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五
阿僧祇品第三十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演說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今初一品。先問後答。問中二。先牒佛所說。後世尊下正明咨問。今初。所以心王問者表數不離心。數與非數皆自在故。又顯此數統收前後。辨超勝故。所以偏問十者。舉後攝初顯無盡故。前後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來演說。但問本數。[A1]已攝諸轉。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二正明諮問。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為欲令諸世間入佛所知數量之義。而問如來應正等覺。
第二答中四。一讚問成益令入佛所知。數者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唯佛方測。不同凡小所知。如黃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數。始從一二終至正載。[A2]已說天地不容。小乘六十。[A3]已至無數。此有百二十四。倍倍變之。故非餘測。故數之終寄不可說。況復偈初更積不可說。歷諸塵剎。以顯無盡。所以佛自答者自表難思故。又明此品統語因位終德。故佛說之。
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時心王菩薩唯然受教。
二誡聽許說。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矜羯羅矜羯羅為一阿伽羅。阿伽羅阿伽羅為一最勝。最勝最勝為一摩婆(上聲)羅。摩婆羅摩婆羅為一阿婆(上聲)羅。阿婆羅阿婆羅為一多婆(上聲)羅。多婆羅多婆羅為一界分。界分界分為一普摩。普摩普摩為一禰摩。禰摩禰摩為一阿婆(上聲)鈐。阿婆鈐阿婆鈐為一彌伽(上聲)婆。彌伽婆彌伽婆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為一毗伽(上聲)婆。毗伽婆毗伽婆為一僧羯邏摩。僧羯邏摩僧羯邏摩為一毗薩羅。毗薩羅毗薩羅為一毗瞻婆。毗瞻婆毗瞻婆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為一毗婆訶。毗婆訶毗婆訶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為一毗佉擔。毗佉擔毗佉擔為一稱量。稱量稱量為一一持。一持一持為一異路。異路異路為一顛倒。顛倒顛倒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為一毗覩羅。毗覩羅毗覩羅為一奚婆(上聲)羅。奚婆羅奚婆羅為一伺察。伺察伺察為一周廣。周廣周廣為一高出。高出高出為一最妙。最妙最妙為一泥羅婆。泥羅婆泥羅婆為一訶理婆。訶理婆訶理婆為一一動。一動一動為一訶理蒲。訶理蒲訶理蒲為一訶理三。訶理三訶理三為一奚魯伽。奚魯伽奚魯伽為一達攞步陀。達攞步陀達攞步陀為一訶魯那。訶魯那訶魯那為一摩魯陀。摩魯陀摩魯陀為一懺慕陀懺慕陀懺慕陀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為一摩魯摩。摩魯摩摩魯摩為一調伏。調伏調伏為一離憍慢。離憍慢離憍慢為一不動。不動不動為一極量。極量極量為一阿麼怛羅。阿麼怛羅阿麼怛羅為一勃麼怛羅。勃麼怛羅勃麼怛羅為一伽麼怛羅。伽麼怛羅伽麼怛羅為一那麼怛羅。那麼怛羅那麼怛羅為一奚麼怛羅。奚麼怛羅奚麼怛羅為一鞞麼怛羅鞞麼怛羅鞞麼怛羅為一鉢羅麼怛羅。鉢羅麼怛羅鉢羅麼怛羅為一尸婆麼怛羅。尸婆麼怛羅尸婆麼怛羅為一翳羅。翳羅翳羅為一薜羅。薜羅薜羅為一諦羅。諦羅諦羅為一偈羅。偈羅偈羅為一窣步羅。窣步羅窣步羅為一泥羅。泥羅泥羅為一計羅。計羅計羅為一細羅細。羅細羅為一睥羅。睥羅睥羅為一謎羅。謎羅謎羅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為一謎魯陀。謎魯陀謎魯陀為一契魯陀。契魯陀契魯陀為一摩覩羅。摩覩羅摩覩羅為一娑母羅。娑母羅婆母羅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為一迦麼羅。迦麼羅迦麼羅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為一阿怛羅。阿怛羅阿怛羅為一醯魯耶。醯魯耶醯魯耶為一薜羅婆。薜羅婆薜羅婆為一羯羅波。羯羅波羯羅波為一訶婆婆。訶婆婆訶婆婆為一毗婆(上聲)羅。毗婆羅毗婆羅為一那婆(上聲)羅。那婆羅那婆羅為一摩攞羅。摩攞羅摩攞羅為一娑婆(上聲)羅。娑婆羅娑婆羅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為一者麼羅。者麼羅者麼羅為一䭾麼羅。䭾麼羅䭾麼羅為一鉢攞麼陀。鉢攞麼陀鉢羅麼陀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為一烏波䟦多。烏波䟦多烏波䟦多為一演說。演說演說為一無盡。無盡無盡為一出生。出生出生為一無我。無我無我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為一青蓮華。青蓮華青蓮華為一鉢頭摩。鉢頭摩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至。至至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為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四正答所疑。於中二。先長行明能數之數廣多。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今初。問乃舉後難知。答則始終具說。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是中等數。洛叉是萬。俱胝是億。故光明覺品云過一億。梵本皆云俱胝。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則俱胝當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萬等下數法。則通有百三十七數。由前易故略不說之。俱胝以下並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數名。更無別理。末後云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者。若類前具牒。便有四箇不可說。故譯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說不可說為譯之巧。
爾時世尊為心王菩薩。而說頌言。
二偈頌百二十偈。大分二。前六明普賢德廣說不可盡。餘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數多。後一偈半顯所數廣。今初。積數自有十重以顯無盡。是知上至不可說轉。尚約順機。據佛所知實無盡故。言十重者一初積不可說至不可說。然此應積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而但積不可說者。有二義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數故。二次三句。將上所積充滿一切不可說中。於中初句標。後二句釋。謂何者是一切不可說。釋云不可說劫中說不盡者。三半偈將上諸不可說一一是一剎皆碎為塵。四半偈即前一一塵有不可說剎。五半偈將前諸塵中剎一念徧碎為塵。六念念碎塵。復盡多劫。七一句明所碎塵。復有多剎。八一句即此多剎復碎為塵。九半偈以多算數經於多劫數上諸塵。云如是數。十以上諸塵數劫。一塵有十萬箇不可說劫。如是重重無盡無盡。
第二顯所數廣中。略舉三重。一將上諸劫讚一普賢之德不盡。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三況徧法界塵皆有多故。若不稱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亂。
第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即廣顯變化之相。於中二。前九十一頌明果德無礙。因位善窮。後不可言說諸如來下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無礙。後菩薩悉能下因位善窮。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報自在。
後明依正融攝即入自在。於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現正。
二十一偈半正中現依。初現蓮華光明。
後淨土之用。
三五偈依中現正說法。
四明現時常住。
五十偈半明自在調生。
第二因位善窮中二。先半偈結前生後。
餘偈正顯因德。於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網身土。是起行處。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諸剎等者。稱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剎而無外。不壞相之多剎安徧悟者之一毛。內外緣起。非即離故。
二五偈三業勤勇行。
三應器攝生行。
四五偈半明遊方供佛行。
五廣行十度行。
六二偈半遊剎自在行。
七四偈明調伏眾生行。
八七偈半三業深淨行。
九八偈半願智自在行。
十一偈結德無盡。
第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中。先果後因。前中三。初六偈總歎佛德。
二別明依報。
三三偈別明正報。
三明因德趣入於中二。先自分行。
後勝進行。且從相顯。略科。然上諸德。德德圓融。無盡無盡。惟忘懷體之。
上阿僧祇品竟。
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
初來意者。夫玄鑒虗明出乎數域之表。豈有殊形萬狀修短之壽哉。然應物隨機。能無不形而無不壽。故上品彰其實德。此品以辨隨機。雖積少至多。顯時無不遍。即前多德之一。故麤廣之。亦為遠答壽量海。所以來也。二釋名者。壽為報命。量即分限。染淨土之報壽。隨機見之分限。以顯無盡之命。無限之量。壽之量故。壽有斯量。通二釋也。三宗趣者。應物修短為宗。顯窮來際無限為趣。以就同教且積劣之勝。若就別教則修短圓融故。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初集經者敘。而心王說者。以領旨故。佛壽自在故。
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
二正說。於中三。初別舉十剎相望。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
次舉略顯廣。
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三舉其玄極。且如以劫為日。未歷十重則劫不可說。況百萬阿僧祇。則最後之剎[A7]已隣剎海平等。故舉普賢等充滿。明極位所居。由此名為兼顯菩薩。上如來壽量品竟。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初來意者。上約化益盡一切時。今明菩薩遍一切處。故次來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處。皆有多多普賢。此則據實而談。今約機緣所[1]宣。指有方所。使物欣仰。翹心有歸。若知能住菩薩毛含剎海。所住之處塵納無邊。則未有一方非菩薩住。亦遠答前壽量海問。菩薩隨機住壽異故。二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機住處能住非一。故名諸菩薩之住處。故以為名。三宗趣者。隨機應感方所為宗。使物歸憑及悟無方為趣。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次正釋文二。先集經者敘。亦心王說者。隨所統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隨智住。無障礙故。
佛子。東方有處名仙人山。從昔[A8]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金剛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次正說處。有二十二處。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棲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後十二處城邑雜居。曲盡物機。表大悲無遺故。則知菩薩無不在矣。今初一仙人山者。相傳是蓬萊山。
南方有處名勝峯山。從昔[A9]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慧。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二勝峯山。即德雲所住。
西方有處名金剛𦦨山。從昔[A10]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精進無畏行。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三金剛𦦨山。在西海濵。
北方有處名香積山。從昔[A11]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象。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四香積山。昔云應是雪北之香山。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A12]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五清涼山。即代州鴈門郡五臺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氷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峯聳出頂無林木。如壘木之臺。故曰五臺。其山靈聖跡備諸傳記。
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A13]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六金剛山。謂東海近東有山名金剛。雖非全體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㵎流水砂中皆悉有金。遠望即謂全體是金。
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從昔[A14]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七支提山者。此云生淨信之所。有舍利者為塔。無舍利曰支提。或山形是塔。或彼有支提。故以為名。昔云既指清涼為東。北則東南影響吳越。然吳越靈山雖眾。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
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A15]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八光明山。昔云應是與補怛洛伽山相連。以晉譯觀音住處為光明山。今文非觀音住處。而云光明故云連也。
西北方有處名香風山。從昔[A16]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光。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九香風山。疑邊香山西畔。
大海之中復有住處名莊嚴窟。從昔[A17]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莊嚴窟者。對上第六海中故云復有。
毗舍離南有一住處名善住根。從昔[A18]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復城邑有十二處。一毗舍離者即毗耶離。此云廣嚴城。亦曰廣博。即是中印土淨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記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監。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處。應是其所。
摩度羅城有一住處名滿足窟。從昔[A19]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二云摩度羅城者。亦云摩偷羅。此云孔雀。亦云密蓋。並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土。言滿足窟者。彼國有舍剎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西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巖。中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籌之所。
俱珍那城有一住處名曰法座。從昔[A20]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三俱珍那者。具云俱陳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謂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於側修法律。後人以此為姓。因為城名。
清淨彼岸城有一住處名目真鄰陀窟。從昔[A21]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四清淨彼岸城是南印土。目真此云解脫。即龍之名。鄰陀此云處。即龍所居處。
摩蘭陀國有一住處名無礙龍王建立。從昔[A22]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五摩蘭陀國。未詳所在。晉經無國。但云風地。謂有風孔處。即龍所居。
甘菩遮國有一住處名出生慈。從昔[A23]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六甘菩遮國。正云紺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圓淨。乍似此方林檎而復三約橫文。此國多端正女人而似紺蒲。以女名國。出生慈者。
震旦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從昔[A24]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七震旦國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人情慮多端故。前為成八方。故清涼直云東北。今在諸國之類。故舉國名。那羅延者此云堅牢。昔云即青州界東有牢山。現有古佛聖迹。此應是也。
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從昔[A25]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八疏勒國。具云佉路數怛勒。是彼國山名。因山立號。或翻為惡性。因國人以立名。然牛頭山今在于闐國。此云地乳。佛滅百年方立此國。具如西域記。以集經之時未開。尚屬疏勒故耳。
迦葉彌羅國有一住處名曰次第。從昔[A26]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九迦葉彌羅普譯為罽賓。此翻為阿[1]難入。即末田乞地之所。
增長歡喜城有一住處名尊者窟。從昔[A27]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增長歡喜城。古釋云即南印土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菴浮棃摩國有一住處名見億藏光明。從昔[A28]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一菴浮梨摩。此云無垢。即是果名。此國豐而且勝故以為名。在中印土境。
乾陀羅國有一住處名苫婆羅窟。從昔[A29]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十二乾陀羅國此云持地。國多得道果者護持。不為他國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國香草先發故。苫婆羅者。是香華樹名。徧窟側近。多生此故。此文之終都無結束。或是經來不盡。閻浮既爾。餘方餘界異類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雲則無在無不在矣。通途長科。從十定品來至此六品。說等覺法門。通前三賢十地結名差別因圓。後佛不思議法品至後隨好光明功德品三品。為說差別果滿。
上菩薩住處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五
校注
[0007001] 宣疑宜 [0008001] 難疑誰【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9 冊 No. 240 華嚴綱要(第45卷-第8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3-1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初來意有二。一通。謂前三品別答前問。此下三品總明等覺深奧。二別。謂前既智圓證極。此品校量行德難思。故次來也。又難思佛德。菩薩盡窮故。亦為遠答變化海故。故下偈中廣顯變化大用。又通顯一部之數量故。二釋名者。阿者言無。僧祇曰數。全帶數名。若晉本云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兼能問人。即人法雙舉。及菩薩所問之算數。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數之創首。經論多用。故以標名。又顯此數即離數。故寄無數標名。三宗趣者。寄數顯德分齊為宗。令知普賢諸佛離數重重為趣。四正釋文。此下三品總題深奧。即為三別。此品明勝德無數。次品明盡一切時。後品遍一切處。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薩德。次品正顯佛德兼明菩薩。後品唯明菩薩。所以爾者。亦是等覺亦名佛故。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