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72]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一
何人[1]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何人成受持迦絺那衣耶?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二種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不行作迦絺那衣之儀式者,〔從界外歸來於行迦絺那衣式〕不隨喜者,此二種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依二十四事而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唯作輾治則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大品七.一(五)〕……若如是,則不成迦絺那衣受持。
「相業[2]」者,於此布受持迦絺那衣,行〔邪命〕卜相也。豫言者,依此豫言而得迦絺那衣布,對〔人之生處〕作豫言也。「暫時」者,言不取施與。「延期」者,有二種延期:作衣之延期與積置之延期。「捨墮」者,作衣之時為夜明。依此二十四事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謂:依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以新衣者,成受迦絺那衣……〔大品七.一(六)〕……如是者,成受持迦絺那衣。依此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
二
(一)
受迦絺那衣共有幾種法生起耶?受迦絺那衣十五種法共之生起,謂:〔捨〕八事、二種執持、五種功德也。受迦絺那衣共此十五種法之生起。
[P.173](二)
何等法依前方便之無間緣[3]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緣、依前生起緣為緣、依後生起緣為緣、依俱生起緣為緣耶?
何等法依前行之無間緣為緣耶?……乃至……
何等法依授與之、何等法依決意之、何等法依受持之、何等法依捨事與執持之、何等法依事之無間緣為緣……依俱生起緣為緣耶?
(三)
前行是依前方便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緣也;前方便是依前行之前生起緣為緣;前行是依前方便之後生起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為緣。
(四)
授與是依前行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緣也;前行是依授與之前生起緣為緣;授與是依前行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五)
決意是依授與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依依止緣……依近依緣為緣;授與是依決意之前生起緣為緣;決意是依授與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六)
受持是依決意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決意是依受持之前生起緣為緣;受持是依決意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七)
捨事與執持是依受持之無間緣……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受持是依捨事與執持之前生起緣為緣;捨事與執持是依十五種法之前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P.174](八)
望與非望是依事之無間緣為緣、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事是依望與非望之前生起緣為緣;望與非望是依事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三
(一)
前行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起、以何為等起耶?授與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決意……受持……捨事與執持……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行以前方便為因緣、以前方便為起因……以前方便為等起。授與以前行為因緣……決意以授與為因緣……受持以決意為因緣……捨事與執持以受持為因緣……望與非望以事為因緣……以事為等起。
(二)
前方便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等起耶?前行……乃至……授與、決意、受持、捨事與執持、事、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方便以因為因緣、以因為起因……望與非望以因為因緣……以因為等起。
(三)
前方便以何為因緣……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方便以緣為因緣、以緣為起因……望與非望以緣為因緣……以緣為等起。
(四)
前行依幾種法而攝耶?前行依七種法而攝,謂:依浣洗、計量、裁斷、安緣、刺縫、染色、作淨也。前行依此七種法而攝。
授與依幾種法而攝耶?授與依三種法而攝,謂:依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
決意依幾種……依三法而攝,謂:依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
受持依幾種……依一法而攝,謂:依發語。
(五)
迦絺那衣有幾種根、幾種事、幾種地耶?迦絺那衣有一種根:僧伽也。有[P.175]三種事: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有六種地:麻布、綿布、絹布、毛布、粗麻布、大麻布也。
(六)
何為迦絺那衣之初、中、後耶?前行為迦絺那衣之初,作衣為中,受持為後。
(七)
具幾分之人,是不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幾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何為具八分之人不得受迦絺那衣?謂:以不知前行……授與……決意……受持……捨事……執持……捨……不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何為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謂:知前行……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
(八)
幾種人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幾種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三種人……不成就……;三種人……成就……。何為三種人……不成就……,於界外者隨喜、〔還歸界內〕隨喜而不言出,雖言亦不令他知,此三種人不成就迦絺那衣。何為三種……成就……,於界內隨喜,隨喜而言出,言出而令他知,此三種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九)
有幾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幾種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三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有三種……成就……。何為三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事不法(衣不淨)、時不法、作法不法也,此三種……不成就……。何為三種……成就……,為:事如法、時如法、作法如法也,此三種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也。
四
應知迦絺那衣,應知受持迦絺那衣,應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應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應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應知相業,應知豫言,應知暫時物,應知延期,應知捨墮。
[P.176]「應知迦絺那衣」者,是其等法之集合、結合、名、命名、授名、詞、文、呼稱,此即應知迦絺那衣也。「應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者,是應知雨期最後一月也。「應知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是依二十四種行相,應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應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依十七種行相,應知成就迦絺那衣。
「應知相業」者,卜相而受持此布為迦絺那衣。
「豫言」者,是於此豫言,豫言得迦絺那衣布也。
「應知暫時物」者,應知不取施與也。
「應知延期」者,應知二種延期:作衣之延期與積置之延期也。
「應知捨墮」者,作衣時明相出也。
「應知作迦絺那衣」者,若僧伽得迦絺那衣物時,僧伽應如何行耶?作衣者應如何行耶?隨喜者應如何行耶?僧伽依白二羯磨而與比丘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於即日浣洗、舒張、計量、裁斷、縫刺、染色、作淨而可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僧伽梨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僧伽梨衣,應決意新僧伽梨衣,且應發言,我依此僧伽梨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鬱多羅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鬱多羅僧衣,應決意新鬱多羅僧衣,應發言,依此鬱多羅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安陀衣,應決意新安陀衣,應發言,依此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至僧伽,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諸大德!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應偏袒右[P.177]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等隨喜。」彼作迦絺那衣之比丘,至眾多之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應如是言:「諸大德!……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我等隨喜。」彼作彼迦絺那衣之比丘,應至一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應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隨喜。」
五
僧伽作迦絺那衣,別眾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若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而一人作迦絺那衣者,迦絺那衣為僧伽不成受,為別眾不成受,為一人而成受迦絺那衣。
僧伽誦波羅提木叉,別眾誦波羅提木叉,一人誦波羅提木叉。僧伽不誦波羅提木叉,別眾不誦,一人誦。若僧伽不誦波羅提木叉,別眾不誦,而一人誦者,為僧伽而不成誦波羅提木叉,為別眾不成誦,為一人而成誦波羅提木叉。
依僧伽之和合一致,依別眾之和合一致而為一人之誦,為僧伽成誦波羅提木叉,為別眾成誦,為一人成誦波羅提木叉。如是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而一人作,依僧伽隨喜,依別眾隨喜,而一人作者,為僧伽成受迦絺那衣,為別眾成受迦絺那衣,為一人成受迦絺那衣。
六
去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佛〕所說,以此我問汝,何之執持於初斷耶?去時[P.178]捨迦絺那衣,依日種所說,以此我答汝,衣之執持初斷,出於界外即共彼住處執持斷也。〔衣〕成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說,以此我問汝……答……住處執持初斷,於衣成,為衣執持斷。
發心〔作〕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二種執持俱時斷。
失〔衣〕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住處執持初斷,於失衣為衣執持斷。聞〔僧伽已捨〕時,捨迦絺那衣……問……答……衣執持初斷,聞,共於彼住處執持斷。
斷望之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住處執持初斷,於望衣斷時,為衣執持斷。
出界內時捨迦絺那衣……問……答……衣執持初斷,行彼界外時,為住處執持斷。
與〔僧伽〕共捨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二種執持俱時斷。
七
(一)
捨多少迦絺那衣,依託於僧伽,捨多少迦絺那衣依託於一人耶?捨多少迦絺那衣不衣託僧伽,捨多少迦絺那衣不依託一人耶?捨一迦絺那衣依託於僧伽,中間之捨也;捨四迦絺那衣依託一人:為去、成、發心與出界。捨四迦絺那衣不依託僧伽,不依託一人:為失、聞、斷望與共捨。
[P.179](二)
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於界內而捨,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於界外而捨耶?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有於界內而捨,〔或〕於界外而捨耶?捨二種迦絺那衣,於界內而捨,與中間之捨與共捨也。捨三種迦絺那衣於界外而捨:為去、聞與出界。捨四種迦絺那衣,有於界內捨,有於界外捨,成、發心、失與望斷也。
(三)
捨多少迦絺那衣共生、共滅,捨多少迦絺那衣是共生別別而滅耶?捨二種迦絺那衣是共生、共滅,與中間之捨為共捨也,捨餘迦絺那衣,是生於別別而滅也。
———迦絺那衣分解終———
攝頌
———附隨終———
校注
[0272001] 此章全部意義可參照大品七。 [0272002] 以下參照大品七.一(五)。 [0273003] 無間緣,以下於受持迦絺那衣所作功德等,依種種因緣關係,所見者,次關種種緣,可參照 Visuddhimagga p. 523ff。【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5 冊 No. 3 附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