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附隨

[P.115]第六 增一法

〔一法〕

應知生罪法(六種犯罪等起法)應知生無罪法(七種滅法)應知有罪應知無罪應知輕罪應知重罪知有殘罪知無殘罪(波羅夷)知粗罪(波羅夷僧殘)知非粗罪有懺除罪[1]無懺除罪教誡罪[2]非教誡罪障罪(故意犯)不障罪有罪制(世間罪)無罪制(制罪)作業所起罪[3]不作業所起罪作業不作業所起罪前罪後罪前罪之中間罪後罪之中間罪達到懺悔之數量罪未達到懺悔之數量罪隨制不隨犯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不共通制一部眾制兩部眾制粗罪非粗罪有關居士之罪不關居士之罪決定罪[4]不決定罪初作之人非初作之人偶然犯罪人常習犯罪人呵責人被呵責人非法呵責被非法呵責如法呵責人被如法呵責人決定人不決定人不適能罪人(佛緣覺)適能罪人(聲聞)被舉人順被舉人擯滅人不擯滅人共住人不共住人應知禁止

———一法終———

攝頌

造作並罪輕     有殘以及粗
懺及教誡障     犯以至作業
作業不作業     前中間到數
不隨犯制[5]     全共通一部
[P.116]居士不定     初偶然呵責
非法如法定     不適被擯
共住及禁止     此為一法頌

〔二法〕

有罪想解脫(有意犯)有罪不想解脫有得等至者之罪〔波逸提八〕有非得等至者之非罪〔波羅夷四〕有罪關正法者〔波逸提四〕有罪無關正法者〔僧殘三〕有罪關自己之資具有罪關他〔人〕之資具有罪關自己之身有罪關他〔人〕之身有語真實而墮重罪語虛妄而為輕罪有語虛妄而墮重罪語真實為輕罪有罪於地而犯非在虛空有罪於虛空而犯非於地有罪出去時犯而非入來時有罪入來時犯而非出去時有罪引入而犯〔尼波逸提五〕有罪非引入而犯〔捨墮一五〕有罪自己行而犯有罪非自己行而犯有罪作業而非作業而犯有罪與而不與而犯有罪受取而不受取而犯有罪受用而不受用而犯有罪夜犯而非晝有罪晝犯而非夜有罪夜明非夜明而犯有罪切斷不切斷而犯有罪覆藏而不覆藏而犯有罪著用而不著用而犯

有兩種布薩十四日布薩及十五日布薩也有兩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也復有兩種羯磨白二羯磨及白四羯磨也有兩種羯磨事求聽羯磨事單白羯磨事也復有兩種羯磨事白二羯磨事白四羯磨事也有兩種羯磨不成求聽羯磨不成單白羯磨不成也復有兩種羯磨不成白二羯磨不成白四羯磨不成也有兩種羯磨成就求聽羯磨成就單白羯磨成就也復有兩種羯磨成就白二羯磨成就白四羯磨成就也有兩種異住處者地以自身為異住處者和合僧不認彼罪[P.117]不懺悔或依不捨而舉彼也有兩種同住處者地以自身為同住處者和合僧為彼解不見不懺不捨之舉罪有兩種波羅夷比丘與比丘尼者也有兩種僧殘有兩種偷蘭遮有兩種波逸提有兩種提舍尼有兩種惡作有兩種惡說比丘與比丘尼者也有七種罪與七種罪聚依兩種行相而僧伽分裂依羯磨依行籌兩種人不得受具年時賤劣支分賤劣也復兩種人不得受具事失壞者行惡者復兩種人不得受具〔鉢衣〕不具足者具足而不乞求者兩種人不得依止而住無慚者與無恥者也兩種人不得與依止無慚者與慚愧而不乞求者也兩種人不得與依止無恥者與恥而不乞求者兩種無犯罪佛與辟支佛也有兩種人犯罪比丘與比丘尼也兩種人不故意犯罪於聖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人故意犯罪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兩種人不故意行違犯事於聖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人故意行違犯事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呵責依身而呵責或依語而呵責有兩種失去有未得失去之人僧伽令彼失去時一類為善失去一類為惡失去有兩種解罪有未得解罪之人僧伽令彼解罪時有一類為善解罪一類為惡解罪有兩種自言由身而自言或由語而自言有兩種領受依身而領受依著身之物而領受有兩種制拒依身而制拒依語而制拒有兩種違害戒違害與受用物違害有兩種譏嫌依身而譏嫌或依語而譏嫌有兩種迦絺那衣之執持住處執持與衣執持有兩種迦絺那衣之不執持住處不執持與衣不執持有兩種衣受領衣與糞掃衣有兩種鉢鐵鉢與泥鉢有兩種壇錫製物鉛製物也有兩種鉢之受持[P.118]由身而受持或由語而受持有兩種衣之受持依身而受持或依語而受持有兩種淨施對面淨施與展轉淨施有兩種律比丘律與比丘尼律有兩種調伏制與制之隨順有兩種律之制欲於不淨破橋(而不行)於淨應量而行依兩種行相而犯罪依身而犯或依語而犯依兩種行相而出罪依身而出或依語而出有兩種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復有兩種別住清淨邊別住[6]合一別住[7]有兩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復有兩種摩那埵半月摩那埵與合一摩那埵有兩種人夜斷別住者之夜斷與行摩那埵人之夜斷有兩種不恭敬人不恭敬與法不恭敬有兩種鹽自然鹽製造鹽復有兩種鹽海鹽黑鹽復有兩種鹽岩鹽廚房鹽復有兩種鹽羅馬伽鹽跋伽羅伽鹽有兩種受用內受外受有兩種惡罵卑罵與貴罵有依兩相之離間語為得愛好或為令離間依兩相為別眾食依招待或依乞食有兩種入安居前安居後安居也

有兩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兩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兩種愚癡人作未來之義務者不作已來之義務者有兩種有智人不作未來之義務作已來之義務復有兩種愚癡人於不淨作淨想於淨作不淨想有兩種有智人於不淨作不淨想於淨作淨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無罪作罪想於罪作無罪想有兩種有智人於罪作罪想於無罪作無罪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非法作法想於法作非法想有兩種有智人於非法作非法想於法作法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非律於律有兩種有智人於非律兩種人之漏增長畏慎不應畏慎者不畏慎應畏慎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不畏慎不應畏慎者畏慎應畏慎者復兩種人之漏增[P.119]於不淨作淨想者於淨作不淨想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不淨作不淨想者於淨作淨想者復兩種人之漏增長無罪作罪想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無罪作無罪想者復兩種人增長於非法作法想者兩種人不增長於非法作非法想者復兩種人增長於非律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非律作非律想者於律作律想者

———二法終———

攝頌

並正法     資具真實
取去持     作業受取
受用夜明     切斷及覆藏
著被與布薩     自恣並羯磨
不成     復二種成就
別異及和合     波羅夷僧殘
蘭遮波逸提     提舍尼惡作
惡說七罪聚     分裂及受具
復二不可住     不可與不能
故意違犯     呵責並失去
解罪與同意     領受及制拒
違害並譏嫌     迦絺那衣二
乃至壇     二種之受持
淨施調伏     制欲生起
別住復二種     二種摩那埵
夜斷不敬     二種鹽三復
受用並惡罵     離間與別眾
雨安居遮止     重荷無罪
非法

〔三法〕

[P.120]

有罪於世尊在世犯入滅後不犯有罪於世尊入滅後犯在世不犯有罪世尊在世入滅後皆犯有罪於時中犯非時不犯有罪於非時犯時中不犯有罪於時非時皆犯有罪於夜中犯日中不犯日中犯夜中不犯有夜中日中皆犯有罪十夏而犯十夏未滿未犯十夏未滿犯十夏未犯十夏滿十夏未滿皆犯有罪五夏而犯五夏未滿未犯有罪善心而犯有罪不善心而犯有罪無記心而犯有罪具樂受而犯有罪具苦受而犯有罪具不苦不樂受而犯有三種呵責事由見有三種集籌法秘密公開耳語有三種制拒多欲不知足〔煩惱〕不損減有三種容許少欲知足損減復有三種制拒多欲不知足不知量有三種容許少欲知足知量復有三種制隨制不隨犯制復有三種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復有三種制不共通制一部眾制兩部眾制有罪愚癡者犯有智者不犯有罪智者犯愚癡者不犯有罪愚癡者智者皆犯有罪黑月中犯白月中不犯白月中犯黑月中不犯黑月中白月中皆犯有於黑月中淨白月中不淨有於白月中淨黑月中不淨有於黑月中白月中皆淨有罪於寒季犯熱季不犯雨季不犯熱季犯寒季不犯雨季不犯雨季犯寒季不犯熱季不犯有罪僧伽犯別眾不犯個人不犯別眾犯僧伽不犯個人不犯個人犯僧伽不犯別眾不犯有於僧伽淨別眾不淨個人不淨有於別眾淨僧伽不淨個人不淨有於個人淨僧伽不淨別眾不淨有三種覆藏覆藏事而不覆藏罪覆藏罪而不覆藏事覆藏事亦覆藏罪有三種被覆物浴處被覆物水中被覆物衣服被覆物有三種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女人有被隱蔽有功用而[P.121]不顯露波羅門之咒語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邪見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有三種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月輪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日輪顯露世尊所說之法及律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

有三種坐臥處之分配前分配後分配中間分配也有罪病者犯無病者不犯有罪無病者犯病者不犯有罪病者犯無病者亦犯有三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三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三種別住覆藏別住不覆藏別住清淨邊別住有三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有三種別住比丘之夜斷共住獨住不告示也有罪於內犯於外不犯〔波逸提一六〕有罪於外犯於內不犯〔波逸提一四〕有罪內外皆犯有罪於界內犯於界外不犯有罪於界外犯界內不犯有罪於界內界外皆犯依三相而犯罪由身而犯由語而犯由身語而犯復依三相而犯罪於僧伽中犯於別眾中犯於個人之前犯依三相而於罪中生起由身生起由語生起由身語生起復依三相於罪中生起於僧中別眾中人前也有三種非法不癡毘尼之授與有三種如法不癡毘尼之授與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呵責羯磨(一)於僧中起鬥諍起紛亂起口論起辯論起諍事者(二)愚癡不聰明罪多而不受諫告者(三)與親近在家人不隨順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依止羯磨於僧中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驅出羯磨(一)於僧中起鬥諍乃至起諍事者(二)愚癡不聰明罪多而不受諫告者(三)污俗家有惡行而且被見被聞惡行者三分應行下意羯磨於僧中起鬥諍不受諫告者惡口譏嫌在家者三分不認罪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P.122]告者犯罪而不欲認罪三分不懺悔罪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告者犯罪而不欲懺悔罪者三分惡見者不捨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告者不欲捨惡見者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堅強思惟於僧中不受諫告者與親近在家人不隨順之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無慚愚癡而有惡行復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於增上戒有戒失壞於增上行有行失壞於勝見有見失壞三分耽於身樂耽於語樂耽於身語樂有身之非行語之身語之非行也身之違害身之邪命復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犯罪而一面行羯磨一面授具與依止蓄沙彌對其罪依僧伽而行羯磨犯其他罪或犯其他相等者或犯比其更惡者誹謗佛誹謗法誹謗僧伽對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中遮布薩時僧伽抑「止比丘勿鬥諍勿紛亂勿喧噪勿口論」而應行布薩無慚愚癡而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中遮自恣時僧伽「止比丘應行自恣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任何僧伽不得與選定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伽中不得行〔罪之〕決斷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於任何處不得遮無慚有惡行也具三[P.123]分之比丘不得依止而住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依止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羯磨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問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問律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質問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談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授具乃至不得與依止乃至不得蓄沙彌無慚有惡行也

有三種布薩十四日布薩十五日布薩和合布薩復有三種布薩僧伽布薩別眾布薩人布薩復有三種布薩讀誦布薩清淨布薩受持布薩有三種自恣十四日自恣十五日自恣和合自恣復有三種自恣僧伽自恣別眾自恣人自恣復有三種自恣三說自恣二說自恣共安居者〔合說〕自恣有三種墮惡趣地獄人不得逃此諸非梵行者偽梵行者非清淨梵行者以無根非梵行誹謗行清淨梵行者持如是說「於欲情無障壞」持如是見彼陷於欲情者也有三種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有三種善根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癡善根有三種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有三種善行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世尊依三種義利於俗家制三種食戒為調伏惡人令善比丘安樂住為勿使[P.124]惡貪者黨破僧伽為愛愍俗家受三種非法所制心所執著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不得救有邪欲有惡友因現世小事得利於〔修行〕中途而止有三種許可杖許可紐許可紐之許可有三種履固定而不得轉用大便所之履小便所之履洗淨所之履有三種磨足物卵砂輕石

———三法終———

攝頌

在世時中夜     十及於善
呵責事籌     二種之制拒
復二愚癡     黑月寒季
僧伽於僧伽     覆藏被覆物
隱蔽及顯露     坐臥處病者
波羅提木叉     別住摩那埵
別住界內     犯復又生起
不癡毘尼二     呵責與依止
行驅出下意     不認罪羯磨
以至不捨見     堅強及羯磨
增長戒與樂     非行並違害
邪命並有罪     與其等誹謗
布薩與自恣     選任決斷
不住不得與     不得行聽許
不得與共語     不得問有二
不得答二     不得與檢問
授具依止     沙彌布薩三
三種自恣三     墮獄不善根
善根行有二     三種食非法
許可乃至履     此三法攝頌

〔四法〕

有罪依自語而犯依他語而出有罪依他語而犯依自語而出有罪依自語而犯依自語而出有罪依他語而犯依他語而出有罪依身而犯依語而出依語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語而犯依語而出罪有於眠時犯[P.125]覺時出覺時於眠時於眠時於眠時覺時犯覺時出有罪無意而犯有意而出有意無意無意無意有意而犯有意而出有罪一再犯一再懺悔一再懺悔一再犯有罪一再犯一再出一再出一再犯有罪依羯磨而犯依非羯磨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非羯磨而出有四種非聖語不見說見不聞說聞不思說思不知說知有四種聖語不見說不見不知說不知復有四種非聖語見說不見聞說不聞思說不思知說不知有四種聖語見說見知說知四種波羅夷關於比丘者而共通於比丘尼四種波羅夷關於比丘尼者而不共通於比丘有四種資具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應愛著應受用〔自己資具〕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不應愛著應受用〔僧物〕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不應愛著不應受用〔塔物〕有資具不應護持不應守持不應愛著不應受用〔居士物〕有罪於〔僧伽〕面前而犯背後而出有罪背後而犯面前而出面前面前背後而犯背後而出有罪不知而犯知而出知而不知而不知而不知而有罪知而犯知而出依四相而犯罪依身而犯依語而犯依身語而犯依羯磨語而犯復依四相而犯罪於僧中於別眾中於人前依〔男女〕相根之現起而〔犯〕依四相而出罪依身而出依語而出依身語而出依羯磨語而出復依四相而出罪於僧中依相根之現起[8]而出〔女相根〕捨前位〔男根〕而立後位〔女根〕表示無效假名破壞也俱獲得〔男根〕捨後位〔女根〕而立前位〔男根〕表示無效假名破壞也有四種呵責戒壞而呵責[P.126]壞而呵責見壞而呵責命壞而呵責有四種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清淨邊別住合一別住有四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非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合一摩那埵有四種行摩那埵比丘之夜斷[9]共住獨住無告示不足眾中而行有四種高揚[10]〔之法〕有四種受用物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壽藥有四種污物尿粘土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復有四種羯磨非法別眾羯磨非法和合眾羯磨如法別眾羯磨如法和合眾羯磨四種失壞戒壞行壞見壞命壞有四種諍事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有四種眾之污濁比丘破戒惡法是眾污濁比丘尼破戒惡法是眾污濁優婆塞破戒惡法是眾污濁優婆夷破戒惡法是眾污濁有四種眾之莊嚴比丘具戒善法是眾莊嚴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具戒善法是眾莊嚴有罪客比丘犯舊住比丘不犯有罪舊住比丘犯客比丘不犯有罪客比丘舊住比丘皆犯有罪客比丘舊住比丘皆不犯有罪遠行比丘犯舊住比丘不犯有罪遠行比丘舊住比丘皆不犯有事別異而非別異有罪別異而非事別異有事罪皆別異有事罪皆非別異有事同分而非罪同分有事罪皆非同分有罪和尚犯弟子不犯有罪和尚不犯弟子亦不犯有罪阿闍梨犯阿闍梨弟子不犯有罪阿闍梨不犯弟子亦不犯依四種因緣安居中斷無罪僧伽分裂或有欲分裂僧伽者或有生命難或有梵行難有四種惡語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有四種善語行真實語不兩舌軟語敦厚語

[P.127]有〔自〕取時犯重罪令他〔取〕用時犯輕罪有取時犯輕罪用時犯重罪有取時用時皆犯重罪有取時用時皆犯輕罪有人問訊相應立禮不相應有人立禮相應問訊不相應有人問訊立禮皆有人問訊立禮皆不相應有人座席相應問訊不相應有人座席不相應問訊亦不相應有罪時中犯非時中不犯時中不犯非時中亦不犯有受領〔食〕物時中淨非時不淨有受領物時中非時中皆不淨有罪於邊國犯中國不犯〔〕有罪於邊國中國皆不犯有於邊國淨於中國不淨有於邊國不淨於中國亦不淨有罪於〔僧房〕內犯於外不犯有罪於內不犯於外亦不犯有罪於界內犯於界外不犯有罪於界內不犯界外亦不犯有罪於村中犯於空閑處不犯有罪於村中於空閑處皆不犯有四種呵責示事示罪制拒共住制拒如法行有四種應前行之事有四種時可有四種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波逸提四二等〕有四種比丘許可〔戒〕〔捨墮二等〕有四種不應行而行行貪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有四種非不應行而行不行貪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具四分無恥比丘破僧伽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具四分善比丘令分裂僧伽和合不行貪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問律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問律於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依具四分之比丘不[P.128]得答律於具四分之比丘不得與質問與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共談律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有罪有病者犯無病者不犯有罪有病者不犯無病者亦不犯有四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四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四法終———

攝頌

依於自語身     乃至眠無意
於犯罪之時     依羯磨語四
比丘比丘尼     資具與對面
無知於中     二種之現起
獲得與呵責     及別住說示
摩那埵行者     高揚受用物
污物及羯磨     復羯磨失壞
諍事及破戒     莊嚴客比丘
遠行事種種     集會處和尚
阿闍梨因緣     惡行及善行
取時相應     持座與於時
於邊國淨     內界內村中
呵責義務事     時可非他
不應非不應     無恥善比丘
問二答亦二     檢問

〔五法〕

有五種罪過有五種罪聚有五種修習事有五種無間業有五種決定人有五種應切斷罪依五相而犯罪緣妄語有五種罪依五種行相而不受羯磨自不行羯磨或不乞求他或不與清淨欲行羯磨時起非議又於行羯磨有非法見依五種行相而受羯磨自行羯磨或乞求他或與清淨欲行羯磨時不非議於行羯磨[P.129]有如法見常乞食比丘五事相應〔食前食後〕不囑〔他比丘〕而入聚落別眾食數數食不受持不淨施具五分之比丘縱為不動法者亦為惡比丘而被疑與淫女交往與寡婦交往與年長童女交往與黃門交往與比丘交往有五種油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萞蔴油獸油有五種脂肪熊脂魚脂鱷脂豬脂驢脂有五種喪失親戚喪失財產喪失疾病喪失戒喪失見喪失有五種成就親戚成就財產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有由五種和尚依止之解〔消〕和尚離去或還俗或死亡或奔外道第五依〔和尚之〕命令有五種人不得授具年時賤劣支分賤劣事失壞行惡〔鉢衣〕不具足有五種糞掃依塚間衣市場衣鼠嚙衣蟻嚙衣火燒衣復有五種糞掃衣牛嚼衣山羊嚼衣塔衣灌頂衣〔由墓持歸〕往來衣有五種取盜取鬥取謀取隱匿取抽籤取有五種大賊存於世間有五種不可捨離物有五種不可分配物

有五種罪過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有五種罪過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五種罪過應附於教誡有五種僧伽有五種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法於一切邊國以持律者為第五人於僧眾可授具受迦絺那衣有五種功德有五種羯磨有犯至三次之五種罪過依五相而不與取波羅夷依五相而不與取偷蘭遮依五相而不與取突吉羅有五種不淨物不可受用〔依他而〕不與之物〔依我心受〕而不知之物不淨物不受物為不作殘食法物有五種淨物可受用受與已為殘食法五種施與為非福行而被思惟為世間之福行酒之施與宴樂之施與女人之施與〔由牧牛者〕牡牛之施與〔造住所〕粉飾之施與有五種生起而難除去已生之貪難除去已生之瞋已生之癡已生之辯知難除去已生之去心難除去清掃有五[P.130]種功德令自心歡喜令他心歡喜諸天歡喜積導善樂業身壞命終而生善趣天界復清掃有五種功德令自心歡喜歡喜〔佛讚歎清掃故〕行師之教後來之眾生懷同〔正〕見具五分之持律者實可言為愚痴不知自語之制限不知他語之制限令不知自語之制限不知他語之制限依非法而不行自白者具五分持律者實可言為有智者知自語之制限知他語之制限令知自語之制限知他語制限依法而行自白者復具五分持律者實可名愚癡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滅不知罪滅至道具五分持律者實可名有智者知罪知罪滅至道復具五分持律者實名為愚癡者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根不知滅諍事至道具五分知滅諍事至道復具足五分愚癡者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制不知隨制不知適用語法五分知適用語法復具五分愚癡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不善辨前〔應言之〕事不善辨後〔應言之〕事不知時可五分善辯後事知時可五分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P.131]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師之相承不善思惟不善知五分善受取師之相承善思惟善知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不善分別不善說示不善決擇五分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擇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粗非粗於諍事決斷不善正五分於諍事決斷善正有五種阿蘭若住者愚故痴故為阿蘭若住者惡求貪欲性故為阿蘭若住者癡狂故喪心故為阿蘭若住者被諸佛諸佛弟子所讚歎為阿蘭若住者唯依少欲知足損減遠離求德而為阿蘭若住者有五種乞食行者乃至有五種糞掃衣者五種樹下住者五種塚間住者五種露地住者五種三衣者五種次第乞食者五種常坐不臥者五種隨得座者五種一座食者五種時後不食者五種一鉢食者愚故癡故為一鉢食者唯依求德而為一鉢食者

具五分之比丘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受具後〕五歲未滿具五分之比丘無依止而得住知布薩五歲或五歲以上也五分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未滿五歲也具足五分無依止而得住或五歲以上五分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未滿五歲具五分無依止而得住知罪粗非粗滿五歲或五歲以上具五分之比丘尼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P.132]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未滿五歲具五分之比丘尼無依止而得住或為五歲以上復具五分之比丘尼〔同前節「比丘」改為「比丘尼」〕知罪粗非粗五歲或五歲以上於不善業[11]有五種過患自責自己知智人而呵責惡名流布為迷惑死身壞命終之後墮惡趣地獄於善業有五種功德自不責自己知智人而稱讚善名流布不迷惑死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復於不善業有五種過患未信者不歡喜令一類已信者轉向〔其〕他不行師教後來眾生不懷同見彼心不歡喜於善業有五種功德未信者歡喜已信者有增長行師教後來眾生懷同見彼心歡喜依檀越家而住有五種患難未受請待墮〔行罪〕墮於秘密坐〔罪〕墮於屏覆座〔坐罪〕為女人說法五六語以上而墮罪多慾念而住依檀越家而住之比丘有五種患難於俗家過度交往而住故常與女人相見有見者有交往有交往者有親厚有親厚者有接近〔欲情〕比丘之所欲而陷此欲情或不悅修梵行或犯何等染情之罪或捨戒而還俗有五種之種生根種莖種節種枝種第五種子種依五種沙門淨而可食果物火所傷刀所傷爪所傷無種子者第五是去種子有五種清淨(說戒)序誦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一清淨誦序誦四波羅夷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二清淨誦序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三清淨誦序[P.133]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誦二不定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四清淨廣說為第五復有五種清淨戒經誦出清淨布薩受持布薩自恣第五為和合布薩持律者有五種功德自身戒蘊善守善護持惡行性者之守護處於僧中無畏而決斷對敵應於法而善折伏入正法住有五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五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五法終———

攝頌

罪過與罪聚     修習無間罪
犯罪因     不受
脂肪喪失     圓足並解
塚間牛嚼衣     取不捨離
及不可分配     依身依身語
教誡與僧伽     讀誦及邊國
並迦絺那衣     羯磨至三次
波羅夷偷蘭     乃至突吉羅
不淨物淨物     非福除去難
清掃及復語     罪過諍事
罪及兩部     此等輕第八[12]
黑白應該知     阿蘭若乞食
糞掃及樹下     塚間住露地
次第乞食     常坐不臥者
座一座食後[13]     並一鉢食者
布薩並自恣     有罪及無罪
此等黑白句     比丘尼亦同
不端正端正     相同樣更二
依於檀越家     過度及種子
沙門淨清淨     持持律非法
如法亦同言     善美五法終

〔六法〕

有六種不恭敬有六種恭敬有六種習修事有六種如法行有六種犯罪等起法有六種應切斷罪有依六種行相而犯罪持律者有六種功德有六種最上〔規[P.134]定戒〕六夜離三衣而宿有六種衣有六種染料有六種罪過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生起有六種罪過由身意生起有六種羯磨有六種口論之根有六種非難之根長度依佛手尺之六手尺廣六手尺有六種由阿闍梨依止之解〔除〕沐浴戒有六種隨制[14]持未成之衣而去[15]受持未成之衣而去具六分之比丘可授具可與依止可蓄沙彌〔同大品一三七二〕或過十歲復具六分比丘可授具〔同大品一三七四〕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六〕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八〕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〇〕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二〕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四〕或過十歲有六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六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六法終———

攝頌

恭敬不恭敬     習修如法行
等起法切斷     以至法功德
最上與六夜     以及衣染料
由身意之六     由語意之六
由於身語意     羯磨與口論
非難與長度     廣度及依止
隨制同樣     受持及無學
不得令有成     有信增上戒
增上行儀     罪過非法

〔七法〕

有七種罪過有七種罪聚有七種習修事有七種如法行有七種非法自白有七種如法自白依七種人於七日間之所須而行者無罪持律者有七種功德有七[P.135]種最上於第七日之夜明時捨墮有七種滅諍法有七種羯磨有七種生穀內廣七〔搩手〕於別眾食戒有七隨制藥入手而最久蓄藏七日間而得食持已成之衣而去[16]受持已成之衣而去比丘無應認罪者[17]比丘有應認罪者比丘有罪應懺悔有七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七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具七分之比丘是持律者知罪知無罪知輕罪知重罪持戒者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而住具足正行雖見少罪亦怖畏受學處而修學欲得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得無艱難得不梗澀由諸漏盡已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初善中善後善具義具文宣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於如是諸法多聞憶持讀誦於意思惟於見善通達四靜慮之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擇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如於此世憶持前生種種之住處一生二生〔經分別波羅夷一一(六)〕具形相方處憶念種種前生之住處清淨而超越人界以天眼見有情生滅〔經分別波羅夷一一(七)「我知」改為「彼知」〕見有情之生滅隨彼等之業知至貴善趣惡趣之有情由諸漏盡[P.136]具足而住七分〔於此節及次節「持律者」改為「持律者輝耀」〕知重罪持戒者而乃至受學處而修學四靜慮之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多聞而乃至以正見而善通達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兩部波羅提木叉善決擇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七分知重罪如於此世憶念前生種種之住處具形相方處憶念種種前生之住處清淨而超越人界知至善趣惡趣之有情由諸漏盡無漏之具足而住有七種不正法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慧有七種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勤念現前具慧

———七法終———

攝頌

罪過及罪聚     習修如法行
非法及如法     無罪之七日
功德與最上     夜明並滅法
羯磨並生穀     內廣別眾食
最高為七日     持及同受持
有及至有     非法及如法
四種持律者     在於光耀輝
四種之比丘     七種不正法
說七種正法

〔八法〕

因思惟八種功德[18]而依比丘不認罪不得舉因思惟八種功德[19]而相信他人彼之罪應懺悔有八種至三次之戒〔曾殘一〇等〕依八種行相[20]而污俗家衣之事故有八事捨迦絺那衣有八事有八種飲料八種非法所制著於心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獄當留一劫間不得救有八種世間法有〔比丘尼〕之八種敬重法[P.137]有八種提舍尼有八支分之妄語有八種布薩之支分有八種使之支分有八種外道之行於大海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於此法律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有八種不殘食有八種殘食於第八日夜明時為捨墮有八種波羅夷成第八事時應擯滅成第八事時行懺悔亦不成懺悔有依八種聲受具對八種人應從坐而立對八種人應與座優婆夷乞求八種恩許應選定具八分比丘為比丘尼之教誡人持律者有八種功德有八種最上受覓罪相羯磨之比丘應於八種法以正身行有八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八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八法終———

攝頌

不舉彼比丘     他者至三次
污家飲     捨迦絺那衣
世法敬重法     提舍尼妄語
布薩使支分     以及外道
希有不殘食     殘食並捨墮
根本波羅夷     以及第八事
懺不成受具     起禮恩許
教誡與功德     最正行八法
非法與如法     善說於八法

〔九法〕

有九種嫌恨事有九種嫌恨之制禦有九種習修事有九種最初罪之戒依九種僧伽破有九種美味之食有依九種肉之惡作有九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有九種最上有九種欲根法有九種慢九種衣應受持九種衣不應淨施長依佛手尺為九手尺有九種非法施與有九種如法取受有九種非法受用有三種如法施與有三種如法取受有三種如法受用有九種非法解[21]有九種如法解[22]非法羯磨[P.138]有兩種九法如法羯磨有兩種九法有九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九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九法終———

攝頌

嫌恨事修習     於最初美味
誦出及最上     欲受持淨施
佛手尺用     復三重如法行
有非法如法解     二之二種九法
有非法與如法     遮波羅提木叉

〔十法〕

一〇

有十種嫌恨事有十種嫌恨制禦有十種修習事有十種事之邪見有十種事之正見有十種邊執見有十種邪惡有十種正善有十種不善羯磨之道有十種正羯磨之道有十種非法集籌法有十種如法集籌法沙彌有十種學處具十分之沙彌應被擯滅具十分之持律者實被稱為愚智不知自身語之制限不知他人語之制限令不知自身語之制限不知他人語制限依非法不令行自白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之斷滅不知罪至滅之道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賢者知自身語之制限知他人語之制限令自知他依如法令行自白者知罪知罪至滅之道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癡者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根不知諍事之集起不知諍事之滅不知諍事至滅之道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制不知隨制不知不隨犯制不知適用之語法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有[P.139]智者知諍事知適用之語法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智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之事先〔應言之〕事不正善後〔應言〕之事不正善不知時可不知罪與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師之傳承不善思惟不善知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智者知白知時可善受取師之傳持善思惟善知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癡者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不決擇不知有罪無罪[23]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於諍事決斷不善正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有智者知有罪無罪於諍事決斷善正具十分之比丘應選定為斷事人依十利世尊為諸聲聞制學處入王後宮者有十種過失有十種施與事有十種寶物有十人眾之比丘僧伽十人僧眾可授具足戒有十種糞掃衣有十種持衣可蓄餘衣最久十日間有十種白法有十種女人有十種妻於毘舍離說十事十種人不可禮拜有十種之呵罵事依十種行相為媒介有十種坐臥處乞求十種恩許有十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粥有十利十種肉是不淨物有十種最上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應使〔他〕出家令受具與依止可蓄沙彌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應使之出家可蓄沙彌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可受授具之許可十歲曾嫁女可與學戒

———十法終———

攝頌

[P.140]嫌恨邪     邪惡與正善
不善正邊     籌非法如法
擯滅之沙彌     語諍事白輕
此等之輕重     應該知黑白
以及斷事人     學及後宮
寶物十人眾     同可與授具
又持糞掃衣     十日白法
十事不禮     呵罵及媒介
恩許非法     法最上
比丘比丘尼     授具曾嫁女
善說示十法

〔十一法〕

一一

十一種人未受具者不得令受具既受具者應擯滅之十一種履不淨十一種鉢不淨十一種衣不淨有十一種至三次之戒比丘尼應問十一種障礙法十一種衣應受持十一種衣不應淨施於十一日夜明時為捨墮十一種結紐是淨物十一種扣子是淨物十一種地是不淨十一種地是淨有十一種依止之解十一種人不可禮拜有十一種最上乞求十一種恩許有十一種界不成於罵詈惡口之人應知有十一種過失於慈愛者心解脫者習行者修習者多作者習練者習熟者確習者積習者善精勤者應知有十一種功德睡眠安樂醒覺安樂不見惡夢諸人愛敬諸非人愛敬諸天守護火或毒或刀不能害心速等持顏色美麗無昏迷之死不通達上位[24]亦至梵天界於慈愛者心解脫者習行者修習者善精勤者應知有此十一種功德

———十一法終———

攝頌

應擯滅鉢     衣三次應問
[P.141]以受持淨施     夜明及結紐
扣子不淨     依止及不禮
最上與恩許     界不成罵詈
慈愍十一說     一法與二法

———增一法終———

攝頌

三法五法     六法八法
九法十一     為一切眾生
之利益依彼     知法者大雄
以慈悲說示     淨潔增一法

校注

[0185001] 有懺除罪(sappaṭikammā āpatti)依懺悔而得滅除罪四波羅夷以外之罪也對無懺除罪(appaṭikammāp) [0185002] 教誡罪(desanāgamini āpatti)波羅夷罪僧殘罪為非教誡罪(adesanā āp.)除此之其他罪也波羅夷罪與僧殘罪彼為實際上科與罰之罪也 [0185003] 作業所起罪(kiriyato samuṭṭhitā āpatti)乃從行為生起之罪其次不作業所起罪即相對無行為所成之罪 [0185004] 決定罪(niyatā āpatti)五無間業之罪也其他為不決定罪 [0186005] 底本 anānupannā應如暹羅本作 anuppannā [0189006] 清淨邊別住(suddhantaparivāsa)參照小品三二六 [0189007] 合一別住(samodhānaparivāsa)參照小品三一四(一) [0201008] 相根之現起(liṅgapātubhāva)生起異性之根而變性其次「俱獲得云云」在說明彼情形關於轉根者之罪參照波羅夷第一一〇(六)(南傳律一之四四頁) [0201009] 夜斷底本 raticchedā 為 ratticchedā 之誤植夜間中斷者日數之中斷(即無效)也 [0201010] 高揚(sāmukkamsā)若依註為四大處(參照增支二百八十)法此世尊乃無犯事時自(sayam)高揚而說(ukkāmsitvā)故云高揚之法 [0209011] 原語為 apāsādika因註謂「言身惡行等不善業」故依此譯之 [0211012] 輕第八原文 lahukathamakā依暹羅本讀為 lahukaṭṭhamakā但此語之意難明瞭而暫譯之 [0212013] 於此一座食(ehāsanika)略去暹羅本亦同應視為增補者 [0213014] 見經分別時有沐浴戒(第五十七波逸提中唯有五隨制) [0213015] 參照大品七 [0214016] 參照大品七 [0214017] 參照大品九 [0217018] 參照大品一〇一(七) [0217019] 參照大品一〇一(八) [0217020] 參照僧殘十三 [0219021] 參照小品四 [0219022] 參照小品四 [0221023] 於此出現重複者是說前之五五分合二為十分故 [0223024] 底本此一句與前句連續次「至梵天界」以「」號斷之但若依清淨道論等知此句應與後句連續(參照 Visuddhi-magga p. 314)底本之「」號是錯誤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