障。何得是因。
論。譬如國人至何得為因。王喻可知。
論。且如涅槃至無能障用。指[22]事[23]難也。此等諸法有。如非有。先不能障今不為障。何得是因。
論。雖無障用至亦得如前說。指事答也。若有力者。由今不障得為其因。[24]其無力者。亦由今不障故得為其因。有力.無力障雖有別。生時無障其義即同。由此二種為因即等。正理釋云。由一切法展轉相望。皆有障力故得為因。謂於是處有此一法。是處無容更有第二。設復此法於餘處有。彼亦無容更有餘法如是諸法。豈不相望皆能為障[1]而不為障。故[2]皆可立為能作因。無色亦有時依等定故。彼相望亦有障力。又諸法內一法生時。如與欲法餘皆無障。謂二緣故法不得生。一順因無。二違緣有。諸法生位必待勝力各別[3]內緣。及待所餘無障而住。
論。此即通說至於[4]芽等。結前無[5]障因起後有力因如文可解。
論。有作是難至皆成殺業。敘外難也。因既常有。果應頓起。既同為殺因應齊得殺罪。
論。此難不然至有親作力。答也。無障疎因果不得生。非是親作不成業道。法生.不生雖賴疎因。業[6]感.不感由親作力。
論。有餘師說至有能生力。大文第二敘異說也 此師意說。一切諸法與一切法為能作因。展轉皆悉有其力用。如文可解。雖由能作因取增上果。而因即廣。其果[7]即狹 正理[8]論云。過去諸法與餘二世為能作因。彼二世法還與過去為增上果([9]此有因有果也)。未來諸法與餘二世由無障故為能作因。彼二世法非俱.後故。不與未來為增上果。果必由因取故唯有二。因唯據無障故許通[10]三 [11]解云。[12]取果唯現。過去已取。未來未取。已取果已屬已。未取果未屬已。果據所取故唯有二。謂若俱.若在後。因唯無障不據能[13]取。故許通三。謂若俱。若在前。若在後也 現在諸法與餘二世為能作因。彼二世法中。唯未來法為現在果(已上三世相對)。有為.無為非因非果 [14]有為望無為非因。無為無生故亦非果。無為不能取故 無為.無為非因.非果 [15]無為[16]望無為非因。無為無生故非果。非所取故 無為。有為。是因非果 [17]不障生故是因。體不生故非所取故非果 由此義故說如是言。能作因多非增上果。以一切法皆能作因。唯諸有為是增上果。
論。如是已說能作因相[18]已下第二三句明俱有因 俱有因者。與俱有法為因名俱有因。或以俱有法為因名俱有因。若總出體。即攝一切有為法盡。若相對出體如下廣釋。
論曰至為俱有因。此[19]釋初句辨因相也。此與婆沙第十六評家。及正理論義不同也。婆沙云。同一果義是俱有因義 正理論云。有為法一果是俱有因義 不云互為果是俱有因義。
論。其相云何。前雖總說互為果義其互為果相狀云何。
論。如四大種至由互為果。指事辨相狀也 故婆沙評家云。謂四大種[20]若有偏增。若無偏增。地為三因。三為地因。所以者何。地不觀地生所造色。以一切法不[21]觀自性.及同類體為他[22]因故。餘大例爾 如是諸相與所[23]相法。心與心隨轉。亦更互為因。此舉三類互為因法。辨互為果相也 然[24]於此中不說[25]心隨轉法。及能相法自互為因[26]者正理論云。此中所說因相太少 然自釋云 本論說故此無過失。然本論中曾不見說心隨轉色與心為因。應辨此中造論者意 正[27]理敘兩師釋皆彈有過 自釋云。我於此中見如是意。若法與心決定俱起。遍一切心依心而轉。即說彼法與所依心展轉相望為俱有因。諸心所法非定俱起。或少或多現可得故 [28]心所法自相對多少不定。故論不說 身業.語業非遍諸心。不定心俱全無有故 [29]不定心無色定全無身.語二業 生等諸相皆依心轉。非互相依。生等皆以法為上首互相資故。由斯不說彼互為因。又於此中。為欲顯示但說異類為俱有因。同類互為因不說而成 故顯宗論云。一切心所.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何緣心隨相非心隨轉法。心隨相於心非俱有因故。何緣心隨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彼於一法有功能故。又與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若爾云何心能與彼為俱有因。由隨心王生等諸位彼得轉故。豈不應如大種生等。心亦用彼為俱有因。諸如造色非生等果。生等非不與諸大種為俱有因。此亦應爾(准上[30]論意。大種[31]生等。與大種非一果。而得為俱有因。心與[32]隨相雖非一果何不許為俱有因耶) 如是所例其理不齊。展轉果一果。多非彼果故。非諸造色。是諸大種展轉果中。一果所攝。何容造色非諸大種生等果。故例此為失。又如前說。前說者何。不由彼力心得生故。然諸大種與生等相。展轉力。生故無此失 又云。又此俱起和合聚中。有是能轉而非隨轉。謂即心王。有唯隨轉。謂色.及心不相應行。有是能轉亦是隨轉。謂心所法。隨心轉故。能轉色.及心不相應行故有二俱非。謂除前相 准上論文。此中所明心隨轉法。與餘處說隨行隨轉義不同也。如對法中說惠為體五蘊隨行。此即心王入隨轉攝。此中說心唯為其轉非是隨轉。即說心王非隨轉也。然此中說據王.臣理心但為轉。對法中說據對法理惠為其轉。說雖不同義無違也。
論。遍攝有為法如其所應。明俱有因體也。一切有為皆有四相。能相所相更互為因。理合遍攝一切有為。此中互為果言。謂同時因果。於中[1]小相望其本法。非互為果。本法與彼作俱有因。此即非互為果而為因也。准此。[2]即是但互為果皆俱有因。有俱有因非互為果立互為果因不遍宗法。此乃因狹於宗。正理彈云。又不應說唯互為果為俱有因。法與隨相非互為果。然為因故。此為因相彼應更辨。由此義故應辨相言。有為法一果可為俱有因 此與婆沙義同。婆沙十六評家云。同一果義是俱有因 今詳。此因若是同時。還有其過。自體既非自體之果如何俱有得一果耶。又大生.小生不同一果。如何得說一果[3]因耶。此即一果之因不遍宗法。因狹於宗。與前無異。若謂異時。此即小相與其本法。同一等流.同一異熟。因何不與本法為因。此即一果之因通其異品。於異品轉其過更重。正理立因不異於前因。何彈斥俱舍自更立耶。[4]又入阿毘達磨云。諸有為法更互為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 准此二因[5]亦無勝劣。今詳。兩論所立之因皆無有過。如說變礙名之為色。而立此因不遍無表。如說[6]忽食.急行名之為馬。而有非馬急食.急行。亦[7]有是馬緩食.緩行。然此立名不違世[8]現互為[9]果及一果因。例亦如是。順正理師以違婆沙故從一果。入阿毘達磨將不違理[10]遍舉二因。此論略故但舉其一 有人問答云。問若依婆沙十六。及一百五[11]十竝云。一果者離繫果。正理復云。一果者謂士用.離繫。豈不相違。解云婆沙唯說離繫果者。於此果中且據決定無濫者說。其士用果名寬不定。或是俱生。或無間等。婆沙亦應說士用果。而不說者恐濫俱生展轉士用果。以自體望自體非一果故。正理所以說士用者。為攝一果中士用果盡。是故別說。各據一義竝不相違 今詳。正理說士用果者。以離繫果不攝不生士用果盡。非是欲攝餘有為法無間.隔越士用果也。等無間緣無間[A1]士用。及四大造色同時無間.隔越[A2]士用。此等皆非此中一果。非是一果俱有因義。謂彼心.心所法。及四大.生等。雖俱有因非一果故。亦非前聚色[12]引等。春農秋實之士用果。此等雖同一果。非俱有因故。准五事論解心所法名相應中。有一解云。復次同一時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是相應義 准此論文。取等無間緣士用果者皆是相應因。是相應者。皆同取[13]等無間[14]緣士用果。不同俱有因。然有無等無間緣士用果得[15]相應。如羅漢後心 今詳。此論所明一果。同其婆沙。不同正理。以依婆沙而造頌故。若有異端應指陳所以。有人云亦同正理者謬也。
論。法與隨相至非隨相於法。此是互為果。因不遍此法故別舉也。
論。此中應辨何等名為。下三句辨心隨轉法。前言心與心隨轉法亦互為因。未知何者是心隨轉法也。
論曰至心隨轉法。此出心隨轉[16]法體也 言心相應法者。謂一切心[17]所法 二種律儀。是心隨轉色也。言彼法者。彼三例法 言及心之生等相者。是上三例法.及[18]心上本相 如是皆謂心隨轉法。總結上也。正理論云。何因不說彼[19]之隨相。不說所因後自當辨。
論。如何此法名心隨轉。下一句問立隨轉名。
論曰至名心隨轉。略以三義答。後開十義答。略以時等.[20]果等.性三義說名心隨轉。
論。且由時者至及墮一世。開時為四也。謂一生一住。一滅。及墮一世 問何[21]故四相之中。唯說於三不說異相 答此說時同[22]生顯同在未來將入現在。滅顯[23]用在現在入於過去。住顯此法於現取果。即顯未來.現在.過去三世時同。異之[24]一相無顯時能。故此不說。正理論云。豈不但言一生.住.滅即知亦是墮一世中。雖[25]亦即知墮於一世。而猶未了此法與心過去.未來.亦不相離。或為顯示諸不生法 述曰。雖言一生.住.滅即同一世。然未知彼生相之前。未來滅相之後。過去此法與心亦不相離。或諸不生不與心同一生.住.滅。恐疑彼法非俱有因。故言墮一世也 正理論云。若爾但應言墮一世。不爾應不令知定墮一世 述曰。若直言墮一世。即不令知定墮一世。以同未[1]來後時若生即不同世。雖先同世後非同世。若不言同生.滅等。即不令知定墮一世。更言一生.滅等。知定一世必無先後。論。由果等者至及一等流。此開果為三也。正理論云。豈不等流.異熟亦是一果攝。如何一果外說[2]異熟.等流耶。實爾。此中言一果者。但攝士用及離繫果。豈不此言通故亦攝等流.異熟。雖言亦攝。非此所明。然士用果總有四種。俱生.無間.隔越.不生。此顯與因非俱有果。為遮唯執與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為果故。自非自體士用果故。即顯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義。是故別舉等流.異熟 准此論文。遮同時果。非彼欲取無間.隔越士用果也。
論。應知此中至其義不同。明時.果義異也 時是顯俱。果是顯共。
論。由善等者至無記性故。此明性等分為三也。通前為十。
論。由此十因名心隨轉。此總結也。
論。此中心王至為心俱有因。指法明因多小。文中有二。一述正義。二敘異說。此文初也 心王極多。謂初定心有十大地。及善地欣.厭隨一。及尋與伺。定共七支。總三十一法。并大.小相總二百七十九法。心[3]已與一百五十八法為[4]因 極少謂二定已上無覆無記心唯有十一法。并大.小相有九十九法。心王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 有人云。心王望九十八法中。極少[5]猶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者謬也。若爾九十八法中極多與幾為因。顯宗第九云。本相與法其力等故 同其本法為俱有因。[6]隨於一有功能故。唯與所相為俱有因。正理論云。何緣心隨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與彼互為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即由如是所說多因。隨相不名心隨轉法 上文指釋即此文是 若爾[7]云何心能與彼為俱有因。由隨心王生等諸位彼得轉[8]故。
論。有說至并心本相。第二敘異說也。此師[9]授義與前不同。唯取隣近以為因也。
論。此說非善。此總非也。
論。所以者何。問非所[10]以。
論。違品類[11]足至即所除法。出違文也。若不廣述略意難知。前後引證句義別故。依品類足論第十三[12]千問品中。將有身見對四諦為問[13]云。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14]二非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二應分別(前二滅。道後二苦。集)謂苦聖諦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15]因。[16]此中唯有三句別也。無四句者。以身見是遍行因故。能生一切染污法染污法中無能生身見不從身見[17]生。不染污法中[18]復無能生身見者。此中據因緣作論故。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19]牒第一句偏句。此法多故除狹取寬。有四節文。除俱句也。謂除過去.現在見[20]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21]等言謂得。此從身見有同類.遍行因生。[22]作同類因生身見也。身見相應.俱有法[23]加相應.俱有因也。又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相應.俱有苦諦。[24]是第二節也。此以從身見遍行因生。及[25]作遍行因生此身見故除也。得非遍行因故[26]不言等也。又除未來有身[27]見相應苦諦。[28]此第三節除也。此舉身見除相應法不除身見。此以[29]相應法作相應.俱有因生身見故除也。又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30]第四節除法也。此舉[31]身見.及相應法。取生.老.住.無常。以[32]俱有因生身見故[33]除也。諸餘染污[34]苦諦。即是從身見生。不與身見為因苦諦也。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35]謂前所除法。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苦諦。集聖諦亦爾(已上論文)。所以苦.集句數同者。[36]苦.集諦同以一切有漏為體。因義名集。果義名苦。如識與意體無寬狹。然迷兩諦煩惱有別。謂若具十。集唯有七。有師異釋皆非宗意 如彼論言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者。以牒品類足初句也 言。除未來有身[37]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者。越前三節牒第四節文也。既身見及彼相應法上四相。以是俱句故除。故知。心相應法上四相亦能生心。以未來世身見相應法上四相。唯有俱有因生身見。更無餘因故 [1]言。或有苦諦至即所[2]除法[3]者。牒品類足第二句也。證身見相應法上四相為俱句也。以此證知十四非也。
論。有餘師不誦及彼相應法。述餘師誦異也。若除及彼相應法五字。即是唯除有身見上四相。相應法上四相非能生有身見故不除也。由此唯十四法與心為因。
論。迦濕彌國至知說有餘。婆沙正餘師誦文也 或應准義知說有餘者。本相與法力既是等。法既為因。故知生等亦為因也。正理論中[4]復有一師。一切同聚皆互相望為俱有因 非是正義。
論。或有[7]俱有至因故成因。此雖有必俱起因而非俱有因也。有八對法。
論。謂諸隨相各於本法。[8]第一對也。
論。此諸隨相各互相對。[9]第二對也。
論。隨心轉法隨相於心。[10]第三對也。
論。此諸隨相展轉相對。[11]第四對也。
論。一切俱生至展轉相對。[12]第五對也。
論。一切俱生至展轉相對。[15]第七對也。
論。一切俱生至展轉相對。[16]第八對也。
論。如是等諸法至因故成因。上因是[17]立名[18]因。下因是俱有因。
論。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此是通前七對。十隨轉中有一生.住.滅。及墮一世.善性等同。無共三義故不成因。第五.第六.第七三對不同。一果.異熟.等流義亦可知。前四對法言無一果.異熟.及等流義極難解。詳其此意即合是共力同取是一果義。[19]果雖是同力不同取非是一果。故正理云。聚中多分非彼果故 此釋隨[20]相不名心隨轉法。即是此中非一果也。如兩人共證擇滅無為。果雖是同非是一果。要相[21]應共為能證因方名一果 若作此釋非一果等。即遍八對若不爾者。因何前四對。士用.異熟.等流果。同闕其何因非俱有因。又論總前八對。以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知通前四也 有人云。橫望而言。非能同[22]取一果 未知竪望能同[23]取[24]不。
論。得與所得至或俱生故。重明得也。又加非定俱行或前或後或俱生故。又准論云俱生得雖與法俱有不由俱有因故成因。云或前或後或俱生[25]故。故知即俱生得可或前[26]或後。准此亦[27]合前得可後。後得可前。前後之得亦可法俱。
論。如是一切理且可然。經部縱有部立十隨轉故成俱有因 理且可然。不全許故。後擬破故。故言且也。
論。而諸世間至有因果義。經部先縱今即奪也。世間種與[28]芽等為因世共極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見如有部計立俱有因同時因果。故今應問薩婆多部。云何俱起諸法聚中有因果義。法若未生。因未取果。因若取果。果法已生。俱時生法何成因果。
論。豈不現見至亦為因果。有部答也。豈不現見。燈焰與明為因.芽與影為因。雖是同時有因果義。因何得說不見如是同時因果。
論。此應詳辨至用[29]互為因。經部[30]對也 於中有二。一破現燈.明因不定。二破影用芽[31]為因。焰之與明。俱由前念與生因合。有於後念焰.明俱起。非是同時之焰。與明[32]為。理如前說。二破芽為影因者。餘東邊物障於光明而西邊有影現既障光處.別生影處殊。如何說芽與影為因。
論。理不應然至理成因果。有部釋也。我今所說俱有因果。隨因有無果有無故芽.影亦爾。如善因明者說因果相。若此有彼定隨有若此無彼定隨無者。此定為因彼定為果。俱有法中隨一有即一切有。隨一無即一切無。以此之理故成因果。
論。俱起因果至互為因果。經部縱奪也。縱其同時因果。而奪互為因果[33]也。
論。即由前說此亦無違。有部答也。即由前說一有一切有等。非直唯證同時因果。此亦證有互為因果。
論。若爾如前至應互為因。經部難也。汝云一有一切有證互為因果者。如前所舉不由俱有因故成因中。云造色互不相離。造色.大種。隨相.與本法。皆不相離應互為因。
論。若謂三杖至連持令住。縱有部救破也。汝若說俱有因猶如三杖相依互皆有力為俱有因。有對造色等俱起相望無力故不成因者 此應思惟。如是三杖。為由俱起相依力住。為由前生因緣合力令[34]彼三杖俱起住耶。又現見。[35]彼三杖之中。亦有離三杖外。別物繩.鉤等連。地持令住。西方[1]事火外道等。將三杖行。[2]住即上安火灌繩上安鉤。用繩繫三杖交立於地 經部計。三杖住由前念繩.鉤.地。令後念三杖住也。
論。此亦有餘至因義得成。論主許有部俱有因義也。繩.鉤等如同類因等。三杖相依如俱有因也。
論。如是已說俱有因相。下第三明同類因也。
論曰至為同類因。此總釋也。謂相似法與相似法為同類因 准此論文。若是與相似法為因名同類因。即同類之因名同類因。若以相似法為因名同類因。即同類是因名同類因。義通兩釋不及前解。
論。謂善五蘊至應知亦爾。此別釋也。此中染言通其不善.有覆無記。以此二法互為因故 言無記者。謂唯無覆無記法也有覆無記非唯與[3]無記為因故。亦非唯用無記為因故。善.染之因更無異[4]論。無記五蘊異說不同。
論。有餘師說至四非色因。此是第二師說 前[5]師說。同善五蘊等 第二師云。五是色果。四非色因 此師意。以色性劣故與勝為因。四蘊勝色故非色因。
論。有餘師說至色非四因。第三釋也 此師意。以四蘊力勝能與五蘊為因。色蘊勢[6]力劣故不為四因。
論。有餘師說至皆不為因。第四釋也 此師意。以四蘊.色蘊雖同無記。力劣異類不互為因 四說不同既無評[7]文何為正說 答曰應言前說為善。同善.染故。善.染性中。既色.四蘊展轉為因。[8]因何無記業色。不與四蘊展轉為因。違二性例 破第二師云。善心發善色。善色[9]亦善[10]四因。無記發無記。因何四蘊非色因 破第三師云。同類因法劣為勝因。因何色劣非四蘊因 破第四師云。善五蘊等色.心有異。展轉為因。無記色.心因何相望總不成因 有人誤解婆沙。妄斷後說為正云。諸論皆有四說。竝無評家 今解且以後師為正 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種與意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意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 解云。無記四大。既望意處。展轉相望。不言有同類因。以此准知。無記色蘊。望無記四蘊。展轉相望。非同類因 今[11]詳。此釋未善其宗。言無記五蘊展轉為因者。豈說一切色蘊皆展轉為因[12]耶 此說展轉為因者。謂無記業色與四為因。非異熟生.及所長[13]養。婆沙[14]既云四[15]大。此非業色。如何成證 又論先敘正義與善.染同。後述異師三說不定。因何將異師說破其本宗。
論。又一身中至與餘為因。釋同身異位也。同一身中前與後因。[16]非後前因。
論。若對餘身至應廣思擇。明異身十位為因也。胎中有五位。出胎有五位。總成十位 異身者謂過.未身 同類者。謂根.境同類 一一與十位為因者。謂後位生法與前位不生為因。婆沙十八評家[17]云。應作是說。餘身十位一一皆與餘身十位。及此身十位為同類因。此身[18]十位一一皆與此身十位。及餘身十位為同類因。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亦為同類因故 此論與婆沙不同者。此論此身唯據生說。婆沙此身兼不生說。正理論云。若就位說。有餘師言。羯剌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頞部曇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與餘為因。後位望前但有緣義。若爾最初羯剌藍色應無有因。最後老色應無有果。故理不然 此師與此論前說義同。就一身中據生者說。何得輒難前位無因後位無果 復有師言。前生十位一一皆與後生十位各自類色為同類因。由此方隅一切外分各於自類如應當說 同此論後說既言自類。異類定不為因。
論。若不許色至因增上等。敘異師說違本論[19]也。正理論云。譬喻者說諸色決定無同類因。但由眾緣和合資助而得生長。現從井下掘出泥中有芽生故。非於地下曾有種[20]生。芽從何起。故知色法無同類因。彼執違害本論所說。故本論[21]言。過去大種未來大種因增上等。(更無餘因。唯[22]有同類因也)彼言。我說於此無違。由增上緣有近有遠。如次說為因.增上故。無方逃難矯[23]設此言。雖似順文而實違理。又非許色有同類因。於理於文有所違害。然從井下掘出泥中有[24]芽者。彼先有種闕和合緣未生芽等。今緣和合芽等乃[25]生。若彼泥中無同類因而得生者。應生一切或全不生。無定因故 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問同趣.同地處所差別。展轉相望為有因不。有說無[1]因。此不應理。應有大種是剎那故謂五淨居所有大種。無始生死曾未起故 准此論文。生處雖異為同類因。然左眼不與右眼為因。身根不與餘根為因。言前位與後位為因者。據同類說。非是羯[2]剌藍時身根與後眼等為因。
論。為諸相似至為同類因。自下五部九地分別。先問後答。[3]此即問也。
論。不爾云何至自部自地。重問答也。先總答後別釋。
論。部謂五部至無色八。開五部九地也。
論。此中見苦至非餘。明五部各各自部為因也。
論。於中一一至皆無因義。此明五部一一別別[4]九地各別為因非餘。准此論文。但言自地.自部不簡趣.處。故知。趣.處不同。所起煩惱皆互為因。同繫縛故。故婆沙十七評家云。同地異處。所起煩惱展轉相縛。隨類展轉為同類因。然除異部。五部隨眠。繫縛分齊有差別故。
論。又此非一切至為同類因。明前與後因也 前生與後生者。謂過去前生與過去後生.及現在.未來生法。過去後生與現在.未來生法。現在與未來生法。皆名前生與後生也。諸不生法名不生也。前生之法與後生不生法為因。
論。云何知然。問也。
論。本論說故。答也。
論。如發智論說至皆應廣說。引本論文證也。雖未來世至生相法。亦是前生。此中據已生說。雖至生相未越未來。
論。然即彼論作如是問言。自此已下明未來世無同類因有六難也。一無時非因難。二染污苦諦難。三因果決定難。四本無今有難。五非心因法難。六染污眼識難 前四此論有文。後二婆沙具[5]說。
論。然即彼論至[6]無有過。第一難云。若未來世無同類因。至現在世方為因者。此即有時作因。有時不作因。云何本論作是問言。若法與彼法為因。或時此法與彼非因耶。彼本論自答言。無時非因。故知未來有同類因。此中因者。四緣中因緣也。依四緣為問故。婆沙有七說不同。一云。彼[7]依俱有因作論。以俱有因通有為法。親能辨果通三世故。二云。彼依相應.俱有二因作論。以此二因俱[8]遍三性。親能辨果通三世故。三云。彼依相應.俱有.異熟三因作論。以此三因親能辨果通三世故。四云。彼依相應.俱有.異熟.能作四因作論。以此四因通三世故。五云。彼依五因作論除能作因。遍一切法皆不遮故。六云。此中有說除遍行因。體用狹故。七云。應說彼依六因作論。因名所表通六因故 解云此說為正 因名所表通六因者。本論問答既問因緣。[9]因名所表通六因故。能作因中四大。造[10]色五因是因緣故 問既通於六因 答[11]亦兼其六因。謂已作因無時不作因故。如正理釋云。能為因後無時非因 故准下正理云是餘[12]師非是評家[13]之義 此論云。此依俱有.相應.異熟三因作論。與婆沙第三說同 正理論云。如本論說。若法與彼法為因。無時此法非彼法因。豈不過.現與彼為因未來非因。便違此說。無違此過。此依俱有.相應.異熟通三世因密意說故。有餘師釋。[14]雖此通依六因作論。而無有失。未來既無同類.遍行。如何可說無時非因。未來雖無。而此意說。能為因後無時非因。又此未來亦定應有。謂有為[15]法。於正生時定能為因殄諸障故。依此[16]密說無時非因。然經主言彼非善釋。以未來[17]法正生位前。非同類因後方成故。如是過難前已釋通。謂非未來有前後故。就三世說無時非因。意顯更無第四[18]時故。若爾。等無間緣應同此說。然本論不許故。本論言。若時此法未至已生非等無間。無斯過失。所以者何。等無間緣據開避力。非正生位有開避能。要已生時有開避力。若至已滅名已開避。同類因者如種子法。於正生位住種法中。至已生時正能取果。故因非類等無間緣 准上正理。雖有此救未能遣難。在未來時。因.緣二義俱未來故。何得獨因。答云無時非因。正理自釋。與此論同。[19]取婆沙第三說為正 問未來正生位[20]法在餘未生法前。如何[21]得說無前後耶 正理釋云。過去諸法雖皆是前。而取果時已定前後。非未來法於正生時。作用別餘可立前後。要至現在已生位中。方簡未來令成後位。以已作用取彼為果。
論。有謂未來至無時非因。敘婆沙異說也。
論。彼於所難至未至已生。論主破也。
論。然彼[22]釋至非善於文。敘救破也。如文可解。
論。是故應知前釋為善。結歸三因作論為善。
論。若[1]爾至即所除法。第二染污苦諦難也。此不正義[2]家誦品類足論第三節文。與正義家不同。正義宗云。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法。此是舉身見除相應法也。以未來身見從過去.現在身見生故。而不能更生有身見。未來既無同類.遍行二因。故[3]知。身見望於身見[4]更無餘因。故舉身見除相應法。由此但言除未來身見相應苦諦。不言及彼。不正義宗誦第三節文。即加及彼二字。云除未來身見.及彼相應法。既有及彼二字。即是兩[5]件除法。[6]身見亦是俱句故除。即是未來身見能生身見。身見望身見。無相應.俱有.異熟因義。既言未來身見與身見為因。故知即是同類因也。
論。彼文應說至由義應知。非此是正義通也。准未來世無前後義說除身見。應知非也。
論。復云何通至所依所緣。第三因果決定難也。
論。應知彼文至色等六境。此是通也 因決定者。據四因說。不據同類.遍行二因 果決定者。謂增上.士用.及異熟果。非等流果。
論。若爾同類因。應本無而有。第四本無今有難也。
論。許故無過至果非體果。答也[7]然位本無[8]今有。非體本無今有 此論唯有四難。正理.婆沙皆有六難 正理云。又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非心為因法。謂彼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初無漏心。然彼異生未來所有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何故唯說彼初無漏心 解云。異生位中[9]諸無[10]漏。皆在未來無同類因。云何偏說初無漏心非心因也。論既唯說初無漏心無同類因。故知未來有同類因。正理論云。[11]又作是釋。彼文不辨同類因義。何者唯辨二種異生。謂有般涅槃法。及無般涅槃法。文雖不舉無[12]涅槃法。義准理門顯示知有。謂彼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准上論文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名有涅槃法故。亦名非心為因法故 有人引婆沙云。有餘師說。彼文不辨同類因義。何者唯辨二種異生。謂有般涅槃法.及無般涅槃法。文雖不[13]舉無般涅槃法。義准理門顯示知有。謂彼既[14]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此即名為無涅槃法。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 有人解云。有般涅槃法。有初無漏心。與涅槃為證得了因。名心為因。若無般涅槃法。無初無漏心。與涅槃為證得了因。名[15]非心為因 今詳。此文應是抄寫者誤。應云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16]法。若作此[17]解文即與舊婆沙同。亦順上論文 論自問云。云[18]何非心因法。此問非心因法也 論自答云。謂彼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初無漏心 准此論文。二種有情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 餘師釋云。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此即名為無涅槃法 准此餘師既云論雖不舉無涅槃法。及云決定當入正性離生是有般涅槃法。又決定當入正性離生是非心為因法 准此故知。非心為因是有涅槃法。如何得說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故知說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也 問[19]若爾何故說有涅槃法為非心為因 答深法師釋云。涅槃是非心。初無漏心與涅槃為因。名非心因法。今詳。非心為因者。不用心為因。無漏之心唯同類心與心作因緣。初無漏心無心為因。正理論云。有餘師釋。彼文亦辨同類因義。然彼唯說若心畢竟非心為因。雖彼未入正性離生者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然[20]彼若入正性離生。唯有[21]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餘心無不以心為因 正理又云。識身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言。於過去染污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22]即彼隨眠緣此未斷。能[23]為其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24]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彼過去染污眼識。未來染污眼識亦爾。過去四句其理可然。未來如何可立四句 解云。未來眼識隨眠無前無後。如何得說有四句耶。正理論云。又作是釋。彼於未來應作三句。除所隨增不能為因。[1]彼無[2]後故。然說未來如過去者。顯正生時必入現在。望餘未起可立為前。對此可說餘名後故。有餘師釋。此說未來亦有四句。不言未來有[3]心前後同於過去。謂有同類.遍行隨眠。在未來世。於彼未來染污眼識。緣而未斷。是所隨增不[4]為因故 解云。此中說因者。是因緣。五因隨有。皆得是因。隨增者。通相應.所緣。隨有其一皆名隨增。此正理文與婆沙同。
論。若同類因至當有何過。上明未來世[5]無同類因。有六難。下明未來世有同類因有二難一本論不說難。[6]二互為因果難 當有何過。問也。
論。未來若有。本論應說。此第一難也。
論。本論唯說至故無有失。此是不正義家。通本論中不說難也。本論唯說取與果因。未來無取.與故所以不說。
論。無如是義至無同類因。論主破也[7]夫等流果[8]必果後因先。未來既無前後。如何有同類因引等流果。未來當生前後不定。若未來世先是果者。若遇緣先生。即因在未來果在過.現。即是已生法為果。未生法為因。如過去法非現在果。故知無未來法[9]過.現為果。果先因後故。故未來世無同類因。
論。若爾異熟因至無前後故。外人引異熟因為例難也。
論。無如是失至未來非無。論主通也。如文可解 正理論云。若爾異熟因亦勿未來有。此.彼非類。所以者何。此同類因。與等流果善等無別。若無[10]先後應互為因。既互為因。應[11]互為果。[12]互為因果與理相違。既無理能遮互為[13]果則應[14]許有果在[15]因先。亦有二心互為因義。是則違害發智論文 已上即是互為因果難也。婆沙云。問若未來世有同類因。即應二心互為因果。答如四行相各有繫屬。餘法亦然。故無斯過。謂未來世無常行相。有四行相應無間生。彼是所修繫屬於此。無常行相與彼為因。彼非此因繫屬此故。無常行相起必先故。苦.空.無我行相亦爾。餘有為法類此應知。故無二心互為因果。若作是說。有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能修未來九地無漏。所修無[16]漏皆繫屬此。故後依餘地聖道現在前。更不[17]能修未來無漏。無[18]餘聖道繫屬此故。應在過.現非同類因。是則違害此中所說前生善根。與後生者為同類因。乃至廣說。勿有此失。[19]故未來世無同類因於理為善。
論。言同類因至定依何說。已下明無漏.有漏為因差別。此即問也。
論。定依有漏至皆互為因。答也。前說同類因唯自地者。依有漏說。若依無漏九地展轉為因。
論。所以者何。問也。所以有漏異地非因。無漏異地互為因耶。
論。此於諸地至由同類故。答所以也。一如客住故。二不墮界攝。三非諸地愛執為已有 由此三因。地雖不同展轉為因。由同類故。
論。然唯得與至加行生故。總釋與等.勝為因也。
論。且如已生至是名為等。別釋等為因也。
論。[20]又即此忍至是名為勝。別釋勝為因也。
論。如是廣說至更無勝故。苦法智[21]忍已後諸無漏也。其無生智唯與等為因。更無勝故。異乘聖道無因義故。盡智已下皆與等.勝為因 正理論云。由是道諦雖地不同展轉為因。同種類故。然非一切為一切因。與誰為因。謂等.勝果。加行生故非為劣因。初定聖道有依初定。乃至。有依無所有處。二定等道應知亦爾。於依自.上有。於依下地無。謂依初定初定聖道。與依九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定道為同類因。不用依上聖道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聖道。除依初定。與依餘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二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無所有處初定聖道。唯與依此無所有處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通用依九地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如依九[22]定初定聖道。餘定聖道依於九地。隨其所應當廣思擇。
論。又諸已生至為同類因。此明三道為因異也。
論。又於此中至為同類因。此明利.鈍為因別也。正理論云。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展轉為因亦不違理。如何後生勝無漏道。能與前生劣無漏道為同類因。而不違理。誰言後生勝為前生劣因。前生鈍根種姓修道。與自相續未來決定不生利根種姓見道。為同類因。何理為礙。一切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六[1]種種姓。無學望前應知亦爾。然有差別。謂有前生無學聖道。於自相續後生修道為同類因。無學退已。於修道中可有轉生利根義故。若爾應與本論相違。如說已知根與未知當知根。為所緣.增上。非[2]因。非等無[3]間。如是具知根於二根亦爾。此無相違有餘意故。如次前說。有餘意文處處皆有。即是此等。故應顯示有餘意文。今此文中有何餘意。謂依後生如是根姓所攝已知根。即望前生如是根性所攝[4]未知根[5]密作[6]如是言。[7]為所緣.增上。非[8]因等無間。劣故。後生故。此文但說已起作用。依相續轉諸無漏根。如說有用世第一法。若爾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三乘菩提。如是亦應聲聞乘道得作獨覺.佛乘道因。獨覺乘道作佛道因。無斯過失。性極遠故。若已[9]升陟[10]聲聞道者。無容更生餘乘道故。若爾已升陟隨信行道.隨法行道。無容更生。是則前生隨信行道。與未來世畢竟不生隨法行道。應不為因 [11]問也 亦無此失。諸鈍根[12]道。可有轉[13]成利根道故。謂即由彼隨信行根諸蘊相續。可有轉得屬隨法行蘊相續根。非由已[14]升聲聞乘道諸蘊相續。可有轉得獨覺.佛乘蘊相續道。依如是[15]義故有說言。雖無是處而假分別。若見道中有出觀者。隨信行道亦[16]有轉得隨法行根。然無出義。故根差別與乘不同 今詳。聖道略有三節。一種姓。二前後位。三所依地。就三之中種姓最親。次前後位。後依諸地。所以得知如是次第者。同依諸地修九地道。下與上因。[17]非上下因。就此依中上地見道。與下地修道.及無學道為同類因。故知地疎於位。又依鈍無學道。得與利根有學為因。故知位[18]疎種姓。正理論[19]任細而論。俱舍論等順其本論。
論。由因增長至為未來因。答也。
論。為唯聖道至為因非劣。問答也。
論。加行生法其體云何。問加行生體也。
論。謂聞所成至為因非劣。總略答也。
論。如欲界繫至以無故劣故。此指事答也。
論。如是諸法至除前劣故。就同地中。聞.思.修惠復分九品。與等.勝為因也。
論。生得善法至染污亦爾。明生得善等也 正理論云。生得善法與加行善為因。非加行善與生得善為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23]切相望展轉為因。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有餘師說。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現行異熟九品。可施設有九品差別。染污九品准此應知。[24]復由對治有九品故。可施設有九品差別。
論。無覆無記至二一為因。次明無覆無記為因差別。准義同類異熟九品展轉為因。餘二[25]與等.勝為因。非加行生。加行生故。
論。又欲界化心至而無所獲。此明化心為因差別也。
論。因如是義故有問言。自此已下問答分別也。
論。頗有已生至於一切劣。此明已生法勝。不與未生劣為因也。
論。頗有一身至未來無故。明後雖劣非前勝因。
論。頗有前生至[26]已彼劣故。明前已生勝無漏法非後已生劣無漏因。
論。如是已說同類因相。下第四明相應因也。
論曰至是相應因。此出體也。即心.心所更相隨順。共相應義名相應因。即是用相應法為因。持業釋也 及是與相應法為因。屬主釋也。
論。若爾所緣至為相應因。此釋頌中相應。有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時.同依。然頌唯說同依。意者。由一所依義最要故。所以偏說。
論。此中同言至應知亦爾。此釋同依。准此釋意。同所依者。是心.心所共一所依義。所緣亦爾 有人解前同一所依.同一所緣。云依雖有[27]二只依一說。緣雖有[28]多且依一說者。即違此文。然此頌中但言同依義[29]通。准長行釋同一剎那 就剎那同中復有二種。一所依定同。二現起同。所依定同者。如一剎那眼通有三性識依。就染識中通與貪.瞋等依。然此等法雖同一依。非相應也。故知雖同依一剎那眼根。亦非相應義。必須現起同一剎那方是相應。由此長行釋中。云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此據剎那現起為依。由如是義應作四句。有是同一依非同時等。謂三性識。同於一根以為依定。起時不[30]同及境不定。二起時境等雖同。而[1]所依異。如眾人觀月等俱句可知。
[2]論。相應因體至義何差別。問也。心.心所法是相應[3]因體。亦俱有因體。既是一因應無二。必應於中有其別相。如是二因有何差別。
論。由互為果義至互為因義。答別相也。[4]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互相依得度險道。即是互為果義。[5]亦是互為因義。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 問如商侶同行。闕一如何皆不相應。此如商侶同時行者[6]食等[7]事業。住必同[8]住。行必同行。食必同食。若於一人不同所[9]作。[10]則不住。不行。不食等也 正理云。若相應因則俱有因。此中二因義有何別。答云。非相應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義[11]各別故。然即一法是相應因亦俱有因義。差別者。不相離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又展轉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轉力同緣一境是相應因 准此二論。辨因差別。故知六因辨異就用非體。其相攝亦用非體。
論。如是已說相應因相。[12]下第五釋遍行因也。
論曰至當廣分別。此出遍行因體 謂前已生遍行諸法。出因體也 與後同地染污諸法為遍行因。[13]示果體也。隨眠品中遍[14]行有三。一遍隨眠五部法故。謂十一隨眠。[15]二遍緣五部法。謂十一相應法。三遍與五部染法為因[16]兼四相。由遍與五部染法為因故。名遍行因 隨眠有三遍。相應法有二遍。四相有一遍。
論。此與染法至亦生長故。釋同類因外別立所以也 此與染法為通因者。即是遍義。其同類因唯與自部.自地為因。遍行因與自地一切染法為因。力勢不同故別立也。亦為餘部染法因[17]故 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釋通因也。正理論云。於自部攝諸煩惱中。同類.遍行二因何別。由有身見諸愛得生。諸[18]愛亦能生有身見。二差別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別。謂執我故。能令諸愛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我見遍緣諸愛境故。愛令我見生起堅固。而不能令增廣熾盛。不能遍緣我見境故。由諸遍惑展轉相望。皆[19]能遍緣所緣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故此二因非無差別。一時一品能為同類.遍行二因有何差別。雖同時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餘。故彼二[20]因亦有差別 何故云何自部增盛。由二因門所長養故。由此為彼近生因故。令彼增廣.及熾盛故。
論。聖者身中至為遍行因。問也。有學聖人遍惑已斷。豈亦用此已斷之法為修[21]惑因。若亦[22]為因斷與不斷有何差別。
論。迦濕彌羅國至見所斷為因。答也。一述毘婆沙[23]家。二引品類足證。此文初也 見所斷與一切染[24]法為因。故知不簡聖身染污。
論。[25]品類足至所感異熟。此文第二品類足論證 品類足論有三文證。此文第一。見所斷法為因證也 謂諸染法既竝皆以見斷為因。聖人身中染法亦是諸染法故。故知亦用見[26]斷為因。
論。云何無記至及不善法。此是第二無記為因證也。遍行之中身.邊二見。是染無記.及四無記。俱是無記。既言謂諸無記有為法。即是攝一切染.不染無記盡。又云及不善法。即是攝一切不善法盡。既染無記.及不善法皆用無記為因。故知聖人身中諸染污法。亦用身.邊二見為遍行因。
論。或有苦諦至諸餘染污苦諦。第三染污苦諦證也。此中取從身見生不與身見為因[27]而證也。謂一切[28]染法皆從身見生。一分却與身見為因。一分不與身見為因。聖人身中染法既是諸餘[29]染法之數。故知從身見生。
論。若[30]爾至[31]染污思。外人難也 既離欲聖人退最初起染污思。是唯不善為因。故知聖人身中染法。不用見道所斷身.邊二見為因。
論。依未斷因至故癈不說。通也。
論。如是已說遍行因相。第六明異熟因也。
論曰至異熟法故。出異熟因體也 異熟法者。如下廣釋 三性之中善.不善。唯是異熟因也。無記唯非異熟因也 善有二種。有漏是異熟因。無漏非異熟因。
論。何緣無記至水所沃潤。釋所以也。無記力劣如文可知 無漏不招異熟。有二義故。一無漏以無愛水潤故。二不可能招繫地果故。不善.善有漏具其三義。一力用強。二愛水潤。三招繫地果故。是異熟因。
論。異熟因義至名異熟因。兩[32]關問也。
論。義兼兩釋[1]斯有何過。答也。
論[2]異熟[3]即因至業之異熟。雙難兩釋 言異熟生眼者。即是異熟即因。何得說言異熟之因。言業之異熟者。[4]即不得言異熟即因。
論。兩釋俱通已如前辨。答也。聖教中言業之異熟。即是異熟之因。聖教中言異熟生眼。即是異熟即因。由有二文義兼兩釋。
論。所言異熟其義云何。問也。前[5]之所言不善.善有漏是異熟法者。所言異熟其義云何。
論。毘婆沙師至名異熟因。引婆沙釋對餘五因廢立名也。准此廢立[6]熟名。通六因所得果時皆名熟也。[7]此異熟因。唯異類熟得異熟名。自餘之因。非唯異類不名異熟。
論熟果不應至時有分限。已下論主破婆沙也。[8]要具二義方得熟名 一由相續轉變差別。謂異熟因經取果已。必定經停時別力用轉變方能與果。即此轉變[9]是其熟義 二由隨因勢力時有分限。亦是熟義。隨因勢力或百年五十年等。如世間[10]果轉變而熟。熟已隨其勢力分限。具斯[11]二義得其熟名。
論。非彼俱有至即與果故。釋二因無相續.[12]變轉.差別義也。以取果時即與果故。
論。又非能作至時無[13]限故。釋三因無隨因勢力分限。由一取果[14]已窮生死際數與果[15]故。
論。由此但應至簡別餘因。論主述自釋也。變異[16]而熟是異熟義。不應如婆沙[17]師說。熟通五果。但異以簡餘因。正理救云。然經主言。毘婆沙師作如是釋。異[18]類而熟是異熟義。謂異熟因唯異類熟。俱有等因唯同類熟。能作一因兼同.異熟。故唯此一名異熟因。乃至廣說。皆不應理。毘婆沙師非決定說六因所得皆名熟故。設許[19]爾者是果異名。亦無有失 正理自釋云。[20]然異熟因或持業釋如經說異熟生眼。或依主釋[21]故契經言業之異[22]熟。言異熟者。或離因熟。或異因熟。此二屬果。或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此一屬因 又云。此異熟因總說有二。一能牽引。二能圓滿。且眾同分.及與命根。非不相應行獨所[23]能牽引 又云。要業牽引命.眾同分 又云。身.語二業定不能引命.眾同分。不爾便違契經.正理。經[24]言劣界思所引故。此說欲.有命.眾同分。唯意業感非身.語業。身.語表業眾多極微一心所[25]起。於中唯一引眾同分.及與命根。餘無此能。不應理故。若許同時共感一果。則應更互為俱有因。有對造色為俱有因非宗所許。又非次第一一極微。牽引命根.及眾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無異功能。別引生後而無過失。非為滿業亦有斯過。於一生中。各別能取色.香.味等圓滿果故。依此無表亦同此釋。多遠離體一心起故。不許互為俱有因故 准此論文[26]於婆沙等論文外更立此義。引果.滿果。及生前後力用別故。一心所引不[27]令有異。同是滿果[28]一異熟。色等雖異力用同故。所以同一心引。感果有異。
論。於欲界中至及彼生等。自此[29]已下[30]就界明為因感果蘊多少。於欲界中。唯是得一蘊感一果也。得與生等同行蘊故。
論。有時二蘊至及彼生得。[31]二蘊為因共感一果也。色之四相與所相法。色.行別也。
論。有時四蘊至及彼生等。明四蘊為因共感一果。[32]心.心所無有色蘊。共一果故。
論。於色界中至及彼生等。明色界也。色界有[33]二類。一蘊為因共感一果。一得。二無想定。
論。有時二蘊至及彼生等。明二蘊為因也。正理論云。非於第二靜慮已上有諸表業。無能起故。
論。有時四蘊至及彼生等。明四蘊為因也。
論。有時五蘊至及彼生等。明定心也。於色界中有四類不同。
論。無色界中至及彼生等。明無色界。一蘊為因唯有得.及滅定。
論。有時四蘊至及[34]彼生等。明四蘊為因也。於無色界唯有二類。於三界中無有三蘊為因共感一果。有緣極少必有四蘊。無緣極多唯二故。
論。有業唯感至即命根等。自下明業感處多少。准婆沙十九云。得命根.眾同分業。彼業唯受法處異熟 准此論文。命根等者。等取眾同分。此二皆容別業感故。又准婆沙。命根眾同分下無等。故知得與本法同一業感。感命根.眾同分業。定不兼煖.識。引.滿[35]果業定不同故。所以因就蘊明。果就處說者。若說共果即有一蘊.二蘊.四蘊.五蘊別。說處共果唯有一處.二處無多處故。說[36]處共因即有[37]二[38]一乃至十一處故。依差別多明法相故。所以共果就蘊。共因就處[39]處.蘊互明其義已顯。不就界說。
論。若感意處至應知亦爾。感二處也。意與法處。即是四相.及得.心所法也 觸法處者。得.四相也。
論。若感身處至應知亦爾。明感三處 身三處者。謂身.觸.法 觸是四[1]大。法是四相[2]等。色.香.味三應[3]知亦爾。
論。若感眼處至應知亦爾。明感四處。謂眼.身.觸.法。婆沙十九復次有業唯受一處異熟謂得命根.眾同分業。彼業唯受法處異熟。有業唯受二處異熟。謂得意處業。彼業唯受意處.法處異熟。得觸處業受三處異熟。謂身處.觸處.法處。得色.香.味處業亦爾。各受自處.觸處.法處異熟。得眼處業受四處異熟。謂眼處.身處.觸處.法處。得耳.鼻.舌處業亦爾。謂各受自處.身處.觸處.法處.異熟。有餘師說。一切大種皆生色.聲。欲界諸色不離香.味。彼作是說。得眼處業受七處異熟。[4]謂眼處.身處。及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5]耳.鼻.舌處業亦爾。謂各受自處.身處。及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身處業受六處異熟。謂身處。及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色處業受五處異熟。謂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香.味.觸處業亦爾。謂各受自處.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如是[6]所說是定得者。不定得者其數不定。然有業能受八處異熟。有業能受九處異熟。有業能受十處異熟。有業能受十一處異熟。皆除聲處 正理論云。有業唯感一處異熟。謂感法處。即命根等。若感意處定感二處。謂意與法。若感觸處應知亦爾。謂觸與法。若感色處定感三處。謂色.觸.法。若感香.味應知亦三。謂各為一。并觸與法。若感身處定感四處。謂身.色處.觸處.法處。若感眼處定感五處。謂眼.身.色.及觸.法處。感耳.鼻.舌應知亦五。謂各為一。身.色.觸.法 今詳。諸論[7]說不同者取意各別。諸法相依有親有疎[8]一四相.本法。及相應法等。[9]此皆[10]處互為因。是最親也 二有四大望造色亦是次親。雖非相望處互為因。五因[11]生造色故。亦定相依。異熟類者此二[12]未曾有相離故 三次有四根依身根。雖無五因生於眼[13]等[14]然若有四根定有身根。自有身根非定有四根 四次有五根依扶根境。謂有五根處若在色界定有色.觸。若在欲界定有四境 五次有[15]八微不相離義。此論.及婆沙初師依前三義說。正理依前四義說。然說色界以決定故。婆沙後師通五義說。然說欲界非上界也。[16]然所錄婆沙初說感觸與此論不同。應更詳撿。
論。有[17]果能感至或十一處。明容有業決定感五.六.七.至十一也。
論。業或[18]少果至諾瞿陀等。明[19]因少果多也 此中或少果者。非謂因[20]多果也。欲顯少[21]餘多果因也。如穀.麥等。一粒之因可得百千之果名種果少。如蓮.[22]石榴等。一粒之因一[23]年之果。已得百千多年之果不可稱計。
論。有一世業至果減因故。就大三世明也。 如一[24]世造業可三世受。無三世造業[25]同一世受。據引說也。勿設劬勞果少因故。
論。有一念業至如上應知。明[26]小三世據滿說也。此中所以如上應知 問若爾菩薩百劫修其相報業因。何唯一生受耶 答修多加行助一[27]業故然正感者果多於因。
論。[28]能異熟果至力所引故。此明熟果必[29]因多時。轉變方得熟故。
論。又異熟因至方能辨故。此明感異類難。必經多時。
論。如是六因至故應重辨。自下[30]重明因世異也。
論曰至理如前說。釋遍行.同類唯[31]世二世。未來世無。如前已述。無前後故。
論。相應俱有至皆悉遍有。明三因也。二因同時故。異熟性異故。
論。頌既不說至通三世非世。明能作因由體寬故通三世非世也。
論。已說六因至對彼成因。自下大文第二明六因對五果也。
論。曰至及與擇滅。此引本論出果體也。一切有為皆得是果。無為法中唯取擇滅。[32]定非擇滅非是果也。
論。若[33]爾至此為果故。此難無為合有因也。凡立果名對於因稱。無為是果。應合有因。
論。又此無為至此為因故。此難無為合有果也。凡立因名對其果稱。無為是因應[34]名有果。
論。唯有為法至非諸無為。此總答也。有為之法是因是果。亦有因有果。無為之法是因是果。非有因有果。
論所以者何。徵所以無為不同有為有因果也。
論。無六因故無五果故。答也。六因.五果外[35]說證得因等非無因也。有不取.與之果。非無果也。以無六因因故言無因。以無五果果故言無果。
論。何緣不許至為能作因。難也。既無[1]間道力得離繫果。何緣不許無為有能作因耶。
論。於生不障至道何所作。答也。六因中能作因於生不障名能作因。無為不生故無能作因也。
論。若爾誰果果義如何。此中二問。一既無有因是誰之果名為果耶。二夫言果者是對因義。既無有因。果義云何。
論。謂是道果道力得故。答也。
論。若[2]爾至非於擇滅故。難也。得因道生。可是道果。擇滅先有。豈是果耶。
論不[3]爾至有差別故。答也。道於[4]證滅得。及[5]於擇滅功能別也。
論。云何於得道有功能。問也。
論謂能生故。答也。
論。云何於滅道有功能。問也。
論。能證故。答也。
論。由此理故至擇滅為道果。結釋也。由道不能令滅生故[6]無六因[7]因也。由滅因道[8]證故。是五果中道之果[9]也。
論。既諸無為至[10]能作因。問也。夫增上果者對能作因立。無為既許無增上果。如何可得是能作因。
論。以諸無為至與果用故。答也。於他生位不為障故名能作因。無為不障他生名能作因。名有果者據取.與義。法至現[11]立方名取果。無為離世無取.與用不名有果 故無為法無增上果。已上述有部宗。
論。經部師說至唯有為故。論主述經部宗。經部不許無為是因。以經說故。
論。何處經說。有部問也。
論。如有經說至識亦如是。經部出經說也。
論若[12]爾至作所緣緣。有部難也。經說無常因緣所生諸色。汝即謂因唯[13]是有為。經中既說無常因緣生於識者。無為亦應非所緣緣。
論。唯說能生故至故不成難。答也。經說無常能生色者。乃至能生識者皆無常。不說為識緣者皆無常也。故不成難。
論。豈不亦說至為能作因。有部類釋。經說能生是無常不廢常法。是[14]何緣經說無常為能生。豈廢不障為能作。
論。有契經中至不障因性。經部破也。無為[15]為所緣緣有經說故。我作此釋。不障礙因既無經說。因何得[16]立而妄例我所緣緣[17]也。
論。雖無經說至無經說耶。有部救也。
論。若爾何法名[18]為離繫。經部問也。如經部宗擇滅無體不立為因。今汝有部既立為因。有何別法名為離繫。
論。豈不先問至開顯自性。經部責也。前界品中問云何擇滅。謂是離繫。今此中問云何離繫。[21]云是擇滅。於此自性竟不能顯。
論。此法自性至亦名離繫。有部釋也。擇滅無為言不可詮。但可方便說 是善。簡虛空.非擇滅 是[22]常。簡異餘有為法。顯其自性名為擇滅亦名離繫。
論。經部師說至此所無故。論主述經部宗。三種無為竝無有物。物無立[23]故。
論。若爾何故名虛空等。有部問也。法既無體。依何立名。既名虛空[24]及擇[25]滅。故知有體。
論。唯無所觸至此是虛空。答。[26]空無體假立名也。
論。已起隨眠至說名擇滅。[27]釋假名擇滅也。
論。離簡擇力至中夭[28]者餘蘊。[29]釋假名非擇[30]滅。
論。餘部師說至名非擇滅。論主敘上座部計也 彼計由慧簡擇[31]功能。隨眠不生名為擇滅。隨眠闕緣不生。及苦果不生名非擇滅。
論。離簡[32]擇力至即擇滅攝。論主破也。隨眠.及苦不生皆由擇力故。此不生亦擇滅攝。
論。有說諸法至名非擇滅。論主述大眾部計也。此計諸有為法生已後自然無名非擇滅。
論。如是所執至未滅無故。論主破也既是無為豈得先無後有。
論。豈不擇滅至[33]應亦無常。大眾部反難論主。經部擇滅亦[34]擇故後有不[35]生也。
論。非擇為先至亦是無常。論主答也。擇滅本有。非擇為先方有擇滅。如何擇滅亦是無常。
論。所以者何。此大眾部徵也。既已起隨眠生種。滅位名為擇滅。故知未滅無也。所以得說非[36]擇為先方有擇滅。
論。非先有擇至方有不生。論主答也。隨眠不生非由擇有先[37]來自有非新有不生。
論。何者不生本來自有。大眾部等徵也。何者不生先來自有。
論。若無[38]簡擇至非造不生。論主為經部釋。隨眠種子[39]不生義本來自有。若為生障不生義顯。非造不生。道但為生障。非造不生也。
論。若唯不生至豈不相違。有部難經部也。若無別[40]實物[41]唯法不生是涅槃者。即唯是未來有不生法。如何經說能令過去.未來.現在眾苦永斷。[42]此永斷體即是涅槃。故知於三世隨眠等斷證得無為是涅槃也。
論。雖有此文至名眾苦斷。經部通也。此經意說。緣過去等煩惱。斷故名眾苦斷。非謂斷過去.現在煩惱名眾苦斷。
論。如世尊[1]說至義亦應然。引例釋也。[2]如煩惱非色緣色等故。名為色等。煩惱非過去等緣過去等故名過去等。
論。設有餘經至義亦無違。准此通餘經也。
論。或此經中至應知亦爾者。更別釋也。謂斷過.現所薰種故名斷過.現。如十八愛行過去世起者。依過去生說。未來.現在應知亦爾。
論。如是二世至說名業盡。舉法釋也。[3]由過去.現在生煩惱熏成種子。由道力故彼種子斷。此過.現所薰種子斷時。名過.現生煩惱[4]斷也。此即果斷說因斷也。如異熟盡時說名業盡。
論。未來眾苦至說名為斷。此釋未來斷也。
論。若異此者至為令其滅。經部更難有部。過去已滅。現在正滅。何用修道令其滅也 論。若無為法至立為第一。[5]有部難也。凡稱第一皆說有法。法既非有。如何得說為第一耶。如石女之兒。豈得說為此兒第一。
論。我亦不說至此為第一。經部釋也。如說此聲有先非有等。即此非[6]有不是有。故有義得成。非是有體。一切有.非有[7]中此最可稱[8]歎。故經歎[9]說此為第一。
論。若無為法至名滅聖諦。有部轉難。凡言稱諦是其實義。既稱滅諦如何非有。
論。且言聖諦至義有何違。經部釋也 言聖諦實者。見無顛倒名之為實。謂有見其有。無見其無。聖見有.無不顛倒故名為聖諦。非是有別體性名為實也。
論。如何非有至第三聖諦。有部轉難。凡論數物須有體性。滅既非有何成第[10]三。
論。第二無間至故成第三。經部答也。聖人見第[11]二諦後見此滅故。說第二諦後說此滅故名為第三。非要有體方名第三。
論。若無為法至應緣[12]無境。有部轉難。若無為法唯是無者。如緣虛空.及涅槃識應緣無境。境既[13]是無如何生[14]識。無所[15]扶故。
論。此緣無境至當廣思擇。指後述也。
論。若許無為至當有何失。有部問也。
論。復有何德。經部師[16]反問也。
論。許便擁護至是名為德。有部答也。
論。若有可護至是名為失。經部彈有部德。及出有部失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徵也。所以實有[17]朋虛妄計。
論。此非有體至如眼.耳等。經部出無現.比二量過也。一無二量失。二違彼事滅失 違二量者。謂無如色.受等現量可知。如眼.耳等以有用故比量可知。
論。又若別有至名為滅故。經部更以[18]違第六轉聲彼事滅[19]破 如說色滅唯遮色有非別有物 言煩惱滅。故[20]知唯煩惱[21]滅無別實物。[22]如立擇滅無為與其煩惱。非是因果不定相屬。如何得稱煩惱之滅。故知言煩惱滅。但遮煩惱有名[23]言為滅。
論。滅雖別有至屬於彼事。有部釋也。由煩惱繫縛不證擇滅。煩惱斷時方得此滅。由此可言此滅屬於此事。
論。[24]云何因此滅定屬此得。經部問也 何因此煩惱滅屬於得也。
論。如契經言至[25]可言獲得。有部答也。既經言獲得。故知屬得體非無也。若體是無如何非有可名獲得。
論。由得對治至名得涅槃。經部通也。即得所依永違煩惱身故。名為獲得涅槃。
論。復有聖教至名為涅槃。經部引經證也 所有眾苦至極美妙。是本經[26]文 謂捨已下經部[27]釋也 謂捨諸依。即上所有眾苦皆無餘斷 及一切愛盡離染滅。釋上各別捨棄.離染滅.靜息.永沒.餘苦不續.不取.不生。此總釋上苦.集永斷更不生義 此極寂靜此極美妙。是總歎上滅功德也。即是釋經中涅槃之義。此之不生即是苦.集不生無別實物。
論。云何不許至故言不生。有部釋經。經說不生。云何得[28]不知是即同別有實體擇滅名為不生。
論。我等見此至依此無生。經部破也。經[29]言眾苦不生。此之不生屬於眾苦。即是苦之不生。屬[30]主之聲有其功力。經言眾苦不生。[31]汝言不是眾苦不生。是別實體擇滅不生。此經證汝擇滅不生第七轉聲都無功力。經說不生何意。知是說滅不生非苦不生。
論若依此言至涅槃常故。經部徵也。若已有擇滅故名為不生。即應一切眾生苦本不生。以擇滅涅槃[32]是常法故。
論。若依此言至依道之得。若己得故名為不生。即應依道之得。名為不生。非擇滅也。
論。故唯依道至汝應信受。經部結歸二義。令有部[33]師信受[34]此義。由此彼苦之滅名眾苦滅。
論。由此善釋至更無所有。引經證也 故經說喻言如燈焰涅槃心解脫亦爾。此經意說。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經說佛此夜滅度。
論。阿毘達磨至謂無體性。更引對法釋也。
論。毘婆沙師不許此釋。敘婆沙釋事與經部不[1]同。
論。若爾彼釋事義云何。徵也。
論。彼言事者至無因無[2]果。此述婆沙屬當無為。名無事者以無因故 若[3]欲成立有部之宗。前經部難中。一一應撿正理對經部也。
論。總論已竟至何因所得。已下第二對因配果。
論曰至此因所得。釋頌上兩句也。如文可解 五果次第。一異熟。二等流。三離繫。四士用。五增上 此果次第狹者先說廣者後說。因即廣者先說狹者後說。由此前因對其後果。由第三離繫非六因得此中不論。與士用果少相[4]濫故次士用之前。及狹於士用果非士用後。故於五[5]數之中列在士用果前。不同四果廣狹次第。所以非[6]次異熟之後。
論。增上之果名增上果。此釋名也。准下論文增上之果名增上果。以論說因名增上故。
論。唯無障住[7]有何增上。[8]問也。能作之因唯無障住。既無力用有何增上。
論。即由無障至如應當思。答也 答中有二。一以無障釋。二以有用釋 以無障。通與一切為能作因故。名為增上 有用[9]增上如文可[10]解。
論。同類遍行至皆似因故。釋第三句 同類.遍行因俱是相似。力用少異分為二因。果但酬因不辨力用。但據似因名等流果。後等前流名為等流。等流即果名等流果。
論。俱有相應至名士用果。釋第四句。相應.俱有之法。有力用故名為士用。士用之果名士用果。非越[11]出體有別士用。即此士用所得名士用果。
論。此士用名為目何法。問也。
論。如世間說至醉象將軍舉喻[14]釋也。此[15]諸法作用名為士用。從似得名 如[16]藥[17]菓實非鴉足。似鴉足故名為鴉足。將軍實非醉象。似醉象故名為醉象 正理論云。名士用果此有四種。俱生.無間.隔越.不生。言俱生者。謂同一時更互為因力所生起。言無間者。謂次後時由前念因力所生起。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謂[18]隔遠時展轉為因力所生起。如農夫等於穀麥等。言不生者。所謂涅槃。由無間道力所得故。此既不生。如何可說彼力生故名士用果。現見於得亦說生名。如說我財生。是我得財義。若無間道斷諸隨眠所證擇滅。如是擇滅名離繫果.及士用果。若無間道不斷隨眠。重證本時所證擇滅。如是擇滅非離繫果。唯士用果。謂全未離欲界貪者入見道時苦法智忍。斷十隨眠所證擇滅。如是擇滅名離繫果.及士用果。若全已離欲界貪者。入見道時苦法智忍。不斷隨眠證本擇滅。如是擇滅非離繫果。先離繫故是士用果。由此忍力更起餘得而重證故。若分已離欲界貪者。入見道時。苦法智忍。於十隨眠有斷.不斷。所證擇滅有新.有本。如其次第二果.一果。如是乃至道法智忍。若全未離.已離.分離欲界貪者。於八隨眠全斷.不斷。分斷.不[19]斷。所證擇滅有新。有本。及有新.本。如其次第二果.一果。二果.一果義如前釋 准上論文。前念因力生後法者。非唯等無間[20]緣世第一法生苦忍等。[21]取前生後力用。非唯取等無間緣。離緣用外理[22]合更有力故。若不爾者即不應說生等亦是世第一法。顯宗論云。[23]俱士用[24]果定有又勝[25](二義。一定[26]有。[27]二又勝)故說相應俱有因得。無間隔越或有或無。設有非勝。又濫餘果。是故不言餘因所得。
論。為唯此二至為餘亦然。[28]問也。為唯相應.俱有有士用果。為餘四因亦有士用。
論。有[29]說至異熟不爾。敘[30]異說也。此說唯除異熟因皆有士用果 此師意說。士用果唯俱生.無間。不許隔越 同類因等。竝有無間士用力故 異熟即[31]無。是故除之 士用果中亦有離繫。此中說六因得故不說離繫。
論。有[32]餘師說至所[33]收果實。第二師說。亦許隔越有士用力由此異熟因力亦有士用果也 入阿毘達[34]磨第二釋五果名云。果不似因故名為異。熟謂成熟。堪受用故。果即異熟名異熟果 果似因故說名為等。從因生故復說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 擇滅無為名[35]離繫果。此[36]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離繫名離繫果[37](已上三果持業釋也) 又云。由此勢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為果。士用[1]因從喻得名。士用果是士用之果 又云。由前增上後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2](已上二果屬主釋也) 論既此釋。無煩更解。
論。異熟等果其相云何。自下兩頌辨五果相。
論曰至有異熟果。此第一異熟果相 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者。明性唯[3]是無覆無記。若異熟果是其善惡。即所造業無受盡期。故異熟果唯是無覆無記中攝。
論。為此亦通至及所長養。問也 此中有三。一情.非情。二等[4]流非等流。三長養.非長養。
論。應知唯是有記所生。略答三問。體是無記從[5]有記生[6]故。即知非是等流.及所長養。此二因果必同類故。亦證此法唯有情。
論。一切不善至故名有記。[7]此釋有記也。
論。從彼後時至名有記生。釋有記生也。[8]一因是有記。果是無記。是異義 從彼後時異熟方起非俱無間。表變異及熟義也。
論。如是名為異熟果相。總[9]結也。
正理論云。豈不異熟亦以前位異熟果體為同類因。是前異熟等流果故。則應亦說從無記生是等流性。如何乃說從有記生非等流性。無如是失。異熟果體由同類因相可雜亂。由異熟因相無雜亂。是故但說從有記生。由此准知非等流性。以等流果與因相似有雜亂故。若異熟[10]果與[11]因相殊無雜亂故 今詳此意。[12]異熟果體。雖從同類因.俱有因.能作因.異熟因所生。然同類因生是等流果義。俱有因生是士用果義。能作因生是增上果義。異熟因生是[13]異熟果[14]義。即此異熟果[15]法。有等流.士用.增上.異熟四果之義。[16]異熟果義非是等流.士用.增上[17]果義。各取一[18]義[19]以立名故。士用.增上義雖是總。以總義名標別法故。因亦如此。法體是一。據用因異。後更分別。
論。非有情數至何非異熟。問也。諸增上果亦從業生。何非異熟。
論。以共有故至受異熟果。答也。如大乘說外增上果賴耶相分。各各不同非共受也。小乘中說法體是一共業所感。若是異熟即此[20]造。[21]餘用。不應道理。增上果[22]疎許共感共用。
論。其增上果至何得共受。難也。
論。共業生故。答也。雖同業生[23]即有共業.不共業異。增上是共業故所以共受。異熟非共業不可共受。
論。似自因法至遍行二因。第二釋等流果相也 言。似自因者。謂似同類.遍行二因。
論。若遍行因至名同類因。外難也。既果似因故總名等流。二因既[24]等相似。何不齊名同類因也。
論。此果但由至乃名同類。答也 言。等流果似自因者。但麁相說。以同是染.同[25]一地故名為相似。[26]非是五部體類亦同名為相似。若[27]體同名[28]同同類因。
論。故作此問至除前諸相。四句可解。
論。由慧盡法至名離繫果。第三[29]釋離繫果相也。滅是盡義。擇是慧義。由慧盡法名為擇滅。即是擇滅名離繫果。
論。若法因彼至如是等類。第四釋士用果相也 如因下地加行心等。指事釋也。
論擇滅應言由道力得。別釋[30]擇滅。道士用果。前類是生。滅因[31]道得。義不同故所以別釋 若生。若得。皆對有力名士用果。擇滅於道離繫[32]縛義是離繫果。有力得義是士用果。
論。諸有為法至[33]由增上果。第五釋增上果相也 除前已生者。謂前已生望[34]後已生未生非增上果。果據取故不在因前。因但不障故通果後 問六因.五果一體義分。五類不同因何體性各別 答六因.五果就用建立。用別體同。五類義門據體以分。由斯體別。如異熟[35]位雖即等流。[36]從別立名不據通稱。因果不爾。即一兼餘。如一邪見是相應因亦餘五因。雖具六因而無六體。[37]六用既別亦不相攝。即將因用開合為緣。由此因緣展轉相攝。五果亦爾。若就法體具因多少。亦得相對明其句數。如遍行因對同類[38]因四句分別。正理具述。意同不錄。
論。士用增上二果何殊。問也。
論。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答也。如文可解。
論。於上所說至取果[39]與果。下一頌第三明六因取與果也。
論曰至彼無用故。明取果也。過去已取。未來無用故。唯現在能取果也。
論。亦應如是至故此不說。別釋能作因也。現在取果與五因同。於中無為無果。所以不說。准正理論。婆沙二說。一許能作因過去取果。正理論唯現在取果 [40]正理論云。言取果者是能引義。謂引未來令其生等。於同體類[41]能為種子。於異體類由同一果。於非一果由同性類。於異性類而由有是自聚相續。是故一[1]切皆名能引。如是能引名為取果。此取果用唯現在有非於去.來。唯此可名有為作用。於六因內簡去何因而言五因唯現取果。謂六因內除能作因。此能作因何緣被簡。有餘師說。此能作因取果.與果時無決定。故取.與中俱不分別。彼說非理。所以者何。此因取果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如何乃言時無決定。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現在。與通過.現。應如同類.遍行二因。但非一切有增上果可取.或與。故此不說。豈不此因能取果用亦通過去。如何乃言能取果者定唯現在。故本論中作如是說。過去諸法為等無間能生二心。若出無[2]想.滅盡定心。由入定心現在取者。則應二定永不現前。又非不取而有與義。故應取果亦通過去。無如是事。入二定心唯現在時。能取二定.及出心果。然由二定是正所求必應先起。由此為障令出定心。非於入心無間即起。此義於後當更分別。故上所言此因取果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其理極成。然毘婆沙有如是說。其能作因取果.與果俱通過.現。理不應然。
論。俱有相應至必俱時故。明二因與果亦現在也。
論。同類遍行至通於過現。二因與果通二世也。
論。過去可然至與等流果。問也。相應.俱有。因[3]果同時。可說取時即能與果 等流因果前後不同。如何因現取時即能與果。
論。有等流果至不應更與。答也。無間果生因現在故。若果已生至現在時。因便過去名已與果。非正與也 問俱有.相應現在取果。爾時果法至已生位。如何說與謂果生[4]時 有說現在亦名生故。
論。善同類因至應作四句。此就不相應法作句[5]數分別也。
論。第一句者至最後所捨得。此是取而非與句 最後所捨得者。謂斷善根時所捨得。[6]有前者即是無始已來生得善得。後者即是斷善根前最後念得名最後所捨得。即是所捨得中已生最後念得。已生之言簡未來也。最後之言簡已前也。未來之得未取果故。已前之得亦與果故。
論。第二句者至續者前得。此釋第二句。與果而不取也 續善根時最初所得之者。是續善根時最初剎那所起得也。爾時此得是所取故。舉所取得顯前能取。與而不取前已取故。婆沙十八云。有時與果非取果。[7]謂續善根時即住過去所捨善得 論主正[8]云。應言爾時續者前得。准此正文。續者前得。即是續善根者過去世生得善得。此於爾時與而不取。故。舉果顯因相難顯故。所以正[9]之。若准正理論彈續者前得。即是前斷善根時最後[10]離身得。此得前時唯有取果未曾與果。今得初續。唯與不取。前位無量多剎那得。皆曾與果今更與故。所以不說 正理彈云。經主於此謬作是言。應說爾時續者前得。今詳彼[11]說理不應然。所以者何。非唯斷位最後所捨得。與今續時初得等流果。以於斷位先已滅得。亦與續時[12]得等流故。如何前位多剎那得。為同類因皆取今得。[13]而於今時但說最後一剎那得。與今得果。是故應如本文為善 今詳。續者前得。通其兩釋。一續者次前得。即是斷時最後捨得。二續者前得。是續善根時已前諸得。此論若依後釋。論主但正[14]其文不正[15]其義。即正理謬彈。正理論師何理證知論主定依前釋。
論。第三句者至謂除前相。第三[16]句。亦取亦與 第四句可解。
論。又於不善至謂除前相。釋不善不相應四句也。如善四句釋。
論。有覆無記至如理應說。釋有覆無記四句也。於阿羅漢得時取而不與。退時與而不取。未得亦取亦與。自餘非取非與。
論。無覆無記至最後諸蘊。以無[17]覆無始已來相續不斷。但與果時皆悉取果。入涅槃時後不[18]續故。羅漢後蘊取而不與 先問取果亦與果。後問與果亦取果。與果必取果故言順後句也。已上皆是無緣四句。
論。約有所緣至染無記心。已下就心.心所法作問答也。此是第一取而非與。
論。第二句者至[19]准例應說。義准前釋如文可解。
論。取果與果其義云何。問取果與果義也。
論。能為彼種至故名與果。答也。取時為因義成名為種子。與時正引果起名之為與。兩用俱在其因不在其果。舊釋為因義成名為取果義不失也。果起[20]酬因名為與果謬也。是果力故。
論。異熟與果至及無間故。明異熟因與果。如文可解。
論。復有餘師至諸靜慮果。敘異說也。如文可解。
論。如是四果至增上果攝。會[1]異名也。如文可解。
論。說因果已至諸餘善法。自此已下大門第四明法用因多少。束為四例。如文可知。
論。如是四法。下一頌半明四例法[2]用因多少。
論曰至餘三因生。屬當因數。如文可解。[3]講時廣云。
論。如是四法至謂心.心所。明上所[4]說因數多少。是就心.心所說。非色.不相應。
論。不相應行至[5]復幾因生。問餘四法。
論。如心.心所至決定無有。明色[6]不相應。四法如前。有緣四法一一各除相應因也。極少猶有二因所生。[7]同其外道一因生法決定無也。
俱舍論疏卷第六
校注
[0555012] 【原】保延三年覺樹校石山寺藏寫本,【甲】德川時代補寫東大寺藏本,【乙】寶永元年版本 [0555013] 甲本撰號缺 [0555014] 法【大】,釋法【乙】 [0555015] 品題新加 [0555016] 六【大】,六釋【甲】【乙】 [0555017] 列【大】*,別【甲】【乙】* [0556001] 雖【大】*,性【乙】* [0556002] 因【大】,〔-〕【甲】【乙】 [0556003] 並【大】,兼【甲】【乙】 [0556004] 授【大】,據【甲】【乙】 [0556005] 故【大】,〔-〕【甲】【乙】 [0556006] 二【大】,〔-〕【甲】【乙】 [0556007] 其【大】,〔-〕【甲】【乙】 [0556008] 性【大】,正性【甲】【乙】 [0556009] 生【大】,生相【甲】【乙】 [0556010] 少【大】,小【甲】【乙】 [0556011] 自【大】,〔-〕【甲】【乙】 [0556012] 減【大】*,咸【甲】【乙】* [0556013] 成【大】,〔-〕【甲】【乙】 [0556014] 等【大】,乃至老死還緣老死【甲】【乙】 [0556015] 又【大】,〔-〕【甲】【乙】 [0556016] 彼【大】,故【甲】【乙】 [0556017] 釋【大】,〔-〕【甲】【乙】 [0556018] 生【大】,生時【甲】【乙】 [0556019] 覩【大】,觀【乙】 [0556020] 智【大】,知【乙】 [0556021] 能【大】,其【甲】【乙】 [0556022] 事【大】,即事【甲】【乙】 [0556023] 難【大】,可難【甲】【乙】 [0556024] 其【大】,〔-〕【甲】【乙】 [0557001] 而不為障【大】,〔-〕【甲】【乙】 [0557002] 皆【大】,彼皆【甲】【乙】 [0557003] 內【大】,因【甲】【乙】 [0557004] 芽【大】,牙【甲】【乙】 [0557005] 障【大】,〔-〕【甲】【乙】 [0557006] 感【大】*,成【甲】【乙】* [0557007] 即【大】,而【甲】【乙】 [0557008] 論【大】,〔-〕【甲】【乙】 [0557009] 此【大】,比【甲】【乙】 [0557010] 三【大】,三世【甲】【乙】 [0557011] 解云【大】,〔-〕【甲】【乙】 [0557012] (取果…後也)六十字【大】,(取果唯現過去已取未來未取已取果已屬已未取果未屬已果據所取故唯有二謂若俱若在後因唯無障不據能取故許通三謂若俱若在前若在後也)【甲】【乙】 [0557013] 取【大】,〔-〕【甲】【乙】 [0557014] (有為…取故)二十一字【大】,(有為望無為非因無為無生故亦非果無為不能取故)【甲】【乙】 [0557015] (無為…取故)十八字【大】,(無為望無為非因無為無生故非果非所取故)【甲】【乙】 [0557016] 望【大】,與【甲】【乙】 [0557017] (不障…非果)十六字【大】,(不障生故是因體不生故非所取故非果)【甲】【乙】 [0557018] 已【大】,〔-〕【甲】【乙】 [0557019] 釋【大】,〔-〕【甲】【乙】 [0557020] 若【大】,為【甲】【乙】 [0557021] 觀【大】,顧【甲】【乙】 [0557022] 因【大】,因果【甲】【乙】 [0557023] 相【大】,〔-〕【甲】【乙】 [0557024] 於【大】,〔-〕【甲】【乙】 [0557025] 心【大】,心所【甲】【乙】 [0557026] 者【大】,〔-〕【甲】【乙】 [0557027] 理【大】,現【乙】 [0557028] (心所…不說)十四字【大】,(心所法自相對多少不定故論不說)【甲】【乙】 [0557029] (不定…二業)十二字【大】,(不定心無色定全無身語二業)【甲】【乙】 [0557030] 論【大】,雖【甲】【乙】 [0557031] 生【大】,〔-〕【甲】【乙】 [0557032] 隨【大】,隨轉【甲】【乙】 [0558001] 小【大】*,少【甲】【乙】* [0558002] 即是【大】,而【甲】【乙】 [0558003] 因【大】,〔-〕【甲】【乙】 [0558004] 又【大】,若言力同名為一果義即無又【甲】【乙】 [0558005] 亦【大】,只【甲】【乙】 [0558006] 忽【大】,急【甲】【乙】 [0558007] 有【大】,〔-〕【甲】【乙】 [0558008] 現【大】,理【甲】【乙】 [0558009] 果【大】,果因【甲】【乙】 [0558010] 遍【大】,兼【甲】【乙】 [0558011] 十【大】,十五【甲】【乙】 [0558012] 引【大】,〔-〕【甲】【乙】 [0558013] 等【大】,〔-〕【甲】【乙】 [0558014] 緣【大】,〔-〕【甲】【乙】 [0558015] 相【大】,成相【甲】【乙】 [0558016] 法【大】*,〔-〕【甲】【乙】* [0558017] 所【大】,所有【甲】【乙】 [0558018] 心【大】,心王【甲】【乙】 [0558019] 之【大】,三【甲】【乙】 [0558020] 果【大】,異【甲】【乙】 [0558021] 故【大】,〔-〕【甲】【乙】 [0558022] 生顯同【大】,〔-〕【甲】【乙】 [0558023] 用【大】*,同【甲】【乙】* [0558024] 一【大】*,〔-〕【甲】【乙】* [0558025] 亦【大】,亦而【甲】【乙】 [0559001] 來【大】,來法【甲】【乙】 [0559002] 異熟等流【大】,等流異熟【甲】【乙】 [0559003] 已【大】,王【甲】【乙】 [0559004] 因【大】,俱有因【甲】【乙】 [0559005] 猶【大】,攝【甲】【乙】 [0559006] 隨【大】,隨相【甲】【乙】 [0559007] 云【大】,者【甲】【乙】 [0559008] 故【大】,故後【甲】【乙】 [0559009] 授【大】,據【甲】【乙】 [0559010] 以【大】,以也【甲】【乙】 [0559011] 足【大】,足論【甲】【乙】 [0559012] 千【大】,十【甲】【乙】 [0559013] 云【大】,言【甲】【乙】 [0559014] 二【大】,答二【甲】【乙】 [0559015] 因【大】,為因【甲】【乙】 [0559016] (此中…作論故)六十一字【大】,(此中唯有三句別也無四句者以身見是遍行因故能生一切染污法染污法中無能生身見不從身見生不染污法中復無能生身見者此中據因緣作論故)【甲】【乙】 [0559017] 生【大】,生者【甲】【乙】 [0559018] 復【大】,難【甲】【乙】 [0559019] (牒…句也)二十二字【大】,(牒第一句偏句此法多故除狹取寬有四節文除俱句也)【甲】【乙】 [0559020] 苦【大】,若【甲】【乙】 [0559021] (等言…因也)三十七字【大】,(等言謂得此從身見有同類遍行因生作同類因生身見也身見相應俱有法加相應俱有因也)【甲】【乙】 [0559022] 作【大】,依【甲】【乙】 [0559023] 加【大】,如【甲】【乙】 [0559024] (是第…等也)三十六字【大】,(此即第二節也此以從身見遍行因生及作遍行因生此身見故除也得非遍行因故不言等也)【甲】【乙】 [0559025] 作【大】,他【甲】【乙】 [0559026] 不言【大】,無【甲】【乙】 [0559027] 見【大】,〔-〕【甲】【乙】 [0559028] (此…除也)三十五字【大】,(此第三節除也此舉身見除相應法不除身見此以相應法作相應俱有因生身見故除也)【甲】【乙】 [0559029] 相應法作【大】,〔-〕【甲】【乙】 [0559030] 甲乙兩本(第四…諦也)五十一字作夾註 [0559031] 身【大】,〔-〕【甲】【乙】 [0559032] 俱【大】,作俱【甲】【乙】 [0559033] 除【大】,即除【甲】【乙】 [0559034] 苦諦【大】,〔-〕【甲】【乙】 [0559035] 謂【大】,〔-〕【甲】【乙】 [0559036] 苦【大】,以苦【甲】【乙】 [0559037] 見【大】,〔-〕【甲】【乙】 [0560001] 言【大】,論【甲】【乙】 [0560002] 除【大】,餘【甲】【乙】 [0560003] 者【大】,〔-〕【甲】【乙】 [0560004] 復【大】,後【乙】 [0560005] 有【大】,有因【甲】【乙】 [0560006] (俱有…有必)二十四字【大】,〔-〕【乙】 [0560007] 俱有【大】,〔-〕【甲】 [0560008] 第一對也【大】,(第一對也)【甲】【乙】 [0560009] 第二對也【大】,(第二對也)【甲】【乙】 [0560010] 第三對也【大】,(第三對也)【甲】【乙】 [0560011] 第四對也【大】,(第四對也)【甲】【乙】 [0560012] 第五對也【大】,(第五對也)【甲】【乙】 [0560013] 少【大】,小【甲】【乙】 [0560014] (第六…無表)八字【大】,(第六對也謂散無表)【甲】【乙】 [0560015] 第七對也【大】,(第七對也)【甲】【乙】 [0560016] 第八對也【大】,(第八對也)【甲】【乙】 [0560017] 立【大】,三【甲】【乙】 [0560018] 因【大】*,〔-〕【甲】【乙】* [0560019] 果【大】,〔-〕【甲】【乙】 [0560020] 相【大】,〔-〕【甲】【乙】 [0560021] 應【大】,應等俱【甲】【乙】 [0560022] 取【大】,聚【甲】【乙】 [0560023] 取【大】,取而【甲】【乙】 [0560024] 不【大】,不論【甲】【乙】 [0560025] 故【大】*,〔-〕【甲】【乙】* [0560026] 或【大】,〔-〕【甲】【乙】 [0560027] 合【大】,令【甲】【乙】 [0560028] 芽【大】*,牙【甲】【乙】* [0560029] 互【大】,芽【考偽-大】 [0560030] 對【大】,難【甲】【乙】 [0560031] 為因【大】,〔-〕【甲】【乙】 [0560032] 為【大】*,為因【甲】【乙】* [0560033] 也【大】,〔-〕【甲】【乙】 [0560034] 彼【大】,後【甲】【乙】 [0560035] 彼【大】,於彼【甲】【乙】 [0561001] 事火【大】,有【甲】【乙】 [0561002] 住【大】,住時【甲】【乙】 [0561003] 無【大】*,有覆無【甲】【乙】* [0561004] 論【大】,說【甲】【乙】 [0561005] 師【大】,〔-〕【甲】【乙】 [0561006] 力【大】,〔-〕【甲】【乙】 [0561007] 文【大】,家【甲】【乙】 [0561008] 因【大】*,云【乙】* [0561009] 亦【大】,亦是【甲】【乙】 [0561010] 四【大】,四蘊【甲】【乙】 [0561011] 詳【大】,評【甲】【乙】 [0561012] 耶【大】,〔-〕【乙】 [0561013] 養【大】,益【甲】【乙】 [0561014] 既【大】,〔-〕【甲】【乙】 [0561015] 大【大】,大者【甲】【乙】 [0561016] 非後【大】,後非【考偽-大】 [0561017] 云【大】*,〔-〕【甲】【乙】* [0561018] (十位…不為因論)二百十七字【大】,〔-〕【甲】【乙】 [0561019] 也【大】,〔-〕【乙】 [0561020] 生【大】,子【校異-原】,子【乙】 [0561021] 言【大】,云【甲】【乙】 [0561022] 有【大】,〔-〕【甲】【乙】 [0561023] 設此言【大】,說言此【甲】【乙】 [0561024] 芽【大】,牙生【甲】【乙】 [0561025] 生【大】,至【甲】【乙】 [0562001] 因【大】,有因【甲】【乙】 [0562002] 剌【大】,賴【甲】【乙】 [0562003] 此【大】,〔-〕【甲】【乙】 [0562004] 九【大】,此九【甲】【乙】 [0562005] 說【大】,說也【甲】【乙】 [0562006] 無【大】,故無【甲】【乙】 [0562007] 依【大】,作【甲】【乙】 [0562008] 遍【大】,通【甲】【乙】 [0562009] 因【大】,〔-〕【乙】 [0562010] 色【大】,名【乙】 [0562011] 亦【大】,五【甲】【乙】 [0562012] 師【大】,師釋【甲】【乙】 [0562013] 之【大】,意【甲】【乙】 [0562014] 雖此【大】,〔-〕【甲】【乙】 [0562015] 法【大】,〔-〕【甲】【乙】 [0562016] 密【大】,密意【甲】【乙】 [0562017] 法【大】,世【甲】【乙】 [0562018] 時【大】,世【甲】【乙】 [0562019] 取【大】,皆取【甲】【乙】 [0562020] 法【大】,皆【甲】【乙】 [0562021] 得說【大】,〔-〕【甲】【乙】 [0562022] 釋【大】,復釋【甲】【乙】 [0563001] 爾【大】,爾何故【甲】【乙】 [0563002] 家【大】*,宗【甲】【乙】* [0563003] 知【大】,〔-〕【甲】【乙】 [0563004] 更【大】,受【甲】【乙】 [0563005] 件【大】,伴【甲】【乙】 [0563006] 身【大】,以身【甲】【乙】 [0563007] 然【大】,就【甲】【乙】 [0563008] 今【大】,本【甲】【乙】 [0563009] 諸【大】,初【乙】 [0563010] 漏【大】,漏心【甲】【乙】 [0563011] 又【大】,有【甲】【乙】 [0563012] 涅【大】*,般涅【甲】【乙】* [0563013] 舉【大】,辨【甲】【乙】 [0563014] 說【大】,〔-〕【甲】【乙】 [0563015] 非【大】,有非【甲】【乙】 [0563016] 法【大】,〔-〕【乙】 [0563017] 解【大】,〔-〕【甲】【乙】 [0563018] 何【大】,何為因【甲】【乙】 [0563019] 若【大】,答【乙】 [0563020] 彼【大】,〔-〕【甲】【乙】 [0563021] 初【大】,說初【甲】【乙】 [0563022] 即【大】,即而【甲】【乙】 [0563023] 為【大】,〔-〕【甲】【乙】 [0563024] 斷【大】,類斷【乙】 [0564001] 彼【大】,一彼【甲】【乙】 [0564002] 後【大】,前後【甲】【乙】 [0564003] 心【大】,在心【甲】【乙】 [0564004] 為【大】,能為【甲】【乙】 [0564005] 無【大】,〔-〕【甲】【乙】 [0564006] 二【大】,〔-〕【乙】 [0564007] 夫【大】,立【甲】【乙】 [0564008] 必果【大】,〔-〕【甲】【乙】 [0564009] 過【大】,以過【甲】【乙】 [0564010] 先【大】,前【甲】【乙】 [0564011] 互【大】,〔-〕【乙】 [0564012] 互【大】,應互【甲】【乙】 [0564013] 果【大】,果事【甲】【乙】 [0564014] 許【大】,〔-〕【甲】【乙】 [0564015] 因【大】,於因【甲】【乙】 [0564016] 漏【大】,漏法【甲】【乙】 [0564017] 能【大】,〔-〕【甲】【乙】 [0564018] 餘【大】,餘地【甲】【乙】 [0564019] 故【大】,故故【甲】【乙】 [0564020] 又【大】,文【甲】【乙】 [0564021] 忍【大】,〔-〕【甲】【乙】 [0564022] 定【大】,地【甲】【乙】 [0565001] 種【大】,〔-〕【乙】 [0565002] 因【大】,因緣【甲】【乙】 [0565003] 間【大】,間緣【甲】【乙】 [0565004] 未知【大】,未知當知【甲】【乙】 [0565005] 密【大】,容【甲】【乙】 [0565006] 如【大】,〔-〕【甲】【乙】 [0565007] 為【大】,〔-〕【甲】【乙】 [0565008] 因【大】,因緣【甲】【乙】 [0565009] 升陟【大】*,昇涉【甲】【乙】* [0565010] 聲【大】,一聲【甲】【乙】 [0565011] 問也【大】,答【甲】【乙】 [0565012] 道【大】,一道【甲】【乙】 [0565013] 成【大】,生【甲】【乙】 [0565014] 升【大】,昇【甲】【乙】 [0565015] 義【大】,理【甲】【乙】 [0565016] 有【大】,可【甲】【乙】 [0565017] 非上【大】,上非【考偽-大】 [0565018] 疎【大】,陳【甲】【乙】 [0565019] 任【大】,巨【甲】【乙】 [0565020] 論【大】,云【甲】【乙】 [0565021] 上諸地【大】,諸上地【甲】【乙】 [0565022] 地【大】,地道【甲】【乙】 [0565023] 切【大】,一【甲】【乙】 [0565024] 復【大】,故【甲】【乙】 [0565025] 與【大】,〔-〕【甲】【乙】 [0565026] 已【大】,以【甲】【乙】 [0565027] 二【大】,二依【甲】【乙】 [0565028] 多【大】,兩【乙】 [0565029] 通【大】,通一【甲】【乙】 [0565030] 同【大】,定【甲】【乙】 [0566001] 所【大】,依所【甲】【乙】 [0566002] 論【大】,論因亦俱有因體更是【甲】【乙】 [0566003] 因體亦俱有因體既是【大】,〔-〕【甲】【乙】 [0566004] 如【大】,即如【甲】【乙】 [0566005] 亦【大】,互【甲】【乙】 [0566006] 食【大】,貪【甲】【乙】 [0566007] 事【大】,行【甲】【乙】 [0566008] (住行…不同)十五字【大】,〔-〕【甲】【乙】 [0566009] 作【大】,依【甲】【乙】 [0566010] 則【大】*,即【甲】【乙】* [0566011] 各【大】,差【甲】【乙】 [0566012] 下【大】,次下【甲】【乙】 [0566013] 示【大】,亦【甲】【乙】 [0566014] 行【大】,行因【甲】【乙】 [0566015] 二【大】,二遍緣五部法故謂十一隨眠二【甲】【乙】 [0566016] 兼【大】,義兼【甲】【乙】 [0566017] 故【大】,故也【甲】【乙】 [0566018] 愛【大】*,憂【甲】【乙】* [0566019] 能【大】,〔-〕【甲】【乙】 [0566020] 因【大】,同【甲】【乙】 [0566021] 惑【大】,或【甲】【乙】 [0566022] 為【大】,有【甲】【乙】 [0566023] 家【大】,宗【甲】【乙】 [0566024] 法【大】,污【甲】【乙】 [0566025] 品【大】,故品【甲】【乙】 [0566026] 斷【大】,必【甲】【乙】 [0566027] 而【大】,句【甲】【乙】 [0566028] 染【大】*,染污【甲】【乙】* [0566029] 染【大】,〔-〕【甲】【乙】 [0566030] 爾【大】,爾云何【甲】【乙】 [0566031] 染【大】,起染【甲】【乙】 [0566032] 關【大】,開【甲】【乙】 [0567001] 斯【大】,此【甲】【乙】 [0567002] 異【大】,若異【甲】【乙】 [0567003] 即【大】,〔-〕【甲】【乙】 [0567004] 即【大】,即因即【甲】【乙】 [0567005] 之【大】,言【甲】【乙】 [0567006] 熟【大】,異熟【甲】【乙】 [0567007] 此【大】,〔-〕【甲】【乙】 [0567008] 要【大】,此以二義釋要【甲】【乙】 [0567009] 是【大】,方能與果即此轉變是【甲】【乙】 [0567010] 果【大】,〔-〕【甲】【乙】 [0567011] 二【大】,三【甲】【乙】 [0567012] 變轉【大】,轉變【甲】【乙】 [0567013] 限【大】,〔-〕【甲】【乙】 [0567014] 已【大】,〔-〕【甲】【乙】 [0567015] 故【大】,〔-〕【甲】【乙】 [0567016] 而【大】*,即【甲】【乙】* [0567017] 師【大】,〔-〕【甲】【乙】 [0567018] 類【大】,熟【甲】【乙】 [0567019] 爾【大】,餘【甲】【乙】 [0567020] 然【大】,熟【甲】【乙】 [0567021] 故【大】,故知如【甲】【乙】 [0567022] 熟【大】,熟義如前辨【甲】【乙】 [0567023] 能【大】,〔-〕【甲】【乙】 [0567024] 言【大】,云【甲】【乙】 [0567025] 起【大】,發【甲】【乙】 [0567026] 於【大】,相【甲】【乙】 [0567027] 令【大】,合【甲】【乙】 [0567028] 一【大】,同一【甲】【乙】 [0567029] 已【大】,〔-〕【甲】【乙】 [0567030] 就【大】,熟【乙】 [0567031] 二【大】,明二【甲】【乙】 [0567032] 心【大】,散心【甲】【乙】 [0567033] 二【大】,四【甲】【乙】 [0567034] 彼【大】,時【甲】【乙】 [0567035] 果業【大】,業果【甲】【乙】 [0567036] 處【大】,〔-〕【甲】【乙】 [0567037] 二【大】,三【甲】【乙】 [0567038] 一【大】,〔-〕【甲】【乙】 [0567039] 處蘊【大】,蘊處【甲】【乙】 [0568001] 大【大】,尺【甲】【乙】 [0568002] 等【大】,等也【甲】【乙】 [0568003] 知【大】,〔-〕【甲】【乙】 [0568004] 謂【大】,〔-〕【甲】【乙】 [0568005] 耳【大】,身【甲】【乙】 [0568006] 所說【大】,說者【甲】【乙】 [0568007] 說【大】,法說【甲】【乙】 [0568008] 一【大】,〔-〕【甲】【乙】 [0568009] 此【大】,〔-〕【甲】【乙】 [0568010] 處【大】*,更【甲】【乙】* [0568011] 生【大】,亦生【甲】【乙】 [0568012] 未【大】,亦未【甲】【乙】 [0568013] 等【大】,等等【甲】【乙】 [0568014] 然【大】*,就【甲】【乙】* [0568015] 八【大】,微【甲】【乙】 [0568016] 然【大】,能就【甲】【乙】 [0568017] 果【大】,業【甲】【乙】 [0568018] 少【大】*,小【甲】【乙】* [0568019] 因少果多【大】,目多果【甲】【乙】 [0568020] 多【大】,小【甲】【乙】 [0568021] 餘【大】,外【甲】【乙】 [0568022] 石【大】,柘【甲】【乙】 [0568023] 年【大】,斗【甲】【乙】 [0568024] 世【大】,世果【甲】【乙】 [0568025] 同【大】,用【甲】【乙】 [0568026] 小【大】,少【甲】【乙】 [0568027] 業【大】,果【甲】【乙】 [0568028] 能【大】,然【考偽-大】 [0568029] 因【大】,因一【甲】【乙】 [0568030] 重明因世異【大】,第三定世通局【甲】【乙】 [0568031] 世【大】,〔-〕【甲】【乙】 [0568032] 定【大】,虛空【甲】【乙】 [0568033] 爾【大】,爾無為【甲】【乙】 [0568034] 名【大】,合【考偽-大】 [0568035] 說【大】,設【甲】【乙】 [0569001] 間【大】,〔-〕【甲】【乙】 [0569002] 爾【大】,爾道果【甲】【乙】 [0569003] 爾【大】,爾於得【甲】【乙】 [0569004] 證【大】,擇【甲】【乙】 [0569005] 於【大】,〔-〕【甲】【乙】 [0569006] 無【大】,滅無【甲】【乙】 [0569007] 因【大】,之因【甲】【乙】 [0569008] 證【大】,證也【甲】【乙】 [0569009] 也【大】,〔-〕【甲】【乙】 [0569010] 能【大】,為能【甲】【乙】 [0569011] 立【大】,在【甲】【乙】 [0569012] 爾【大】,爾無為【甲】【乙】 [0569013] 是【大】,無是【甲】【乙】 [0569014] 何【大】,所【甲】【乙】 [0569015] 為【大】,作【甲】【乙】 [0569016] 立而【大】,〔-〕【甲】【乙】 [0569017] 也【大】,〔-〕【甲】【乙】 [0569018] 為【大】,〔-〕【甲】【乙】 [0569019] 引【大】,譬【甲】【乙】 [0569020] 答【大】,答問【甲】【乙】 [0569021] 云【大】,云何【甲】【乙】 [0569022] 常【大】,〔-〕【甲】【乙】 [0569023] 故【大】,也【甲】【乙】 [0569024] 及【大】,〔-〕【甲】【乙】 [0569025] 滅【大】,滅及非擇滅【甲】【乙】 [0569026] 空【大】,虛空【甲】【乙】 [0569027] 釋【大】,〔-〕【甲】【乙】 [0569028] 者【大】,〔-〕【甲】【乙】 [0569029] 釋【大】,擇【甲】【乙】 [0569030] 滅【大】,滅也【甲】【乙】 [0569031] 功【大】,巧【甲】【乙】 [0569032] 擇【大】,繫擇【甲】【乙】 [0569033] 應亦【大】,亦是【考偽-大】 [0569034] 擇【大】,由擇【甲】【乙】 [0569035] 生【大】,生生【甲】【乙】 [0569036] 擇【大】,擇滅【甲】【乙】 [0569037] 來【大】,〔-〕【甲】【乙】 [0569038] 簡【大】,間【甲】【乙】 [0569039] 不【大】,有生義不生義不【甲】【乙】 [0569040] 實【大】,〔-〕【甲】【乙】 [0569041] 唯【大】,若唯【甲】【乙】 [0569042] 此永斷【大】,〔-〕【甲】【乙】 [0570001] 說【大】,言【甲】【乙】 [0570002] 如【大】,且如【甲】【乙】 [0570003] 由【大】,〔-〕【甲】【乙】 [0570004] 斷【大】,〔-〕【甲】【乙】 [0570005] 有部難也凡稱第一【大】,〔-〕【甲】【乙】 [0570006] 有【大】,等【甲】【乙】 [0570007] 中【大】,〔-〕【甲】【乙】 [0570008] 歎【大】,〔-〕【甲】【乙】 [0570009] 說此【大】,此說【甲】【乙】 [0570010] 三【大】,三諦【甲】【乙】 [0570011] 二【大】,三【甲】【乙】 [0570012] 無境【大】,境無【甲】【乙】 [0570013] 是【大】,〔-〕【甲】【乙】 [0570014] 識【大】,滅【甲】【乙】 [0570015] 扶【大】,杖【考偽-大】 [0570016] 反【大】,更【甲】【乙】 [0570017] 朋【大】,明【甲】【乙】 [0570018] 違【大】,相違【甲】【乙】 [0570019] 破【大】,〔-〕【甲】【乙】 [0570020] 知【大】,〔-〕【甲】【乙】 [0570021] 滅【大】,〔-〕【甲】【乙】 [0570022] 如【大】,汝【甲】【乙】 [0570023] 言【大】,之【甲】【乙】 [0570024] 云【大】,〔-〕【甲】【乙】 [0570025] 可言【大】,〔-〕【甲】【乙】 [0570026] 文【大】,〔-〕【甲】【乙】 [0570027] 釋也【大】,也釋【甲】【乙】 [0570028] 不知【大】,知不【甲】【乙】 [0570029] 言【大】,說【甲】【乙】 [0570030] 主【大】,生【甲】【乙】 [0570031] (汝言…不生)八字【大】,〔-〕【甲】【乙】 [0570032] 是【大】,常是【甲】【乙】 [0570033] 師【大】,〔-〕【甲】【乙】 [0570034] 此義由【大】,〔-〕【甲】【乙】 [0571001] 同【大】,同也【甲】【乙】 [0571002] 果【大】,果者【甲】【乙】 [0571003] 欲【大】,會【甲】【乙】 [0571004] 濫【大】,藍【甲】【乙】 [0571005] 數【大】,果【甲】【乙】 [0571006] 次【大】,決次【甲】【乙】 [0571007] 有【大】,既無力用有【甲】【乙】 [0571008] (問也…增上)十八字【大】,〔-〕【甲】【乙】 [0571009] 增上【大】,〔-〕【甲】【乙】 [0571010] 解【大】,知【甲】【乙】 [0571011] 出【大】,士用【甲】【乙】 [0571012] 同【大】,因【乙】,目【考偽-大】 [0571013] 諸【大】,〔-〕【甲】【乙】 [0571014] 釋也【大】,〔-〕【甲】【乙】 [0571015] 諸【大】,釋諸【甲】【乙】 [0571016] 藥【大】,鴉足藥【甲】【乙】 [0571017] 菓【大】,草【甲】【乙】 [0571018] 隔【大】,隔越【甲】【乙】 [0571019] 斷【大】,不【甲】【乙】 [0571020] 緣【大】,緣力【甲】【乙】 [0571021] 取【大】,聚【甲】【乙】 [0571022] 合【大】,應【甲】【乙】 [0571023] 俱【大】,俱生【甲】【乙】 [0571024] 果【大】,〔-〕【甲】【乙】 [0571025] (二義一定有二又勝)【大】,二義一定有二又勝【甲】【乙】 [0571026] 有【大】,二【甲】【乙】 [0571027] 二【大】,有【甲】【乙】 [0571028] 問【大】,問餘因【甲】【乙】 [0571029] 說【大】,說餘因【甲】【乙】 [0571030] 異【大】,意【甲】【乙】 [0571031] 無是【大】,是無【甲】【乙】 [0571032] 餘【大】,〔-〕【甲】【乙】 [0571033] 收【大】,取【甲】【乙】 [0571034] 磨【大】,摩【甲】【乙】 [0571035] 離【大】,為離【甲】【乙】 [0571036] 由【大】,因【甲】【乙】 [0571037] 甲乙兩本已上三果持業釋也八字 [0572001] 因【大】,〔-〕【甲】【乙】 [0572002] ((已上…釋也))八字【大】,已上二果屬主釋也【甲】【乙】 [0572003] 是【大】,〔-〕【甲】【乙】 [0572004] 流【大】*,流果【甲】【乙】* [0572005] 有【大】,無有【甲】【乙】 [0572006] 故【大】,〔-〕【甲】【乙】 [0572007] 此【大】,此廣答也【甲】【乙】 [0572008] 一【大】,〔-〕【甲】【乙】 [0572009] 結【大】,法【甲】【乙】 [0572010] 果【大】,因【甲】【乙】 [0572011] 因【大】*,果【甲】【乙】* [0572012] 異熟【大】,就【甲】【乙】 [0572013] 異【大】,〔-〕【甲】【乙】 [0572014] 義【大】,〔-〕【甲】【乙】 [0572015] 法【大】,皆【甲】【乙】 [0572016] 異【大】,然異【甲】【乙】 [0572017] 果【大】,〔-〕【甲】【乙】 [0572018] 義【大】,果【甲】【乙】 [0572019] 以【大】,亦以【甲】【乙】 [0572020] 造【大】,造業【甲】【乙】 [0572021] 餘【大】,餘受【甲】【乙】 [0572022] 疎【大】,陳【甲】【乙】 [0572023] 即有【大】,有是【甲】【乙】 [0572024] 等【大】,〔-〕【甲】【乙】 [0572025] 一地故【大】,〔-〕【甲】【乙】 [0572026] (非是…相似)十二字【大】,〔-〕【甲】【乙】 [0572027] 體【大】,體類【甲】【乙】 [0572028] 同【大】,〔-〕【甲】【乙】 [0572029] 釋【大】,〔-〕【甲】【乙】 [0572030] 擇【大】,〔-〕【甲】【乙】 [0572031] 道【大】,道力【甲】【乙】 [0572032] 縛【大】,得【甲】【乙】 [0572033] 由【大】,之【甲】【乙】 [0572034] 後【大】,得【甲】【乙】 [0572035] 位【大】,法【甲】【乙】 [0572036] 從【大】,然從【甲】【乙】 [0572037] 六【大】,亦【甲】【乙】 [0572038] 因【大】,〔-〕【甲】【乙】 [0572039] 與果下【大】,〔-〕【甲】【乙】 [0572040] 正理論云言取果【大】,〔-〕【甲】【乙】 [0572041] 能【大】,就【甲】【乙】 [0573001] 切【大】,向【甲】【乙】 [0573002] 想【大】,相【甲】【乙】 [0573003] 果【大】,〔-〕【甲】【乙】 [0573004] 時【大】,時非現在故【甲】【乙】 [0573005] 數【大】,數也【甲】【乙】 [0573006] 有【大】,〔-〕【甲】【乙】 [0573007] 謂【大】,者【甲】【乙】 [0573008] 云【大】,言【甲】【乙】 [0573009] 之【大】,言【甲】【乙】 [0573010] 離【大】,〔-〕【甲】【乙】 [0573011] 說【大】,〔-〕【甲】【乙】 [0573012] 得【大】,〔-〕【甲】【乙】 [0573013] 而【大】,然【甲】【乙】 [0573014] 其【大】,言【甲】【乙】 [0573015] 其【大】,一其【甲】【乙】 [0573016] 句【大】,句者【甲】【乙】 [0573017] 覆【大】,覆無記【甲】【乙】 [0573018] 續【大】,相續【甲】【乙】 [0573019] 准【大】,准其義云何問取果與果義也論能為彼種至故名與果【甲】【乙】 [0573020] 酬【大】,酬酬【甲】【乙】 [0574001] 異【大】,其【甲】【乙】 [0574002] 用【大】,具【甲】【乙】 [0574003] 講【大】,稱【甲】【乙】 [0574004] 說【大】,證【甲】【乙】 [0574005] 復【大】,後【甲】【乙】 [0574006] 不【大】,與不【甲】【乙】 [0574007] 同【大】,問【甲】【乙】 [0574008] (一交了…角覺)三十七字【大】,〔-〕【甲】【乙】【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1 冊 No. 1822 俱舍論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