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佛教史地考論

世親的年代[A1]

世親論師的年代近人多有研究但意見始終沒有一致因為某些傳說認為時代不能過早而另一些事實又認為非早一點不可渡邊海旭在《陳那及其出現的年代》中以為世親是西元五世紀人約出生於四二〇年卒於五〇〇年宇井伯壽在《印度哲學史》中以世親為四世紀人約生於三二〇年卒於四〇〇年彼此相差恰為一世紀我在《印度之佛教》中也有過概略的推算近於宇井說近來再為研考覺得世親的年代不能過遲過早特提出西元三六〇至四四〇的折衷說

世親為無著的兄弟後來又從無著修學大乘作無著的弟子世親與無著是同時而先後的我們考論世親的年代不能漠視無著的事實與年代世親為無著的兄弟大約相差二十五歲真諦譯的《婆藪槃豆傳》說世親「年終八十」[A2]又說「阿僧伽(無著)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A3]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也說世親在無著死後廣弘佛法所以如無著享年七十那麼無著應比世親早二十五年出生早三十五年去世考無著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期(一)修學時期(二)編集弘揚彌勒學時期(三)發表自家思想的時期他的修學先學聲聞空觀次學大乘(唯識)空觀他的悟入空義實經過極大的艱苦傳中說他「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身意猶未安謂理不應止爾」[A4][A5]多氏史(第二十二章)也說無著在十二年中修學還沒有什麼成就所以假定無著二十歲到三十五歲為修學期三十五到五十歲為編集傳弘彌勒學的時期五十六歲後為著作講述自己的學說期世親的一生略可分二期初學聲聞乘而弘揚聲聞教著作《俱舍論》等其後才回心大乘努力於大乘的弘揚他的從小入大傳中說阿僧伽法師住在丈夫國遣使報婆藪槃豆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A6]世親見了無著才轉學大乘「疾篤」雖或許是無著的方便但在無著衰老時透過兄弟間的友情予世親以深刻的感動使他從側重理智的聲聞法歸入情智綜合的大乘也極為近情這大約是世親四十歲的事關於無著世親的年表姑為推定如下

薩母陀羅笈多
 二年
西元三三六
無著生
二一年
  三五五
無著修學
二七年
  三六一
世親生
三六年
  三七〇
無著悟大傳彌勒學
四六年
  三八〇
世親修學小乘
旃陀羅笈多二世
一六年
  四〇〇
世親回小入大
二一年
  四〇五
無著卒
鳩摩羅笈多
二八年
  四四〇
世親卒

姑依據此一推定再來考察過早過遲的主張何以需要修正而此一推定何以較為適當而近於實際或以世親為四二〇到五〇〇在世我不能同意此項假定試舉三事來說明

彌勒的論典經無著編錄而流傳於世這在學界是沒有多大異論的彌勒論的傳來中國在五世紀初

  • 北涼曇無讖譯————(四一四——四二六)

    • 菩薩地持經   十卷

    • 菩薩戒本    一卷

  • 劉宋求那跋摩譯———(四三一)

    • 菩薩善戒經   十卷

    • 菩薩善戒經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四三五——)

    • 相續解脫經   二卷

曇無讖與求那跋摩所譯的即《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菩薩地〉求那跋陀羅所譯的《相續解脫經》即《解深密經》的後二品但並非依據經本轉譯是從《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摘譯而別行的《相續解脫經》每品初都有「如《相續解脫經》說」[A7]一句這就是《瑜伽師地論》引述契經的原文這樣《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與〈攝決擇分〉在五世紀的初三十年已傳來中國了我推定無著的編集《瑜伽師地論》在三七〇到三八五年離該論的傳來中國相隔四十年即能適合此一事實而沒有違難如以世親為生於四二〇年那麼《瑜伽師地論》傳來時無著雖為兄長也不過二三十歲即不能符合此項傳譯的史實

世親的論典在五〇五年頃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傳來中國從事翻譯菩提流支為世親系的學者他在傳述的《金剛仙論》(卷一〇)說到師承授受的次第如此

彌勒——無障礙(無著)——天親——金剛仙——菩提流支

流支與世親中間已隔著金剛仙而且說從彌勒傳授「以至於今始二百年許」[A8]二百年許雖不必確定為二百多年但這決非數年間事流支為世親大乘學的再傳弟子已從事傳譯世親的大乘論流支在五〇〇年頃動身來中國所以如以為世親弘揚大乘即為五世紀的下半世紀這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同情的

吉迦夜於四七二年到中國來與曇曜合作編譯《付法藏因緣傳》該傳卷六已敘及世親及以後的大德

婆修槃陀——摩奴羅——鶴勒那——師子

婆修槃陀即世親吉迦夜已知道他去世所以世親決非四二〇到五〇〇年時代的人然有些學者為了確立自己的推論感到此一事實的矛盾於是乎以為摩奴羅即如意論師以前的婆修槃陀是古世親而《西域記》(卷二)中如意論師的弟子世親為今世親印度同名者極多古世親與今世親並非不可能或許還不止一古一今而已不過《付法藏因緣傳》中的婆修槃陀我敢肯定他即是唯識學者世親因為《西域記》說如意論師為世親的師長與外道辯論失敗而自殺這不過奘門的傳說如此真諦譯的《婆藪槃豆傳》以為「摩㝹羅他(即摩奴羅即如意)法師婆藪槃豆法師等諸大法師悉往餘國不在摩㝹羅他譯為心願唯有婆藪槃豆師佛陀蜜多羅」[A9]不得已出去應敵結果失敗受辱六四〇頃玄奘傳說如意為師世親為弟子早一些五五〇頃真諦的傳說世親與如意為同時的大德再早些四八〇頃吉迦夜的傳說何嘗不可以世親為師如意為弟子如意與世親的或先或後或者同時這不過傳說紛歧不能確定二人的關係而已焉能偏據《西域記》的傳說武斷摩奴羅以前的世親為古世親證真的《止觀私記》(卷一)曾舉出五項理由以證明《付法藏因緣傳》中的婆修槃陀不是今世親小野玄妙的《佛教年代考》認為第二五兩項有歷史左證的充分價值實則也毫不足取《止觀私記》說「二者論師以如意論師為師今云闍夜多」如意是否世親的師長在傳說中並沒有確定焉能以此為理由而證明彼此不同玄奘傳以如意為世親師真諦傳以佛陀蜜多羅為世親師吉迦夜傳說闍夜多為世親師都不過是傳說紛歧充其量也不過錯誤而已決不能因此而證明古人而非今人《止觀私記》又說「五者《景德傳燈錄》第二列《付法藏》中云婆修槃陀羅閱祇人也」似乎與健陀羅的世親不同然《付法藏因緣傳》本無此明文這是從《寶林傳》以來臆造的傳說又那裡能據此而判為二人《付法藏因緣傳》說婆修槃陀「宣通經藏以多聞力智慧辯才如是功德而自莊嚴善解一切修多羅義」[A10]這不是大論師的姿態嗎

根據這些事實所以推定世親的年代不能更遲了

然而有些傳說似乎又非遲一點不可這不能不加以考察第一世親在世的時代依真諦及玄奘的傳說與毘訖羅摩阿迭多王同時如《婆藪槃豆傳》說「國王馝柯羅摩阿袟多譯為正勤日時婆藪槃豆法師等諸大法師悉往餘國正勤日王太子名婆羅袟底也婆羅譯為新袟底也譯為日留法師住阿瑜闍國[A11]《西域記》(卷二)也說「時室邏伐悉底國毘訖羅摩阿迭多(唐言超日)興王膺運表式英賢世親菩薩欲雪前恥來白王曰[A12]世親與超日(正作遍超日即正勤日)王及其後繼者同時二傳大體一致這是不可忽視的傳說在毘多梨(Bhitarī)出土的一著名印刻上面刻有鳩摩羅笈多二世的王系中有鳩王二世的祖王父王的名字

  • 補羅笈多毘訖羅摩阿迭多(Puragupta-vikramāditya

  • 那羅新哈笈多婆羅阿迭多(Narasiṃhagupta-baladitya

這顯然的合於真諦的傳說印刻中的補羅笈多——即正勤日王直承鳩摩羅笈多的王統此二王的年代高桑駒吉在〈諸王朝系譜〉說補王為四八〇到四九〇年那王為四九〇到五三〇年在位赤松佑之在《印度民族史》說補王為四八〇到四八五年那王為四八五到五三〇年在位宇井伯壽的《印度哲學史》說補王為四七〇年頃在位補王與那王在位的時代大抵在四八〇到五三〇年補王可能再早一些《西域記》(卷九)論到那爛陀寺曾經六王次第興修

鑠迦羅阿逸多——佛陀毱多——呾他揭多毱多——婆羅阿迭多

佛陀毱多(Buddhagupta)鐫有年代的錢幣及銘文現在還有保存他必為四八〇到五〇〇年頃在位這樣不屬於同一王統時代略後的婆羅阿迭多——即那羅新哈笈多推論為四九〇到五三〇年在位也極為合理世親與補王及那王同時那時代即不能早即使四二〇到五〇〇在世或許還太早呢

然而六世紀間世親的論典已傳來中國菩提流支已是世親的再傳無著編集的論典傳來已八九十年了——說世親與此二王同時是絕對不能的考《西域記》覺得《西域記》雖說世親與毘訖羅摩阿迭多同時也曾提到幻日(或作幼日即新日)——婆羅阿迭多但沒有說即是世親當時(遍)超日王的兒子雖說「興王膺運」並未說出名字所以世親同時的毘訖羅摩阿迭多可能另有別人原來毘訖羅摩阿迭多印度君王用此尊號的很多補羅笈多(四八〇——四九〇)曾用此稱號旃陀羅笈多二世([A13]Chandragupta Ⅱ)(三八五——四一三)也曾用此名不屬於笈多王朝的姑且不談所以毘訖羅摩阿迭多不一定是補羅笈多最妥當的應該是旃陀羅笈多二世以世親為三六〇到四四〇時人即適合旃王二世及其後繼者鳩摩羅笈多的時代真諦的傳說或許因補王同名(遍)超日而誤傳把他的兒子新日王也寫上了

第二玄奘遊學印度參訪當時的名學者如戒賢勝軍蜜多斯那都是世親的後人從戒賢等上推到世親傳承的次第傳說如此

      ┌安慧──勝軍   世親─┤陳那──護法──戒賢      └德光──蜜多斯那

從玄奘上推到世親不過三傳或四傳年代似乎不能過久此項師資傳承的傳說如果不嫌武斷的話我認為有點不盡不實佛教中的傳承說大都如此且如玄奘參見蜜多斯那時是貞觀九年(六三五)《慈恩傳》(卷二)說「蜜多斯那年九十即德光論師弟子[A14]蜜多斯那應生於五四六年假定二十歲時從德光受學而德光年已八十那德光即生於四八七年世親於五〇〇年去世這位弟子——德光不還是十四歲的小沙彌嗎所以即使說世親為四二〇到五〇〇年在世對於傳說中的師資傳承還是不免有點脫節德光安慧陳那為世親的弟子勝軍曾從安慧修學聲明及大小乘論的傳說可能不是及門參學繼承此一學系私淑的或間接的這種傳承的傳說不能看作嚴密的譜系——我們如不能抹殺前面幾項事實的話

從陳那到玄奘的傳承可能是確實的但窺基傳說護法三十二歲去世不見於《慈恩傳》及《西域記》依《西域記》的記載護法初在憍賞彌破外道又在鞞索迦破小乘後來到摩竭陀的那爛陀寺來他的著述已譯為漢文的有《三十唯識釋》(糅合於《成唯識論》)十卷《成唯識寶生論》五卷《觀所緣緣論釋》一卷《廣百論釋》十卷玄奘與義淨都說他還著有《雜寶聲明論》二萬五千頌他的弟子像戒賢勝友智月親光最勝子等都是一代的大論師據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的傳說護法「住金剛寶座說法三十年(奘門也傳說他退隱於此)次月稱為那爛陀寺主」有精深而且不少的著述有很多的有名的弟子說他三十二歲而死實難以使人相信《西域記》(卷八)戒賢「至此國那爛陀僧伽藍遇護法菩薩聞法信悟請服染衣門人戒賢者後進之翹楚也是時戒賢年甫三十眾輕其少恐難獨任護法知眾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貴高明無云齒歲」[A15]這可見戒賢從護法出家應是任寺主時又可見戒賢年三十歲時是護法門人中的後進年少誰會相信護法的年齡那時也不過三十左右呢今假定陳那與護法的年齡為八十推定從世親到玄奘的年表如下

西元四二一
陳那生
  四四〇
世親卒
  四八一
護法生
  五〇〇
陳那卒
  五三一
戒賢生
  五六〇
護法卒
  六三六
玄奘見戒賢

關於世親的年代過遲即不能解說三項事實而太早又不能解說二種傳說所以折中的說世親年八十約生於三六〇年卒於四四〇年這該比過遲過早者要適當些吧


校注

[A1] 民國四六年撰
[A2]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91, a12)
[A3]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91, a5-6)
[A4]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身賓頭羅阿羅漢在東毘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觀如教觀之即便得入雖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謂理不應止爾」(CBETA, T50, no. 2049, p. 188, c2-5)
[A5] 多氏史【CB】多氏《印度佛教史》【印順】
[A6]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90, c17)
[A7]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卷1(CBETA, T16, no. 678, p. 714, c18)
[A8] 《金剛仙論》卷10(CBETA, T25, no. 1512, p. 874, c23-24)
[A9]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89, c27-p. 190, a2)
[A10] 《付法藏因緣傳》卷6(CBETA, T50, no. 2058, p. 321, b26-28)
[A11] 《婆藪槃豆法師傳》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89, c21-p. 190, b21)
[A12] 《大唐西域記》卷2「時室[26]羅伐悉底國毘訖羅摩阿迭多王(唐言超日)威風遠[27]洽臣[28]諸印度日以五億金錢周給貧窶孤獨主藏臣懼國用乏匱也乃諷諫曰『大王威被殊俗澤及昆蟲請增五億金錢以賑四[力>方]匱乏府庫既空更稅有土重[29]斂不已怨聲載揚則君上有周給之恩臣下被不恭之責』王曰『聚有餘給不足非苟為身侈靡國用』遂加五億惠諸貧乏其後[30]畋遊逐豕失蹤有尋知迹者[31]賞一億金錢如意論師[32]一使人剃髮輒賜一億金錢其國[33]史臣依即書記王恥見高心常[34]怏怏欲[35]眾辱如意論師乃招集異學德業高深者百人而下令曰『欲收視聽遊諸真境異道紛雜歸心靡措今考優劣專精遵奉』[36]洎乎集論重下令曰『外道論師並英俊也沙門法眾宜善宗義勝則崇敬佛法負則誅戮僧徒』於是如意[37]詰諸外道九十九人已退飛矣下席一人視之蔑如也因而劇談[38]論及火煙王與外道咸諠言曰『如意論師[*]辭義有失夫先煙而後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雖欲釋難無聽[39]覽者恥見眾辱齰斷其舌乃書[40]誡告門人世親曰『黨援之眾無競大義群迷之中無辯正論』言畢而死[1]居未久超日王失國興王膺運表式英賢世親菩薩欲雪前恥來白王曰」(CBETA, T51, no. 2087, p. 880, c8-p. 881, a3)[26]羅=邏【宋】【元】【明】[27]洽+(使)【宋】【元】【明】[28]諸=詣【明】[29]斂=歛【宋】【元】[30]畋=田【甲】【乙】[31]賞=償【宋】【元】【明】【乙】[32]一使=使一【甲】[33]史=吏【甲】[34]怏怏=快快【甲】[35]眾=罪【宋】【元】【明】[36]洎=暨【明】[37]詰=誥【乙】[38]論=語【乙】[*46-2]辭=詞【明】*[39]覽=鑒【宋】【元】【明】[40]誡=試【甲】[1]居未久=此居之未久【乙】
[A13] Chandragupta【CB】Candragupta【印順】
[A1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2(CBETA, T50, no. 2053, p. 233, a13-14)
[A15] 《大唐西域記》卷8「至此國那爛陀僧伽藍遇護法菩薩聞法信悟請服染衣諮以究竟[28]之致問以解脫之路既窮至理亦究微言名擅當時聲高異域南印度有外道探賾[29]索隱窮幽洞微聞護法高名起我慢深嫉不阻山川擊鼓求論『我南印度之人也承王國內有大論師我雖不敏願與詳議』王曰『有之誠如議也』乃命使臣請護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遠千里來求較論唯願降[30]跡赴集論場』護法聞已攝衣將往門人戒賢者後進之翹楚也前進請曰『何遽行乎』護法曰『自慧日潛暉傳燈寂照外道蟻聚異學蜂[31]飛故我今者將摧彼論』戒賢曰『恭聞餘論敢摧異道』護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是時戒賢年甫三十眾輕其少恐難獨任護法知眾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貴高明無云齒歲』」(CBETA, T51, no. 2087, p. 914, c6-22)[28]〔之〕-【乙】[29]索=素【明】[30]跡=趾【甲】【乙】[31]飛=起【明】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