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佛法概論

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有情的定義

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

梵語「薩埵」譯為有情古人解說為情愛或情識有情愛或有情識的即有精神活動者與世俗所說的動物相近薩埵為印度舊有名詞如數論師自性的三德——薩埵剌闍答摩中即有此薩埵數論的三德與中國的陰陽相似可從多方面解說如約心理說薩埵是情約動靜說薩埵是動約明闇說薩埵是光明由此可見薩埵是象徵情感光明活動的約此以說有精神活動的有情即熱情奔放而為生命之流者《般若經》說薩埵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剛心」也是說他是強有力地堅決不斷的努力者小如螻蟻大至人類以及一切有情都時刻在情本的生命狂流中有情以此情愛或情識為本由於衝動的非理性以及對於環境與自我的愛好故不容易解脫繫縛而實現無累的自在

有情為問題的根本

世間的一切學術——教育經濟政治法律及科學的聲光電化無一不與有情相關無一不為有情而出現人間無一不是對有情的存在如離開有情一切就無從說起所以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有情——人生是充滿種種苦迫缺陷的為了離苦得樂發為種種活動種種文化解除它或改善它苦事很多佛法把它歸納為七苦如從所對的環境說可以分為三類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於身心的苦

  •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對於社會的苦

  • 所求不得苦————————對於自然的苦

是有情對於身心演變而發生的痛苦為了解免這些世間有醫藥衛生體育優生等學術事業生等四苦是人生大事人人避免不了的事實愛別離怨憎會是有情對於有情(人對社會)離合所生的人是社會的必然與人發生關係如情感親好的眷屬朋友要分別或死亡即不免愛別離苦如仇敵相見怨惡共住即發生怨憎會苦這都是世間事實政治法律等也多是為此而創立的所求不得苦從有情對於物欲的得失而發生生在世間衣食住行等資生物沒有固然苦痛有了也常感困難這是求不得苦《義品》說「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A1]這是求不得苦的解說

還有說得更具體的如《中阿含經苦陰經》說「隨其技術以自存活或作田業或奉事王作如是業求圖錢財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慼懊惱若得錢財者彼便愛惜守護密藏亡失彼便生憂苦愁慼懊惱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鬪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A2]為了解決這些世間提倡增加生產革新經濟制度等但世間的一切學理制度技術雖能解除少分而終究是不能徹底的如世界能得合理的和平關於資生的物資可能部分解決但有情的個性不同體格興趣知識等不同愛別怨會等苦是難於解免的至於生死等苦更談不上解決一般人但能俯首的忍受或者裝作不成問題世間離苦得樂的方法每每是舊問題還沒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總是扶得東來西又倒這是由於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如從根本論究起來釋尊總結七苦為「略說五蘊熾盛苦」[A3]此即是說有情的發生眾苦問題在於有情(五蘊為有情的蘊素)本身有此五蘊而五蘊又熾然如火這所以苦海無邊要解除痛苦必須對此五蘊和合的有情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所以佛法對於生產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雖也認為確要但根本而徹底的解脫非著重於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不可

進一步說有情為了解決痛苦所以不斷的運用思想思想本是為人類解決問題的在種種思想中窮究根本的思想理路即是哲學但世間的哲學或從客觀存在的立場出發客觀的存在對於他們是毫無疑問的如印度的順世論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又如中國的五行說等他們都忽略本身直從外界去把握真實這一傾向的結果不是落於唯物論即落於神秘的客觀實在論另一些人重視內心以此為一切的根本或重視認識想從認識問題的解決中去把握真理這種傾向即會產生唯心論及認識論依佛法離此二邊說中道直從有情的體認出發到達對於有情的存在有情自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外界與內心的活動一切要從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為本外界與內心的活動才能確定其存在與意義

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不從形而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佛法以為一切是為有情而存在應首先對於有情為徹底的體認觀察他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麼他的特性與活動的形態又如何不但體認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認中知道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於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制又不能不依賴它愛好它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它制用它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為理想的歸依者宗教於人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於依賴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一成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們每以為人有從神分出的質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中國也說天命之謂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賜才有希望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為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它而得超脫現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為而決定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為依歸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於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淨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經分為五趣——天畜生餓鬼地獄此五類即世間的存在者有高級的有低級的在我們所住的世間有人有畜生也有鬼畜生如空中的飛鳥水中的魚地上的走獸有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一棲的兩棲的三棲的種種也稱為傍生即一切禽魚的總稱常人雖不易見到但是住在此世間的人類對於鬼的確信或由於夢見死亡的眷屬或由於疫病及病人的所見所聞或由於跳神扶乩等神秘現象其中最主要的為見到死亡者的孤苦饑渴如《易》所說的「遊魂為變」[A4]這雖有無財少財多財(如血食之神)的差別從饑渴苦迫得名常稱之為餓鬼傳說唯有生在餓鬼中才會享受兒孫的祭祀這是有情的一類與中國「人死為鬼」[A5]的思想不同比人高一級的是天天中也有高級與低級的低級的天是鬼畜中有大福報者如四王天中的毘樓博叉是龍王是畜生毘沙門是夜叉是鬼四王天以上的帝釋天才是人身的但為帝釋守衛的也還是鬼畜之類比人間低一級的是地獄地獄為各宗教所共同承認的佛經說主要是八熱地獄基督教也說地獄中是火佛經與《舊約》都有「現身入地獄」[A6]的記事大地裂開人為從地涌出的火燄所籠罩墜入地心地獄在地下即地球中心地心確是火熱的經上又說有八寒地獄或與南北極有關總之是比人間更苦的有從人身也有從鬼畜而下墮的五趣有情的高下分布是這樣

依此圖可知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上有快樂的天堂下是極苦的地獄兩旁是畜生與餓鬼雖在此人間但遠不及人類五趣各是有情的一類而人為五趣的中心為有情上升下墮的機紐此人本的有情觀與中國一般的鬼本論非常不同

人類的特勝

五趣中平常以為天上最好地獄最苦這是一般宗教的傳統見識怕墮地獄求生天國是他們共同的要求佛法獨到的見地卻以為人間最好這因為一切有情中地獄有寒熱苦幾乎有苦無樂畜生有殘殺苦餓鬼有饑渴苦也是苦多於樂天上的享受雖比人類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種物質欲樂精神定樂的陶醉結果是墮落所以人間最好經中常說「人身難得」[A7]的名言《增一阿含經等見品》說某「天」五衰相現——將死時有「天」勸他說你應求生善趣的人間人間有什麼值得諸天崇仰呢經上接著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A8]這即是說諸佛皆在人間成佛所以人為天的善趣值得天神的仰慕

成佛是體悟真理實現自由佛陀說法即是宣揚此真理與自由之光真理與自由是天國所沒有的有的只是物欲與定樂諸天是享樂主義者不能警覺世間的苦難不能策發向上所以惟有墮落不能獲得真理與自由釋尊曾說「我今亦是人數」(《增一阿含經四意斷品》)[A9]這可見體現真理而解脫成佛不是什麼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間才能稟受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這是《阿含經》的深義我們如不但為了追求五欲還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發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間才有可能所以說「人身難得」

佛陀何以必須出在人間人間有什麼特勝這可以分為四點來說環境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三途太苦太樂了容易墮落太苦了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人間也有近於這兩邊的形態如生活寬裕遺產豐富的由於物質的過分享受窮奢極欲每每汩沒自己弄到墮落而後已反之太貧苦了由於生活的逼迫為衣食等所苦或作殺盜等惡業少有機會能從事學問追求真理與自由苦樂均調的人間尚有此種現象何況極樂的天堂極苦的地獄經上說帝釋天為了佛法特來世間稟受但他在享受五欲時竟然完全忘記了太樂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慚愧《增一阿含經慚愧品》說「以其世間有此二法不與六畜共同」[A10]這是人畜的差別處人趣有慚愧心慚愧是自顧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於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間的法制公意向「輕拒暴惡」「崇重賢善」而前進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動力為人類所以為人的特色之一智慧三惡趣是缺少智慧的都依賴生得的本能而動作人卻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不但有世俗智相對的改善環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奧到達徹底的解脫人間的環境苦樂兼半可以從經驗中發揮出高尚的智慧如不粗不細的石頭能磨出鋒利的刀劍一樣堅忍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這世間的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為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這雖也可以應用於作惡但如以佛法引導使之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即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這四者環境是從人的環境說後三者是從人的特性說《婆沙論》解說人為「止息意」「忍」「末奴沙」[A11]三義《起世經》等說「勇猛」「憶念」「梵行」[A12]三事的勝於天上與今所說的三者相同

  • 慚愧——止息意——梵行勝

  • 智慧——末奴沙——憶念勝

  • 堅忍——忍————勇猛勝

這樣諸佛皆出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佛法不屬於三途也不屬於諸天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人生如此優勝難得生在人間又遇到佛法應怎樣盡量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前進在沒有完成正覺的解脫以前必須保持此優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惡行而墮入三途或受神教定樂所蒙惑誤向天趣——長壽天是八難之一那可以說是辜負了人身「如入寶山空手回」


校注

[A1] 此引文出自1《小部(二)經集》第四「義品」之一欲經(日譯南傳二四p.295-296)2或從巴利藏為《經集》第四品〈八品〉的 767 偈論書的引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4「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 所欲若稱遂心便大歡喜 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CBETA, T27, no. 1545, p. 176, a29-b3)
[A2] 《中阿含經》卷25〈4 因品〉(CBETA, T01, no. 26, p. 586, b23-c20)
[A3] 《中阿含經》卷3〈2 業相應品〉「略五盛陰苦」(CBETA, T01, no. 26, p. 435, c28)
[A4] 《佛祖歷代通載》卷16「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斯盡之矣」(CBETA, T49, no. 2036, p. 631, a25-27)
[A5] 《法苑珠林》卷6「死為鬼鬼者歸也」(CBETA, T53, no. 2122, p. 316, b25)
[A6] 《增壹阿含經》卷47〈49 放牛品〉(CBETA, T02, no. 125, p. 804, b11)
[A7] 《雜阿含經》卷15「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CBETA, T02, no. 99, p. 108, c7-19)
[A8] 《增壹阿含經》卷26〈34 等見品〉(CBETA, T02, no. 125, p. 694, a4-5)
[A9] 《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CBETA, T02, no. 125, p. 637, b23)
[A10] 《增壹阿含經》卷9〈18 慚愧品〉(CBETA, T02, no. 125, p. 587, b11-13)
[A11] 《法苑珠林》卷5「如婆沙論中釋人名止息意故名為人謂六趣之中能止息意故名為人謂於六趣之中能止息煩惱惡亂之意莫過於人故稱止息意也又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順情能安忍故名為忍又立世阿毘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義一聰明故二為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說人道為摩㝹沙又新婆沙論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轉輪王名曼犾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CBETA, T53, no. 2122, p. 305, b20-c4)
[A12] (1)《起世因本經》卷8〈8 三十三天品〉「閻浮提人有五種事勝瞿陀尼何等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閻浮佛出世處四者閻浮是修業地五者閻浮行梵行處」(CBETA, T01, no. 25, p. 403, a10-13)(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2「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CBETA, T27, no. 1545, p. 867, c20-21)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