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九

第二世祖

諱慧可造少林安心得法逮初祖西歸乃闡化

武帝丁巳大同三年(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

第二世鄴都祖嗣宗統(五十一年)

戊午四年

發明(西天邈隔故書祖住世傳法明宗統有在也東土止書某年實事關宗統者而不書住世傳法明遠近昭然文獻足徵也)

己未五年(東魏興和元年)

詔取初祖遺履少林寺供養

宋雲奉使西域回遇初祖於葱嶺見手携隻履翩翩而逝雲問祖何往西天去雲歸具奏其事帝令啟壙唯空棺一隻革履存焉舉朝為之驚歎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

梁主撰初祖道行

初帝遇初祖因緣未契及聞化行魏遂欲自撰祖而未暇也及聞宋雲事乃成之刻石鍾山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中大同元年

丁卯太清元年

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內典博要三十卷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或問梁武事佛而困殍臺城佛法之驗安在也答曰業報各有因緣佛法一切平等梁武奉佛誕登道岸將來决證菩提臺城之報乃徃昔已定之業于今會值亦復何尤具正信者自可無此疑也)

文帝(諱綱在位二年)

文帝庚午大寶元年(北齊天保元年)

法師慧聞遙稟能樹祖

北齊高氏因閱龍樹祖大智度論發明中道遂遙稟承(是為台宗二祖)

辛未二年(北齊天保二年)

祖度僧璨(作北齊天平二年者誤)

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A1]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即為剃髮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於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

祖回示向居士書偈

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㵎飲北齊天保初聞祖盛化乃致書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求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虗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祖回示曰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禮覲密承印記

佛滅後一千五百年

元帝(名繹在位三年)

元帝壬申承聖元年

癸酉二年

祖付僧璨衣法

僧璨執侍經二載祖遂囑累付以衣法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般若多羅懸記所謂心中雖吉外頭凶者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諦思聖記勿罹世難俟時傳化

祖度僧那

那馬氏子少而神雋年二十一講禮易於東海聽者如市投祖出家自是手不執筆盡棄世典惟一衣一鉢一坐一食奉頭陀行後謂門人慧滿曰祖師心印非專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發隨意真光之用則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務苦行而不明本心為愛憎所縛則苦行如黑月夜履於險道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諦推察遇色遇聲未起覺觀時心何所之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甞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

甲戌三年

祖往鄴都化導

詔國內一切禪師入臺供養(應供不書此書以其普也)

慧思謁法師慧聞

思武津李氏子頂有肉髻牛行象視辭親入道及稟具常習坐日唯一食晝夜攝心乃往受學聞大師經三七日獲宿智通悟法華三昧

敬帝(名方智在位三年)

敬帝乙亥紹泰元年

丙子太平元年(酉魏禪周)

丁丑二年(梁禪陳又陳永定元年)

(姓陳氏)

武帝(名霸先代梁在位三年)

武帝戊寅永定二年

法師慧思造金字經

思甞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A2]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以末法多難發大誓願修行度世造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及法華經二部函以七寶琉璃發願普見色身盡未來際為眾講說令眾生信不退惡法消除善緣成就至彌勒佛出世說般若時金經出見光明震耀見聞證道於十方佛界亦復如是

己卯三年

文帝(名蒨在位七年改元者二)

文帝庚辰天嘉元年(齊乾明元年)

智顗謁大蘇山

顗字德安荊州華容人七歲聞僧誦法華經忽自記憶十五禮佛誓志出家十八依果願寺僧法緒剃度二十進具謁光州大蘇山慧思大師思示以普賢道場說四安樂行顗入觀三日悟法華三昧獲旋陀羅尼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辛巳二年(周保定元年齊太甯元年)

壬午三年(齊河清元年)

癸未四年

甲申五年

乙酉六年(彗星見)

栴檀佛像至淮南

丙戌天康元年

臨海王丁亥光大元年

戊子二年

大師慧思自大蘇山往南嶽

思嘗以般若法華二經為眾發解命門人智顗代講至一心具萬行有疑請決思曰汝所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頓發諸法見前吾既身證不必致疑遂以是年至南嶽謂眾曰吾寄此山止期十載吾身前曾歷此處指示宿蹟宛然猶在又指一林泉勝異處曰此古寺也吾昔曾居俾掘之基址猶存自此化道彌盛陳主屢致供訊目為大禪

宣帝(名頊在位十四年)

宣帝己丑大建元年(齊武平元年)

智顗辭南嶽往金陵闡化

顗辭思往金陵宣化凡說法辯才無倦以五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判如來一代教相以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判化儀以四教(藏通別圓)判化法謂法華為一乘妙典出五重玄義(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以釋之依一心三諦示三止觀(空假中)一一觀心念念不可得復示六即(一理即佛即本體以化執名相者二名字即佛令未除妄想者聞名信解三觀行即佛令因解修觀返源達本四相似即佛觀行功深發相似用五分真即佛得真如用一念成佛六究竟即佛無明永盡證無所證故)通具三身(法報化)隨居四土(一常寂光土法身居之二實報無障礙土登地菩薩所居三方便有餘土四淨穢同居土並為應化上二乘凡夫所居)身土互融權實無礙晝夜宣演生四種益具四悉檀門人灌頂編記之為天台教(顗傳章安頂頂傳縉雲威威傳東陽威威傳左溪朗朗傳荊溪然皆以教觀輔翼禪宗後因安史之亂會昌之廢五代兵火之變幾至失傳螺溪尋訪舊聞天台一宗復弘江浙傳至四明荊溪中興教觀至明雲棲宏復闡明之迄今曲水蓮居臯亭龍溪之間傳持未泯諸方講席目為性宗)

大士傳善慧寂

慧示跡雙林廣弘法化如傳所載甞有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四月二十四日示眾曰此身甚可厭惡眾苦所集須慎三業精勤六度若墮地獄卒難得脫當須懺悔弟子問師之發跡可得聞乎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故大品云有菩薩從兜率天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即吾是也言訖趺坐而逝七日後有沙門法猛持繡彌勒像及九乳鐘來鎮其龕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五月周主宇文邕毀像法 發明(大道無形不可毀也邕所毀者乃像法耳故書法如此)

沙門惠遠道琳抗論廷辯法師靜藹咼身狥法

發明 (遠排眾出對琳抗論酧酢雖不能迥邕之妄然衛法救世之心盡矣至藹痛切捐生捧心而逝其悲愍血誠不可泯也故並書之)

毀法詔下沙門惠遠排眾出對與邕反復論辯邕皆屈無對道琳與邕議論二十餘日酧酢七十番邕亦不能屈然邕決欲行法師靜藹聞詔下慨然詣闕上表引見極陳禍福指證明白邕為改容[A3]已行之詔不可返謝遣欲官之藹退而泣曰何忍見之遂入終南山號泣七日夜撰三寶錄二十卷坐磐石自條其肉并腸胃掛松枝上捧心而逝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法師智顗謝遣徒眾隱天台山佛隴峯

丁酉九年(周主邕感癘疾殂邕入地獄受大極苦求隋文帝救之見冥報記)

性宗第三世南嶽大師慧思寂

思習慈忍行奉持三聚戒將順世囑門人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期於見證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屏眾泯然而逝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是年隋代周又為隋開皇元年)

(姓楊氏都長安天下為一)

壬寅(陳大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

長城公(名叔寶立七年)

癸卯(陳後主叔寶至德元年隋開皇三年)

甲辰(至德二開皇四)

乙巳(三五)

丙午(四六)

丁未(陳禎明元隋開皇七)

祖韜光晦跡

祖於鄴都化導四眾皈依凡三十四年遂韜光混迹變易儀相人莫之測 發明(祖雖償業尚有六年然既混迹韜光宗統之紀當止於是年)

第三世祖

諱僧璨不言姓氏邑里以白衣謁二祖得度傳法後隱舒之皖山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後周毀法時祖深自韜晦居無常處積十餘載人無知者至是二祖韜光祖乃紹化

戊申(陳禎明二隋開皇八)

第三世羅浮祖嗣宗統(十九年)

隋文帝(名堅代周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文帝己酉開皇九年(是年陳亡天下為一)

庚戌十年

辛亥十一年

壬子十二年

祖示沙彌道信解脫法門

有沙彌(梵語沙彌此云勤息)道信者年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梵語和尚此云力生謂一切道法由此師之力而生也)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

癸丑十三年

第二世鄴都大祖祖示寂

祖韜光六載以宿業故因至莞城縣匡救寺說法有憤嫉之者興謗於邑宰祖怡然委順而化時年一百七歲

安隱忍曰永明壽禪師垂誡云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却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又云深嗟末世只學虗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諸佛出來也無救你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喫酒如喫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婬若見己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饒你鍊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世僧尼少持禁戒恐賺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婬斷一切清淨種乃至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夫永明無量壽之應身觀其垂誡與楞嚴三決定義同一慨切後代魔子或借二祖調心之言為口實如刻糞作檀佛說名為可憐憫者昔玉泉皓禪師製犢鼻裩書歷代祖師名字有狂僧效之皓見而詬曰汝具何道理敢以為戲事耶嘔血無及矣僧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夫酒仙蜆子皆散聖中人應時而出以救一期之病非傳佛心宗者所宜效顰也至於末後一段光明輔疑為信今之大言不慚者能如是乎

或謂之祖住世一百七歲韜光混迹皆為償債而然祥符曰似則似也然祖之方便有非一切所能測識者唯證乃知毋庸擬議也

甲寅十四年

乙卯十五年

丙辰十六年

丁巳十七年

性宗天台第一世智者大師智顗寂於剡東石城寺

十一月十七日帝遣使至天台詔迎顗將行告門人曰吾今往而不返汝等當成就佛隴南寺一依我圖門人曰若非師力豈能成辦顗曰乃是王家所辦汝等見之吾不見也二十一日到剡東石城寺百尺石像前不進二十四日顧侍者曰不久應去大士來迎吾其西矣門人智朗請曰不審何位何生顗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他獲預五品耳命筆作觀心偈示諸法門綱要訖趺坐而逝壽六十臘四十

祥符蔭曰止觀玄義皆圓極一心妙該萬法當禪宗初來未大舉揚之時而師能表裏導引之至其玉立精嚴淨業成就則又師之緒餘也

戊午十八年

己未十九年

庚申二十年

辛酉仁壽元年

詔天下建舍利塔(書何著普也)

帝龍潛時遇梵僧授舍利一裹曰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留與供養帝作七寶箱貯之是年六月十三日詔岐州等三十州各建塔帝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置於御座燒香禮拜曰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金瓶瑠璃瓶各三十以瑠璃瓶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薰陸為泥塗葢而印之諸沙門各奉而行初入州境總管[A4]刺史夾道步引四部大眾威儀齋肅共以寶葢旛幢華臺珠幔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圍繞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帝於是時執珪降階率文武百僚燒香及舍利入塔處處表聞皆有感應

壬戌二年

祖付道信衣法

信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癸亥三年

祖適羅浮山

祖告道信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餘年今吾得汝何滯此乎乃適羅浮山

甲子四年

煬帝(名廣在位十三年按諡法好內遠禮日煬)

煬帝乙丑大業元年

祖自羅浮山還著信心銘

信心銘曰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見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虗無欠無餘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甯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却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惟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甯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兩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却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虗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丙寅二年

第三世羅浮鑑智祖示寂 發明(禪宗初來祖師弘道傳法居無定止二祖稱鄴都三祖稱羅浮者以曾過化存神故從稱之也)

祖還山逾時士民奔禮大設檀供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化時十月十五日也四眾建塔供養塔曰覺寂

祥符蔭曰祖信心銘如取香水海中乳注之七寶瓶以灌一切凡聖頂蒙其一滴者無不透體清凉當下受用後來法海波瀾盡從這裏流出千古而下其尚知所朝宗乎毋為飲水區河之見也

第四世祖

諱道信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於蘄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法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

丁卯大業三年

第四世蘄春祖嗣宗統(四十五年)

沙門靜琬創刻石藏經

幽州智泉寺沙門靜琬慮三災壞劫時大法湮沒乃創刻石藏經板封於𣵠州之西白帶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滿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願未終而化門人導暹法儀等相繼五世而經亦未完歷唐及宋代不乏人元至正間有高麗沙門慧月纘其緒尚未卒業明無聞焉其事顛末具載雲居各記)

祥符蔭曰末劫眾生非佛法何以拯濟但其福盡障深難逢佛法南嶽思大師誓以願力住世奉持佛法俟見慈氏琬公創刻石經為三災苦海作大津梁二師之大行弘慈真塵剎身心護持法脉者矣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

辛未七年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丙子十二年

丁丑十三年

祖抵吉州解賊難

時隋季兵起羣盜圍吉州七旬不解萬眾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訶般若時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稍稍引去圍遂解

隋文帝寫經四十六藏十三萬卷修治故經四百部造金錮檀像六千餘萬尊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九千尊宮內造[A5]刺繡織成像畫像五彩珠幔以億計崇葺寺宇五千餘所番譯經論垂五百卷煬帝置翻經館四時供養無乏

祥符蔭曰世俗之見每以作福費財為言試觀隋朝莊嚴佛事如是其盛而當時海宇之大戶財之富冠絕古今未曾少損是知福報從心供養三寶則其量無盡若貪吝自封轉瞬泡幻終歸於空譬如有嘉種良田而不善加種穫付之碩鼠荒茨也亦可悲夫

(姓李氏都長安)

高祖(名淵受隋禪而有天下在位九年)

高祖戊寅武德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祖返蘄春破頭山

乙酉八年 夏沙汰僧道 太白經天 帝傳位

傅奕上疏請除佛法上詔百官議其事唯太僕卿張道源是奕言蕭瑀曰聖人也而奕非之非聖人者無法當治其罪又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典儀李師政上內德論三篇愷切詳明上悟奕等挾私不獲[A6]乃詔沙汰天下僧道

祥符蔭曰沙汰治世之教是也而實有功於佛門傅奕之所以言沙汰者非也而原未知夫佛法佛法之波靡由於僧眾之汎濫汰其不如法者而佛法自嚴此正佛之所以付囑國王大臣者其意有在也而凡世之為國王大臣者當體世尊付囑之意顯密護持申明大道毋狥私見共正人心斯得之矣李君之論可謂精識讜議者也

丙戌九年

太宗(名世民在位二十三年)

太宗丁亥貞觀元年 分天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劒南嶺南)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祖度栽松道者

祖住破頭山學侶雲臻有栽松道者年已耋禮祖而請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道者禮拜而去

壬辰六年

性宗天台第二世法師章安灌頂寂

頂住天台甞著涅槃玄義疏安洲溪流湍急歲常溺人頂誓曰若此溪平當於此演法俄白沙漲漫平如玉鏡乃講光明法華以答靈惠頂每宴坐有天花飄墜其側八月日室有異香合掌稱佛及二大士名而化

癸巳七年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祖度弘忍

祖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名弘忍

己亥十三年

庚子十四年

相宗法師華嚴帝心法順寂

順降迹雍州萬年杜氏如晦族長也神異炳著帝甞苦勞熱詔問何以蠲除順曰但頒大赦聖躬自安帝從之疾頓瘳因錫號曰帝心大弘華嚴圓頓之旨作法界觀甞作法身頌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猪左膊上五月寂門人智儼傳其教

二祖支下第三世禪師慧滿寂

滿滎陽張氏子嗣法僧那後奉頭陀行唯蓄二鍼冬則乞補夏則捨之所至伽藍破柴製履住無再宿持鉢周行聚落隨得隨散索爾虗閑有請宿齋者待天下無僧滿方受請嘗示人曰諸佛說心令知心相虗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於陶冶中坐化

辛丑十五年

壬寅十六年

祖入牛頭山度懶融

祖遙觀牛頭山氣象知彼有異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見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甚麼融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融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融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融曰嚮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融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是宴息之處否融指後面曰別有小菴遂引祖至菴所繞菴惟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融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甚麼融無語少選祖却於融宴坐石上書一佛字融覩之竦然祖曰猶有這個在融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A7]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融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正人達者紹汝玄化(先是融幽棲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至是絕迹後法席之盛擬黃梅)

癸卯十七年

祖四紹不起

帝嚮祖道味欲瞻風[A8]遣使詔祖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後三返堅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歎就賜珍繒以遂其志

甲辰十八年

乙巳十九年

三藏法師玄奘西域回至西京詔百官具儀仗迎經像 發明(教法東來譯經請法者不可勝紀別有載籍皆不具書此書何嘉法師之願力超于人也)

奘以貞觀二年離唐西逝求佛大乘經論以決羣疑經涉寒暑一十七年備歷艱難險阻誓志不回奉身前邁周覽大小百三十國佛之遺蹟一一躬瞻致敬所獲二乘三藏梵冊總六百五十七部將抵西京具表奏聞時帝在洛陽見表大悅勅西京留守左僕射房玄齡使有司迎待奘聞帝欲問罪遼濵恐稽緩不及乃倍途而進於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都亭驛明日二十八[A9]己丑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承勅遣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慎長安縣令李乾祐並普勅四眾嚴設迎供之具齊集朱其從如雲儀仗周列金花散彩珠珮流音旌幢導前爐薰殿後奉迎新至經像於弘福寺數十里內都人士子內外官僚瞻仰歌詠闐噎道旁有司恐相騰踐各令當處燒香散花無得移動時眾同見天見五色綺雲周圍紛郁至寺而合奘所得舍利一百五十粒金銀栴檀寶像七尊並經論等具供弘福寺奘以二月己亥見帝於儀鸞殿帝迎慰甚厚廣問山川風俗欲奘借征高麗奘謝辭願就少林譯經帝令即就弘福寺翻譯勅玄齡供給所須(詳見本傳)

丙午二十年

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書何嘉信法也)

奘等譯經上表以聞帝親揮翰製序御慶福殿詔奘坐百官侍今弘文舘學士上官儀宣讀序文凡七百八十一字奘表謝帝復報手書

丁未二十一年

戊申二十二年

祖付弘忍衣法

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常生生不生付法[A10]遂以學徒委之祖一日告眾曰吾昔武德中遊廬岳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葢下有白氣橫分五道汝等會否眾皆默然忍曰莫是他後佛法分枝否祖曰

己酉二十三年

高宗(名治在位三十四年)

高宗庚戌永徽元年

辛亥二年

第四世蘄春大醫祖示寂

閏九月四日祖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塔於本山曰圓寂

安隱忍曰汾陽無業禪師曰古德道人得意之後茅茨石室向折脚鐺中煑飯喫過三二十年大忘人世隱跡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豈同我輩貪名愛利如短販人又僧問大珠如何是大涅槃珠云不造生死業是大涅槃如何是生死業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夫涅槃且不可求況餘事耶

佛滅後一千六百年

宗統編年卷之九


校注

[A1] 已【CB】己【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已【CB】己【卍續】
[A4] 刺【CB】剌【卍續】
[A5] 刺【CB】剌【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采【CB】釆【卍續】
[A9] 己【CB】已【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