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58]第十六 賓祗耶學童所問之義釋
一
尊者賓祗耶曰:
(一一二〇)
「我老無力色衰者」〔之句中〕,「老」者,是老、長、耆年、重齡、達於老齡、生而百二十歲。「無力」者,是力弱,力少,無力勢。「色衰」者,是容色已過,容色離去,彼青年時美麗光輝之容色者,此已消失,過患(衰相)現前。此是「我老無力色衰者」〔之義〕。
「尊者賓祗耶曰」〔之句中〕,「曰」,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賓祗耶,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賓祗耶曰」〔之義〕。
「聽力不佳視力不明淨」〔之句中之視力成為不明淨〕,是視力不淨、不清淨、不徧淨、不淨白,我以眼不見如實色。此是「視力不明淨」〔之義〕。「聽力不佳」,是耳不淨、不清淨、不徧淨、不淨白,我以耳不聞如實聲。此是「視力不明淨聽力不佳視」〔之義〕。
[P.259]「使我中途勿蒙昧、勿亡」,勿令我亡、死、滅亡。「蒙昧」,是無知而陷於無明、無智不辨知,為惡慧。「中途」者,不了知道、不闡明、不知、不獲得、不觸、不作證尊師之法、見、行道,於中途而應命終。此是「勿使中途我蒙昧、勿亡」〔之義〕。
「須語我應識知法」〔之句中〕,「須語法」者,須語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而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正道、至涅槃之行道,須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須語法」〔之義〕。「我應識知」者,是我應知、應識知、別知、通達、得達、觸達、作證。此是「須語我應識知法」〔之義〕。
「捨斷生老於此世」者,是於此世生、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捨斷生老於此世」。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賓祗耶曰:
二
世尊宣示:「賓祗耶!
(一一二一)
「有色之故見蒙害」〔之句中〕,色者,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有情以色為因,以色為緣,以色為源因而被害、蒙害、加害、惱害。色有時〔人人〕行種種之懲罰。〔即〕以鞭笞,以杖笞,以棍棒笞,斷手,斷足,斷手足,斷耳,斷鼻,斷耳與鼻,破頭蓋而入鐵丸,剝頭皮,磨〔頭蓋〕,向口中入燈火,捲油布而燒全身,捲油布而燒手,捆倒而剝皮,剝下皮膚再行纏身,綁縛手足由四方放火,剝取皮、肉、腱令身粉碎,擦灰汁於受傷之身,向耳孔突刺鐵串而旋轉,拔骨令〔身體〕如藁蒲團,[P.261]灌澆熱油使狗噉食,於生中刺串,以刀斷首。如斯,有情以色為因,以色為緣,以色為原因而被害,「蒙害」者,是被加害、惱害。如斯,見被害、蒙害、觀、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有色之故見蒙害」〔之義〕。
「世尊宣示:賓祗耶!」〔之句中〕,「賓祗耶」!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賓祗耶!」〔之義〕。
「色故病患放逸人」〔之句中〕,病患者,是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即〕由眼病而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由耳病而……乃至(一四頁參照)……由虻、蚊、風、炎熱、由與爬行類之接觸而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此是「色之故而有病患」〔之義〕。或又眼減退、失、毀失、衰滅、離去,有消滅時,(人人)病患……乃至……憂心。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之減退、失、毀失、衰滅、離去,有消滅時,〔人人〕病患、動心、惱心、受擊、痛心、憂心。如斯亦是「色之故而有病患」〔之義〕。「人人」者,是剎帝利、婆[P.262]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也。「為放逸」〔之句中〕,「放逸」者,是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又對五種欲心之放縱、放縱之遂行,又對諸善法之修習不作恭敬、[1]不作永續、不作持續、萎縮行、〔為行〕欲之放棄、責任之放棄、不習行、不修習、不多作、不受持、不專念、言為放逸。即如斯所有放逸、放漫、放漫性。此言為放逸。具備此放逸之人人言為放逸者。此是「色故病患放逸人」〔之義〕。
「故汝而為不放逸」〔之句中〕,「故」者,是彼理由,彼之因,彼之緣,彼之因緣,如斯有見色之過患故。是故。「汝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常為作……乃至(五六頁參照)……對諸善法而不放逸。此是「故賓祇耶汝而不放逸」〔之義〕。
「為不再有須捨色」〔之句中〕,色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捨色,須捨色,須捨斷色,須除去色,須滅除色,令之滅無色。此是「須捨色」〔之義〕。「為不再有」者,汝之色於此世滅,更結生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P.263]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再趣、生起、結生、輪迴、輪轉為不再生,為不發生、為不起、為不生起,於此世而滅、寂滅、滅沒、為安息。此是「為不再有須捨色」〔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賓祗耶!
三
(一一二二)
「四方四維上與下,此等十方之世間」者,是十方〔之一切世間〕,無論自義,無論他義,無論兩義,無論現世之義,無論來世之義……乃至(二四二頁以下參照)[P.264]……無論第一義,何物亦不見尊師,不聞、不覺、不識、無有、不存、不存在、不得。此是「於不聞不覺不見師,亦不識何物」〔之義〕。
「須語我應識知法」〔之句中〕,「須語法」者,是語初善……乃至(二六一頁參照)……須語至涅槃之行道,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須語法」〔之義〕。「我應識知」者,是我應知、識知、別知、通達、得達、觸達、作證。此是「須語我應識知法」〔之義〕。
「捨斷生老於此世」者,是於此世生、老、死之捨斷,寂滅、捨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捨斷生老於此世」。故彼婆羅門言:
四
世尊宣示:「賓祗耶!
(一一二三)
「續見人人陷渴愛」〔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陷於渴愛者」,是從渴愛,渴愛之瀰漫,墮於渴愛,被打勝,有徧取心。人人者,是有情之同義語。「且見」,是且見、覩、眺、省思、普觀。此是「且見人人陷渴愛」〔之義〕。
「賓祗耶」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
「為老所襲生熱苦」〔之句中〕,生熱苦者,由於生而熱苦生,由於老而熱苦生,由於病而熱苦生,由於死而熱苦生,由於愁悲苦憂惱而熱苦生,由於地獄之苦而熱苦生……乃至(一四頁以下參照)……由於失(正)見苦而熱苦生、患惱生、災禍生、災厄之生者。此是「熱苦之生」〔之義〕。「為老所襲者」,是觸於老、被襲、圍、縱於生,為老所瀰漫,為病所打勝,為死所害破,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於無歸依之狀態。此是「為老所襲生熱苦」。
[P.266]「故汝而為不放逸」〔之句中〕,「故」者,是彼之理由,彼之因,彼之緣,彼之因緣,如斯且見渴愛之過患故。是「故」。「賓祇耶故汝而為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常作……乃至(九四頁參照)……對諸善法不放逸。此是「故賓祇耶汝而為不放逸」〔之義〕。
「為不再有捨渴愛」〔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捨渴愛」者,是捨渴愛、捨斷渴愛、除去渴愛、滅除渴愛、令渴愛成為滅無。此是「捨渴愛」〔之義〕。「為不再有」者,是汝之渴愛於此世滅,更作結生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再趣、生起、結生、輪迴、輪轉不令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於此世而滅、寂滅、滅沒、為安息。此是「為不再有捨渴愛」〔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賓祗耶!
偈終否?彼婆羅門對於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習之熏習者之數[P.267]千類。言「所有集法皆是滅法」,遠塵離垢而法眼生。又彼婆羅門之心為無取而解脫諸漏。將得阿羅漢果,消失羚羊皮、結髮、樹皮、衣、杖、曼陀羅、髮、鬚。彼成為著黃色之袈裟衣,携僧伽梨衣、鉢衣之比丘,由隨義之行道而合掌,禮拜世尊,「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賓祗耶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六〔畢〕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7 冊 No. 23 小義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