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島王統史
第一章 佛陀調伏夜叉
余佛之來島,遺骨與菩提樹之到來,為〔法與律〕之結集是諸師之所說,於島教之流布,述王[1]〔毘闍耶〕來島之歷史。卿等可聽余。(一)卿等喜悅余之〔故事〕,令心柔和意樂,多數含珍敬內容之歷史當聽。(二)踴躍、滿足、歡喜、意悅,以殷勤信受無過失之吉祥宣說。(三)卿等當以心而聽。余可述由世傳世,被讚美,被種種之稱揚,恰如形成種種華之〔一華鬘〕,此〔述作中〕所敘述是歷史。(四)卿等可聽〔彼師〕並詳述王等最卓越之世代,空前無類且所善說,賢聖之受持,最上善人等之讚嘆,恭敬無比之〔讚頌楞伽島〕。(五)
[P.14]最上人(佛)已住於確固不動不搖為四支之勇猛坐[2]跏趺座。(六)坐於樹王〔菩提樹〕下最勝之座,為[3]人中最〔勝〕兩足尊,如離恐怖之獅子,雖見領軍象之惡魔,無有怯意,(七)破魔之論諍使軍勢一同敗北,充滿歡喜,心寂靜而靜之智者勝者,(八)通達觀業處、如理作意、有種種行相之多種法。(九)逮得宿住智與天眼〔通〕,具眼大智者已過夜之三分。(一〇)由彼之[4]厚德於後夜回〔思〕緣相,順逆觀彼等。(一一)知法、了解,由煩惱滅之解脫大智者,教示捨離與修道。(一二)〔而〕大牟尼證得最勝之一切智。〔證得〕之始已生被稱「佛陀佛陀」之名。(一三)已悟而發光者造一切法之[5]優陀那,如是於最勝座已過一七日。(一四)鎮一切之恐怖,應為已為之無漏者,踴躍滿足歡喜,思念多數之利益。(一五)具剎那剎那頃刻,佛見一切之世間,開[6]五眼而觀多數之人。(一六)兩足尊起彼無智障,〔如是〕離染之師見最勝之楞伽島[7]。(一七)為善風土所惠,食物豐裕,〔藏〕寶礦,過去佛來訪,群聖之所往來(一八)良野,最勝之[A1]楞伽島,發現適於諸聖之止住處,知時非時,哀愍者已〔如是〕思惟。(一九)現時,於楞伽島為夜叉、多部羅剎等之〔棲息〕,一切排斥佛陀〔之教法〕。我得根絕〔彼等之〕力。(二〇)驅逐夜叉之群、畢[P.15]舍遮、阿瓦魯達加等,〔以〕安穩彼島,將使人民安住。(二一)[8]〔我使畢舍遮等心樂住於吉利島〕。此等之惡者等有命之限度無餘住時,於彼最勝之楞伽島當有異教。(二二)我驅逐〔此等之〕有情,使多數之人人而安穩,說彼直入道之聖道。(二三)恰如日沒,可無餘般涅槃。於般涅槃後四個月當有最初之結集。(二四)由此[9]百十八年後有第三結集,為弘布教法,(二五)此閻浮洲具威光大功德法阿育名高之王。(二六)彼阿育王有子摩哂陀為賢者改宗聞具足之楞伽島。(二七)佛伴此多數之義知此因由,善逝觀時非時垂護此島。(二八)〔如是之菩提樹下之座〕,不瞬目於〔支提〕經行處,於寶屋〔支提〕,於阿闍波羅〔榕樹〕與目真隣陀〔樹〕第七[10]奇羅波羅〔林之附近〕,(二九)勝者[11]七七日間,作種種應作之事,雄者為轉法輪赴波羅捺斯。(三〇)轉法輪,說最上法,十八俱胝之〔有情等〕已悉悟得法。(三一)憍陳如、跋提耶、婆沙波、摩訶那摩、阿說示此等五人之大長老,世尊說無我相〔經時〕解脫。(三二)勝者住波羅捺斯仙人墮處,耶舍四人之友,又濟度五十人之少年[P.16]等。(三三)如來住波羅捺斯過雨期,於迦囉波沙林中而濟度[12]賢部。(三四)〔如是〕次第遊行赴於優樓頻羅,〔於其處〕離染之師見[13]結髮行者之優樓頻羅迦葉。(三五)最上人於火屋調伏蛇龍。見〔此之〕希有!一切奉請如來:(三六)「瞿曇!冬四個月間請留此處。我等恒奉常食。」(三七)〔如是〕為最勝人如來冬之間住於優樓頻羅與眾俱教化結髮行者等。(三八)〔一日〕鴦伽與摩揭陀之兩〔國人〕為準備大供犧。迦葉見大供犧之大利,無法亦〔如是〕疑俱。(三九)「此之大沙門具大神通與大威力。若彼於大眾中顯神變又說法耶?(四〇)已失利得而歸瞿曇之有。喔!寧不來大沙門群眾之處事。」(四一)如來知〔彼之〕所行、信解、音樂、隨念、心之十六相。(四二)知他人心之牟尼,知結髮行者〔心中〕所念,以大神通力〔為〕乞食赴〔鬱多囉〕究留洲,(四三)佛於阿耨達池邊而為食事,於彼處已入於利益多之禪定等至。(四四)
世間主以佛眼觀察一切世間,離染之師見最上最勝之楞伽島。(四五)當時楞伽之地,為大林、大畏怖所〔閉〕,甚恐怖慘忍貪血之種種夜叉(四六)狂暴而為種種獰惡可怖形相之畢舍遮,喜好種種之惡意者悉來集結。(四七)〔我〕行其真只正中而滅羅剎等,驅逐畢舍遮等,〔以〕使人人為島之支配者。(四八)
[P.17]大雄思惟此多數之利益事,昇於空中,由閻浮洲來此處。(四九)佛於夜叉集團中,取座具於〔彼等〕頭上現立於虛空。(五〇)已來集夜叉群眾見〔於彼處〕之正覺者,不思彼是佛,〔唯思〕他之夜叉。(五一)最上人屹立於瑪毘耶普加羅〔之附近〕河岸之[14]蘇般伽那塔處,入最上之禪三昧。(五二)捷疾觀察之牟尼,速於心剎那入於禪定,不意由定之剎那立,以善心達於彼岸。(五三)如是以神通力示現神變,如有大神通大威力之夜叉立於虛空[15]。〔由彼〕含千之流,集密雲[16]而降雨,送出寒風或陰雲。(五四)〔時佛宣示〕:「我以熱惱汝等。〔然〕應與我坐之〔塲所〕。我有除危險之火力。」(五五)〔夜叉等〕答:「若卿得除,可隨意坐。一切同意。請示卿之[P.18]火力。」(五六)〔如是佛說〕:「汝等一切可向我乞熱。我起汝等所望愈益熱之大炎熱。」(五七)如在夏日中時日住〔虛空〕如斯之烈熱置於夜叉群眾中。(五八)恰如劫轉之時四太陽〔注〕熱,然所增之火焰,起於尼師壇之周圍。(五九)恰如不能制虛空之太陽而在虛空不能制〔佛〕之皮尼師壇。(六〇)如劫未之炎,如太陽〔焦〕大地,如烈火焰之尼師壇放散大炎熱。(六一)〔如是〕如燃上炭之堆積,熱於此處〔放散〕尼師壇如雲,〔或〕見如灼熱之鐵山。(六二)島起難堪之熱。夜叉等忽向東西南北上下此等十方尋求依處。(六三)「我等向何處行〔求〕安全健康耶?何時脫離此恐怖耶?(六四)若此大威力夜叉入於火〔相〕,燃燒我等,一切夜叉恰如一握之桴如風舞之塵應吹散。」(六五)如是而仙牛、幸福持來者、慈悲者、哀愍者、大仙佛陀見惱亂恐怖之夜叉等,已思惟如何向此等之非人等與自樂耶?(六六)佛陀似此〔島〕——到處有相似之低地,有高地,河、山、湖〔附風〕為清似此楞伽之地——〔想起〕[P.19]他島之吉利島。(六七)〔佛已想起〕比此島殊勝最勝之吉利島,安全庇護,被海圍繞而食物亦豐,穀物芽亦多,氣候溫和而成有綠草甚深之地。(六八)〔其處〕充滿快樂,見綠繁涼爽快樂之最勝園林,開花果實熟之諸樹無任誰統治者為空虛淒涼之事。(六九)〔彼〕大海中,有大洋碎波甚深之水中,〔島之周圍〕連山高聳不易越過,雖願住於內〔地〕亦不為所望。(七〇)對他強欲而〔充滿〕憤怒,讒謗他人,且無慈悲,喜惱他人,怒狂、粗暴、慘忍,而為傲慢,於此處彼等堪忍叫罵[17]。(七一)〔佛陀〕言:「然邪惡羅剎及夜叉之群!我與汝等由楞伽〔島〕不遠路程之此島,昔之吉利全島。一切棲於〔其處〕亦無惱可繁殖。(七二)此楞伽之地遠劫以來人間止住之處。多數之人人如往昔住於摳闍、婆羅、慢陀島,可住於楞伽之地。(七三)彼此等具其他之德,於種種之點為善良,人人之止住將來為教之島[18]時,恰成如布薩[P.20]虛空之滿月光輝。」(七四)世間解牟尼考量較兩者之安樂、高兩者之幸福,恰如〔農夫換牛之軛〕安易而來交換兩島人與羅剎等之二(有情)。(七五)瞿曇以神通力,恰如以強紐而曳手方法牽牛之絡頭,以拉近島。牟尼如以強綱繞一對之舟,使接近島與島。(七六)如來以殊勝〔一方〕島向他之島結合而〔告〕交換言:「羅剎等!如所希望[19]之住處已造。汝等一切眷屬俱可棲息於吉利島。」(七七)〔如是望彼〕之夜叉等,恰如〔走向〕夏渴者等之河向吉利島走去。〔而彼等〕一切入而不再還,牟尼已引離島至以前之位置。(七八)得渴望殊勝之島,已甚為滿足一切之羅剎等大喜而笑躍。〔如是〕一切〔所謂〕星宿祭之祭禮。(七九)勝者佛陀知非人等之滿足而垂慈悲,唱守護咒文而常為夜叉群之驅逐與庇護三度右繞此島,(八〇)使畢舍遮〔其他〕非人等歡喜,強垂慈悲之教化,除島之不幸而如來再還優樓頻羅。(八一)
佛調伏夜叉等畢
校注
[0001001] 對王毘闍耶(Vijaya)來島之歷史,請觀島王統史九.六以下、大王統史六.三九以下。 [0001002] 本文 āsabhaṇ ṭhānapallaṅkaṁ 是 āsabhaṇ ṭhānaṁ pallaṅkaṁ?āsabhaṇ ṭhānaṁ字義為「牡牛之處」(M. I. 69; S. II. 27; A. II. 8)雜阿含第二十六卷之「(先佛)最勝處」相當於(大正二.一八六頁c)。Kindred Saying p. 23 參照。 [0002003] nārāsabha 如字義為「人牛」。 [0002004] 「厚德」sirighana(Skt. sirighana)之意譯,音譯尸梨伽那,佛之異名厚吉祥之意。因此,本文 sirīghaṇo 為 sirīghano? [0002005] 此頌相當於巴利法句經一五三。 [0002006]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0002007] 楞伽島今之錫蘭(Ceylon)島。 [0002008] 吉利島(Giridīpa)不明確地理存在之島。由於在底本插入如次之前句而補充其間隙。今依於此〔〕內。pisāce pavesessāmi Giridīpaṁ manoramaṁ tiṭṭhantesu ca ime pāpā yāvatāyuṁ asesato。 [0003009] 缺佛滅百年之第二結集。於第二結集後百十八年有第三結集。 [0003010] Khīrapāla 又 Kappāsika Kappāsiya(Skt. Kalpāsiya)音譯綴為迦羅波沙,在摩揭陀國之森林謂白疊林(MV. I. 14. I)。 [0003011] 成道後七七日間,味識證悟之內容,就其樹下及塲所諸傳各有異同。於巴利律藏大品(MV. I. 1-5)於菩提樹,阿闍波羅樹、文隣陀、羅闇耶他那、阿闍波羅榕樹,方廣大莊嚴經卷八:「第一七日菩提道場,第二七日周匝經行三千大千世界,以為邊際,第三七日觀菩提塲目暫捨,第四七日隨近經行,以大海為邊際,第五七日目真隣陀龍王所居之處,第六七日尼俱陀樹下,第七七日多演林中。」(大正三.六〇〇~一),其他四分律(大正二二.七八一頁c以下),五分律(大正二二.一〇二頁c以下),Kern. 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 p. 24 note 4 等參照。 [0003012] 賢部(Bhaddavaggiya)之意譯。就賢部濟度之事實見 MV. I. 4,四分律卷三二(大正二二.七九三頁),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〇七頁)。 [0003013] 結髮行者 jatila 之意譯,結螺髮人之義,指事火外道。MV. I. 4,出於四分律三二(大正二二.七九三頁),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〇八~九頁)等。 [0005014] 此之蘇般伽那(Subhaṅgaṇa)塔指大王統史之所謂瑪毘揚伽那塔(Mahiyaṅgaṇa)(大王統史一.二三、二四)。 [0005015] 在本文雖有 naro(人),採用脚註之 nabhe。 [0005016] 採用脚註之 ghatayam 由於在本文有 bhaniyam。 [0006017] 本文 sapathe 讀為 sapare。 [0006018] 本文 dīpesu 為 dīpe su。 [0007019] 本文 sapakkamāsa vasanaṁava vatthitaṁ 讀為 sapakkamāsāvasanaṁ pavattita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5 冊 No. 32 島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