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8]第十 別伽陀集
呵責法為何?憶念法為何?眾僧法為何?心念法為何?
呵責法為憶念〔罪〕。憶念法為折伏。眾僧法為獲得〔決斷〕。心念法為各人之〔決斷〕。
汝若為檢問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
於經[1],於律,於隨法,於所制,於隨順法,草率無利益之諍論語勿言。
依善巧有覺者而作,檢問儀法,善說學處隨順用意,無破來世趣。
欲利他[2]者應時而檢問有利,被呵者及呵責者勿取草率之語。
呵責者言有罪,被呵者言無罪,應捨兩說用,依〔有恥者〕自白語而處分。
自白行於有恥者,無恥者不然,無恥者多語,〔故〕應依其行[3]〔自白〕而處分。
無恥者不生自白,為如何人耶?我如是問:如何之人稱為無恥人耶?
故意犯罪而隱罪,行不應行,如是之人稱無恥人。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無恥人。
我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有恥人?
不故意犯罪,不隱罪,不行不應行,如是之人稱為有恥人。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有恥人。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非法呵責者?
[P.159]以非時而呵責,以不實,以粗暴,以無利益,有瞋心而呵責,無慈心,如是者稱為非法呵責者。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非法呵責者。更問汝:如何稱為如法呵責者?
以時而呵責,以實,以柔軟,以有利益,有慈心而呵責,無瞋心,如是者稱為如法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如法呵責者。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無知呵責者?
不知前〔所言〕之事、後〔所言〕之事,於前事後事無知,不知適用之語法,於適用語法無知,如是稱為無知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無知呵責者。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
知前事後事,於事前事後有知,知適用之語法,於適用語法有知,如是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更問汝:何故稱為呵責耶?依戒壞而呵責,同依行、見、命〔壞〕而呵責,呵責乃依此而言也。
———別伽陀集終———
校注
[0251001] 若依下註,經(sutta)者是言兩部之經分別;律(vinaya)是言犍度;隨法(anuloma)是言附隨(parivāra);所制(paññatta)者言一切律藏;隨順法(anulomika)是言四大處(cattāro mahāpadesā)。 [0251002] 底本 hitesi,應如暹羅本之 hitesī。 [0251003] 於底本雖為 vuttānusandhitena,於註解釋為 vattānusandhitena,故依此。(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3],故今於此處加上[03]之註標。)【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5 冊 No. 3 附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