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島王統史

第五章 學派及師資相承

最上人(佛陀)於俱尸那伽羅般涅槃時七十萬勝者子等來集(一)於此集會長老迦葉是如師之大龍象於地上無有如彼者(二)迦葉由諸阿羅漢中選取五百最勝者進行結集法(三)彼因長時哀愍有情〔為確立〕教〔法〕於佛陀〔入涅槃後〕過三月之第四月第二雨期時進行法之結集(四)此第一結集是於摩揭陀[1]耆梨跋提(王舍城)七葉窟入口七個月而完滿(五)於此結集是〔教法〕最初之傳持者又於一切世主之教多數達彼岸之比丘等〔來會集〕(六)彼迦葉是於勝者教頭陀行第一多聞〔第一〕之阿難於律稱〔長老〕是優波離(七)阿那律於天眼婆耆舍是辯才〔第一〕富樓那是說法童子迦葉是能辯〔第一〕(八)迦旃[P.35]延於分別俱絺羅是無礙解〔第一〕其他多數大長老是最初傳持者(九)彼等及其他應作已作之有德五百長老等合誦法與律由〔其〕長老等所結集者稱為上座說(一〇)問優波離於律賢者阿難於法為法律全部之結集(一一)於正法達彼岸之長老優波離與阿難此兩者是於勝者中得法與律(一二)精通經之〔彼等〕宣明異門說非異門說及了義未了義(一三)〔此等〕長老最初之傳持者等是於最勝者處得最最勝如來之語以行最初之結集然者彼上座說被稱為最初之說(一四)〔爾來〕最上之上座說是經百年之長時持續清淨無缺(一五)

經過最之百年達第二之百年時於上座之說生起最上之大分裂(一六)集毘舍離一萬二千跋耆子等於最上之都毘舍離宣言十事(一七)彼等於佛陀之教宣言角鹽〔淨〕二指〔淨〕村內〔淨〕住所〔淨〕事後承諾〔淨〕習慣〔淨〕不擾亂〔淨〕〔飲〕不醱酵之棕櫚酒又〔受〕銀〔使用〕無邊緣座具之〔十事〕(一八)彼等背師之教〔宣揚〕非法非律宣言違背破壞義與法(一九)為破斥彼等多數佛陀之聲聞一萬二千勝者子等之集來(二〇)於此集會中如師之大龍象而無匹敵之大師有八人之上首比丘(二一)〔即〕薩婆迦眉沙蘭離婆多〔及〕屈闍須毘多婆娑伽眉須摩那及娑那之住人三浮多(二二)由勝者所稱讚之仙人迦蘭陀之子耶舍〔彼等〕為破斥惡人等來集毘舍離(二三)婆娑伽眉與須摩那[P.36]是阿那律之弟子其餘是長老阿難之〔弟子〕曾奉見如來者(二四)時修修那迦之子阿育[2]為王〔其〕剎帝利統治於巴連弗之城市(二五)有大神力八人之長老等乃得彼之支持以破十事驅逐彼等惡人(二六)有大神通力八人之長老等驅逐惡比丘等為破惡說而淨自說比丘等選七百阿羅漢行最勝法之結集(二七二八)此第二結集最上之都毘舍離之重闍講堂〔經〕八個月而完成(二九)

由上座等所放逐[3]惡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眾多之人說非法(三〇)集合一萬人進行結集法所以此法之結集稱為大合誦(三一)

此大合誦之比丘等是決定違背〔正法〕之教〔法〕破壞根本之輯錄而作其他之輯錄(三二)

彼等於某處所輯錄之經移至其他之處於五部破壞法(三三)比丘等於異門說無異門說了義不了義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從佛陀密意所說放置於餘處彼等諸比丘於文中失去眾多之〔真〕義(三五)彼等棄一部甚深之經律而作類似奇異之經(三六)〔律〕內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羅阿毘達磨之論波致參毗陀尼泥沙闍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捨棄〔關於〕名詞措辭文體修飾之原則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P.37]〔此等之〕大合誦等是最初之分派倣彼等而發生數多之分派(三九)其後於彼〔分派〕中生起分裂〔即〕牛家一說之比丘等分離為二部(四〇)其後牛家中亦分二派〔即〕多聞說假之比丘等分離為二部(四一)如是再由大合誦分裂為制多〔山〕論師等此等之五派皆是由來於大合誦(四二)彼等破滅義法結集之一部份削除結處之一部以改造其等(四三)彼等捨棄〔關於〕名詞措辭文體修飾之原則以改作[4]其〔全部〕(四四)

於純粹上座部再起分裂〔即〕化地犢子之比丘等分離為二部(四五)犢子部中又起分法上賢胄六城[5]及正量四派(四六)其後化地〔部〕中起分二派說一切有法護之比丘等分離為二部(四七)由說一切有而飲光由飲光而說轉由此次第更起[6]經說(四八)由上座分出此等十一派破滅義法結集之部份削滅[7]結處之一部彼等以改作其等(四九)彼等捨棄〔關於〕名詞措辭文體修飾之原則改作[8]其〔全部〕(五〇)

十七之分派〔與〕正統之一派加上正統派此等全部十八〔部派〕(五一)最上之上座部恰如尼俱律陀之大樹無遺漏亦無附加是完全勝者之教餘派如樹樹生荊棘(五二)於初之百年中無〔任何之分裂〕但至第二之百年於勝者[P.38]之教中生起十七之異派(五三)其後次第生起雪山王山義成東山西山及第六之後王山(五四)

學派畢

〔第二結集時長老等有如次之豫見〕「當來百十八年應出現比丘沙門適於〔破斥該時僧伽之分裂〕(五五)由梵界滅沒通曉一切真言[9]之婆羅門種生於人〔界〕中(五六)彼名帝須通稱為目犍連子悉伽婆與栴陀跋闍[10]令此青年出家(五七)因此帝須出家究〔學〕聖典破斥異說樹立教〔法〕(五八)其時於巴連弗名阿育王如法之國增長者導師當統治王國」(五九)

「彼等七百比丘長老等皆教[11]〔正〕教破斥十事而般涅槃(六〇)由梵界滅沒而生於人間十六歲而通曉一切真言」(六一)〔一日來帝須父之家長老悉伽婆〕「我欲詢間其沙門請回答〔對於〕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磨吠陀字彙〔尼乾畫〕及第五之伊底訶寫等質問」(六二)得長老之許諾彼直詢〔難〕問〔時〕悉伽婆對此智慧成熟之青年如是言(六三)「青年我亦應問〔關於佛陀〕之所說若〔卿〕是聰明者該答〔我〕所質問」(六四)被詢問[12]時之〔帝須〕「我未曾見亦未聞我欲學其真言我願出家」(六五)〔如是〕青年捨在家之陝隘[13]於聖者之教〔求〕無家寂靜之位而出家(六六)多聞之栴陀跋闍於有願學尊重心之沙彌教與師之九分教(六七)悉伽婆具引青年而令出家多聞之稱栴陀跋闍對於善學受持真言之〔青年〕教完九分〔教〕彼等長老乃般涅槃(六八)

[P.39]旃陀掘多二年於波君荼迦王十八年悉伽婆六十四歲〔其時〕目犍連子於長老悉伽婆之處受具足戒(六九)目犍連子帝須於栴陀跋闍之處學律依身之滅而解脫(七〇)悉伽婆與栴陀跋闍向有大威光之目犍連子〔對於〕〔比丘比丘尼〕之兩者[14]教由結集充實之一切藏(七一)智具足之悉伽婆於有大威光之目犍連子成了律之上首彼於七十六〔歲〕而入涅槃(七二)旃陀掘多二十四年之統治其十四年悉伽婆般涅槃(七三)彼住阿蘭若而〔持〕頭陀說少欲而樂森林終始歡喜制御通曉正法(七四)樂邊地之牀座而入大森林〔此〕雄者如山窟之獅子獨一而〔住〕(七五)

世間之守護者涅槃後過十六年時賢者優波離滿六十歲(七六)〔其〕阿闍世〔治世〕第二十四年毘闍耶之〔治世〕第十六〔年〕〔時〕駄索迦於長老優波離之處受具足戒(七七)稱為駄索迦賢者正是四十歲那迦逐寫之〔治世〕十年波君荼迦[15]之二十〔年〕(七八)長老蘇那拘於駄索迦之處受具足戒(七九)〔經〕迦羅育之〔治世〕十年於銅葉島空位十一年悉伽婆於長老蘇那拘之處受具足戒(八〇)旃陀掘多之〔治世〕二年時悉伽婆六十四歲波君荼迦王之五十八年目犍連子於長老悉伽婆之處受具足戒(八一)於法阿育王〔治世〕六年目犍連子六十六〔歲〕聞荼私婆王之四十八〔年〕摩晒陀於目犍連子之處受具足戒(八二)

[P.40]優波離於佛陀之處受律駄索迦於長老優波離之處受一切律已與親教師同樣教〔授〕教〔法〕(八三)長老駄索迦以律教蘇那拘〔蘇那拘〕於其親教師之許會得已而教〔其他〕者(八四)精通法具足智慧之蘇那拘以一切律順逆教悉伽婆(八五)悉伽婆與栴陀跋闍是蘇那拘之弟子兩長老對弟子等教律(八六)目犍連子帝須於栴陀跋闍之處受律於依身之滅而解脫(八七)親教師目犍連子對弟子摩晒陀目無缺地教上座所說一切之律(八八)

正覺者般涅槃後大威光之長老優波離教授律滿三十年(八九)彼大慧(優波離)令弟子名長老駄索迦賢者為律之上首而涅槃(九〇)

駄索迦順次令弟子長老蘇那拘為律之上首於六十四〔歲〕而涅槃(九一)六通具足之蘇那拘令聖之後裔悉伽婆為律之上首於六十六〔歲〕而涅槃(九二)如是智慧具足之悉伽婆令青年目犍連子為律之上首於七十六〔歲〕而涅槃(九三)又目犍連子帝須令弟子摩晒陀為律之上首於八十六〔歲〕而涅槃(九四)

優波離七十四駄索迦六十四長老蘇那拘六十六悉伽婆七十六目犍連子八十〔此等是彼等〕由受具足戒〔至涅槃止之〕全〔年數〕(九五)

賢者優波離是全生涯為律之上首長老駄索迦是五十〔年〕蘇那拘是四十四〔年〕悉伽婆是五十五〔年〕名目犍連子之〔長老〕是六十八〔年間為上首〕(九六)

剎帝利鬱陀耶統治十六年鬱陀耶跋陀之〔治世〕六年長老優波離般涅槃(九七)自在者修修那伽統治十年修修那伽之〔治世〕八年駄索迦般涅槃(九八)

[P.41]修修那伽[16]〔伽羅育〕之歿後有兄弟十人彼等皆協力而統治二十二年其第六年蘇那拘般涅槃(九九)旃陀掘多統治二十四年彼之〔治世〕十四年悉伽婆般涅槃(一〇〇)賓頭沙羅之子有大名聲之剎帝利法阿育亦統治三十七年(一〇一)於阿育王〔治世〕二十六年名〔長老〕目犍連子輝耀其教於壽滅而涅槃(一〇二)

彼大師賢者之長老優波離令弟子名長老駄索迦賢者為律之上首於七十四年而涅槃(一〇三)駄索迦順次令弟子之長老蘇那拘為律之上首於六十四〔年〕而涅槃(一〇四)六通具足之蘇那拘令聖之後裔悉伽婆為律之上首於六十六〔年〕般涅槃(一〇五)智慧具足之悉伽婆令青年目犍連子為律之上首於七十六〔年〕而彼涅槃(一〇六)目犍連子帝須令弟子摩晒陀為律之上首於八十[17]〔年〕而涅槃(一〇七)


校注

[0029001] 本文之 Māgadhānaṁ 是 Magadhānaṁ [0031002] 阿育(Asoka)是指羅育(Kālāsoka) [0031003] 本文 nikkaḍḍhitvā 應讀為 nikkaḍḍhitā [0032004] 本文 vijahetvā 是 vijahitvā [0033005] 本文 Chandagārikā ca Sammiti 是 Chnnagarikā ca Sammitī [0033006] 本文 añña 是 aññe [0033007] 本文 chaḍḍetvāna akaṁsu te 是 chaḍḍetvā aññam akaṁsu te [0033008] 本文 vijahetvā 是 vijahitvā [0033009] 曼怛儸(manta Skt mantra)為音寫於此處是指吠陀(veda)以下續出之聖典是指佛陀之經典 [0033010] 本文 Chandavajjo 是 Candavajji [0034011] 本文 anusāsetvāna 是 anusāsitvāna [0034012] 本文 bhāsitena saha pañhe 是 bhāsitena saha pañhena [0034013] 本文 sambādhāya 是 sambādhasmā [0035014] ubhatosaṁgahapuṇṇakaṁ 或是 ubhosaṁgahasuttakaṁ(教於兩結集所定之經的一切藏) [0035015] 本文 Pakuṇḍakassa vīsati 是 Paṇḍurajassa vīsati(參照 Samantap. p. 74) [0037016] 本文 Susunāgass accayena 是 Kālāsokass'a [0038017] asītichāsīti(86)見五九四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