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爾時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十方盡虗空法界一切世界右遶十帀。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暎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A1]已。而來右遶菩薩眾會。
第四正釋文。通品大文分七。一加分。二本分。三請分。四說分。五顯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頌總攝分。今初有二。先毫光加請主。後口光加說主。前中三。初光。次加。後益。光中有十。分三。初光出處。眉間者表證通。離有無二邊故。表無住道。離真應二邊故。白毫者表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二放大下辨光名體。如所說故。三無量下八段。皆是光業。初眷屬光。即是因業。總攝諸法。皆此生故。四其光下舒業。五顯現下敬業。六覺悟下覺樂。七除滅下正業。八暎蔽下障伏業。九顯示下示現業。十作是下卷業。
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
二正明加相。所以加此菩薩者。如名所顯故。性有二義。一種性義。因所起故。二法性義。若真若應皆此生故。亦有釋云。此之妙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加性起稱。此釋無違大理。以文殊大智為能顯。普賢法界為所顯。共成毗盧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也。從頂入者是加持相。妙智之極方能顯故。
時此道場一切大眾身心踊躍生大歡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來放大光明必當演說甚深大法。
三加益中二。先大眾同欣。知法將被故。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於蓮華座上。偏袒右肩右跽合掌一心向佛而說頌言。
一爾時下妙德領旨。知令法主故。於中二。先長行。身心致敬。跽者跪也。
後偈頌讚請。十偈分二。前五讚。後五請。前中初一總讚申敬。餘四別讚放光。中有讚因讚果讚用等。
後五中。初一自敘得益。即是領旨。次偈領眾意請。次偈歎眾堪聞。次偈敘佛令請。後偈正說主。[A5]已領佛意。故不請佛。
爾時如來。即於口中放大光明名無礙無畏。百千億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盡虗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繞十帀。顯現如來種種自在。開悟無量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暎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A6]已。而來右遶菩薩眾會。入普賢菩薩摩訶薩口其光入[A7]已。普賢菩薩身及師子座。過於本時及諸菩薩身座百倍。唯除如來師子之座。
第二口光加說主者。示所請故。文中三。初光次加後益。今初亦十。一出處。口放者表教導傳通故。二光名令得無礙辯。不畏大眾及深理故。餘如前辯。二入普下加中入口者。教以口傳故。如佛說故。加普賢者。是普賢行之果故。所證法界由理顯故。三其光入下明益中。唯除如來揀師資故。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佛所示顯廣大神變。令諸菩薩皆生歡喜。不可思議。世莫能知。是何瑞相。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我於往昔見諸如來應正等覺。示現如是廣大神變。即說如來出現法門。如我惟忖。今現此相當說其法。說是語時一切大地悉皆震動。出生無量問法光明。
時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願為我說。佛子。此諸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眾會。皆久修淨業念慧成就。到於究竟大莊嚴岸。具一切佛威儀之行。正念諸佛未曾忘失。大悲觀察一切眾生。決定了知諸大菩薩神通境界。[A10]已得諸佛神力所加。能受一切如來妙法。具如是等無量功德。皆[A11]已來集。佛子。汝[A12]已曾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所承事供養。成就菩薩最上妙行。於三昧門皆得自在。入一切佛祕密之處。知諸佛法斷眾疑惑。為諸如來神力所加。知眾生根隨其所樂。為說真實解脫之法。隨順佛智演說佛法到於彼岸。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哉佛子。願說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法。身相言音。心意境界。所行之行。成道轉法輪。乃至示現入般涅槃。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如是等事願皆為說。
第三請分中有長行與偈。前中四。一總舉法請。二佛子此諸下歎眾生堪聞。二佛子汝[A13]已下歎說主具德。四善哉下標章別請。前二可知。三中別歎十事。一供多佛。必曾聞故。二成妙行。曾[A14]已修故。三定自在。有所依故。四親證入故。五知教道故。六除他疑故。七上力加故。八審根器故。九能隨說故。十順智到彼岸。得意深故。有如是下總結。既有說德。堪宜說故。第四標章別請中初句讚善。躡前三段。後列十事以顯無盡。一如來出現之法。此是總相總集多緣成出現法。法含軌持。餘九是別。初三即三業祕密。四境即智之所緣。亦分齊境。五依境修行。通因通果。六成菩提道。七成轉法輪。八應必是涅槃。九若存若亡。見聞皆益。備斯九事。一化始終。如是下結。
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欲重明此義。向普賢菩薩而說頌言。
三有五偈。歎德勸請。通頌後三段。於中初偈總讚請。次二偈勸說之方。以法深難領。故請因喻。次一偈半歎眾堪聞。末後半偈結請所說。淨心。無所說過。具演文義周圓。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如來性起妙德等諸菩薩大眾言。佛子。此處不可思議。
第四說分。大分為二。初別答十問。後佛子如來以一切譬下總以結酬。今初十段答前十問。各有長行偈頌。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現之法。長行中二。初標告歎深。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
二所謂下隨義別顯。於中三。初法說深廣。酬前因緣。二佛子譬如下喻明深廣。雙酬因喻。三佛子至知如來出現下總結成益。結上十喻。初中分三。謂標釋結。今總多因成出現果。
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二何以下釋。於中二。先徵以總釋。後何等為下徵數別明。今初。先返釋緣。約能成之緣事。即所成因體。後以十下順釋。向言無量。乃是總相。今明有十個無量。以顯無盡。理實則有百千阿僧祇數無量。此十無量皆遍十喻。言百千者。古人云以十無量入中十喻成百。以後結中十句一一結前百門為千。其中更有別義。方成無量。今以下。列十中門門皆云無量。則不相入。是知百千之言。但是數之總稱。
何等為十。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過去無量清淨殊勝志樂所成故。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淨道所成故。過去無量清淨功德藏所成故。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二徵數別明中一始發大心。誓期出現故。此心何相。二明上求勝志。三明下化慈悲。四行以續願。此行謂何。五明不出福智。六別顯福嚴。七別明智嚴。八淨前功德。九嚴前智慧。所謂方便道。教道。證道。無住道。正道。助道。一道。二道等。皆莊嚴故。十窮究法源。真實智故。
佛子。如來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
三結中。既皆昔因多法圓滿。令二利果一時出現。故出現言通真通應。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緣無量事方乃得成。
第二喻明深廣中十喻。各三。謂喻合結。喻酬譬喻。合酬因緣。故文云。非以一緣一事而得出現。又前法說多約法因。此中合文多約現緣。十中一大興造喻。此喻為總。總喻眾緣以成出現。故云以無量緣等。下說雲雨皆此所霔。初喻中四。一總辨多總。二別顯緣相。三顯彼因起。四性相結成。今初。先返後順。緣即因緣。如眾生業及風雨等。事即事相。謂如所持水及宮殿等。
所謂興布大雲。降霔大雨。四種風輪相續為依。其四者何。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諸處所故。四名莊嚴。莊嚴分布咸善巧故。
二別顯中。先雲雨上霔。後風輪下持。一能持者。若無此輪而無停處。二水若不減礙起天宮。三水雖[A19]已減假此成立。謂減一節水起一重天。如嚴冬急流重重氷結。四雖起總處。無別莊嚴。故須第四。
如是皆由眾生共業及諸菩薩善根所起。令於其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
三顯彼因起。謂上雲等略由二因。一眾生外增上業。言共業者。謂多有情應生此界。共業同變。於中有四句。謂共中共等。二菩薩善根。此有二意。一約同居。謂地前菩薩。二約能化。謂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等。便修彼因以助彼國。故有眾生類即菩薩佛國。令於其中下顯受用果。謂先成器界。後成眾生。依之而住。各隨所宜者。謂水族眾生得水受用等。又人羅剎宮殿無礙。菩薩眾生淨穢同居。
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無有生者。無有作者。無有知者。無有成者。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第四性相結成。中先結前生後。後法性如是下正結。此句為總。此法性言通於性相。無有生下別顯性定。亦遮妄計。謂非冥性微塵等生。非自在梵王等作。無神我能知。上三顯能作。空無有成者顯所作。空雖能所俱空。不礙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無礙。為法性如是。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因緣無量事相。乃得成就。所謂曾於過去佛所聽聞受持大法雲雨。因此能起如來四種大智風輪。何等為四。一者念持不忘陀羅尼大智風輪。能持一切如來大法雲雨故。二者出生止觀大智風輪。能消竭一切煩惱故。三者善巧迴向大智風輪。能成就一切善根故。四者出生離垢差別莊嚴大智風輪。令過去所化一切眾生善根清淨。成就如來無漏善根力故。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作。而得成就。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一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次合中。略不合第三顯彼所因。以次下二喻各別合故。合四輪中前三是因。後一二利果滿。因圓果滿。佛出現故。一品之內。多以依喻正者。非唯義類相似。實則外由內變。故令外器全似於內。是以上云菩薩善根所起。眾生共業所生等。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將欲成時。大雲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處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將欲成時。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名成就如來出現。一切二乘心志狹劣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諸大菩薩心相續力。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二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洪霔大千喻。此之雲雨。即前喻中興雲降雨。正喻法門廣大難知。周十方故。言心相續力者。若約信受。但是圓機。堅種相續。能受深旨。若約具受。則八地[A20]已上得無盡陀羅尼。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來雲雨說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薩。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復次佛子。譬如眾生以業力故。大雲降雨。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以諸菩薩善根力故。興大法雲。雨大法雨。亦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三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雲雨無從喻。菩薩善根如生共業感彼出現。法雲法雨機感而現。非先有一方所從彼而來。機謝而去。亦非歸至舊所。故體無生滅。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霔大雨。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若欲算計徒令發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以過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無不明了。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一切眾生聲聞獨覺所不能知。若欲思量心必狂亂。唯除一切世間主菩薩摩訶薩。以過去所修覺慧力故。乃至一文一句入眾生心無不明了。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四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四大雨難知喻。喻深非心境。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即能知之。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雨之時。有大雲雨名為能滅。能滅火災。有大雲雨名為能起。能起大水。有大雲雨名為能止。能止大水。有大雲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摩尼諸寶。有大雲雨名為分別。分別三千大千世界。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興大法雲。雨大法雨。有大法雨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有大法雨名為能起。能起一切眾生善根。有大法雨名為能止。能止一切眾生見惑。有大法雨名為能成。能成一切智慧法寶。有大法雨名為分別。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五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五大雨成敗喻。況佛滅惑成德。喻中初一即壞界之時。二即以水止水。合中初二滅惑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即止觀雙運。後一權智照機。又無二同二乘。無三同外道。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其所雨無量差別。如來出現亦復如是。雨於大悲一味法水。隨宜說法無量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六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六一雨隨別喻。喻佛一味隨器。隨器即合差別。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於人及餘眾生諸所住處。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善根諸行智慧。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諸眾生善根異故。所起宮殿種種不同。如來大悲一味法雨隨眾生器而有差別。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七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七勝處先成喻。喻佛勝緣先濟德。文中先正明。後佛子譬如下牒以釋疑。先成由業成。法異由機殊。不乖一味。
復次佛子。譬如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生。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蓮華名如來出現功德寶莊嚴。復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時摩醯首羅淨居天等見是華[A21]已。即決定知於此劫中有爾所佛出興於世。佛子。爾時其中有風輪起名善淨光明。能成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淨光莊嚴。能成欲界諸天宮殿。有風輪起名堅密無能壞。能成大小諸輪圍山及金剛山。有風輪起名勝高。能成須彌山王。有風輪起名不動。能成十大山王。何等為十。所謂佉陀羅山。仙人山。伏魔山。大伏魔山。持雙山。尼民陀羅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雪山。有風輪起名為安住。能成大地。有風輪起名為莊嚴。能成地天宮殿。龍宮殿。乾闥婆宮殿。有風輪起名無盡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有風輪起名普光明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諸摩尼寶。有風輪起名堅固根。能成一切諸如意樹。佛子。大雲所雨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眾生善根不同故風輪不同。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第八事別由因喻。喻佛成辦大事德。亦是德殊由智喻。喻中分三。初蓮華表佛。總中略無。名出現者表佛現故。而言大者。準大悲經第三云。有千葉故。光照十方者。金色光也。言爾所佛者。有千枝華表千佛故。故劫名賢。賢善多故。餘多同此。二佛子爾時下風輪起處者。即有力遙持。廣前建立風輪。二佛大雲下結因有屬。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放於無上大智光明。名不斷如來種不思議智。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與諸菩薩一切如來灌頂之記。當成正覺出興於世。佛子。如來出現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清淨離垢。能成如來無漏無盡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照。能成如來普入法界不思議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持佛種性。能成如來不傾動力。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逈出無能壞。能成如來無畏無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一切神通。能成如來諸不共法一切智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出生變化。能成如來令見聞親近所生善根不失壞智。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普隨順。能成如來無盡福德智慧之身。為一切眾生而作饒益。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究竟。能成如來甚深妙智。隨所開悟。令三寶種永不斷絕。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種種莊嚴。能成如來相好嚴身。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復有無上大智光明名不可壞。能成如來法界虗空界等殊勝壽命無有窮盡。
二合中亦三。先合蓮華表佛喻。於中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1]小遍滿故。於生生蓮華謂不斷種性。普照十方。合上光照十方。與諸菩薩下合知佛當出。第二佛子下合風輪起處。喻此十智光次第。合前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實之權。所成唯差別之德。故下結云同一體性。
佛子。如來大悲一味之水無有分別。以諸眾生欲樂不同根性各別。而起種種大智風輪。令諸菩薩成就如來出現之法。佛子。一切如來同一體性大智輪中。出生種種智慧光明。
第三含結因有屬。於中三。一結因。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風輪不同。此輪由一節水減一重輪生。如澄水垽。令推能成由一味大悲。二佛子一切下結果。即所成之大智。從一實智隨權而生。合上風輪差別。故世界差別。
佛子。汝等應知如來於一解脫味。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眾生念言。此是如來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薩不於佛所曾種善根。能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但以諸佛威德力故。令諸眾生具佛功德。而佛如來無有分別無成無壞。無有作者。亦無作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八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結緣。即由眾生異。合上以眾生善根不同。兼釋外疑。於中又三。初牒前正理。一解脫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義。悲及解脫。二文影略。種種功德通能所二智。二眾生念言。舉外疑情。然感應之道略有三義。一互相成。二互相奪。三緣成性空。今眾生以緣奪因。純推佛力。失因緣義。三佛子此非下如來為釋。於中初以因奪緣。一向言非。次但以下為說正義。初句因緣相成。後而佛下有二義。一成上因緣。雖隨眾生心無分別。三成第三義了性空故。緣成故無成。無成故無壞。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
復次佛子。如依虗空起四風輪能持水輪。何等為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堅固。此四風輪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虗空。處空無所依。雖無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能安住。
第九四輪相倚喻。況佛體用依持德。亦廣建立風之別義。喻中二。先明能持之風。有四者。一一時持水名安住。二多時不動名常住。三與劫齊量。四體性堅密。是以俱舍云。假使有一大諾建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彼但有一。與此不同。二此四下四輪相依。準俱舍論。次上水輪厚八洛叉。洛叉億也。次上更有金輪厚三億二萬由旬。然其世界。或說三輪成。謂風水金。或說五輪。謂下加虗空。上加大地。今欲稱法合成四輪。則地中含金亦地故。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依無礙慧光明起佛四種大智風輪。能持一切眾生善根。何等為四。所謂普攝眾生皆令歡喜大智風輪。建立正法令諸眾生皆生愛樂大智風輪。守護一切眾生善根大智風輪。具一切方便通達無漏界大智風輪。是為四。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徧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九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風。一未信入者以四攝普攝。示以正理。二[A22]已信愛者建立教法。三[A23]已入法者令其成行。四[A24]已成行者令其得果。二佛子下合四輪相依。一慈悲合地。能厚載故。二方便合水。曲隨器故。出現合風。力能持故。無礙合空。如空無礙故。故淨名云。其無礙慧無若干故。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既成就[A25]已。饒益無量種種眾生。所謂水族眾生得水饒益。陸地眾生得地饒益。宮殿眾生得宮殿饒益。虗空眾生得虗空饒益。如來出現亦復如是。種種饒益無量眾生。所謂見佛生歡喜者得歡喜益。住淨戒者得淨戒益。住諸禪定及無量者得聖出世大神通益。住法門光明者得因果不壞益。住無所有光明者得一切法不壞益。是故說言如來出現饒益一切無量眾生。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十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十大饒益喻。況佛利世德。別顯總中一切眾生各隨所宜而得受用。合中次第合前四益。見佛生喜如魚得潤故。戒如平地萬善出生故。定如宮室得安息故。慧如虗空不可壞故。於中二句。初不壞事。後不壞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如來出現。則知無量知成就無量行故。則知廣大知周徧十方故。則知無來去知離生住滅故。則知無行無所行知離心意識故。則知無身知如虗空故。則知平等知一切眾生皆無我故。則知無盡知徧一切剎無有盡故。則知無退知盡後際無斷絕故。則知無壞知如來智無有對故。則知無二知平等觀察為無為故。則知一切眾生皆得饒益。本願迴向自在滿足故。
第三結成益中有十一句。各別結上十門。以九十二句結第九門。故有十一。一多因出現故。二廣故難受。三無生故無從。四非心識故思必發狂。五如空故惑見雙忘。六平等無我故一味。七由無盡故諸乘變化。八後際無斷故佛種不斷。九無對即無礙慧。十為無為平等。即攝三輪。歸無礙慧。十一本為眾生故令利益滿足。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第二偈頌。三十七頌分三。初十四頌歎深許說。次二十二頌頌上十喻。後一頌結說無盡。不頌上文。今初分二。前十一頌歎深難量。後三頌誡聽說。今初亦二。初偈總歎。頌前標告不思議言。後十別歎。即次第頌前總結十一句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既結喻。今此亦即通頌前喻。喻則性相雙明。此中多約性說。古性起彌復有由。
一無邊量。即無量義。
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
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唯此第三偈似頌第五如空。第六偈似頌第三無生滅。然取義不同。故皆案次。
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
五徧於一切非一切者。即如空義。
六體性平等。即平等無我義。
七前徧諸剎。此徧三世。文綺互耳。
八無變易故盡後際。
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
十本願現身故能成益。
第二誡聽許說中分二。初一誡聽勸修。淨意如空。總以喻顯。下二句別顯。一離妄取。如彼淨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障礙故。斯則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妄息。故諸取皆寂。若斯則不滯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則暗蹈佛境界矣。此為心要請後學思行。後二句許說分齊。於中初半偈結前生後。後偈半正示分齊。牒舉十門。略無行者二業攝故。闕正覺者導師中攝。或復略無。
第二頌前十喻。即為十段。初喻四頌。以是總故。餘九各二。今初文二。前二頌總顯多緣。後二頌別顯緣相。其第九喻合云方便依智者。智即頌前出現。然初無礙慧是佛實智。中二皆權。於中智即知事。方便隨機。合上即權實無礙。對初即悲智雙遊。
三結說無盡。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見如來應正等覺身。
第二別答出現九門先明身業。後八依故。長行中二。先標舉。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於無量處見如來身。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徧一切處見於如來。
後釋相。於中三。初就法總明。次約喻別顯。後就法總結。然總中五遍通喻中十身。結中十句別結十喻。亦同前出現。今初有四。一總教廣見。二何以故徵其所由。三諸菩薩下反釋所以。四應徧一切下順以結酬。就反釋中。總舉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調伏法。事是調伏眾行事。故晉經名行。身即是正。國土是依。生是所化。四順結中。應飜上五成五無量界。身為能徧。四為所遍。一遍法界。二遍調伏界。三調伏加行界。四遍世界。五遍眾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略也。第二佛子譬如下約喻別顯中。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一周遍十方身。二無著無礙身。三普入成益身。四平等隨應身。五無生潛益身。六圓迴等住身。七無心普應身。八窮盡後際身。九嚴剎益生身。十嚴好滿願身。此即八地十身而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勢。四菩提。五莊嚴。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願。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故。偈云日月出現故。五莊嚴者一一毛孔隨好光明。以莊嚴故。餘文並顯。顯此十身。舉十喻況。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謂喻合結。
佛子。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虗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今初虗空周遍喻。況周遍十方身。故下結云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喻中先直示。後徵釋。徵云至不至別何得俱耶。以一無身釋上二義。由無身故無可得至。亦以無故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故遍入色中。法準喻知。此以事空以況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經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為眾生下此釋外疑。
復次佛子。譬如虗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而彼虗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如來身亦復如是。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眾生世出世間諸善根業皆得成就。而如來身無有分別。亦無戲論。何以故。從本[A26]已來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皆永斷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二空無分別喻。況無著無礙身。故結云所行無礙如虗空故。空無分別。不礙顯色。智無分別。不礙利生。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閻浮提。無量眾生皆得饒益。所謂破闇作明。變濕令燥。生長草木。成熟穀稼。廓徹虗空。開敷蓮華。行者見道。居者辦業。何以故。日輪普放無量光故。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以無量事普益眾生。所謂滅惡生善破愚為智。大慈救護。大悲度脫。令其增長根力覺分。令生深信捨離濁心。令得見聞不壞因果。令得天眼見歿生處。令心無礙不壞善根。令智修明開敷覺華。令其發心成就本行。何以故。如來廣大智慧日身。放無量光普照耀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三日光饒益喻。喻普入成益身。普入法界故。喻合皆有總別釋成。合中別內有十種益。合前八句。初二合初句。世出世異故。三拔四流之苦。與出世之樂。拯二乘沉定水之苦。與菩提樂。皆樂濕令燥之義。四道品通長二乘草木。五信有二義。一成上義。信能增長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如來地故。六七二句合廓徹虗空。一得見聞四諦因果智。二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淨照徹故。八有二義。令心無礙。成上徹空不壞善根。成下蓮華。如赤蓮華不得日光。翳死無疑。二乘善根。若遇智日則便不壞。九正合開華。上[A27]已開不壞。今未開令開。十合後二句。發菩提心即見大道。成就本行是辦家業。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閻浮提。先照一切須彌山等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後照於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而彼如來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大行乃至後照邪定眾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無礙無障無所分別。
第四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隨應身。由住真際故無私平等。文中二。先正喻。後重舉釋疑。前中黑山喻緣覺者。無法空之光故。不出功德故。不同菩薩十大山王表十地故。高原喻聲聞者。不生佛法蓮華故。大地一種通含三聚。取決定生處喻正定聚。得緣方生喻不定聚。砂鹵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捨。故皆等照。
佛子。譬如日月隨時出現。大山幽谷普照無私。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有分別。隨諸眾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種種有異。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四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後釋疑云日光是一。佛智萬殊。豈為同喻。釋云豈不向說但隨山地有高下耶。故知但隨眾生智慧不同。佛無私智無若干也。未違前喻。又既約機說異。照高未能兼下。照下而猶照高。又若捨化。先捨於小。次捨於中。唯菩薩高山盡日蒙照。思之。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生盲眾生無眼根故未曾得見。雖未曾見然為日光之所饒益。何以故。因此得知晝夜時節受用種種衣服飲食。令身調適離眾患故。
第五日益生盲喻。喻佛無生潛益身。有目者覩。非是獨為。生盲不見亦未曾滅。以潛益故。
如來智日亦復如是。無信無解。毀戒毀見。邪命自活。生盲之類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雖不見佛智慧日輪。亦為智日之所饒益。何以故。以佛威力令彼眾生所有身苦及諸煩惱未來苦因皆消滅故。
合中二。先略後廣。略中五事皆盲。而無信為總。故云無信眼故。此即涅槃闡提三罪。無信斷善即一闡提。無解毀見即謗方等。毀戒邪命即犯四重禁作五逆罪。此四至惡。猶有佛性。亦為饒益。令離苦集。
佛子。如來有光明名積集一切功德。有光明名普照一切。有光明名清淨自在照。有光明名出大妙音。有光明名普解一切語言法令他歡喜。有光明名示現永斷一切疑自在境界。有光明名無住智自在普照。有光明名永斷一切戲論自在智。有光明名隨所應出妙音聲。有光明名出清淨自在音。莊嚴國土成熟眾生。佛子。如來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種光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五百光明普照上方種種剎中種種佛所諸菩薩眾。
後廣顯中二。先能益光。後所益眾。今初二。先列十光。後結分齊。今初十中。初三成二莊嚴慧中二句。一普照事。一照淨理。次三成三慧。初二成聞慧。後一成思修。後四成四智。大圓鏡智無住普照故。平等性智絕戲論故。妙觀察智隨應演故。成所作智嚴土化生故。佛子下結數分齊。以日有千光。故結云千。實乃無數。五百照下者五位自分故。五百照上者五位勝進故。
其菩薩等見此光明。一時皆得如來境界。十頭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手十足十地十智皆悉清淨。彼諸菩薩先所成就諸處諸地。見彼光明轉更清淨。一切善根皆悉成熟趣一切智。住二乘者滅一切垢。其餘一分生盲眾生。身既快樂心亦清淨。柔輭調伏堪修念智。
二所益中有四。初益菩薩。二益二乘。三益生盲。四益惡趣。菩薩有二種益。一益圓機。頓證佛境。二益權機。令熟趣實。諸處謂五眼等。諸地謂種性地等。
地獄餓鬼畜生諸趣所有眾生。皆得快樂。解脫眾苦。命終皆生天上人間。佛子。彼諸眾生不覺不知以何因緣以何神力而來生此。彼生盲者作如是念。我是梵天。我是梵化。是時如來住普自在三昧。出六十種妙音而告之言。汝等非是梵天亦非梵化亦非帝釋護世所作。皆是如來威神之力。彼諸眾生聞是語[A28]已。以佛神力。皆知宿命生大歡喜。心歡喜故自然而出優曇華雲。香雲。音樂雲。衣雲。蓋雲。幢雲。旛雲。末香雲。寶雲。師子幢半月樓閣雲。歌詠讚歎雲。種種莊嚴雲。皆以尊重心供養如來。何以故。此諸眾生得淨眼故。如來與彼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子。如來智日如是利益生盲眾生。令得善根具足成熟。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五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四地獄下光益惡趣。文有六段。一拔苦與樂。二佛子下因起邪見。三是時下慈音示正。四彼諸下迴邪報恩。五如來下佛與授記。六佛子下結光利益。此中諸益。多同隨好。
復次佛子。譬如月輪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者暎蔽一切星宿光明。二者隨逐於時示現虧盈。三者於閻浮提澄淨水中影無不現。四者一切見者皆對目前。而此月輪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佛子。如來身月亦復如是。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所謂暎蔽一切聲聞獨覺學無學眾。隨其所宜。示現壽命修短不同。而如來身無有增減。一切世界淨心眾生菩提器中影無不現。一切眾生有瞻對者。皆謂如來唯現我前。隨其心樂而為說法。隨其地位令得解脫。隨所應化令見佛身。而如來身無有分別無有戲論。所作利益皆得究竟。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六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圓迴等住身。謂等住三世無增減故。合中四法者。一圓智暎二乘。二常身示延促。三由器見有無。四所見無向背。初及後二皆圓迴義。菩提器者。堪受菩提之人覩意生身。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則真見佛矣。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於大千世界普現其身。一切眾生皆見梵王現在[A29]已前。而此梵王亦不分身無種種身。佛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無有差別。無有戲論。亦不分身無種種身。而隨一切眾生心樂示現其身。亦不作念現若干身。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七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七梵王普現喻。喻佛無心普應身。不分而遍故。
復次佛子。譬如醫王善知眾藥及諸呪論。閻浮提中諸所有藥用無不盡。復以宿世諸善根力大明呪力。為方便故。眾生見者病無不愈。彼大醫王知命將終。作是念言。我命終後一切眾生無所依怙。我今宜應為現方便。是時醫王合藥塗身。明呪力持。令其終後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儀視聽與本無別。凡所療治悉得除瘥。
第八醫王延壽喻。喻佛窮盡後際身。喻中二。先彰現德。後彼大下[1]況力持身。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醫王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鍊治法藥[A30]已得成就。修學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呪力。皆到彼岸。善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及住壽命經無量劫。其身清淨無有思慮。無有動用。一切佛事未嘗休息。眾生見者諸煩惱病悉得消滅。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摩尼寶名集一切光明毗盧遮那藏。若有眾生觸其光者悉同其色。若有見者眼得清淨。隨彼光明所照之處。雨摩尼寶名為安樂。令諸眾生離苦調適。佛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為大寶聚一切功德大智慧藏。若有眾生觸佛身寶智慧光者。同佛身色。若有見者法眼清淨。隨彼光明所照之處。令諸眾生離貧窮苦。乃至具足佛菩提樂。佛子。如來法身無所分別亦無戲論。而能普為一切眾生作大佛事。佛子。是為如來身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剎利生身。雨寶利物。即嚴剎故。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名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所住處。令諸眾生災患消除所願滿足。然此如意摩尼寶王。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
第十寶王滿願喻。喻佛相嚴滿願身。
如來身如意寶王亦復如是。名為能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若有見身聞名讚德。悉令永離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時專心欲見如來。悉令得見所願皆滿。佛子。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見佛身。更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令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
次合中先正合。後佛子佛身下釋疑。於中初雖合喻[A31]已是釋疑。謂有疑云。若念皆見今何不見。故云少福不見。次疑云。亦有貧下薄福。何以得見。釋云除可調伏。
以其心無量徧十方故。所行無礙如虗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實際故。無生無滅故。等住三世故。永離一切分別故。住盡後際誓願故。嚴淨一切世界故。莊嚴一一佛身故。
第三就法總結。十句次第。結有十身。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言。
第二頌中有二十偈。次第頌喻。喻合二偈。
初虗空周遍喻。
二空無分別喻。
三日光饒益喻。
四日光等照喻。
五日益生盲喻。
六月光奇特喻。
七梵王普現喻。
八醫王延壽喻。
九摩尼利物喻。
十寶王滿願喻。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
校注
[0044001] 聞疑問 [0048001] 小疑水 [0053001] 況疑呪下皆同 [0054001] 生經作星【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9 冊 No. 240 華嚴綱要(第45卷-第8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3-1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初來意者。前品明稱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體雖平等。不壞二相。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為答前不思議品出現念故。答第二會所行問故。二釋名者。如來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稱。出現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別。總明如來。雖見上文。對出現故。重辨十身皆有出現。且寄三身以明。然來即出現。為分人法曉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理常現。名為出現。故文云普現一切而無所現。又云體性平等不增減等。若依報身。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顯。名為出現。故文云如來成正覺時於一切義無所疑惑。普見一切眾生成正等覺。若依化身。則乘薩婆若乘。來化眾生。故曰如來。則應機大用一時出現。文云以本願力現佛身。令見如來大神變。又云隨其所能隨其勢力。於菩提樹下以種種身成等正覺。今以新佛舊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三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辨應現。即顯真成。是以晉名性起。性字雖是義加。未爽通理。以應雖從緣不違性故。無不從此法界流故。以淨奪染。性即起故。若離於緣。性叵說故。下加性起菩薩。表所說故。妄雖即性。不順性故。今以起義多含。直云出現。從性從因從真從感。皆出現故。若唯辨應身出現。非唯失前二義。亦未足顯深。何能融前差別之果。若以來為現義。則如來即出現。持業釋也。若分人法三。皆如來之出現故。第三宗趣。平等出現為宗。融差別果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