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小義釋

[P.67]第四 彌多求學童所問之義釋

尊者彌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以彼請語我
尊師吠陀之達人     我思自己修習者
世間所有多種苦     果由何處興起者」

(一〇四九)

「世尊我向尊師問尊師以彼請語我」〔之句中〕「問」者(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三)為欲斷疑念之問為三問

(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見未考量未度知於未為明暸時為欲知欲見欲考量欲度知欲辨知欲為明暸而問此是「為欲明暸未見之問」

(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已知考量度知辨知於明暸之時為欲與其他諸賢者之(說)合流而問於彼此是「為合流已見之問」

(三)為欲斷疑之問者云何原來〔就於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為此疑所襲為疑念所襲於生迷惑之時彼為斷彼疑念而問此是「欲斷疑念之問」有此等之三問

[P.68]更有(一)人問(二)非人問(三)化人問之三問

(一)人問者云何是人接近於佛世尊而問〔即〕比丘問比丘尼問優婆塞問優婆夷問王問剎帝利問婆羅門問毘舍問首陀問在家者問出家者問此是「人問」

(二)非人問者云何非人接近於佛世尊而問〔即〕龍問金翅鳥問夜叉問阿修羅問犍闥婆問大王問帝釋問梵天問天神問此是「非人問」

(三)化人問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體化作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彼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問世尊對彼回答此是「化人問」有此等之三問

更有(一)自義問(二)他義問(三)兩義問之三問

[P.69]更有(一)現世義問(二)來世義問(三)第一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無罪義問(二)無煩惱義問(三)淨白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過去問(二)未來問(三)現在問之三問

更有(一)內問(二)外問(三)內外問之三問

更有(一)善問(二)不善問(三)無記問之三問

更有(一)蘊問(二)界問(三)處問之三問

更有(一)念處問(二)正勤問(三)神足問之三問

更有(一)根問(二)力問(三)覺支問之三問

更有(一)道問(二)果問(三)涅槃問之三問

「我向尊師問」者〔我〕問於尊師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向我說此是「向尊師問」〔之義〕「世尊」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以彼語我〔以彼請向我〕語施設確立開顯分別說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師問世尊以彼請語我」〔之義〕

「尊者彌多求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一頁參照)此是「尊者彌多求曰」〔之義〕

[P.70]「尊師吠陀之達人我思自己修習者」我思尊師是吠陀之達人我思尊師是自己修習者吠陀之達人自己修習者我如斯思如斯了知如斯識知如斯別知如斯通達

然世尊是吠陀之達人者云何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智慧根慧力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那)正見世尊由其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到於究竟達於究竟到於最終達於最終到於救護所達於求護所到於避難所達於避難所到於歸依所達於歸依所到於無畏達於無畏到於無死達於無死到於不死(甘露)達於不死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又到於吠陀(諸受)之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又由吠陀(諸受)到於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又知七法故是吠陀之達人〔即〕知有身見知疑知戒禁取知貪於彼雜染齎再有不安有苦根已知可齎未來之生老死之諸惡不善法

[1]世尊宣示「薩毘耶

存知沙門婆羅門     辨知一切之吠陀〔智〕
離貪一切之諸受     超一切受吠陀人」

[P.71]世尊是自己修習者云何世尊是修習身修習戒修習心修習慧修習念處修習正勤修習神足修習根修習力修習覺支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作證滅於彼已徧知苦能捨斷集能修習道能作證滅能知通應知通能徧知應徧知能捨斷應捨斷能修習應修習能作證應作證不成小成為大為甚深無量之難沈替為多寶如海洋具備六支捨〔即〕以眼見色亦不喜不憂為捨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亦不喜不憂捨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眼見適意之色亦不貪求不希望不生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能善解脫又以眼見不適意之色亦無悄心無反抗心[2]壞亂之意無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身觸所以意識適意法亦無貪求[P.72]希望不生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又以意識不適意之法亦無悄心無反抗心無壞亂之意無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以眼見色亦對適意不適意之諸色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對適意不適意之諸法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眼見色亦不貪所貪不瞋於所瞋不昏於所癡不怒於所怒不染於所染不憍於所憍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嚐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亦不貪所貪不瞋所瞋不昏所癡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見者儘所見聞者儘所聞覺儘所覺所識儘所識不著於所見不著於所聞不著於所覺不著於所識不近著於所見不依止不結縛〔由彼〕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不近著於[P.73]所聞所覺所識者不依止不結縛〔由彼〕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於世尊有眼世尊以眼見色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耳世尊以耳聞聲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鼻世尊以鼻嗅香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舌世尊以舌嚐味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身世尊以身觸所觸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意世尊以意識法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眼樂色喜色喜悅色世尊調御彼〔眼〕防護且彼〔眼〕之防護而說示法耳樂聲鼻樂香舌樂味喜味喜悅味世尊調御彼〔舌〕防護且彼〔舌〕之防護而說示法身樂所觸意樂法喜法喜悅世尊調御彼〔意〕防護且彼〔意〕之防護而說示法

[3]〔人人〕使調御     連出合戰象
王乘調御象     〔馳驅於戰塲〕
[P.74]自行為週御     堪忍誹謗者
彼於人人中     成為最勝者
所被調御者     皆為良騾馬
信度產良馬     大象亦良象
自己使調御     成為更良者
此等〔騾馬象〕     蓋由為駕獸
善調御〔自己〕     自己為〔駕獸〕
由於自調御     如至〔涅槃域〕
涅槃之〔聖〕域     不能不可至
[4]種種〔煩惱〕     〔心能〕不動搖
由再有解脫     到達調御地
彼等於世間     成為征服者
[5]內外世間     修習調諸根
此世與他世     〔一切為〕洞察
修習待時者     此成調御者

如斯世尊是自己修習者此是「尊師吠陀之達人我思自己修習者」〔之義〕

「世間所有多種苦果由何處興起者」〔之句中〕果由何處者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此是「果由何處」〔之義〕「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地獄之苦畜生界之苦餓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為原因之苦在胎為原因之苦出胎為原因之苦隨結為生者之苦被他支配為生者之苦使自苦之苦使他苦之苦苦苦[P.75]行苦壞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喘息外鼻病熱病老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A1]疱瘡肺病癲癇輪癬疥癬風癬抓傷皸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痰風〕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大便小便炎熱與爬行類(蛇)接觸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親子死之苦親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見之苦在其等諸法於初有故認為興起有滅沒故認為滅有依止於業之異熟(報)有依止於異熟之業有依止於名之色有依止於色之名〔彼〕從於生瀰漫於老被病所打勝被死所攻擊住立於苦中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無可歸依者云此等為苦「此等之苦由何處興起者耶」由何處生由何處發生由何處起由何處生起由何處現前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以何為[P.76]發生〔因〕者耶問此等苦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信樂此是「世間所有多種苦果由何處興起者」〔之義〕

「世間所有多種」〔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多種」者是多樣者多種類之苦此是「世間所有多種」〔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彌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以彼請語我
尊師吠陀之達人     我思自己修習者
世間所有多種苦     果由何處生起者」

世尊宣示「彌多求

苦之發生汝問我     隨依知解彼語汝
所有種種於世間     苦依因緣而發生」

(一〇五〇)

「苦之發生汝問我」〔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此是「苦」「汝問我發生」者汝問我苦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P.77]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信樂此是「苦之發生汝問我」〔之義〕

「彌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謂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多求」〔之義〕

「隨依知解彼語汝」〔之句中〕「彼語汝」將語汝彼苦之根本語汝因語因緣語生成語發生語等起語食語所緣語緣語集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語汝」〔之義〕「隨知解」者是〔我〕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隨所通達不為使聞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經之說不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省思自己自知通說自現見之法此是「隨知解」

「苦依因緣而發生」〔之句中〕依有十依〔即〕(一)渴愛依(二)見依(三)煩惱依(四)業依(五)惡行依(六)食依(七)[6]瞋恚依(八)[7]四取界依(九)六內處依(十)六識身依[P.78]一切之苦亦由苦義為依言此等為十依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乃至(七七頁以下參照)由病所打勝由死所攻擊於苦中住立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不可歸依者此等謂之苦此等之苦以依為因緣以依為因以依為緣有依為原因〔以依為因緣〕而生成發生合生生起現前此是「苦依因緣而發生」〔之義〕

「所有種種於世間」〔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於世間」者是於惡起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種種」者是多樣多種之苦此是「所有種種於世間」〔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苦之發生汝問我     隨依知解彼語汝
所有種種於世間     苦依因緣而發生」

不知而所作依之     愚鈍者屢屢近苦
苦之發生隨觀者     〔如實〕知而不作依

(一〇五一)

[P.79]「而不知所作依之」(之句中)「所」者是無論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家者雖然任何容貌任何業務任何職分任何階級任何地位任何法之具備者〔之義〕「不知」者乃不知至無明無智無辨知有惡慧「作依」者是作渴愛依作見依作煩惱依作業依作惡行依作食依作瞋恚依作四取界依作六內處依作六識身依令生令發生此是「而不知所作依之」〔之義〕

「愚鈍者屢屢近苦」〔之句中〕「屢屢近苦」者是屢屢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接近近寄執取住著此是「屢屢近苦」〔之義〕「愚鈍者」者是愚鈍者蒙昧者無知者至無明者無智者無辨知者惡慧者此是「愚鈍者屢屢近苦」〔之義〕

「故〔如實知〕不作依」〔之句中〕「故」者乃是故是彼理由彼因彼緣彼因緣於依正觀此之過患此乃是「故」〔之義〕「知」者是知了知識知[P.80]通達〔即〕知「一切行是無常」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是無我」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不作依」不可作愛依不可作見依不可作煩惱依不可作業依不可作惡行依不可作食依不可作瞋恚依不可作四取界依不可作六內處依不可作六識身依令生令發生不可起此是「故如實知不作依」〔之義〕

「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苦之〕發生隨觀者」是隨觀根本者隨觀因者隨觀因緣者隨觀生成者隨觀發生者隨觀等起者隨觀食者隨觀所緣者隨觀緣者隨觀集者「隨觀」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疑擇法正見此之隨觀具慧正具正達正成所具備者言為隨觀者此是「隨親苦之生起發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而不知所作依之     愚鈍者屢屢近苦
[P.81]苦之發生隨觀者     〔如實〕知而不作依

我等問尊師     〔尊師〕告我等
我〔更〕問其他     冀師請語彼
如何諸賢者     暴流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得為超度耶
我乞願牟尼     願請為解說
此之一切法     尊師如實知

(一〇五二)

「我等問尊師〔尊師〕告我等」〔之句中「我等所問尊師」〕乃我等向尊師問所信樂「尊師告我等」者是請尊師告我等請述彼請示請設施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我等問尊師尊師告我等」〔之義〕

「我更問其他冀師請語彼」「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老」及「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之句中〕「如何」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諸賢者」者是諸之賢者學者有慧者有覺者辨別者具慧者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生」是於彼彼之有情之[P.82]彼彼之有情聚而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於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而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愁」者是失親戚失財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愁箭「悲泣」者是失親戚失財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歎悲歡泣言涕泣號泣哭泣慟哭

「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死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如何諸賢者得度暴流愁與悲泣越度度過超越離越耶此是「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老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之義〕

「我乞願牟尼願請為解說」〔之句中〕「彼」者是我所問我所乞我所求我所信樂「牟尼」言智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以下參照)[P.83]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備彼智牟尼而達於牟那有(一)身牟尼(二)語牟尼(三)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捨斷〔殺生偷盜邪欲行之〕三種身惡行是身牟尼三種身善行是牟尼以身為所緣智是身牟尼身之徧知是身牟尼伴徧知道是身牟尼對身欲貪之捨斷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滅之第四禪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語牟尼者云何捨斷〔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之〕四種語惡行是語牟尼四種之語善行是語牟尼以語為所緣智是語牟尼語徧知是語牟尼伴徧知道是語牟尼對語欲貪之捨斷是語牟尼語行(尋伺)滅之第二禪定是語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捨斷〔貪欲瞋恚邪見之〕三種意惡行是意牟尼三種之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為所緣智為意牟尼心之徧知是意牟尼伴徧知道是意牟尼[P.84]對心捨斷欲貪是意牟尼心行滅之想受滅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8]無漏身乃是     身語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一切捨斷者
[9]無漏身乃是     身語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惡之洗除者

具足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是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學牟尼無學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為在家者而見〔涅槃〕句能識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為出家者而見涅槃句能識教之人人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學是有學牟尼(四)阿羅漢是無學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六)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言為牟尼牟尼

[10]無明智者為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取捨〕而但用秤     牟尼只取優秀業
迴避諸惡諸賢者     由彼而彼為牟尼
〔內外〕兩世間測者     〔由彼而〕彼言牟尼
一切世間於[11]內外     知不善與善之法
[P.85]值由天人之供養     超著與網是牟尼

「願請為解說」者是願請述請示請施設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願請為解說」〔之義〕

「此之一切法尊師如實知」者此法尊師如實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之一切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我等問尊師     〔尊師〕告我等
我〔更〕問其     他尊師請語彼
如何諸賢者     暴流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得為超度耶
我乞願牟尼     我請為解說
此之一切法     尊師如實知」

世尊宣示「彌多求

有關現世非傳聞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五三)

[P.86]「〔至涅槃〕法我告汝」者我將告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而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之行道此是「〔至涅槃〕法我告汝」〔之義〕

「彌多求」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

「有關現世非傳聞」〔之句中〕關現世者是現世(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即〕「一切行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而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如斯有關現世(能見法)我將說或又關於能見苦我將說之關於能見集將語集關於能見道將語道關於能見滅將語滅如斯有關能見法我將說或又自見無時的可謂來見〔聖道〕導引〔我將語〕關於能見法諸識者各自知者如斯我將語能見之法此是「有關現世(能見法)」〔之義〕「非傳聞者」不〔由他之〕傳聞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經〕之說不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省思自知通自現見說法此是「有關現世非傳聞」〔之義〕

[P.87]「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為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不斷維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愛著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以下參照)是貪慾貪不善根愛著者由何之義而為愛著耶擴大故而為愛著廣大故而為愛著染著故而為愛著冒險故而為愛著奪取故而為愛著欺語者故而為愛著毒根故而為愛著毒果故而為愛著毒受用故而為愛著或又彼渴受廣大而為色施主家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12]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見聞覺識於諸法中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在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

[P.88]「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愛著有念其愛著而可度可越度可度過可超越可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有關現世非傳聞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大仙彼之最上法     〔聞而〕我乃歡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五四)

「我歡喜彼」〔之句中〕「彼」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13]教訓「歡喜」者是歡歡喜隨喜冀求希望熱望此是「我歡喜彼」〔之義〕

「大仙以最上法」〔之句中〕大仙者由何義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為[14]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蘊大慧蘊大解脫蘊覓求徧求大解脫智見蘊故是大仙又求覓求徧求大闇身之摧破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顛倒之破壞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愛箭之拔除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見[P.89]葛藤之開解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慢[A2]幢之撤去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行作之寂滅故是大仙覓求徧求成為大暴流之度越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重擔之放下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輪迴輪轉之斷絕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熱苦之消滅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熱惱之安息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法幢之舉揚故是大仙覓求徧求大念處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覺支大八支聖道第一義不死涅槃故是大仙又由有大權勢之有情「佛何處耶」「世尊是何處耶」「天中天是何處耶」「人牛王是何處耶」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最上之法」者是不死涅槃言為「最上之法」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涅槃「最上」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之法此是「大仙最上法」〔之義〕

[P.90]「知彼有念為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於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不斷維持此是「知彼有念為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渴愛言為愛著即所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不善根愛著是由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為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八九頁參照)於處世間

「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愛著有念彼愛著而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彼之最上法     (聞而)我乃歡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世尊宣示「彌多求

上下與橫及於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對於此等喜執著     除棄識不住立有」

(一〇五五)

「汝善知解所有物」者是汝知解了知識知辨知通達所有之物此是「汝善知解所有物」

[P.91]「彌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言此世尊之「語」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多求」〔之義〕

「上下橫及於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來下是過去橫及中是現在上者是天世間下是地獄世間橫及中是人世間上者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橫及中是無記法上者是無色界下是欲界橫及中是色界上者是樂受下是苦受橫及中是不苦不樂受上者是由足蹠以上下者是由頂端以下橫及中是胴體此是「上下橫及於中」〔之義〕

「對於此等喜執著除棄識不住立有」〔之句中〕「對於此等」者是對於既述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者「喜」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不善根「執著」者是愛執著與見執著之二執著愛執著者云何由渴愛物而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執著[P.92]執著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見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執著「除棄識」〔之句中識〕者是與福行俱起識與非福行俱起識與不動行俱起識除對此等喜執著於行俱起識除棄除斥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對於此等除去喜識」〔之義〕

「不住立有」〔之句中〕有者是業有與結生為再有業有者云何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此是業有結生為再有者云何是結生色此是結生為再有「不住立有」者是捨斷喜執著於行俱起識業有與結生再有除去滅除令之滅無而不住立於業有不住立結生為再有不可止住此是「除去識不住立有」〔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上下與橫及於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對於此等喜執著     除去識不住立有」

如斯〔無執著〕     住念不放逸
[P.93]行作之比丘     捨〔愛見〕我執
〔捨棄〕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茲知如斯者     應以捨斷苦

(一〇五六)

「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句中〕「如斯而住」者是捨所喜與執著於行俱起之識業有結生再有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如斯而住」〔之義〕「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於身而修習身隨觀念處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不放逸」者是恭敬作諸善法常作堅住作不萎縮而行不放棄(行之)欲不放棄責任「我某時之日未圓滿戒蘊令圓滿耶」又「我既已令圓滿之戒蘊於彼時時以慧助長」對諸善法彼有所有之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我某時之日未圓滿之定蘊[15]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令圓滿耶」又「我既圓滿之解脫智見蘊彼時時以慧令助長」對諸善法於彼處所有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正知熱心精勤[P.94]決意勤勵不放逸又「我某時之日可徧知未徧知之苦耶可捨斷未捨斷之煩惱耶可修習未修習之道耶可作證未作證之滅耶」於彼處所有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此是「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義〕

「行作之比丘捨我執」〔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行」者是有行行作動作活動獲持持續維持不斷「我執」是愛我執與見我執之二我執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我執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我執捨斷愛我執捨遣見我執捨我執是徧捨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行作之比丘捨我執」〔之義〕

「〔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為捨斷苦」〔之句中〕「生」者是彼彼之有情於彼彼之有情眾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彼彼之有情於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愁」者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P.95]任何者又於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苦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愁箭「悲泣」者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嘆泣言涕泣號泣慟哭「茲」者是於此之見乃至(二六頁參照)於此之人世間「知者」是智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苦」者是生苦乃至(七七頁參照)是愁悲苦憂惱苦

「〔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捨斷苦」者是知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於茲捨斷生老愁悲泣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捨斷苦」〔之義〕故世尊宣示

如斯〔無執著〕     有念不放逸
行作之比丘     捨〔愛見〕我執
捨棄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茲知如斯者     應為捨斷苦

[P.96]

大仙此語我歡喜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
世尊確已捨斷苦     此法尊師如實知

(一〇五七)

「大仙此語我歡喜」〔之句中〕「此」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16]教訓「我歡喜」者是我歡歡喜隨喜冀求希望熱望「大仙」者是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大仙(大求者)乃至(九〇頁參照)「人牛王於何處耶」被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此語我歡喜」〔之義〕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之句中〕「善告」者是善告善言善示善施設善確立善開顯善分別善顯示善說明此是「善告」〔之義〕「瞿曇無依」〔之句中〕「依」者是煩惱「無依」者是依之捨斷依之寂滅依之捨遣依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瞿曇無依為善告」〔之義〕

「世尊確已捨斷苦」〔之句中〕「確」者是此一向之語無疑語無疑惑語不二之語確實之語嚴密之語純粹之語確立之語「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P.97]乃至此言世尊〔語〕與作證共同之施設「已捨斷苦」者是捨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世尊確已捨斷苦」〔之義〕

「此法尊師如實知」者此法如實尊師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此語我歡喜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
世尊確已捨斷苦     此法尊師如實知

一〇

牟尼尊師懇切所教誡     人人亦應捨斷苦
龍象〔佛〕近至禮拜尊師     世尊懇切教誡我

(一〇五八)

「人人亦應捨斷苦否」〔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人亦捨斷耶若〔捨斷〕是捨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人人亦捨斷苦否」〔之義〕

[P.98]「尊師懇切所教誡」〔之句中〕「所」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尊師」者是言世尊「牟尼」者言智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越著網此是牟尼「懇切教誡」者是殷勤教誡反復教誡再三教誡教訓此是「尊師懇切所教誡」〔之義〕

「近至禮拜尊師」〔之句中〕「尊師」是言世尊「禮拜」是由身而禮拜[17]語而亦禮拜由意而亦禮拜由隨義之行道而亦禮拜由法隨法之行道而亦禮拜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也「近至」者是至近真至近相會謁見面前而禮拜尊師

「龍象」者是龍象世尊(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二)不行故是龍象(三)不來故是龍象

(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者云何罪惡者有雜染有齎再有之苦報是齎未來生老死惡不善法

[18]世尊宣示「薩毘耶

不行罪惡於世間     捨離一切結結縛
解脫染著一切處     斯者其故言龍象」

[P.99]如斯「不行罪惡故是龍象」

(二)不行故是龍象者云何不行於欲趣不行於瞋趣不行於癡趣不行於怖畏趣由於貪而不行由於瞋而不行由於癡而不行由於慢而不行由於見而不行由於掉舉而不行由於疑而不行由於隨眠而不行由於違和之諸法而不趣不導不運不將來如是「不行故是龍象」

(三)不來故是龍象者云何由須陀洹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彼〕不再來不返不還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不再來不返不還由阿羅漢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不再來不返不還如是「不來故是龍象」此是「龍象近至禮拜尊師」〔之義〕

「世尊懇切教誡我」者是世尊懇切殷勤教誡反復教誡再三教誡教訓故彼婆羅門言

牟尼尊師懇切所教誡     人人亦應捨斷苦
[P.100]龍象近至禮拜尊師     世尊懇切教誡我

一一

婆羅門吠陀達人     乃是無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無著者     為〔汝〕所知通之
彼確度此之暴流     度彼無〔心〕栽猶豫(一〇五九)

「婆羅門吠陀之達人所汝知通」〔之句中〕婆羅門者[19]拒外七法故是婆羅門〔即〕是拒外有身見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貪拒外瞋拒外癡拒外慢彼是雜染齎再有有不安苦報於未來拒外齎生老死諸惡不善法

[20]世尊宣示「薩毘耶

離垢一切斥諸惡     等持善〔心〕自住立
超越輪迴有〔功德〕     無依止者婆羅門」

「吠陀之達人」〔之句中〕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智乃至(七二頁參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達人知通者是知通了知識知別知通達此是「汝所知通婆羅門吠陀之達人」〔之義〕

[P.101]「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之句中〕無所有者〔所有〕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捨斷此等諸所有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燒之人言為無所有者「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有」者是業有與結生再有之二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業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結生再有「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無所有而不懸於欲有不懸者是不礙著者此是「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

「彼確度此暴流」〔之句中〕「彼確」者此是一向之語乃至(九八頁參照)是確立之語「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度」者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彼確度此暴流」〔之義〕

「度彼無栽無猶豫」〔之句中〕「度」者是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是越度度過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過去〔輪迴〕道到〔涅槃之〕方域到終點護梵行達最上之見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之阿羅漢果已作證滅(涅槃)於彼能徧知苦捨斷集修習道作證滅已知通[P.102]可知通能徧知可徧知能捨斷可捨斷能修習可修習能作證可作證彼放捨障礙埋沒〔輪迴之〕濠拔除門柱(渴愛)無有關鑰(五下分結)而為聖卸〔慢〕幢卸重擔離繫捨斷五支〔蓋〕具備六支〔捨〕守護一〔念〕〔由慧而有習行迴避除去捨斷〕四依除去獨一諦(徧見)完全遣求覓有不混濁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脫心有善解脫慧而為獨存(完全)已住〔於梵行〕而為最上人第一人得達第一之得達彼無積〔善惡之報〕無除去已除而住立無捨斷(煩惱)無執取已捨斷而住立無由離〔煩惱〕〔無由慢〕而高亢已離而住立令具備無學之戒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運無學之解脫蘊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故已住立體得〔真〕諦而住立超越動搖而住立消盡煩惱火而住立不迴行輪迴而住立取達運而住立由解脫習行而住立依徧淨慈而住立依徧淨悲捨而住立依究竟清淨而住立依徧淨無煩惱性而住立解脫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於蘊之終邊而住立於界之終邊而住立於處之終邊而住立於趣之終邊而住立於結生之終邊而住立於有之終邊而住立於輪迴之終邊而住[P.103]於輪轉之終邊而住立於最後之終邊而住立於最後之人界而住立最後之持身者是阿羅漢

[21]此是彼之最後有     此是最後之身體
成為〔最後〕生老死     彼無再有輪迴事

此是「度」「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是彼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滅盡離貪涅槃彼已到於彼岸達於彼岸到於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到於究竟達於究竟到於最終達於最終到於救護所達於求護所到於避難所達於避難所到於歸依所達於歸依所到於無畏達於無畏到於無死達於無死到於不死(甘露)達於不死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是〔最後之〕生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又度彼岸」〔之義〕

「無有栽」〔之句中〕栽(頑迷)者貪是栽瞋是栽癡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四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捨斷此等諸栽為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栽者「無猶豫」〔之句中〕「猶豫」者是對苦猶豫(疑)對苦集猶豫對苦滅猶豫對苦滅之道猶豫對前際猶豫對後[P.104]際猶豫對前後際猶豫對此緣性之諸緣起法猶豫是所有如斯猶豫疑問猶豫性疑念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決定不確定不沈潛心之硬直意困惑捨斷此等之猶豫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猶豫」者此是「無有(心)栽無猶豫」〔之義〕故世尊宣示

婆羅門吠陀達人     乃是無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無著者     為〔汝〕所知通之
彼確度此之暴流     彼度無(心)栽猶豫

一二

彼人知者達吠陀     對種種有遣去著
彼離愛無苦無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〇六〇)

「彼人知者達吠陀」〔之句中〕知者是知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彼」者〔無論剎帝利〕無論人如何容貌乃至(八一頁參照)〔任何法之具備者〕「達吠陀」〔之句中〕吠陀者是四〔沙門〕道智乃至(七二頁參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達人「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茲」於此之見[P.105]乃至(二六頁參照)於此人世間此是「彼人知者達吠陀」〔之義〕

「對種種有遣去著」〔之句中〕「對種種有」者是對於種種有之業有再有〔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是對再三之有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身體之發生「著」者是貪著瞋著癡著慢著見著煩惱著惡行者之七著「遣去」者是棄遣去諸著或脫而遣去諸著結縛懸著礙著譬如著〔載〕於〔馬象等〕之乘物貨車戰車之物離著(放下)推落如是棄遣遣去彼等諸著又脫遣去諸著結縛懸著礙著此是「對種種諸有遣去著」〔之義〕

「彼離渴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言捨斷此愛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P.106]火所燒者是「離渴愛」者捨渴愛者唾棄渴愛者脫渴愛者捨斷渴愛者捨遣渴愛者離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彼〕無愛〔煩惱〕消滅是清涼覺受樂自為梵而住此是「彼離渴愛」〔之義〕「無苦」者貪是苦瞋是苦癡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苦言捨斷此苦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為「無苦」〔者〕「無求」者言〔無〕求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是不善根捨斷此之求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求〔者〕「生」者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六內〕處之獲得「老」者是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壽之損耗是諸根之毀熟「死」者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死沒死亡破壞滅失死滅命終〔五蘊〕之破壞屍骸之投棄是命根之斷絕

「彼離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者是離渴愛無苦無求之彼度生[P.107]越度度過超越令離越我言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離渴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義〕故世尊宣示

彼人知者達吠陀     對種種有遣去著
彼離愛無苦無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世尊之說法終乃至(三二頁參照)合掌禮拜世尊「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彌多求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四〔畢〕


校注

[0073001] 本偈是由 Sn. 529 之引用MNd. 93; 205; Mahāvastu III, 397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0074002] 無壞亂之意(abhinna-manaso)在底本雖有 ādina-manaso今如在大義釋一二九五頁註[21]之理由而為如斯讀之 [0076003] 以下之三偈是由 Dhp. 321-323 之引用MNd. 243; 法句經卷下(大正藏四五七〇b)法句譬喻經卷三(大正藏四六〇〇b以下)參照 [0076004] 本偈是由 S. III, 84 之引用MNd. 243參照 [0077005] 本偈是由 Sn. 516 之引用MNd. 244; Netti. 170; Mahāvastu III, 395f佛本行集經卷(大正藏三八三四a)參照 [0080006] 瞋恚(Paṭigha)在 Paṭigha 之字瞋恚之外亦有「對」「礙」等之意義今雖未詳審彼是某意而假定如上之譯出(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6]今於此處加上[06]之註標 [0080007] 四取界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之四取 [0085008] 本偈 It. P. 55f; MNd. 58; 335 參照 [0085009] 本偈是由 It. P. 56 之引用MNd. 58; 335 參照 [0086010] 次之二偈是由 Dhp. 268-269 之引用MNd. 58; 336法句經卷下(大正藏四五六九a)法句譬喻經卷三(大正藏三八三四b)參照 [0086011] 本偈是由 Sn. 527 之引用MNd. 58; 336; Mahāvastu III, 399; 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參照 [0089012] 有關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大意釋一二五頁之註[11]參照 [0090013] 教訓(anusaṭṭhiṁ or anusiṭṭhiṁ)在底本及 PTS 本於一切狀況雖為 anusandhiṁ此明顯是誤今參照 MNd. 140 訂正 [0090014] 大仙(mahesi = mahāisi)說明為大求者(mahāesin)不過俗的語源解釋 [0095015] 慧蘊(paññākkhandhaṁ)底本令此語脫漏 [0097016] 前方註[13]參照以下如斯狀況一切同樣故而不一一註記 [0099017] 雖依語而禮拜(vācāya vā namassāmi)底本雖闕此句從底本一一三頁之同文而補入 [0099018] 本偈是由 Sn. 522 之引用MNd. 202; CNd. 373; MA. I, 153; SA. I, 77; Mahāvastu III, 397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等參照 [0101019] 婆羅門(brāhmaṇa = prākrit, Bāhamaṇa)(拒外)bāhita<bāheti 由拒外而來不過俗的語源解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9]今於此處加上[19]之註標 [0101020] 本偈是由 Sn. 519 之引用MNd. 87; CNd. 113; Mahāvastu III, 396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三八三四b)參照 [0104021] 本偈雖是由 Thag. 202 之引用文句有多少之相違MNd. 22; 460; CNd. 24; 420 等參照(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1]今於此處加上[21]之註標
[A1] 剌【CB】刺【南傳】
[A2] 幢【CB】憧【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