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正說十種行門,名為〈十行品〉。
二釋品來意者,此夜摩天宮本意,說〈十行品〉,為表此天蓮華開為晝、合為夜,為此天天光自相照,及無有日月,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夜,名為時分天。夜摩者,梵語也。如此位菩薩知眾生心欲開發時,應時接引,未應度者與作得度因緣,以此處而表之,故於此處說十種行門。前之兩品且明至此天處而稱歎之,此一品正說十行之門故,是故此品須來。明前之十住猶依須彌之頂,此之十行依空所行,表行無著也。
三隨文解釋者,於中約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說。第一長科經意者,此之一品經約作十四段長科。第一「爾時」已下至「是為十」有二十五行經,明同號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薩正說十行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第一歡喜行」有四十三行經,明正說初歡喜行之法門。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饒益行」有四十二行經,明饒益行。如是上下總一品,通偈頌有十四段經。末後兩段長行:初一段動地興供分,次一段功德林觀眾說頌分。次二百二行經,說頌歎法分。一品上下總通為十四段,如經自有分劑,不煩科文。如從初同號佛加持分中,約有四門分別:一明三昧名、二明同號佛數、三明同號諸佛所加、四明諸佛所以共入定菩薩同號。第一明三昧名者,何以名善思惟三昧?三昧者,云離沈掉,定之異名。且約禪定中有四種禪:一愚夫所行禪、二觀察義禪、三念真如禪、四如來禪。今云善思惟三昧者,是觀察義禪。為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念思惟,安立法門,為後學者而作法則故。第二同號佛數者,舉萬佛剎微塵數佛皆號功德林,與入定者而同其號。明若迷其心境,無明與無限剎塵不殊;若了達心原,智慧功德等十方而無盡。以自一心洞曉,與法界福智無差。今此菩薩入此定門,以與一切諸佛契同福慧,遂得同號佛來加持,明與十方諸佛智慧解行同故、福德功德同故。第三明同號佛來加者,有六種加:一以言加,以言歎譽故;二毘盧遮那願力加,乘往願故;三毘盧遮那神力加,契佛神力故;四諸菩薩眾善根加。同善根故;五諸佛與智加,得十種無礙智故;六諸佛以手摩頂加,安慰許說法故。已下明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正說十種行門。如下十種行中,以十波羅蜜為體。
第一歡喜行,以檀波羅蜜為體。有四十三行經,分為五段。第一「佛子何等為歡喜行」已下至「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有九行半經,明行檀波羅蜜,學佛所有修行分。第二「隨諸方土有貧乏處」已下至「不違一切眾生之心」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見貧乏之處,誓願生彼富貴家,悉捨資財及以身命饒益分。第三「又作是念」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有八行半經,明菩薩於飢餓劫中作廣大身,捨之濟乏分。第四從「菩薩如是」已下至「不見大果不見小果」有六行半經,明知真無想分。補特伽羅想,此曰數數取趣。摩納婆想者,此曰少年,亦曰儒童。意云不分別善惡老少,悉皆施與。第五從「爾時菩薩觀去來今」已下至「第一歡喜」行有七行半經,明觀眾生不堅固身,求堅固身令永安隱分。
第二饒益行,以戒波羅蜜為體。有四十二行經,分為五段。一「佛子何等為菩薩饒益行」已下至「得佛所讚平等正法」有六行經,明於五塵境界不著分。二「菩薩如是持淨戒時」已下至「一切智心」有八行經,明魔將天女不能惑亂分。三「佛子」已下至「無餘涅槃」有八行經,明菩薩不以五欲惱眾生分。四「何以故」已下至「令他快樂」有十三行經,明善自調伏,方能說法令他得樂分。五「佛子」已下至「饒益行」有六行經,明得離世間行,入甚深智慧分。
第三無違逆行,以忍波羅蜜為體。有三十行經,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有五行半經,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淨」有十三行半經,明菩薩身語加害堪忍分。三「菩薩爾時」已下至「無違逆行」有十行半經,明菩薩觀空成忍分。
第四無屈撓行,以精進波羅蜜為體。有三十七行半經,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一切佛法句義故而行精進」有二十二行半經,明菩薩不求世利,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進分。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答言我能」有六行經,明菩薩為眾生入地獄受苦無辭勞分。三「設復有人」已下至「無屈撓行」有八行半經,明菩薩為饒益眾生故,多劫受苦不辭勞分。
第五離癡亂行,以禪波羅蜜為體。有四十九行經,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薩行心無癡亂」有十行經,明以正念於隨生死中利生無亂分。二「此菩薩」已下至「心常憶念無有間斷」有九行半經,明菩薩聞持正念不亂分。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有七行半經,明以正念於好惡音聲無散亂分。四「所謂正念不亂」已下至「而不能壞此菩薩心」有八行半經,明聞法及利生無餘障分。五「菩薩入三昧中」已下至「無差別」有五行經,明觀聲無體堪忍分。六「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已下至「離癡亂行」有九行半經,明身口意淨,堪入諸法不離一性分。
第六善現行,以般若波羅蜜為體。有四十行半經,分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方便示現生相」有十行半經,明智性之無性,示現方便現生分。二「佛子」已下至「與一切眾生作所依處」有十行經,明菩薩達心境一切法無性無依,而教化眾生,與作依處分。三「菩薩爾時」已下至「不行正道」有十一行經,明念度眾生分。四「菩薩如是觀諸眾生」已下至「善現行」有九行經,明度眾生未盡,不取自證涅槃分。
第七無著行,以方便波羅蜜為體。有五十五行經,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於諸佛法亦無所著」有十二行半經,明菩薩嚴淨佛剎,供養諸佛,心無所著分。二「此菩薩」已下至「能如是無著故」有十五行經,明菩薩供佛無厭,處事法而常行中無所著分。三「於佛法中心無障礙」已下至「生諸善根而無所著」有十一行經,明觀眾生苦,增長大悲分。四「菩薩爾時」已下至「何以故」有九行半經,明菩薩常住生死,教化眾生無著分。五「菩薩作是念」已下至「心無疲厭」有九行經,明教化眾生,觀法如幻分。六「無疲厭故」已下至「無著行」有七行半經,明菩薩見未調伏眾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難得行,以願波羅蜜為體。有七十行經,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經,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薩」已下至「得不退轉」有八行半經,明處苦無疲厭分。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經,明不捨不著眾生界分。四「菩薩深入眾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四行經,明菩薩入眾生界不著,而亦不廢常在世間現身度眾生分。五「菩薩成就如是」已下至「不著世間」有十九行半經,明不說而說法自在分。六「菩薩如是」已下至「第八難得行」有十四行半經,明行菩薩行不求果報分。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羅蜜為體。於此段中,分為五段。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羅尼辯無盡」有十二行經,明十無盡辯分。二「此菩薩」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經,明大千界現身成佛辯才無礙分。三「復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經,明於一毛端處道場無盡,一切毛處及不可說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薩」已下至「善能觀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經,明十種自在身分。五「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九行經,明與一切眾生所為依處分。
第十真實行,以智波羅蜜為體。於此段中,分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淨故」有十行經,明此位菩薩學三世諸佛誠實身語智,得佛十種智分。二「此菩薩復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虛空界」有十六行半經,明以願力教化眾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薩」已下至「第十真實行」可有十六行經,明身含眾剎知根利生自在分。已下動地興供分中,有十五行經,義分為三段。第一「爾時」已下至「天微妙音聲」有五行半經,明動地興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經,明都結十方同然分。三「復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經,明十方功德林菩薩來集作證分。如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皆名功德林者,為明十行遍周故。佛號普功德者,為明此十行遍周即功德遍周,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遍周所招功德故。佛號普功德,舉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者,亦明智所達法。亦明行門之量廣大,即佛果功德廣大。如是已上十行,約十波羅蜜為昇進,於法自具分明,不煩更釋。如是十行,總是一時一念無前後之行門,莫作前後延促之見,皆須約法界智體用成進修之門。如說頌歎法中有七行經,明十種種性不斷故,以頌重申。如暨于法界者,暨者及也,云及于法界也。如下頌分中有二百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具明。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將釋此品,三門如前。
一釋品名目者,為說此十種藏依法立名,可知。
二釋品來意者,此位已說十種行。以此十無盡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無盡,成後十迴向之法使令進向,令使行門不滯,是故此品須來。
三長科經意者,分為二門: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
一長科經意者,於此一品經中,大段隨十藏名目,總有十一段經。其文如下。
第一從初「爾時功德林菩薩」已下至「為眾生說皆令開悟」有二十八行半經,明正舉十無盡藏名,并陳十種信法分。於此分中復分為六。第一「爾時功德林」已下至「是為十」有四行經,明正說十藏之名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生淨信已」有五行半經,明初舉十種信法分。第三「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已下至「何以故」有七行半經,明聞法生信已,於法不怯分。第四「此菩薩」已下至「無知無捨」有五行半經,明知一切諸佛出世入涅槃,無近遠取捨分。第五「此菩薩入佛智慧」已下至「一切諸佛方便」有五行經,明入此信生在佛家,順諸佛善根方便分。第六「是名菩薩」已下一行半經,總明結信成能演法分。此信是十行之中位內之信,文殊師利、覺首等是十信位中信心故。
第二「佛子何等為菩薩戒藏」已下至「是名菩薩第二戒藏」,於中有二十八行半經。於此段中復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無毀犯戒」有三行半經,明正舉十種戒名號分。第二「云何」已下至「具足受持十種善業」有二十一行經,明正說十種戒之持犯分。第三「菩薩」已下至「第二戒藏」有正說四行半經,明此十行菩薩持戒無毀犯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三慚藏」有十三行半經,於此段中復分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應專心斷除」有十二行經,明斷無慚行,具於慚行分。第二一行半經,明具足於慚,善為眾生說法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是名菩薩愧藏」,於中有十二行經。於中大意復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又作是念」有三行半經,明自念於五欲境無始長貪求分。第二「眾生無智」已下至「我今行於愧」有七行半經,明念眾生愚癡,為於五欲互為怨讎,菩薩知之應自斷分。第三「速成菩提」已下一行半經,善為眾生說真實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多聞藏」有三十四行半經,明聞藏。於此段中復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無記法」有四行經,明舉十事有無分。第二「何等為是事有」已下至「是名無記法」有二十六行半經,明正說十種事有無分。初從十二緣說,無明有故行有,識無故名色無。愛起故苦起,有滅故生滅。此上四事識之與愛,皆從無明妄繫諸有生。今達有本無,即十二緣滅。十二緣滅,非智有生、非智有滅,但除其病。其致無依無形無為而虛通萬有,無思而現、無作而成。學之者以止觀兩門功終,方會此之一辯。後之十法總終聖教,具陳識相對治異解,已下如文具明。第三「菩薩」已下四行經,明菩薩念諸眾生無多聞慧,我求多聞藏廣為說法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施藏」有九十三行經。於比段中復分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究竟施」有三行經,明都舉十種施藏分。第二「佛子」已下直至「是名菩薩第六施藏」,總說前十種施藏分。已上十種施,理事盡含,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至「開悟一切眾生」有三十行經。於此段中復分為五。第一「佛子」已下至「涅槃如實知」有十一行經,明且舉如實知世間法出世法根本所集體分。第二「云何知」已下至「廣為宣說」有三行經,明都舉前法從緣所生,本無所有分。第三「為說何等」已下至「不由他悟」有六行經,明正說前受想行等無體成壞分。第四「此慧藏」已下至「是為十」有八行經,明十不可盡分。第五已下一行半經,明得法善說分。
第八「佛子」已下至「念藏」有二十七行經。於中大意復分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說三昧種種性」有十八行經,明得無限正念法分。第二「此念有十種」已下至「第八念藏」有九行經,明得十正念時,於一切法無過失分。
第九「佛子」已下有十四行經。於中大意復分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說三昧種性」有十一行半經,明聞持一切諸法無限分。第二「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所說法無限,唯佛能了知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二十四行經。於中其意復分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何以故」有十二行經,明此位菩薩辯藏無盡分。第二「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已下至「第十辯藏」有十行經,明正說十種辯藏分。第三有兩行經,明辯藏無限分。
第十一段中有八行經,明總舉前十藏成就迴向法門分。如前十二部經名中,祇夜,此云應誦。伽陀。此云諷誦。尼陀那。此云因緣經。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此十種藏。為成當位自分十行。令成滿故。亦成後十迴向法門故。每位皆然。已上釋十行法門竟。十迴向如下此會中序分、正說、流通者。從此初昇兜率天宮,是序分。已下兩品,是正說分。兩品中至下動地興供,是流通分。兜率天宮說十迴向法門,於此位中有三品經,共成此位。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第一從初〈昇兜率天宮品〉,三義如前。
一釋品名目者,以昇天所至立名也。兜率天者,此云樂知足天也。
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十住、十行二位以彰出世,已成如來智慧之業。今於此天,以明隨見道者成如來大悲處世利生之業,會融世間出世間不一不二法門,是故此品須來。凡大悲門,從初發心時以真智慧進修中,悲有勝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悲兼修,仍出世心多。經望此位大悲是理智位,出世心終,迴入生死,致慈之悲。十地之中長養大悲更令深厚,是故善財十地表法中,從初地已去有九箇女天;一箇瞿波,是佛昔為大子之時妻,表悲。十地位以終法悅,是妻義故。
問曰:云何於此天處說迴向法?
答曰:如須彌頂上說十住,明初生佛家,住佛智慧之頂而無退轉。夜摩天上說十行法,表行依空法,一切無著。至此兜率天宮,表雖不離欲界處大悲門,而於欲境常行知足,無所染著,但為饒益眾生處於世間。又此天處於欲界,自須彌已上五天之處中,以會智悲令不偏故。如四天王還依帝釋為主故。是故而於此天說十迴向,明和會真俗成大慈悲,長處生死而不廢涅槃,名為迴向。從初發心住已來如是和會,位終偏得其名,故名迴向。此為以處表法昇進,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來,智悲恒遍故、無中邊故。但明寄處,表一生菩薩處此天中果行滿故,以明發心初始始生如來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門,即是圓滿如來果故。果復常滿、行復常行,果行常嚴故,號佛華嚴也。十地、十一地,依此十住、十行、十迴向法三法成其功用,更亦無別安立。以是他化天中說十地時,更不別作法事興供故。但長養此位大智大慈大悲令深固圓滿,故名十地。
三隨文解釋者,於此義中復分為二。此會中都會五位眾,總在其中,如下諸王、菩薩等總是。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釋。
第一長科經意者,從初「爾時」至經末,約分為十一段。
第一「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悉皆同等」,於中有九紙經,明兜率天王遙見佛來,與諸天眾敷座莊嚴分。
第二「爾時兜率天王」已下至「音樂一時同奏」此一段經,明兜率天王為佛敷座已,與諸天眾以淨心興供養雲,及諸菩薩奉迎如來分。
第三「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已下至「讚歎如來無厭足」一段經,明諸天迎佛,各各遙見佛來如對目前,敬佛興供分。
第四「爾時一切諸天及諸菩薩」已下至「阿僧祇眾生恭敬尊重」,此之一段經文,明諸天菩薩見佛神變饒益眾生,充滿十方遍周無限分。
第五「爾時大眾咸見佛身」已下至「不可思議佛法門故」此之一段,明如來身光遍照無限分。
第六「爾時如來大悲」已下至「稱揚讚說不可窮盡」此之一段,明如來示一切智所有莊嚴,隨利生無限令增長分。
第七「爾時兜率陀天王」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此之一段,明兜率天王辦供已畢,請佛入宮殿,如來受請分。
第八「爾時一切寶莊嚴殿」已下至「而說頌言」此之一段,明如來入殿,以佛殊勝德勳,令殿莊嚴,勝天所供分。
第九有二十行頌,歎往昔十佛皆入此殿分。
第十兩行經,都結十方同此,稱歎往昔如來入此殿分。
第十一「爾時世尊」已下至「悉亦如是」此之一段,明如來入殿昇座而坐,以佛之德殿內殊好出勝過天,及十方菩薩皆來集分。
第二隨文解釋者,從第一段長科中「爾時」已下至「如是渴仰悉皆同等」,復科為七段。第一「爾時」已下至「恒對於佛」有三行經,明智身恒圓滿分。第二「爾時世尊」已下至「妙寶莊嚴殿」可兩行經,明如來大智身遍周應感,所見彼此無來去分。第三「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已下至「無能得究其妙好」有七行經,明天王殿上敷座分。從此已下至第一段終,有一百九十三行半經,有一百七十七百萬億種諸莊嚴寶座及寶地虛空悉皆遍滿。又有一百八箇百萬億種諸菩薩并諸天八部王眾入法,及合掌思惟讚頌。持幡等眾莊嚴寶地及虛空周遍圓滿。又有十箇百萬億善根之所嚴潔。第四「有百萬億層級」已下至「克諧眾樂」有一百一十一行半經,有一百七十箇一百萬億色類莊嚴寶座及虛空分。第五「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已下至「百萬億菩薩善能教化一切眾生」有七十六行經,明菩薩入法,諸天八部眾都有一百箇一百萬億大眾海莊嚴寶地及虛空中分。第六「百萬億善根所生」已下至「百萬億讚歎法而以讚歎」有六行經,明十種善根莊嚴宮殿及寶座分。第七「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皆同等」有五行經,明都結十方同然分。
問曰:十住但有諸天眾來迎世尊,十行徒眾即有諸天及菩薩眾,此會何故八部王眾大眾廣博莊嚴色類甚多?十地中不敘致天王及眾來迎入殿莊嚴高座等事,何意其位高昇不陳廣供?
答曰:十住有天、無菩薩來迎如來。所施供養者為十住位,但明且初生佛智慧家,未有先見道者,但列諸天,未有菩薩。為初始從信位,凡夫未得入聖位,故以此初〈昇須彌頂品〉不列菩薩之眾,但有諸天奉迎如來故,明從此位方入聖流。如〈昇夜摩天宮品〉即有諸天及菩薩眾稱揚讚歎者,即明十住位已有見道入位故。故十行位昇進中,即有諸菩薩眾而迎佛會。入十行法門,以十住、十行設行眾行,出世心多,處世大悲由未自在故,所以眾不圓滿故。是此兜率天宮諸天菩薩及莊嚴色類多者,明此迴向之門會融悲智,出世與世間一體,成就大悲普育含識,遍周利物不棄微生,是故天王、龍王、八部諸王、菩薩法王其眾無量,莊嚴境界色相無邊。表明悲位含弘濟生無限,利物廣大獲益無窮,是故此天莊嚴廣大。如十地之位,但約此十迴向大悲之際智育遐周之門,長養大悲使令堅厚,更無餘法別有進求。設復智有奇途,只是此位之中微細,是故佛昇他化,更亦不別作徒眾承迎座體。進修不論別加。層級可知。隨文釋義者,此〈昇兜率天宮品〉中云十方一切世界皆常對於佛者,明圓智遍周。不離菩提樹夜摩而昇兜率天者,為菩提之智體本性無有依住,遍往十方無去來。今性不可得,無有住處、無有遷變,不動不寂、無所造作,而隨根應十方世界,於一切眾生前對現色身如應化度。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者,明從前十行位向十迴向,為遙見佛來。殿敷寶座者,契會也。如十住為以方便三昧顯現如來智慧法流,即座有安置。十行之中為以法身無相而為行體座。云化作寶蓮華藏者,為表處行無染,如蓮華故。今此十迴向位中,為成大悲赴俗座,云敷座。敷者開發義,為表大悲赴俗,開敷眾善之華,至菩提之妙果故。又敷者設義,為表大悲赴俗設法以利生故,不自求出世法故。座體摩尼者,明以大慈悲常在生死而無染污,以表摩尼名離垢。寶座云師子者,依主義也,為如來是無畏之主故。諸天妙寶之所集成者,明妙理智悲萬行報得。是故經云「過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來神力所現」者,明一切諸佛福智萬行不異自佛神力故,但自心理智中與一切諸佛同福故,為智同行同故。云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者,明迴向中福智大悲行周故報也。總云此座嚴飾,是不可數無限善根所生,一切如來淨法所起者,明以智起行,無法不淨。餘如文自具。有百萬億層級周匝圍遶者,十住云百千,十行云百萬,十迴向云百萬億,明昇位階級也。百萬億金網者,為善施教網明淨故。百萬億華帳者,以萬行含攝義故。百萬億寶帳者,觀一切眾生智可貴故,可含攝故。百萬億鬘帳者,大悲垂俗益眾生故。百萬億香帳張施其上者,明張施戒定慧解脫知見香之業報。華鬘垂下香氣普熏者,明忍嚴垂飾。百萬億華蓋者,萬行覆育含識義也。百萬億鬘蓋者,慈蔭義也。百萬億寶蓋者,以法寶蔭俗義也。諸天侍立者,明能行行人也。四面行列者,總云四攝、四無量也。百萬億寶衣以敷其上者,明以大慈大悲之理智,常處生死,衣覆眾生無有休息之業報故。百萬億樓閣綺煥莊嚴者,明觀樓智閣差別,觀智分明名綺煥莊嚴也。百萬億摩尼網者,明施教網漉諸垢故。百萬億寶網者,明教能護育眾生故。百萬億寶瓔珞網四面垂下者,明以萬行為瓔珞四攝眾生報,名四面垂下飾故。大要言之,凡隨智隨行、隨慈隨悲、隨波羅蜜、隨觀照、隨助道法、隨大願,所有報境因果相似。今將此業果將法表之,網表理智行教,樓閣表觀智,殿表正智利生,宮表含育無限,座表普印法空悲智萬行,帳表隨根含攝眾生,鈴表法音和悅,華表道眼開敷亦表行華資果。十百千萬億都該大數無限,但隨法准而知之可見,不煩更釋。如梵云頻婆帳者,此云身影也,謂此帳光明能現一切影像於中現故。頻婆羅香,明此香光潔,能現一切影像故。亦以赤色光淨,如頻婆果。阿樓那香,其色如日,赫奕光明。拘蘇摩華,此有總別義。總云一切草木花也。又有別者,其華白色,大小如錢,似此白菊也。樓閣延袤,言寶閣相連長遠也。寶悉底伽,此云佛胸前臆德之相,具云佉阿悉底伽。佉者,樂也。阿悉底迦者,此云有也。明有此相者有大樂故,以座上莊嚴有此相。樂寶天牟陀羅,天鼓中之別名也,因此撫擊方能出聲。阿迦尼吒天,此云色究竟天,言其色界此天最極上際。已下四十眾菩薩,明見座莊嚴,觀法倍倍入法昇進,以為莊嚴之境。四十眾者,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位也。明此天蘊修此四位法,成普賢行自具故。已下從百萬億天王已下至百萬億摩醯首羅天王,有十六王,總該已上欲色二界主。且總明此十迴向法門,遍於三界以智隨悲,遍於六道利生自在,如王故。都舉十六種王名者,明彰此位總遍攝人天六道,以智如王,教化眾生自在無礙故。初總舉百萬億天王者,明天王最自在故。然別舉龍王諦觀者,明知根雨法自在。夜叉王頂上合掌者,明守護自在。乾闥婆王起信淨心者,明以法樂樂悅眾生自在。百萬億阿脩羅王斷憍慢者,明以大悲入生死海,謙下同事自在。百萬億迦樓羅王口銜繒帶者,明大悲垂俗引接,自在義故。百萬億緊那羅王歡喜踊躍者,明能以法歌樂悅眾生,令歡喜自在故。百萬億摩睺羅伽王歡喜瞻仰者,明是腹行,表恭敬義自在故。百萬億世主稽首作禮者,明四天王主導眾生軌則義故,此是主人。及神龍鬼等乃至地獄,總攝在位。百萬億忉利天王瞻仰不瞬者,十住之位修方便進求之定義。百萬億夜摩天王歡喜讚歎者,如世間樂,以歌誦之法樂以讚歎之,明此天以十行法樂故。百萬億兜率天王布身作禮者,明此天大慈悲心,布身如地,荷有無倦義故。百萬億化樂天王頭頂禮敬者,明下心徹到大悲,屈智至悲之極義故。百萬億他化自在天王恭敬合掌者,明會智悲、生死涅槃無一異故。百萬億梵天王一心觀察者,明除細習義故。百萬億摩醯首羅天王恭敬供養者,明智慧法身大悲圓滿,可恭敬供養故。此已上十六天王龍王等,明智悲圓滿,三界六道自在,如王義故。皆百萬億者,表大願智悲行具足也。百萬億菩薩發聲讚歎者,明已上十六王總攝菩薩行遍,皆可讚歎故。百萬億天女專心供養者,明前十六王等行無染,大悲大慈遍三界故。百萬億同願天踊躍歡喜者,明此欲界中天往昔同願,亦明此位之中總同佛願行。百萬億往昔同住天妙聲稱讚者,明此十迴向位菩薩皆同一切諸佛大悲願行住。「百萬億梵身天布身敬禮」已下至「阿迦尼吒天恭敬頂禮」,明色界初禪已下行遍,總有二十眾天,總收色界諸眾。初十六王等一時包含,今次第別列。無色界天,定沈,未堪現世發心,化儀不及其境。如此一段可十六行經。自梵身天已下至阿迦尼吒天有二十眾天,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此天是色界頂。此已上二十眾天,表此十迴向中大悲之行。天者淨也,明以大悲大智常處生死,教化眾生如天自在而無垢染,如梵身天。布身敬禮者,有二義:一恭敬如來;二表法,大悲謙下如地。百萬億梵輔天合掌於頂,亦有二義:一敬佛、二表法忻進。百萬億梵眾天圍遶侍衛,亦有二義:一敬順於佛、二表順正念度眾生故。百萬億大梵天讚歎稱揚無量功德,亦有二義:一敬歎於佛;二表法,歎眾生有佛功德。百萬億光天五體投地,亦有二義:一敬佛;二表法,望此位以大悲為地,明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投於生死慈悲之地。百萬億少光天宣揚讚歎佛世難值,亦有二義:一敬世尊難值;二表法,嘆眾生菩提心難發。百萬億無量光天遙向佛作禮,亦有二義:一敬佛;二表法,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信解故,稱為遙見。百萬億光音天讚歎如來甚難得見,亦有二義:一難遇難見;二表法,嘆自心難知正法。百萬億淨居天與宮殿俱而來詣佛所,此亦二義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悲智宮殿圓滿,含攝眾生。百萬億少淨天以清淨心稽首作禮,二義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理事恭敬。百萬億無量淨天願欲見佛投身而下,二義如前:一敬佛;二表法;明垂慈救俗。已下准義知之而以行行之,如百萬億種種天皆歡喜者,此天眾是色界欲界中雜類天故,故云種種也。是都稱表眾行具足,言種種行饒益眾生故。百萬億諸天各善思惟者,總言色界欲界天內天也。都稱百萬億菩薩天護持佛座莊嚴不絕者,此但兜率天故。亦是表法,以法界為座體、萬行為莊嚴。此已上三眾,通前有二十三眾。從百萬億華手菩薩已下,至百萬億諸天子以淨信心,并宮殿俱有十眾菩薩、四眾諸天子,通為十四眾。初百萬億華手菩薩雨一切華,有三義:一處空雨華供佛、二以空起行、三明往世造華為因。百萬億香手菩薩雨一切香,亦有三義:一雨香供佛、二明五分法身香、三明往因之行以香供養。百萬億鬘手菩薩,亦有三義:一雨鬘供佛、二以忍為鬘體、三明往因造鬘供佛。已下准義知之。如百萬億諸天子從天宮出至於座所,此有二義:一出宮供佛、二明以智會悲。百萬億諸天子以淨信心并宮殿俱,亦有二義:一并宮殿供佛、二表悲智圓融。百萬億生貴天子以身持座,亦有二義:一持座供佛;二表法,此生貴住主第四波羅蜜,以精進是持座義。百萬億灌頂天子舉身持座,亦有二義:一舉身持座供佛、二表十住中灌頂智悲力用增強。此四種天子者,即是欲界兜率天中說諸天子,以經言略計次第,十住合是。亦明子者,慈名,為表修慈故,彌勒號慈也。以次百萬億思惟菩薩已下至善能教化一切眾生者,此一段有十箇菩薩以淨三業,或入住地莊嚴法會,皆名義可解。自百萬億善根所生已下至而以讚歎,有十百萬億眾善行所嚴,如經具明。「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皆同等」有四行半經,都結十方同此。已上徒眾有一百種百萬億眾,已上莊嚴有一百八十七種百萬億,為已上此段都數。已上莊嚴及菩薩、神、天女,色類間雜,或次或不次者,意表此十迴向位是以智從悲成大悲海,於人天六道中以無限遍周法界行門,一時等化、逐根與法,或次或超、或但成信、或位階十地、或人天善根,無有一向次第安立。以此莊嚴及菩薩神天,表法間雜不依次第,或菩薩眾中有諸天,或諸天眾中有龍神,如是准義思之,可見經意。
第二興供迎佛分中,與十萬億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來,有二義:一請佛入宮殿;二表法,以解脫無依住之大智,處一切生死饒益眾生,即迎佛義。又一釋:如創入聖位,以方便三昧而入真門,如此十迴向以取十住、十行中無垢正智,入大悲方便,為迎佛入宮殿。如三乘中地前三十心為方便,十地見道。如此經十信心為方便資糧,十住初心為見道成佛,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資糧,十住初心見道成佛令慣習自在故。為三乘教於三僧祇劫方成佛故,設十地菩薩得三種意生身,非是得佛智生身故。以是十地向前三賢菩薩是資糧位,十地見道為加行位,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行方終,十二地是妙覺佛果。此佛華嚴其義,先佛而後行,以先覺佛果,方以悲願之行用資覺體,使悲智齊均。以此義故,號佛華嚴也。是故今此兜率天王,以將大悲之方便,用資十住十行之中大智佛果,為迎佛義故。今此位教表法大體,將以大悲之海用資十住十行之中佛智慧正覺故,故號之為迎佛故。夫法無始終一念齊等,萬行悲智當體圓終,設教名言不可並立、名詮序致似有前後義,生體名者名無始末,達教者境智不移。此教意明混今古之為一際,破情塵於當即也,終不可作延促解始終見,總不出無時之理和會一多差別之門也。凡以前位向後位為遙見正契,為佛來入宮。以清淨心雨阿僧祇色華雲,有二義:一供佛、二表法門。大悲萬行遍周,其雲具十種,明法行圓滿。皆從天身出者,明智身興萬行也。大眾天子天女歡喜頂禮者,明以軌度法則利生令得樂故,明菩薩大悲令眾生得樂是菩薩樂故。如世人母,其子樂者其母亦樂也。兜率宮中不可說諸菩薩住虛空中精勤一心供養出過天者,明以法空成行,出勝世間有為行也。此一段有十三種眾。
第三諸天迎佛各各遙見如來敬佛興供分中,分為五段。云遙見佛來者,明從前十行發起迴向大悲大願故。如對目前者,明不離根本智常相應故,下文云「見如來具一切智」是也。於法無礙正等覺者,明與佛智正覺合故。「如是思惟」已下四句,是正入位故。各以天衣盛供已下十種供養者,明前由以身化供,明起願也。此段明以衣盛供,表身行周也。於此興供一段六十五行經,約作五門分別。一「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已下至「同時奉迎如來」有五行半經,明諸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遙見佛來,自契智奉迎分。二「各以天衣」已下至「供養於佛」有四行經,明諸天以衣盛香華散佛供養分,此有十種供養眾。三「百千億那由他」已下至「雨一切瓔珞雲無有斷絕」有十六行經,明諸天各各以心所興供雲供養分,此一段十種供養眾。四百「千億那由他」已下至「天樂出妙音聲供養如來寶幡供養如來」有十二行經,明并陳所興十種持散供養供佛分。五「百千億那由他」已下至「無厭足」有二十五行經,舊住兜率天宮中菩薩以諸波羅蜜行興其依果以為供養。此一段十七種供養雲者,舊住本位位,新來者加行入位。此十七種供中,先舉蓋為先者,為此位迴入大悲菩薩行故,以大悲為首,以諸波羅蜜一時資助。華是智慧開敷義。帳是含容義。衣為忍義。鈴網是說教義。如幻心是堅固義,為無體可成壞故。餘准例約名義知之。此第三段有三十種百萬億供養眾,末後有先住天宮菩薩眾。有十七種供,從波羅蜜諸行生,從法身智慧解脫知見生,如文具明。所以勝天之供為非有為所報得故,是法身無作門所起超情作故。
第四「爾時一切諸天及諸菩薩」已下至「阿僧祇眾恭敬尊重」,此之一段有一百五行經。總大眾見佛饒益眾生無限自在分。於中文義,如經自具。
第五身光照曜無限分中,有十二行經,約分七分。一「爾時大眾咸見佛身」已下至「無邊法界」有兩行半經,明見佛光明境界分。二「以佛神力」已下至「出世善根之所成就」可兩行經,明如來神力出妙音聲說頌分。三「復現百千億那由他」已下至「自在之所出生」有兩行經,明如來現自報相莊嚴分。四「又現不可說」已下至「甚深義」可一行半經,明現無盡諸佛出興分。五「又現不可說」已下至「平等清淨」一行半經,明如來神力通變遍周分。六「如是」已下至「不思議勝德生」有一行經,明前所現是如來勝智德所生分。七「復現百千億那由他」已下至「佛法門故」有八行經,明如來現不思議妙寶焰現自善根集大眾分。此七段經中,文義自具。此段意如來自現境界,令迴向者加行契入。
第六「爾時如來大悲」已下至「稱揚讚說不可窮盡」一段有二十六行半經,分為兩段。一「爾時如來大悲所覆」已下至「生三世諸如來家」有十二行經,明如來示現莊嚴及神力令不可說世界眾生獲益分。二「世尊所現」已下至此段末,有十三行半經,明如來所現之德,顯佛自在令一切眾生發諸菩薩入佛所行,酬本願分。
第七「爾時兜率天王」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有十三行經,明兜率天王辦供請佛如來,為欲益眾生故受請,并結十方同此分。
第八「爾時一切寶莊嚴殿」已下至「而說頌言」有十三行半經,約分為兩段。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九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6 冊 No. 1739 新華嚴經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