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小義釋

[P.235]第十五 莫伽羅闍學童所問之義釋

尊者莫伽羅闍曰

「釋迦(佛)我先二度問     具眼者不為我解[A1]
及至第三回     天仙為解說」(一一一六)

「釋迦我先二度問」者是彼婆羅門二回向佛世尊質問世尊於彼質問而不為解說而〔思考〕「[1]於其直後此婆羅門之根成熟」「釋迦」者是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而為釋迦又或有富有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彼有此等諸財所謂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念處財神足財根財力財覺支財道財果財涅槃財由此等多數之財寶而為富者大富者具財者故亦為釋迦又或為可能者有能者有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去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亦為釋迦「問」者釋迦我二度問信樂此是「釋迦我先二度問」〔之義〕

[P.236]「尊者莫伽羅闍曰」〔之句中〕曰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莫伽羅闍」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莫伽羅闍曰」〔之義〕

「具眼者不為我解說」已不為我解說不言不示不施設不確立不開顯不分別不顯示不說明「具眼者」是世尊由五眼而為具眼者〔即〕(一)由肉眼為具眼者(二)由天眼為具眼者(三)由慧眼為具眼者(四)由佛眼為具眼者(五)由普眼為具眼者

(一)世尊由肉眼為具眼者云何於世尊之肉眼存在青色黃色赤色黑色白色之五色於此有眼毛而青如烏摩羅華美麗紺碧彼之〔眼毛之〕根元如黃羯尼迦華美麗正黃之黃金色世尊之兩眼球赤如赤色甲蟲美麗深紅〔其〕中央黑如濡濕之木槵子美麗不粗濕潤之漆黑彼之深奧白如明星(太白金星)美麗淨白銀白世尊屬於身體之宿世善行業而生起彼自然肉眼於日中夜中亦普[P.237]見一由旬(三四里)具備四支有闇黑之時亦〔即〕太陽沒於黑份(新月)之布薩時於鬱茂密林中出現大非時之雨雲如斯具備四支於闇黑之中亦普見一由旬對於見色彼之屋頂門戶壁柵山岳林藪蔓藤不為障礙假令一粒之胡麻置在〔數百粒〕胡麻之中亦可取出彼之胡麻粒如斯世尊之肉眼原來是徧淨如斯世尊由肉眼而為具眼者

(二)世尊由天眼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超人之〔眼〕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之有死知諸有情隨業而趣於劣醜幸與不幸〔即〕「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惡行具語惡行具意惡行誹謗諸聖者有邪見取得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或又汝等此等之有情具身善行具語善行具意善行不誹謗諸聖者有正行取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如斯以超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之死知隨諸有情之業而趣於劣幸與不幸又世尊如願意者亦見一世界亦見二世界亦見三世界亦見四世界亦見五世界亦見十世界亦見二十世界亦見三十世界亦見四十世界亦見五十世界亦見一小千世界亦見二中千世界亦見三千〔大千〕世界或又只要願意亦可見〔其他〕者如斯世尊之天眼是徧淨如斯「世尊由為具眼者」

[P.238](三)世尊由慧眼為明眼者云何世尊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擇慧者於慧分別善巧而有明了智證得無礙解達於四無畏是十力之保持者人牡牛人師子人龍人良馬人軛獸無邊智者無邊威力者無邊名聲者富者大財者有財者指導者調伏者教導者令知者令解者令觀者令信樂者彼世尊實是未起之道令起者未生之道令生者未說之道宣說者知道者解道者達道者又現今隨從道之彼諸弟子倣〔世尊〕而具備〔諸德〕而住彼世尊實知應知之物見應見之物眼者智者法者梵天者告示者告說者義之將來者不死之施與者法主如來者也彼世尊無有由慧而不能知者不能見者不能解者不能作證者不能觸者經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法由一切行相而現來於佛世尊之智門如有所有應知應所知之物無論〔其〕自義他義俱義現世之義來世之義明白之義甚深之義隱密之義覆蔽之義未了之義已了之義無罪之義無煩惱之義淨白之義第一義其一切作用於佛智之中[P.239]一切之身業隨佛世尊之智而起一切之語業隨〔佛〕智而起一切之意業隨〔佛〕智而起關於過去於佛世尊無有障害智關於未來於佛世尊無有障害智關於現在於佛世尊無有障害智限於應知之物一切是佛智限於有佛智一切是應知之物佛智以應知之物為限界應知之物以佛智為限界超越應知之物無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無有應知之義彼等〔智與可知〕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譬如在於正相合致之函與蓋之二者函對蓋無餘蓋對函無餘相互同在一限界如斯於佛世尊應知之物與智相互同在一限界應知限度之物一切是〔佛〕智有佛智限度一切是應知之物佛智以知之物為限界超越應知之物而無〔佛〕智之作用超越佛智無有應知之物彼等諸法相互(同在一)限界佛世尊智之作用於一切諸法一切諸法關係於佛世尊之〔意門〕轉〔心〕關係於意欲〔速行心〕關係於作意關係於心之生起佛世尊智之作用對於一切有情世尊知一切有情之意樂知隨眠知所作[P.240]信解了知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不能之有情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於佛智之中而活動譬如任何之魚龜乃至吞舟之大魚為止在大海中而活動如斯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及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亦在佛智中而活動譬如任何之鳥乃至金翅鳥為止在虛空之方域而活動如斯等於舍利弗有慧之人人亦一切在佛智之方域而活動佛智徧滿天與人之慧而勝於〔彼〕所有賢剎帝利賢婆羅門賢居士賢沙門之聰敏而長於議論亦以射貫毛髮程度之〔練達〕以慧解能摧破〔他之〕諸惡見而行之人人頻為質問而接近如來質問隱密覆蔽〔之義〕而彼等之質問由世尊而解說解答而〔彼〕解答之理由說示而至彼等歸投於世尊如斯於茲世尊所謂由慧而極耀如斯「世尊由慧眼而為具眼者」

[P.241](四)世尊由佛眼為具眼者云何世尊以佛眼眺世間見諸有情之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或又見來世罪之怖畏而見住者譬如於青蓮之池紅蓮之池白蓮之池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長尚未由水中出沒在水中而發育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長而在水面之所一部之青蓮紅蓮白蓮在水中生在水中生長由水出不染著於水如斯世尊以佛眼眺世間見諸有情之小塵垢大塵垢利根鈍根善行相惡行相易教化難教化或又見來世罪之怖畏而見住者世尊知「此者是貪行者此是瞋行者此是癡行者此是尋行者此是信行者此是智行者」世尊對貪行者說不淨說世尊對瞋行者告慈修習世尊對癡行者總說(聖典)與徧問(義釋)為時使聽法時使語法使與師共住世尊對尋行者告安般念(數息觀)[P.242]世尊對信行者應信樂之相〔即〕告以佛之善覺法之善法性僧之善行道及自己之戒世尊對智行者告以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之〔如〕觀(毘鉢舍耶)之相

[2]譬如山巔站立者     普見下界諸人人
又如彼之善慧者     昇法所成之殿堂
打敗生老普眼者     瞰視沈愁世間人

如斯「世尊由佛眼而為具眼者」

(五)世尊由普眼為具眼者云何普眼者為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正達正成具備

[3]彼所不見者     此世無何物
又不識之物     無可知之物
應知皆知通     如來故普眼

如斯世尊由普眼為具眼者此是「具眼者不為我解說」〔之義〕

[P.243]「及至第三回天仙為解說」及至第三回佛被正當之質問而解說不與拒絕斯我把持斯我保持斯我為觀察天仙者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為天仙譬如王之出家者言王仙婆羅門之出家者言婆羅門仙斯世尊是天而且是仙人故為天仙或又世尊是出家者故亦為仙覓求徧求大戒蘊故亦為仙(求者)覓求徧求大定蘊大慧蘊大解脫蘊大解脫智見蘊故亦為仙覓求徧求大闇身之摧破大顛倒之破壞大愛箭之拔除大見葛藤之開解大慢幢之撤去大行作之寂滅大暴流之度越大重擔之放下大輪迴輪轉之斷絕大熱苦之消滅大熱惱之安息大法幢之舉揚故亦為仙覓求徧求大念處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覺支大八支聖道大第一義不死涅槃故亦為仙覓求徧求有大權勢諸有情「佛者何處耶」「世尊者何處耶」「天中天者何處耶」故亦為仙此「及至第三回天仙為解說」〔之義〕故彼之婆羅門言

[P.244]尊者莫伽羅闍曰

釋迦佛我先二度問     具眼者不為我解說
及至第三回     天仙為解說

此世界與他世界     含諸天之梵天界
有名聲尊師瞿曇     之見乃不知通也

(一一一七)

「此世界與他世界」〔之句中〕此世界者是人世界他世界者除人世界之其他一切世界此是此世界與他世界

「含諸天之梵天界」者是含天含魔之梵天界亦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此是「含諸天之梵天界」

「尊師之見不知通」者世間〔之人人〕不知尊師之見意欲持說意樂意圖〔即〕不知不見不觀不得達不存不獲得「此人之斯見斯忍者斯意者斯持說者斯意樂者斯意圖者」此是「尊師之見不知通」〔之義〕

「有名聲瞿曇」者世尊得名聲故「有名聲」或者世尊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有名聲瞿曇」故彼婆羅門言

[P.245]此世界與他世界     含諸天之梵天界
有名聲尊師瞿曇     之見乃不知通也

如斯優異之見者     我已前來欲將問
如何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一一一八)

「如斯優異之見者」如斯優異之見者最高之見者最勝之見者最殊勝之見者秀逸之見者最上之見者勝妙之見者此是「如斯優異之見者」〔之義〕

「我已前來欲將問」我已前來欲質問乃至(四七頁參照)說示得語如斯亦是「我已前來欲將問」〔之義〕

「如何觀察世間者以如何觀察觀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者」此是「如何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者乃死王不見耶不覩耶不得達耶無所有耶不獲得耶此是「死王無有見彼事」〔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如斯優異之見者     我已前來欲將問
如何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莫伽羅闍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諸〕見
世間空也須觀察     如斯可度死〔神關〕
如斯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一一一九)

[P.246]「世間空也須觀察」〔之句中〕「世間」者是地獄世間畜生世間餓鬼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世間他世間梵世間天世間有一比丘白世尊言[4]尊師示世尊宣『世間』『世間』尊師如何意義而言為世間耶」「比丘破壞故言為世間然則何者是破壞耶乃眼破壞色破壞眼識破壞眼觸破壞緣於眼觸所生起樂苦又不苦不樂之受亦破壞耳破壞聲破壞鼻破壞香破壞舌破壞味破壞身破壞觸破壞意破壞法破壞意識破壞意觸破壞緣於意觸所生起樂苦又不苦不樂之受亦破壞比丘破壞故言為世間」

「世間空也須觀察」者是由二行相觀察世間是空〔即〕(一)由[5]不自在之正察又(二)由空無行之正觀

[P.247](一)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觀察世間空無者云何於色中不得自在於受中不得自在於想中不得自在於行中不得自在於識中不得自在即世尊曾如斯說[6]諸比丘色是無我諸比丘若色是我者此色可不至於病又於色可得謂『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然諸比丘色是無我故色至於病又於色不得謂『我色有斯我色勿有斯』受是無我諸比丘若受是我此受可不至於病又於受可得謂『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然諸比丘受是無我故受至於病又於受不得謂『我受有斯我受勿有斯』想是無我諸比丘若想是我者此想可不至於病又於想可得謂『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然諸比丘想是無我故想至於病又於想不得謂『我想有斯我想勿有斯』行是無我諸比丘若行是我者此行可不至於[P.248]又於行可得謂『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然諸比丘行是無我故行至於病又於行不得謂『我行有斯我行勿有斯』識是無我諸比丘若識是我者此識可不至於病又於識可得謂『我識有斯我識勿有斯』然諸比丘識是無我故識至於病又於識不得謂『我識有斯我識勿有斯』」

又世尊如斯說[7]諸比丘此身不成汝等之物又不為他人之物諸比丘此可見由先業所行作意思感受之物諸比丘於此有聞(博識)之聖弟子善緣起如理作意〔即〕此有時〔故〕此有此生故此生無此時〔故〕無此此滅故此滅」「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生憂惱如斯有此一切苦蘊之集然無明之無餘滅故而行之滅[P.249]行滅故而識滅識滅故而名色滅名色滅故而六處滅六處滅故而觸滅觸滅故而受滅受滅故而愛滅愛滅故而取滅取滅故而有滅有滅故而生滅生滅故而老惱滅如斯有此一切苦蘊之滅」如斯「由不自在之正察而觀察世間空」

(二)由空無行之正觀而觀察世間空者云何於色中不得堅實於受中不得堅實於想中不得堅實於行中不得堅實於識中不得堅實色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也受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想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行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識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譬如葦〔中空〕而不堅實不堅實髓以離堅實也譬如伊蘭無堅實〔之髓〕以離堅實譬如白〔花之〕藪不堅實不堅實以[P.250]離堅實譬如肉色花樹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泡沫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水泡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8]譬如陽炎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芭蕉之幹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譬如幻術不堅實不堅實以離堅實如斯色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受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想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行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識由常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樂堅實而〔無〕堅實故由我堅實而〔無〕堅實故常恒〔不〕常恒故而不不變易法故不堅實而非堅實以離堅實如斯「由空無行之正觀而觀察世間空」由此等二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又由六行相而觀察世間空〔即〕觀察色(一)無主(二)無欲作(三)無樂決定(四)無自在(五)[9](六)[10]種種(別離)觀察受識無主無欲作無樂決定無自在種種如斯由六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P.251]又由十行相而觀察世間空〔即〕觀察色(一)是絕無(二)是空無(三)是空(四)是無我(五)是無堅實(六)是殺戮者(七)是非有(八)是痛根(九)是有漏(十)是有為觀察受識是絕無空無無我無堅實殺戮者非有痛根有漏有為如斯由十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又由十二行相而觀察世間空〔即〕觀察色(一)非有情(二)非命者(三)非人士(四)非人(五)非摩奴之子(六)非女人(七)非男子(八)非我(九)非我所(十)非我(十一)非我之物(十二)任何者亦非觀察受識非有情非命者非人士非人非摩奴之子非女人非男子非我非我所非我非我之物任何者亦非如斯由十二行相而觀察世間空

又世尊如斯說[11]諸比丘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受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想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行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識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P.252]比丘汝等云何思惟此耶於此之祗樹園所有草薪木樹枝樹葉為人人持去燃燒又從於用途而應用然時汝等將斯思念『人人持去我等燃燒又從於用途而用』耶尊師不然其何因耶尊師此是非我非我所諸比丘如斯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然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諸比丘識非汝等之物須捨斷之其捨斷者是汝等長時之利益安樂」如斯而亦「觀察世間空」

尊者阿難白世尊言[12]尊師言『世間空世間空』尊師何故言『世間空耶』」「阿難我所亦空故言『世間空』阿難我所亦空者云何阿難眼是空色是空眼識是空眼觸是空由眼觸所生起樂苦又不樂不苦之受亦是此我我所無故是空耳是空聲是空鼻是空香是空舌是空味是空身是[P.253]所觸是空意是空法是空意識是空意觸是空由意觸所生起樂苦又不苦不樂之受亦是此我我所〔無故〕亦是空」阿難我所空故言「世間是空」如斯「觀察世間空」

[13]單法之生起     持續單諸行
有如實觀者     村長無怖畏
[14]世等草薪木     於以慧觀時
除不結生〔涅槃〕     何物不冀求

如斯亦是「觀察世間空」

又世尊如斯說[15]如斯諸比丘有比丘至色之究極追求色至受之究極追求受至想之究極追求想至行之究極追求行至識之究極追求識至色之究極追求色之彼至受之究極追求受之彼至想之究極追求想之彼至行之究極追求行之彼[P.254]至識之究極追求識之彼人言『我』或『我物』或『有我』者是無所有」如斯亦是「觀察世間空」

「世間空也須觀察」須觀察世間空須觀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世間空也須觀察」〔之義〕

「莫伽羅闍常有念」〔之句中〕莫伽羅闍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常」者是於一切時乃至(三八頁參照)於老年期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八頁參照)言彼有念此是「莫伽羅闍常有念」〔之義〕

「害破自我之見」〔之句中〕「自我之見」者有二十事之有身見〔即〕於[16]此無聞之凡夫不見諸聖不熟達聖法不於聖法中受教導不見諸善人不熟達善人法不於善人法中受教導(一)觀色是我(二)觀我有色(三)觀我中有色(四)觀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觀識是我(十八)〔觀〕我有識(十九)〔觀〕我中有識(二十)〔觀〕識中有我所有如斯類之見惡見見執見難所見曲邪見異動見結執取住著邪道邪路邪性異學處邪倒執違邪執[P.255]顛倒執邪執對不如實為如實執乃至為六十二惡見此是「自我之見」害破自我之見者乃破自我之見害破取去取除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害破自我之見」〔之義〕

「如斯可度死」者如斯可度死〔神〕亦可度老度死越度超越離越此是「如斯可度死」〔之義〕

「如斯觀察世間者」是如斯觀察世間觀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者此是「如斯觀察世間者」〔之義〕

「死王無有見彼事」〔之句中〕魔亦是死王死亦死王「無見彼事」者不見死王不覩不得達無所有無獲得即世尊如斯說[17]諸比丘譬如有林野之鹿遊於林野山林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其何因耶諸比丘乃不至獵師之眼——如斯諸比丘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P.256]由離生喜具足初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伺寂滅故而內之淨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第二禪第三禪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比丘[18]『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普徧超越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更又諸比丘有比丘普徧超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普徧超越識無邊處『無何物』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普徧超越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普徧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又以慧見彼諸漏已盡滅諸比丘此比丘言『魔是盲目魔眼完全亡失波旬至不見已度世間之愛著』彼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而臥其何因耶諸比丘不至惡魔之眼」此是「死王無有見彼事」〔之義〕故世尊宣

[P.257]莫伽羅闍常有念     害破自我之〔諸〕見
世間空也須觀察     如斯可度死〔神關〕
如斯觀察世間者     死王無有見彼事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莫伽羅闍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五〔畢〕


校注

[0239001] 其直後(tadanantarā)在底本雖有 Cakkhu-Samanantarā今從 PTS 本 [0244002] 本偈由 V. I, 5f = M. I, 168 = S. I, 137 = It. P, 33 之引用MNd. 360; 453 增一阿含卷一〇(大正藏二五九三b)出曜經卷二一(大正藏四七二〇b)法集要頌經卷二(大正藏四七八七c以下)五分律卷一五(大正藏二二一〇三c以下)參照 [0245003] 本偈 PTS. I, 133; 134; II, 313; MNd. 360; 454; CNd. 113; 127 等參照 [0248004] 以下之文由 S. IV, 52 引用雜阿含二三一經(大正藏二五六b)參照 [0249005] 不自在(avasavattana)在底本及 PTS 本雖有 avassiyapavatta今從 PTS 本註記之異本 [0249006] 以下之文由 S. III, 66f 之引用雜阿含三四經(大正藏二七c以下)參照 [0250007] 以下之文由 S. II, 64f 之引用 [0251008] 以下一句在底本雖無由 PTS 本及 MNd. 410 加入 [0252009] 他(parato)底本雖有 pavuttito今從 PTS 本註記之異本 [0252010] 種種(vicittato)在底本雖有 vivittato今從 PTS 本 [0252011] 以下之文由 S. III, 33f 之引用M. I, 140f雜阿含二六九經(大正藏二七〇b)參照 [0253012] 以下之文 S. IV, 54 之引用PTS. II, 177雜阿含二三二經(大正藏二五六b)參照 [0254013] 本偈由 Thang. 716 之引用MNd. 438 參照 [0254014] 本偈 MNd. 438Ṭhag. 717 參照 [0254015] 以下之文由 S. IV, 197 之引用 [0255016] 以下之說明 Dhs. 182f; Vibh. 364 等參照 [0256017] 以下之文由 M. I, 174f 之引用中阿含二〇四經(大正藏一七七八b)參照 [0256018] 言(vuccati)底本脫此語
[A1] 說【CB】脫【南傳】(cf. N47n0023_p0239a04)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