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俱舍論疏

[12]俱舍論疏卷第十一

[15]分別[16]世品第三之四

如是已說至今當說者此下當品大文第二明器世間 於中有三一述所居器二述能居量三述[17]分齊 就明所居器中一別明小器二總明大千 就別明小器中一明三輪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18]黑山等六明地獄七明日八明天器 此下三行頌第一明三輪頌文可知

論曰至形量不同此明三千大千世界形量不同三輪等異諸部同許

謂諸有情至踰繕那明風輪廣厚也

如是風輪至風輪無損明風輪堅密 大諾健那者是人中神名此云露形有大力也

[19]又諸有情至踰繕那此明水輪厚也 廣同金輪故此不說

如何水輪不傍流散

有餘師說至墮於熟[20]述餘師釋

有餘部說至如篅持穀述異部釋未知何部應撿

有情業力至三億二萬明金輪也及明成金已[21]後二輪厚薄

二輪廣量至踰繕那此明水金二輪廣量准此金水二輪與風輪不同風輪無數理合大千同一[22]二徑十二億等即是[23]一四天下也略計八山七海已六十萬[24]餘踰繕那更加外海輪圍亦有十二億下文云十萬為[25]洛叉故知十萬為億也 有人謂十二餘億為大千之徑[26]全不相當婆娑一百三十[27]風輪廣則無數 又云如是水輪[28]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有說廣量與風輪等有說狹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輪其量皆等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圍量三倍謂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有說金輪廣如水量有師復說少廣水輪 准此論釋水之中取其後說金之內今取前師[29]詳前之二說前說為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輪於中何要分金水別[1]又三輪相依風輪既等大千金因何即小

頌曰已下有四行頌第二明九山也 蘇迷[2]盧者此云妙高 踰健達羅此云持雙[3]此山頂上有其二道猶如車迹山持二迹故名持雙 伊沙馱羅此云持軸山峯上聳猶如車軸故名持軸 竭地[4]洛迦印度樹名一此山寶樹形相似故從[5]似為名 蘇達梨舍[6]此云善見莊嚴殊妙見者稱善故名善見 頞[7]濕縛羯拏此云馬耳此山上峯似馬耳也 毘那怛迦此云象鼻印度神名山形似彼象鼻故以名焉 尼民達羅此是魚名其魚㭰尖山峯似魚𭪿故以為名後之兩頌如文可知

論曰至吠琉璃色此明九山安布處所及能[8]成財寶有不同也

如是寶等從何而生問也

亦諸有情至轉變所成以明眾寶所從生也由業風力水[9]減寶生非即水體轉變成色

數論云何執轉變義

謂執有法至有餘法滅[10]答也[11]外道說如金為器改變器[12]金無生滅器有生滅

如是轉變何理相違問違理也

謂必無容至法滅法生出違理也此意欲說[13]金之與器體性無別如何說有別法是[14]別法生滅[15]冥諦常二十三諦是無常也

誰言法外至名為有法外道救也誰言實諦之外別有二十三諦[16]外別有器也即是實諦轉變如金[17]轉變相生滅也

此亦非理論主非也

非理者何外道問也

即是此物至[18]曾所未聞論主破也

如是變生至內海外海此明變生眾寶等已復有業風各別為山為海等也

如是九山至出水量同此明九山高廣量也

頌曰已下有兩行頌第三明八海也

論曰至[19]不傷腹明內海具八功德水

如是七海至踰繕那明初海量也准此論文妙高山方以其四面數各三倍[20]各成二億四萬故

其餘六海至二萬二千明餘六海及鹹海量總略計九山及八海一四天下徑總有一百二十萬八百七十五踰繕那

頌曰已下有四行頌第四明四大洲形量也

論曰至二千踰繕那略舉四洲竝明南贍部洲相

唯此洲中至能持此故明金剛座所在處也

東勝身洲至人面亦然明餘三洲及人面也

復有八中洲至羅剎[A1]娑居明八中洲 [21]遮末羅者此云猫牛 筏羅遮末羅此云勝猫牛 提[22]此云身 毘提訶者此云勝身 舍搋者此云諂 嗢怛羅漫怛里拏此云上議 矩婆者此云勝邊 憍拉婆者此云有勝邊一說八洲皆人所住一說唯一羅剎[A2]娑居婆娑一百七十二云此八洲中人形短[23]小如此方侏儒有說七洲是人所住遮末羅洲唯羅剎[A3]娑居有說此所說八即是四大洲之異名 以一一洲皆有二異名故如是說者應如初說 准此論文即二說中前說為正

頌曰已下有一行頌第五明黑山等

論曰至以立洲號 香醉山者此山中香氣人嗅便醉故名香醉一殑伽河從東面出遶池一匝流入東海二信度河從南面出遶池一匝流入南海三徙多河從北面出遶池一匝流入北海四縛芻河從西面出遶池一匝流入西海

復於何處置捺落迦已下第六明地獄就中有二初明八大地獄二明十六增

論曰至無如是事[24]處及[25]明無間大地獄也

有餘師說至而有等流述異釋也順正理論有一說云有說無隙立無間名雖有情少而身大故 此同婆娑一百一十五云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廣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間隙故名無間又一百七十二有一師云雖亦有間假說無間有說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故[26]名無間 即是此論後釋 有說眾多有情造作惡業相續生彼滿彼處所故名無間評曰不應作是說生餘地獄多生無間者少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長上品身[27]意惡業者乃生彼處有情造作增長上品惡業生彼處者少造作增長中下品惡業生餘地獄者多如造作增長上品善業生有頂者少造作增長中下品善生餘處者多故應作是說由造作增長[28]增上不善業生彼所得身形廣大一一有情據多處所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此評家義即是正理論中一師釋也

七捺落迦至七者等活此則明餘七地獄也

有說此七在無間傍述異說婆娑一百七十二云問地獄在何處答多分在[1]此贍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說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此七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有說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此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有三萬五千踰繕那安立餘七地獄一一縱廣高下五千踰繕那有說無間地獄在於中央餘七地獄圍匝圍遶如今聚落圍遶大城

八捺落迦增各十六已下第二釋十六增先引經中二行頌證[2]牒釋也

故薄伽梵至猛火恒洞然引經證有十六增也

十六增者至各有四所先標數處

煻煨增至平復如本釋第一也

二屍糞增至𠯗食其髓釋第二也

三鉾刃增至復有三種此開第三以為三也

一刀刃路至平復如本釋第一也

二釰葉林至齟掣食之釋第二也

三鐵[A4]刺林至故一增攝此釋第三竝總結也

四烈河增至故言皆十六釋第四增竝總結也

此是增上至重遭害故[3]增名也以本地獄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故名增上被刑害所

有說有情至故說為增述異釋也前以苦重增上故名增後釋[4]以數受苦故名增評其論意只是兩釋不是三解[5]有人謂是三解誤也正理論云此十六中受苦增劇過本地獄故說為增或於此中受種種苦苦具多[6]類故說為增

今於此中至是有情不自此已下明地獄卒是有情不問也

有說非情

[7]如何動作

有情業力如成劫風

若爾云何至死作琰魔[8]

琰魔王使至非實有情此通難也

有說有情述異說

若爾此惡業何處受異熟

即地獄中至此何理遮

若爾何緣火不燒彼難也

此定由業力至故不彼燒於中有兩釋如文可解正理論云無間大熱及炎熱三於中皆無獄卒防守大叫號叫及眾合三少有獄卒琰魔王使時時往來巡撿彼故其餘皆為獄卒防守有情無情異類獄卒防守治罰罪有情故

熱捺落迦至其八者何已下釋 八寒地獄[9]先即列名後明處也

一頞部陀至摩訶鉢特摩頞部陀者此云皰嚴寒逼身生其皰也 尼剌部陀此云皰裂嚴寒[10]過前身皰裂也已上從身皰及皰裂得名 頞哳吒是忍寒聲寒增故口不得開但得動舌作哳吒聲

臛臛婆者寒轉增故舌不得動但得作臛臛聲 虎虎婆者寒增故不得開口但得作虎虎聲 嗢鉢羅者此云青蓮花寒轉增故身色變青如青蓮花 鉢特摩者此云赤蓮花寒增故其身拆裂如赤蓮花 摩訶鉢特摩此云大赤蓮花寒轉[11]增故其身拆裂如大赤蓮花已上列名

此中有情至以立其名釋立[12]名所以前二後三隨身變立名第三五從聲變立名也

此八竝居至大地獄傍此明處也

此贍部洲至無間等耶

洲如穀聚至漸陿漸深

如上所論至增上業感總述前地獄處是增上共業果也

餘孤地獄至空及餘[13]明孤地獄各別業招處所不定

諸地獄器至支派不定總結地獄處也

傍生住處至後流餘處述傍生處

諸鬼本處至廣說如經述鬼住處竝貧富異正理論云此贍部洲南邊直下深過五百踰繕那量有琰魔王都縱廣量亦爾 有人云以此文證明知金剛座近北諸地獄等在王都下稍近南邊不相妨也 今詳此釋事恐不然無間地獄廣二萬踰繕那於四門外有十六增或說七地獄遶無間獄其傍復有寒[14]地獄處縱少近南亦侵金剛座下今現人趣居處與鬼趣宅舍不相障礙故知地獄鬼趣與金剛座不相[15]妨也若不爾者[16]趣等處豈無土石等[17]

日月所居量等義者自此已下有三行頌第七明日月處量

論曰至令不停墜明日月等所依處也

彼所住去此至妙高山半述高[18]下也

日月徑量至十六踰繕那述大小也

日輪下面至為益為損述體用也因生長者為益因衰落者為損

唯一日月至餘例應知述用廣狹 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者此據一時而論非全盡理若不爾者北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東洲日沒當妙高山東南角南洲日中當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當妙高山西南豈全定也

日行此洲至[1]晝即漸增述日夜增減汎言夜增晝增夜減晝減有其兩義 一夜短其晝已去晝增晝短其夜已去名夜增若取此義即秋分已後是夜增春分已去名晝增二起此時已去夜漸進長即第二日長第一日等名夜增晝增翻此若依此義即夏至日已去名夜增冬至日已去名晝增也 問此論所明增減為是何者 答准論[2]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即夏至已後至冬至日夜增冬至日已後至夏至日晝增婆娑一百三十六云然晝與夜增減相違雖各二時而[3]無四[4]晝夜增減各一臘縛則各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於中晝夜多少四類不同增位極長不過十八減位極短唯有十二晝夜停位各有十五謂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有十五牟呼栗多從此已後晝減夜增 釋曰西方以黑月為先白月為後羯栗底迦是此方八月若以此方七月十六日為月初白半即當此方八月八日[5]若以此方八月十六日為月初白半即當此方九月八日晝夜停時當此方八月十五日以八日後晝減夜增故[6]即是節氣月日非是[7]月生[8]月盡月日此月生[9]盡晝夜增減不定故若以此方八月八日晝夜停西方節氣[10]先於此方[11]七日若以此方九月八日晝夜停西方節氣晚於此方二十三日准輪圍山徑一百二十萬八百七十五踰繕那略計西洲南洲相去三十萬踰繕那南洲節氣不同計有九十日異此國去彼國無四五萬里節氣七日不同是即不違若二十三日不同理即[12]令隔應以七月十六日為羯栗底迦月為月初定 又婆娑云至末伽始羅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13]呼栗多晝十四至報沙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晝十三[14]摩迦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晝十二從此已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至頗勒窶那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晝[15]有十三至制怛羅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晝有十[16]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此當此方二月八日[17]亦云從此已後夜減晝增)晝夜各十五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至誓瑟搋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晝有十六至阿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晝有十七至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此當此方五月八日)夜有十二晝十八從此已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至婆達羅鉢陀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晝十七[18]阿濕縛庾闍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晝十六如是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當此方八月八日西方八月二十三日)晝夜停等是名略說時之分齊 准上論文日向北六月夜減向南六月夜增然標晝夜增減言於四處[19]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晝夜各十五牟呼栗多此後[20]復云從此已後晝[21]減夜增[22](此當此方八月九日西方八月二十四日)至摩迦月白半第八日夜十八晝十二牟呼栗多(當此方十一月)是夜極長於此已後亦言從此已後夜減晝增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晝各十五牟呼栗多此後亦云從此已後夜減晝增(當此方二月九日)[23]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晝十八(此當此方五月八日西方五月[24]二十三日)此後亦云從此已後晝減夜增當九日也 此論云日行此洲路有差別故令晝夜有減有增者當婆沙云然晝與夜增減相違雖各二時而無四位 論云從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此說五月九日八月九日皆悉不違婆[25]沙所說於此[26]雨際第八日後皆言從此後晝減夜增故准此論文五月九日婆沙云白半此論云後[27]故知第二月初即是四月十六日第一月初即是三月十六日 論云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此說十一月九日二月九日皆悉不違婆沙所說於此兩月第八日後皆言從此後夜[28]減晝增故准此論文日向南夜增晝減故云後半婆娑云白半故知是此方十一月九日夜極長也[29]以五月為雨際第二月即此方四月十六日為雨際第二月初與四分律不同四分律以四月十六日[30]為雨際第一月故若以八月為雨際第二月即此方[31]六月十六日為[32]雨際[33]第一月初若以十一月為寒際第四月即此方七月十六日為寒際之初與四分律不同若以二月為寒際第四月即十月十六日為寒際初皆不違婆沙文也然取順此方時應以六月十六日為雨際之初此方立秋已去多雨故唐三藏以三月十六日為雨際之初取五月九日夜增亦不違婆沙 然太法師釋以六月十六日是雨際之初者取八月後半第九日夜增亦不違婆沙依四分律等以四月十六日為雨際之初此是譯家誤以此方五月十六日為雨際第二月初以此方六月前十五日為五月白半第八日也亦可通云毘婆沙是迦濕彌羅國四分律非有部宗是其別國熱不同兩月有異故不同也西域記云有國亦以十二月為雨際彼國冬多雨故其婆沙五月[1]月白半第九日皆說夜增俱舍但說日行向南夜增即是婆沙五月白半第九日也 今釋俱舍雨際第二月白半第九日即是此方五月[2]第九日為定然婆沙皆說白半第八日晝夜增此方皆十五日為冬至夏至[3]春分秋分者竝是節氣日月也所以不同[4]節氣從西向東也以日從西向東故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東方春南方夜極短[5]北方夜極長西方晝夜停

論晝夜增時一晝夜增幾問也

增一臘縛晝夜減亦然答也三十臘縛為[6]一須臾一百八十日增至極長一百八十日計當六須臾一百八十日減當六須臾

日行此洲至夜增晝[7]此明日行增減義也

何故月輪至見有缺耶[8]

世施設中至見不圓滿准此似月下日高此發影覆其[9]自面故

先舊師釋至現有圓缺述經部先舊師釋也

日等宮殿何有情居

四大天王所部天眾

是諸天眾唯住此耶

若空居天至諸層級[10]答也

有幾層級其量云何[11]已下第八明天器就中有三一明大王眾天二明[12]三十三天三明餘色天[13]下兩頌第一明四[14]大王眾天 就中有三問也

論曰至八四二千明四層級量也

[15]藥叉神至共所居止明四層級所依天[16]

故經依此說四大王眾天引經釋名以所部領天非一類故名眾也

如妙高山至所部[17]封邑此明七[18]金山上天也

是名依地至此天最廣結第一天竝明廣也

三十三天住在何處此下四頌第二明三十三天

論曰至各唯二萬明山頂量就中二說一云上下量等中腰細也一云下廣上[19]狹准頌八萬即通兩釋或徑或周[20]然以山徑八萬為正

山頂四角至守護諸天明山四峯量及住神也

於山頂中至所都大城此明善見宮量及嚴飾也

於其城中至諸可愛事此明所都大城中殊勝殿量及嚴飾也

城外四面至莊嚴大城此明城外四[21]苑遊戲處也

四苑四邊至角勝歡娛此明苑外勝地遊戲處也

城外東北至猶遍五十明圓生樹形量妙香

順風可爾云何逆熏

有餘師言至故說逆熏述異說此師不許有逆風熏

理實圓生至如順風熏述正義此香力勝而能逆風起於香也由逆風故近處而滅不同順風

如是花香至別生香氣

此義無定至俱許無失答也

若爾何故至遍諸方引頌難

據人間香至無如是能通也

化地部說至唯遍五十述異部計

外西南角至不如法事[22]述善法堂

如是已辨三十三天已下半行頌第三明餘有色天住器

論曰至皆依外器釋頌可知

如是所說諸天眾中已下便明諸天諸事 就中有五一明欲時二初生身量三明欲等生別四明居器近遠五明下見上不此下半頌第一明欲時[23]

論曰至故使之然釋頌文就中二說如文可解

隨彼諸天至所生男女明天男雖是化生即於彼天膝上生者即是彼天男女天為母男天為父

初生天眾身量云何已下半頌第二明初生量

論曰至具妙衣服釋頌文也

一切天眾至同中印度明語同也

欲樂生別云何應知已下半頌第三明欲等生別

論曰至及下四天欲生三中明第一也

有諸有情至樂變化天欲生三中明第二也

[1]有諸有情至他化自在天欲生三中明第三也

依受如生至差別三種釋分三所以 如生等者稱生等境自在受也婆沙一百七十三云問何故人及前四天眾合立欲生後二天眾各別建立答人及前四天煩惱麁後二天煩惱細 有說[2]前四天同樂受用自然生境故合立一第五[3]第六天眾獨樂受用自[4]化他境故各立一

樂生三者至故名樂生此釋樂生三天別下三靜慮各有三[5]天故成九處初定離生喜樂二定定生喜樂三定離下喜樂乃至長時受樂第四禪已上無樂受故[6]不名樂生

生靜慮中間至亦號樂生天論主難[7]殺也正理論云大梵既有喜樂現行名樂生天亦無有失

所說諸天二十二處已下半頌第四明居器近

論曰至去下海等釋頌文中如文可解

從此向上至得究竟名此二師釋色究竟名如文可解

於下處生[8]勝見上不下半頌第五明下見[9]

論曰至下見上天明下天眼[10]見上天以同一地一繫縛故

然下眼不能至要作下地化明下地眼不能得見上界地色及身不觸異地觸以別地繫麁細異故若上地身下地[11][12]不能為[13]礙故作化也

有餘[14]部說至下見上天述異[15]部中大眾部計

夜摩等天宮依處量有幾[16]已上天所居宮地量大小

有餘師說至量無邊際欲界[17]四天有其兩釋初靜慮天有其[18]三釋如文可解

齊何量說小中大千已下兩[19]行頌第二明小大千數也

論曰至後當廣辨釋頌文如文可解

如外器量別至身量亦別[20]已下兩行半頌大文第二明能居量 就中有二一明身量二明壽量

論曰至滿萬六千釋頌可解婆沙一百二十八云[21]曷邏呼阿素落王所得身形其量廣大如色究竟所得身形一萬六千[22]六踰繕那[23]量 俱[24]盧舍者此云鳴喚 所以無雲減三踰繕那者有人云從變異受初修不變[25][26]難 [27]此似倒也既得難定身壽應加應言下變異受以樂欲心勝由此造業引壽等勝不變異受引欣心劣由此造業引壽等減

身量既殊壽量別不已下三行半頌第二明壽量 就中有二一明善趣壽量二明惡趣壽量此明善趣

論曰至不能計量明人趣也

已說人間至萬六千歲明欲界天

持雙以上至依何得成有兩問[28]問年歲二問光明

依花開合至成外光明事答兩問也

已說欲[29]界天至萬六千劫明色天也

已說色界至六八萬劫明無色界

上所說劫至為中為大問劫量也

[30]少光以上至所壽劫量明上下天劫大中不同初定三天以半大劫為其一劫二定已上以大全劫為一劫詳其上壽量增[31]及身量增減欲天[32]及無色天色天初定以半劫為劫[33]中間靜慮身量等不同者皆是生死法爾因果如此不可細求所以多眼三眼二眼一眼及無足多足等也

已說善趣壽量短長已下三頌第二明惡趣

論曰至壽一中劫明地獄壽量

傍生壽量至能持大地明傍生壽量

鬼以人間至壽五百年明鬼趣也

寒那落迦至地獄壽量明寒地獄 佉梨者受一斛器名如此間計升斛等名 婆訶者此云篅受二十斛即是二十佉梨一[34]麻婆訶量篅盛麻故名麻篅也[35]揭陀國盛麻篅多受二十石餘文可解百年取一篅中麻也

此諸壽量有中夭耶已下半行頌文便[36]明有中夭

論曰至皆無中夭釋頌有二[37]處無中夭二就別人明無中夭如文可解

[38]俱舍論疏卷第十一

[39]

次夜點了(今日春祭也令人調聲遙聞之)

晝夜增減事不審非一以黃薗本一交了


校注

[0614012] 俱舍論疏卷【大】論本【甲】【原】保延三年覺樹校石山寺藏寫本【甲】鎌倉時代寫東大寺藏本【乙】寶永元年版本 [0614013] 法【大】釋法【乙】 [0614014] 撰【大】述【甲】 [0614015] 品題新加甲本品題缺 [0614016] 世【大】世間【乙】 [0614017] 分【大】三分【甲】【乙】 [0614018] 黑【大】明黑【甲】【乙】 [0614019] 論又【大】諸文【乙】 [0614020] 藏【大】義【乙】 [0614021] 後【大】復【甲】【乙】 [0614022] 二【大】二輪【甲】【乙】 [0614023] 唯【大】〔-〕【甲】【乙】 [0614024] 餘【大】〔-〕【甲】【乙】 [0614025] 洛叉【大】落刃【甲】【乙】 [0614026] 全【大】至【甲】【乙】 [0614027] 四【大】三【考偽-大】 [0614028] 於【大】〔-〕【甲】【乙】 [0614029] 詳【大】譯【甲】【乙】 [0615001] 又【大】文【甲】【乙】 [0615002] 盧【大】慮【甲】【乙】 [0615003] 此【大】〔-〕【甲】【乙】 [0615004] 洛【大】路【甲】【乙】 [0615005] 似【大】以【甲】【乙】 [0615006] 那【大】耶【甲】【乙】 [0615007] 濕【大】涅【甲】【乙】 [0615008] 成財【大】述餘【甲】【乙】 [0615009] 減【大】凝【甲】【乙】滅【考偽-大】 [0615010] 答【大】立【甲】【乙】 [0615011] 外【大】非【乙】 [0615012] 時【大】〔-〕【甲】【乙】 [0615013] 金【大】必【甲】【乙】 [0615014] 常【大】當【甲】【乙】 [0615015] 冥【大】實【甲】【乙】 [0615016] 外【大】水【甲】【乙】 [0615017] 轉【大】輪【甲】【乙】 [0615018] (曾所生至)十四字【大】〔-〕【甲】【乙】 [0615019] 不【大】已不【甲】【乙】 [0615020] 各【大】水【甲】【乙】 [0615021] 遮【大】*庶【甲】【乙】* [0615022] 訶【大】訶者【甲】【乙】 [0615023] 小【大】少【甲】【乙】 [0615024] 處【大】〔-〕【甲】【乙】 [0615025] 明【大】明處【甲】【乙】 [0615026] 名無間【大】〔-〕【甲】【乙】 [0615027] 意【大】〔-〕【甲】【乙】 [0615028] 增上【大】上品【甲】【乙】 [0616001] 此【大】〔-〕【甲】【乙】 [0616002] 牒【大】勝【甲】【乙】 [0616003] 增【大】增上【甲】【乙】 [0616004] 以【大】〔-〕【甲】【乙】 [0616005] 有人謂是三解【大】〔-〕【乙】 [0616006] 類【大】種【甲】【乙】 [0616007] 如【大】論如【考偽-大】 [0616008] 卒【大】寄【甲】【乙】 [0616009] 先【大】者【甲】【乙】 [0616010] 過前【大】逼身【乙】 [0616011] 增【大】〔-〕【甲】【乙】 [0616012] 名【大】*〔-〕【甲】【乙】* [0616013] 處【大】所【甲】【乙】 [0616014] 地【大】〔-〕【甲】【乙】 [0616015] 妨【大】防【甲】【乙】 [0616016] 趣【大】都【甲】【乙】 [0616017] 耶【大】〔-〕【甲】【乙】 [0616018] 下【大】〔-〕【乙】 [0617001] 晝【大】盡【甲】【乙】 [0617002] 云【大】曰【甲】【乙】 [0617003] 無【大】立【甲】【乙】 [0617004] 位【大】〔-〕【乙】 [0617005] 若【大】若以此方八月十六日為月初白半即當此方八月八日若【甲】【乙】 [0617006] 即【大】〔-〕【甲】【乙】 [0617007] 月【大】日【甲】【乙】 [0617008] 月盡【大】晝【甲】【乙】 [0617009] 盡【大】〔-〕【甲】【乙】 [0617010] 先【大】順【甲】【乙】 [0617011] (七日此方)二十一字【大】〔-〕【甲】【乙】 [0617012] 令隔【大】羯【甲】【乙】 [0617013] 呼【大】〔-〕【甲】【乙】 [0617014] 摩迦【大】磨伽【甲】【乙】 [0617015] 有【大】〔-〕【乙】 [0617016] 四【大】五【乙】 [0617017] 亦云【大】去【甲】【乙】 [0617018] 阿濕縛庾闍月【大】阿濕縛疾縛庾闍月【甲】【乙】 [0617019] 至【大】有【甲】【乙】 [0617020] 復【大】〔-〕【甲】【乙】 [0617021] 減【大】〔-〕【甲】【乙】 [0617022] (此當晝增)九十字【大】〔-〕【甲】【乙】 [0617023] 室【大】審【甲】【乙】 [0617024] 二【大】〔-〕【甲】【乙】 [0617025] 沙【大】*娑【甲】【乙】* [0617026] 雨際【大】兩月【甲】【乙】 [0617027] 半【大】〔-〕【甲】【乙】 [0617028] 減【大】〔-〕【甲】【乙】 [0617029] 以【大】〔-〕【甲】【乙】 [0617030] 為【大】〔-〕【甲】【乙】 [0617031] 六【大】七【甲】【乙】 [0617032] 雨【大】寒【甲】【乙】 [0617033] (第一寒際)二十六字【大】〔-〕【甲】【乙】 [0618001] 月【大】日【甲】【乙】 [0618002] 第【大】〔-〕【甲】【乙】 [0618003] 日【大】〔-〕【甲】【乙】 [0618004] 也【大】者【甲】【乙】 [0618005] 北方夜極長【大】〔-〕【甲】【乙】 [0618006] 一【大】二【甲】【乙】 [0618007] 增【大】減【甲】【乙】 [0618008] 問【大】問也【甲】【乙】 [0618009] 自【大】白【甲】【乙】 [0618010] 等【大】第【乙】 [0618011] 已【大】也【甲】【乙】 [0618012] 三【大】二【乙】 [0618013] 下【大】*品【甲】【乙】* [0618014] 大【大】〔-〕【甲】【乙】 [0618015] 藥叉【大】夜刃【甲】【乙】 [0618016] 別【大】列【甲】【乙】 [0618017] 封【大】村【甲】【乙】 [0618018] 金【大】金剛【甲】【乙】 [0618019] 狹【大】陿【甲】【乙】 [0618020] 然【大】結【甲】【乙】 [0618021] 苑【大】*薗【乙】* [0618022] 述【大】〔-〕【甲】【乙】 [0618023] 也【大】已【甲】【乙】 [0619001] (論三也)十九字【大】〔-〕【甲】【乙】 [0619002] 前【大】〔-〕【甲】【乙】 [0619003] 第六【大】〔-〕【甲】【乙】 [0619004] 化他【大】他化【甲】【乙】 [0619005] 天【大】釋【甲】【乙】 [0619006] 不【大】〔-〕【甲】【乙】 [0619007] 殺【大】〔-〕【甲】【乙】 [0619008] 勝【大】昇【乙】 [0619009] 上【大】上不【甲】【乙】 [0619010] 見【大】〔-〕【甲】【乙】 [0619011] 下【大】〔-〕【甲】【乙】 [0619012] 地【大】色【考偽-大】 [0619013] 礙【大】等【甲】【乙】 [0619014] 部【大】師【甲】【乙】 [0619015] 部【大】部計【甲】【乙】 [0619016] 已【大】〔-〕【甲】【乙】 [0619017] 四【大】問【甲】【乙】 [0619018] 三【大】二【考偽-大】 [0619019] 行【大】〔-〕【甲】【乙】 [0619020] 耶【大】〔-〕【甲】【乙】 [0619021] 曷【大】而【乙】 [0619022] 六【大】〔-〕【甲】【乙】 [0619023] 量【大】〔-〕【甲】【乙】 [0619024] 盧【大】慮【甲】【乙】 [0619025] 異【大】異受【甲】【乙】 [0619026] 難【大】難故【甲】【乙】 [0619027] 此【大】此言【甲】【乙】 [0619028] 問年歲【大】向手成【甲】【乙】問晝夜【考偽-大】 [0619029] 界【大】〔-〕【甲】【乙】 [0619030] 少【大】小【甲】【乙】 [0619031] 及身量增減【大】〔-〕【甲】【乙】 [0619032] 天【大】〔-〕【甲】【乙】 [0619033] 中【大】於中【甲】【乙】 [0619034] 麻【大】磨【甲】【乙】 [0619035] 揭【大】偈【甲】【乙】 [0619036] 明【大】得【甲】【乙】 [0619037] 處【大】就處【甲】【乙】 [0619038] 甲本尾題缺 [0619039] (次夜交了)三十二字【大】〔-〕【甲】【乙】
[A1] 娑【CB】婆【大】(cf. T27n1545_p0868a04; 《佛光大辭典》梵語 rāksasa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
[A2] 娑【CB】婆【大】(cf. T27n1545_p0868a04; 《佛光大辭典》梵語 rāksasa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
[A3] 娑【CB】婆【大】(cf. T27n1545_p0868a04; 《佛光大辭典》梵語 rāksasa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
[A4] 刺【CB】剌【大】(cf. T29n1558_p0058c04)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