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6]第十三 大諍
一
於僧伽,習決斷鬥諍裁判之比丘,應知事,應知失壞,應知犯罪,應知因緣,應知行相,應知前事後事,應知作不作,應知羯磨,應知諍事,應知滅諍。不可行愛不應行,不可行瞋不應行,不可行癡不應行,不可行怖不應行。應令悟之事應令悟,應令解之事應令解,應令觀之事應令觀,應令靜之事應令靜。言「我得黨友」而不可輕侮他黨,言「我多聞」而不可輕侮少聞者,我是上座長老而不可輕侮下座。不應說不來,不應依法、律除已來者,滅諍事應依法、律、師教,而滅其諍事。
二
「應知事」者,是應知八波羅夷之事、二十三僧殘之事、二不定……四十二尼薩耆……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惡作……惡說之事。
「應知失壞」者,是應知戒壞、行壞……見壞……應知命壞。
「應知犯罪」者,是應知波羅夷犯、僧殘犯……偷蘭遮犯……波逸提犯……提舍尼犯……惡作犯……應知惡說犯。
「應知因緣」者,是應知八波羅夷之因緣,應知二十三僧殘之因緣……應知惡說之因緣。
「應知行相」者,應依行相而知僧伽,依行相而知眾人,依行相而……人……[P.167]呵責人……應依行相而知被呵責人。「應依行相知僧伽」者,此僧伽能否依法、律、師教而得滅此諍事?如是依行相可知僧伽。眾人……「依行相而可知」者,此人能否……得……如是依行相可知人。「應依行相知呵責人」者,此具壽能否立五種法而呵責他?如是依行相可知呵責人。「應依行相知被呵責人」者,此具壽能否立二種法能即實與不瞋,如是依行相可知被呵責人。
「應知前事後事」者,此具壽能否從事至事[1],或從失壞至失壞,或從犯罪至犯罪,或於〔前〕否定而〔後〕肯定,或肯定、否定異語而遁逃之,應如是知前事後事。
「應知作不作」者,是應知不淨法,應知不淨法之隨順,應知不淨法之前分。應知不淨法者,應知唯有二人成就法。應知不淨法之隨順者,將他比丘之生支入比丘己之口。應知不淨法之前分者,好惡色[2]、身觸、粗語、為自己供養淫欲、財物[3]之贈答也。
三
「應知羯磨」者,應知十六種羯磨,……四種求聽羯磨……四種白羯磨……四種白二羯磨……應知四種白四羯磨。
「應知諍事」者,應知四種諍事,應知口論諍事……應知義務諍事。
「應知滅」者,應知七種滅,應知現前毘尼……應知如草覆地。
四
「不應行愛不應行」者,行愛不應行之時,如何行愛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此是我和尚、或是阿闍梨、弟子、門弟、同和尚者、同阿闍梨者、面識者、親友、[P.168]親戚,同情彼,守護彼。非法說為如法,如法說為非法……〔參照大品一〇.五(四)〕……非粗罪說為粗罪。依此十八事行愛不應行之時,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不利,為天及人之苦無益。依此十八事而行愛不應行之時,為保持損害己身,又有罪,為智者所呵責,又多生非福。行愛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愛不應行。
「不應行瞋不應行」者,行瞋不應行之時,如何是行瞋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彼於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於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於我為不利益而抱瞋怒,我對愛樂者不利益,為不利益,應為不利益而抱瞋怒。於我不愛樂者為利益,為利益、應為利益而抱瞋怒。依此九種之瞋怒事而瞋怒、嫌恨,為忿、怒所制,非法說為如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而行瞋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瞋不應行。
「不應行癡不應行」者,行癡不應行之時,如何行癡不應行耶?染者隨愛欲而行,污者隨瞋而行,癡者隨愚癡而行,執者依執見而行,癡者、疑者為愚癡所制,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癡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癡不應行。
「不應行怖不應行」者,行怖不應行之時,如何行怖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彼依危險,或依〔邪見之〕叢林,或依強力、暴惡、命難、或為梵行難,對彼恐怖戰慄,非法說為如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怖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怖不應行。
依愛、瞋、怖、癡而破法。
彼名稱減如黑分月。
「不行愛不應行」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而不行愛不應行?法說為法而不行愛[P.169]不應行……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而不行愛不應行,如是為不行愛不應行。
「不行瞋不應行」者,如何……癡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而不行怖不應行……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而不行怖不應行,如是為不行怖不應行。
依愛、瞋、怖、癡而不破法,
彼名稱增長如白分月。
五
「應令悟之事令悟」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悟之事令悟也……非粗罪說為非粗罪,應令悟之事令悟,如是應令悟之事令悟也。
「應令解之事令解」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解之事令解……如是令解之事令解也。
「應令觀之事令觀」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靜之事令靜……如是應令靜之事令靜也。
六
如何我得黨友而輕侮他黨者?於此有一人,得黨友,得隨徒,為有黨者、有親里者。彼不得黨友、不得隨徒,非有黨者、有親里者,對彼因輕侮,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為我得黨友而輕侮他黨。
如何我是多聞而輕侮少聞者?於此有一人,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者也。彼為少聞而少智、少憶念,對彼因輕侮,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為我是多聞而輕侮少聞者也。
如何我是上座長老而輕侮下座?於此有一人,出家而歲久,經驗豐富之長老也。此是新參者而乏經驗,少知恩者也,彼語無效而輕侮彼〔語〕,非法說為法……非粗[P.170]罪說為粗罪,如是我是上座長老而輕侮下座也。
七
「不應說不來」者,不應令入來於還未入來之事務。「不應依法、律而除已來」者,不應依法、律而除僧眾之集會目的。
「依法」者,是依實有之事也。「依律」者,是呵責而令憶念。「依師教」者,依白之成就,依唱說之成就也。「滅其諍事,應依法、律、師教而滅其諍事」者,檢問者應問呵責者:「友!汝禁此比丘自恣……〔大品四.一六(一〇)~(一五)〕……依外道之弟子聞而疑之耶?」
八
何為汝所見者?為何者之問?汝如何見?為何者之問?汝何時見?何……汝於何處見?為何者之問?
「何為汝所見」者,問事,問失壞,問犯罪,問不淨行也。「問事」者,問八波羅夷事,問十三僧殘事,問二不定事,問四十二尼薩耆波逸提事,問百八十八波逸提事,問十二波羅提提舍尼事,問惡作事,問惡說事。「問失壞」者,問戒壞,問行壞,問見壞,問命壞。「問犯罪」者,問波羅夷犯,問僧殘犯,問偷蘭遮犯……問惡說犯。「問不淨行」者,問唯有二人成就法。
「汝如何見」者,問標相,問威儀,問形相,問變異也。「問標相」者,〔問〕或長短、或黑白也。「問威儀」者,〔問〕行、或住、或坐、或臥。「問形相」者,〔問〕居士之標相、或外道之標相、或出家標相。「問變異」者,〔問〕或行、或住、或坐、或臥也。
[P.171]「汝何時見」者,問時,問日時,問時分,問季節。「問時」者,〔問〕晨早時、日中時、日暮時也。「問日時」者,〔問〕於晨早之日時、於日中之日時、於夕刻之日時。「問時分」者,〔問〕食前、或食後、或夜中、或日中、或於黑月、或於白月也。「問季節」者,〔問〕於寒季、於熱季、於雨季也。
「汝於何處見」者,問處、問地、問場、問界也。「問處」者,是問於土地、於地、於地所、於大地。「問地」者,〔問〕於地、於山、於岩上、於樓上也。「問場」者,〔問〕東方之場、西方之場、北方之場、南方之場也。「問界」者,〔問〕東方之界……南方之界也。
———大諍終———
攝頌
校注
[0264001] 此句之意若依註,言我見或聞第一波羅夷事。後受詢問,則言我不見不聞,乃前後所說有相違也。其次失壞、犯罪意亦同。 [0264002] 原語 vaṇṇāvaṇṇa,言精有種種色,第一僧殘也,言以下順次至第五僧殘。 [0264003] dhanamanuppadānaṁ,言第五僧殘,媒嫁戒。 [0268004] 此頌意義,參照十一呵責品註[01]。【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5 冊 No. 3 附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