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俱舍論疏

[1]俱舍論疏卷第十二

[2]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如是已約至三極少量自此已下大文第三明三分齊一明三極少二明極少積成多量此下半頌明三極少三極少中二是所詮一是能詮所詮之中一是色量二是時量

曰至為色極少述色極少大乘無實但是覺慧分析以為極微此是識心所變非積小成 小乘中說有實極微以成大色析其大色至不可析名一極微

如是分析至如說瞿名述名及時極少量也從三十二字名析至一字名是名極少准此析多名至一名以為極少即合二字名已上或無別體或有別體義亦無違如微牛等塵離其體微無別體也

何等名為一剎那量通難重釋先問後答是此問也

眾緣和合至度一極微答中有二一述經部答二述有部答此是初也 經部答中有二一法先無體是未來得體已滅是過去得體未滅名為現在即此得體未滅之頃名一剎那二或有動法度一極微名一剎那極微處量促剎那時量促若度二已上極微名一剎那剎那即有前後非時極少若度一極微經二剎那即極微量有分極微非極少由此故說度一極微名一剎那 問曰若諸法得自體頃名一剎那得自體頃即是一念因何仁王般若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 答生滅微細唯佛能知小乘心麁見生滅麁諸佛心細見生滅細由此不同今詳經部釋如有動法度一極微未知此動為取極速為取小遲若取小遲對速還有前後[3]作極少也若取極速且如四天下徑有十二億三千四百半踰繕那日輪周四天下略有三百萬踰繕那一踰繕那約有十八里缺八十步三百萬踰繕那約有五千萬里餘以里計步已多日夜日夜剎那[4]剎那唯有六百四十八萬步已過此況尺寸等及餘速物未詳論師何意如此

對法諸師至一剎那量述有部計也毘婆沙中更有多喻況恐煩不述雖與經部有少不同然亦未能述剎那量有一師云實剎那量世尊不說正理論云剎那難知假喻以顯然未盡理雖有此釋與日剎那數亦非合亦不能顯剎那極少無前後分如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其頃非唯度六十五極微也若度多極微即非無前後若一極微名一剎那即非唯六十五也 今略為二釋日夜剎那與此剎那不同日夜剎那唯是算數之法如此秤尺等量極少之名無佛法時此數常定此生滅剎那即是諸法生滅之量經部云是諸法得自體頃有部即是取果之頃也二釋時之極少名一剎那是數量時之名即是極少名一剎那極多名劫等剎那非不更有細分劫非更無有多時應更思之

已知三極少至踰繕那等已下大文第二明積色也

論曰至為指節已上十一位皆七成也兔毛細滑塵小羊毛牛毛潤膩塵大羊毛也 言七成者六方并心以為七也

三節為一指至不別分別釋頌不說三節以成一指意以三指節為一指者是竪三節如今人指

二十四指至中間道量明後四量古時一弓有八尺者即是古尋今時有六尺已下即六尺步法今時多用五尺步法 俱盧舍是人牛聲不及處所無聲喧雜處 梵名阿練若阿是言無練若名喧雜若以八尺為尋計之五百弓量即是四千尺若以六尺計之即有三千尺也若以一肘一尺六寸計一弓量即有六尺四寸昔時造論故應八尺計之

說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即是四八三十二三萬二千尺也若以五尺步法計之即有六千四百步以三百六十步里法計之即有一十八里缺八十步

如是已說踰繕那等第二明時量也 就中有二一從剎那至年量二明劫量此下兩行頌先明剎那至年量

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第一節此有一百二十剎那也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第二節此有七千二百剎那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第三節二十一萬六千剎那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第四節六百四十八萬剎那

此晝夜至知夜減 有時增者晝夜總三十牟呼栗多此云須臾夜增時十八晝有十二即是此方冬至也晝增此方夏至也 有時等當春秋分也 六月減夜者言夜兼晝十二月中六月減夜即是此方六月小盡也引頌證 寒熱雨際中者牒三際也 一月半已度者謂雨月減一日至第二月半已度是第二月後半末缺一日即是此方雨月減一日 於所餘半月即是第二月後半月此方亦有併小併大及潤月等略而不論

如是已辯至今[1]已當辯已下第二有四行頌明劫量 就中有三一明大第二明人第三明災此下第一明劫大頌文可知

論曰至外器都盡明壞劫也頌中初明四劫有壞劫有成劫有中劫有大劫此先釋壞劫壞劫謂地獄有情不復生至外器都盡皆是壞劫

壞有二種至二外器壞者復兩重二種一壞有情中分二二有情與器分二總為四門

謂此世間至壞劫便至明住劫後有壞劫也住劫二十中劫者謂刀兵等中二十也壞劫言等住者於壞劫無刀兵等劫但住劫時等名等住劫此即住成各二十劫合八十中劫為一大劫

若時地獄至地獄已壞已下釋趣壞也就趣壞中先釋地獄二釋畜三釋人趣四釋天趣此釋地獄應生不生名為壞劫有情都盡名已壞也

諸有地獄至他方獄中此世界中若不定者災後時受或全不受諸有定者他方受也今詳地獄壞時不越中劫

由此准知至與人天同壞此明第二畜鬼壞鬼本住處即此洲下五百踰繕那傍生在大海 言各先壞本處者先壞畜生後壞鬼趣

若時人趣至人趣已壞此第三明人趣壞壞劫之時三洲人由法爾力等生於梵世北俱盧人生欲天已後生梵世定生欲天故不能離染故

若時天趣至例同此說第四明天趣壞彼彼天中皆得離染直生梵世不轉生也

乃至欲界至有情已壞此下第二明界壞也

若時梵世至有情世間第三有情世間壞

唯器世間至無遺灰燼第四明[2]世間壞

自地火焰至如應當知明自地災唯壞自地不壞他地

如是始從至總名壞劫總結壞劫

所言成劫至成劫便至大文第二明成劫也從空劫後方有成劫成二劫皆等住劫二十劫也 明成劫中復分有四一明成次第二明將成相三明成外器四明成有情此下第一明次第也

一切有情至將成前相此下第二明成相也

風漸增盛至外器世間此下第三明成器也

初一有情至應知已滿此第四明有情成也

此後復有至壽方漸減大文第三明住劫 就中有五一明成次第二明初唯減三明中[3]下上四明後唯增五總結前此即初也從成有情世間十九中劫人壽無量歲漸下一有情至阿毘地獄名成劫已自此已後人命漸減

[4]此後十八至例皆如是此第三明中間十八有增減也

於十八後至名第二十劫第四明後一劫唯增此後一劫雖同十八增至八萬以增遲故同前上下

一切劫增至成已住劫此即第五總結前也

所餘成壞至二十中劫此明准住二十時量成空劫量同也空之一劫更無別相故不別釋

成中初劫至有情漸捨明成壞劫器及有情時量別也 立世經說器及有情成壞各十劫與此不同者彼說梵王先生十劫住後梵輔等次第生故知梵輔已下十劫成也若兼梵王十九劫成梵王入成器中故十劫也故知梵王劫壞後十劫獨住

如是所說至成大劫量總八十成一大劫

劫性是何問劫體也

謂唯五蘊答劫體明無別法即以彼時五蘊為體不同外道別有時婆沙一百[5]四十五云劫體是何有說是色如是說者晝夜等位無不皆是五蘊生滅以此成劫劫體亦然劫既通三界時分故用四蘊五蘊為性 若無色以四蘊為性空劫即以二蘊為性婆沙論云何故名劫劫是何義答分別時分故[6]分為劫謂分別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以成晝夜分別晝夜時分以成半月分別半月等時分以成於劫以是分別時分中極故得總名聲聲論師者言分別位故說名為劫所以者何是分別有為法行中究竟位故

經說三劫至三劫無數

論累前大劫至三劫無數答也

既稱無數何復言三難也

非無數言至是其一數答 阿僧企耶此云無數非無數言顯不可數此是解脫經六十數中一數名也

云何六十

如彼經言至三劫無數總結答也

何緣菩薩至方期佛果菩薩何為而不速取二乘涅槃而願長時以取菩提

如何不許至發長時願無上菩提甚難得故彼若不能發長時願修多苦行等不得菩提是故定須發長時願

若餘方便至久修多苦行此重問若以無上大菩提果甚難得故發長時願修多苦行既有六十劫或三生方便亦得涅槃出離於苦何用為菩提久修多苦行

為欲利樂至求無上菩提為利有情故捨涅槃道以取菩提

濟他有情於己何益濟他何益於己苦行若斯

菩薩濟物至即為己益菩薩悲心懷益物既得成佛濟度眾生遂己悲心即為己益

誰信菩薩有如是事此事難信誰能信此

有懷潤己至此事非難信汝懷潤己無大慈悲於此事中實為難信以己方人故不得信也若無潤己有大慈悲此事非難信以他方己故

如有久習至如何不信舉喻顯如文可解

又如有情至如何不信復舉喻也已上兩喻由數習故

又由種姓至別有自益明種姓如是起悲願也

依如是義至他為己故引頌證就此頌中前兩句下士者是異生次兩句中士者是二乘後四句上士是菩薩

如是已辯至為成劫位自此已下大文第二明人第一明[1]獨覺第二明四輪王第三明小王興此之一頌第一明佛獨覺

論曰至諸佛出現明佛出時八萬歲漸[2]咸不剋定時即上八萬歲減半年等皆容出世下至百年百年已下無容佛出准賢劫經第十云拘留孫佛人壽四萬歲時出世拘那含牟尼佛人壽三萬歲時出世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世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時出世准西域記第六卷云六萬四萬二萬百歲佛出世也又准立世經第九云二十小劫世界起成已住者幾多已過幾多未過八小劫已過十一小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未盡 准此經文即今正當第九劫即賢劫中四佛出世以俱在此第九劫漸減位應更詳檢准此文即前八劫中無佛出世彌勒佛即當第十劫出又准彌勒經八云劫是刀兵劫經云於刀兵劫中乃至今生此又准此文後唯有十一劫更有九百九十六佛出時恐太促詳其賢劫似是風劫於六十四劫中此為第一劫總六十四劫為一賢劫於中千佛理且可然應更詳檢

何緣增位無佛出耶增位從下自上增時總無出

有情樂增難教厭故佛出本意令厭生死樂漸漸減易起厭心樂漸漸增難教厭故

何緣減百無佛出耶減位百年已下其苦轉增何緣不教令厭也

五濁極增難可化故減其百歲煩惱等增慧念等減極難化故

[3]五濁者至五有情濁乘便明五濁先列章門後牒章釋

劫減將末至說名為濁總釋濁名即是顯惡居下[4]澤穢故名為濁如濁水等

由前二濁至極被衰損明前二濁為過[5]由壽濁故衰損壽命由劫濁故衰損資具即劫末時資具衰損

由次二濁至出家善故明次二濁為過患由煩惱濁耽其欲樂損在家善由其見濁妄為苦行損出家善

由後一濁至及無病故明眾生濁故令智慧念等悉被衰損婆沙一百十三云有情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州廣博嚴淨多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至劫末時唯餘萬人

准婆沙衰損有情有二一令劣惡二令數少惡是濁義數少非濁義如濁水濁酒不以少故名濁但以居下滓穢名濁此論明有情濁故略不論少

獨覺出現通劫增減第二明獨覺出時也

然諸獨覺至轉名獨勝此下明二種獨覺麟角喻謂出無佛世獨一而出 部行獨覺先是預流果聲聞彼後無佛時進得勝果故名獨覺此是一釋

有餘說彼至得獨勝名第二釋先修聲聞順決擇分後無佛時入於見道名獨覺也

由本事中至不應修苦行引此文證是凡夫聖人[1]改斷戒取不應修苦行既修苦行證是異生

麟角喻者至[A1]麟角喻獨覺此第二釋麟喻獨覺異部行

言獨覺者至不調他故釋獨覺名有二義一取至果時不稟至教二已得果復不覺於他具此二義名為獨覺非[2]因位不因教也

何緣獨覺言不調他下有四難

非彼無能至無礙解故第一難也

[3]有能憶念至聖教理故第二難也

有不可說至[4]理神通故第三難也

又不可說至對治道故第四難也

雖有此理至無說希望故下有三種理答此第一理也

有知有情至難令逆流故第二理也

又避攝眾[5]生悕諠雜故第三理也

輪王出世至何威何想已下兩行頌第二明輪王 就中有五一問何時二問幾種[6]三問幾俱四問何威五問何相

論曰至故無輪王答出時也

此王由輪至名轉輪王釋輪王得名

施設足中至王四州界引施設足答幾種也

契經就勝至應知亦爾通經唯說金輪理實餘輪王亦爾

輪王如佛至輪王亦爾答上幾俱

應審思擇至為約一切界乘茲便明有十方佛此即問也

有說餘界至餘亦應爾述有部等計一佛普於一切十方皆能教化故唯一佛無二三等若於一處有情難化佛不能化餘佛於中亦不能化故無多佛

又世尊告至唯一如來此則復引聖教證也

若爾何緣至得自在轉大眾部等引經難若謂一佛普於一切十方世界皆得自在何故經說我今於此三千大千得自在轉而不言餘世界轉也

彼有蜜意有部等答

蜜意者何大眾部等問

謂若世尊至例此應知有部等答

有餘部師至出現世間有餘大眾部等師計也

所以者何徵所以

有多菩薩至有無邊佛現大眾部等釋所以有多菩薩修菩薩行理許多人得成於佛一界一佛理且可然多界多佛何理能遮

若唯一佛至此事頓成反難釋也

是故[7]問時定有多佛總結成也

然彼所引至一界多界反問通經

若說多界至別界佛耶引輪王為例輪王說唯一餘界有輪王如來雖說一豈遮餘界有

佛出世間至及決定勝道此重難多佛出世有多吉祥多所利益因何不許有多如來俱時出世

若爾何故至俱時出現若以多佛出有多利益即令多界中有多佛出世既佛出世有多吉[8]因何不許一界多佛

以無用故至饒益一切答也答中有四此即初也

又願力故至為眼為[9]道等第二理也

又令敬重至便深敬重第三理也

又令速行至無二佛現第四理[10]結總也

如是所說至剋勝便止明四輪王威差別此是第一金輪王 就中有二一異二同此辯威異

一切輪王至定得生天第二同也雖現威有異以同無傷害十善化生故定生天

經說輪王至主兵臣寶此第五答何相問相有二種一依寶相即七寶為相二內身相此即[11]七寶相 就中有二先列名後問答此即初也

象等五寶至生他有情後問答中此即問也七寶之中[12]殊寶輪寶非有情攝可由輪王自業招得象等五寶既是有情各由自業如何輪王能感七寶

非他有情至乘自業起五寶雖是有情數攝各自業生然一由有與轉輪聖王相繫屬業故輪王出此寶方生然餘輪王輪寶既劣餘寶亦劣

如是所說至大士相殊此明轉輪王身相一切輪王皆悉並有三十二相四王既異相有勝劣

若爾輪王與佛何異問也

佛大士相至故有差別答 處正謂當其處如千[13]福輪相正當足下 明謂分明如千福相明顯 圓謂圓滿謂千福等具足毘婆沙云施設論說贍部州邊於大海際有轉輪王路廣[14]踰繕那諸轉輪王若不出世水所覆沒無能遊履若出世時海水咸一踰繕那此路乃現底布金沙旃檀香水自然灑洞輪王每欲巡此州時導從四軍而遊此路

劫初人眾為有王無已下一行頌第三明劫初時小王等也

論曰至長壽久住此明未[1]食段時也

有如是類至從茲出現自此已下漸食段食無有光明月火明此時出現自此已前食地味也

[2]涉耽味至競耽食之第二明食地皮餅

地餅復隱至林藤出現第三明食林藤食

競耽食故至以充所食第四明食香稻食

此食麁故至男女根生從此已後有男女根

由二根殊至初發此時自此已後有非梵行

爾時諸人至始於此時自此已後有盜業道

為欲遮防至剎帝利名明有主也 剎帝利此云田主

大眾欽承至此王為首明立主德名大 三末多此云共許

時人或有至婆羅門名自此已後有二姓也

後時有王至始於此時明有殺業道

時有罪人至此時為首明有虛誑語

於劫咸位至其相云何自此已下大文第三明災 就中有二第一明小三災第二明大三災此即第一明小三災

論曰至中劫末起明起時也此諸災患由二為本謂耽[3]異食及性懶[4]由此煩惱故劫漸減有小三災

三災者至三飢饉列名也

謂中劫末至互相殘害此釋第一刀兵劫名也

又中劫末至難可救療此釋第二疾疫劫

又中劫末至白骨運籌第三飢饉劫也

由二種因至名有[5]聖集此釋聚集有二因

言有白骨至煎[6]計飲之此釋白骨有二因

有運籌言至以濟餘命此釋運籌有二因

然有至教至飢饉災起述三善因離三災也

此三災起至人壽漸增此述三災住時分也刀兵最速飢饉最長時皆言七者三災起時法爾如此

東西二洲至北洲總無述災四洲唯贍部也

前說火災焚燒世界已下兩頌第二明大三災

論曰至由風相[7]此述能壞三災別也

此三災[8]刀至亦無餘在述所壞器極微亦盡婆沙一百三十三說火災起時有說七日先隱持雙先有一日出世界壞時後六日漸出便壞世界有說一日分為七日有說一日成七倍[9]勢有說七日先藏地下後漸出現如是說者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間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火生乃至梵宮皆被[A2]焚燒 水災起時有說三定邊雨熱灰水能壞世界有說從下水輪踊出如是說者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水生由彼因緣世界便壞 風災起時有說從四定邊風起能壞世界有說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如是說者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風生至遍淨天皆被散壞 此論三災多非婆沙正義論師意別

一類外道至餘極微在自此已下破勝論也彼外道計執極微常彼謂劫壞但壞麁色爾時猶有餘祖常微

何緣彼執猶有餘極微論主徵也

[10]復麁[11]色生無種子故勝論答彼執劫壞壞餘麁色祖極微散在虛空中然在空中各各別住劫將成時兩兩和合生一子微量等父又微和合共生一孫極微等二子微如是乃至展轉成器世間根本以最極細祖微為種若此祖微亦令盡者後子等微生即無種

豈不前說至風為種子論主述自家有二種子一業所生風二災頂風也業風如前釋頂風如後釋既有此種何用細微

有化地部至飄種[12]成此述化地部計正理論云風中具有種[13]子細物為同類因引麁物起

雖爾不許至親所引起此是外道述自計也如前所引三種種子皆是前後為同類因如種子芽等外道宗計不許種與芽為親因芽分生芽種分生種為親因也

若爾芽等從何而生論主反問勝論芽不從種生許從何生

從自分生至從極微生勝論答即芽有麁色細色乃至極微從極微生細色生麁色也

於芽等生中種等有何力論主反問勝論若芽生時從自分生種等於芽有何力用既無力用何名為種

除能引集至生芽等力勝論答由種子故令芽極微聚集而住更無有力

何緣定作如是執耶論主反問勝論執意

[14]立類生定不應理勝論答

不應何理論主問

應無定故此勝論反難論主種中地大與芽地大二類雖別而許相生既異類相生應無有定故麥種穀芽亦是異類應麥種中大生穀等芽

功能定故無不定失論主答麥種於麥芽雖是異類相望有力功能定故不生穀芽

如聲熟變等從異類定生此即論主引喻顯也如絲草與聲異類所變清濁之聲決定無不定也如火土與食鐵俱是異類火然能熟食變鐵土即不能豈非決定

德法有殊實法不爾勝論救[1]乃熟變是其德句及合離亦德句攝種中地[2]及芽地大並是實句因合有聲因熱熟變並是德法異類相生與實法殊地等實法唯生同類

現見實法至縷生衣等勝論指事釋也藤生於支縷生於衣必同類生不變異類

此非應理論主非所引喻

非理者何勝論外道問非理也

引不極成為能立故即論主答非理我宗不許藤生於支縷生於衣既不共許不是極成宗為所立喻為能立引不共許縷生衣等為能立故

[3]令此所引何不極成勝論外道反問論主

非許藤支至如蟻行等論主答也如蟻之與行樹之與林人之與軍即是蟻等於安布差別位中立以異名非別有體[4]藤縷衣亦復如是如何說縷等能生於衣等

云何知爾勝論云何知縷衣如蟻行等

一縷合中至唯得縷故論主答現見於行之內一蟻合曾不得行亦現見一縷合中曾不得衣唯得縷故故知離縷之外無別衣體即合眾縷以為衣也

有誰為障令不得衣反問勝論於一縷上有何物為障令但見縷而不見衣

若一縷中至有衣分無衣牒救破也若是一縷中無全衣故不見衣者即應一縷上有衣一分無全衣

應許全衣至有分名衣縱立衣分奪破全衣全衣即是衣分成故還如蟻等

又如何知衣分異縷此中又破有衣分也世所現見一縷之上但見其縷不見衣分又如何知衣分異縷非即以縷為衣分耶

若謂衣要待多所依合牒轉救也勝論救云一縷合時未有衣要待多縷以為所依故如子孫微獨一無如用百千常微生一大色於其前位此色不生

於唯多經合應亦得衣論主破[5]若要多縷合即應得衣不須緯因何多經同聚而不見衣

或應畢竟無得衣理論主又破前并遮轉救若謂由此經緯共成故[6]墮闕一分即不得衣即應畢竟無得衣理

中及餘邊不對根故論主出畢竟不得衣所以如多絲成衣之中及表裏不同必不俱見即應畢竟無得衣時

若謂漸次皆可對根牒轉救也中及表裏雖不同時若漸次者皆可見故

則應眼身至得有分衣[7]論主破若如此救即不可言見觸衣也身無時得全分故

故即於諸分至如旋火輪論主自述宗義如旋火輪於相續位非輪輪覺離其火外無別有輪即於諸分漸次了別而實無別有分衣故起有分覺

謂若離[8]續縷至不可得故重釋離縷無別衣也謂縷上有青黃等色毛㲲等類御寒[9]業等用別有衣上色業別不可得故若衣與縷體性別者即應三種亦應各別既三無別故知無別同旋火輪

若錦衣上至從異類起又牒計也若以錦上色業等屬於衣者即衣實是一縷實有種種異即應衣實法從種種異類縷實法生違自宗也即違前立德法可爾實法不然若衣無實色等依何起也

一一縷色等無種種異故結上過也錦有分衣有種種色一一之縷無種種色縷不同縷生衣故證實從異類生也

或於一分至由彼顯衣故又重破錦有分衣眾色共成一分唯有自色等故而即於一分應不見錦衣錦衣由彼眾色成於一分處無眾色故

或即彼分至異色等相故又重破錦衣既是眾色共為一分錦衣應有眾色之相

彼許有分至甚為靈異又破彼轉計若謂有分全衣體唯是一而有種種色種種類種種業用殊者一相違甚為靈異

又於一火至應不得成又破勝論計彼計光明遍一窟中有一麁色遍於室內衣亦復爾隨衣大小一色遍衣今破光明衣亦隨破如一光明界分之中近即明熱遠便闇冷既同一體如何不同

各別極微至可現根證論主述自宗各別一一極微根不能取名為越根而眾微共集可現根證現根證時離微更無別麁色也

如彼所宗至合能發識引外宗證如彼宗中多微合故共生一果別則不生或如眼境等合能生眼識別則不生我宗由多微合故識根能取別不能取

又如翳目至便無見能又引世間共許證也

極微對根理亦應爾總結成理亦同彼合能生果根境生識及如散髮翳目見也

又即於色等至極微亦壞明色即是極微色壞極微壞也

極微實攝至定俱時滅外道救極微實句攝色是德句攝德體殊異體不應定俱時滅

此二體別至故非體別論主破體別有文有三重此第一也若謂地大極微是實色是德攝二體別者因何共審觀時不見地等外有別色也

又彼宗中至寧異色觸第二破彼宗自云地等實句眼見身觸色德亦眼見觸德亦身觸實之與德色觸何異

又燒毛㲲至形量等故第三破也毛謂羊毛等㲲謂白㲲等花謂紅花等此三種實句體別形量相似德不同毛黑㲲白花紅未被燒時由色別故知三種異生毛等三覺被燒已後同一黑色形量同故既不記識毛㲲等異故知德外無別實也若謂實外有別德者毛等三物未燒之時德俱異被燒已去德同實異雖德是同實有異故實又眼身所得因何不能記識毛㲲等異故知離色無別異也

猶如行伍至不記識故引喻由兩行一行是瓶一行是瓫同一鴿毛由觀瓶瓫形別記識不同若不觀形[1]著鴿毛即不能記識兩行有別紅花亦爾被燒已後由色同不可記別形復無異故不記別若形有別可記別也

誰當採錄至廣諍應止可解

此三災頂至名彼災頂此明三頂

何緣下三定至遭是外[2]災明下定災及所以也正理云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俱潤澤如水故遍身麁重由此皆除故經說苦根第二定滅乃至亦由滅苦所依識身故說苦根二靜慮滅雖生上地識身容現前隨欲不行自在故無過然經言滅苦據正入定時初靜慮中猶有尋伺無增上喜不言苦滅 又云故初靜慮內具三災外亦具遭三災所壞第二靜慮內有二災故外亦遭二災所壞第三靜慮內唯一災故外但遭一災所壞(身麁重是苦根本第二定輕安能除故言苦根滅也)

何緣不立至地還違地明地大非災所以

第四靜慮至所不及故明第四定無外災所以

有說彼地至更往餘處此第二師釋正理論云毘婆沙師說第四定攝淨居天故災不能損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應更往餘處由此證餘界無淨居天若餘世界中有淨居者應如地獄移往他方寧說不應更往餘處下三天處由淨居天威力攝持故無災壞無容一地處少不同便有為災壞不壞別

若爾彼地至體亦非常問答第四定器常無常也婆沙一百三十四云問第四靜慮地若無邊災所不及豈非常住答剎那無常故無此失有說第四靜慮地中宮殿所依俱是無常謂彼宮地隨彼諸天生時死時俱起沒故此說非理所以者何應無有情共器業故由此如前所說者(准此即非與宮殿等同生滅也)正理二十一解無雲天云已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蜜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 第四定地各別不違諸論皆同說滅不同論意各別此論所說是婆沙後釋評家義意論將此為非難故諸天宮殿理是隨身亦共業感若不爾者應無來往相過宮殿受用之理

所說三災云何次第已下明三災起之次第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要先無間至一風災起答文可解

何緣如是問所以

由彼有情至六十四劫已下答由上地因勝所感身壽其量次長所感外器亦漸久住此即善順施設足文第三禪遍淨天壽六十四劫七火一水總七七火七水後七火一風七九六十三并一風災有六十四第六十四雖缺二十二中劫據全說故言六十四此天劫初成時最初生容壽六十四劫於後生者皆不得也若有定業應移餘界

俱舍論疏卷第十二

(本奧云)初校額田部白麻呂

移唐草本寫校畢

再校葛城首麻呂

保延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點了

非人老法師


校注

[0620001] 【原】保延三年覺樹校石山寺藏寫本 [0620002] 品題新加 [0620003] 作【大】非【考偽-大】 [0620004] 剎那【大】〔-〕【考偽-大】 [0621001] 已【大】*次【考偽-大】* [0621002] 世【大】器世【考偽-大】 [0621003] 下上【大】上下【考偽-大】 [0621004] 論牒一段脫文乎 [0621005] 四【大】三【考偽-大】 [0621006] 分【大】名【考偽-大】 [0622001] 獨覺【大】佛獨覺【考偽-大】 [0622002] 咸【大】*減【考偽-大】* [0622003] 五【大】言五【考偽-大】 [0622004] 澤【大】滓【考偽-大】 [0622005] 速【大】患【考偽-大】 [0623001] 改【大】既【考偽-大】 [0623002] 因【大】唯因【考偽-大】 [0623003] 有【大】*又【考偽-大】* [0623004] 理【大】現【考偽-大】 [0623005] 生【大】至【考偽-大】 [0623006] 種【大】〔-〕【考偽-大】 [0623007] 問【大】同【考偽-大】 [0623008] 詳【大】祥【考偽-大】 [0623009] 道等【大】導【考偽-大】 [0623010] 結總【大】總結【考偽-大】 [0623011] 七寶【大】大士【考偽-大】 [0623012] 殊【大】珠【考偽-大】 [0623013] 福【大】*輻【考偽-大】* [0623014] 踰【大】一踰【考偽-大】 [0624001] 食段【大】段食【考偽-大】 [0624002] 涉【大】漸【考偽-大】 [0624003] 異【大】羔【考偽-大】 [0624004] 墮【大】惰【考偽-大】 [0624005] 聖【大】聚【考偽-大】 [0624006] 計【大】汁【考偽-大】 [0624007] 繫【大】擊【考偽-大】 [0624008] 刀【大】力【考偽-大】 [0624009] 勢【大】熱【考偽-大】 [0624010] 復【大】後【考偽-大】 [0624011] 色【大】事【考偽-大】 [0624012] 成【大】來【考偽-大】 [0624013] 子【大】種【考偽-大】 [0624014] 立【大】異【考偽-大】 [0625001] 乃【大】及【考偽-大】 [0625002] 火【大】大【考偽-大】 [0625003] 令【大】今【考偽-大】 [0625004] 藤【大】藤支【考偽-大】 [0625005] 若【大】〔-〕【考偽-大】 [0625006] 墮【大】隨【考偽-大】 [0625007] 故【大】〔-〕【考偽-大】 [0625008] 續【大】〔-〕【考偽-大】 [0625009] 業等【大】等業【考偽-大】 [0626001] 著【大】看【考偽-大】 [0626002] 災【大】災壞【考偽-大】
[A1] 麟【CB】鱗【大】(cf. T30n1579_p0478a15)
[A2] 焚【CB】梵【大】(cf. T34n1728_p0923c29)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