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俱舍論疏

[12]俱舍論疏[13]卷第二十九

[15]分別定品第[16]八之二

[17]如是已說所依止定大文第二明依定功德 就中一明四無量二明八解脫三明八勝處四明十遍處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緣此下三行頌第一明四無量

論曰至感無量果故第一釋無量名 無量有情為所[18]緣者從境名也 引無量福因無量也 感無量果者果無量也以緣無量有情故得無量福故得無量果以此四行有三無量故名無量婆沙八十一更有三釋一云對治無量戲論煩惱[19]二云對治無量放逸煩惱[20]三云如是四種是諸[21]賢聖廣遊戲處故名無量(已上論文)

此何緣故唯有四種[22]第二述無增減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對治四種多行障故答也

何謂四障問也

謂諸瞋害至建立慈等答也以多行障有四故所以唯四不增不減即是慈對嗔悲對害喜對不欣[23]捨對欲貪正理論云嗔謂心所欲殺有情欲惱有情心所名害耽著境界於諸善品不樂住因名不欣慰於妙欲境起染欣慰情無厭足名為欲貪(已上論文)

不淨與捨至斯有何別問二別相

毘婆沙[24]師至[25]如次能治引婆沙答

理實不淨至捨能對治論主正解

四中初二體是無嗔述古一師釋也

理實應言悲是不害論主正釋正理論云有作是言悲是不害近治害[26]理實如是但害似瞋以[27]瞋名說悲之行相亦似無嗔立無嗔名實是不害(已上論文)

喜即喜受至貪所引故述古釋正理論云諸古師說喜即喜受捨即無貪

理實應用二法為體論主正釋謂捨應以無貪無嗔為體正理云是故此喜定非喜受以忻為體或即無貪謂別有貪是惡心所於有情類作是思惟云何當令諸所有樂彼不能得皆屬於我喜能治彼故是無貪此與喜根必俱行故三地可得如悔憂俱喜亦無貪分明相者於他盛事心不貪著知他獲得深生欣慰心熱對治說名為喜故知此喜亦無貪性(述曰以治貪故名無貪性如不淨觀觀雖是慧以治貪故無貪為性)又云且捨與慈有差別者慈能對治嗔所引嗔無嗔為體捨能[28]對治貪所引嗔無貪為體豈不如捨無貪為性亦能對治貪所引嗔如是許慈無嗔為性亦應能治嗔所引貪此難不然行相違故謂捨行相雙違貪捨親非親差別相故從此[29]恚俱不生故即由此故捨唯無貪正能治貪兼治嗔故慈之行相違嗔非貪於諸有情與樂轉故(嗔[1]與慈與樂相違故) 由此慈捨雖俱違嗔而慈順貪捨能違害是故此二極有差別(已上論文)

此四無量至入捨等至述四行相別正理論云此阿世耶有差別者觀有情類如己謂慈樂有情類離苦謂悲於他興盛欣慰謂喜於親怨相不思謂捨 婆沙八十一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授與饒益是慈相除去衰損是悲相慶慰得捨是喜相忘懷平等是捨相(已上論文)

此四無量至寧非顛倒問也

願欲令彼至相應起故答也 此中有三一善願故非倒二意樂故非倒三勝解故非倒

設是顛倒復有何失縱釋也前三[2]解非顛倒今解[3]縱是顛倒復有何失

若應非善至相應起故若以是倒[4]應非是善者理則不然此與三善根相應起故

若應引惡至治嗔等故若以是倒應引惡者理亦不然能治嗔害及貪等故

此緣欲界至嗔等障故述所緣唯欲界一切有情以能治緣有情嗔等障故

然契經說至以顯器中通經也經說修慈思惟一方一切世界者舉欲器世界取中有情

第三但依至未至中間述依地也

或有欲令至方能起故述異說此師意說未至無也以四無量容預德故已離欲者方能起故未至[5]器速多非離欲故言無也

或有欲令至皆無量攝又述異說此師意說不定地根本加行以皆緣無量有情授與饒益除去衰損慶慰得捨忘懷平等故

前雖說此至有情境故述不斷障有三因一有漏根本靜慮攝故此不斷惑如前已說 二勝解作意相應起故夫斷惑者共相作意此是勝解故不斷惑 三遍緣一切有情境故夫斷惑者緣於法境不緣有情此緣有情故不斷惑

此加行位至能治四障述說伏治四障因也四無量根本者謂根本定在此位無嗔等障 言治四障在加行位或在根本亦名治障令已斷障得更遠故

謂欲未至至能斷諸惑釋上加行位[6]制伏嗔等謂在欲界聞思心中及未至定先修無量為斷道加行伏嗔等引斷道生斷嗔等惑方生根本四無量也 [7]說能治四障者據加行說

諸惑斷已至之所蔽伏釋惑此能令已斷更遠 言治四障者據令更遠說

初習業位云何修慈欲修慈加行云何

謂先思惟至如是快樂[8]薄煩惱者初習業也

若彼本來至總成七品述煩惱者加行位中先分有情為七品也

分品別已至與上親等述勝解與樂心上怨等與上親等也雖能緣而未遍非至根本

修此勝解至慈無量成述漸能廣至成位也

若於有情至現可見故述能修人異也 一切眾生有其二類一樂求人德二樂求人失 一切眾生復有二相一者德相二者失相斷善者亦有德相獨覺者亦有失相樂求德者見闡提德見闡提果相知有善因故樂求失者見獨覺失見其果相知惡因故樂求德者修慈易成非樂求失

修悲喜法准此應知者准慈釋有七等先上親也不說[9]捨修加行先處中故

謂觀有情至實為樂哉廣述悲喜二行相也加行雖同行相異故

修捨最初至與處中等述修捨加行其捨先捨處中次捨下怨乃至上親以貪難捨嗔易捨故婆沙八十[10]二評曰應作是說非四無量如說而生所以者何修觀行者隨樂生故前後不定[11]如通解脫勝處遍處 問若未起初定無量能起第二定無量不一說不能一說能[12]未起下地無漏能起上地無漏亦爾 問為下地無量後起上地無量速疾為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耶答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非下地[13]無量後起上地無量速疾猶如學書 問初定無量無間即能起第二定無量不有說不能必修自地加行引發方現前故有說亦能已熟修者起一加行或無加行能歷諸地或上或下起無量故 婆沙八十三云如契經說住慈定者刀火皆不能害必無災橫而致命終 問何故爾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以慈是不害法故有說慈勢力大故有說慈為饒益[14]諸天善神皆擁衛故大德說曰若住慈定色界大種遍身分生令所依身堅密如石故不可害 慈定在初故說慈定有多說悲等不及慈大德說曰由二因緣捨最為勝一由所作謂若作捨能斷貪嗔二由寂靜謂於有情無分別轉故捨最勝(已上論文)

此四無量至唯不成喜故述人通三洲非天等也若於初定得一必四若三定已上得一必三

已辨無量次辨解脫已下三行頌第二明解脫

論曰至觀外色解脫釋初解脫 言內有色相觀外色者謂勝解作意觀自己身被虫噉等見內身相及見外虫故言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故正理云經言有色觀諸色者為顯何義非未除色能如實通此經深義然諸先聖傳授釋言未能伏除緣內色想是有色義云何知然第二解脫差別說故謂於第二既作是言內無色想觀[1]外諸色故知初解脫未除內色想由此論者建立最初名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觀行者如害怨屍雖已離欲貪而為令堅固以不淨行相復觀外諸色由於外色數觀察故於內色中亦生厭想如樂淨者頸繫狗屍極懷羞慚深生厭惡如是觀外不淨相已方內色身亦是不淨觀心淨故見內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如觀篋中眾色類物名初解脫極成滿位 此成滿位解脫何法謂心於色不樂憎背訶毀厭惡遮止欲貪即解脫欲貪是無貪性故(已上論文)

二內無色[2]想觀外色解脫釋第二解脫 言內無色想觀外色者謂勝解作意見內自身被虫食等不見身相唯見虫等故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故正理云修觀行者從此後時漸復遣除緣內色想謂以勝解想自命終輿載遺身置棄屍處種種禽獸[3]爭共食噉須臾身盡唯見禽獸或於是處以火焚燒乃至遺灰風所飄鼓須臾身盡唯見空界或想自身如蘇鹽等為火水等之所融消乃至身無唯見火等名內無色[4]想觀外色解脫此勝解力除色想故雖緣身起而不見身既已遣除緣內色想心相續轉無別事業勝輕安樂任運現前於此位中數數修習緣色處境厭背行相是名第二解脫成滿亦如第一解脫欲貪雖於先時修不淨想已得解脫緣色欲貪而無始來我愛難遣若觀身有仍恐退生故後復修內無色想厭惡色觀清淨過前行者爾時依初靜慮得此二觀深生味著為欲令此轉增進故入第二靜慮[5]復修二解脫復修二法次第如前(已上論文)

[6]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釋第三解脫故正理云彼瑜伽師久觀不淨厭惡轉故令心沈慼為欲策發令暫生歡或為[7]暫解久修勞倦或為自審驗不淨觀堪能故彼復依第四靜慮於欲界色起淨勝解先取寶衣花等淨相由勝解力漸廣思惟遍於所緣作淨行相如契經說彼於後時應取少淨相總思惟諸色此雖策心而不掉舉雖觀淨相而不起貪既知善根勢力增上次復於境略聚其心於一所緣觀淨而住此位名曰淨解脫滿能究竟捨不淨想故此淨解脫亦如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已上論文)

四無色定至第八解脫列餘解脫名義如後釋

八中前三至想觀增故述前三體 前三以無貪為體者以近治貪故然契經中說內有色想觀外色者非是以想慧為體以於此時想觀增故如四念住及宿住念等實慧為體而說念也若慧為體應近治[8]

三中初二至行相轉故述前三解脫行相別也

三并助伴皆五蘊性述三解脫眷屬體也

初二解脫至心澄淨故述三解脫依地別也欲界初定有顯色貪者[9]由眼識身所引起故

餘地亦有至非增上故述欲界聞慧亦有此三於三定中亦有三種非增上故不立解脫二定中亦有第三於四定中亦有初以非增上故不建立正理論云雖欲界中亦容得有而為欲界貪所[10]淩雜故不建立二解脫名四定中雖亦得有去所治遠勢力微劣又樂淨伏故不得名(三定樂伏四定淨伏)第三解脫依後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第四并近分立後靜慮名相似善根下地雖有非增上故不名解脫欲界欲貪所淩雜故初二定中不淨伏故第三定[11]中樂所迷故 故皆不立淨解脫[12](已上論文)

次四解脫至性微劣故出次四無色解脫體於四無色唯取定善非散善及染

[13]非散善者至亦有散善此述散善兩說不同[14]地散善唯生得善無聞思故

近分解脫道至方名解脫故述空處近分中解脫道緣空處故得名解脫無間道緣下地故不名解脫不背下故正理論中更有一釋云諸近分地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亦非解脫不背下地故緣下道雜故又未全脫下地染故(已上論文)

然於餘處至非全分故通餘處說

第八解脫至得解脫名述第八解脫體性如根品有二釋一背厭受想而起此故名為解脫即是餘處名想受滅或總厭背有所緣故即是厭一切心心所也由此名為滅盡定也

有說由此至無漏心出述此定入出心異也

八中前三至為所緣境述解脫境異也不淨是可憎淨境名可愛 彼非擇滅者即是自上有漏法及類智品道非擇滅也

第三靜慮至所動亂故述第三定無解脫所以也

行者何緣至彼方成故述修淨解脫意也

由二緣故至得勝自在述修解脫意也 等者等勝處等

故能引起至種種作用述得定自在即能起無諍等作用也

何故經中至各在邊故述經中二解脫得身證名所以也

已辨解脫次辨勝處已下一行頌第三明八勝處

論曰至足前成八列八名也

八中初二至第三解脫指同前也

若爾八勝處至[1]或終不起述與解脫體等雖同而力用異即是勝所緣故名為勝處解脫為因勝處為果因修解脫入勝處故前三解脫於諸色中但能總取不淨淨相今八勝處於諸色中分別少青等異相故前解脫但於色中棄背欲貪及不淨想今八勝處能於所緣[2]析制伏令隨心轉由此[3]證知第三解脫總取淨相故立一名八勝處中後四勝處差別取故分為四種 言勝處者婆沙一百四十一[4]問何故名勝處答降伏所緣摧滅貪愛故名勝處 正理云或於是處轉[5]變自在不隨起惑故名勝處勝於處故立勝處名或此善根即名為處處能勝故立勝處名(已上論文)

已辨勝處[6]次辨遍處下一行頌第四明十遍處

論曰至故名遍處述名也即是周遍緣此四大四色[7]空識等名為遍處正理云經於此處皆言一想及傍無二無量於一切處無間無隙周遍思惟故名遍處遍於處故立遍處名或此善根即名為處行相遍故立遍處名此中地等顯示所緣所說遍言顯示行相行相雖等而所緣別是故遍處分為十種經言一者顯此等至思惟一類境相現前想言顯是勝解作意何故唯十得遍處名此上更無遍行相故唯第四定空識無邊可得說有無邊行相(已上論文)

十中前八至五蘊為性述體性也

依第四靜慮緣欲可見色述所緣也謂色處為所緣緣假四大故

有餘師[8]說至風界為境述異說也

後二遍處至[9]蘊為境述所緣也

應知此中至勝前前故述勝劣也

此解脫等三門功德已下一行頌第五明二得及依身也

論曰至[10]滅盡定故指前說也即是前不相應中釋

論餘解脫等至未曾習故述餘七解脫通二得也 言等者等八勝處及十遍處 有曾習者[11]離染得 新習得者是加行得

四無色解脫至由教力故述依身也依下地身容起上地定故無色定依三界身起三解脫八勝處八遍處由教力故唯欲界以教在欲界故

異生及聖皆能現起[12]起人也第八解脫唯聖人起如前已說前七解脫通凡聖起

諸有生在色無色界已下一行頌第六明起定緣

論曰至為起因故述因力也此於先時 近者近曾起者 及數修者數數修故即是近同類因由此二因力故生色無色 雖無教力而得生起

二由業力至生上地故述第二力也謂先於欲界或於色界等造順生受及順後受業在上地中業果[13]時受由此業力必令有情離下煩惱得於上定方得生彼 以若未離下地煩惱必定無容生上地故

三法爾力至皆增盛故述法爾力劫將壞時有情法爾皆生上界欲生上界法爾善根增勝得上地定斷下煩惱

諸有生在至之所壞故述生上二界起無色定由因業力非法爾力以第四定不為三災之所壞故

生在色界至加由教力述在色界起上靜慮由因力業力及法爾力 若生欲界起上無色由因力業力教力起色界定由業力因力法爾力教力故言一一應知加由教力

前來分別種種法門自下一行頌大文第三明法住時也

論曰至菩提分法此文有三一述二種正法二述能持人三述住時分 此文第一述二種正法也一教二證 教謂三藏 證謂三乘菩提分法 因教得證故先明教法 若以昔教對今佛即教先而佛後佛因教證故 若今教對能說佛先而教後佛說教故 [1]若以今證今教即教先而證後故先證法 若以因證能弘教即有證教方住

有能受持至住爾所時第二述能持人也由能受持持法不滅由有正說傳法不滅若唯持不能說即闕傳燈之義若唯說而不持即廢忘而不行故兼之也有能依教而行者即證法便住世間若持法而不行即無加行善若依教而正行即生菩提分法故由受持正說二人教住於世由修行一人證法住世故隨三人住世時量應知正法爾所時住

聖教總言至[2]復過於此第三述住時分就中有兩說一說證教二法唯住千年二說證法唯住千年教法復過千年此中但說正法不說像法末法廣如婆沙一百八十[3]二說[4]說同涅槃經第二十二云無上佛法當久近幾時滅耶答云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供養當知爾時佛法未滅乃至見受持等者輕毀誹謗汝是六師非佛弟子當知佛法將滅不久 三階云法律禪師同十三種惡外道六師當此記也 今詳兩說後說為正所以[5]得今時[6]有教法故然說證法亦是從多又准多經文說過千歲然諸經所說隨機不同就別處別人以說法滅 迦葉經說五百年 阿含經說一千年 大集經說一千五百年及說五重[7]牢固復說諸佛與欲說說法久住 又菩薩處胎經法住品此經留住或至二千年或至三千年 又仁王第二云吾滅度後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無佛無法無僧無信男無信女時此經三寶付屬國王四部弟子受持讀誦解說其義為三界眾生開空慧道修七賢行十善行化一切眾生真諦法師釋云八十年者正法末後八十年八百年者像法後八百年八千年者末法萬年後八千年准此文意有末法也 又准大乘同性經下卷云如來顯現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像法一切滅法善丈夫法當知如是化事皆是應身准此經滅法即是末法異名 又法華經第五安樂行中云如來滅後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准此經文有末法也 記聲聞中但云正法像法者略不說末法

善見論云初一千年若諸弟子勤行精進得阿羅漢果第二千年得第三果第三千年得第二果第四千年得初果從此已後是我末法 准上論文正法之時多得無學像法之時得前三果末法之時不得道果 又善見論云如來正法一千年以度瞿夷出家滅五百年以佛令行八敬及所度五百釋女皆得阿羅漢各增一[8]所以正法還得千年 准此論文諸經論中說正法五百年者是初度女人後說一千年者是未度女人前及八敬後說 又法住記云十六羅漢各將無量眷屬於人壽漸增至七萬歲時已本願力用其七寶為佛造[9]窣都婆釋迦舍利自然流入塔中後佛舍利塔[10]總陷入地至金剛際時諸羅漢化火燒身入般涅槃次有七俱胝獨覺出世化諸眾生至人壽漸增減八萬歲時一時各般無餘涅槃次後彌勒佛出世也 又蓮華面經最後佛法滅盡時如來舍利陷入龍宮龍宮法滅陷入金剛際次後七日七夜天地大黑有外道空中言沙門瞿曇法今滅盡我等當得教化一切法界眾生發此語已現身陷入阿鼻地獄次後彌勒佛出世也已上二教但據法在不據行雖化眾生不言欣修出世行也如結界羯磨止息不行非無戒律教法在世佛法陷滅非唯一處所說不同由斯教異

此論依攝至釋對法耶大文第四明論宗趣此問也頌答可知

論曰至理善成立歎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共議論阿毘達磨理是善成立

我多依彼釋對法宗者[11]已多依婆沙論釋 多言顯示少有異途謂形色像色過去未來非有等

[12]為我過失者少有貶量少有貶量毘婆沙義是我過以非世尊大聖弟子輒有貶量故成過失論主謙也

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諸如來大聖弟子者唯是遮餘非佛世尊及大聖弟子 准此中意商略婆沙存其六足及本論也 毘婆沙師非是世尊及大聖弟子故 六足發智是大弟子之所造故不商略

自下有三頌大文第三勸學流通分就中有三意論主造論之時佛涅槃[1]後九百年中證正法並皆將滅 初一頌傷歎教法次一頌傷歎證法第三頌勸求證法 [2]就第一頌中有四句 初一句明佛善說教能開世眼名世眼也大師涅槃向有千年故言久閉 第二句明大弟子說教[3]堪為證者多散滅多言顯有少分 第三句明世眼久閉能為證者多散滅故無見真理人也無見真人故無判教人也 第四句明不見理故鄙尋思[4]由鄙尋思妄制教故亂聖教亂聖教故教法滅 第二頌有四句 第一句明無教授本師 自覺者佛也 已歸勝寂靜者[5]歸涅槃也諸寂靜中涅槃最勝故言勝明教授本師也 第二句明無[6]弟子教授 持彼教者謂聖弟子 多隨滅者謂大弟子多隨佛涅槃也多者顯亦有少明傳教授人亦無也 第三句 世無依怙者明無上兩人也 喪眾德者以無師故無定慧德也 第四句 無鉤制惑者定慧如鉤惑如狂象狂象無鉤制御隨意東西諸惑無定慧鉤亦隨意流轉由斯證法將滅 第三頌四句初句 既知如來者[7]主也 正法者教證正法也壽者一千年也 第二句 漸次淪亡者[8]初百年漸次至九百年也 如至喉者喻也如人將死氣盡至喉知死不久正法漸次淪亡至九百年將滅不久 第三句 是諸煩惱力增時者[9]惡時也二種正法將滅眾生煩惱增時 第四句 應求解脫勿放逸勸學正法也 此中三頌總有十二句第一[10]四句傷歎教法滅第二四句傷歎證法滅次兩句雙傷歎二種正法滅次一句傷歎煩惱力增 後一句勸求解脫也[11]

[12]破執我品第九之一

[13]我有二種一五蘊聚集假名為我 二或即蘊離蘊別執一物以為實我五蘊假我不違理論主不破別執實我違其理障出離因論主今破故名破執我也前之八品廣明自宗[14]俗對法順無我理簡擇諸法今破外執故於後明

越此[15]於餘豈無解脫此品之中自有二分一正破[16]二勸學無我准諸經例問非序分不可分三就正破我中復分為三一總破別計實我二破異[17]部計我三破異道計我 就[18]前文中復分為二一明執我過二正明破執實我 就前文中復有四段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文問也越上品所明無我之理別執實我豈無解脫耶

理必無有答也

所以者何徵也所以越此無我依有我宗不得解脫

虛妄我執所迷亂故[19]釋也 釋中有二先略後廣此略釋也

謂此法外至無容解脫廣釋也一切煩惱皆因執我生死之業由煩惱起三有輪迴因於惑所以執我無容解脫

以何為證至別[20]目我體第二正破實我也 文中有二一問二答此文問也

於彼所計至現比量故答也答中有二一略二廣此略答也

謂若我體至如五色根廣答也 文中有二一正明二量二重釋色根比量此文初也 有法之中有其二類若無障緣或現量得如六境意或比量得如五色根若是無法非二量得離蘊執我非二量得知體是無

言五色根至如種生芽重釋五根比量也 文中有三[21]先喻次法後結此文喻也如文可解

如是亦見至色根比量次法說也如喻可解

於離蘊我至無真我體後總結也

然犢子部至不一不異大文第二破異部也 文中有二一述宗計二問答[22]應破此文初也諸部之中唯犢子部執有實我謂所知法中有五法[23]謂有為法分為三世無為第四不可說法藏第五與前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此中[24]且說與蘊不一不異即執此法以為我體此五法藏同大般若五種法海謂三世無為及不可說不可說者是勝義諦犢子部不染邪智謂勝義諦是其我體不同外道染污邪智執有實我是我見攝

此應思擇為實為假此第二問答破也此論主問也此第一破假實也

實有假有相別云何外反問[1]假實相也

別有事物至如乳酪等論主答假實相也[2]等四境別有體性是實有相酪等物四境共成是假有相

[3]許實許假各有何失外問假實過也

體若是實至徒執實有出實有過也一有別性故與蘊一[4][5]異過如別[6]別蘊二有因過有實體者皆有因[7]如色等蘊若謂無因而有實體應是無為[8]於外道見若是無為又應無用皆違汝宗徒執實有

論體若是假便同我說[9]非是汝宗出假過也

非我所在至立補特伽羅外轉計也

如是謬言至亦[10]同此失自下第二破依蘊也汝言依蘊者為攬諸蘊為依為因諸蘊名依二俱有過皆違自宗過攬蘊即是假因蘊即無常

不如是立外轉計依義不如論主所[11]

[12]所立云何論主徵也自下第三破[13]喻也

此如世間依薪立火外答也

如何立火可說依薪論主審[14]定也

謂非離薪至非一非異外答也謂非離薪可立有火明依義而薪與火非異明不一異也

[15]若火異薪至所燒即能燒反難成不一不異也

如是不離蘊至體應成斷法合也犢子部所立補特伽羅非常非斷

仁今於此至火依薪義自下論主破也先破火依薪後破反難不一不異 將破火依薪喻先審定也

何所應說外反問也

若說應言至名薪名火更重審定薪火體也

且世共了至時各別故論主就假火為出火薪體別俱是假有火異於薪破前不異義

若汝所計至成無常性若同火依薪[16]我即是無常與蘊異也違其前說非無常不異之義

若謂即於至因煖觸故就實火破也 若[17]八微同聚煖觸是火餘七是薪[18]煖觸與[19]七體相各[20]別因俱而生如何[21]可言依薪立火已上破火體不依薪也 亦非[22]此火名因薪而立以立火名因煖觸故已上破火名不依薪也

若謂所說至或依止義破轉計若謂即以俱生或依止義名火依薪[23]非因薪者即應[24]說補特伽羅與蘊俱生或依止蘊違自立宗云不一異也

已分明許至故釋非理重述破異也汝若言火與薪俱及依薪故名火依薪此即分明許火薪體[25]火隨薪滅如是應許諸蘊若無補特伽羅體亦非有而不許然故釋非理

然彼於此至舉以為難第二破難也此破前難異薪薪應不熱若熱謂煖觸即煖觸異薪即薪非熱體相各異故若謂煖合則薪煖合許薪名熱雖薪[26]火異而過不成如何此中舉以為難

若謂木等至無理能遮即薪是火難既薪即是火依義謂何即所喻[27]法定應是[28]無理能遮

故彼所言至理不成立總結火依薪喻進退推徵理不成立又彼若許至及非第五故第四難轉計不可說一異也

若我與蘊一異俱不可說者牒彼計也彼立三世無為非不可說第五法藏是不可說若汝計我不可說與蘊一異者五種爾焰亦應不可說以我不可說異是第五故亦不可說不異非第五故 爾焰者新譯名所知舊譯名智母真諦法師釋云我若異前四則是可言不應立第五為不可言[29]若不異前四則唯有四無第五不可言故不可言第五及非第五

又彼施設至為何所[30]第五破施設也論主重審定也

若言[31]此施設至故唯託蘊論主進退出過也 若言依蘊假義自成若言依補特伽羅即違前立依於蘊也

若謂有蘊至此依蘊立論主又牒計計云由有蘊故知有補特伽羅故前[32]宗依蘊而立

是即諸色至言依眼等論主破前計也因蘊知有我說我[33]依於蘊因眼知有色[34]應說色依[35]

又且應說至何識所識論主審識識也

六識所識答也

所以者何論主徵也

若於一時至與法一異彼宗釋也由因識色等故知有補特伽羅故說補特伽羅六識所識

若爾[36][37]與觸一異論主難成假也因知四境知有假乳乳與四境非一非異四境是實而乳是假因識色等而知於我我應是假

勿乳等成四至是假非實結成難也如四境成乳乳不分四又不可說乳非四所成由此喻顯[1]總依諸蘊施設有補特伽羅[2]猶如世間總依色等四境施設乳等是假非實

又彼所說至亦可了論主重審定破了我時也眼識識色因茲知有補特伽羅為因了色方了有我為了色時亦了於我

若說諸色至色異眼等破色為了我因[3]眼等了於諸色色與眼等條然體別因於色等了[4]我之時因何我與色等而言不異

若了色時至別有能了破了[5]色時即了於我兩關定也

若色能了至必由分別立故破能了同也 文中有三重破一體同破若色能了即能了我即應許我體即是色二即色假立破或唯於色假立於我三無二分別破若即能了[6]色了於我者或不應有如是分別如是類是色如是類是我若無如是二種分別如何立有色有我[7]性必由分別立故

若於此中至徵難亦然破能了別也若先了色後了我者了時別故我應異色如黃異青前異後等乃至法境兩關徵難其義亦然

若彼救言至便壞自宗破轉救也 我之與色不一異故我能了亦不一異者破云我非有為可言與色等不一不異能了是有為法如何得說非定一異若許非有為者便違自宗

又若實有至皆無有我出違教失

又彼既許至為緣何起破眼識得我也兩關定也

若緣色起至如聲處等故破緣色起也若緣色起即不了我如不了聲[8]聲非是色了色不了聲我非是色了色不了我

謂若有識至定非眼識所了又以所緣緣難色是眼識所緣緣眼識能了色我非眼識所緣緣但是因眼識知者如何眼[9]識能了於我

若眼識起至由二緣故破眼識了[10]我及色違三經此違二緣生識經也經云二緣生眼識者謂眼及色不言三緣眼我也

又契經說至皆緣眼色故違第二經也[11]既言皆緣眼如何得有緣眼我者即壞[12]皆義

又若爾者至皆無常性違第三經也經說生識緣者皆是無常我若生識應是無常

若彼遂謂至便壞自宗破轉計也若轉計云我非識所緣應非所識若非所識即非所知[13]既不知如何立有若不立有便壞自宗

又若許為六識所識至為難准此破六識識也 文中有二一違理二違經此違理也彼宗立[14]與色等不一不異若眼識識故即異聲香等如色若耳識識即異色香等如聲餘識所識為難准此

又立此為六[15]識所識至彼依意故第二違經失也若我眼見及耳聞等即是異根亦能受用異根行處即違經說梵志當知五根行處境界各別各唯受用[16]自所行處及自境界非有異根亦能受用異根行處及異根境五根唯受用自境界故受用[17]五根行處及意境界唯依意故

或不應[18]執至有違宗過[19]縱轉計也若依本宗是五根境即違經過若[20]轉計此非五根境即違宗過

若爾至及自境界犢子部引經[21]難也以經說五根境各別故不許一我兼五根取六生喻經說六根境有別故[22]意不能取五根境經以六種眾生喻於六識名六生喻[23]廣如經說

非此中說至無違前失論主通經也經說六根行處境界各有差別各別樂求自所行處及自境界者非此中說眼等六根但說眼等增上勢力所[24]引意識[25]名眼等六根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及所生識無有勢力樂見等故樂見等者是五識後意識獨行意識不能樂求眼等五根所行境界故故作是說[26]根行處境各別也無違前說五根各取自境界失

又世尊說至境必同故論主更重引經證法外無我[27]非所識也 達知是慧我非達知非慧境也識境同證非所識也

諸謂眼見至惡見深坑釋犢子部云見我者即是眼根見色所有之相所以知然[28]於見非我謂見我[29]彼便蹎墜惡見深坑若於我見我何名非我謂見我也

故佛經中至補特伽羅引經證即蘊說我也

如人契經至說名為人重引[30]經證也 於中後四者謂識是無色經部觸即三和故不別說

即於此中至[31]此經了義不應異釋經說隨義種種名[32]想者皆是於蘊假立無別我也

又薄伽梵至是不可說又引經證十二處外更無有法也證我無也若非[1]處攝證我是無[2]若是處攝非不可說

彼部所誦至此有實體論主引犢子部所誦經[3]蘊外無我實體如文可解

頻毘[4]婆羅契經至乃至廣說又引經證離苦蘊外無別我也

有阿羅漢[5]比丘尼至應知[6]諸蘊又引羅漢尼[7]證我假也

如世尊至亦都不可得又引雜阿含證無我也

經說執我至不能清淨又引經證執我五失也一謂起我見乃至越路而行二於空性中心不悟入三不能淨信四不能安住五不得解脫 由此五失[8]諸聖法於彼不能清淨

此皆非量犢子部總非前所引經非聖言量也

所以者何論主徵非量所以也

於我部中曾不誦故犢子部答非量所以也

汝宗許是量至為佛言論主兩關徵也汝宗許是量為是部故許是量為是佛語故許是量

若部是量佛非汝師汝非釋子以汝部說我違佛說故

若佛言是量者此所引者皆是佛言如何非量

彼謂此說至我部不誦故論主述彼意也我部不誦證非佛言所以非量

此極非理論主非也

非理者何外反問也

如是經文至故[9]釋非理論主破彼部不誦證非佛言為極非理以犢子部不誦經非唯上爾許更有多經彼雖不誦餘部同誦[10]為凶誑總非眾多佛教非真佛說

又於彼部至皆無我性論主臆度知彼有說一切法皆非我性經也以佛教宗無我異外道故

若彼意謂至皆非我論主取意破也以我與一切法不一不異故經言一切法皆非我性非謂總無補特伽羅

既爾至經決判故又引經破也既一切法非是我故與我不一不異故名非我者我應非是意識所識經說意法二緣生識不說我故

又於餘經至[11]想心見倒故論主又令會此經也若謂有我何故經非我計我名想心見倒

計我成倒至何須會釋犢子部通經也經說計我成倒者說於非我法上計我是倒[12]經不言於我上計我是倒何須會釋

非我者何論主徵非我法也

謂蘊處界犢子部答非我計也

便違前說[13]量不一不異論主難違宗也若蘊[14]是非我法第五是我我與蘊等一向非一如何前說[15]非一非異

又餘經說至妄分別為我論主引經證計我唯於非我法上妄計為我不於[16]我也

又餘經言至補特伽羅又引經證唯於取蘊計我不於我起證定無我也

若爾至有如是色等犢子部即引前經別文證有我也既言我有色等故知有我

此經為顯至如聚如流論主通經也此經文是以宿住智緣過去生一相續[17]身有[18]色等事若見過去實有[19]我者即應聖人起身見失[20]此經前文說無有我或應誹撥言無此經是故此經依總假我[21]有色等如聚如流無別實物

若爾至可能遍知[22]違生滅故犢子部述無我不能遍知[23]有我[24]能遍知也

補特伽羅至[25]汝所許宗[26]論主出由我遍知失汝宗立[27]非斷非常如汝此說我即是常違汝所許我非常也

我等不言至頓遍知故論主通難也經言佛有一切智者但約相續有[28]堪能非於一念頓遍知也

故於此中至非由頓遍知論主引[29]誦證也

如何得知至非我遍知犢子部徵也

說佛世尊有三世故論主答也 說能知一切法者是佛世尊[30]說佛世尊有三世故知非是我據相續說知於一切

於何所說續子部問也

如有頌言至皆滅眾生憂論主引頌答也

汝宗唯許至故定應爾論主審定一切智相續假說非是我也汝蘊有三世[31]我無三世[32]說佛有三世故定知我宗就相續說非我知也[33]

[34]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九


校注

[0798012] 【原】保延三年覺樹校石山寺藏寫本【甲】鎌倉時代寫東大寺藏本【乙】寶永元年版本 [0798013] 卷第二十九【大】論本第二十九三十【原】 [0798014] 法【大】釋法【乙】 [0798015] 品題新加 [0798016] 八之二【大】九之二論本第二十九【甲】 [0798017] 不分卷品【甲】 [0798018] 緣【大】依【甲】【乙】 [0798019] 故【大】放逸煩惱故【甲】【乙】 [0798020] 故【大】*〔-〕【甲】【乙】* [0798021] 賢聖【大】異生【甲】【乙】 [0798022] 第【大】〔-〕【甲】【乙】 [0798023] 生【大】慰【考偽-大】 [0798024] 師【大】說【乙】 [0798025] 如【大】不【乙】 [0798026] 故【大】故故【甲】【乙】 [0798027] 瞋【大】順【甲】【乙】 [0798028] 對【大】〔-〕【甲】【乙】 [0798029] 愛【大】恚愛【甲】【乙】 [0799001] 與【大】與者【甲】【乙】 [0799002] 解【大】*解脫【乙】* [0799003] 縱【大】〔-〕【甲】【乙】 [0799004] 應【大】〔-〕【甲】【乙】 [0799005] 器【大】忽【甲】【乙】 [0799006] 制【大】對【甲】【乙】 [0799007] 說【大】設【甲】【乙】 [0799008] 薄【大】縛【甲】【乙】 [0799009] 捨【大】捨者捨【甲】【乙】 [0799010] 二【大】一【甲】【乙】 [0799011] 如【大】*〔-〕【甲】【乙】* [0799012] 未【大】來【甲】【乙】 [0799013] 無量【大】〔-〕【甲】【乙】 [0799014] 他【大】作【甲】【乙】 [0800001] 外【大】〔-〕【甲】【乙】 [0800002] 想【大】*相【甲】【乙】* [0800003] 爭【大】多【甲】【乙】 [0800004] 想【大】〔-〕【甲】【乙】 [0800005] 復修二解脫【大】〔-〕【甲】【乙】 [0800006] 淨【大】淨慮【甲】【乙】 [0800007] 暫【大】〔-〕【甲】【乙】 [0800008] 廢【大】癡【甲】【乙】 [0800009] 由【大】〔-〕【甲】【乙】 [0800010] 淩【大】*陵【甲】【乙】* [0800011] 中【大】〔-〕【甲】【乙】 [0800012] 也【大】〔-〕【甲】【乙】 [0800013] 非【大】彼【甲】【乙】 [0800014] 地【大】地地【甲】【乙】 [0801001] 或【大】惑【甲】【乙】 [0801002] 析【大】折【乙】 [0801003] 證【大】性【甲】【乙】 [0801004] 云【大】〔-〕【甲】【乙】 [0801005] 變【大】更【甲】【乙】 [0801006] 次【大】以【甲】【乙】 [0801007] 空【大】空處【甲】【乙】 [0801008] 說【大】〔-〕【甲】【乙】 [0801009] 蘊【大】四蘊【甲】【乙】 [0801010] 滅【大】此滅【甲】【乙】 [0801011] 離【大】雜【乙】 [0801012] 起【大】〔-〕【甲】【乙】 [0801013] 時【大】將【甲】【乙】 [0802001] (若以若以)十八字【大】〔-〕【校異-原】 [0802002] 復【大】*後【甲】【乙】* [0802003] 二【大】三【乙】 [0802004] 說【大】〔-〕【甲】【乙】 [0802005] 得【大】得知【乙】 [0802006] 有【大】有教有【甲】【乙】 [0802007] 牢【大】章【甲】【乙】 [0802008] 年【大】千【甲】【乙】 [0802009] 窣【CB】𡨧【大】率【甲】【乙】 [0802010] 總【大】極【甲】【乙】 [0802011] 已【大】〔-〕【甲】【乙】 [0802012] (為我貶量)九字【大】〔-〕【甲】【乙】 [0803001] 後【大】滅後【甲】【乙】 [0803002] 就【大】就中【甲】【乙】 [0803003] 堪【大】皆【甲】【乙】 [0803004] 由鄙尋思【大】〔-〕【甲】【乙】 [0803005] 歸【大】樂【甲】【乙】 [0803006] 弟子【大】第十【乙】 [0803007] 主【大】王【乙】 [0803008] 初【大】諸【甲】【乙】 [0803009] 惡【大】恚【甲】【乙】 [0803010] 四【大】〔-〕【甲】【乙】 [0803011] 分卷尾題曰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九首題曰俱舍論疏卷第三十沙門釋法寶撰【乙】 [0803012] 破執我品第九之一【大】破我品【原】【甲】 [0803013] 分卷尾題曰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九首題曰俱舍論疏卷第三十沙門釋法寶撰【乙】 [0803014] 俗【大】假【甲】【乙】 [0803015] 於【大】依【考偽-大】 [0803016] 我【大】〔-〕【甲】【乙】 [0803017] 部【大】障【甲】【乙】 [0803018] 前【大】別【甲】【乙】 [0803019] 釋也【大】〔-〕【甲】【乙】 [0803020] 目【大】因【甲】【乙】 [0803021] 先【大】〔-〕【甲】【乙】 [0803022] 應【大】遮【甲】【乙】 [0803023] 藏【大】〔-〕【甲】【乙】 [0803024] 且【大】但【甲】【乙】 [0804001] 假【大】汝【甲】【乙】 [0804002] 等【大】〔-〕【甲】【乙】 [0804003] 許【大】*計【乙】* [0804004] 向【大】問【甲】【乙】 [0804005] 異【大】與蘊異【甲】【乙】 [0804006] 別【大】〔-〕【乙】 [0804007] 生【大】失【甲】【乙】 [0804008] 於【大】〔-〕【甲】【乙】 [0804009] (非是也論)二十四字【大】〔-〕【甲】【乙】 [0804010] 同【大】因【甲】【乙】 [0804011] 立【大】言【甲】【乙】 [0804012] 論【大】〔-〕【甲】【乙】 [0804013] 喻【大】屬【甲】【乙】 [0804014] 定【大】之【甲】【乙】 [0804015] 若【大】〔-〕【甲】【乙】 [0804016] 我【大】義【甲】【乙】 [0804017] 八【大】以【甲】【乙】 [0804018] 煖【大】〔-〕【甲】【乙】 [0804019] 七【大】〔-〕【甲】【乙】 [0804020] 異【大】〔-〕【甲】【乙】 [0804021] 可【大】所【乙】 [0804022] 此【大】*〔-〕【甲】【乙】* [0804023] 非因薪【大】〔-〕【甲】【乙】 [0804024] 說【大】許【乙】 [0804025] (別羅體)十八字【大】〔-〕【甲】【乙】 [0804026] 火【大】火火【甲】【乙】 [0804027] 法【大】決【甲】【乙】 [0804028] 一【大】〔-〕【甲】【乙】 [0804029] 若【大】〔-〕【甲】【乙】 [0804030] 說【大】託【乙】 [0804031] 此施設【大】託蘊【考偽-大】 [0804032] 宗【大】立宗【甲】【乙】 [0804033] 依【大】說依【甲】【乙】 [0804034] 應說色【大】〔-〕【甲】【乙】 [0804035] 眼【大】眼等【甲】【乙】 [0804036] 至【大】〔-〕【甲】【乙】 [0804037] 與【大】所言有與【乙】 [0805001] 也【大】*〔-〕【甲】【乙】* [0805002] 猶【大】〔-〕【甲】【乙】 [0805003] 眼【大】眼我【甲】眼識【乙】 [0805004] 我【大】我等【甲】【乙】 [0805005] 色【大】〔-〕【甲】【乙】 [0805006] 色【大】已【甲】【乙】 [0805007] 性【大】情【甲】【乙】 [0805008] 聲【大】之【甲】【乙】 [0805009] 識【大】〔-〕【甲】【乙】 [0805010] 我【大】故【甲】【乙】 [0805011] 既【大】現【甲】【乙】 [0805012] 皆【大】法【甲】【乙】 [0805013] 既【大】見【甲】【乙】 [0805014] 與【大】我與【甲】【乙】 [0805015] 識所識【大】〔-〕【乙】 [0805016] 自【大】〔-〕【甲】【乙】 [0805017] 五【大】意【甲】【乙】 [0805018] 執【大】〔-〕【甲】【乙】 [0805019] 縱轉計【大】〔-〕【甲】【乙】 [0805020] 轉計【大】〔-〕【甲】【乙】 [0805021] 難【大】部【甲】【乙】 [0805022] 意【大】以【甲】【乙】 [0805023] 經【大】餘【乙】 [0805024] 引【大】行【甲】【乙】 [0805025] 名【大】說名【甲】【乙】 [0805026] 根【大】〔-〕【甲】【乙】 [0805027] 非【大】九【甲】【乙】 [0805028] 於【大】於見或於【甲】【乙】 [0805029] 故彼便【大】也謂【甲】【乙】 [0805030] 經【大】*〔-〕【甲】【乙】* [0805031] 此經了義【大】〔-〕【乙】 [0805032] 想者【大】〔-〕【甲】【乙】 [0806001] 處【大】所【甲】【乙】 [0806002] 若【大】若是無若【甲】【乙】 [0806003] 蘊【大】〔-〕【甲】【乙】 [0806004] 婆【大】娑【乙】 [0806005] 比丘【大】苾芻【乙】 [0806006] 諸【大】攬諸【甲】【乙】 [0806007] 誦【大】頌【乙】 [0806008] 諸【大】〔-〕【甲】【乙】 [0806009] 釋【大】極【乙】 [0806010] 為【大】〔-〕【甲】【乙】 [0806011] 想【大】總【甲】【乙】 [0806012] (經不是倒)十字【大】〔-〕【甲】【乙】 [0806013] 量【大】至【考偽-大】 [0806014] 界【大】〔-〕【甲】【乙】 [0806015] 非一【大】〔-〕【甲】【乙】 [0806016] 我【大】我起【乙】 [0806017] 身【大】中【乙】 [0806018] 色等【大】種種【乙】 [0806019] 我【大】實我【甲】【乙】 [0806020] 此經前文【大】〔-〕【乙】 [0806021] 有【大】又有【甲】【乙】 [0806022] 違生滅故【大】〔-〕【甲】【乙】 [0806023] 有【大】失【甲】【乙】 [0806024] 能【大】可【乙】 [0806025] 汝【大】越汝【甲】【乙】 [0806026] 論主【大】〔-〕【甲】【乙】 [0806027] 我【大】〔-〕【乙】 [0806028] 堪【大】〔-〕【甲】【乙】 [0806029] 誦【大】頌【乙】 [0806030] 說佛世尊【大】〔-〕【甲】【乙】 [0806031] 我【大】我見【甲】【乙】 [0806032] 說【大】〔-〕【甲】【乙】 [0806033] 不分卷【甲】【乙】 [0806034] 尾題新加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