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䟽科卷第九
- 十廻向品(四)
- 初來意
- 二釋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揔釋(二釋)
- 二別釋(三)
- 初成三迴向(然十)
- 二開三為十(隱三)
- 三會十歸三(前十)
- 二釋名(名依)
- 初得名(二)
- 三宗趣
- 四釋文(十)
- 初三昧分
- 二加分(三)
- 初揔顯能加(二)
- 初佛現
- 二讚善
- 二辨加所為(二)
- 初示意(二辨)
- 二科經(二)
- 初別明所為(二)
- 初標所成
- 二明所作
- 二結為所屬
- 初別明所為(二)
- 三正顯加相(三)
- 初語業勸說以增辨
- 二意業冥加以益智(二)
- 初正明加相
- 二偏加所以
- 三身業摩頂以增減
- 初揔顯能加(二)
- 三起分
- 四本分(二)
- 初揔顯體相(二)
- 初按經解釋(二)
- 初釋本文(二)
- 初別釋三句(三)
- 初揔標難思(若豈)
- 二顯難思相(顯難)
- 三釋成難思(過成)
- 二別顯難思(然揔)
- 初別釋三句(三)
- 二釋體性(故敬)
- 初釋本文(二)
- 二依論勢釋(若取)
- 初按經解釋(二)
- 二別示明相(四)
- 初舉名徵數
- 二標數顯勝
- 三徵數列名(五)
- 初釋名(十迴)
- 二義相(二)
- 初別(二)
- 初有七隨事行(二顯)
- 二後三稱理行(根三)
- 二通(五)
- 初揔標為三(二復)
- 二明三之因(此三)
- 三立三所以(二)
- 初取三類(四)
- 初標(所以)
- 二列(謂依)
- 三釋(一依)
- 四結(二)
- 初結前(以體)
- 二例釋(二)
- 初例三菩提(若立)
- 二展轉相成(以此)
- 二通所成(又此)
- 初取三類(四)
- 四融通三相(又此)
- 五結成融通(隨一)
- 初別(二)
- 三體性(三體)
- 四定位(三)
- 初約五住釋(二)
- 初約資糧(四定)
- 二約加行(有云)
- 二約指前文(餘約)
- 三約教料揀(四)
- 初始教(上求)
- 二終教(有說)
- 三頓教(膚羅)
- 四圓教(二)
- 初正釋(若依)
- 二融通(種與)
- 初約五住釋(二)
- 五行法(第五)
- 四結數引證
- 初揔顯體相(二)
- 五說分(十)
- 初救護一切眾生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名徵起
- 二依徵廣釋(二)
- 初所迴善根(四)
- 初敘古釋(言人)
- 二申正義(若順)
- 三通妨難(以是)
- 四収古義(知以)
- 二正明迴向(二)
- 初示義(二正)
- 二科經(二)
- 初隨相迴向(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四)
- 初利樂救護(三)
- 初揔標
- 二別顯
- 三揔結
- 二受惱救護(二)
- 初受惱之相(二)
- 初法
- 二喻(二)
- 初大海不變喻
- 二日輪普照喻(三)
- 初舉喻
- 二合法(二)
- 初合具德
- 二合非緣
- 三徵釋(二)
- 初徵
- 二釋(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揔合
- 二別合(二)
- 初以大悲合日
- 二以大智合日
- 二迴向之相(二)
- 初迴向之心(二)
- 初緣境廣大上等佛心
- 二悲成利樂下教物心
- 二迴向之願(二)
- 初令成法器
- 二得法圓滿(四)
- 初遇緣得法
- 二成自分德
- 三勝進德圓
- 四明得果滿
- 初迴向之心(二)
- 初受惱之相(二)
- 三代苦救護(三)
- 初揔明代苦迴向(二)
- 初明先救重苦(二)
- 初見苦興悲
- 二徵以釋成
- 二念徧救諸苦(二)
- 初明救八難苦
- 二救迷四諦苦(二)
- 初念苦滿
- 二興悲救
- 初明先救重苦(二)
- 二別明代苦迴向(二)
- 初代苦之心(三)
- 初明一向普救無目為心
- 二眾苦備受無懈怠心(二)
- 初正明
- 二徵釋(二)
- 初略釋(二)
- 初徵(散意)
- 二釋(釋意)
- 二問荅(二)
- 初問(問眾)
- 二荅(三)
- 初正明(荅通)
- 二料揀(上來)
- 三通妨(二)
- 初問(問若)
- 二荅(荅此)
- 初略釋(二)
- 三决志保護無虛忘心(二)
- 初正明
- 二徵釋(二)
- 初徵
- 二釋(二)
- 初異小乘
- 二異凡夫(三)
- 初正明不求
- 二徵釋所以
- 三結成前義
- 二迴向之心(二)
- 初念令彼得樂
- 二念身為保護
- 初代苦之心(三)
- 三揔結迴向之益
- 初揔明代苦迴向(二)
- 四迴拔救護(二)
- 初示義(四迴)
- 二科經(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先合獨照
- 二合前成益
- 初利樂救護(三)
- 二離相迴向(二)
- 初示義(大文)
- 二科經(二)
- 初辨忘機之智(二)
- 初正明無私
- 二顯成廣大
- 二明大智離相(二)
- 初述義分科(二明)
- 二依文別釋(二)
- 初正明離相(二)
- 初會前迴向眾生明入實際(二)
- 初廣明離相(四)
- 初離所取相
- 二離能取相(三)
- 初略釋經文(初句)
- 二引文成證(三)
- 初引大品(故大)
- 二光明覺(光明)
- 三大般若(若依)
- 三釋三不同(然小)
- 三離能詮名
- 四顯如如理(二)
- 初彰大意(前明)
- 二別釋文(文齊)
- 二雙結二相
- 初廣明離相(四)
- 二會前迴向菩提明入實際(三)
- 初結前生後
- 二法喻釋成
- 三結成迴向
- 初會前迴向眾生明入實際(二)
- 二揔結成益
- 初正明離相(二)
- 初辨忘機之智(二)
- 初隨相迴向(二)
- 初所迴善根(四)
- 三依釋結名
- 二位果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
- 初長行(二)
- 二不壞迴向○
- 三等一切佛迴向○
- 四至一切處迴向○
-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 六一切善根迴向○
- 七等一切眾生迴向○
- 八真如相迴向○
- 九無縛解脫迴向○
- 十入法界無量迴向○
- 初救護一切眾生迴向(二)
- 六瑞應分○
- 七結通分○
- 八證成分○
- 九偈讚勸修分○
- 十校量功德分○
- ○二重頌(二)
- 初略敘儀意
- 二正陳偈辭(二)
- 初頌所迴善根(二)
- 初四等
- 二六度
- 二頌迴向之行(二)
- 初隨相(二)
- 初利樂迴向
- 二代苦迴向
- 二離相(二)
- 初正明離相
- 二頌前成益
- 初隨相(二)
- 初頌所迴善根(二)
- ○二不壞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名徵起
- 二依徵廣釋(三)
- 初舉所迴善根(二)
- 初明起堅信
- 二依信種善(二)
- 初種彼善根
- 二長菩提道
- 二辨迴向之行(二)
- 初善根迴向(二)
- 初迴向
- 二結成
- 二勝報迴向(二)
- 初所迴向善根(二)
- 初牒前生後
- 二正明供佛(二)
- 初揔標
- 二廣顯(四)
- 初列供事(六)
- 初雜門
- 二寶座
- 三經行
- 四宮殿
- 五寶𣗳
- 六嚴殿
- 二明供佛(二)
- 初供現佛
- 二供舍利
- 三顯供意
- 四結分齊
- 初列供事(六)
- 二顯迴向行(三)
- 初明迴向之心(三)
- 初不離大悲
- 二離妄契真
- 三結前生後
- 二明迴向之相
- 三迴向行成(三)
- 初隨相行成(三)
- 初牒前
- 二正顯
- 三結前生後
- 二離相行成(三)
- 初揔釋(由前)
- 二揔科(上揔)
- 三別釋(唯心)
- 三雙結無礙
- 初隨相行成(三)
- 初明迴向之心(三)
- 初所迴向善根(二)
- 初善根迴向(二)
- 三明迴向所為
- 初舉所迴善根(二)
- 三依釋結名
- 二明位果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三)
- 初所迴善根
- 二所成供行(二)
- 初所迴善根
- 二迴向之行(三)
- 初迴向之心
- 二迴向之相
- 三迴向行成
- 三迴向所為
- 初長行(二)
- 三等一切佛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明徵起
- 二依徵廣釋(二)
- 初標舉
- 二廣釋(二)
- 初迴向(二)
- 初等隨相(二)
- 初明對善根以將迴向(二)
- 初迴向善根
- 二正顯迴向(五)
- 初迴向佛乘(二)
- 初牒前起後
- 二正顯所願
- 二迴向菩薩(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十頌(二)
- 初自利行
- 二利他行
- 三有善眾生
- 四迴向二乘
- 五為於有惡
- 初迴向佛乘(二)
- 二揔攝萬善以將迴向(二)
- 初揔顯迴向(三)
- 初揔
- 二別
- 三結
- 二歷事別陳(二)
- 初示義(二歷)
- 二科經(二)
- 初增長迴向(二)
- 初別明(三)
- 初隨染無污迴向
- 二動與道合迴向
- 三揔顯迴向之相(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
- 二揔結
- 初別明(三)
- 二積集迴向(二)
- 初別明(二)
- 初微細積集(二)
- 初所積善根
- 二明迴向行
- 二長時積集
- 初微細積集(二)
- 二揔結
- 初別明(二)
- 初增長迴向(二)
- 初揔顯迴向(三)
- 初明對善根以將迴向(二)
- 二等離相(二)
- 初示義(二等)
- 二科經(二)
- 初等過去(二)
- 初舉所等(三)
- 初標隨相即有離相
- 二別顯離相之相(二)
- 初難妄契真
- 二釋前不著
- 三結其無礙
- 二顯能等(二)
- 初揔顯能等
- 二別顯等相
- 初舉所等(三)
- 二等現未(三)
- 初牒上所等
- 二揔顯能等
- 三別顯等相
- 初等過去(二)
- 初等隨相(二)
- 二成益
- 初迴向(二)
- 三依釋結名
- 二位果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三)
- 初位行(二)
- 初揔標釋名
- 二頌上廣釋(二)
- 初正明迴向(二)
- 初對境所生善根迴向(二)
- 初所迴善根兼向佛樂
- 二迴向眾生令得佛樂
- 二揔攝萬善迴向(三)
- 初頌增長迴向
- 二頌積集迴向
- 三對境善根迴向(二)
- 初四頌隨相
- 二後二離相
- 初對境所生善根迴向(二)
- 二揔結成益
- 初正明迴向(二)
- 二位果
- 三結歎
- 初位行(二)
- 初長行(二)
- 四至一切處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名徵起(二)
- 初釋名(四)
- 初標能所至(至是)
- 二揔示其相(謂以)
- 三引本業證(本業)
- 四復明能至(然準)
- 二出體(若尅)
- 初釋名(四)
- 二依徵廣釋(三)
- 初迴向眾生菩提(二)
- 初略明(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二)
- 初揔標
- 二別明(二)
- 初合所至處
- 二明能至供
- 二廣釋(二)
- 初約十方明其徧至(三)
- 初揔明供處
- 二別明供養(二)
- 初供現在佛(二)
- 初所供由(二)
- 初實報由
- 二權應田(三)
- 初現身
- 二說法
- 三釋權
- 二能供行
- 初所供由(二)
- 二供住持佛
- 初供現在佛(二)
- 三顯迴向心
- 二約常住明其徧至(二)
- 初示義(二約)
- 二科經(三)
- 初以善根迴向供佛(二)
- 初所供境
- 二能供行(三)
- 初結前生後
- 二所成供具(三)
- 初香蓋
- 二華鬘
- 三增前數(三)
- 初正釋(隨彼)
- 二增數(從無)
- 三揀定(然一)
- 三結成供行
- 二以供佛善根迴向眾生(二)
- 初示義(二以)
- 二科經(二)
- 初揔顯所為
- 二別明果滿
- 三揔願善根普攝迴向(二)
- 初示義(二揔)
- 二科經(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自利德
- 二利他德
- 初以善根迴向供佛(二)
- 初約十方明其徧至(三)
- 初略明(三)
- 二迴向實際(二)
- 初揔標
- 二別顯(三)
- 初正顯觀心(二)
- 初別明(四)
- 初會事歸理(二)
- 初揔釋(初一)
- 二別釋(累空)
- 二理不礙事(次五)
- 三經事雙絕(次二)
- 四理事無礙(復二)
- 初會事歸理(二)
- 二融通(上四)
- 初別明(四)
- 二觀成之相(二)
- 初示義(一觀)
- 二科經(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其相(二)
- 初揔
- 二別
- 三觀成之益
- 初正顯觀心(二)
- 三結歎成益(二)
- 初示義(三結)
- 二科經(二)
- 初自分二利益
- 二勝進二利益
- 初迴向眾生菩提(二)
- 三依釋結名
- 初牒名徵起(二)
- 二位果(三)
- 初牒得時
- 二顯所得
- 三揔結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
- 初長行(二)
- ○二偈頌(三)
- 初迴向眾生及菩提(二)
- 初頌前略明
- 二頌前廣明(三)
- 初頌前所至處
- 二頌迴向眾生
- 三頌普攝迴向
- 二迴向實際
- 三頌成益
- 初迴向眾生及菩提(二)
-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名徵起
- 二依徵廣釋(三)
- 初所迴向善根(三)
- 初開合(二依)
- 二釋文(四)
- 初懺悔(三)
- 初釋名
- 二成益
- 三辨相
- 二禮敬(三)
- 初釋名
- 二成益
- 三辨相
- 三勸請(三)
- 初釋名
- 二成益
- 三辨相
- 四隨喜(三)
- 初正釋文義(三)
- 初釋名(言隨)
- 二成益(除滅)
- 三辨相(然十)
- 二重辨成益(大品)
- 三出多所以(此標)
- 初正釋文義(三)
- 初懺悔(三)
- 三料揀(三)
- 初明次(佛)
- 二辨果(然種)
- 三揀定(約緣)
- 二迴向之行(二)
- 初結前善根(二)
- 初橫結上來不及可說者
- 二豎結前來所有善根
- 二正明迴向(二)
- 初示義(二正)
- 二科經(二)
- 初迴向菩提(二)
- 初隨相(二)
- 初正起行願(二)
- 初迴向淨土(二)
- 初眾寶莊嚴(二)
- 初揔標所成
- 二別顯嚴相(二)
- 初分科(二別)
- 二隨釋(二)
- 初三世土嚴(二)
- 初別明(三)
- 初舉過去嚴土(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二)
- 初明因圓滿(二)
- 初揔(謂通)
- 二別(三)
- 初揔明(別明)
- 二引證(故非)
- 三出體(有云)
- 二事業圓滿
- 初明因圓滿(二)
- 二舉未來嚴土(二)
- 初揔標
- 二別顯(五)
- 初分量圓滿
- 二果法圓滿
- 三依許圓滿(三)
- 初引佛地經(佛地)
- 二正釋經文(上揔)
- 三會佛地經(佛地)
- 四明主圓滿
- 五翰翊圓滿(二)
- 初揔標
- 二別釋
- 三舉現在嚴土(二)
- 初揔標
- 二別顯
- 初舉過去嚴土(二)
- 二揔結(二)
- 初揔能所嚴
- 二別顯所嚴
- 初別明(三)
- 二願成彼嚴(二)
- 初嚴一世界
- 二例嚴普周
- 初三世土嚴(二)
- 二八寶莊嚴(二)
- 初示義(二人)
- 二科經(三)
- 初揔願所成
- 二別顯願相(二)
- 初願德齊(二)
- 初正顯德(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二)
- 初明智圓
- 二釋體實
- 二結德嚴土
- 初正顯德(二)
- 二願業廣(四)
- 初事業圓滿
- 二辨乘圓滿
- 三無畏圓滿
- 四任持圓滿(二)
- 初示義(四任)
- 二科經(二)
- 初能受
- 二能說
- 初願德齊(二)
- 三結以嚴剎(三)
- 初揔彰人徧
- 二結行德深
- 三別示徧相
- 初眾寶莊嚴(二)
- 二揔攝迴向
- 初迴向淨土(二)
- 二結行成益
- 初正起行願(二)
- 二離相(二)
- 初明見實智𡨋實際
- 二彰離妄德合實際
- 初隨相(二)
- 二迴向眾生
- 初迴向菩提(二)
- 初結前善根(二)
- 三結行成德(二)
- 初示義(三結)
- 二科經(五)
- 初成無盡善根德
- 二成二空智慧德
- 三成境界清淨德
- 四成福智無盡德
- 五成福智超勝德
- 初所迴向善根(三)
- 三依釋結名
- 二位果(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
- 四結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二)
- 初頌所迴向善根
- 二雙入頌前所迴善根及結行成益(二)
- 初隨相(三)
- 初迴向菩提(三)
- 初眾寶莊嚴
- 二人寶莊嚴
- 三揔攝迴向
- 二迴向眾生
- 三結行成益
- 初迴向菩提(三)
- 二離相(三)
- 初菩提離相
- 二眾生離相
- 二結成離相(二)
- 初境界清淨德
- 二二空智慧德
- 初隨相(三)
- 初長行(二)
- 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名徵起(六)
- 初釋其揔名(謂所)
- 二別會前文(本分)
- 三會引他經(又本)
- 四別顯得名(此約)
- 五結會六釋(亦可)
- 六出其體性(即以)
- 二依徵廣釋(二)
- 初行所依身(二)
- 初得位
- 二具得(二)
- 初統領自在德
- 二正報殊倫德
- 二依身起行(二)
- 初分科(二依)
- 二隨釋(三)
- 初隨相迴向(三)
- 初揔相標列善根迴向(三)
- 初列所施物(四)
- 初舉其都數(初句)
- 二內外料揀(於中)
- 三四等料揀(又前)
- 四三施料揀(又代)
- 二辨所施田
- 三顯能施心(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三)
- 初彰所攝入(所無)
- 二揔釋善行(言善)
- 三隨順善根(謂舍)
- 初列所施物(四)
- 二依標廣顯善根迴向(二)
- 初揔相料揀(四)
- 初揔相辨異(二依)
- 二開合所以(然其)
- 三辨出法門(昔光)
- 四揔結無量(三)
- 初引文成多(此上)
- 二出其本意(實則)
- 三結示文旨(故知)
- 二隨文別釋(二)
- 初揔標施行
- 二別顯六十門○
- 初揔相料揀(四)
- 三揔結前文善根迴向(二)
- 初結施善根(三)
- 初結所施物
- 二結施所為
- 三結能施心(四)
- 初對多田生喜離過
- 二明田多其喜彌廣
- 三校量顯廣
- 四結喜深廣
- 二結前迴向
- 初結施善根(三)
- 初揔相標列善根迴向(三)
- 二離相迴向(二)
- 初示義(大文)
- 二科經(二)
- 初正明離相(三)
- 初略標
- 二別顯(二)
- 初內絕想念故無縛解(二)
- 初明絕想(二)
- 初絕我想
- 二絕法想
- 二彰行成
- 初明絕想(二)
- 二觸境離染故無縛解(二)
- 初示義(二觸)
- 二科經(三)
- 初明無著(二)
- 初明界處空
- 二顯不著蘊
- 二辨不縛
- 三明不解
- 初明無著(二)
- 初內絕想念故無縛解(二)
- 三徵釋(二)
- 初徵
- 二釋(二)
- 初揔顯法體(二)
- 初法體無生(顯法)
- 二問荅顯理(次應)
- 二別彰所離
- 初揔顯法體(二)
- 二不礙隨相(三)
- 初揔辨來意(二不)
- 二明不壞相(言隨)
- 三融成無礙(然俗)
- 初正明離相(三)
- 三釋迴向名(二)
- 初揔標
- 二別釋(三)
- 初假以徵起釋迴向義
- 二正釋隨順義
- 三釋堅固一切善根義
- 初隨相迴向(三)
- 初行所依身(二)
- 三依釋結名
- 初牒名徵起(六)
- 二位果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二)
- 初說因緣
- 二正顯頌(三)
- 初頌行所依身
- 二頌依身起行(二)
- 初隨相迴向(三)
- 初頌揔標
- 二頌別顯
- 三頌揔結
- 二離相迴向(四)
- 初內絕想念
- 二觸境離染
- 三頌前徵釋
- 四不礙隨相
- 初隨相迴向(三)
- 三頌釋名中義
- 初長行(二)
- 二別顯六十門(二)
- 初示義(二一)
- 二科經(六十)
- 初施食(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二施飲(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牒前起後
- 二別顯願相
- 三雙結
- 三施味(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施車乘(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五施衣(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六施華(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七施鬘(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八施香(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九施塗香(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十施牀座(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十一施房舍(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十二施住處(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十三施燈明(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明迴向願
- 二辨迴向意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十四施湯藥(三)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十五施器(四)
- 初施行(三)
- 初所施物
- 二列施田
- 三成度門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十六施車(二)
- 初標列財田(三)
- 初揔標所施
- 二別舉福田
- 三別列所施
- 二隨田別顯(五)
- 初施佛(四)
- 初揔明施行
- 二迴向之行(二)
- 初約佛田立願
- 二約車用立願
- 三雙結二行
- 四迴向所為
- 二施菩薩(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所施田發相似願
- 二所施車發相似願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三施僧(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所施田發相似願
- 二所施車發相似願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施二乘(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翻緣覺
- 二翻聲聞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五施諸田(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三)
- 初引論(先標)
- 二料揀(然前)
- 三得名(二)
- 初得輪名(此四)
- 二釋乘名(二)
- 初依瑜伽辨([A1]已知)
- 二依當經釋(若依)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佛(四)
- 初標列財田(三)
- 十七施象馬(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十八施座(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十九施蓋(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施幢幡(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一開藏施寶(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二莊嚴具(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三施寶冠髻珠(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四施妻子(二)
- 初示義(二十)
- 二科經(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五捨身代死(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二十六施連膚頂髻(六)
- 初揔標施行
- 二指人同修
- 三正明施行(六)
- 初安住最勝
- 二清淨最勝
- 三事業最勝
- 四意樂最勝
- 五巧便最勝
- 六依止最勝
- 四明迴向行
- 五雙結二行
- 六所為之意
- 二十七施眼(二)
- 初引論(二十)
- 二科經(四)
- 初施行(四)
- 初標章引例
- 二發起勝心
- 三行心所為
- 四彰施儀式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四)
- 二十八施耳鼻(二)
- 初示義(二十)
- 二科經(三)
- 初施耳(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例
- 二安住勝心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二施鼻(四)
- 初牒起
- 二迴向(二)
- 願得十鼻
- 願得十靣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三揔結
- 初施耳(四)
- 二十九施牙齒(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例
- 二起十勝心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三十施舌(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例
- 二起十勝心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三十一施頭(四)
- 初施行(三)
- 初標章引證
- 二顯施所為
- 三正顯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三十二施手足(三)
- 初施行(三)
- 初標章引證
- 二標因祈果
- 三正顯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廣辨一手之用
- 二略舉諸手之用
- 三雙結
- 初施行(三)
- 三十三施血(三)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例
- 二起十二勝心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初施行(二)
- 三十四施身隨內(四)
- 初施行(三)
- 初標章引證
- 二正明行相
- 三彰施現益
- 二迴向(四)
- 初緫釋名(士奏)
- 二顯別類(三)
- 初列名(然此)
- 二釋相(楞伽)
- 三定位(若依)
- 三彰異名(若成)
- 四結文旨(上皆)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三十五施心(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例
- 二發十勝心
- 二迴向(二)
- 初辨施意
- 二顯所願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三十六施腸腎(二)
- 初示義(三十)
- 二科經(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證
- 二起觀行心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三十七施支節(二)
- 初示義(三十)
- 二科經(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三十八施身皮(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三十九施手足指(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施連肉爪甲(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一求法入火(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二求法受眾苦故(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三求法捨海內所有(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四為王斷殺(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五救刑殘(四)
- 初施行(三)
- 初覩境興悲
- 二以法諫諭
- 三財法雙救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四十六歎佛出世(四)
- 初施行(三)
- 初見佛興世
- 二法施益生(四)
- 初聞名離惑益
- 二見身起行益
- 三讚稀增敬益
- 四展轉增長益
- 三結所成益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四十七施大地(四)
- 初施行(三)
- 初隨難略釋(略列)
- 二料揀諸田(四)
- 初揔立四田(於中)
- 二辨其兼通(若敬)
- 三揔收為二(揔[(冰-水+〡)*ㄆ])
- 四彰其優劣(二)
- 初唯就敬田(三)
- 初約智(然此)
- 二就境(若直)
- 三就悲(若就)
- 二敬恩對辨(三)
- 初約敬恩(若等)
- 二約道俗(若同)
- 三約普別(等是)
- 初唯就敬田(三)
- 三揔結經意(然今)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四十八施僮僕(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四十九捨自身為給侍(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二)
- 初進善
- 二住持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五十聞法喜恱捨身供佛(四)
- 初施行(三)
- 初揔標行體
- 二別顯行相(二)
- 初自利行
- 二利他行
- 三結行成益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三)
- 五十一以身普施一切眾生(四)
- 初施行(二)
- 初揔標
- 二別顯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五十三施國所有乃至王位(四)
- 初施行(二)
- 初事捨
- 二心捨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五十四施王都城(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五十五施內宮眷屬(四)
- 初施行(二)
- 初女麗具德
- 二施心清淨
- 二迴向(二)
- 初示義(二經)
- 二科經(二)
- 初迴向之意(二)
- 初顯迴向意
- 二重牒前意
- 二正明迴向
- 初迴向之意(二)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五十六施妻子一事合願(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章引例
- 二明能施心(二)
- 初自分所依
- 二勝進所為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五十七施宅舍(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五十八施園林等(四)
- 初施行(二)
- 初標起念心
- 二離過成德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初施行(二)
- 五十九設大施會(四)
- 初施行
- 二迴向
- 三雙結
- 四所為
- 六十施資具(二)
- 初示文(六十)
- 二科經(二)
- 初施行(四)
- 初施時離過
- 二辨施所依
- 三正明施行
- 四顯所成德
- 二迴向(二)
- 初牒前起後
- 二正顯迴向
- 初施行(四)
- 初施食(三)
- ○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善根迴向(二)
- 初長行(二)
- 初位行(三)
- 初牒明徵起(四)
- 初釋名(謂以)
- 二得名(此從)
- 三引證(三)
- 初引本業(故本)
- 二會今文(名無)
- 三釋彼經(二)
- 初敘異說(有云)
- 二申正義(應云)
- 四出體性(即以)
- 二依徵廣釋(二)
- 初示義(二依)
- 二科經(二)
- 初正修善根(三)
- 初善根分齊
- 二善所依緣
- 三善根體性
- 二因修成德(二)
- 初明迴向(二)
- 初所迴善根(二)
- 初牒[A2]已修
- 二修成德(二)
- 初自利德
- 二利他德
- 二攝將迴向(二)
- 初修善本因
- 二正將迴向(三)
- 初迴向眾生菩提(二)
- 初迴[A3]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二)
- 初揔顯要期
- 二別彰施行(二)
- 初願成外施(四)
- 初顯施廣大
- 二辨施無限
- 三明施殊勝
- 四結成二行
- 二願成內施(四)
- 初對一田顯施廣大
- 二以一例餘彰施無限
- 三結成所作該六無限
- 四顯施殊勝離過成德
- 初願成外施(四)
- 二迴上施行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三)
- 初慈悲迴向(三)
- 初正明迴向
- 二迴向所為(二)
- 初牒前徵後
- 二隨義別顯(二)
- 初示義(二隨)
- 二科經(二)
- 初令成行布(六)
- 初賢首位中行
- 二種性位中行
- 三解行位中行
- 四十地位中行
- 五等覺位中行
- 六佛果位中行
- 二令成圓融(二)
- 初示義(二明)
- 二科經(四)
- 初種性位
- 二解行位
- 三十地位
- 四佛果位
- 初令成行布(六)
- 三結成其益(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別顯益相
- 二勸物迴向(二)
- 初悲智雙行
- 二迴向之意
- 三究竟迴向
- 初慈悲迴向(三)
- 初迴[A3]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二)
- 二迴向實際
- 三揔結三種
- 初迴向眾生菩提(二)
- 初所迴善根(二)
- 二辨成益(二)
- 初示義(大文)
- 二科經(四)
- 初成因位廣大德
- 二成果位清淨德(二)
- 初牒現況當
- 二懸解當相
- 三會違自在德(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會違(四)
- 初法法無違(三)
- 初事事無違
- 二事理無違
- 三理理無違
- 二世世無違
- 三世法無違
- 四因果無違
- 初法法無違(三)
- 四相盡平等德(二)
- 初平等離相益
- 二不壞諸相益
- 初明迴向(二)
- 初正修善根(三)
- 三依釋結名
- 初牒明徵起(四)
- 二位果
- 初位行(三)
- 二偈頌(三)
- 初迴向(二)
- 初所迴善根
- 二頌攝將迴向(三)
- 初迴[A4]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
- 二復迴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
- 三迴向實際
- 二成益(三)
- 初因德廣大
- 二果德清淨
- 三相盡平等
- 三結歎
- 初迴向(二)
- 初長行(二)
【經文資訊】《洪武南藏》第 223 冊 No. 1418 華嚴經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洪武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