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科卷第十六
- 大文第三託法修進成行分即離世間品第三十八(四)
- 初來意(三)
- 初分來(初明)
- 二會來(二會)
- 三品來(三品)
- 二釋名(三)
- 初分名(初分)
- 二會名(二)
- 初正釋(二會)
- 二解妨(二)
- 初伏(而前)
- 二顯(二)
- 初難(此中)
- 二荅(二)
- 初行布(若約)
- 二圓融(若約)
- 三品名(二)
- 初得名(二)
- 初異名(三品)
- 二本𥝷(二)
- 初揔(二辨)
- 二別(三)
- 初約法(二)
- 初世(三)
- 初約事相(一約)
- 二約麤細(二約)
- 三約染淨(二約)
- 二離(二)
- 初性離(二明)
- 二事離(二明)
- 初世(三)
- 二約行(四)
- 初隨(二約)
- 二離(二離)
- 三俱(三俱)
- 四泯(四俱)
- 三約位(二)
- 初約位料揀(三約)
- 二約位所冝(然今)
- 初約法(二)
- 二釋名(二釋)
- 初得名(二)
- 三宗趣(第三)
- 四釋文(十)
- 初序分(三)
- 初明器世間圓滿
- 二智正覺世間圓滿
- 三眾生世間圓滿(二)
- 初舉[婁*殳]歎德(二)
- 初舉[婁*殳]揀定
- 二顯其勝德(二)
- 初捴標
- 二別顯(二)
- 初自分德
- 二勝進德
- 三捴結
- 二列名歎德(二)
- 初列名結[婁*殳]
- 二正明歎德
- 初舉[婁*殳]歎德(二)
- 二三昧分
- 三發起分
- 四起分
- 五請分(三)
- 初捴標問意
- 二正顯問端(二)
- 初示義(二正)
- 二科經(六)
- 初問十信行
- 二問十住行
- 三問十行行
- 四問十迴向行
- 五問十地行
- 六問因圓果滿行(二)
- 初會文句(第四)
- 二彰六位(五)
- 初正明(此經)
- 二引證(故度)
- 三遮通難伏(彼經)
- 四通妨難(此經)
- 五會異釋(二)
- 初敘問(此經)
- 二會釋(五)
- 初捴明(此有)
- 二不開等覺(等覺)
- 三刊定救義(若爾)
- 四破其救義(此勝)
- 五結彈(不究)
- 三結請為說
- 六說分(二)
- 初捴告
- 二正荅(五)
- 初約因果(二正)
- 二分行位(二分)
- 三顯普別(三普)
- 四明統收(四統)
- 五辨行相(二)
- 初示科(五辨)
- 二釋文(六)
- 初荅前十信問(三)
- 初自分行滿(九)
- 初十種依(五)
- 初捴標
- 二徵[婁*殳]
- 三列釋
- 四結[婁*殳]
- 五修益
- 二奇特想
- 三十種行
- 四善知識
- 五勤精進
- 六心安隱
- 七成眾生
- 八十種戒
- 九受記法
- 初十種依(五)
- 二勝進行圓(八)
- 初入菩薩(五)
- 初捴標
- 二徵[婁*殳]
- 三列釋
- 四結[婁*殳]
- 五修益
- 二入如來
- 三入眾生
- 四入世界
- 五十種劫
- 六說三世(五)
- 初揔標
- 二徵數
- 三列釋(二)
- 初捴釋(前九)
- 二別釋(二)
- 初消釋經文(過去)
- 二釋十世義(四)
- 初徵起(然此)
- 二敘昔(古釋)
- 三辨違(若依)
- 四正釋(三)
- 初具九世緣起相由釋(今意)
- 二明三世緣起相由釋(二)
- 初九世(三)
- 初正明(既不)
- 二引證(故中)
- 三解妨(中論)
- 二十世(揔句)
- 初九世(三)
- 三唯就一念釋(三)
- 初成九世(即此)
- 二以一對九互融相攝(故以)
- 三捴收前義亦是釋疑(假)
- 四結[婁*殳]
- 五修益
- 七知三世
- 八無疲心
- 初入菩薩(五)
- 三二行究竟(三)
- 初差別智
- 二陀羅尼
- 三十種佛
- 初自分行滿(九)
- 二荅前十住問(二)
- 初敘意(六)
- 初標章(二有)
- 二敘昔(古德)
- 三縱成(非不)
- 四正釋(今取)
- 五通妨(若依)
- 六科判(初之)
- 二釋文(十)
- 初發心住(四)
- 初捴明菩薩發普賢心(五)
- 初捴標
- 二徵[婁*殳]
- 三列釋(三)
- 初約菩提(前三)
- 二約二護(又前)
- 三約四弘(又初)
- 四結[婁*殳]
- 五顯益
- 二別明大願心普賢行法
- 三大悲心觀眾生起大悲
- 四大智心發菩提心因緣
- 初捴明菩薩發普賢心(五)
- 二治地住(二)
- 初近善知識
- 二近友之果
- 三修行住(二)
- 初自分波羅蜜
- 二勝進智隨覺
- 四生貴住
- 五具足方便住
- 六正心住(二)
- 初自分行平等
- 二勝進佛實義句
- 七不退住(二)
- 初自分法
- 二勝進持
- 八童真住(二)
- 初自分辨才
- 二勝進自在
- 九法王子住(二)
- 初自分無著
- 二勝進平等
- 十灌頂住(二)
- 初明學智
- 二辨變化
- 初發心住(四)
- 初敘意(六)
- 三荅前十行問○
- 四荅前十迴向○
- 五荅前十地問○
- 六荅因圓果滿○
- 初荅前十信問(三)
- 七結勸分○
- 八現瑞分○
- 九證成分○
- 十重頌分○
- 初序分(三)
- 初來意(三)
- 三荅前十行問(二)
- 初敘意(三有)
- 二正釋(十)
- 初歡喜行(三)
- 初明力持(四)
- 初取論意釋(上三)
- 二會論同異(然第)
- 三會文釋義(既數)
- 四會三處持字(七辨)
- 二大欣慰(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五)
- 初事佛供佛對
- 二聞法近友對
- 三二利行成對
- 四嚴土化生對
- 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
- 四結
- 五勸
- 三深入佛法
- 初明力持(四)
- 二饒益行
- 三無違逆行心
- 四無屈撓行(二)
- 初被甲行無疑惑心(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十度攝生
- 二事佛供佛
- 三光明嚴剎
- 四長時調熟
- 五具一切智
- 六作世間燈
- 七說法開悟
- 八滅障成佛
- 九離妄自覺
- 十法成菩提
- 四勸
- 二攝善行不可思議(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二)
- 初單約善根
- 二權實雙運(二)
- 初約行
- 二約智(三)
- 初約二諦相即(二)
- 初明所依法(八中)
- 二雙釋上二(然各)
- 二三事融而不融
- 三權實即而不即(三)
- 初盡而不盡
- 二無而不無
- 三即而不即(二)
- 初正明
- 二釋成
- 初約二諦相即(二)
- 四結
- 五勸
- 初被甲行無疑惑心(四)
- 五離癡亂行(二)
- 初示義(五有)
- 二科經(三)
- 初饒益有情禪(二)
- 初不愚巧密之言
- 二不愚善巧之智
- 二正法樂住禪(二)
- 初入三昧顯處不同
- 二徧入則觸類皆徧
- 三引生功德禪(二)
- 初作用無礙解脫
- 二於境無變佛通
- 初饒益有情禪(二)
- 六善現行(二)
- 初正明行體(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二)
- 初約一智(三)
- 初約所化
- 二約能化
- 三離能所
- 二辨雙行(三)
- 初無說之說智明
- 二無生起生智明(三)
- 初正明(二)
- 初無緣之緣
- 二真心隨緣(二)
- 初知所化(三)
- 初別知緣相
- 二通知染淨
- 三明知心行
- 二結雙行
- 初知所化(三)
- 二徵釋
- 三結名
- 初正明(二)
- 三平等教化智明(三)
- 初實不礙權
- 二權不礙實
- 三結名
- 初約一智(三)
- 四結
- 五勸
- 二離障解脫
- 初正明行體(五)
- 七無著行(二)
- 初遊處縱情
- 二棲止徧恱
- 八難得行(二)
- 初內心願樂
- 二外德莊嚴
- 九善法行(二)
- 初外緣不動
- 二內心不捨
- 十真實行(九)
- 初觀察智
- 二說法智
- 三離障智
- 四審決智(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安受苦忍
- 二他不饒益忍
- 三諦察法忍
- 四決定成佛
- 五佛智無邊
- 六佛果不退
- 七以親人法
- 八決入大乘
- 九決平等度
- 十因圓果滿
- 四結
- 五勸
- 五照徹智
- 六無等智
- 七無劣智(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五)
- 初降魔制外對
- 二喜他自滿對
- 三積福成智對
- 四下化上成對
- 五悲智究竟對(二)
- 初即智之悲
- 二即悲之智(四)
- 初列所知
- 二辨能知
- 三拂知相
- 四會中道(三)
- 初捴辨中道
- 二境智對明
- 三即體起用
- 四結
- 五勸
- 八高出智(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勸修能證智
- 二常觀所證理
- 三內修無漏
- 四外近善人
- 五大忍度生
- 六決超魔境
- 七勤勇修行
- 八不捨思人
- 九孤標等佛
- 十權實雙行(四)
- 初正辨
- 二徵釋(二)
- 初徵
- 二釋
- 三結成
- 四離過
- 四結
- 五勸
- 九深廣智(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二)
- 初明無量界
- 二佛界無量(六)
- 初三世佛善根
- 二入過去佛界
- 三入未來佛界
- 四入現在佛界
- 五供多佛
- 六求多法
- 四結
- 五勸
- 初歡喜行(三)
- ○四荅前十迴向(二)
- 初捴示(大文)
- 二別釋(十)
- 初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四)
- 初所迴善根(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供事多佛
- 二聞法受持
- 三自在受生
- 四說本末法
- 五知斷自在
- 六悲智雙行
- 七性相無礙
- 八無得之得
- 九觀空滿願
- 十受行無猒
- 四結勸
- 二大願救護(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法門願知
- 二眾生願度
- 三嚴剎
- 四迴向
- 五供佛
- 六見聞無著
- 七安忍不亂
- 八修行二利
- 九無際大行
- 十即寂起用(三)
- 初悟寂
- 二起用
- 三釋成(三)
- 初一番
- 二次番
- 三後番(二)
- 初徵
- 二釋(二)
- 初諸佛皆爾
- 二我先願勝
- 四結勸
- 三迴向所為(五)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二)
- 初自分(二)
- 初福業大
- 二化業大
- 二勝進(二)
- 初勝進攝福
- 二勝進起化(二)
- 初證體
- 二起用
- 初自分(二)
- 四結
- 五勸
- 四所作成滿(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
- 四結勸
- 初所迴善根(四)
- 二不壞迴向(二)
- 初正明不壞
- 二迴向行成
- 三等一切佛迴向(二)
- 初等佛善根
- 二迴向行成
- 四至一切處迴向
-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 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 七平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 八真如相迴向(二)
- 初示義(八即)
- 二科經(四)
- 初揔標十章(三)
- 初標
- 二徵
- 三列
- 二揔徵十章
- 三依章別釋(十)
- 初生無礙用(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
- 四結
- 二剎無礙用
- 三法無礙用
- 四身無礙用
- 五願無礙用
- 六境無礙用
- 七智無礙用
- 八通無礙用
- 九神無礙用
- 十力無礙用
- 初生無礙用(四)
- 四捴結成益
- 初揔標十章(三)
- 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二)
- 初示義(九有)
- 二科經(三)
- 初任志遊戲
- 二境界難量
- 三智用幹能
- 十入法界無量迴向(三)
- 初所迴善根(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聞持無畏
- 二辨才無畏
- 三二空無畏
- 四威儀無畏
- 五三業無畏
- 六外護無畏
- 七正念無畏
- 八方便無畏
- 九智心無畏
- 十具行無畏
- 四結勸
- 二法界行體(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自利行
- 二化他行
- 三上求行
- 四善巧行(五)
- 初巧離二乘
- 二巧修三昧
- 三巧順世間
- 四巧住諸乘
- 五巧窮因果
- 五不共行
- 六隨智行
- 七代苦行
- 八攝物行
- 九堅淨行
- 十常修行
- 四結勸
- 三所成之德(二)
- 初明業用
- 二顯得體
- 初所迴善根(四)
- 初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四)
- ○五荅十地問(二)
- 初敘義(五有)
- 二釋文(十)
- 初歡喜地(二)
- 初住地中行(四)
- 初依何身(二)
- 初約身辨身(二)
- 初約身業用
- 二約法自體
- 二就語辨身(二)
- 初敘義(二就)
- 二釋文(四)
- 初明語體用
- 二顯語淨因
- 三淨語之果
- 四能成所作
- 初約身辨身(二)
- 二以何因
- 三為何義
- 四有何相
- 初依何身(二)
- 二安住地行
- 初住地中行(四)
- 二離垢地(二)
- 初發起淨(二)
- 初自分直明深心
- 二勝進加以增上
- 二自體淨(二)
- 初攝善律儀
- 二饒益有情(三)
- 初解諸善
- 二解世界
- 三解眾生
- 初發起淨(二)
- 三發光地(二)
- 初能起猒行(二)
- 初熏習成氣
- 二增成攝取
- 二所起猒行(三)
- 初正顯修行
- 二修成勝緣
- 三修行離過
- 初能起猒行(二)
- 四燄慧光(三)
- 初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四)
- 初四地所以(前三)
- 二釋其捴名(謂離)
- 三會通彼經(地顯)
- 四揀大異小
- 二明其清淨
- 三對治修行增長(二)
- 初修行增長(二)
- 初正明增長
- 二顯立勝名
- 二修行對治
- 初修行增長(二)
- 初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四)
- 五難勝地(二)
- 初勝慢對治行(二)
- 初捴標四門
- 二別明初門
- 二無量助道法(四)
- 初勝慢對治(即不)
- 二不住道義(以智)
- 三通難釋成(今以)
- 四重明問荅(然正)
- 初勝慢對治行(二)
- 六現前地(四)
- 初顯修道(般若)
- 二顯同相(無去)
- 三通難釋成(前四)
- 四隨文別釋(四中)
- 七遠行地(三)
- 初權實雙行(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三)
- 初自行無染
- 二隨有攝化(四)
- 初無染而化
- 二處正入邪
- 三持犯權實
- 四人法權實
- [A1]三因果權實(三)
- 初因圓示缺
- 二同果不捨因
- 三徵釋所以
- 四勸
- 二念念進趣
- 三取授自在
- 初權實雙行(四)
- 八不動地(三)
- 初腹
- 二藏
- 三心
- 九善慧地(二)
- 初入地心
- 二住地心
- 十法雲地(三)
- 初捴標德首
- 二六根勝德(六)
- 初眼(三)
- 初標
- 二釋(五)
- 初釋眼義(前五)
- 二隨文釋(二)
- 初釋前五眼(五)
- 初肉眼(諸宗)
- 二天眼(然天)
- 三慧眼(此中)
- 四法眼(彼中)
- 五佛眼(彼佛)
- 二釋後五眼(智眼)
- 初釋前五眼(五)
- 三出體性(故知)
- 四明次第(皆隸)
- 五示其源(餘如)
- 三結
- 二耳
- 三鼻
- 四舌
- 五身
- 六意
- 初眼(三)
- 三四儀成規(六)
- 初行
- 二住
- 三坐
- 四臥
- 五所住處
- 六所行處
- 初歡喜地(二)
- ○六荅因圓果滿(二)
- 初示義(六有)
- 二科經(二)
- 初等覺位(三)
- 初因行體性(二)
- 初起行方便(三)
- 初意業觀察(二)
- 初明觀察
- 二普觀察
- 二身業自在
- 三語業宣暢
- 初意業觀察(二)
- 二十度行體(二)
- 初示義(二有)
- 二科經(二)
- 初六度(六)
- 初施
- 二戒
- 三忍
- 四進
- 五禪
- 六慧
- 二四等(二)
- 初示義(二有)
- 二科經(四)
- 初慈
- 二悲
- 三喜
- 四捨
- 初六度(六)
- 初起行方便(三)
- 二方便造修(二)
- 初示義(二有)
- 二科經(二)
- 初自分(三)
- 初明法義(二)
- 初義
- 二法
- 二說福智(二)
- 初示義(第二)
- 二經(二)
- 初福德助道具
- 二智慧助道具(十)
- 初外近善緣
- 二內調法器
- 三念慧安處
- 四法樂怡神
- 五真實修行
- 六自他雙淨
- 七徧觀法性
- 八深解二空
- 九止觀雙遊(二)
- 初捴修止觀
- 二雙釋二門(二)
- 初釋止
- 二釋觀
- 十修習種智
- 三辯明足
- 初明法義(二)
- 二勝進(三)
- 初要求法要
- 二得[A2]已明了(三)
- 初明來意(得不)
- 二能了智(捴以)
- 三隨文釋(一是)
- 三如說修行
- 初自分(三)
- 三因行除障(二)
- 初離障成行(三)
- 初離障體(二)
- 初顯魔體(三)
- 初捴釋(身為)
- 二辨異(然四)
- 三辨攝(若欲)
- 二辨魔因(二)
- 初釋業相(行此)
- 二隨文釋(上句)
- 初顯魔體(三)
- 二離障方便
- 三見佛成行(二)
- 初見佛(六)
- 初會同前文(即是)
- 二別釋見義(然此)
- 三隨文正釋(一無)
- 四揔結圓融(依上)
- 五攝之成對(又成)
- 六揔結包含(又此)
- 二成行(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五)
- 初覺道夢化對
- 二聞經淨戒對
- 三現相說法對
- 四降魔護小對
- 五悲攝雙行對
- 四結
- 初見佛(六)
- 初離障體(二)
- 二離障加持(二)
- 初內成離障行(二)
- 初離障慢業(三)
- 初依俱舍列名釋七慢(三)
- 初依論列名(慢者)
- 二對文開合(今文)
- 三正釋本文(上一)
- 二依涅槃成實釋八慢(若約)
- 三結指在餘(餘如)
- 初依俱舍列名釋七慢(三)
- 二顯對治行(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顯智業
- 初離障慢業(三)
- 二外得加持行(二)
- 初所離障
- 二能持行(二)
- 初佛所攝持(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說法門
- 二法所攝持
- 初佛所攝持(二)
- 初內成離障行(二)
- 初離障成行(三)
- 初因行體性(二)
- 二妙覺位
- 初等覺位(三)
- 二妙覺位(二)
- 初示義(二有)
- 二科經(十)
- 初住天(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化六欲天
- 二化色界天
- 三化大千界
- 四同類共談
- 五為同類說
- 六善巧降魔
- 七樂音說法
- 八詣佛聞法
- 九供養多佛
- 十多身益生
- 四益
- 二示沒(四)
- 初標
- 二徵
- 三釋(十)
- 初廣拔眾苦
- 二徧警有緣
- 三嚴剎揀非
- 四覺諸導從
- 五密召侍衛
- 六先告當機
- 七令輔翌知
- 八淨所生處
- 九長延天壽
- 十廣現難思
- 四益
- 三入胎(四)
- 四住胎
- 五初生(三)
- 初右脇生
- 二示微笑
- 三行七步
- 六在家(二)
- 初幼懷德藝顯是超絕
- 二貴極無染以彰德高
- 七出家(二)
- 初明出家
- 二顯修行
- 八成道(五)
- 初進趣所安
- 二正坐道場
- 三外感奇特
- 四正覺將顯
- 五正覺現前
- 九轉法(二)
- 初轉法輪體用
- 二轉法輪因緣
- 十入涅槃(二)
- 初捴明(謂處)
- 二別顯(初)
- 初住天(四)
- ○七結勸分(二)
- 初結義勸修(二)
- 初舉名結義
- 二勸信修行
- 二結名勸學
- 初結義勸修(二)
- ○八現瑞分
- ○九證成分(二)
- 初讚法證
- 二歎人證
- ○十重頌分(三)
- 初歎德深廣(四)
- 初許說深廣
- 二舉德誡聽
- 三重捴許說
- 四示說分齊
- 二捴示行德(三)
- 初略標法喻
- 二託事表法(十)
- 初恱物覆蔭行
- 二摧邪導迷行
- 三高深堅密行
- 四觀機照益行
- 五自在統御行
- 六包含無染行
- 七周徧成益行
- 八撿束修身行
- 九調御運載行
- 十外用遊處行
- 三即法明行(二)
- 初捴明深廣許說分齊(三)
- 初上同佛覺
- 二下超群品
- 三許說誡聽
- 二別明深廣以酬前許(十)
- 初三業深廣行
- 二二嚴無礙行
- 三逆順成滿行
- 四普門示現行
- 五時處圓融行
- 六知根說法行
- 七寂用迅速行
- 八悲不失智行
- 九智不失悲行
- 十結德無盡行
- 初捴明深廣許說分齊(三)
- 三頌前長行(二)
- 初頌前說分(六)
- 初十信行
- 二十住行
- 三十行行
- 四十迴向行
- 五十地行
- 六圓滿行
- 二頌結勸分(四)
- 初結前所說
- 二別顯德用(二)
- 初結約法顯行(五)
- 初於剎自在
- 二三業自在
- 三三世自在
- 四身智自在
- 五緫結難測
- 二結託事顯法
- 初結約法顯行(五)
- 三緫結深廣(二)
- 初結前[A5]已說
- 二未說難窮
- 四結觀修行
- 初頌前說分(六)
- 初歎德深廣(四)
華嚴經疏科卷第十六 鉅六
【經文資訊】《洪武南藏》第 223 冊 No. 1418 華嚴經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洪武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