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小義釋

[P.221]第十四 布沙羅學童所問之義釋

尊者布沙羅曰

說示過去之所之     不動而為斷疑惑
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來為欲問

(一一一二)

「說示過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自正覺真諦者其時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說示過去」者是世尊亦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亦說示未來亦說示現在

世尊說示自己之過去者云何世尊對自己之過去亦說示一生亦說示二生亦說示三生亦說示四生亦說示五生亦說示十生亦說示二十生亦說示三十生亦說示四十生亦說示五十生亦說示百生千生十萬生諸多之壞劫諸多之成劫諸多之壞成劫〔即〕「在我於某處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P.222]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其〔我〕由彼死而生於某處於彼處我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其〔我〕由彼死而生於此〔人界〕」斯多說示宿住之樣相或素姓

世尊說示他人之過去者云何世尊對他人之過去亦說一生亦說二生乃至亦說示諸多之壞成劫〔即〕「〔彼〕於某處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彼由彼死而生於某處者於彼處〔彼〕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彼由彼死而生於此人界」說示斯多之宿住之樣相或素姓

世尊說五百本生談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1]大本經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2]大善見經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3]大典尊經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4]大天林經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

[P.223]又世尊已如斯說[5]純陀關於過去世如來有念隨念之識只彼所望之物一切隨念純陀未來乃至純陀關於現在世如來生起覺所生之智『此是最後之生今無再有』」根上下智是如來之如來力諸有情之意樂隨眠智是如來之如來力雙變智是如來之如來力大悲定智是如來之如來力一切智是如來之如來力無障智是如來之如來力於一切處無著無害無障智是如來之如來力如斯世尊亦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亦說示未來亦說示現在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說示過去之所之」

「尊者布沙羅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布沙羅」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布沙羅曰」〔之義〕

「不動而為斷疑惑」〔之句中〕「動」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不善根佛世尊捨斷彼之動渴愛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動〔者〕動之捨斷故是不動世尊於利得亦不動於不利得亦不動於名聲亦不動於不名聲亦不動於賞讚亦不動於毀[P.224]訾亦不動於樂亦不動於苦亦不動不動不怖動不動搖不震不震動不震駭此是不動「斷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對苦猶豫乃至(一〇五頁參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斷斷絕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故佛是斷疑惑此是「不動斷疑惑」〔之義〕

「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由徧知是到彼岸者由捨斷是到彼岸者由修習是到彼岸者由作證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頁以下參照)最後之生輪迴而彼無再有此是「一切諸法之到彼岸」〔之義〕

「我已前來為欲問」我已前來為欲問乃至(二一五頁參照)說示得語如斯「我已前來為欲問」〔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布沙羅曰

「說示過去之所之     不動而為斷疑惑
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來為欲問」

無有色想事     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     見者之觀處
[P.225]我問釋迦智〔佛〕     斯人如何導

(一一一三)

「無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於色界〕生起者又於〔色界〕現法樂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無有色想事」者是得四無色定者之無有色想事為非有超越離越此是「無有色想事」〔之義〕

「捨斷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結生色身由彼分〔捨斷〕超越〔捨斷〕鎮伏捨斷而捨斷彼之色身是捨斷故為「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見者之觀處」〔之句中〕無何物者是無所有處定由何無何物是無所有處定耶於識無邊處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識是無非有觀消滅亦無何物由此無何物者是無所有處定此是「內外無何物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之句中〕釋迦是釋迦〔族〕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是釋迦乃至(一一七頁參照)是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釋迦[P.226]「我問釋迦智」我問者是彼於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類之欲如何智耶此是「我問釋迦智」〔之義〕

「斯人如何導」彼應如何導耶應調伏耶應指導耶應令知耶應令省思耶應令觀察耶應令信樂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級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令住立彼為彼之類彼部類之人即得彼無所有處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導」〔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無有色想事     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     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佛〕     斯人如何導

世尊宣示「布沙羅

一切之識住     知通如來言
知〔有情〕止住     解脫與趣至」(一一一四)

「一切之識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識住(二)知由結生七識住

[P.227](一)知由行四識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說[6]諸比丘近著於色識是續存立而住以色為所緣住立於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長而為廣大諸比丘或近著於受乃至諸比丘或近著於想乃至諸比丘或近著於行識乃續存立而住以行為所緣住立於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長而廣大」如斯世尊知由行四識住

(二)世尊知由結生七識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說[7]諸比丘有此等之七識住七者云何諸比丘有種種身種種想之諸有情所謂一部之人與一部之天是〔一切之〕墮處(惡趣)此是第一識住諸比丘種種身同一想之諸有情所謂最初生記為梵眾天(初禪天)此是第二識住諸比丘同一身種種想之諸有情所謂光音天(第二禪天)此是第三識住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諸有情所謂徧淨天(第三禪天)此是第四識住諸比丘普超越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至空無邊處諸有情此是第五識住諸比丘普超空無邊處『識是無邊』至識無邊處諸有情此是第六識住諸比丘普超識無邊處『已無何物』至無所有[P.228]處諸有情此是第七識住」如斯世尊知由結生七識住此是「一切之識住」〔之義〕

「世尊宣布沙羅」〔之句中〕「布沙羅」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羅」〔之義〕

「知通如來」〔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別知通達「如來」者即世尊〔關於如來〕如斯說[8]純陀若過去之〔事〕不實不真〔其說〕不伴利益者如來〔即〕不解說此純陀若過去〔之事〕如實如真〔其說〕不伴利益如來亦不解說此純陀若過去〔之事〕如實如真〔其說〕如伴利益如來其時知其質問應為解說之時純陀若未來〔之事〕乃至純陀若現在〔之事〕而不實不真〔其說彼亦〕不伴利益如來不解說此純陀若現在〔之事〕而如實如真〔其說〕不伴利益如來亦不解說此純陀若現在〔之事〕而如實如真〔其說〕伴利益如來其時知其質問應解說之時如斯純陀對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法如來是時說者如實說者義說者法說者律說者故言如來純陀[9]含天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見[P.229]徧求以意所尋求之一切此由如來所現之正覺故言如來又純陀如來現正覺無上正等覺之夜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於夜之中間說說示一切之物如而不異故言如來純陀如來如說而行如行而說如斯說而行行如說故言如來於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之間而如來自勝不他所勝見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來」此是「知通如來」〔之義〕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有情之)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畜生界」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餓鬼界」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人中」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狀態

[P.230]即世尊如斯說[10]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畜生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餓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P.231]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世自知通作證具足而住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義〕

「解脫與趣至」〔之句中〕「解脫」者是於無所有處而解脫信解此以此為主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聲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觸信解施主家信解眾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聲信解賞讚信解樂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臥坐所信解病者之資具醫藥信解經信解律信解論信解糞掃衣支信解但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鉢食支信解食後不食支信解阿練若住支信解樹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塚間住支信解隨處住支信解常坐不臥支信解初禪信解第二禪信解第三禪信解第四禪信解空無邊處定信解識無邊處定信解無所有處定信解非想非非處定」此是「解脫」者「其趣至」是無所有處所成之其趣至〔即無所有處所成之〕業趣至異熟[P.232](報)之趣至應重業應重結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為趣至(依據)乃至(前方參照)以非想非非想為趣至」此是「解脫與趣至」〔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羅

一切之識住     知通如來〔言〕
知彼之止住     解脫與趣至」

無所有〔處〕發生     喜結為障礙
及斯已知通     然後觀其處
彼有如實智     住梵婆羅門

(一一一五)

「知無所有之發生」〔之句中〕「無所有之發生〔因〕」者是至無所有處之業行至無所有處業行知無所有之發生知懸著知結縛知礙著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無所有之發生」〔之義〕

「喜結為障礙」〔之句中〕「喜結」者是無色貪由無色貪而其業是懸懸著[P.233]礙著知喜結是無色貪知懸著知結縛知礙著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及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結為障礙」〔之義〕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如是斯此已知通」〔之義〕

「然後觀其處」者於無所有處入定由其處出定而觀於其處所生之心心所法無常觀苦乃至(三〇頁參照)觀無歸依所省思普觀此是「然後觀其處」〔之義〕

「彼有此如實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實如真不顛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實智」〔之義〕

「住者婆羅門」〔之句中〕婆羅門者是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一頁參照)無依止者此言婆羅門此是「婆羅門」「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學為得未得為得達未得達為作證未作證而住止住徧住阿羅漢已住〔梵行〕所作已[A1]卸下重擔隨得妙義徧盡有結有完全智解脫彼〔梵行〕已成[P.234]作已[A2]乃至(一〇二頁參照)為〔最後之〕生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住者婆羅門」〔之義〕故世尊宣示

無所有發生     喜結為〔障礙〕
及斯已知通     然後觀其處
彼有如實智     住者婆羅門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羅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四〔畢〕


校注

[0226001] 大本經(Mahāpadāniya-Suttanta)是長部第十四經(D. II, Iff.)長阿含第一大本經(大正藏一一b以下)七佛經(大正藏一一五〇)毘婆尸佛經(大正藏一一五四)七佛父母姓字經(大正藏一一五九)等相當於底本雖為 Mahādhaniya-Sutta今從 PTS 本 [0227002] 大善見經(Mahāsudassana-Sutta)是長部第十七經(D. II, 160ff.)J. I, 391f長阿含卷三(大正藏一二一b以下)中阿含六八大善見王經(大正一五一五b以下)等參照 [0227003] 大典尊經(Mahāgovinda-Sutta)是長部第十九經(D. II, 220ff.)J. III, 469; Mahāvastu III, 197ff長阿含經第三典尊經(大正藏一三〇b以下)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大正藏一二〇七)等參照 [0227004] 大天捺林經(Makhādeva-Sutta)是中部第八十三經(M. II, 74ff.)J. I, 137中阿含六七大天捺林經(大正藏一五一一c以下)增一阿含卷四八(大正藏二八〇六c以下)等參照在底本為(Maghadeva-Sutta) [0227005] 以下之文雖由 D. III, 134 之引用文而文句有多少之出入長阿含一二(大正藏一七五b)參照 [0230006] 以下之文 S. III, 53 參照 [0231007] 以下之文由 A. IV, 39f; 之引用增一阿含卷三三(大正藏二七三〇c以下)參照 [0232008] 以下之文由 D. III, 134f; 之引用長阿含經卷一二(大正藏一七五c)參照 [0232009] 以下之文 A. II, 23f參照 [0233010] 以下之文由 M. I, 74-76 之略引用
[A1] 辦【CB】辨【南傳】
[A2] 辦【CB】辨【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