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顧

千六百年之印度佛教師弦中絕寂寞無聞披陳簡而懷往事未嘗不感慨系之衰亡以來七百年於[A1]佛教猶[A2]遍行於亞洲之黃色民族間不失為黃族共信之宗教佛弟子亦可以自慰矣今之世世局混亂東方民族復甦之秋也於此黃族文明之重鎮其不容漠視當不僅佛弟子已也為印度佛教之觀察者不僅知之而尤要於知其所以興替者不為其所蒙不阿其所好知其本而識其變必如是而後信解之可批評之無不可否則信者認賊為父實不足以言信佛批評者逐影狂吠亦徒亂視聽而已

佛教之興衰自其傳布於印度者言之則以孔雀王朝為極盛雖教化初及於南北未足以言深入然一躍而為印度之國教導達[A3]群方五印一家實佛教從來所未有中印法難後已不足言此矣就其思想之發展言之則初以大乘入世傾向之開展而演為學派之分流分流又綜合大乘佛教乃確立雖以婆羅門學者之治佛法者多內蘊神化之機為現實政教所限大乘無僧然大體言之不失為達磨正常之開發也笈多朝興真常唯心之說盛已不足言此矣佛教之盛極而衰漸失淳源而變質外來之教難為其一因佛教適應反吠陀之潮流而創立者頗為吠陀文化之雅利安人所不滿醞釀為熏迦王朝之毀佛自爾以來印度教憑其千百年來雄厚之潛力在在與佛教爭理論之辯難而外常利用外族入寇之政治形勢以排佛其甚者戒日王信佛婆羅門出之以行刺佛坐菩提樹下成佛於拘尸那入涅槃設賞迦王竟伐菩提樹而毀拘尸那為空墟佛教所受之損害實不堪回首匈奴族之毀佛動機為寺院財產之掠奪以思想之衝突兼貨利之劫掠者則回軍之入寇是矣歷受無限之摧殘佛弟子之心境間失其中道之常軌佛教於是大變矣

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傳說魔王面佛時宣布其反佛教之決心歷舉種種方法佛答以不能損正法之一毫魔末謂吾將衣汝衣食汝食入佛教而行我舊法佛為之瞿然而驚受反佛教精神之熏染外若佛教而實非法非律「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雖以師子之雄猛亦且無如之何印人薄於史地之觀念故思辨深入而事多[A4]疏失佛教宏布其間亦未能免此初以釋尊根本聖典之賅攝未盡又博采而補苴之然以事憑傳說乏精密之考訂故於是否佛說僅能以「法印」辨別之由是而天夜叉宮中之佛法源源而來非之則頗有符合佛說者在是之則又多少異後後承於前前積小異為大異馴致以「真常」「大我」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恆常妙樂代「涅槃寂靜」以怖畏之天神代和藹之佛矣即今日而欲為之指證真偽亦幾乎難能唯可以初出者為本而研究之窺其基本之思想而後以之衡一切耳

印人之思想多偏激偏激非如實徹底之謂[A5]強調誇大而達於極端是也見之於行為淡泊自勵者流於殘酷之苦行聲色自娛者流於縱欲之狂逸見之於神格《吠陀》之讚詩輒以盡善盡美以讚一神又即以此讚別神以是雜亂無系成所謂「交換神教」極端思想之演化即隨舉一神而崇事之即等於一切自生主造一切者祈禱主原人等演化為生主為梵為我而其根本仍大同釋尊出世反極端而唱中道宜可以日有起色矣惜釋尊滅後佛弟子即受其熏染而失中道重律者日務瑣細而拘滯莫通重法者一切隨宜薄律制為事相禪師昧教浸假而不立文字經師重說日失其篤行之精神其偏激之思想泛溢於大乘佛教者尤多無一大乘經而不以為究竟無一修行法而不貫徹一切偏激思想之交流形成無可無不可無是無非之圓融於是乎佛天同化邪正雜濫餘風及中國禪者一棒一喝罄無不盡念佛者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一味阿伽陀藥無病不治偏激誇大極而無不自以為圓融也請以人身喻之人之所以為人以其有五官四肢百骸之全也必各當其分各司其職而後為健康否則即殘廢毀滅耳若自偏激而圓融之則言目者人非目不見眼大於頭舉人身之全而唯一眼可也重手者人非手不成不妨手多於毛髮舉全身而手之可也舉七尺之身無一而非眼也無一而非手也即眼即手無手不眼圓融極而不自知其為偏激誇大也一切因緣和合生畢竟無自性而緣起秩然不可亂緣異則變因異則滅圓融者殆未之思也以此為聖者境為吾人所能達懸為理想以求之猶可也而擬議聖境之圓融論者忘其自身為凡愚不於悲心利他中求之乃欲於「唯心」「他力」「神秘」「欲樂」中求之凡於平日之行事無不好大急功流於觀望取巧也彼必曰「條條大路通長安」「無一物而非藥」也孰知面牆而立者晝夢冥遊者未足以語此有居渝都而赴南岸午餐之約者沿嘉陵江北上出秦隴繞道西伯利亞過歐洲經紅海歷印度而至南岸雖條條是路其奈此路行不得何無一物非藥其如屎尿不可以應萬病何圓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為佛教光而吾則恥之或者以此為不執者則又謗佛之甚者

基於傳說之紛歧偏激之圓融無可不可而「方便」之義大濫釋尊之創教內具特有之深見然以非適應時代根性正法莫得而宏闡乃於適應時代根性之方便中唱中道之行如實之理於印度固有之一切善者從之猶無大害者則姑存之而予以新解釋(如《雜含經》帝釋與阿修羅之爭)藉方便而暢真實然未嘗無是非之辨也方便以時地之適應而需要時移境易則昔之為妙方便者今則轉為佛法之障方便僅為導入真實之方式偏讚方便每陷於喧賓奪主之勢方便或有適應特殊而偶用之者迨誇大而普[A6]遍之無不成為反佛教者大乘初興猶知「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而後起者惑於菩薩方便之勝於二乘舉一切而融攝之不知時空之適應不知主客之勢不知常軌與變例彼「方便究竟」者且舉淫穢邪鄙為無上方便遑論其餘佛教有諺云「方便出下流」吾於佛教之梵化有同感也嗟乎過去之印度佛教已矣今流行於黃族間之佛教又如何殷鑒不遠勿謂圓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

附錄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佛元
西元
中國歷朝年代
印度王朝年代
印度佛教史實
第一世紀
前四世紀
摩竭陀悉蘇那伽王朝
 元年第四月
 三八八年 
安王十四年
阿闍世王即位第八年
王舍城第一結集
前三世紀
摩竭陀孔雀王朝(佛元六七─二〇四年)
 一〇〇年頃
 二九〇年頃
赧王在位時
賓頭沙羅王在位時
[A7]毘舍離第二結集佛教初分大眾上座二部
第二世紀
 一二八年
 二六〇年
 五十五年
阿恕迦王灌頂第九年
迦王歸依佛教
  ──
  ──
  ──
   ──
華氏城比丘爭五事佛教分成四派
  ──
  ──
秦始皇帝在位
   ──
王遣傳教師布佛教於四方
第三世紀
前二世紀
摩竭陀熏迦王朝(佛元二〇四─三〇六)
 二〇四年
 一八四
呂后四年
補砂蜜多羅王初年
中印法難起南北佛教轉盛
 二二〇年頃
 一六〇年頃
文帝在位時
   ──
龍軍比丘為北印彌蘭王說法
  ──
  ──
  ──
   ──
迦旃延尼子作發智論妙音作甘露味[A8]毘曇鳩摩羅陀作喻鬘論西北印佛教分化
第四世紀
前一世紀
 三〇一年
 八七年
武帝後元二年
   ──
師子國大寺與無畏山寺共諍大寺始以巴利語寫經
安達羅王朝(南)(佛元三六一─六二三)
  ──
  ──
  ──
   ──
南中大乘佛教日盛
貴霜王朝(北)(佛元三六一─七〇〇頃)
第五世紀
第一世紀
  ──
  ──
  ──
   ──
馬鳴菩薩宏法中印著賴吒和羅曲等
第六世紀
第二世紀
 五三〇年頃
 一四〇年頃
順帝在位時
迦膩色迦王在位時
王信佛教馬鳴來北印北方大乘漸盛
  ──
  ──
  ──
   ──
迦濕彌羅論師編大[A9]毘婆沙論一切有說大成
  ──
  ──
  ──
   ──
龍樹菩薩著中論智論宏性空大乘
第七世紀
第三世紀
  ──
  ──
  ──
   ──
提婆菩薩著百論廣破外道
  ──
  ──
  ──
   ──
達磨多羅貫通有部東西二系著雜心論
  ──
  ──
  ──
   ──
訶梨跋摩集譬喻及大眾分別說義著成實論
第八世紀
第四世紀
笈多王朝(佛元七〇八─九二八)
  ──
  ──
  ──
   ──
室利邏多著經部[A10]毘婆沙
  ──
  ──
  ──
   ──
無著承彌勒學出瑜伽論等於西方宏虛妄唯識論
 七四〇年頃
 三五〇年頃
  ──
   ──
羅什遊學罽賓
  ──
  ──
  ──
   ──
世親折中說一切有系作俱舍論
  ──
  ──
  ──
   ──
世親歸大[A11]十地經論等
  ──
  ──
  ──
   ──
眾賢作順正理論破俱舍以救婆沙
  ──
  ──
  ──
   ──
堅慧著寶性論於東方弘真常唯心論
  ──
  ──
  ──
   ──
增建那爛陀寺漸為大乘中心
  ──
  ──
  ──
   ──
秘密教漸行
  ──
  ──
  ──
   ──
覺音赴鍚蘭銅鍱部由此轉盛
第五世紀
 七九三年
 四〇五年
安帝義熙元年
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
晉法顯至
第九世紀
  ──
  ──
  ──
   ──
安慧作中論釋[A12]啟空有之爭
  ──
  ──
  ──
   ──
陳那著因明七論因明大成
  ──
  ──
  ──
   ──
清辨宏性空於南印著掌珍論等空有之爭始烈
第六世紀
 八九七年頃
 五〇九年頃
武帝天監年
那羅新哈笈多在位時
匈奴王密希拉古拉摧殘西北印佛教
第十世紀
  ──
  ──
  ──
   ──
護法著三十唯識論釋
伐彈那王朝(佛元─一〇三四)
  ──
  ──
  ──
   ──
龍智盛弘秘密教
  ──
  ──
  ──
   ──
月稱於中印大弘空宗
 九八〇年頃
 五九〇年頃
文帝開皇年
波羅羯羅伐彈那王在位時
設賞迦王西侵排斥中印佛教
第七世紀
一〇〇〇年頃
 六一〇年頃
煬帝大業年
曷利沙伐彈那王時(戒日)
中印佛教復興戒賢於那爛陀寺弘瑜伽論
第十一世紀
 一〇一九年
 六三一年
太宗貞觀五年
唐玄奘至
  ──
  ──
  ──
   ──
法稱再興因明
波羅王朝(佛元一〇四八─一五二七)
  ──
  ──
  ──
   ──
南北佛教並衰秘密教盛行
一〇五〇年頃
 六六〇年頃
高宗在位時
瞿波羅王在位時
唐義淨至
第十二世紀
第八世紀
  ──
  ──
  ──
達磨波羅王在位時
始建超岩寺為秘密教中心道場
  ──
  ──
  ──
   ──
師子賢弘現觀莊嚴論
第十三世紀
第九世紀
  ──
  ──
  ──
摩醯波羅王時
[A13]毘覩波傳出時輪金剛密教乃備
第十四世紀
第十世紀
  ──
  ──
太祖在位時
荼那迦王在位時
超岩寺六賢門出
第十五世紀
第十一世紀
第十六世紀
第十二世紀
斯那王朝(佛元一五二七─一六〇〇年頃)
  ──
  ──
寧宗在位時
   ──
回教侵入東方王朝覆亡佛教受毀未幾而亡

《印度之佛教》重版後記

《印度之佛教》是民國三十一年寫作的也是我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四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再版這是多少使人感到有點意外的其實也只是因緣而已

這部書在重慶出版那時的抗戰後方一般印書是不容易得到白報紙的生報紙薄而脆容易碎裂熟報紙要堅韌些但又粗又厚也不理想當時就是用這兩種紙印的抗戰勝利了覺得這種紙張的書不會受人尊重所以三十五年春只帶了二十冊熟報紙本離川經歷了西安開封武昌回到上海杭州寧波這二十本書也就差不多了從香港到臺灣連自己僅有的一冊也不知給誰借去而失了[A14]在香港時一直在出版新的作品沒有想到這本書的再版來臺灣以後一直忙著講經出國建道場還有疾病「在佛法的進修來說這是最鬆弛的十二年」沒有有分量的新的作品也就沒有想到連自己都沒有保存了的《印度之佛教》所以這一期間很少有人知道我曾寫過這部書的

民國五十五年為了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想參考這本書知道道安老法師有一本特地向他借來參考也就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序文中說到了這部《印度之佛教》「這部書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空疏與錯誤的也不少我要用語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這是當時(閉關以後)的決定覺得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一般讀者未免困難了一點這是印度佛教史著重於佛法流變的思想史只說這樣那樣很少引證引證的也沒有注明出處這是不能為現代學者所能接受的所以決定重寫並且分寫為多少部還有在大乘佛法中本書分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前二者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中觀」與「瑜伽」都重於論義古代的論師有思想上的傳承對於眾多的經文有整理與抉擇有批評也有融會但在傳統的信仰中又都表示是依經而造論的這點在〈空有之間〉——答復王恩洋居士對本書的批評時已說明了依經立論但在本書對於前二系論義顯然的沒有注重到經典第三「真常唯心」在經典中本重於「勝義自性」——真如法界佛身常住而在眾生位上點出真常本有與自性清淨心合一起初都是經說(有些是論式的經)僅有的《寶性論》也重於自性清淨的轉依為離垢清淨這一真常心的經義虛妄唯識者早就有了接觸而多少修正他但在流行中真常心與虛妄識相關聯而有「如來藏藏識心」——《楞伽》《密嚴》等集出本書稱之為「真常唯心論」其實還是尊重「虛妄唯識」者的部分內容(所以《成唯識論》也還引《楞伽》《密嚴》為經證)真常心的特質是真常我在佛法的演化中達到眾生本來是佛眾生即佛末了是意解為「本初佛」有本為一佛一切為佛所顯現的意義這是更梵我化了對這些還沒有能明確的表示所以不想重版想分別的寫為多少部而對本書有所修正有所補充寫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又寫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十年夏我將過去的一般作品(或記錄)編為《妙雲集》將《印度之佛教》的第一章〈印度佛教流變概觀〉第十七章〈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分別編入《妙雲集》的《佛教史地考論》《以佛法研究佛法》大概從此以後《印度之佛教》這部書知道的人漸漸多了但書是沒有流通的連我自己也沒有

決定不再出版怎麼又要重版呢第一想分寫為多少部而二十年來在說到過的兩部以外只寫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體力越來越差怕難有大部的寫作想到《印度之佛教》到底是始終條理表示了印度佛教的演變過程指出了抉擇取捨的明確標準在我的其他作品中還沒有足以代替的雖然文字體裁內容不完全理想還是有值得重印的意義第二有些人要讀約在六十三四年藍吉富居士在佛光山油印多少部給同學們參考原書可能是常覺法師提貢的六十七年春臺北研究佛學的青年緇素重版了一次今年圓光佛學院的同學又重版一次他們的重版當然是分贈有緣而不是銷售的六十七年重版時不知那一位寫的〈重版前言〉這樣說

《印度之佛教》為 印順老法師早年於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時值動亂故流傳不廣來臺之後始終未嘗再版故鮮為後學者所知近年有得舊本而抄之者時有託借複印展轉傳告求託複印者日眾而原作者無意再版奈何

本書予吾人對印度佛法流傳之遞變以提綱挈領之認識出吾人於摸索附會之深坑示吾人學佛之正途免學者之枉勞可謂開吾人眼目者較諸一般究非凡響而求者日眾必難以任其湮滅故有私下重版之議

「本書未必普遍為人信受」但抄寫的複印的私下重版的看來是終究非出版不可的這部書在重慶初版脫落錯誤前後顛倒的就不少再經抄寫重印也難免有誤有些錯誤連我自己都想不出原文是什麼那不如自己來重加校正一下表式排得不理想的也加以改善既有人要讀總得校印一部比較好的本子使讀者讀起來方便些這樣就決定重版流通

在文字的改正表式的改善以外在本書的某些章節中加上附注這因為本書是敘述而少引證引證也沒有說明出處所以加上附注這一節這一段可參閱我所作的其他作品這些作品對某些論題都引證而注明出處這樣可以補足本書的部分缺點還有本書是四十多年前的作品現在看來有些是應該修正的如十二分教阿含經的集出有部內在的三系等注明參閱某書凡所說而與本書不同的就應該依據這些後出的作品來改正這樣也可以減少因讀本書而引起不完善的見解

本書〈自序〉中說「僻處空山參考苦少直探於譯典者多於時賢之作惟內院出版之數種商務本《印度佛教史略》《印度宗教哲學史》而已」我想在這[A15]裡補充幾句「譯典」是清刻的「大藏經」法尊法師從藏文譯出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入中論》與支那內學院有關的是呂澂的〈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阿[A16]毘達磨[A17]汎論〉(《內學》第二輯《西藏佛學原論》(商務本)何載陽的〈南傳小乘部執〉(《內學》第二輯劉定權的〈經部義〉(《內學》第二輯呂澂等合編的〈諸家戒本通論〉(《內學》第三輯還有日人寺本婉雅譯註的《(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這是西藏傳說的特別是後期的印度佛教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這本書是留日學僧墨禪法師的抗戰軍興墨師到武昌來我向他借了這本書不久他去了香港等到抗戰勝利回來知道墨師已在上海去世這本書就這樣的「久借無歸」成為我的書了

沈隱了四十年的《印度之佛教》忽而重版多少有點意外其實意外的事多著呢《印度之佛教》初版時也曾有過非常的意外當時我住在合江深山的法王寺由住在重慶的蒙君仁慈負責出版事宜他與出版商談妥了預付一筆印刷費開始排版校對消息傳到山上大家非常歡喜半個月以後送稿校對的事停止了蒙君怎麼催也沒有效果後來竟渺茫到原稿也不知在那[A18]裡了消息傳來說不出的著急著急也沒有用只有一再寫信給蒙君急急的追索了沈悶了一個多月好消息忽然傳來有人負責承印並已開始送稿後來才知道蒙君接洽的出版商自己沒有印刷廠轉交另一印刷廠承印當然他要取得一分利益那時(三十二年)通貨膨脹加速負責排印的工廠覺得沒有利潤可得所以排了多少版(與他收到的款項相當)就停止了也就是不想做這筆生意了後來非常意外的(我想可能是承包商將原稿到處去接洽)這份原稿落在屬於軍部的一個印刷廠主管的手[A19]這位主管曾經出家在國民革命期間參加了革命行列他見到這份原稿覺得有不同平常的內容憑他對佛法的一分信心決意由他來負責完成這部書的出版價錢依舊可說為佛法服務工廠是沒有利潤可得的就這樣《印度之佛教》終於出版了三十三年夏我回縉雲山路過重慶特地約這位主管見面表示我對他深深的謝意意外的事我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在這意外的重版時刻順便記下了這一段因緣希望讀者有這樣的感覺《印度之佛教》能與大家見面從過去到現在都是有點意外的七十四年七月五日印順記


校注

[A1] 茲【CB】玆【印順】
[A2] 遍【CB】徧【印順】
[A3] 群【CB】羣【印順】
[A4] 疏【CB】疎【印順】
[A5] 強【CB】强【印順】
[A6] 遍【CB】徧【印順】
[A7] 毘【CB】毗【印順】
[A8] 毘【CB】毗【印順】
[A9] 毘【CB】毗【印順】
[A10] 毘【CB】毗【印順】
[A11] 十地經論【CB】十地論【印順】
[A12] 啟【CB】啓【印順】
[A13] 毘【CB】毗【印順】
[A14] 蹤【CB】踪【印順】
[A15] 裡【CB】裏【印順】
[A16] 毘【CB】毗【印順】
[A17] 汎【CB】泛【印順】
[A18] 裡【CB】裏【印順】
[A19] 裡【CB】裏【印順】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