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87]第十一 闇都乾耳學童所問之義釋
一
尊者闇者乾耳曰:
「雄者!不欲欲者我有聞」〔之句中,聞〕者,是聽、把持、保持、觀察。〔即〕「斯彼之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者、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聞。「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具精進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1]權力者故是雄者。[2]有用者故是雄者。是勇者、英雄、戰士、無怖者、無懼者、無駭者、無敗走者、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雄者。
此「雄者!我聞」〔之義〕。「不欲欲者」〔之句中〕,欲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佛世尊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事欲之徧知與煩惱欲之捨斷故,世[P.188]尊不欲諸欲,不冀求[5]諸欲,不喜悅諸欲,不熱望諸欲。故佛為無欲者、不欲者、捨欲者、唾棄欲者、脫欲者、捨斷欲者、捨遣欲者、離貪者、離去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無愛者、〔煩惱〕消滅者、清涼者、樂受者、為梵而自住。此是「雄者!不欲欲者我有聞」〔之義〕。
「尊者闇都乾耳曰」〔之句中〕,「曰」(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尊者」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闇都乾耳」者,彼波羅門之姓……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闇都乾耳曰」〔之義〕。「佛越暴流可來問」〔之句中〕,「越暴流」者,是越暴流者、超暴流、超越、離越者。此是「越暴流」〔之義〕。「可問」者,是可問,問、乞、求、可信樂。「我等可來問無欲者」者,可問不欲者、捨欲者、唾棄欲者、脫欲者、捨斷欲者、捨遣欲者、離貪者、離去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我等來」,是來者、接近、達,與尊師相會。此是「佛越暴流可來問」〔之義〕。
[P.189]「俱生眼者語寂句」〔之句中〕,「寂」者,若依一方面,寂亦與寂句同一。此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即世尊已如斯說:「[6]此是寂句,此是勝妙句。即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滅盡、離貪、滅、涅槃。」或又依他方面,〔寂句〕是所有寂之得達、寂之觸達、所至寂之作證諸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眼、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此等言為寂句。「語寂句」者,救護所句、避難所句、歸依所句、無畏句、無死句、不死句、涅槃句,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俱生眼者」〔之句中〕,眼者,是一切知智。佛世尊之眼與勝者位於菩提樹下而非前後一剎那生起。故佛是俱生眼者。此是「俱生眼者語寂句」〔之義〕。
「世尊!彼之如真請語我」〔之句中〕,如真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語彼於我,請語,言……乃至(同頁前面參照)……說明。此是「世尊!彼之如真請語我」〔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闇都乾耳曰:
二
——捨斷此世之生老——
(一〇九七)
「世尊動作勝諸欲」〔之句中〕,「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諸欲」者,概言之,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世尊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打勝」者,是打勝,打超、奪去、粉碎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世尊動作勝諸欲」〔之義〕。
「太陽威光〔打勝〕地」〔之句中〕,太陽者,是日輪。地者,是[8]土地。譬如有威光之日輪以「威光」,具備威光,打勝於地、勝、打超、奪去、熱照、破斥一切虛[P.191]空之物,摧破黑暗,放光明於虛空、行於中天之軌道,斯有智之威光之世尊,具備智之威光,一切行之集(原因)……乃至……煩惱之闇、摧破無明之暗黑,放智之光明而徧知事欲,捨斷煩惱欲、打勝、勝、打超、奪去、粉碎而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維持。此是「太陽威光〔打勝〕地」〔之義〕。
「語我小慧廣慧者」,我是小慧者、下劣慧者、劣小慧者。尊師是大慧者、博慧者、疾慧者、速慧者、利慧者、擇慧者。「廣」者,是地。如地其廣大,為廣博之慧。此是「語我小慧廣博者」〔之義〕。
「我可識知語所法」〔之句中〕,「語法」者,是初善、中善、後善而有義有文,完全圓滿徧淨梵行、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行道,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語法」〔之義〕。「我可識知語所法」,我可知、識知、別知、通達、得達、觸達、作所證之法。此是「我可識知語所法」〔之義〕。
[P.192]「捨斷此世之生老」者,是此世之生、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捨斷此世之生老」〔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捨斷此世之生老——
三
世尊宣:「闇都乾耳!
(一〇九八)
「調伏對諸欲貪求」〔之句中〕,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八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貪求」者,言渴愛為貪求。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調伏對諸欲貪求」者,須調伏、折伏、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調伏對諸欲貪求」〔之義〕。
「闇都乾耳」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姓。「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闇都乾耳!」〔之義〕。
[P.193]「見出離安穩」〔之句中〕,出離者,是「安穩」正行道、隨順之行道、無害之行道、隨義之行道、法隨法之行道、諸戒之完成、諸根之守護、對食而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向涅槃之行道,是救護所、避難所、歸依所、在於歸依之狀態者,無畏,無死,不死,涅槃,見、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見出離安穩」〔之義〕。
「執著應被捨離者」〔之句中〕,執著者,由愛見而取、執取、住著、縛著、信解。「應捨離者」,是應捨離,應脫者,應捨斷者,應除去者,應滅除者,應令之滅無者。此是「執著應捨離者」〔之義〕。
「於汝何物令勿存」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此等所有(何物)「於汝勿令存在事」,勿令在,勿令存在事,須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於汝何物令勿存」〔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闇都乾耳!
四
(一〇九九)
「涸渴前所之物」,關於過去之諸行可所生起之諸煩惱一切須令涸、令涸渴、令乾盡、令之無種、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如斯,是「涸渴前所之物」〔之義〕。或又涸過去之業行、未受所報之諸業行、涸渴、乾盡、令之無種、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如斯,是「涸渴前所之物」〔之義〕。
「後成何物汝亦無」——未來言為後——關於未來之諸行所生起之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此等所有(何物)於汝無所有、不令現前、不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後成何物汝亦無」〔之義〕。
[P.195]「若成為中汝不執」——「中」,成為現在之受、想、行、識——,由於愛現在之諸行由於見而汝不執,不執著,不執受,如不住著。捨斷歡喜、歡迎、縛著、執、執取、住著、除去、滅除、如使為滅無。此是「若成為中汝不執」〔之義〕。
「汝將成行為寂靜」,貪之寂之故成為寂靜、瞋之寂故成為寂靜、癡之寂故成為寂靜,忿恨……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之故,寂止之故,寂滅之故,消盡之故,消滅之故,離去之故,安息之故,成為寂,成為寂靜,寂滅,消滅,安息而汝將成行,將成行作,將成動作,將成活動,將成護持,將成持續,將成維持。此是「汝將成行為寂靜」〔之義〕。故世尊宣示:
五
(一一〇〇)
「婆羅門!普對名與色,於離貪求者」〔之句中〕,普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名」者,是四無色蘊。色者,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貪求」者,是渴愛。〔即〕,彼所有之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婆羅門!普對名與色,為離貪求者」,是普對名色之離貪求者、離去貪求、捨貪求、[P.196]唾棄貪求、脫貪求、捨斷貪求、捨遣貪求者。此是「婆羅門!普對名色離貪求者」〔之義〕。
「彼無諸漏事」〔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之四漏。「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無此事」者,是此等之諸漏,於彼為無有,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此是「彼無諸漏事」〔之義〕。
「為死所左右」者,其等為諸漏,應為死所左右,應為死神所左右,應為魔黨所左右之無有諸漏事,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此是「為死所左右」。故世尊宣示: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闇都乾耳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一〔畢〕
校注
[0192001] 權力者,於底本一一四頁同語之註參照。 [0192002] 有用者,同上。 [0192003] 本偈由 Sn. 531 之引用。CNd. 201; 佛本行集經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參照。 [0192004] 雄者(vīro)引用之原文有 dhīro。 [0192005] 不冀求諸欲(na kāme pattheti)在底本雖有 kāmā setthāti,今參照讀 PTS 本。 [0193006] 以下之文 A. V, 8; 110; 320; 322; 354 等參照。 [0194007] 廣慧者(bhūripañño)在 Sn. 已為 vocative 即 bhūripañña(廣慧者)。 [0195008] 土地(jagatī)在底本雖有 jarā,改由 PTS 本。 [0198009] 本偈與 Sn. 949 是同一偈。故本偈之義釋亦幾乎同於 Sn. 949 之義釋於大義釋二、二二二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7 冊 No. 23 小義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