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科卷第十八
- 第三善見比丘[A1]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十)
- 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六)
- 二自在童子寄饒益行(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見敬諮問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法門名體
- 二明其業用(三)
- 初捴明
- 二雜辨
- 三知筭(二)
- 初辨能筭數
- 二筭彼筭數
- 四謙[A4]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友教
- 二趣求後友
- 二見敬諮門(三)
- 初見(四)
- 初見外依報
- 二見友正報
- 三見內依報
- 四明其眷屬
- 二敬
- 三問
- 初見(四)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法門名體
- 二辨其業用(三)
- 初正顯業用(三)
- 初益眾生(三)
- 初揔明
- 二別明
- 三例餘
- 二益二乘
- 三益菩薩
- 初益眾生(三)
- 二令見問益
- 三使其目驗
- 初正顯業用(三)
- 四謙[A5]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 四明智居士寄無屈撓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治
- 二趣求後友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
- 二敬
- 三問
- 三稱讚授法(三)
- 初歎發心勝
- 二示己所化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舉名
- 二顯用(二)
- 初略舉
- 二現驗(二)
- 初見眾集
- 二施財法(二)
- 初施財
- 二施法
- 四謙[A6]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 五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
- 六普眼長者寄善現行○
- 七無猒足王寄無著行○
- 八大光王寄難得行○
- 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
- 十徧行外道寄真實行○
- ○五法寶髻長者寄無癡亂行(六)
- ○六普眼長者寄善現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辨無量(無量)
- 二明知見(知見)
- 二見敬諮問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
- 二授(二)
- 初能治病下化眾生(二)
- 初除身病(二)
- 初治無不能
- 二来者皆治
- 二治心病(二)
- 初明除惑義通大小
- 二令滅益此唯大乘
- 初除身病(二)
- 二能合者上供諸佛(三)
- 初知其荅體
- 二興供起願
- 三能成大供
- 初能治病下化眾生(二)
- 四謙[A9]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 ○七無猒足王寄無著行(六)
- ○八大光王寄難得行(六)
- ○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教(五)
- 初思修前法
- 二因修得益
- 三推功歸友
- 四廣歎友能
- 五勝緣印勸(二)
- 初印
- 二勸
- 二趣求
- 初依教(五)
- 二見敬諮問(二)
- 初見(二)
- 初見依獲益
- 二見正超倫
- 二敬問
- 初見(二)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發心
- 二授法界(二)
- 初示法門名體
- 二徵業用之境(四)
- 初徵問
- 二顯難
- 三重請
- 四廣荅(二)
- 初得法因緣(六)
- 初舉徃見佛
- 二內興觀念
- 三佛勸發心
- 四發心堅固
- 五經久無違
- 六發心勝益
- 二明其業用(四)
- 初許現
- 二申請
- 三正現
- 四出定
- 初得法因緣(六)
- 四謙[A14]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 ○十徧行外道寄真實行(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見敬諮問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發心
- 二授法界(二)
- 初彰名體
- 二顯業用(四)
- 初至一切處用
- 二普觀世間用
- 三無作無依用
- 四普門般若用
- 四謙[A15]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第四鬻香長者[A16]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迴向(十)
- 初青蓮華長者寄離眾生相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見敬諮問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
- 二授(二)
- 初揔標所得
- 二別顯業用(二)
- 初示義(二別)
- 二科經(二)
- 初揔相顯知(四)
- 初知香體異
- 二約類辨異
- 三知力用異
- 四委窮本末
- 二指事別顯(二)
- 初揔釋初句(二)
- 初約事(具前)
- 二約法(若就)
- 二釋餘九句(餘之)
- 初揔釋初句(二)
- 初揔相顯知(四)
- 四謙[A17]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二婆施羅舩師寄不壞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教觀道
- 二趣求後位
- 二見敬諮問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問
- 二授法(二)
- 初標名體
- 二辨業用(二)
- 初於陸化生令知有海
- 二善知海相於海化生(二)
- 初示義(二善)
- 二科經(二)
- 初明善知(五)
- 初知寶
- 二三毒
- 三知心識相
- 四即能知時
- 五萬行不同
- 二彰化益
- 初明善知(五)
- 四謙[A18]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 三無上勝長者字等一切佛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
- 二敬
- 三問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
- 二授(二)
- 初標名體
- 二徵業用(二)
- 初徵
- 二釋(二)
- 初舉三千
- 二類十方
- 四謙[A19]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四師子頻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迴向(六)
- 五婆須蜜女寄無盡功德藏迴向○
- 六鞞瑟𦙘羅居士寄入一切善根迴向○
- 七觀自在寄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 八正趣菩薩寄真如相迴向○
- 九大天神寄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 十安住地神寄入法界無量迴向○
- 初青蓮華長者寄離眾生相迴向(六)
- ○五婆須蜜女寄無盡功德藏迴向(六)
- ○六鞞瑟𦙘羅居士寄八一切善根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
- 二見敬諮問
- 三正授法界(四)
- 初標名
- 二顯體
- 三釋疑
- 四業用(二)
- 初辨用所依
- 二問荅境界
- 四謙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六戀德禮辞
- ○七觀自在寄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二)
- 初文前敘義(三)
- 初略釋名(七觀)
- 二略釋處(枉補)
- 三廣友名(三)
- 初雙標(又觀)
- 二雙釋(五)
- 初會其梵音(梵云)
- 二釋觀音義(而法)
- 三成自在義(若具)
- 四結成觀音(而今)
- 五結歸自在(今取)
- 三別釋(然觀)
- 二隨文正釋(五)
- 初依教趣求
- 二見敬諮問(二)
- 初見(三)
- 初見勝依正
- 二彰見之益
- 三友垂讚攝
- 二敬問
- 初見(三)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
- 二授(三)
- 初標其名
- 二顯體相
- 三顯業用(二)
- 初約普門(二)
- 初揔明
- 二別明
- 二約大悲(三)
- 初離世怖
- 二能離因
- 三進大心
- 初約普門(二)
- 四謙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二)
- 初後友入會
- 二前友指示
- 初文前敘義(三)
- ○八正趣菩薩寄真如相迴向(六)
- ○九大天神寄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六)
- ○十安住地神寄入法界無量迴向(六)
- ○五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下一十人寄十地(二)
- 初示義(第五)
- 二科經(十)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歡喜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證
- 二趣求後友
- 二見教諮問(二)
- 初見友依正
- 二設敬諮問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稱讚
- 二授法(三)
- 初標名體
- 二明業用(二)
- 初長行(二)
- 初典救物心
- 二對緣救攝(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九)
- 初救海難眾生
- 二救處陸眾生
- 三救求不得眾生
- 四救樂國土眾生
- 五救普聚落眾生
- 六救闇夜眾生
- 七救惑業眾生
- 八救八苦眾生
- 九救惡見眾生
- 二偈頌(四)
- 初法門名體
- 二舉因勸修
- 三顯果令入
- 四業用廣大
- 初長行(二)
- 三明久近(二)
- 初興二問
- 二還兩荅(二)
- 初荅發心時節(六)
- 初本事因緣
- 二明佛興世
- 三善友勸發
- 四正發大心
- 五結會古今
- 六發心成益
- 二荅得法久近(二)
- 初揔顯因緣
- 二正明得法(三)
- 初方便三昧
- 二得此解脫
- 三廣顯業用
- 初荅發心時節(六)
- 四謙[A31]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二)
- 初讚德(四)
- 初身心超勝
- 二大用無涯
- 三益物不虛
- 四結德無盡
- 二禮辞
- 初讚德(四)
- 初依教趣求(二)
- 二普德淨光主夜神寄離垢地
- 三喜目觀察主夜神寄發光地○
- 四普救眾生主夜神寄燄慧地○
- 五寂靜音海主夜神寄難勝地○
- 六守護一切城主夜神寄現前地○
- 七開敷樹華主夜神寄遠行地○
- 八大願精進力主夜神不動地○
- 九嵐毘尼林神寄善慧地○
- 十釋女瞿波寄法雲地○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歡喜地(六)
- ○二普德淨光主夜神寄離垢地(四)
- ○三喜目觀察主夜神寄發光(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友教念友成益
- 二趣求後友得友加持(四)
- 初欲趣後友
- 二得友加持
- 三加所成益
- 四正明趣後
- 二見敬諮問
- 三示[A35]己法界(三)
- 初標名體
- 二顯業用(三)
- 初顯無涯用(二)
- 初出演說修行身(三)
- 初揔標釋名
- 二別顯十度(十)
- 初施
- 二戒
- 三忍
- 四進
- 五定
- 六慧
- 七方便
- 八願
- 九力
- 十智
- 三類通餘法
- 二出演說本行身(四)
- 初出能說之身
- 二明演法之聲
- 三顯所說之法(二)
- 初本行十度
- 二顯通所餘
- 四彰說之益
- 初出演說修行身(三)
- 二覩用獲益(三)
- 初顯證因緣
- 二正明證入
- 三徵釋所由
- 三慶益稱讚(四)
- 初現說之因
- 二現說之意
- [A36]三現說體相
- 四現說無礙
- 初顯無涯用(二)
- 三出所因(二)
- 初興二問
- 二具二荅(二)
- 初以偈荅(二)
- 初荅發心久近(十)
- 初安靜音劫(六)
- 初揔標
- 二顯其本生
- 三發心本事
- 四正顯發心
- 五發後之德
- 六轉值餘佛
- 二明天勝劫
- 三梵光明劫
- 四功德月劫
- 五寂靜慧劫
- 六善出現劫
- 七集堅固劫
- 八妙勝主劫
- 九千功德劫
- 十明莊嚴劫
- 初安靜音劫(六)
- 二荅得法時莭(二)
- 初得無功用三地
- 二結成普賢行位(三)
- 初大心之始
- 二成德之終
- 三揔結圓滿
- 初荅發心久近(十)
- 二會古今
- 初以偈荅(二)
- 四謙[A37]己推勝
- 五指示後友
- 六戀德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 ○四普救眾生主夜神寄燄慧地(五)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修入前法
- 二趣求後友
- 二聞見法界(二)
- 初示科(二聞)
- 二釋經(四)
- 初現光加持
- 二蒙光復益(二)
- 初得定
- 二見用(二)
- 初見用所依處
- 二明所見之事(三)
- 初所化處(二)
- 初揔明處類
- 二別明塵剎
- 二能化益(二)
- 初揔明
- 二別顯(二)
- 初化五道
- 二化九類
- 三明化意
- 初所化處(二)
- 三三業敬讚(三)
- 初身心敬重
- 二顯友自在
- 三口以偈讚(二)
- 初揔
- 二別(二)
- 初光用無涯
- 二述光獲益(三)
- 初推功歸本
- 二述得三昧
- 三述見大用
- 四問荅因緣(二)
- 初問
- 二荅(二)
- 初歎深難說
- 二承力為說(二)
- 初長行(二)
- 初標許
- 二正說(二)
- 初通荅三問(三)
- 初得法久近(十)
- 初劫剎佛興
- 二通顯剎相
- 三別顯生處
- 四本生父母
- 五明本生身
- 六眾生起惡
- 七佛興益物(三)
- 初得道之勸
- 二揔顯佛數
- 三別明初佛(七)
- 初揔明成道
- 二成道前相
- 三動剎集眾
- 四現相顯德
- 五成道依正
- 六始成正覺
- 七轉正法輪(三)
- 初揔轉法輪
- 二顯其成益
- 三結無間斷
- 八善友引導(六)
- 初知機起惡
- 二現身超勝
- 三物機驚怪
- 四告佛出興
- 五女發大心
- 六父王詣佛(四)
- 初身處虛空
- 二以偈讚引(三)
- 初揔勸
- 二釋勸
- 三結勸
- 三廣興雲供
- 四至彼修敬
- 九德女修因(三)
- 初嚴具奉佛
- 二具佛現變
- 三覩變獲益
- 十聞經得益(三)
- 初佛為說經
- 二正明聞益(三)
- 初得三昧益
- 二得大心益
- 三成大願益
- 三顯發昔因
- 二發心之始
- 三結會古今(三)
- 初得法時身
- 二發心之始
- 三正結得法
- 初得法久近(十)
- 二別荅修治(二)
- 初舉大光劫(三)
- 初揔明
- 二別顯
- 三最後
- 二揔顯諸劫(三)
- 初揔標事佛
- 二得法修行
- 三見佛行成
- 初舉大光劫(三)
- 初通荅三問(三)
- 二偈頌(三)
- 初舉法誠𦗟
- 二頌前正說(二)
- 初最初一劫
- 二揔顯諸劫
- 三舉因勸修
- 初長行(二)
- 三謙[A38]己推勝
- 四指示後友
- 五戀得禮辞
- 初依教趣求(二)
校注
[A1] 已【CB】,巳【洪武】
[A2] 己【CB】,巳【洪武】
[A3] 己【CB】,巳【洪武】
[A4] 己【CB】,巳【洪武】
[A5] 己【CB】,巳【洪武】
[A6] 己【CB】,巳【洪武】
[A7] 己【CB】,巳【洪武】
[A8] 己【CB】,已【洪武】
[A9] 己【CB】,巳【洪武】
[A10] 己【CB】,巳【洪武】
[A11] 己【CB】,巳【洪武】
[A12] 己【CB】,巳【洪武】
[A13] 己【CB】,巳【洪武】
[A14] 己【CB】,巳【洪武】
[A15] 己【CB】,已【洪武】
[A16] 已【CB】,巳【洪武】
[A17] 己【CB】,巳【洪武】
[A18] 己【CB】,巳【洪武】
[A19] 己【CB】,已【洪武】
[A20] 已【CB】,巳【洪武】
[A21] 己【CB】,巳【洪武】
[A22] 己【CB】,巳【洪武】
[A23] 己【CB】,巳【洪武】
[A24] 己【CB】,巳【洪武】
[A25] 己【CB】,巳【洪武】
[A26] 己【CB】,巳【洪武】
[A27] 己【CB】,巳【洪武】
[A28] 己【CB】,巳【洪武】
[A29] 己【CB】,巳【洪武】
[A30] 己【CB】,巳【洪武】
[A31] 己【CB】,巳【洪武】
[A32] 己【CB】,巳【洪武】
[A33] 己【CB】,已【洪武】
[A34] 己【CB】,巳【洪武】
[A35] 己【CB】,巳【洪武】
[A36] 三【CB】,二【洪武】
[A37] 己【CB】,巳【洪武】
[A38] 己【CB】,巳【洪武】
【經文資訊】《洪武南藏》第 223 冊 No. 1418 華嚴經疏科(第4卷-第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洪武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