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科卷第十三
- 七遠行地(七)
- 初來意(二)
- 初正釋(七遠)
- 二引證(瑜伽)
- 二釋名(三)
- 初標(言遠)
- 二釋(成唯)
- 三結(雖有)
- 三斷障(二)
- 初躡前(然其)
- 二正明(故所)
- 四證如(二)
- 初舉能治(以常)
- 二辨所證(故依)
- 五成行(以能)
- 六得果(乃至)
- 七釋文(三)
- 初讚請分(二)
- 初讚(四)
- 初天眾讚說法主
- 二天主光雲供佛
- 三一頌天眾慶聞
- 四天女樂音讚佛(二)
- 初顯聲四緣
- 二正說讚辭(二)
- 初寂用無礙
- 二起用所由
- 二請
- 初讚(四)
- 二正說分(二)
- 初科意(二正)
- 二釋經(二)
- 初位行(五)
- 初樂無作行對治差別(四)
- 初結前標後(六)
- 初略屬經文(即是)
- 二釋方便慧(謂前)
- 三釋其二名(是則)
- 四明其所勝(於何)
- 五解相濫難(前云)
- 六所治名局難
- 二徵顯其相(二)
- 初揔釋上下二句(所以)
- 二次第別釋(二)
- 初別釋前三(論本)
- 二合釋後七(三)
- 初隨物受生(後七)
- 二化令離障(次二)
- 三攝令住善(後四)
- 三揔結勝能
- 四彰其分齊
- 初結前標後(六)
- 二彼障對治差別(二)
- 初示義(二彼)
- 二科經(二)
- 初修行無量種治前有量障(五)
- 初眾生無量(初心)
- 二世界無量(云有)
- 三以何智慧化(三有)
- 四調伏界無量(四有)
- 五調伏方便界(五有)
- 二修行無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二)
- 初加行趣求(四)
- 初略釋經文(牒前)
- 二示無功用相(然放)
- 三出無功用因(由命)
- 四結成揀異(此同)
- 二正顯修行
- 初加行趣求(四)
- 初修行無量種治前有量障(五)
- 三雙行勝差別(二)
- 初分科(第三)
- 二隨釋(四)
- 初二行雙無間
- 二信勝
- 三能作大義(二)
- 初示義(三作)
- 二科經(二)
- 初揔明
- 二徵釋(二)
- 初徵
- 二釋(二)
- 初能具所以
- 二所具之相(二)
- 初通辨前六(禪通)
- 二別明後四(方便)
- 四菩提分差別(四)
- 初明第一句(有四)
- 二明第二句(即信)
- 三明第三句(七)
- 初揀復所知(即分)
- 二顯淨惑由(謂無)
- 三釋其揔名(迅神)
- 四出其異名(亦名)
- 五釋四體相(四者)
- 六結成四義(內初)
- 七約位分別(第約)
- 四明第四句(依智)
- 四前上地勝差別(二)
- 初勝前六地(二)
- 初問
- 二荅(三)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二)
- 初別顯此地勝相
- 二通示諸地滿相(三)
- 初揔示文意(二通)
- 二舉論徵釋(故論)
- 三正辨經文(初地)
- 二勝後三地(四)
- 初法(二)
- 初徵
- 二釋
- 二喻
- 三合
- 四因論生論(二)
- 初問
- 二荅(二)
- 初示義(二荅)
- 二科經(二)
- 初通將七地對後彰劣(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別明此地對前彰勝(二)
- 初超過(二)
- 初揔釋(初命)
- 二所超(二)
- 初約所求道即所知障(前來)
- 二辨超煩惱即煩惱障(又初)
- 二雙非(形前)
- 初超過(二)
- 初通將七地對後彰劣(三)
- 初法(二)
- 初勝前六地(二)
- 五彼果差別(二)
- 初示論(第五)
- 二科經(四)
- 初業清淨(四)
- 初戒清淨
- 二世間智淨
- 三得勝身
- 四得勝力
- 二得三昧勝(二)
- 初別舉十名(二)
- 初自利(前五)
- 二利他(二)
- 初行深(依所)
- 二行廣(三)
- 初助道(初一)
- 二證道(次二)
- 三不住道(後一)
- 二揔結多類
- 初別舉十名(二)
- 三得過地(三)
- 初修行善巧過
- 二作業廣大過(二)
- 初正顯其過
- 二彰過分齊(二)
- 初難即執前同後難
- 二荅即揀後異前荅(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修行勝入過
- 四得勝行(二)
- 初示義(四得)
- 二科經(二)
- 初滅定勝行(二)
- 初問
- 二荅(二)
- 初明得法分齊
- 二辨勝過劣(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發起勝行(二)
- 初示義(二明)
- 二科經(二)
- 初牒前標後
- 二正顯勝行(二)
- 初揔相通辨(二正)
- 二對文別釋(二)
- 初七別約七行(初一)
- 二三合為一行(八者)
- 初滅定勝行(二)
- 初業清淨(四)
- 初樂無作行對治差別(四)
- 二位果(三)
- 初調柔果(四)
- 初調柔行(三)
- 初法(三)
- 初練行練
- 二能練行
- 三所練行
- 二喻
- 三合
- 初法(三)
- 二教智淨(二)
- 初喻
- 二合
- 三別地行相
- 四結說地名
- 初調柔行(三)
- 二攝報果(二)
- 初上勝身
- 二上勝果(二)
- 初自分行
- 二勝進果
- 三願智果
- 初調柔果(四)
- 初位行(五)
- 三重頌分(三)
- 初位行(五)
- 初樂無作行
- 二彼障對治
- 三雙行無間
- 四上地勝分
- 五頌雙行果
- 二位果
- 三結說讚勝
- 初位行(五)
- 初讚請分(二)
- 初來意(二)
- 八不動地(七)
- 初来意(二)
- 初約實位(八不)
- 二約寄位(又約)
- 二釋名(二)
- 初舉論(言不)
- 二䟽釋(八)
- 初䟽文正釋(謂位)
- 二以本論釋(其本)
- 三金光經釋(金光)
- 四引攝論釋(攝論)
- 五引深密釋(解深)
- 六十住論釋(十住)
- 七仁王經釋(仁王)
- 八引當經釋(下經)
- 三斷障(救所)
- 四證如(其所)
- 五成行(依所)
- 六得果(及所)
- 七釋文(三)
- 初讚請分(二)
- 初讚(二)
- 初天王天眾供讚
- 二天女樂音稱讚(二)
- 初標讚所依
- 二正顯讚德
- 二請
- 初讚(二)
- 二正說分(二)
- 初地行(七)
- 初揔明方便分(二)
- 初示義(第二)
- 二科經(二)
- 初標集德處
- 二正顯所集(二)
- 初同相諸地通行
- 二別相諸地異修
- 二得淨忍分(二)
- 初敘意(二)
- 初揔示科文(第二)
- 二就類明忍(解無)
- 二釋文(三)
- 初無生法忍(七)
- 初釋揔句(一初)
- 二揔科經(以屬)
- 三顯功能(四中)
- 四約位(若約)
- 五出體(又四)
- 六指廣(依佛)
- 七釋文(四)
- 初約事無生(二)
- 初揔(事無)
- 二別(二)
- 初釋前四(二)
- 初別明(別中)
- 二結束(二)
- 初約三佛位(上緣)
- 二展轉收眾(又死)
- 二釋後三(且死)
- 初釋前四(二)
- 二自性無生(三)
- 初會二經(第二)
- 二釋經文(以無)
- 三會中道(論經)
- 三[婁*殳]差別無生(二)
- 初正明(第三)
- 二揀濫(然準)
- 四作業無生(二)
- 初正明(第四)
- 二揔結(如是)
- 初約事無生(二)
- 二無生忍淨(二)
- 初所離障(二)
- 初單釋離字(如句)
- 二雙辨所離(所離)
- 二釋能治(三)
- 初結前生後(次明)
- 二彰立所以(所以)
- 三別釋文相(二)
- 初釋治義(故云)
- 二以起信揔收上義(此則)
- 初所離障(二)
- 三結得忍名
- 初無生法忍(七)
- 初敘意(二)
- 三得勝行分
- 四淨佛國土分
- 五自在分
- 六大勝分
- 七釋名分
- 初揔明方便分(二)
- 二地果(三)
- 初調柔果(四)
- 初調柔行(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教智淨
- 三別地行相
- 四結說地名
- 初調柔行(三)
- 二攝報果
- 三願智果
- 初調柔果(四)
- 初地行(七)
- 三重頌分(三)
- 初位行(七)
- 初集作地分
- 二得淨忍分
- 三得勝行分(二)
- 初深行勝
- 二發起勝
- 四淨佛國土(三)
- 初頌器世間
- 二眾生世間
- 三正覺世間
- 五頌十自在
- 六頌大勝分
- 七頌釋名分
- 二位果
- 三結說分齊
- 初位行(七)
- 初讚請分(二)
- 初来意(二)
- ○三得勝行分(二)
- 初深行勝對前彰出(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深行(二)
- 初法(二)
- 初隨文釋(初一)
- 二收治障(上七)
- 二喻(二)
- 初示義(第二)
- 二科經(三)
- 初滅定喻(二)
- 初釋喻(喻前)
- 二釋合(三)
- 初正合本文(合入)
- 二結成離過(離第)
- 三別釋能治(二)
- 初約教道(文含)
- 二約證道(五)
- 初舉論(二者)
- 二引例桉定(此約)
- 三明所離過(即離)
- 四釋經報行(言報)
- 五重釋論文(二)
- 初明初意(住真)
- 二辨後意(又佛)
- 二夢窹喻(五)
- 初舉所喻(喻前)
- 二顯喻意(論云)
- 三釋喻相(如從)
- 四釋合文(合文)
- 五會喻合(合云)
- 三梵天喻(五)
- 初舉所喻(喻境)
- 二釋合文(初合)
- 三論釋所以(所以)
- 四所離過患(此離)
- 五別釋經旨(舉勝)
- 初滅定喻(二)
- 初法(二)
- 二發起勝對後彰入(四)
- 初說主揔敘
- 二三顯勸辭(二)
- 初讚
- 二勸(二)
- 初分科數義(二勸)
- 二隨文別釋(七)
- 初勸修如来善調御智(自德未成勸)
- 二勸悲愍眾生(化類未滿勸)
- 三勸成其本願(本願未充勸)
- 四勸求無礙智(自德未勝勸)
- 五勸成佛外報(化業廣大勸)
- 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自[A1]己所得法門未窮)
- 七勸緫修無道義福智道(少作能成增進眾德)
- 三顯勸所為
- 四彰勸之益(二)
- 初不勸之損不得不勸(二)
- 初敘意須勸(一者)
- 二例深故勸(頗有)
- 二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三)
- 初法(三)
- 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
- 二起行速疾
- 三釋疾所由(三)
- 初料揀(謂先)
- 二別釋(多身)
- 三揔結(後一)
- 二喻
- 三合
- 初法(三)
- 初不勸之損不得不勸(二)
- 初深行勝對前彰出(二)
- ○四淨佛國土分(二)
- 初敘意(二)
- 初問(大文)
- 二荅(二)
- 初開二門(荅淨)
- 二重揀定(今約)
- 二釋文(二)
- 初示義(文分)
- 二科經(三)
- 初器世間自在行(二)
- 初揔標舉
- 二別顯相(五)
- 初隨心欲
- 二隨何欲
- 三隨時欲
- 四隨廣狹欲(三)
- 初知廣相
- 二知狹相
- 三雙明廣狹相(二)
- 初揔知內外
- 二別明六道
- 五隨心幾許欲(二)
- 初約智知自在
- 二約通明自在(三)
- 初隨機現化
- 二明化分齊
- 三明現自在
- 二眾生世間自在行(三)
- 初揔明感應
- 二別顯感應(二)
- 初化同物身
- 二化應物心
- 三揔結感應
- 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二)
- 初揔示(二明)
- 二別釋(二)
- 初第一義智
- 二明世諦智(三)
- 初揔知十身(三)
- 初依論揔科(二明)
- 二釋論分字(皆言)
- 三依科釋經(三)
- 初染分(初三)
- 二淨分(次六)
- 三不二分(後一)
- 二十身相作顯通自在(二)
- 初別顯相作
- 二揔結例餘
- 三別顯知相彰智自在(二)
- 初示義(三別)
- 二科經(八)
- 初知眾生身
- 二知國土身
- 三知業報身
- 四知三乘身
- 五知佛身
- 六知智身
- 七知法身(二)
- 初通料揀(前能)
- 二別釋文(即是)
- 八虛空身
- 初揔知十身(三)
- 初器世間自在行(二)
- 初敘意(二)
- ○五自在分(二)
- 初牒前為因
- 二顯自在果(三)
- 初別釋經文(不可)
- 二通釋自在(於此)
- 三明其所治(三)
- 初舉本論釋(論以)
- 二會五怖畏(此中)
- 三會通行位(約顯)
- ○六大勝分(三)
- 初智大
- 二業大(三)
- 初牒前為因
- 二正顯業大
- 三揔結多門
- 三彼二所住功德大(三)
- 初標住分齊
- 二顯所住德
- 三結成功德
- ○七釋名分(二)
- 初示義(七釋)
- 二科經(二)
- 初地釋名即約法明位(三)
- 初揔科判(十句)
- 二依論釋(言為)
- 三順經釋(今更)
- 二智者釋名約人彰德(三)
- 初牒前為因
- 二正說人顯(二)
- 初揔明
- 二別釋(二)
- 初示義(二別)
- 二科經(二)
- 初明一向不動
- 二一體不動
- 三揔結所住
- 初地釋名即約法明位(三)
- ○九善慧地(七)
- 初来意(九善)
- 二釋名(言善)
- 三斷障(故所)
- 四證如(故所)
- 五成行(雙成)
- 六得果(果論)
- 七釋文(三)
- 初讚請分(三)
- 初如来現相
- 二別讚(三)
- 初菩薩供
- 二天王供
- 三天女供(二)
- 初供
- 二讚(二)
- 初標讚
- 二顯辭(二)
- 初讚菩薩通八地及說法主
- 二雙讚佛及菩薩五輪化益
- 三結請
- 二正說分(二)
- 初示義(第二)
- 二科經(二)
- 初地行(四)
- 初法師方便成就(三)
- 初牒前起後
- 二正顯方便(三)
- 初通顯二利(文中)
- 二利他(依報)
- 三自利
- 三結行入位
- 二智成就(二)
- 初示義(二明)
- 二科經(二)
- 初揔知三性
- 二展轉別開
- 三入行成就(三)
- 初揔標章門(二)
- 初隨文釋(二)
- 初揔(初一)
- 二別(二)
- 初二句通揔別
- 二七句唯別(四)
- 初揔釋七林(論釋)
- 二重釋根等(論又)
- 三例三聚(若根)
- 四會二名(論經)
- 二釋揔名(三)
- 初正釋稠林(十皆)
- 二重釋二經(論經)
- 三指廣辨異(然此)
- 初隨文釋(二)
- 二依章廣釋(九)
- 初心稠林
- 二煩惱稠林(三)
- 初揔(亦三)
- 二別(三)
- 初遠入相(一遠)
- 二難知相(二難)
- 三染相(二)
- 初揔釋(三有)
- 二別釋(三)
- 初當體明煩惱(三)
- 初隨所縛(初明)
- 二以何縛(二以)
- 三所縛事(三所)
- 二約生明煩惱(二有)
- 三約業明煩惱(後二)
- 初當體明煩惱(三)
- 三結(後結)
- 三業稠林(三)
- 四根稠林
- 五例三稠林
- 六隨眠稠林(二)
- 初揔釋(先揔)
- 二別釋(二)
- 初揔科(後別)
- 二正釋(二)
- 初何處隨逐(一合)
- 二以何隨逐(二)
- 初揔明(二以)
- 二別釋(一於)
- 七受生稠林
- 八習氣稠林(二)
- 初揔(四)
- 初雙標(先揔)
- 二引證(出牒)
- 三正釋(二)
- 初釋名(熏謂)
- 二釋熏習(三)
- 初法相宗(即轉)
- 二法性宗(老依)
- 三通揀濫(約中)
- 四結通(今並)
- 二別(二)
- 初當句釋(一與)
- 二揔結束(上来)
- 初揔(四)
- 九三聚稠林(二)
- 初揔(二)
- 初舉論(先揔)
- 二䟽釋(三)
- 初正出三聚(無即)
- 二揀定(此就)
- 三揀法相宗(又約)
- 二別(二善)
- 初揔(二)
- 三揔結安住
- 初揔標章門(二)
- 四說法成就○
- 初法師方便成就(三)
- 二地果(三)
- 初調柔果(四)
- 初調柔行(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教智淨
- 三別地行相
- 四結說地名
- 初調柔行(三)
- 二攝報果
- 三願智果
- 初調柔果(四)
- 初地行(四)
- 三重頌分(三)
- 初地行(四)
- 初法師方便
- 二智成就
- 三入行成就
- 四說成就(三)
- 初頌智成就
- 二口業成就
- 三法師成就(四)
- 初持
- 二說
- 三問答
- 四受持
- 二位果
- 三結說
- 初地行(四)
- 初讚請分(三)
- 四說法成就(二)
- 初牒前揔顯
- 二別顯說成(二)
- 初示義(二別)
- 二科經(三)
- 初智成就(二)
- 初隨所知之法
- 二隨所依之界(三)
- 初揔明(文有)
- 二別顯(二)
- 初能說之行(別中)
- 二所為之器(初寂)
- 三結益(結益)
- 二口業成就(二)
- 初揔明具說之德(二)
- 初揔釋大意(今依)
- 二別釋經文(二)
- 初引本論(何名)
- 二引他文(三)
- 初引涅槃(涅槃)
- 二引瑜伽(慈依)
- 三會同異(會之)
- 二正明口常成就(二)
- 初略明(三)
- 初揔顯名體(揔顯)
- 二約位顯勝(約位)
- 三徵列名字(二)
- 初釋通名(故列)
- 二釋別名(四)
- 初法無礙(法者)
- 二義無礙(義者)
- 三辭無礙(辭者)
- 四樂說無礙(樂說)
- 二廣明(二)
- 初文前教意(三)
- 初約[婁*殳]揔釋(二廣)
- 二列名略釋(言十)
- 三釋無礙義(然上)
- 二依文正釋(十)
- 初依自相(三)
- 初揔標(有四)
- 二列釋(一生)
- 三揔結(然此)
- 二依同相(二)
- 初揔釋法義(約性)
- 二一一別辨(一一)
- 三依行相
- 四依說相
- 五依智相(五)
- 初分法義(第五)
- 二定境體(然所)
- 三辨通局(又法)
- 四辨其相(二)
- 初雙標法比(若就)
- 二別釋四相(一法)
- 五指其源(餘如)
- 六無我慢相
- 七大小乘相
- 八菩薩地相
- 九如來地相
- 十作住持相
- 初依自相(三)
- 初文前教意(三)
- 初略明(三)
- 初揔明具說之德(二)
- 三法師自在成就(二)
- 初牒前標後
- 二正顯成就(二)
- 初敘義(二)
- 初揔科(二正)
- 二料揀(三)
- 初三一分別(則前)
- 二對釋標文(又前)
- 三攝位分別(於此)
- 二釋文(四)
- 初持成就(二)
- 初列十持持先[A5]已得(二)
- 初敘義(三)
- 初出意(並從)
- 二揔科(初三)
- 三別釋(一持)
- 二結顯(上揔)
- 初敘義(三)
- 二用前十持持當所得
- 初列十持持先[A5]已得(二)
- 二說成就(三)
- 初所受法多
- 二能廣開演
- 三起說自在
- 三問荅成就(二)
- 初一界荅難
- 二一切世界
- 四受持成就
- 初持成就(二)
- 初敘義(二)
- 初智成就(二)
- 十法雲地(七)
- 初来意(三)
- 初引瑜伽唯攝第九(第十)
- 二引本論通攝前九(論云)
- 三唯約後三(又一)
- 二釋名(三)
- 初揔標(次釋)
- 二開義(四)
- 初釋雲(雲者)
- 二釋法(約法)
- 三釋空(空亦)
- 四引諸經論(九)
- 初引攝論(三)
- 初釋第一(攝大)
- 二釋第二(又云)
- 三第三釋(又於)
- 二金光明(故金)
- 三唯識論(成唯)
- 四瑜伽論(而瑜)
- 五無性釋(而無)
- 六真諦釋(真諦)
- 七莊嚴論(大莊)
- 八十住論(十住)
- 九重引瑜伽(瑜伽)
- 初引攝論(三)
- 三揔結(然諸)
- 三斷障(四)
- 初揔標名(所覆)
- 二能障名體(謂於)
- 三所障之義(此障)
- 四釋斷愚(斯則)
- 四證如(斷此)
- 五成行(延成)
- 六得果(得化)
- 七釋文(二)
- 初讚請分(二)
- 初讚(二)
- 初但申供讚
- 二天女供讚(二)
- 初揔標供讚
- 二正顯讚辭(二)
- 初讚佛德能(二)
- 初大用自在(二)
- 初用益普周
- 二隨見不等(二)
- 初揔明
- 二八相
- 二自在所由(二)
- 初了知世幻
- 二證窮性相
- 初大用自在(二)
- 二勸修利益
- 初讚佛德能(二)
- 二請(二)
- 初結嘿念請
- 二上首言請
- 初讚(二)
- 二正說分(二)
- 初示義(第二)
- 二科經(二)
- 初地行(六)
- 初方便作滿足地分(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
- 二得三昧分(二)
- 初牒前標後
- 二正顯得法(四)
- 初別舉十名(二)
- 初揔(初揔)
- 二別(一入)
- 二結所得[婁*殳]
- 三彰入滿足
- 四顯最後名
- 初別舉十名(二)
- 三明受位分(二)
- 初示義(大文)
- 二科經(四)
- 初法(六)
- 初隨何等座(二)
- 初明主花
- 二眷屬花
- 二随何等身
- 三随何眷屬
- 四随何等相
- 五随何出處(二)
- 初示義(五隨)
- 二科經(四)
- 初舒光作業(四)
- 初前七光但有益業
- 二第八一光二業半
- 三第九一光二業半
- 四第十頂光但有獲覺(三)
- 初顯照分齊
- 二正顯作業
- 三事訖收光
- 二眾聖成知
- 三下位奔風
- 四同聲相應
- 初舒光作業(四)
- 六随所得位(二)
- 初放光
- 二入頂
- 初隨何等座(二)
- 二喻
- 三合
- 四結
- 初法(六)
- 四大盡分(二)
- 初示義(第四)
- 二科經(三)
- 初明大智(二)
- 初別明(七)
- 初集智大(四)
- 初釋大意(依能)
- 二揔科判(文中)
- 三捴辨義題(然逎)
- 四對文相攝(在文)
- 二應化智大(二)
- 初標名揔科(光牒)
- 二随文別釋(上三)
- 三加持智大(二)
- 初辨所依起(論云)
- 二䟽釋依義(謂依)
- 四入微細智大(二)
- 初解釋經文(謂知)
- 二辨依起行(二)
- 初舉論(故本)
- 二䟽釋(謂依)
- 五密處智大(三)
- 初明依護(依護)
- 二辨秘密(現弟)
- 三釋經文(初三)
- 六入劫智大(四)
- 初舉依起(依命)
- 二䟽釋論(謂劫)
- 三結成玄門(亦約)
- 四即入所以(以得)
- 七入道智大(三)
- 初示依起(論云)
- 二解依起(謂徧)
- 三別釋文(初句)
- 初集智大(四)
- 二揔結
- 初別明(七)
- 二大解脫(三)
- 初標位
- 二略顯
- 三結廣
- 三例餘三
- 初明大智(二)
- 五釋名分(二)
- 初示義(五釋)
- 二科經(三)
- 初能受法雲(二)
- 初揔明能受之德
- 二別顯受法之相(三)
- 初揔顯受多(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歷[婁*殳]顯多(二)
- 初喻
- 二合
- 三問荅顯多(二)
- 初問
- 二荅(二)
- 初校量一佛
- 二類顯多佛
- 初揔顯受多(三)
- 二霑雨滅惑
- 三霑雨生善
- 初能受法雲(二)
- 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力(二)
- 初分科(六神)
- 二隨釋(二)
- 神通(二)
- 初別明(三)
- 初依內
- 二依外(二)
- 初示義(二依)
- 二科經(二)
- 初轉成外事(二)
- 初同類略廣轉
- 二垢淨具事轉
- 三塵容自在轉
- 二應化自身
- 初轉成外事(二)
- 三作住持相
- 二緫結
- 初別明(三)
- 疑顯勝(二)
- 初示義(二斷)
- 二科經(二)
- 初神通斷疑(二)
- 初神通力無上(二)
- 初問(二)
- 初大眾生疑
- 二上首為請
- 二荅(二)
- 初入定現通(三)
- 初法主入定
- 二眾覩希奇
- 三攝用增敬
- 二問荅決擇(三)
- 初請問名字
- 二業用自在
- 三顯類廣多(二)
- 初但結多定
- 二結略顯廣
- 初入定現通(三)
- 初問(二)
- 二神通力有上(二)
- 初示義(二一)
- 二科經(二)
- 初問
- 二荅(三)
- 初揔呵問非顯佛德無量
- 二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
- 三引其事類顯佛德無量
- 初神通力無上(二)
- 二說法斷疑(三)
- 初正顯(謂此)
- 二會經(然此)
- 三釋例(若準)
- 初神通斷疑(二)
- 神通(二)
- 初方便作滿足地分(二)
- 二位果(三)
- 初調柔果(五)
- 初調柔行
- 二故智淨
- 三勝過自在
- 四別地行相
- 五㧾結地名
- 二攝報果
- 三願智果
- 初調柔果(五)
- 初地行(六)
- 初讚請分(二)
- 初来意(三)
- 八地影像分(二)
- 初揔料揀(三)
- 初約二道分別(三)
- 初依經標名(本文)
- 二以二德收之(前之)
- 三依論列釋(前中)
- 二約修顯分別(二十)
- 三非一異分別(四)
- 初約因果明非一異(二)
- 初揔標(又此)
- 二別顯(初之)
- 二約前後明非一異(又初)
- 三結成圓融(初一)
- 四結示本意(上來)
- 初約因果明非一異(二)
- 初約二道分別(三)
- 二正釋文(四)
- 初池喻修行功德(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山喻上勝功德(四)
- 初揔舉於法
- 二揔顯於喻
- 三法喻對顯(二)
- 初明山體(語其)
- 二辨所有(二)
- 初直辨所有(若語)
- 二以論料揀(二)
- 初舉論釋喻(論云)
- 二䟽義釋合(論但)
- 四揔結法喻(二)
- 初互依(結成)
- 二互顯(四)
- 初標互顯(二互)
- 二海喻證(謂彼)
- 三會違妨(前言)
- 四二別相(三)
- 初依兼入別(又山)
- 二非即離別(又山)
- 三等不等別(又山)
- 三海喻大果功德(二)
- 初喻(二)
- 初揔
- 二別
- 二合(二)
- 初揔
- 二別
- 初喻(二)
- 四珠喻堅固功德(二)
- 初喻(二)
- 初揔
- 二別
- 二合(二)
- 初揔
- 二別
- 初喻(二)
- 初池喻修行功德(三)
- 初揔料揀(三)
- 九地利益分(二)
- 初示義(九地)
- 二科經(三)
- 初顯法利益(二)
- 初生信功德(二)
- 初說益生信(二)
- 初揔歎難聞
- 二問荅顯益(二)
- 初問
- 二荅(二)
- 初等於佛智
- 二徵以釋成
- 二動地生信
- 初說益生信(二)
- 二供養功德
- 初生信功德(二)
- 二結通十方
- 三他方證成
- 初顯法利益(二)
- 十重頌分(二)
- 初說偈儀意(二)
- 初說儀
- 二說意
- 二正說偈辭(三)
- 初揔讚勸聽
- 二正顯論地(八)
- 初方便分(二)
- 初揔前九地
- 二諸地別義
- 二三昧分
- 三受位分
- 四大盡分
- 五釋名分
- 六神通分
- 七位舉分
- 八影像分(三)
- 初山喻
- 二海喻
- 三殊喻
- 初方便分(二)
- 三結說無盡
- 初說偈儀意(二)
【經文資訊】《洪武南藏》第 223 冊 No. 1418 華嚴經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洪武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