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七

第二十五世祖

婆舍斯多尊者罽賓國人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妊既誕拳左手後遇師子尊者付法

後帝庚辰景曜三年(魏景元元年)

第二十五世祖婆舍斯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七年)

辛巳四年

祖化伏外道潛隱南天

祖至中印度國王迦勝設禮供養有外道無我尊先為王禮重乃於王前論義冀勝祖自重謂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祖曰孰知勝負彼曰不爭勝負但取其義祖曰汝以何為義彼曰無心為義祖曰汝既無心豈得義乎彼曰我說無心當名非義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彼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彼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名當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伏祖念師子尊者遇難即辭王南邁至南天潛隱山谷王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長曰德勝凶暴而色力充盛次曰不如蜜多和柔而常嬰疾苦王以問祖為陳因果王敬信受有呪術師忌祖置毒食中祖知而食之彼反受毒遂投出家

沙門朱士衡於洛講道行般若經(東震講經之始)

壬午五年

癸未炎興元年(是歲漢亡)

甲申(魏咸熙吳興元)元年

乙酉(魏咸熙二年即晉太始元年吳甘露元年)

沙門曇摩羅奈譯經

沙門曇摩羅奈晉言法護本姓支月支國人歷西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賷梵冊來因居燉煌遂稱竺氏後詣洛陽江左起太始元年迄永嘉二年譯出般若法華等經共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

(都洛陽司馬氏)

武帝(諱炎廢魏主奐為陳留王稱帝為世祖武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三)

武帝丙戌太始二年(吳寶鼎元年)

丁亥三年

佛教來東土二百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吳建衡元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咸甯元年

丙申二年(吳天璽元年)

丁酉三年(吳天紀元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沙門僧會寂(書僧寂始此)

武帝庚子太康元年(是歲吳亡)

辛丑二年

會稽鄮縣舍利塔從地感見 發明(塔寺不書此書以感異也)

并州離石人劉薩訶生畋家戈獵為業得病死甦見一梵僧語曰汝罪重應入地獄吾愍汝無知且放汝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懺罪得消滅醒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悲塞煩惋投告無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鐘聲即遷記其處剡木為剎三日間忽寶塔及舍利從地湧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窗宇四周天全中懸金磬繞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等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見面目手足咸具備焉神力聖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銅塔內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惠帝(諱衷武帝子在位十七年)

惠帝庚戌永熈元年

辛亥元康元年

壬子二年

沙門法炬等譯經

炬等前後譯出樓炭等經共一百四十二卷

癸丑三年

甲寅四年

乙卯五年

丙辰六年

丁巳七年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庚申永康元年

辛酉永甯元年(自永寗之後所在十六國五涼四燕二趙三秦大夏并蜀為十六國雜晉魏間)

壬戌大安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永興元年(漢高祖劉淵元熙元年成都王李雄建興元年)

乙丑二年

丙寅光熈元年(成都晏平元年)

懷帝(諱熾惠帝弟在位六年改元者一仁慈短折曰懷)

懷帝丁卯永嘉元年

戊辰二年(漢永鳳元年)

己巳三年

庚午四年(漢烈宗劉聰光興元年)

沙門佛圖澄自西竺至洛陽(神異不測呪鉢生青蓮華石勒石虎多所感化)

辛未五年(漢嘉平元年成玉衡元年) (是年帝為劉曜所執遷于平陽)

壬申六年(帝遷平陽書六年存正統也)

愍帝(諱業武帝孫在位四年改元者一在國遭憂曰愍)

愍帝癸酉建興元年

石佛像浮海至吳郡迎供通玄寺 發明(佛事雲興塔廣鼎建神踪異蹟不可枚稱昭埀來哲載有典章故不具書此書表異也)

吳郡吳縣松江滬瀆口漁者遙見海中有二人見浮遊水上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牢迎之風濤彌盛駭懼而返有奉佛居士吳縣華里朱膺聞之曰將非大覺之降靈乎乃潔齋共東靈寺尼及信佛者數人至瀆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浮遊二人隨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未展飄然就起便舁還通玄寺看像背銘一名維衛一名迦葉莫測時代而書迹分明以事表聞朝廷勅聽留吳郡供養(今蘇州開元寺石像是)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漢建元元年)

丙子四年(帝降漢西晉亡)

西晉二京建寺一百八十所譯經一十三人共七十三部

東晉

元帝(諱睿姓牛冐司馬氏在位六年始建國都曰元)

元帝丁丑建武元年

戊寅大興元年(漢光初元年)

己卯二年(漢改號趙後趙石勒建元)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永昌元年

明帝(諱紹元帝子在位三年改元者一讚愬不行曰明)

明帝癸未大甯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趙光初八年後趙七年)

祖付不如蜜多正法 示寂

六年前德勝即位惑外道說因詰祖曰師子尊者[A1]已遇罽賓國王難何緣付法祖出師子尊者所付僧伽黎示勝勝命焚之衣出五色光薪盡如故勝乃追悔致禮初勝欲抑尊者不如蜜多往諫因囚之至是立出蜜多蜜多遂求出家祖問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蜜多曰我若出家不為其事祖曰不為何事蜜多曰不為俗事祖曰當為何事蜜多曰當為佛事祖曰王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迹即度出家侍祖六年後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乃付法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不如蜜多受偈[A2]問衣可傳乎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化被十方何假傳衣不如蜜多作禮祖見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建浮圖閟之

成帝(諱衍明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安民立政曰成)

第二十六世祖

不如蜜多尊者姓剎帝利南印度王子

成帝丙戌咸和元年

第二十六世祖不如蜜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三年)

法師西竺惠理至杭州 發明(杭州建剎信法之始故書)

理自西竺來初至杭見一山巖秀麗曰此吾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也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隱洞中舊有白猿遂呼之應聲而出因名其峯為飛來即其地建兩剎曰靈鷲靈隱杭州佛法始此

丁亥二年

祖住世傳法

戊子三年(後趙太和元年)

己丑四年(是年前趙亡)

庚寅五年(後趙建平元年)

辛卯六年

壬辰七年

癸巳八年

甲午九年(趙石弘延熙元年)

乙未咸康元年(趙石虎建武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七年

壬寅八年

廷議沙門敬禮應否尚書令何充等詳議不應致拜

庾氷議僧應致拜王者尚書令何充等奏曰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氷復謂矯形違度抗俗傲禮非所以示名教也充等復奏曰潛操冥修實有裨於王化忘身抱一未嘗見其貢高直以出世之法超出情表歷代明聖不為之制無虧王度氷猶以為不可復下制謂國體憲章尊卑宜陳略其禮敬二之則亂充等三上章執奏曰漢魏逮晉不聞異議尊卑憲度無或暫虧沙門守戒專一不以形骸而慢禮敬國家待以師法出於自然禮儀之外不令致拜是令專一守法也冰議遂寢

康帝(諱岳成帝弟在位二年改元者一溫柔好樂曰康)

康帝癸卯建元元年

甲辰二年

穆帝(諱聃康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布德執義曰穆)

穆帝乙巳永和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佛滅後一千三百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符秦健皇始元年都長安)

乙卯十一年(秦主生壽光元年)

丙辰十二年

丁巳升平元年(秦王符竪永興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三年(秦甘露元年)

庚申四年

辛酉五年

哀帝(諱丕初封瑯琊王在位四年改元者二)

哀帝壬戌隆和元年

癸亥興甯元年

甲子二年

乙丑三年(秦建元元年)

帝奕(即位五年改元者一)

帝奕丙寅太和元年

法師剡沃州山道林支遁寂

遁字道林陳留關氏子或曰河東林慮人聰明秀徹太原王濛陳郡殷融甚雅重之家世事佛蚤悟真乘隱餘杭山沉思卓立涉講肆善標大意而章句或脫略謝安聞而喜之曰此乃九方歅之相馬也王洽殷浩許詢郄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並一代名流皆深塵外之契還吳華山立支山寺今號支硎晚欲入剡時謝安為吳興守貽書曰人生如寄風流得意之事頃為都盡終日慽慽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王羲之時在會稽素聞遁名未之信聞遁還剡詣之歎服不能[A3]請住靈嘉寺俄於沃州小嶺立寺慮眾怠惰著座右銘以勗之晚移石城山又立棲光寺木食㵎飲多所撰述講維摩於山陰許詢為都講名流咸集遁竪一義眾謂詢無以措詢設一難亦謂遁不復能通至竟兩家辨論精晰不窮凡在聽者無不心折哀帝頻遣使徵請出都止東安寺涉三載上書皇帝許還東山資給發遣事事豐厚一時名流並餞送焉時蔡子叔先至近遁而坐謝安後至值蔡暫起謝便移就其處蔡還舉謝席擲地謝不以介意其為時賢所慕如此嘗有遺遁馬者受而養之或問之曰愛其神駿耳後有餉遁曰爾冲霄之物甯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以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於剡春秋五十有三遁善草𨽻臨寂著切悟章落筆而逝 發明(像法東垂以後摩騰入漢以來晉魏之間碩德名流應化如雲難以悉書書其道韻泠然風標可見者數人以槩之若廣尋高踪有列傳可考也)

祥符蔭曰年來春秋之際每登支硎流覽林麓坐放撫馬蹟坡未嘗不追懷高風逸韻於千載之下也嘗與品松道者從北峯瞻禮石塔嵯峨秀出於古松流泉之間制度精緻摩挲久之傳中載窆於餘姚塢此或公之衣鉢塔也明末清初高松汰如中峯蒼雪二法師相次說法於其地二楞堂在焉趙高士凡夫勒支硎㵎中石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可為公千秋寫照而汰蒼二公抑遁潛之流亞歟

丁卯二年

佛教來東土三百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簡文帝(諱昱在位二年)

簡文帝辛未咸安元年

壬申二年

孝武帝(諱曜簡文帝子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癸酉寗康元年

甲戌二年

法師剡𡵙山道潛寂

潛字法深瑯琊王氏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二十四講法華大品聽眾恒滿五百永嘉初避亂渡江中宗元皇及肅宗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規並欽風德尋隱剡山哀帝再詔暫起應之時簡文為相彌敬潛常於簡文座中遇沛國劉嘲之曰道者何以遊朱門潛曰君自覩其朱門我無分於蓬戶潛素懷不樂乃啟還山時支公道林遣使求買𡵙山之側沃州小嶺欲為幽棲之處潛答曰欲來輒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春秋八十九寂於山館烈宗詔曰潛法師理悟虗遠風鑒清貞棄宰相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篤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然遷化用痛於懷可賻錢十萬馳驛送葬孫綽以潛遠大之量似劉伯倫而高深之致劉所不及也(沙門敕葬自潛始)

乙亥三年

丙子太元元年

栴檀佛像到長安

丁丑二年(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王晞出家答楊氏苕華書(書何訓俗也)

晞東莞名家子天姿秀發事親以孝聞年十六聘同郡楊德慎女字苕華姿容絕代墳籍淹通比玉臨風鄉鄰馨羨將欲成禮晞忽感念世相無常捨俗出家更名僧度苕華聞之乃貽度書謂髮膚不可傷毀宗祀不可頓廢何不顧世名教顯自襟期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烋祖考之靈近慰人神之願并贈詩五章其一曰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榮華豈不茂日夕就彫朽川上有餘味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曜首安事自剪削躭空以害有不道妄區區但令君恤後晞答書曰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萬事親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濟三界髮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遠未能兼被以此為愧然積簣成山亦冀從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般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饍鏗鏘之聲煒曄之色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異有若其面卿之不樂道猶我之不慕俗矣長當與卿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歲聿云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以日損為志處世者當以及時為務卿年德並茂願勿以道人為念而坐失盛年也又報詩五章其一曰機運無停住倐忽歲時過巨石會當竭芥子豈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聞榮啟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煖身誰論飾綺羅今世雖云樂當奈後生何罪福良由己甯云遑恤他苕華得書感悟亦畢身矢志學道晞專精佛法不知所終

祥符蔭曰世人狃於習俗狎於宴私貪營室家暫時之歡忘生死長夜之苦觀晞公此書亦可以少知梗槩矣出世大人法喜以為妻禪悅以為樂視世之沾沾聲色者不啻天人之視蟻慕羶蠅趨穢也故書以風世焉

孝武帝辛巳六年

帝初奉佛法建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居之 發明(奉佛立寺不書此書以帝能尊道而不知所以尊也)

祥符蔭曰帝王事佛當推大道以廣仁風體一心而周萬事區區崇奉莊嚴此有為功德梁武之所以見絕於達摩氏也又況建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居之乎帝固不知佛法之大端而當時無僧能以第一義示之者此達摩氏西來之所以不容[A4]己也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秦建元十九年)

秦遣符丕攻晉襄陽釋道安入秦 發明(國事不書此書以釋道安故也)

祥符蔭曰沙門之法固以弘化為務然須風規絕俗與世相忘道安雖能弘法化傾動時流乃至世主勞師勤民啟端鼓釁亦可謂不善養晦之機而於法華四安樂行曾亦未之深思也[A5]

釋道安姓衛常山扶柳人世業儒性聰而貌寢年十二出家馳役於田啟師求受經師與經可五千言賷入田執勞如常因息就覽暮歸更求受他經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耶答曰[A6]已闇誦師雖異之而未信復與經減一萬言賷還如初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驚嗟而敬異之遣遊學至鄴師佛圖澄與語嗟歎眾以其形輕怪之澄曰此人遠識非爾儔也澄講安每覆述眾難鋒起挫銳解紛一眾折伏為之語曰漆道人驚四鄰避石氏亂渡河登陸渾山棲隱俄慕容俊逼陸渾遂南投襄陽宣通佛法四方學士競往師之時習鑿齒以才自負藉安高名先書通好及是聞安至造之稱四海習鑿齒安應之曰彌天釋道安鑿齒與謝安書云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無變化技術可以惑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羣心之參差而肅肅洋洋自相尊敬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之其為時賢所重類如此晉孝武皇帝承風欽德遣使通問詔曰安法師居道訓俗豈直規濟當今方乃陶津來世俸給一同王公時符堅素聞安名每欲致之遣符丕攻襄陽獲之謂僕射權翼曰朕以數十萬之師臨襄陽唯得一人半謂安一人習鑿齒半人也既至長安大弘法化初沙門各依師姓安以為宜以釋命氏後見阿含四河入海之言遂為定式安外涉羣書善文辭長安中衣冠子弟多依師之著僧尼軌範佛法憲章等天下則之

甲申九年(姚萇自稱秦王是為後王)

乙酉十年(秦王丕大安元年)

丙戌十一年(秦王登大初元年)

丁亥十二年

法師江東瓦官寺竺法汰寂

汰東莞人與道安同學才辯不逮而儀範過之與安分化南北沿江東下時桓溫鎮荊州遣使迎供至都止瓦官寺太宗簡文皇帝深相敬重王侯公卿莫不信向講席之下名士如堵黑白填門領軍王洽東亭王珣太傅謝安尤加欽敬春秋六十有八訃聞烈宗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澤流後裔奄爾喪逝痛貫於懷可賻錢十萬曇壹慧遠皆從學於汰

戊子太元十三年

祖至東印度度梵志 付般若多羅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東印度其王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祖至王問曰師來何為曰將度眾生曰以何法度曰各以其類度之梵志即化一大山於祖頂上勢且下壓祖指之山遽移在彼眾頂上復以手按地地動五百外道皆不能立梵志怖懼懺禮祖復按地地靜指山山滅王異日大治齋集諸外道懇祖預會祖初不欲行而知所會地將陷乃往王曰師肯來耶祖曰吾非應供來救死耳此地[A7]已為龍窟須臾當下陷王恐與其眾如高原反顧其地[A8]已淵然成湫矣王益敬信祖為演法且曰王國有聖人當繼我法先是東印有婆羅門子年二十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人遂名曰瓔珞童子丐行閭里有問汝行何急即曰汝行何緩問何姓即曰與汝同姓人莫測之一日王與祖同車而出瓔珞稽首於前祖曰汝憶往事否珞曰我念往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演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葢契昔因祖顧王曰此大勢至菩薩也繼後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九年却返此方即以昔因故名為般若多羅付法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付法[A9]即辭王曰化緣[A10]已終將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無忘外護即還本座見形如日少頃復呈十八變出三昧火自焚雨金色舍利王以金塔閟之

第二十七世祖

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

己丑太元十四年

第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尊者嗣宗統(六十九年)

法師道安寂

正月二十七日有一異僧出入安室手指西北即時雲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龐眉尊者降安出所製似之尊者欽歎以為盡契佛心仍許以密助弘通安識其為賓頭盧因設日供門弟子通其業者數十人有法遇者傳教長沙徒眾數百中有一人私飲遇縱而不舉安廉知之即封荊以寄遇抱荊泣曰董眾無狀遠遺師憂於是俯伏受譴安左臂有一肉串隆起如印捋可上下而不出腕時號印手菩薩

祥符蔭曰弘願度生之士非上生內院親覲慈氏即往生安養棲神蓮胎者葢覲慈氏則當來輔贊躬承化儀而西方位登不退再來娑婆克從本願也其他奉剎奉塵雖各密行難思然兜率西方二途實當前道岸之捷徑安遠二公開方便涅槃門於直指禪宗未來之日可謂善治般若舟航之先導者矣

庚寅十五年

祖住世傳法

祖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師獨為何不轉祖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法師慧遠結念佛蓮社

遠雁門樓煩賈氏子幼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師事道安法師豁然而悟曰儒氏九流皆糠粃也與弟慧持投簪受業以大法為己任安公歎曰使道流東震其在遠乎屆潯陽見廬峯清勝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繼就法師慧永之招居西林[A11]刺史桓伊尋搆東林禪苑延居之背負香爐傍臨瀑布泉壑清幽遊者神肅感阿育王像自寒溪寺移至時晉室式微天下奇才絕俗之士多隱居不仕彭城劉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並依之遠勵眾精修淨業共結蓮社一心念佛刻志安養程之著發願文王喬之等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

祥符蔭曰東林淨業普攝三根蓮漏芳聲於今振響是葢表裏禪宗廣敷法化者也然念非口誦佛豈持名念即佛而自性彌陀不隔西方佛即念而唯心淨土非從外覓其於禪也又豈有阡陌之分水乳之別乎況慈願深重不可思議今之粔籹兒童井臼婦女一稱南無皆決定當來成佛蓮胎可期世之浪擲時光妄營黑業茫茫苦海臨溺思援者其速於念佛一門作救急上䇿哉

辛卯十六年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栴檀佛像至江南

甲午十九年(秦符崇延初元年崇為涼滅後秦姚興皇初元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後魏皇始元年)

安帝(諱德孝武帝子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三)

安帝丁酉隆安元年

戊戌二年(魏天興元年)

己亥三年(秦弘始元年)

庚子四年

律僧曇翼感阿育王所造聖像見於長沙寺

沙門曇翼事道安以律行見稱令分化江楚締構長沙寺取材巴陵君山感山靈見夢丹誠祈請感舍利降於金瓶頂誓之間[A12]采五色照滿一室寺成歎曰寺立僧集而聖像未嚴昔阿育王所造容儀神瑞皆多布在諸方何其無感不能招致乃專精懇惻請求誠應忽有一像見於城北光相衝天時白馬寺僧先往迎接不能令動翼乃往禮請捧接飄然而起迎歸長沙寺見像光上有梵字曰阿育王造

祥符蔭曰精誠所感無有不通況大慈弘應神瑞無方者乎此之像見實以翼之願力而然校之石像浮海時節因緣異矣書之以示世之崇願行者

辛丑五年(秦弘始三年)

鳩摩羅什至秦長安譯經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國人以後秦弘始三年入長安共譯經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

壬寅元興元年

癸卯二年

法師東林慧遠著沙門不禮王者論

太尉桓玄軍經廬山要遠出虎溪遠稱疾玄自入山見之退謂人曰實乃生所未見俄而玄欲沙汰眾僧教僚屬曰沙門有能伸述經誥暢說義理或禁行循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皆罷道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遠與玄書曰佛教陵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慨惋盈懷常恐運出非意淪胥將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此命既行必二理斯得然後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懷真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三寶復隆矣因廣玄條制玄從之昔成帝幼冲庾氷輔政以為沙門應禮王者尚書令何充等奏不應敬禮官議悉同充等門下承氷旨為駁同異紛然竟莫能定玄欲申前議乃與遠書令述所以不敬意遠答書謂沙門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法不應致敬王者玄意遂寢及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測諸道人勿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謂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迹同方內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出家者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遁世則宜高尚其迹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玄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近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A13]已恊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云云

沙門竺法曠寂

曠下邳臯氏子事後母以孝聞躬耕力養喪闋出家事沙門曇印為師印有道行曠竭誠事之印嘗疾篤曠七日夜至誠禮禱至第七日忽五色光發棖印體所苦頓愈止於潛青山石室棲風立操卓爾不遷謝安為吳興守步訪展敬坐林樾間烹泉論道移日謝灑然歎服簡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遠詔問起居并諮以妖星曠答詔曰昔齊景修福妖星移次陛下唯當勤德政以塞天譴有頃災滅興甯中東遊禹穴若耶郄超謝慶緒並結塵外之交時方疫疾曠以慈善願力遊行村里所至疾除百姓德之沙門道鄰造無量壽佛殿伐木值旱不能運材曠呪之水發溪漲孝武皇帝欽風詔至京事以師禮止於長干寺遂寂散騎常侍顧愷之為傳讚 發明(神僧異蹟載傳記者多不勝書書曠德行昭然以為世則)

甲辰三年(魏天錫元年)

乙巳義熈元年

沙門法顯還自天竺

顯以安帝隆安三年發長安遊歷天竺遠尋靈跡求晉所無經律經涉諸國學梵書語抄寫僧祇尼戒本阿毗曇心論等共二十四卷以是年泛海達於揚都居道場寺譯經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魏永興元年秦弘始十一年)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寂於長安

什神情鑒徹篤性仁厚應機領會鮮有其匹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等皆從什學姚主以伎女十人侍之寂後火焚舌根不壞

祥符蔭曰佛教東來大法草昧沙門自西竺至者多以神迹顯化啟信羣機譯經詮法者尚華梵隔礙未盡其美迨什廣宣法義二乘教典始洽淵源什之功大矣特以宿障之累未罄所蘊惜哉

秦以道䂮為僧正資侍中(立僧統眾始于此) 發明(立僧制眾始于秦為僧受秩始于䂮故書法如此)

時關中出家者眾頗多愆濫秦主患之乃以道戒律精嚴遂置僧正為之資侍中給侍吏

祥符蔭曰僧置統制非法也梵網經曰凡國王大臣好心受佛戒者勿作是統官制眾安籍記僧破壞三寶之罪葢僧學出世法自有佛法戒律治之佛法戒律自有其宗師主之國王大臣但加意護持宗師而佛法自治必假王法資秩是以世間法加於出世間法倒置甚矣秦主固一時權宜而道遂安受侍中之秩致使後來碩德高流多加卿寺之銜末法比邱悉行膜拜稱臣之禮作俑之罪其難以懺哉百丈大智祖定清規只立法堂而不立佛殿表當代主法為尊其尊法重僧為何如也凡主法與為僧者其當知所以自尊自重而毋為獅蟲自食可也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魏神瑞元年)

法師慧永往生淨土 發明(往生淨土者多難悉書書一二以槩其餘)

永住西林三十年絕志塵囂一心安養鎮南將軍何無忌至虎溪慧遠從徒數百人高言華論舉止可觀而永衲衣半脛荷錫持鉢松下飄然而來神氣自若無忌歎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公也義熈十年示微疾忽斂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眾咸驚問永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乃歇

乙卯十一年

丙辰十二年(秦永和元年魏太常元年)

法師廬山東林慧遠示生淨土

遠住廬山三十年影不出山尅志西方三覩聖相沉厚不言七月晦夕於般若臺前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妙法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前揖遠曰師志在先何來遲耶遠乃謂弟子曰吾始居此三覩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至八月六日乃端坐入寂壽八十四從遠遊者僧濟道敬曇順皆先後生淨土遠神韻嚴肅凡接近者莫不斂慄懷才負氣者每欲發問輒心悸汗流至竟不敢出一語其伏物葢眾如此羅什入關遣書通好什答書以護法菩薩勗之秦主姚興欽仰德風致書道殷勤請作大智度論序安帝自江陵旋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迎遠稱疾帝遣使勞問遠致書帝復詔答謝靈運負才傲俗一見肅然心服所著文集十卷行世

祥符蔭曰淨土之教肇自遠公續其芳者永明壽禪師而後雲棲宏大師實纘東林之緒一時士夫信向不減宗劉之儔公與持公稱難兄弟而公高風碩德遠近尊信上下感孚葢道德精嚴內外無間者也當時陶元亮實預其會聞鐘攢眉此正其曠達處至沽酒延之決無是事後世往往以之藉口故削而不書

丁巳十三年(是歲姚秦亡)

戊午十四年

恭帝(諱德文在位二年改元者一)

恭帝己未元熈元年

庚申二年(宋永初元年) (晉亡)

東晉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譯經二十七人共二百六十三部

(姓劉氏都建康)

武帝(諱裕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武帝辛酉永初二年

壬戌三年

少帝(諱義符在位一年)

少帝癸亥景平元年(魏主燾始光元年)

文帝(諱義隆在位三十年改元者一)

文帝甲子元嘉元年

三藏法師求那䟦摩譯出沙彌威儀經律分異記七部合三十八卷(戒法至此始備)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道人杯渡寂

渡神化莫測嘗浮大杯以渡故呼杯渡跣足荷一蘆圌遊吳擲圌於地盡力移之不能動有窺見四小兒者坐圌中眉目如四天王見網師從乞魚網師怒不與渡乃拾兩小石投水中俄有兩牛鬬觸其網碎不復見牛吳人朱靈期自高麗還阻風至一洲見一寶寺拜其僧乞速還鄉其僧問曰識杯渡道人否曰識之其僧取北壁一囊一錫及鉢并書著函中曰寄杯渡并授青竹杖令置舫前三日便至石頭渡忽至開書大笑取鉢擲空復接曰不見此鉢四千年矣遂作一鉢歌廣陵村舍有李姓者事之甚謹一日忽索袈裟李辦未至渡曰暫出至暮不歸合境聞有異香跡之見渡敷一敗袈裟於地晏然而寂頭前脚後皆生蓮花鮮香逼人數日後有人從北來云見渡負蘆圌行向彭城彭城有貧家延麥飯渡甘之如飴 發明(杯渡葢應化聖賢也本無生死何以書寂書寂聊示化迹也如渡者多難以悉書書一二以存密化之顯著者)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魏神䴥元年) (魏境十月十三日昏星見竟日)

[A14]己巳六年

庚午七年

辛未八年

壬申九年

癸酉十年(魏延和元年)

甲戌十一年

法師竺道生寂於廬山法座

生鉅鹿人姓魏家世仕族穎悟異常事汰公為師解義奇拔志學之年便登講席宿學名流莫敢抗其詞辯入廬山幽棲七年鑽仰大法不憚勤苦與叡嚴二公同遊長安從什公受業還都止青園寺太祖文皇深加歎重常設會帝親同眾僧午飯咸疑日向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鉢便食一眾從之歎其樞機得衷王弘范泰顏延之並從問道生剖析經旨得意忘筌守文之徒多相與競時涅槃經先至京都止六卷生覧其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眾未能信譏擯之切生於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見身即招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獅子座拂衣遊吳登虎邱山旬日之中學徒尋返廬山後涅槃大本至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生所說合生乃陞法座講說經旨神色開朗德音駿發聽者莫不悅悟法席將畢忽見麈尾飄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寂顏色不異宛似入定葬廬山之阜

祥符蔭曰世傳生公入虎邱聚石講法頑石為之點頭今點頭石在焉而本傳不載同時有肇叡二公皆講筵義虎姚興稱叡公乃四海之標領非獨鄴衛之松柏肇公著般若無知論遠公撫几稱歎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般若無名論皆妙達真宗詞義圓徹什公之門一時蔚盛可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

乙亥十二年(魏太延元年)

丙子十三年

丁丑十四年

戊寅十五年

己卯十六年

庚辰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十八年

壬午十九年

癸未二十年

甲申二十一年

乙酉二十二年

丙戌二十三年(魏太平真君七年)

魏主燾謬信崔浩毀像法沙門惠始杖錫至魏庭

發明(像法之興廢者迹也無關宗統曷為書此書之以埀戒後世也)

燾先奉佛因崔浩與道士宼謙之善謀傾佛法時太子晃被讒見疑晃事沙門玄高為師令太子懇誠懺罪崔宼遂𧮂太子并及高收高縊殺之後燾偶入僧寺見有兵器燾怒誅寺僧浩因進說盡殺沙門焚經毀像宼謙之不從苦與浩爭曰卿從今受戮滅門矣沙門惠始甚有神異跣行泥塗初不污足而色鮮白世號白足在山入定知燾毀法乃杖錫宮門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於面云欲入見屢依軍法斬而不傷遂至殿庭燾大怒自以所佩劍斬之體無餘異取北園虎投之虎皆潛伏不敢視燾方禮悔迎上殿頂禮悔愆始為說法明辨因果燾大生愧懼遂感癘疾通身發瘡痛苦難忍崔宼二人次發惡疾崔後滅族

祥符蔭曰佛法之在人心如月之於水然水清月見水濁月隱人心無妄佛法全彰人心不明佛法不顯非佛法有隱顯之殊由人心有明暗之別也水雖有清濁澄空之朗月何虧人自造孽殃其於佛法也何損況以法眼觀之順逆無非佛事興廢總屬空花茫茫生死苦趣中不知何因而得報為人又不知何因而得為國王為大臣乃不究明真心扶植正道一念謬信造孽無端亦可悲矣故書之以示儆焉

丁亥二十四年

戊子二十五年

己丑二十六年

庚寅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六月魏崔浩伏誅滅族

辛卯二十八年

佛滅後一千四百年

壬辰二十九年 魏主燾為中常侍宗愛所弒

癸巳三十年(魏興安二年)

魏主成帝濬佛隆奉佛法

孝武帝(諱駿文帝子在位十一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甲午孝建元年(魏興光元年)

乙未二年(魏太安元年)

丙申三年

丁酉大明元年

祖付菩提達摩正法眼藏 示寂

祖至南印度先是彼王名香至尊重供餘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月淨功德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菩提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A15]即知是珠既知自珠即名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見眾生有道心寶亦然祖歎其辯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於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器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菩提多羅獨於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遂依祖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祖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晃曜又踴身虗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大眾建塔收供

祥符蔭曰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歷觀諸祖未承大法之前種種示見知見不一一經法化如空水相融初無剩迹傳佛密印以紹真宗授受得人能事告畢師資相待間不容髮時節因緣固有自在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虗行

宗統編年卷之七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刺【CB】剌【卍續】
[A12] 采【CB】釆【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己【CB】已【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