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毘闍耶之到來
此楞伽島因於獅子而稱為師子胤。卿等對此島之由來〔史話〕可聽余之語。(一)
萬伽王[1]之彼女與棲於林中之獅子同棲於森林,其結果生二人之兄妹。(二)哂哈婆夫與哂瓦利為眉目秀麗之兒童。其母謂蘇西瑪,父稱為獅子。(三)〔西哈婆夫〕過十六歲由洞窟出,於處建設最上之城市師子邑[2]。(四)大力王獅子之子於羅羅國[P.55][3]之最勝獅子邑統治大王國。(五)獅子之子〔哂哈婆夫〕有三十二人之子兄弟。〔就中〕毘闍耶與須蜜多為美麗最年長之兄弟。(六)稱毘闍耶之王子,精悍而野性,恐怖之所作掠奪之所行。(七)田舍之人人及市鎮之人人來集,近王述毘闍耶之不行跡。(八)王聞彼等之話,意怒命大臣等:「放逐此童子!(九)此等近侍妻子眷屬婢僕勞役者[4]等悉由國內追放。」(一〇)如此追放使與眷族等別離。時彼等乘船,運出大洋。(一一)「彼等隨之所欲向而去,一切無相逢而行[5],再不歸來[6]住王土國內。」(一二)童子等乘船到達不得已之島。時〔其島〕名那伽第波[7]。(一三)妻子等所乘之船到不得已之島。時〔彼島〕名摩西羅羅達[8]。(一四)男子等所乘之〔船〕漂浮大海[9],失去〔海〕路與方位而到首波羅港[10]。(一五)其時彼等七百〔人人〕於首波羅下船而首波羅之人人大歡待彼等而尊重。(一六)有歡待彼等之時,毘闍耶及〔其〕隨伴者等完全為恐怖之所作,任何人亦不覺察[11]。(一七)〔彼等〕飲酒、偷盜、邪淫、妄語、惡口、惡行,行恐怖不德之行。(一八)〔彼等作如此〕恐怖暴虐之荒野恐怖之所為,〔首波羅人人〕憤怒,彼此相談:「立即應殺詐欺漢等。」(一九)
[P.56]〔曾〕云有摳闍洲婆羅洲、或慢陀洲〔之島〕。〔近於〕楞伽島知呼為丹巴般尼[12]。(二〇)兩足尊正覺者之般涅槃時言此哂哈婆夫之子毘闍耶剎帝利捨棄閻浮洲之土地而到楞伽島。最勝之佛授記:「彼剎帝利是王。」(二一、二二)由此師呼諸天之王帝釋:「憍尸那!為楞伽島盡力不可懈怠。」(二三)天王須禪鉢低聞正覺者之語而已指示烏波羅萬那[13]守護島之工作。(二四)聞帝釋之語,有大通力之天子與從者俱為島守護之準備。(二五)
毘闍那滯在婆盧迦車[14]三個月,令住民等憤怒再乘船。(二六)大眾乘己之船,漂於大海,遭遇烈風[15],失去方向,(二七)到於楞伽島下船上陸。上陸之後,非常飢渴與疲勞,徒步行去[16]尚且不能。(二八)彼等以兩手〔兩膝〕於地上掙扎,起立站立時,見手有銅色之光。(二九)以深赤色之土塵塗手之腕,其〔地〕時名為丹巴般尼(銅之手掌又名銅葉)。(三〇)於丹巴般尼最勝之楞伽島作最初之城市。彼毘闍耶住其處統治領土。(三一)毘闍耶與維吉陀與阿努拉達那佳達[17]、阿秋他伽蜜、優婆帝須俱最初[18]來此者。(三二)多數之男女眾生[19]之群來集,剎帝利於諸方令建[P.57]設城市。(三三)圍繞市鎮之丹巴般尼城市,由毘闍耶建設於最勝河之南。(三四)維吉陀建設維吉陀市又彼建設優樓頻羅,言那佳達大臣建設阿㝹羅陀市。(三五)言阿秋他伽蜜者於其處建設鬱蘭尼,優波帶須善區劃,繁榮、廣大而有快樂市塲,〔建設〕優波帝須城市。(三六)呼為美麗[20]楞伽〔之島〕丹巴般尼,名毘闍耶之王為最初之統治。(三七)〔王治世〕七年,〔島〕人人群集,剎帝利統治三十八年。(三八)
〔佛陀〕成正覺第九月破夜叉軍,勝者成正覺,於第五章調服諸龍,成正覺第八年入定[21]。(三九)如來於此等三處來於此處。〔佛陀之〕成正覺最後之年毘闍耶來此處。(四〇)兩足尊正覺者給〔島〕人人之住處。〔如是〕正覺者依身滅入無餘涅槃。(四一)
發光者法王正覺者之般涅槃後,剎帝利〔毘闍耶〕已統治三十八年。(四二)彼遣使者名師子邑之須蜜多於剎帝利之前〔告曰〕:「立即為我等往最勝之楞伽島。(四三)我死後無誰統此王國者。我,此我之努力而得之島與卿。」(四四)
校注
[0058001] 萬佳(Vaṅga)是今之孟伽拉(Bengal)。 [0058002] 師子邑(Sīhapura)恐今之 Sīhar(高桑駒吉著,東南印度諸國之研究三四二頁)。 [0058003] Lāḷa 之音寫。為今之 Gujerat(高桑前揭書三四一頁)。 [0058004] 本文 paricārikā 是 paricārake? [0059005] 本文 honti sabbe adassanaṁ 是 yantu sabbe adassanaṁ? [0059006] 本文 āgamicchati 為 āgacchantu? [0059007] 原語 Naggadīpan 是裸露者,即兒童等島之意。 [0059008] 原語 Mahilāraṭṭha 女婦人等國之意。 [0059009] 本文 apilavantā 是 pilavantāva。 [0059010] Suppāra 之音譯,在印度之西海岸,為今之 Sopāra 在 Bombay 之北 Thāna 洲。其詳細之考證見高桑前揭書三二一頁以下。 [0059011] 本文 nabajjhakā 是 na-budhya-ka? [0059012] 原語 Tambapaṇṇi 銅葉之義,指錫蘭。 [0059013] 原語 Uppalavaṇṇa 毘瑟笯(Viṣṇu)之事。 [0060014] Bhārukaccha(SktḄharukaccha)之音譯,相當今之 Bharoch(or Broach)港。 [0060015] 本文 ukkhittavāta 是 ukkhittā vāt? [0060016] 本文 padasāgamanaṁ jayati 是 padasāgamanaṁ jhāyati。 [0060017] 本文 nāvaṁ anurakkhena ca 是 Anurādhanakkhattena ca? [0060018] 本文 paṭhaman to idh'āgato 是 pṭhaman te idhâgatā? [0060019] 本文 bahū sabbe 是 bahu sattā? [0060020] 就此等聚落遺跡之考證見大王統史第七章四三【南傳】,~四五 Paker. Ancient Ceylon VIII. Mitton. The lost cities of Ceylon p. 235 ff。 [0060021] 本文 samāpatti 是 samāpatti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5 冊 No. 32 島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