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疏科

華嚴經疏科卷第二

  • ○三義理分齊(二)
    • 初揔明大意(三)
      • 初結前生後(第三)
      • 二揔顯深廣(三)
        • 初法(然此)
        • 二喻(其猶)
        • 三合(二)
          • 初正合(前之)
          • 二觧妨(斯則)
      • 三結属所攝(三)
        • 初㧾顯深廣(故此)
        • 二別釋深義(一乘)
        • 三通釋妨難(以別)
    • 二開章別釋(二)
      • 初標列章門(今顯)
      • 二依章別釋(四)
        • 初所依體事(三)
          • 初具列(初中)
          • 二略釋(教即)
          • 三結示(餘可)
        • 二攝歸真實(三)
          • 初標章(第二)
          • 二正釋(即真)
          • 三引證(經云)
        • 三彰其無礙(三)
          • 初揔標(第三)
          • 二別釋(十)
            • 初理徧於事門(三)
              • 初標門(一理)
              • 二正釋(謂無)
              • 三結成徧義(故一)
            • 二事徧於理門(二)
              • 初正明(二事)
              • 二會前(二)
                • 初會一性(三)
                  • 初明一性無性(二)
                    • 初正明(由上)
                    • 二引證(故出)
                  • 二成佛不成佛(二)
                    • 初正明(理徧)
                    • 二引證(經云)
                  • 三無性即佛性(二)
                    • 初正明(一性)
                    • 二引證(故涅)
                • 二會一乘(又出)
            • 三依理成事門(二)
              • 初揔釋(三依)
              • 二會前(二)
                • 初會諸法通真心(於中)
                • 二會真如能随緣(二明)
            • 四事能顯理門(二)
              • 初正明(四事)
              • 二引證(夜摩)
            • 五以理奪事門(二)
              • 初正釋(五以)
              • 二會前(三)
                • 初正會(故說)
                • 二引證(二)
                  • 初引當經(出現)
                  • 二引他經(不增)
                • 三揀權(非約)
            • 六事能隱理門(二)
              • 初正釋(六事)
              • 二引證(法身)
            • 七真理即事門(二)
              • 初正釋(七真)
              • 二引證(第七)
            • 八事法即理門(二)
              • 初正釋(八事)
              • 二會前(五)
                • 初二諦空有(上之)
                • 二重會唯心(此亦)
                • 三會不斷常(又由)
                • 四四相前後(又由)
                • 五能所斷證(亦令)
            • 九真理非事門(九真)
            • 十事法非理門(二)
              • 初正釋本門(十事)
              • 二會無為義(上七)
          • 三揔結(二)
            • 初揔標無礙同一緣起(上之)
            • 二別束十門以成八義(約理)
        • 四周徧含容(二)
          • 初標舉章門(第四)
          • 二依章別釋(二)
            • 初正辨玄門(三)
              • 初列名揔顯(今初)
              • 二指事別明(二)
                • 初揔辨所依(今且)
                • 二別顯十門(十)
                  • 初同時具相應門(二)
                    • 初正明(二)
                      • 初當門中具(如下)
                      • 二具餘九門(亦具)
                    • 二引證
                  •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二)
                    • 初正明廣狹(三)
                      • 初正明(二即)
                      • 二引證(十㝎)
                      • 三句數(是故)
                    • 二會通純雜(然此)
                  •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三)
                    • 初正明(二)
                      • 初正釋(三即)
                      • 二句數(舒攝)
                    • 二引證(下云)
                    • 三料揀(二)
                      • 初明相入(若一)
                      • 二辨相攝(互攝)
                  •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三)
                    • 初正釋(四此)
                    • 二句數(一多)
                    • 三引證(下云)
                  •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四)
                    • 初正釋(五華)
                    • 二句數(全攝)
                    • 三引證(下云)
                    • 四喻顯(如八)
                  •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二)
                    • 初正明(六此)
                    • 二引證(下云)
                  •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四)
                    • 初正釋其相(七此)
                    • 二以喻釋名(如天)
                    • 三引文證成(下云)
                    • 四重以喻顯(亦如)
                  •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三)
                    • 初正釋(八見)
                    • 二揀濫(非是)
                    • 三引證(下文)
                  •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三)
                    • 初正釋(九即)
                    • 二引證(是故)
                    • 三揀濫(時無)
                  •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三)
                    • 初正明(十此)
                    • 二引證(下云)
                    • 三重例(是故)
              • 三結例成益(二)
                • 初舉一例餘(四)
                  • 初以華例事(二)
                    • 初正例(舉華)
                    • 二類結(如此)
                  • 二以事例餘(事法)
                  • 三以所例能(如教)
                  • 四結成無盡(若重)
                • 二結勸修益(於此)
            • 二德用所因(三)
              • 初問答揔明(四)
                • 初標舉章門(第二)
                • 二假問徵起(問有)
                • 三列數揔荅(荅因)
                • 四揔相會通(三)
                  • 初揔標功能(十中)
                  • 二料揀差別(十中)
                  • 三會通德用遮其異釋(二)
                    • 初別明(二)
                      • 初先以互通釋非兩別(二)
                        • 初標(前之)
                        • 二釋(約佛)
                      • 二會通染淨辨二雙融(即用)
                    • 二結成(故相)
              • 二随門別釋(十)
                • 初唯心所現(初唯)
                • 二法無㝎性(三)
                  • 初約大小釋(二無)
                  • 二引文證成(舊經)
                  • 三例釋餘法(一非)
                • 三緣起相由(三)
                  • 初揔顯(三)
                    • 初揔彰多義(三緣)
                    • 二標舉章門(約就)
                    • 三彰十所以(謂緣)
                  • 二別釋(十)
                    • 初諸緣各異義(四)
                      • 初正釋(一諮)
                      • 二反成(若雜)
                      • 三結示(此則)
                      • 四引證(文云)
                    • 二互徧相資義(四)
                      • 初正釋(二互)
                      • 二反成(若此)
                      • 三例餘(此則)
                      • 四引證(下文)
                    • 三俱存無礙義(四)
                      • 初正釋(三俱)
                      • 二句數(二)
                        • 初揔明(是故)
                        • 二別釋(一或)
                      • 三引證(文云)
                      • 四結成(此上)
                    • 四異體相入義(五)
                      • 初揔釋(四異)
                      • 二引證(如論)
                      • 三反成(若各)
                      • 四結成(是故)
                      • 五示相(三)
                        • 初以一望多(二)
                          • 初明一持多依(二)
                            • 初正明依持之義(是故)
                            • 二釋成亦通妨難(由一)
                          • 二例多持一依(如一)
                        • 二例多望一(二)
                          • 初結前(如一)
                          • 二生後(多望)
                        • 三結成句數(俱存)
                    • 五異體相即義(四)
                      • 初立理略明(五異)
                      • 二反顯前理(若開)
                      • 三結成正義(得此)
                      • 四別示其相(三)
                        • 初以一望多(二)
                          • 初明一有體(二)
                            • 初正明(是故)
                            • 二釋成(由一)
                          • 二例多有體(一多)
                        • 二例多望一(二)
                          • 初結前(知一)
                          • 二生後(多望)
                        • 三結成句數(俱存)
                    • 六體用雙融義(三)
                      • 初立理略明(六體)
                      • 二開章別釋(是故)
                      • 三揔結所屬(此上)
                    • 七同體相入義(三)
                      • 初別釋同義(七例)
                      • 二雙釋即入(又由)
                      • 三正解此門(二)
                        • 初一望於多(二)
                          • 初明本一有力多一無力(先明)
                          • 二例多一有力本一無力(一入)
                        • 二例多望一(餘義)
                    • 八同體相即義(二)
                      • 初明以一望多(二)
                        • 初明本一有體(二)
                          • 初出其所以(八同)
                          • 二正釋斯義(以多)
                        • 二例多一有體(如一)
                      • 二例多一望本一(餘義)
                    • 九俱融無礙義(二)
                      • 初正釋本門(九俱)
                      • 二結前三門(此上)
                    • 十同異圓滿義(三)
                      • 初標名(十同)
                      • 二別釋(謂以)
                      • 三結属引證(此第)
                  • 三揔結(上来)
                • 四法性融通(二)
                  • 初揔顯(二)
                    • 初揀非(第四)
                    • 二顯正(二)
                      • 初標舉(今則)
                      • 二示相(四)
                        • 初順明(謂不)
                        • 二反立(若一)
                        • 三結成(今既)
                        • 四引證(華藏)
                  • 二別明(二)
                    • 初結前生後(斯則)
                    • 二正顯別相(二)
                      • 初別明(十)
                        • 初同時具相應義(一既)
                        • 二廣狹自在無礙義(二事)
                        • 三一多相容不同義(三理)
                        • 四諸法相即自在義(四真)
                        • 五祕密隱顯俱成義(五由)
                        • 六微細相容安立義(六真)
                        • 七因陀羅網境界義(七此)
                        • 八託事顯法生解義(八即)
                        • 九十世隔法異成義(九以)
                        • 十主伴圓明具德義(十此)
                      • 二融通(故一)
                • 五如幻夢故(二)
                  • 初幻(二)
                    • 初喻(二)
                      • 初正釋(五如)
                      • 二引證(經云)
                    • 二合(一切)
                  • 二夢(二)
                    • 初喻明(言如)
                    • 二引證(故論)
                • 六如影像故(二)
                  • 初正釋
                  • 二引證
                • 七因無限故(七因)
                • 八佛證窮故(二)
                  • 初正釋
                  • 二引證
                • 九深㝎用故(二)
                  • 初正釋
                  • 二引證
                • 十神通解脫(二)
                  • 初正釋
                  • 二引證
              • 三揔結所属(由上)
  • ○四教所被機(二)
    • 初舉意揔標(二)
      • 初躡前起後(第四)
      • 二約法揀定(若明)
    • 二依門別釋(二)
      • 初標二門(今直)
      • 二別釋相(二)
        • 初揀非噐(二)
          • 初三[A1]凡愚(前中)
          • 二二權小(四腰)
        • 二彰所為(五)
          • 初正為(後五)
          • 二兼為(二兼)
          • 三引為(三引)
          • 四權為(四者)
          • 五遠為(四)
            • 初立理正明(五遠)
            • 二引經成證(故出)
            • 三會釋前文(前三)
            • 四惡是所為(二)
              • 初正明為惡(二)
                • 初引二經明其為惡(又彼)
                • 二引二經證性等有(又即)
              • 二況出圓融(此皆)
  • 五教體淺深(三)
    • 初揔標(三)
      • 初標舉(第五)
      • 二列名(一音)
      • 三料揀(四)
        • 初約體性(十中)
        • 二大小乘(又前)
        • 三一三乘(前七)
        • 四同別教(前八)
    • 二別釋([A2]二)
      • 初合釋前三(三)
        • 初雙標(就前)
        • 二雙釋(二)
          • 初小乘(二)
            • 初徵(小乘)
            • 二釋(三)
              • 初語業為體(一云)
              • 二名等為體(二云)
              • 三唯聲為體(三者)
          • 二大乘(二)
            • 初標(大乘)
            • 二釋(三)
              • 初唯聲(一云)
              • 二名等(二云)
              • 三揔取(三云)
        • 三雙會(二)
          • 初會去取差當(二)
            • 初出意雙取(以余)
            • 二會通前二(五)
              • 初正明去取(若就)
              • 二出其所以(良以)
              • 三遮其妨難(耆雖)
              • 四會通前文(前淨)
              • 五引證成立(仁王)
          • 二會淺深同異(然大)
      • 二別明後七(七)
        • 初即第四通攝所詮體(二)
          • 初正辨所詮(第四)
          • 二兼明能說(又瑜)
        • 二即第五諸法顯義體(三)
          • 初標舉(第五)
          • 二引證(淨名)
          • 三結釋(三)
            • 初引例揔收(又香)
            • 二結成說聽(既語)
            • 三況出一乘(四)
              • 初事物說法(況華)
              • 二即事是法(華香)
              • 三即事能說(剎土)
              • 四引證成立(下文)
        • 三即第六攝境唯心體(二)
          • 初標義揔顯(二)
            • 初正釋(第六)
            • 二引證(唯識)
          • 二開章別釋(二)
            • 初開章(然有)
            • 二別釋(二)
              • 初本影相對(二)
                • 初標舉(前中)
                • 二別明(二)
                  • 初別明四句(四)
                    • 初唯本無影(一唯)
                    • 二亦本亦影(二)
                      • 初正明俱有(二)
                        • 初各別成立(二亦)
                        • 二雙證前義(故二)
                      • 二聚集顯現(二)
                        • 初揔明聚集之相(然云)
                        • 二別釋五心多少(然西)
                    • 三唯影無本(三唯)
                    • 四非影非本(四非)
                  • 二通結所由(此前)
              • 二聽說全𠬧(三)
                • 初揔標(第二)
                • 二別釋(二)
                  • 初同教(一約)
                  • 二別教(二)
                    • 初揔標(二約)
                    • 二別釋(四)
                      • 初果門攝法(二)
                        • 初正立(一眾)
                        • 二引證(故出)
                      • 二因門攝法(三)
                        • 初正立(二佛)
                        • 二引證(故出)
                        • 三解釋(此明)
                      • 三因果交徹(二)
                        • 初正辨交徹(三由)
                        • 二雙顯存相(故眾)
                      • 四兩相形奪(二)
                        • 初正立(四由)
                        • 二引證(是以)
                • 三融通(是故)
        • 四即第七會緣入實體(二)
          • 初揔明(第七)
          • 二開釋(二)
            • 初以本收末(三)
              • 初正明(前中)
              • 二引證(故攝)
              • 三釋妨(彼宗)
            • 二會相顯性(四)
              • 初正釋(二會)
              • 二重辨(知来)
              • 三引證(金別)
              • 四通局(此經)
        • 五即第八理事無礙體(第八)
        • 六即第九事事無礙體(三)
          • 初雙標文義(第六)
          • 二正顯文圓(文即)
          • 三例文釋義(此且)
        • 七即第十海印炳現體(第十)
    • 三結示兼正(以上)
  • 六宗趣通別(二)
    • 初釋名標章(第九)
    • 二開章別釋(二)
      • 初通宗(三)
        • 初揔標大意(前中)
        • 二敘昔順違(二)
          • 初敘昔(二)
            • 初土立(然隋)
            • 二異名(又此)
          • 二順違(二)
            • 初略釋明順理(初二)
            • 二約局明違文(但收)
        • 三申今正解(三)
          • 初揔標(今揔)
          • 二別釋(十)
            • 初我法俱有宗(二)
              • 初各別成立(第一)
              • 二辨其異名(然此)
            • 二法有我無宗(二)
              • 初正立宗旨(二法)
              • 二顯教功能(五)
                • 初揔顯功能(又於)
                • 二廣明所破(三)
                  • 初敘西域(三)
                    • 初束九十五為十一宗(然西)
                    • 二束十一以成四計(二)
                      • 初正明所計(統収)
                      • 二對因果明(若計)
                    • 三結諸計以歸二因(雖多)
                  • 二明此方(二)
                    • 同二因(此方)
                    • 二略出諸計(二)
                      • 初合引莊老(二)
                        • 初引文(如莊)
                        • 二斷義(若以)
                      • 二別引周易(二)
                        • 初引文(周易)
                        • 二斷義(太極)
                  • 三雙結過(然無)
                • 三舉正析邪(三)
                  • 初揔明迷倒(以不)
                  • 二況出深旨(安知)
                  • 三揀濫顯邪(言有)
                • 四止廣從略(廣明)
                • 五結功超勝(今但)
            • 三法無去来宗
            • 四現通假實宗
            • 五俗妄真實宗
            • 六諸法但名宗
            • 七三性空有宗
            • 八真空絕相宗
            • 九空有無礙宗
            • 十圓融具德宗
          • 三料揀(二)
            • 初通相料揀(五)
              • 初通明淺深(然此)
              • 二大小乘料揀(前四)
              • 三權實料揀(七即)
              • 四五教料揀(又七)
              • 五二諦料揀(又第)
            • 二會通妨難(二)
              • 初明通局異(二)
                • 初標(然十)
                • 二釋(教則)
              • 二明體式異(又夫)
      • 二別宗(二)
        • 初揔標立意(二)
          • 初正立(第二)
          • 二解妨(然楞)
        • 二開章別明(二)
          • 初標章(略以)
          • 二別釋(二)
            • 初序異解(十)
              • 初大衍法師
              • 二靈裕法師
              • 三緣起為宗
              • 四唯識為宗
              • 五敏印二師
              • 六慧遠法師
              • 七笈多三藏
              • 八海印為宗
              • 九光統律師
              • 十賢首大師(二)
                • 初出意揔立(十)
                • 二為其解釋(二)
                  • 初出其互闕(謂前)
                  • 二彰其立由(三)
                    • 初揔標(故賢)
                    • 二出光統之意(由光)
                    • 三出賢首加意(二)
                      • 初揔明所以(賢首)
                      • 二出揔別相(以法)
            • 二申今義(二)
              • 初揔建立(五)
                • 初揔相標立(二申)
                • 二顯其包含(此則)
                • 三彰加所以(而法)
                • 四釋通妨難(淨名)
                • 五重顯異門(若就)
              • 二別解釋(二)
                • 初釋名(今釋)
                • 二顯義(三)
                  • 初標(一顯)
                  • 二釋(四)
                    • 初別開法界以成因果(四)
                      • 初標章略明(第一)
                      • 二開章別釋(於中)
                      • 三會通宗趣(而此)
                      • 四結成因果(一經)
                    • 二會融因果以同法界(四)
                      • 初標章(第二)
                      • 二解釋(法)
                      • 三會通六釋(五對)
                      • 四結歸法界
                    • 三法界因果分明顯示(四)
                      • 初揔標(第三)
                      • 二別釋(亦有)
                      • 三宗趣(此上)
                      • 四結収(又上)
                    • 四法界因果雙融俱離(二)
                      • 初標(第四)
                      • 二釋(一由)
                  • 三結(四)
                    • 初體用相収(上之)
                    • 二宗趣相攝(又初)
                    • 三揔融四門(既以)
                    • 四會歸心觀(故即)
  • ○七部類品會(二)
    • 初揔辨来意(第七)
    • 二開章別釋(二)
      • 初開章(於中)
      • 二解釋(四)
        • 初彰本部(二)
          • 初揔明(初中)
          • 二別釋(十)
            • 初略本經
            • 二下本經
            • 三中本經
            • 四上本經
            • 五普眼經
            • 六同說經
            • 七異說經
            • 八主伴經
            • 九眷属經
            • 十圓滿經
        • 二顯品會(二)
          • 初揔明(第二)
          • 二別辨(二)
            • 初明會不同(今經)
            • 二彰品不同(今有)
        • 三明支類(二)
          • 初標(第三)
          • 二釋(二)
            • 初顯支流(先顯)
            • 二明流類(二)
              • 初正明(二明)
              • 二支類(或是)
        • 四辨論釋(二)
          • 初揔標(第四)
          • 二別釋(四)
            • 初龍𣗳菩薩
            • 二世親菩薩
            • 三北齊劉謙之
            • 四後魏僧靈辯
  • ○八傳譯感通(二)
    • 初標章(第八)
    • 二別釋(二)
      • 初翻譯年代(二)
        • 初正明(前中)
        • 二別辨(四)
          • 初覺賢三藏
          • 二日照三藏
          • 三實叉難陀
          • 四賢首大師
      • 二傳通感應(三)
        • 初正[A3]辨感應(六)
          • 初翻譯(二明)
          • 二造論(論成)
          • 三書寫(其書)
          • 四讀誦(讀誦)
          • 五觀行(觀行)
          • 六講說(講說)
        • 二感應功能(良以)
        • 三感[A4]慶逢遇(宿生)
  • ○九揔釋名題(二)
    • 初揔標章門(第九)
    • 二依章別釋(二)
      • 初經題(三)
        • 初揔標舉(揔題)
        • 二列章名(一通)
        • 三依章釋(十)
          • 初通顯得名(二)
            • 初揔舉諸經體式(今初)
            • 二別明今經得名(二)
              • 初舉異名(今經)
              • 二彰今稱(三)
                • 初正釋今名(依今)
                • 二揀前所說(前三)
                • 三結成今義(故今)
          • 二對辨開合(二對)
          • 三具章義類(二)
            • 初揔標(三具)
            • 二別釋(七)
              • 初大十義(二)
                • 初正釋十義(十)
                  • 初體大(初明)
                  • 二相大
                  • 三用大(三)
                    • 初正釋(三用)
                    • 二引證(涅槃)
                    • 三釋妨(良以)
                  • 四果大
                  • 五因大
                  • 六智大
                  • 七教大
                  • 八義大
                  • 九境大
                  • 十業大
                • 二結會他文(如攝)
              • 二方十義(二方)
              • 三廣十義(二)
                • 初離釋廣字(三廣)
                • 二合釋方廣(二)
                  • 初正釋十義(若合)
                  • 二結示本源(此之)
              • 四佛十義(三)
                • 初依於本經(四佛)
                • 二引佛地論(又佛)
                • 三引真實論(又真)
              • 五華十義(二)
                • 初別釋十華(五華)
                • 二揔相料揀(然華)
              • 六嚴十義(三)
                • 初十揔釋(六嚴)
                • 二十別釋(又上)
                • 三十互嚴(二)
                  • 初別約十義五對互嚴(更有)
                  • 二収成四句以顯互嚴(二)
                    • 初標(又上)
                    • 二釋(二)
                      • 初相資(三)
                        • 初雙標前(初相)
                        • 二明第三(三)
                          • 初正釋(三理)
                          • 二反成(非真)
                          • 三正成前義(良以)
                        • [A5]三明第四(四理)
                      • 二相即(相即)
              • 七經十義(七經)
          • 四別釋得名(二)
            • 初得名(第四)
            • 二釋名(後釋)
          • 五展演無窮(十)
            • 初展法界為理智(第五)
            • 二展理智成題目(又理)
            • 三展題目成初會(又展)
            • 四展初會成後八(又展)
            • 五展九會編周十方(又展)
            • 六展十方各為主伴(又展)
            • 七展此主伴編於塵剎(乃至)
            • 八展此塵剎編異類界(異類)
            • 九展此界編異類塵剎(等)
            • 十展塵剎為無盡時會(無盡)
          • 六卷攝相盡(第六)
          • 七展卷無礙(第七)
          • 八以義圓収(二)
            • 初以法攝(二)
              • 初不出揔題(第八)
              • 二重釋攝義(或以)
            • 二以人攝(二)
              • 初約人法(或唯)
              • 二揔収之(又大)
          • 九攝在一心(二)
            • 初指前揔明(第九)
            • 二約觀心釋(心體)
          • 十泯同平等(三)
            • 初法說(第十)
            • 二喻明(余曾)
            • 三合喻(四)
              • 初取兩鏡及燈以合之(見夫)
              • 二取兩鏡及尊容以合(又即)
              • 三雙融前二以成止觀(皆取)
              • 四結例一切(心鏡)
      • 二品稱(四)
        • 初會其梵音(梵云)
        • 二正釋義理(二)
          • 初釋世主(世者)
          • 二釋妙嚴(三)
            • 初三世間嚴(妙謂)
            • 二出嚴所以(眾生)
            • 三二嚴相成(復由)
        • 三立名所以(諸經)
        • 四會釋晉經(舊云)

校注

[A1] 凡【CB】几【洪武】
[A2] 二【CB】一【洪武】
[A3] 辨【CB】■【洪武】
[A4] 慶【CB】■【洪武】
[A5] 三【CB】二【洪武】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