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新華嚴經論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三

第二釋三昧之名者於此三昧名之中義分為三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歎三昧之德

一釋三昧之名者名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毘盧云光明遮那云種種如來是法性之體藏身是含容眾法智是明以理智種種教行之光照燭眾生之器隨根與益如經歎德中具明

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體者以法界根本智為體以差別智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為體隨眾生智為用又以入三昧為體出定為用又以無出無入為體又入出俱為用又以入出俱為體以義准之可見大要言之且以為化眾生法則之中以入定明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於十箇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為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佛三昧諸智慧門為體如歎德中具如經云「世界海旋無不隨入」者是三昧之用徹遍一切眾生法之名故海者廣大義旋者甚深義明此三昧體用廣大甚深無盡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問總盡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問今普賢三昧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菩薩行海三昧海等問為欲明佛行菩薩行體用徹故以佛為體普賢行海為用以此體用該通諸法無法不盡故佛眼耳鼻舌身意為體能遍知眾生事業為用以下如來與普賢智明普賢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後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體無二無疑故十方諸佛手摩其頂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賢從三昧起者明定體隨根用處彼復依根獲益名起其用無盡略舉其十以表無盡故餘義經文自具廣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體普賢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釋此品略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大願力依自體清淨法性力依諸波羅蜜諸行海等自體清淨力依為度眾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釋品來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問佛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示業果報示法果報答前所問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羅蜜海遍法界海眾生業行海故三十七問一時總答令大眾海悟佛所行入普賢菩薩所行也故號佛華嚴經二令諸現在未來始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及菩薩行海佛菩薩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眾生行業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見是已而倣斆之學佛行故令始發心者悲智圓滿行解不錯謬故三令始發心菩薩知眾生業報同異差別由心造故四令始發心者知眾生界廣大等法界虛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充滿故五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海眾生境界海一異不可得故隨眾生自業轉變剎海轉變故隨自業成壞剎海成壞故以此眾因緣故此品須來發初蒙故若無此品初心菩薩云何知其如來攝生如來行門及以眾生行業世界廣狹之相若不知者依何發心乘佛大悲普濟願行廣度以是義故如下頌云「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虛空界此乃能知佛行處」若不說眾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三乘中所說淨土在於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無盡之相佛及菩薩願行含覆利益纖塵無遺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經文從初一段長行一段偈頌是此品中敘分後十段長行及十段偈頌是正說及至華藏世界海總通此品為〈世界成就品〉總為正說分從初敘分中長科為六

一「爾時」已下四行半經是普賢觀察十海分

二「如是觀察」已下可八行經明普賢告眾歎諸佛十種之智海十不可思議

三「建立演說海」已下可六行經明普賢歎佛十種身業教化不可思議

四從「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已下七行經是普賢歎佛身智二業隨轉法輪成就之眾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議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經明普賢乘佛神力說佛智業身業教化饒益成就眾生海之德令多菩薩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賢說頌重明前法於此二十行頌中兩行為一頌於中意有二十總答前三十七問為頌含多義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業隨根普應三明佛語業普周四明佛行多剎遍嚴五明諸佛大悲成熟眾生六明佛普現出興與益七明眾生根劣隨迷八明大心淨信堅固者堪為九明諸佛與力方知十明離諂慈悲志欲深廣能入十一明觀察法界如虛空而獲善利十二簡修餘道者不堪普賢行人得入十三明眾生界廣大法輪普至十四明普賢自示身廣大十五勸眾令觀毛孔十六明普賢示法與眾之益十七明普賢行願無邊十八明普賢自歎行具十九歎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廣大二十歎是佛所行應聽此以上經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

第二段正說分中有十段經一初段中長行有十八行半經於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賢告眾欲說其法二正說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諸佛同敷三正舉世界形狀體性有十廣大無盡四正說世界已成現成當成具十種因緣五正說由如來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緣是也六乘佛神力說頌於此十八行頌中重頌前長行之法明眾生界廣多佛菩薩悲願含覆故以行廣大故莊嚴國剎廣大以眾生業無量故菩薩行無量以菩薩信心廣大離垢所住國剎光明寶成清淨無垢此明淨穢同居業現各異如文可知是故經云「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眾生心所欲眾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第二段中「爾時」已下九行半經并四十四行頌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爾時」已下有六行經有二十行頌明世界差別形由業如文具明第四「爾時」已下有十三行經十行頌明世界體差別第五「爾時」已下有十一行經二十行頌明世界莊嚴差別第六「爾時」已下有十行經并有二十行頌所修行方便願力故出生諸世界海莊嚴故業清淨故莊嚴清淨業垢濁故莊嚴垢濁第七「爾時」已下有八行經并二十行頌明諸世界諸佛出現差別依眾生業行壽命脩短佛出現不同第八「爾時」已下有七行經并二十行頌明世界劫住不同由業第九「爾時」已下有十四行經并十行頌明劫隨業轉變淨穢第十「爾時」已下有十五行經二十行頌明一切世界海如來出現無差別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問意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眾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普賢行普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以波羅蜜海剎海無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剎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以法界之體而無往來法常如是令學之者倣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華藏世界品第五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世界海圓攝三世業境八釋佛國本空何為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海因何得隱現自在十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此品答前三十七問中佛世界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舉如來五位中行業因果報得答前三十七問故此品須來

二釋品名目者為說此佛境報得之土蓮華所持含藏一切淨穢境界皆在其中故名華藏

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至於八地已來恒以大志願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至於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眾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為以智能隨願願能成智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得風輪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若無志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三事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功且取初因大願為首令持萬境總以大願智風以為持境是故此品下云「普散摩尼妙寶華以昔願力空中住」如是華藏世界所有莊嚴總是風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願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願波羅蜜能成一切諸波羅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今以第八及初發心時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成十種風輪用持其上十種一切莊嚴以願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一切莊嚴如最下風輪名平等住是願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報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還是願波羅蜜中檀度門法財惠施之所報生還自相持因果相徹法不虛得因不唐捐以准此用願波羅蜜中十度法門配之十種風輪報得因果相持故還如眾生世間妄想業風最居其下上持水際金剛地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運遊不墮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及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剛為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得但是摩尼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即是大悲戒防護業之所報得眾華莊嚴萬行利生開敷眾善之所報得故寶樹莊嚴者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箇菩薩下名悉同名之曰林為行覆蔭故師子座莊嚴者即是以法身隨智建法輪報得故略而言之且復如是廣說報業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但云願者為行由願成又下云「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業之所報得香水河是進修之行所報得如下文殊師利常隨眾中總以名表法即見名知行如此華藏世界海見果知因不可別引餘經將來證此此經見名即知法見果即知因方可識此經之意趣餘經法相門戶多不與此經相應餘經云苦諦此經云聖諦即義有餘餘經說四諦此經說十聖諦及十十二緣若廣說無量差別不可卒申以是義故此配因果不可引餘教配此經文此經見名知行以果識因如文殊師利常隨之眾云明練十方儀式主方神除滅無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晝神即其例矣此華藏世界報得之體大要總言大願法身大智萬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滿盡法界虛空界乃至塵毫之內重重剎海中一切眾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無功自常充遍以此為體非是滯寂自安及人天自求樂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樂生淨土菩薩者境界故此淨土菩薩設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別智乘發心信修行故

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者以無盡大願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於其水上生一大蓮華華周虛空法界名種種蘂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蘂香幢於蓮華內日珠王寶上有大輪圍山經云「日珠王蓮華之上」者只是華內有寶名日珠王非別有華也眾寶所成林樹香水妙華開敷經自有文具陳其事其華內地金剛所成地具眾寶間錯嚴飾經自具言於其地上無數香水海眾寶為底如經具說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從南向東以次繞之如六甲等為右其河嚴飾經自具言於不可說香水海中一一海內各有一大世界種而住其中其世界種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種種者種類也如先德釋云三千大千世界數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海世界數至恒沙為一世界性性至恒沙為一世界種此中世界種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種如經且略舉世界種於最中心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為作名也即是風輪向上種種蘂香幢大蓮華之內處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內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於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此世界種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剎微塵數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次上重中有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次上重中有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遶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種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遠近相似此十一箇世界種外周圍至輪圍山復有一百箇世界種隨方各十於中布列直往隨方行列而住近輪圍山周匝十箇世界種各各上下四重重數雖少上下相去極遠每第十三重與此娑婆世界齊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剎塵向下第二重與下相去多言十佛剎微塵數計四重世界還與中心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種高下齊等此近輪圍山十箇世界種即有四重餘九十箇世界種不言重數且略舉世界種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種周圍有一百箇世界種共有一百一十一箇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大都總數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世界種總於種種蘂香幢大蓮華之上諸香水海各出蓮華諸世界種各各而住即於其大華之上別華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別蓮華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而持其上種種莊嚴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猶如日月眾星以風所持處空而住餘廣者經自有文若廣引文煩恐當不見略陳綱紀粗而言之

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者夫果不自生從因而得經云「廣大願雲周法界於一切劫化群生普賢智地行悉成所有莊嚴從此出」如經總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者明普賢行攝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內眾眉間眾所行覺行報得之總是都舉果行圓周之境於彼但言佛世界微塵數眾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於彼是略舉數此是廣數如說普賢之行且但言萬行此是略言意在無盡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舉果中普賢滿行即如座內眾眉間眾即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在種種蘂香幢大蓮華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攝生報滿果所得之境今在經中不舉大數但舉中心十一箇世界種上下二十重重別相去一佛剎微塵數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而住其中次上第三重中即言三佛剎塵數世界周匝圍遶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此中心十一箇世界種總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門進修攝化境界報得中心十一箇即十一地報得上下二十重漸漸增廣者明十一地行門中一地有兩重因果為地進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號皆是勝進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隨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進修攝化增降佛果故各隨位配之可見除此十一箇世界外周圍別舉出一百箇世界種者即明此十一地攝化十波羅蜜行遍輪圍山法界內故且隨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境界滿故近金剛輪圍山周圍有十箇世界種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攝法遍故餘九十箇世界種不云重數者明但是十波羅蜜十中具百所攝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餘十箇四重世界配四攝法更作一配總舉中心十一箇世界種并周圍直至金剛輪圍山一百箇世界種總共有一百一十箇世界種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為本五位中各有兩重因果即是十此為本五位佛因果與五位中作進修故即如此初會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箇世界種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無此一位諸位不成故又明緣生之法皆須有一故緣生之法始成如一三五七九與十作緣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滿數故是圓數不可加減是佛法世間法皆相似故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皆一三五七九為法者成緣生無盡一多相徹故明其一者非同時無前後中間故為一不自一與萬法作一故為萬法不自多與一作多故為成緣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無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為陽二為陰陽動陰隨不可自用陰若自用即天地兩乖雲不興雨不施皆主伴陰陽動靜相順互為主伴方成緣生兩剛即缺兩柔即離為不成濟故是如來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隨俗故行無所設也德無所濟也即佛自佛眾生自眾生若為利眾生施設法則即佛為陽德所設教為陰是故此經名為圓教佛處坎之一而設教即十以坎為師封故普賢菩薩為明設教利生因果緣起法須自在不滯緣生故舉一百一十一世界種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門為攝生報得有一箇世界種明其佛位與五位及一切諸行作一故還如眉間之眾勝音菩薩獨坐蓮華臺諸菩薩眾坐其華鬚明主伴萬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觀之可見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箇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門四重世界明十波羅蜜四攝法之方便大意舉前座內眾及眉間眾明其所行之行此華藏世界明彼行中報得依果於中雜類世界即明所攝之眾生同住一處而境各異者約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者為佛所行遍法界眾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業不相應者同住居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不能見如經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隨逐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經為佛行圓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淨土於餘方而致去來自他之相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權設教網故畢竟求大菩提心者還須歸此不二之門興遍周法界之行願也

七明華藏世界海圓攝三世業境者此華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互現諸佛業眾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或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繫三世之業頓現無時法中是故經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經云「佛子汝應觀剎種威神力未來諸國土如夢悉令見十方諸世界過去國土海咸於一剎中現像猶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國土於一剎種中一切悉觀見」論主頌曰

三世無有時  妄繫三世法
以真無妄想  一念現三世
三世無時者  亦無有一念
繫著三世法  總現無時中
了達無時法  一念成正覺

八釋佛國本空何為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者緣何事意有四緣一為明二乘雖得解脫三界麁業無有福智不利眾生滯於涅槃二為三乘菩薩有樂生淨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淨當情知見不普情存淨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隱現自在為利眾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眾生情無取著如幻雲散一物便無有所得存其繫故三為怖一切空眾生為法空無相之理謂言斷見空無福智不樂觀空樂取相縛隨境存業不能解脫者所現福德依正果故令觀空法空却無明成福德業四總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現廣大願行福智境界量度樣式令其倣學不偏執故經云「諸佛國土如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為利眾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

九明華藏世界海因何得隱現自在者為從一切法空之理隨智現故得隱現自在世間龍鬼具有三毒猶能隱現何況法空空諸三毒純清淨智不能隱現自在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三昧力具見眾妙莊嚴從三昧起忽然不見一相都無善財白言「此莊嚴何處去」彌勒答言「從來處去」問曰「從何處來」答曰「從菩薩智慧處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故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又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華藏世界亦復如是以如來大願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隱現自在若隨法性萬相都無隨願智力眾相隨現隱現隨緣都無作者但以理智法爾自具不思議功不思議變無能作者自在隱現凡夫執著用作無明執障既無智用自在順法身萬像俱寂隨智用萬像俱生隨大悲常居生死但隨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隱顯萬端不離一真之智化儀百變

十隨文釋義者此一品經長科為十二段

一從初「爾時普賢菩薩」已下長行有二十四行經并二十行頌明歎佛往因行菩薩行修大願力報得風輪以持華藏世界及眾莊嚴

二「爾時」已下有八行半經并二十行頌明歎蓮華之上寶輪圍山具眾嚴飾由如來神力所生

三「爾時」已下十行半經并二十行頌歎輪圍山內平地金剛所成具足眾寶間錯其地華網莊嚴

四「爾時」已下一十六行經二十行頌明金剛寶地有眾香水海眾寶為底妙香嚴岸具眾嚴飾

五「爾時」已下一十二行經二十行頌明各各香海具眾香河其河底岸具諸嚴飾右旋遶海

六「爾時」已下十五行半經二十行頌明香水河兩間平地其地眾妙莊嚴其樹華果眾妙莊嚴芬陀利華此云百葉白蓮華

七「爾時」已下五行經二十行頌都結總歎此世界海如來無量功德莊嚴

八「爾時」已下三十八行經二十行頌明世界種體性形狀依住

九「爾時」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結諸世界種於此大蓮華上分布而住并別舉此中心華藏世界海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於中大意如前已釋

十此第九卷一卷經都有十箇二十重世界種繞此中心世界種總都有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種於中意況前已釋畢

十一此第十卷中總舉一百箇世界種圍繞中心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種布列而住近輪圍山十世界種上下四重高下與此中心十一箇世界種相似中間相去極遠自餘九十箇世界種不云重數大數有一百一十箇世界種於中表意如前已釋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頌都已前諸世界海安住虛空或淨或穢純雜同居而不相障皆由業力所起經文廣博不可子細科文文句亂煩障其義趣於中義味大意前已略述餘之廣義經文自具不同小經小經即須多引外文莊飾其義此大部一乘之典餘經義亦多不相應意況與三乘全別不可例此經典此已上十卷經明三度舉果一前如來始成正覺及座內眾舉佛果行果明佛自證二眉間眾是舉佛中道行果與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三華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內眾眉間眾所行之行報得之果本意以佛報業之果答前三十七問見果知因使後學者如是倣之行如是行願得如是果報

毘盧遮那品第六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前之五品以舉現世毘盧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為古無舊迹今何所來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謬故又明古今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釋品名目者〈毘盧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還以佛號以為品名毘云種種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設種種教行之光破眾生之業闇故

問曰古佛今佛為一為異

答曰為一為異何以然者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脫是一各各眾生發心成佛是異又無量三世諸佛皆同一念成佛無前後際是一然亦不壞一念中見無量眾生三世劫量是異以十玄門六相義該通可解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中長科總有十五段經文於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總明毘盧遮那一號各隨世間應緣名異非是佛名號異此經下文〈佛名號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眾生界隨緣名號世間一切名皆是諸佛名為如來德遍一切法故猶如虛空遍含眾法無不淨故一切眾生名入佛名號無不淨故又如有香名為龍鬪因龍鬪而生燒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霑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號者悉皆清淨亦復如是如是佛名號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毘盧遮那以種種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長科十五段者

一初「爾時」已下一段八行經明普賢告眾欲說其法於此段中復分為十一舉古佛所過之劫數二舉復倍是數有世界海及與世界名三舉世界海中別有世界之號四舉世界所依住處五舉世界周圍眷屬之數六舉世界形狀七舉世界地上莊嚴八舉世界寶樹及山輪圍重數九舉世界城邑宮殿十舉世界人飲食衣服隨念而至及舉劫名此已上但隨文自具不煩更解

二「諸佛子」已下有八行經於中大意義分為八一初明勝音世界中香水海及舉其名二明海中有華山出現形如須彌三明山莊嚴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樹林及舉林名五舉山上五種無量眾事莊嚴六明都舉莊嚴難記七明山上諸城之數八明雜類眾共居云芬陀利華者此云白蓮華也此上一段文自顯著不煩更解

三「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經明林東之城於此段中義分為十一舉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舉諸城圍繞四明城體眾寶所成五明城廣狹六明城郭莊嚴悉皆崇麗七明城上下眾事莊嚴言櫓者依《音解》云「城上守禦曰檐出頭前引曰敵眾飾高勝曰崇美而可觀曰麗城下繞而長𣲽深廣者曰壕狹者為塹」優鉢羅華者此云青色華似藕其葉狹長近下小圓上漸尖似佛眼故其華莖無刺准歎佛中「目淨脩廣如青蓮」即是青蓮華葉也波頭摩華者此云赤蓮華其華莖有刺拘物頭華者其莖有刺或云赤白華葉頭未開敷時狀如郁蹙然也芬陀利華者白蓮華也寶多羅樹者或云無憂樹此之未定檢文未得七重圍繞法事中或一三五七九契陽數也尸羅云清淨此云清淨寶幢已上莊嚴總為寶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業報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遶天龍乾闥婆等七種眾諸城所居及都結無量莊嚴

問曰此中一種是人非天龍神何得業報神通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所居高勝依報寶嚴以何業故報得如是

答曰為因廣大故業報廣大為因高勝故業報所居高勝

問曰何者是因廣大高勝

答曰為於往因於此毘盧遮那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性清淨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聖一體同如來智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無我所故一切凡聖本唯法界無造作性無生滅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眾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聖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故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於自心之中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獲諸人中一切勝報以是信力還得毘盧遮那佛在國同居而恒出現神足通力與天同處一切諸城所居神天龍八部等皆是同緣於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勝廣大獲得如斯勝妙依正果報故

四「諸佛子」已下有九行經明寶華枝輪林中道場并陳莊嚴廣大此林眾華嚴飾常有妓樂之音

五「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經明初劫中佛出現之數并陳初佛名號及舉華枝大林先現之瑞

六「爾時」已下有九行半經明初佛從蓮華中忽然出現并陳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場眾生皆見等事

問曰何故此佛蓮華化現出興釋迦佛母胎出現

答曰隨根所現母胎出現唯劣解眾生自根見爾如〈離世間品〉云「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爾」應大根眾生皆見蓮華出現也

七「爾時」已下有八行經明初佛出現放光集眾并陳光德大眾來集

八「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經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見善惠王與眷屬俱集并陳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見佛光明得十種法門具如經說最下三句明威光說頌歎佛於此十行頌中歎佛之德及彼佛與眾生益如文可知

九「諸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威光說頌以佛神力其聲遍聞父王聞之歡喜說頌於此十一行頌中明其善惠王勅眾令集并令辦供具

十「爾時」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經明十王興供見佛并陳所聞修多羅經威光獲益修多羅者此為長行經也最下兩句明威光說頌此十行頌中明威光聞法獲得宿命智力見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願如佛所行

十一「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經明威光菩薩以見初佛承事供養故得十種顯示如來所行法令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功德山須彌勝雲如來為威光說頌歎威光之德於此十一行頌中明功德山如來歎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廣大如文可知

十二「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經明莊嚴劫中佛及人壽命長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興并明威光見第二佛得十種利并為眷屬說頌此二十行頌中明威光歎佛慈悲出世難遇勸其眷屬同往佛所

十三「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經明威光說頌其聲遍聞威光與眷屬同往佛所得十種利第二佛為威光說頌此二十行頌中明第二如來歎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門如經云「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

十四「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經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輪王位第三如來於舊道場出興威光見佛聞法得益第三如來說頌歎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頌明第三如來頌歎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經明第四如來於舊道場中出現大威光去世生須彌山頂為大天王還來見佛獲益而去此一品經來文未足未有結終之處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毘盧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習不異又明所信樂道高法勝人壽命長遠福德所居依正果勝見佛聞法所獲利益勝故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三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