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佛法概論

第十六章 在家眾的德行

第一節 一般的世間行

人天行

出世的德行是一般德行的勝進是以一般人的德行為基礎而更進一步的佛法為了普及大眾漸向解脫所以有依人生正行而向解脫的人天行佛弟子未能解脫以前常流轉於人間天上而佛法以外的常人如有合理的德行也能生於人所以佛法的世間正行是大體同於世間德行的釋尊為新來的聽眾說法總是「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如《中阿含經教化病經》)[A1]我們知道生死是相續的業力的善惡會決定我們的前途在沒有解脫以前應怎樣使現生及來生能進步安樂這當然是佛弟子關切的問題佛法不但為了「究竟樂」也為了「現法樂」與「後法樂」怎樣使現生與未來能生活得更有意義更為安樂是「增上生」的人天心行也即是修學某些德行能使現實的人生更美滿未來能生於天上人間釋尊的時代一般人或要求人間的美滿或盼望天宮的富樂自由依佛法真義說天上不如人間但隨俗方便也說生天的修行印度宗教的人天法充滿了宗教的迷信生活——祭祀祈禱咒術等而佛說的人天法即純為自他和樂的德行——施與戒及淨化自心的禪定主要為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布施不如持戒持戒不如慈悲等定這是佛為須達多長者所說的(《增一阿含經等趣四諦品》)布施是實際利他的善行但一般常含有不純正的動機如「有為求財故施或愧人故施或為嫌責故施或畏懼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誑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貴故應施或諍勝故施或妬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為名譽故施或為咒願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為聚眾故施或輕賤不敬施」(《大智度論》)[A2]這都不是佛陀所讚嘆的即使是善心淨心的布施究竟是身外物的犧牲不及持戒的功德持戒是節制自己的煩惱使自己的行為能合於人間和樂善生的目標然一般的說持戒還偏重身語的行為如慈悲喜捨等定降伏自心的煩惱擴充對於一切有情的同情這種道德心的淨化長養更是難得的即使還不能正覺解脫也能成為解脫的方便所以釋尊常說布施持戒能生人要生色界天以上非修離欲的禪定不可不過禪定是傾向於獨善的偏重於內心的如修慈悲欣厭等禪定而取著即會生於天國從正覺的佛法說還不如持戒而生於人間的穩當

正常的經濟生活

在家眾首先應顧慮到經濟生活的正常因為有關於自己家庭的和樂更有關於社會釋尊曾為少年鬱闍迦說「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雜阿含經》卷四九一經)[A3]方便具足是「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A4]如沒有知識技能從事正當的職業寄生生活是會遭受悲慘結局的《善生經》也說「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業[A5]正當的職業如「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二八三經)[A6]「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雜阿含經》卷四九一經)[A7]一切正當的職業都可以取得生活如有關淫以及占卜厭禁大稱小斗等都是不正當的特別是像陀然梵志那樣的「依傍於王欺誑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誑於王」(《中阿含經梵志陀然經》)[A8]他為了女人而假借政府的力量來欺壓民眾利用民眾的力量來欺壓政府從中貪污敲詐剝削非法取財這是不能以家庭負擔或祭祀慈善等理由而減輕罪惡的守護具足即財物的妥善保存不致損失善知識具足即結交善友不可與欺誑凶險放逸的惡人來往因為這是財物消耗的原因之一《善生經》說財產的損耗有六種原因即酗酒賭博放蕩——非時行伎樂惡友與懈怠正命具足即經濟的量入為出避免濫費與慳吝濫費無論用於那一方面都是沒有好結果的慳吝被譏為餓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給家屬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慳吝得盧至長者那樣不但無益於後世現生家庭與社會中也不會安樂釋尊提示的正常經濟生活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可說是非常適當的辦法

合理的社會生活

人在社會中與人有相互的關係要和樂生存於社會社會能合理的維持秩序應照著彼此的關係各盡應盡的義務佛曾為善生長者子說六方禮略近儒家的五倫說善生長者子遵循遺傳的宗教禮拜天地四方佛因教他倫理的六方禮六方禮即以自己為中心東方為父母南方為師長西方為妻北方為友下方為僕役上方為宗教師這六方與自己為父子師弟夫妻親友主僕信徒與宗教師的關係彼此間有相互應盡的義務不是片面的如《長阿含經》《中阿含經》的《善生經》詳說六方中的夫婦應彼此互相的保持貞操沒有君臣兄弟可攝於親友中親友原文含有上下的意味近於長官與部屬的關係對於自己的友屬應以四攝事來統攝「布施」以財物或知識提高友屬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愛語」以和悅的語言來共同談論「利行」即顧到友屬的福利事業「同事」即共同擔任事務與友屬一體同甘苦這四攝是社團尤其是領導者必備的條件所以說「以此攝世間猶車因工(御工)運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於世間」(《雜阿含經》卷二六六六九經)[A9]菩薩以四攝來化導有情負起人類導者的責任也只是這一德行的擴展主人對於僕役除了給以適宜的工作而外應給以衣食醫藥還要隨時以「盛饌」款待他給以按時的休假這在古代社會是夠寬和體貼的了六方中特別揭示師弟宗教師與信徒的關係看出釋尊對於文化學術的重視

德化的政治生活

釋尊捨王子的權位而出家對當時的政治情勢互相侵伐的爭霸戰是不滿意的他常說「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捨臥覺寂靜樂」[A10]釋尊為國際的非戰主義者對於當時的政治對於當時的君主少有論及更不勸民眾去向國王誓忠關於國族的興衰佛曾為雨勢大臣說七法(《長阿含經遊行經》)古代政治每因國王的賢明與否影響國計民生的治亂苦樂所以佛曾談到國王有十德廉恕寬容接受群臣的諍諫好惠施而與民同樂如法取財不貪他人的妻女不飲酒不戲笑歌舞依法而沒有偏私不與群臣爭身體健康如《增一阿含經結禁品》所說這是重在陶養私德為公德的根本《中本起經》說「夫為世間將(導)順正不阿抂矜導示禮儀如是為法王多愍善恕正仁愛利養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A11]這是極有價值的教說國王臨政的要道主要是公正以身作則為民眾的利益著想特別是「利以平均」使民眾經濟不致貧富懸殊這自然能得民眾的擁護達到政治的安定繁榮

佛經傳說輪王的正法治世一般解說為佛教理想的政治其實是古代印度的現實政治留傳於民間傳說中傳說阿私陀仙說釋尊如不出家要作輪王依佛經所記從眾許平等王以來古代有過不少的輪王上面說過輪王的統一四洲本為印歐人擴展統治的遺痕佛化的輪王政治略與中國傳說的仁政王政(徐偃宋襄也還有此思想)相近正法治世是「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隱」[A12]對於臣伏的小國來貢獻金銀輪王即說「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A13]正法即五戒十善的德化輪王的統一不是為了財貨領土是為了推行德化的政治使人類甚至鳥獸等得到和樂的善生

第二節 特勝的信眾行

五法具足

優婆塞與優婆夷以在家的身分來修學佛法關於家庭社會的生活雖大體如上面所說但另有獨特的行持這才能超過一般的人間正行而向於解脫修行的項目主要為五種具足(《雜阿含經》卷三三九二七經等)信具足於如來生正信因佛為法本佛為僧伽上首對如來應有堅定正確的信仰信心是「深忍樂欲心淨為性」[A14]即深刻信解而又願求實現的淨心——這等於八正道的正見正志戒具足即是五戒五戒不僅是止惡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殺生又能愛護生命在家信徒於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的於五戒外「離高廣大床」「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觀聽」「離非時食」淫戒也離夫婦間的正淫有的徹底離絕男女的淫欲稱為「淨行優婆塞」這八關齋戒與淨行是在家信眾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過著比較嚴肅的生活以克制自心的情欲施具足如說「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A15]「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產想在家信眾必須心住非家才能成出離心而向解脫供施父母師長三寶出於尊敬心布施孤苦貧病出於悲憫心也有施捨而謀公共福利的如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雜阿含經》卷三六九九七經)[A16]上二種等於八正道的正語到正精進聞具足施與戒重於培植福德要得佛法的正知見進求正覺的解脫非聞法不可這包括「往詣塔寺」「專心聽法」「聞則能持」「觀察甚深微妙義」等慧具足即「法隨法行」而體悟真諦——這等於八正道的從精進到正定佛為鬱闍迦說四種具足將聞併入慧中因為聞即是聞慧這樣才算是「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A17]以信心為根本以施戒為立身社會的事行以聞慧為趨向解脫的理證名符其實的優婆塞優婆夷真不容易但這在佛法中還是重於自利的如能自己這樣行又教人這樣行「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這才是「於諸眾中威德顯曜」的「世間難得」者(《雜阿含經》卷三三九二九經)[A18]五法而外如修習禪定在家眾多加修四無量心

六念

在家的信眾於五法而外對心情怯弱的每修三念念佛念法念僧或修四念即念三寶與戒或再加念施或更加念天共為六念這都見於《雜阿含經》這主要是為在家信眾說的如摩訶男長者聽說佛與僧眾要到別處去心中非常難過(《雜阿含經》卷三三九三二九三三經)還有難提長者(《雜阿含經》卷三〇八五七八五八經)梨師達多弟兄(《雜阿含經》卷三〇八五九八六〇經)也如此訶梨聚落主身遭重病(《雜阿含經》卷二〇五五四經)須達多長者(《雜阿含經》卷三七一〇三〇經等)八城長者(《雜阿含經》卷二〇五五五經)達磨提離長者(《雜阿含經》卷三七一〇三三經)也身患病苦賈客們有旅行曠野的恐怖(《雜阿含經》卷三五九八〇經)比丘們有空閒獨宿的恐怖(《雜阿含經》卷三五九八一經)這因為信眾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為生死別離荒涼淒寂的陰影所惱亂所以教他們念(觀想)三寶的功德念自己持戒與布施的功德念必會生天而得到安慰這在佛法的流行中特別是「念佛」有著非常的發展傳說佛為韋提希夫人說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還是為了韋提希遭到了悲慘的境遇所以龍樹《十住毘婆沙論》說這是為心情怯弱者所作的方便說這種依賴想念而自慰本為一般宗教所共同的神教者都依賴超自然的大力者從信仰祈禱中得到寄託與安慰念佛等的原理與神教的他力——其實還是自力並沒有什麼差別經中也舉神教他力說來說明如說「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闘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雜阿含經》卷三五九八〇經又參《增一阿含經高幢品》)[A19]他力的寄託安慰對於怯弱有情確有相對作用的但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如以此為能得解脫能成正覺怕不是釋尊的本意吧

在家信眾的模範人物

現在舉幾位佛世的在家弟子略見古代佛教信眾處身社會的一斑須達多是一位大富長者財產商業貸款遍於恆河兩岸自信佛以後黃金布地以築祇園而外「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雜阿含經》卷三七一〇三一經)[A20]對於自己的家產能離去自我自私的妄執看為佛教徒共有的財物這是值得稱歎的波斯匿王大臣梨師達多弟兄也如此「家中所有財物常與世尊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共受用不計我所」(《雜阿含經》卷三〇八六〇經)[A21]須達多受了佛的指示所以說「自今已後門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行路乏糧食者[A22]從此彼「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內布施無量」(《增一阿含經護心品》)[A23]這難怪須達多要被人稱為「給孤獨長者」[A24]難提波羅是一位貧苦的工人他為了要養活盲目的老父母所以不出家卻過著類似出家的生活他不與寡婦童女交往不使用奴婢不畜象馬牛羊不經營田業商店他受五戒八戒而且不持不蓄金銀寶物他專門作陶器來生活奉養父母農業是多少要傷害生命的商業的「以小利侵欺於人」[A25]也不免從中剝削畜牧是間接的殺害佛法中沒有奴婢所以他採取工業生活(《中阿含經頻婆陵耆經》)工業在自作自活的生活中更適宜佛法的修學摩訶男是佛的同族弟兄淨飯王死後由他攝理迦毘羅國的國政他誠信佛法佛讚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增一阿含經清信士品》)[A26]在流離王來攻伐釋種大肆屠殺時摩訶男不忍同族的被殘殺便去見流離王說「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並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A27]那知他投水自殺時自己以髮繫在樹根上使身體不致浮起來這大大的感動了毘流離才停止了殘酷的屠殺(《增一阿含經等見品》)佛弟子的損己利人是怎樣的悲壯呀


校注

[A1] 《中阿含經》卷6〈3 舍梨子相應品〉(CBETA, T01, no. 26, p. 460, b23-24)
[A2] 《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40, c29-p. 141, a6)
[A3] 《雜阿含經》卷4(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7)
[A4] 《雜阿含經》卷4(CBETA, T02, no. 99, p. 23, a29)
[A5] 《長阿含經》卷11(CBETA, T01, no. 1, p. 72, b14)
[A6] 《雜阿含經》卷48(CBETA, T02, no. 99, p. 353, b3-5)
[A7] 《雜阿含經》卷4(CBETA, T02, no. 99, p. 23, a29-b1)
[A8] 《中阿含經》卷6〈3 舍梨子相應品〉(CBETA, T01, no. 26, p. 456, c3-4)
[A9] 《雜阿含經》卷26「以此攝世間猶車因[6]釭運世無四攝事母恩子養忘亦無父等尊謙下之奉事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於世間」(CBETA, T02, no. 99, p. 185, a23-27)[6]釭=工【宋】【元】【明】【聖】
[A10] 《雜阿含經》卷46(CBETA, T02, no. 99, p. 338, c18-19)
[A11] 《中本起經》卷1〈4 度瓶沙王品〉(CBETA, T04, no. 196, p. 152, c23-p. 153, a1)
[A12] 《中阿含經》卷30〈1 大品〉(CBETA, T01, no. 26, p. 619, a7-8)
[A13] 《長阿含經》卷6(CBETA, T01, no. 1, p. 40, a16-18)
[A14] 《成唯識論》卷6(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2-23)
[A15] 《雜阿含經》卷33(CBETA, T02, no. 99, p. 236, c2-4)
[A16] 《雜阿含經》卷36(CBETA, T02, no. 99, p. 261, b7-10)
[A17] 《雜阿含經》卷33「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2]其具足滿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CBETA, T02, no. 99, p. 237, a4-20)
[A18] 《雜阿含經》卷33「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CBETA, T02, no. 99, p. 237, b2-19)
[A19] 《雜阿含經》卷35(CBETA, T02, no. 99, p. 254, c25-p. 255, a2)《增壹阿含經》卷14〈24 高幢品〉(CBETA, T02, no. 125, p. 615, a10-b6)
[A20] 《雜阿含經》卷37(CBETA, T02, no. 99, p. 269, c1-2)
[A21] 《雜阿含經》卷30(CBETA, T02, no. 99, p. 219, a19-20)
[A22] 《增壹阿含經》卷4〈10 護心品〉(CBETA, T02, no. 125, p. 564, c11-13)
[A23] 《增壹阿含經》卷4〈10 護心品〉(CBETA, T02, no. 125, p. 565, a5-7)
[A24] 《雜阿含經》卷22「世尊問給孤獨長者『汝名何等』長者白佛『名須達多以常給孤貧辛苦故時人名我為給孤獨』」(CBETA, T02, no. 99, p. 158, b11-14)
[A25] 《中阿含經》卷12〈6 王相應品〉(CBETA, T01, no. 26, p. 499, c3-4)
[A26] 《增壹阿含經》卷3〈6 清信士品〉「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訶納釋種是」(CBETA, T02, no. 125, p. 560, a17-18)
[A27] 《增壹阿含經》卷26〈34 等見品〉(CBETA, T02, no. 125, p. 692, a3-4)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