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佛法概論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統一

第一節 三法印

略說

三法印為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來衡量若與此三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依此三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為法印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A1]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A2]一句這就成為四法印了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三法印就足夠了三法印是於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三性無論學者的漸入頓入三法印有著深切的關聯不能機械的分割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是無常無常的是苦否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訴他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依這類的經文可見三者是相關而貫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靜即是解脫也即是空佛曾這樣說「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A3]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這從緣起的空義而開顯所以經中常說「出世空(性)相應緣起」[A4]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歸於空寂這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方法與目的

三法印的真實性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為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為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為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為安隱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隱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如擴充三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A5]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三法印的實踐性

佛說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面解說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實踐的過程這三者的深義本是同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脫門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門由於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三印如完備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解脫」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一切愛欲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這可見三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真相與修行的歷程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一切都綜合而統一了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龍樹在《大智度論》裡說無常為空門空為無生門這也是合於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即是無我無生即是涅槃的異名

第二節 三法印與一法印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本章的標題是三大理性的統一三者能不能統一有的學者以為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是相反的因為凡是無常的即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的涅槃是無為法無為是不生不滅的生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為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其實三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三者的即著重於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於有為與無為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諸法的所以相生還滅可以這樣的理解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因緣離散所以一切法歸於滅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裡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如真是實有的那也就用不著生了如確乎是真實有它也決不會滅所以從一切法的相生還滅理解它本來無自性空的本來無我的

這三印統一於空無我的思想非常深徹惟有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等才能完滿的通達且拿佛《化迦旃延經》來說迦旃延是佛弟子中「論議第一」的佛為他說中道法世人依於二見墮於有邊與無邊佛說中道的緣起法即不落二邊一般人見到法生就起有見見到法滅就起無見如常人見一朵花以為實有此花體等到花謝落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了小孩從母胎出生以為實有這個有情自體等到死了又以為什麼都沒有了世間常人總是如此實有實無的倒見佛說緣起法就不同了見到法的生起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法的名果都可以說有因此而不起無見見到法的滅去知道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此而不起有見能離有無二見就是安住於中道了不解緣起本空容易認為佛法是詭辯為什麼常人會於生滅法起有無見到了佛弟子還是照樣的生滅就不生有無見呢不知道這因為常人的心目中總是認為真實不空的所以見生見滅即落於有見無見學佛的了達一切法本是空無我的一切現象的有生有滅佛法並不否認它現象確是有因果體用的有現起與還滅的但沒有一些是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僅是如幻的生滅而已能把握這一點就不落有無正處中道了

無常與常的貫徹即在這緣起的空無我中建立照上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滅都是緣起本空的緣起法的歸於滅說它是空這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三印了一部分學者的誤會即以為涅槃是要除滅什麼如海中的波浪息滅才能說是平靜一樣因此常與無常生滅與不生滅對立而不能統一對於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也打成兩橛要是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那麼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所以佛弟子的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它個本來如是三法印那裡是隔別對立而不可貫通呢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乎多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實這不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有兩樣無常無我寂滅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無常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雜阿含經》(卷一〇二七〇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A6]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然而真得無我智的真能體證涅槃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中必然通達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由於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如實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滅滅的即不能生沒有變異可說即不成其為無常了所以延續的生滅無常相如從法性說無常即無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所以從法性說無我即無有我性無我性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這樣相續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即解脫而證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立約法性說這即是諸法本性本來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涅槃無生性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是同一空性會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否則執無我執無常墮於斷滅中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

佛為一般根性大抵從無常無我次第引入涅槃但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兩邊聲聞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門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三法印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為究竟還要悲願利他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拘滯名相的傳統學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久之大乘者也數典忘祖自以為一法印而輕視三法印了惟有龍樹的中觀學能貫徹三印與一印如《大智度論》(卷二二)「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A7]又說「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A8]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


校注

[A1] (1)《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法印有三一諸行無常二涅槃寂靜三諸法無我」(CBETA, T45, no. 1861, p. 246, b5-6)(2)《雜阿含經》卷10「色無常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CBETA, T02, no. 99, p. 66, b13-14)
[A2] 《雜阿含經》卷17「諸所有受悉皆是苦」(CBETA, T02, no. 99, p. 121, a10-11)
[A3] 《雜阿含經》卷9「眼空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9)
[A4] 《雜阿含經》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5)
[A5] 《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71, a27-28)《大智度論》卷31〈1 序品〉「汝說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無常今有後空答曰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為空」(CBETA, T25, no. 1509, p. 290, c2-8)
[A6] 《雜阿含經》卷10(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A7]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8-10)
[A8] 《大智度論》卷22〈1 序品〉「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CBETA, T25, no. 1509, p. 222, c1-6)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