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科卷第四
- 如来現相品第二明說法儀式分(四)
- 初来意(二)
- 初釋分来(將釋)
- 二辨品来(二品)
- 二釋名(二)
- 初釋分名(二)
- 初正釋分名(二釋)
- 二通釋妨難(以從)
- 二釋品名(三)
- 初緫明(二品)
- 二別釋(二)
- 初如来(然如)
- 二現相(現相)
- 三緫結(如是)
- 初釋分名(二)
- 三宗趣(二)
- 初分宗(三宗)
- 二品宗(二品)
- 四釋文(二)
- 初科(四釋)
- 二釋(六)
- 初眾海同請(二)
- 初五門料揀(五)
- 初問之有無(二)
- 初正辨(初中)
- 二料揀(謂初)
- 二所問法異(二所)
- 三能問人別(三能)
- 四儀式不同(二)
- 初約言念(四請)
- 二約通別(二通)
- 五疑之權實(三)
- 初徵起(第五)
- 二敘昔說(有云)
- 三申正義(然此)
- 初問之有無(二)
- 二正釋經文(二)
- 初長行念請(二)
- 初舉人標念
- 二正顯問端(三)
- 初科判(二云)
- 二料揀(二)
- 初明影略(二)
- 初正釋本文(準義)
- 二以義成立(故下)
- 二辨因果(三)
- 初正明(又四)
- 二示意(前是)
- 三通妨(分是)
- 初明影略(二)
- 三釋文(二)
- 初直爾疑念請(二)
- 初明疑念(二)
- 初問德用圓備(十)
- 初佛地(二)
- 初通相料揀(今初)
- 二正釋經文(四)
- 初出體(言佛)
- 二辨類(然此)
- 三釋名(並有)
- 四結示(此句)
- 二境界(三)
- 初對緫彰別(此下)
- 二牒名辨體(言境)
- 三約類開合(二)
- 初正說三種(廣亦)
- 二揀三不同(然出)
- 三加持(二)
- 初依經略明(謂佛)
- 二引經廣辨(廣亦)
- 四所行(三)
- 初正釋(是佛)
- 二辨類(二)
- 初約行化釋(或說)
- 二約所行釋(二)
- 初引文(亦是)
- 二類釋(或大)
- 三揀濫(二)
- 初正揀(然約)
- 二引證(若準)
- 五佛力
- 六無畏
- 七三昧
- 八神通
- 九自在
- 十攝取(二)
- 初正釋(頌名)
- 二辨類(二)
- 初依晉經釋(略有)
- 二依今經釋(若取)
- 初佛地(二)
- 二問體相顯著(二)
- 初通明前九(謂六)
- 二別顯佛智(廣則)
- 初問德用圓備(十)
- 二明結請
- 初明疑念(二)
- 二引例舉法請(二)
- 初引例(二)
- 初問化周普周
- 二問因德深廣(二)
- 初正釋(一創)
- 二料揀(三)
- 初雙標(然此)
- 二雙釋(二)
- 初別(別則)
- 二通(若約)
- 三雙結(故此)
- 二結請(二)
- 初正釋經文(既是)
- 二對問辨荅(二)
- 初標徵(此四)
- 二釋相(二)
- 初釋通相(二)
- 初通相釋(四)
- 初正明(通即)
- 二立理(謂前)
- 三釋妨(而為)
- 四正示(則從)
- 二揔別釋(二)
- 初正以九會荅前十海(又就)
- 二以荅對問辨次不同(問中)
- 初通相釋(四)
- 二釋別相(若約)
- 初釋通相(二)
- 初引例(二)
- 初直爾疑念請(二)
- 二供聲偈請(二)
- 初明因緣
- 二正說偈(二)
- 初歎德請(二)
- 初歎佛明具說因
- 二歎眾明具說緣
- 二舉法請(三)
- 初述前初十句
- 二述體相顯著
- 三述化用普周
- 初歎德請(二)
- 初長行念請(二)
- 初五門料揀(五)
- 二光召有緣(十)
- 三所召雲奔(三)
- 初同會道塲(三)
- 初緫明
- 二別顯(十)
- 初三昧(二)
- 初此界入定(三)
- 初承力入㝎
- 二彰定名字(三)
- 三明體相用(三)
- 初緫科(三明)
- 二別釋(六)
- 初體用對(二)
- 初雙標(體用)
- 二雙釋(謂以)
- 二深廣對(深廣)
- 三出納對(出納)
- 四境智對(境智)
- 五內外含容對(內外)
- 六成人持法對(成人)
- 初體用對(二)
- 三結束(二)
- 初釋四節(上言)
- 二釋三義(言義)
- 二類通十方(二)
- 初舉此界
- 二類彼方(二)
- 初平徧法界
- 二重疊無盡(二)
- 初四重釋前初義(略有)
- 二四重但通所徧(三)
- 初結身徧(於上)
- 二顯類通(此處)
- 三解妨難(故約)
- 初此界入定(三)
- 二加分(三)
- 初口加(四)
- 初諸佛現身
- 二讚其得定
- 三得定所由(三)
- 初當句釋(所由)
- 二展轉釋(又上)
- 三通妨難(餘豈)
- 四辨加所為(二)
- 初緫
- 二別
- 二意加(二)
- 初加(二)
- 初此土(二)
- 初緫
- 二別(三)
- 初緫相會通(二九)
- 二別別對釋(即第)
- 三随難重釋(又菩)
- 二類通
- 初此土(二)
- 二釋(二)
- 初徵
- 二釋
- 初加(二)
- 三身加(二)
- 初此土(二)
- 初佛手摩頂
- 二辨手相用(二)
- 初德相圓備
- 二妙用自在
- 二結通
- 初此土(二)
- 初口加(四)
- 三起㝎○
- 四現相作證○
- 五毛光讚德○
- 六大眾讚請(二)
- 初說偈儀
- 二正說偈(三)
- 初八歎主請彰其能說(二)
- 初歎普賢因果深廣德
- 二歎能徧塵剎雨法德
- 二頌舉法請正陳所疑
- 三歎眾請明有堪聞之器
- 初八歎主請彰其能說(二)
- 初三昧(二)
- 三緫結
- 二現自在用(三)
- 初緫科(二現)
- 二別釋(八)
- 初毛孔現光
- 二光現菩薩
- 三菩薩入塵
- 四塵含廣剎
- 五剎有如来
- 六菩薩往供
- 七助佛揚化
- 八所成上益
- 二辨義(二)
- 初依文順數為八(三)
- 初別配釋(於中)
- 二圓通釋(二圓)
- 三各別釋(二各)
- 二依義展逆推十二(二)
- 初正約十二以明(此上)
- 二別開乃至無盡(又上)
- 初依文順數為八(三)
- 三光聲自述(二)
- 初緫示(三光)
- 二別釋(二)
- 初緫明兼陳說處
- 二別顯德用殊勝(三)
- 初通顯體用自在
- 二別敘前現自在
- 三結廣有歸
- 初同會道塲(三)
- 四現瑞表說
- 五稱揚佛德
- 六結通無盡(二)
- 初舉此
- 二類彼
- 初眾海同請(二)
- 初来意(二)
- ○二起定(二)
- 初此界(二)
- 初起定(二)
- 初起主定
- 二眷屬定(二)
- 初緫明
- 二別辨(二)
- 初緫釋前八(塵數)
- 二別釋第九(三)
- 初對前緫顯(上八)
- 二引教成立(三)
- 初引般若(大般)
- 二引思益(思益)
- 三引深密(二)
- 初明深密意(深密)
- 二會釋經文(彼真)
- 三緫結九句(上九)
- 二益眾(二)
- 初標益時
- 二明得益(二)
- 初得菩薩法
- 二得佛果法(二)
- 初正釋經文
- 二問荅顯理(二)
- 初問(普賢)
- 二釋(三)
- 初法(感應)
- 二喻(如)
- 初起定(二)
- 二類通
- 初此界(二)
- ○四現相作證(二)
- 初敘意(四現)
- 二釋文(四)
- 初世界微動
- 二眾寶莊嚴
- 三出音說法
- 四佛會兩寶
- ○五毛光讚德(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偈辭(三)
- 初緫述前定
- 二別顯通相(二)
- 初略釋經文(前)
【經文資訊】《洪武南藏》第 223 冊 No. 1418 華嚴經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洪武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