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九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眾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略說如來少分境界。何以故。諸佛世尊為諸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於身。顛倒疑惑邪見分別。與諸結縛恒共相應。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興於世。
文中二。此品辨因。後品明果。前中亦二。先長行直明。後以偈重頌。前中又二。先正說。後瑞證。今初亦二。先明說因。後佛子我不見下正陳今義。前中亦二。先標前少說。後徵釋所由。今初。普賢說者。以人表法故。言如向者一近指向前隨好品。為障重地獄眾生。略說隨好少分用故。廣說難思。二通指前所說之果為少分境。果海絕言故。三遠通差別因果。雖有圓融之義。以五位漸次因果殊分逐機就病未盡法源。故名少分。則顯下平等因果逐法性說因果圓融名廣大說。二徵釋中徵意云。何以前名少說。釋文二意。一者成上諸佛所以出世者。以眾生有無明等十過未宜廣說。故先明差別等。二者生後。謂眾生既過滋多。障累無盡。則一治一切治。一現一切現。眾生無盡。因果亦窮來際。前之所隨由未盡故。言十過者。一者無明。二惡作行。此二為總。次六皆無明。三計我我所。四著身見故。六地云。世間受身皆由著我。五三倒四倒等。不能決斷。六乖僻正理。七徧計分別。八結縛恒隨。九隨生死流。義通業苦。因流果流故。十遠如來行邪徑故。此結成其失。結縛等名。如常所辨。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嗔心者。
第二正陳普賢行中二。先明所治廣多。後是故諸菩薩下能治深妙。今初既一惑成百萬障。則一障一切障。則惑惑皆然。今從眾說。文中三。初標。次徵釋。後結成。今初標。嗔最重。除嗔之外。更徧推求。無有一惡如嗔之重。故晉經云是一嗔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決定毗尼經云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言於他菩薩者。若於菩薩起嗔。其過尤重。以令菩薩廢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天魔見諸菩薩互相是非。過常大喜。
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千萬障門故。
二徵釋。釋中二。一總顯。
何等為百萬障。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惡知識障。惡伴黨障。樂習小乘障。樂近凡庸障。不信樂大威德人障。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離佛正教障。不見善友障。善根留難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處障。生邊地障。生惡人家障。生惡神中障。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修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睺羅伽惡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性多驚怖障。心常憂惱障。愛著生死障。不專佛法障。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薩諸根障。不行菩薩淨行障。退怯菩薩深心障。不生菩薩大願障。不發一切智心障。於菩薩行解怠障。不能淨治諸業障。不能攝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斷於廣大智慧障。不護持菩薩諸行障。樂誹謗一切智語障。遠離諸佛菩提障。樂住眾魔境界障。不專修佛境界障。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不樂與菩薩同住障。不求菩薩善根障。性多見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捨障。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恒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賊心求法障。斷絕菩薩境界障。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懶惰障。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隨順二乘正位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次徵列。標雖百萬。略列百門。古人寄位分五以釋。非不有理。如賊心求法。豈獨障於地耶。是知通障一切。信尚不起。況後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能障同所。亦皆無盡。故知百萬猶是略明。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心者。
三結成。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
第二能治深妙中二。先正顯。後結勸。今初。文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後五成益。後五段展轉依初。是為初即攝後。一治一切治也。說有前後。得即一時。今初分二。先標舉勸修。
何等為十。所謂心不棄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捨平等虗空法界菩提之心。觀察菩提入如來力。精勤修習無礙辯才。教化眾生無有疲厭。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是為十。
後徵列及結。於中十法攝為五對。辨五種修。初二約人明謙敬修。敬上愛下故。次二約法明真正修。順教知事故。次二約心行明廣大修。樂大行大心故。次二約智明增勝修。內入果智。外起勝辨故。後二約悲願明長時修。眾生無盡悲化不疲。世界無邊。願住不著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十法[A2]已。則能具足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所謂通達甚深法清淨。親近善知識清淨。護持諸佛法清淨。了達虗空界清淨。深入法界清淨。觀察無邊心清淨。與一切菩薩同善根清淨。不著諸劫清淨。觀察三世清淨。修行一切諸佛法清淨。是為十。
第二清淨者。依前正修行時成離染故。文中二。初躡前起後。後徵數列名。下皆倣此。列中十句。次第從前十句而成。一由不捨眾生故達深法淨。以眾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為深法故。二由敬上故能近。三由不謗故能護。四由知無盡故了如空。五由菩薩行不離法界。故深入。六知菩提心等虗空故無邊。七觀察菩薩皆同此觀能入佛力故名為根。八精修不懈故不著劫數。九由化無厭故觀三世眾生化未化等。十由願住世界。能修一切佛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A3]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眾生心行智。知一切眾生業報智。知一切佛法智。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理智。知一切陀羅尼門智。知一切文字辯才智。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辭辯善巧智。於一切世界中普現其身智。於一切眾會中普現影像智。於一切受生處中具一切智智。是為十。
第三廣大智者。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稱性相知。故云廣大。亦從前十及次十而成。可以意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智[A4]已。則得入十種普入。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眾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不可說處入一處一處入不可說處。不可說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說根。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一切三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三世。是為十。
第四普入者。事隨理融。本來即入。智了法爾。無境不通。故身心皆入。亦從前三生。可以意得。非根者。境識及理皆非根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A5]已。則住十種勝妙心。何等為十。所謂住一切世界語言非語言勝妙心。住一切眾生想念無所依止勝妙心。住究竟虗空界勝妙心。住無邊法界勝妙心。住一切深密佛法勝妙心。住甚深無差別法勝妙心。住除滅一切疑惑勝妙心。住一切世平等無差別勝妙心。住三世諸佛平等勝妙心。住一切諸佛力無量勝妙心。是為十。
第五勝妙心者。由前知法本融。則事理無礙。應機成益。名勝妙心。從前四生。亦可意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勝妙心[A6]已。則得十種佛法善巧智。何等為十。所謂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以自心自力於一切佛法不退轉善巧智。是為十。
第六善巧智者。由上理事無礙。今則權實決斷。名善巧智。有十一句。後二合一。餘皆如次。從前十成。一即亡言言為甚深。二無依故廣大。三如依空生色。故能說種種。四住無二邊故故證平等。五了種智深密故了差別。六無差全同。七若無礙惑。則佛法莊嚴。八以平等成一方便。七三世法約差別門。為無量方便。十由住佛力。得知佛無邊自力不退。從前十既爾從前四段亦然。如是展轉不離始修。故隨一法。具一切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A7]已。咸應發心恭敬受持。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得具足一切佛法。悉與三世諸佛法等。
第二結勸。一行能具一切。故疾得菩提。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香雲。末香雲。衣蓋幢旛。摩尼寶等。及以一切莊嚴具雲。雨眾妓樂雲。雨諸菩薩雲。雨不可說如來色相雲。雨不可說讚歎如來善哉雲。雨如來音聲充滿一切法界雲。雨不可說莊嚴世界雲。雨不可說增長菩提雲。雨不可說光明照耀雲。雨不可說神力說法雲。如此世界四天下菩提樹下菩提場菩薩宮殿中見於如來成等正覺演說此法。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大文第二證成中二。初現瑞證。先此界。後如此下結通。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過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佛如來最大誓願授記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賢。各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詣此土。悉以佛神力故。於一切處演說此法。如此眾會如是所說。一切平等無有增減。我等皆承佛威神力。來此道場為汝作證。如此道場我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作證。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二諸菩薩證。亦先此土。後如此下結通。言授記深法者。少用功力即得菩提故。同名普賢者。皆有此行故。普勝世界者。依此普法最為勝故。普幢自在者。此行成果高出無礙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觀察十方洎于法界。欲開示菩薩行。欲宣說如來菩提界。欲說大願界。欲說一切世界劫數。欲明諸佛隨時出現。欲說如來隨根熟眾生出現令其供養。欲明如來出世功不唐捐。欲明所種善根必獲果報。欲明大威德菩薩為一切眾生現形說法令其開悟。而說頌言。
第二以偈重顯中二。先敘述。後正頌。先說儀。後欲開說意。此有十意。偈中並具。文顯可知。
第二正頌中。百二十一頌。分二。前二十四顯說分齊。餘皆正辨普賢行相。此是伽陀。與前長行綺互共顯普賢之行。前是略明十法展轉相生。此則廣顯諸門略無展轉。文前多顯體。此多辨用。前中二。初一誡聽許說。
餘正示分齊。於中二。前九頌許說過去菩薩行。
次於一賢劫下。許說三世佛菩薩行。於中二。前三偈舉說時處。前二時。後一處。
後十一偈明所說行。於中前諸佛出世行。即普賢行。故名因果圓融。後七菩薩三輪願智行。即普賢行。
第二正顯普賢行。九十七頌。分二。初六十七頌明即悲大智行。後未安者下三十頌。明即智大悲行。今初。有十種行。一初五頌明入帝網行。
第二有十七偈頌深入時處微細行。
第三有三頌明了佛心祕密行。前一偈半攝前起後。後一偈半正顯難了能了。
第四有十偈。了三世佛攝化行。
第五有二偈六根無礙行。
第六有三偈如化無方行。
第七有十偈。三世間自在行。此中玄妙宜審思之。
第八有六偈。別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第九有五偈。明非身示身行。法身藏者。即前藏身普賢菩薩自體遍言。亦同此也。
第十有六偈。非量示量行。
大文第二即智之悲行。中亦有十行。一初四偈。無住攝化行。
二有四偈。非身現身行。
三有一偈分布舍利行。
四有一偈知佛大心行。
五有三偈。法輪深入行。
六有五偈。了知根器行。
七有三偈。了世業惑行。
八有五偈。了達根境無礙行。
九有一偈。知四種說法行。而剎說等者。略有三義。一約通力。二約融通。一說一切說故。三約顯理。是說菩薩觸境皆了知故。則觸類成教。如香飯等。
十末後二偈。三世攝行。
[A10]已上一品平等因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四十九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9 冊 No. 240 華嚴綱要(第45卷-第8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3-1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初來意者。先通後別。通謂二品明出現因果。故次來也。亦名平等因果。謂會前差別因成此普賢之圓因。會差別果成性起出現之果。又前約修生。此約修顯故。若爾何以更無別問。復何以差別果終而無瑞證。平等因竟便有瑞耶。即以此義顯是會前。若更別問便有隔絕。欲會前故不以瑞隔。普法希奇。因果各瑞。又前應有瑞。經來未盡所以無耳。別謂此品先因後果義次第故。亦遠答第二會初所行問。及不思議品念請本願問。故前雖[A1]已答。下二深妙。故重明之。亦猶相海隨好。而妙中之妙。古德別為一段因果。二釋名者。初通顯二品義。名依性起修。依性起用。差別相盡。因果體均。故云平等因果。又因是果因量周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因果俱盡未來利樂含識。故名出現。別則品名普賢。即標人顯法。明此行法非次第法。行者顯法非人。品明所行。非說人體。德周法界為普。至順調善曰賢。依性造修曰行。然普賢行諸經多有其名。品中雖廣。今略顯十義以表無盡。一所求普。謂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故。二所化普。一毛端處有多眾生。皆化盡故。三所斷普。無有一惑而不斷故。四所行事行普。無有一行而不行故。五所行理行普。即上事行皆徹理源。性具足故。六無礙行普。上二交徹故。七融通行普。隨一一行融攝無盡故。八所起用普。用無不能。無不周故。九所行處普。上之諸門遍帝網剎而修行故。十所行時普。窮三際時念劫圓融無竟期故。上之十行參而不雜。涉而重重。故善財入普賢一毛。所得法門過諸善友。不可說倍。又上十行。通收為二。若位後普賢。則得果不捨因。窮徹未際。為普賢行。以人彰法。則普賢之行。若位前位中普賢則以德成人。但修普行即曰普賢。亦則普賢即行。但從行得名。若獨位後普賢之行。無施下位。廣釋普賢如初會辨。三宗趣者。亦先通後別。通以二品明平等因果為宗。會前差別為趣。別以此品明平等圓因為宗。成平等果無二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