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三結集
〔於其處〕閻浮洲由所有諸方之大會眾,有八十俱胝之比丘,九萬六千之比丘尼,更具多數之六神通比丘比丘尼等。(一)比丘等依神通威力令平坦大地,行開顯世間〔神變〕可尊重八萬四千精舍奉獻之祭禮。(二)王立於阿育園眺望閻浮洲。阿[P.50]育依比丘等之神通力,徧見〔一切物〕。(三)彼於地上到處所建立之一切精舍,所揭揚之幢[1]、華、弓窿門、花環(四)羊角蕉樹、以種種華蔽滿水器。彼見洲〔全〕城,四方之嚴飾。(五)充滿歡喜之意,眺望所營祭禮、來集[2]比丘之僧伽或來集之比丘尼等與乞食等所設之大布施,見所供養之八萬四千精舍、(六、七)阿育亦歡喜告比丘僧伽:「大德!我師佛陀之教〔法〕相續者。(八)我多數捨施乃對堅實說者之教法而作。(九)我消費九十六俱胝之大財,對最勝佛陀說法蘊之供養,建立八萬四千之園,我日日與[3]四十萬金(一〇、一一)一供養支提,一言尼俱律陀〔比丘〕,一說法者,一與病人日日不絕如大恒河之飯。(一二)我〔勝〕捨施他何物亦不知。我信仰更堅定。故〔我〕為教〔法〕之相繼者。」(一三)聞法阿育王所說之言,多聞而深義之決定者賢者目犍連子為僧伽之安穩住[4],為對教法[5]之攝取,又於未來時能知[6]教法上之發生事,伶俐之〔彼〕答法阿育王之問:「資具之施與者誠是教外[P.51]者。(一四~一六)捨由己身所生[7]後繼者之子、[8]女出家者實教〔法〕之相續者。」(一七)地上之主法阿育王聞此之語,呼子摩哂陀童子及女僧伽蜜多兩人:「朕是教〔法〕之相續者。」聞父之言,二人之子等承諾此。(一八、一九)「善哉陛下!已作同意。我等可從御身之言。使我等立即出家。〔如是〕為教〔法〕之相續者。」(二〇)阿育之子摩哂陀滿二十歲,僧伽蜜多生為十八歲。(二一)於阿育之六年二人王之後裔出家。島之燈明者摩哂陀立即受具足戒。(二二)時僧伽蜜多專注於學,彼〔摩哂陀〕已為如目犍連子上座說[9]之大師。(二三)
於〔目犍連子之〕五十四歲法阿育灌頂,於阿育[10]之灌頂後六年〔即〕目犍連子〔長老〕六十〔歲之時〕,摩哂陀於目犍連子之處出家。(二四)摩訶提婆令彼出家,末闡提授與具足戒。彼等對此等之三〔事〕已成為摩哂陀哀憐者之導師。(二五)親教師目犍連子,以全藏之意義與法悉教島之燈明者摩哂陀。(二六)〔受戒後〕四年之摩哂陀於阿育十年為一切經[11]之憶持者為群之阿闍梨。(二七)摩哂陀於兩度之結集善說善分經,學習上座之說而受持。(二八)目犍連子教阿育之子摩哂陀三明六通四無礙解。(二九)目犍連子帝須令弟子摩哂陀學阿含藏不絕。(三〇)於〔王治世〕三年有尼俱律陀〔之故事〕,於第四年〔殺害〕〔彼〕兄弟,於第六年阿育之子摩哂陀出家。(三一)拘多子有大神通力與長老帝須與須蜜多兩人於阿育之第八年般涅槃。(三二)此等王子之出家,二人之長老涅槃。(三三)
[P.52]多數之剎帝利、婆羅門等明言為優婆塞。於佛之教〔法〕上得大利與恭敬,(三四)異學外道等,失利得與恭敬。塗灰並結髮行者,尼犍陀無衣等,(三五)七年間住於〔精舍〕與群行布薩。〔然〕神聖柔和而慎重者等,則不列〔彼〕布薩。(三六)達〔佛滅後〕二百三十六年時,彼等六萬之比丘住阿育園。(三七)邪命士、其他種種之異教徒等已傷教〔法〕。〔彼等〕全纏黃衣,已傷勝者之教〔法〕。(三八)具六通有神通力為群上首之目犍連子,受千比丘圍繞行法之結集。(三九)破斥異說者大慧目犍連子,令確固上座說行第三結集。(四〇)破異說,斥多數無恥之徒,輝揚教〔法〕說示論事。(四一)弟子摩哂陀於彼親教師目犍連子處學習正法。(四二)〔目犍連子對彼〕教五尼迦耶與七論,雄者聰明之〔彼〕於親教師之處,已習得律之兩毘崩伽、附錄及犍度。(四三)
經〔佛滅後〕第二百三十六年[12]上座部再生大分裂。(四四)信佛之教〔法〕剎帝利大王法阿育統治於巴連弗城。(四五)彼對最上最勝群之僧伽供與大財,一日與四十萬〔金〕。(四六)一供養[13]支提,(一)為聽聞說法,一為病人,一為與僧伽。(四七)見〔彼〕利得廣大之恭敬而六萬之賊住外道〔止住〕。(四八)於阿育園精[P.53]舍,斷絕波羅提木叉。大臣殺害聖者中之若干行波羅提木叉。(四九)為絕滅外道等,六萬多數之佛陀聲聞、勝者之子等來集。(五〇)於此之集會[14]長老之目犍連子與師等於大龍象,地上無有如彼者。(五一)王問長老對聖者中若干被殺所行。〔故彼〕行神變而拂王之疑惑。(五二)王於長老之前受教〔法〕已行截斷賊住比丘等之標徵[15]。(五三)不尊重之外道等依自說而出家,恰如混入純金於〔贗金中〕破壞佛語。(五四)彼等悉反對上座說而分派,為絕滅彼等輝揚自說。(五五)長老宣說〔屬〕論事之阿毘曇論書。如是墮負異說之破滅以後已無。(五六)長老宣說〔屬〕論事之阿毘曇論書,為淨自說,〔為確立〕永久之教〔法〕。(五七)導師選千阿羅漢,執最勝者行法之結集。(五八)此第三結集令法王建立於阿育園精舍,九個月而畢。(五九)
九個月結集正法〔畢〕
校注
[0051001] 本文 dhajaṁ ubhopiyaṁ 是 dhajaṁ ussāpitaṁ? [0051002] 本文 ca samāgate 是 ca samāgata? [0051003] 本文 pavattayī 是 pavattayim? [0052004] 本文 saṁghassa tesu vihāraṁ 是 saṁghassa phāsuvihāraṁ。 [0052005] 本文 sāsanaṁ 是 sāsae? [0052006] 本文 sutva 是 ñatvā? [0052007] 本文 jātam anvayaṁ 是 jāta-m-anvayam? [0052008] 本文 cejetvāna 是 cajitvāna? [0052009] 本文 theravādo 是 theravāde? [0052010] 本文 Asokassâbhisittato chasaṭṭhi Moggalisavhāyo 是 Asokâbhisitte chavasse saṭṭhi M? [0052011] 本文 sabbaṁ sutapariyattiṁ 是 sabba-ṁ-sutapariyatti? [0054012] 本文 vassānichattiṁsati 是 vassāni ca chattiṁsati? [0054013] 本文 yajā ekaṁ 是 pūjaṁ ekaṁ? [0054014] 本文 ekasmiṁ 是 etasmiṁ? [0054015] 本文 theyyasaṁvāsabhikkhuno 是 bhikkhūnam?【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5 冊 No. 32 島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