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No. 1600-A 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恭惟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貫古今睿智亶聰謨訓蔚虞周之盛皇猷允塞文章煥羲禹之隆兩儀之內無物不仰賴生成三教之中無人不欽承化育洋洋光輝盛大之日蕩蕩名教興揚之時(臣僧)藪澤蜎微山林樗廢幼習鄒魯既識字以無多長慕禪宗復究心而未盡百凡荒昧俯仰愧慚祇於世道人心每切攸同之念時乎宗傳慧脉實深從上之思不揣顓愚輒相探考會儒釋之淵源參聖賢之壺域仿史例以編年垂宗統於後世燃松滴露既兀兀以成書持鉢沿門遂孜孜而付梓茲葢伏遇皇帝陛下聖化熏陶仁風漸被裁成無外統中天調御之君師纖鉅不遺現盛世慈祥之佛祖筆削心承願就至尊之袞鉞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A1]但瞻九重萬里末由蒲伏以謁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謦欬而親函丈不避狂妄之誅徑申冒昧之請茲因法叔玉泉和尚入覲之次謹陳皇清一統萬年頌一章敬申草野傾向化日之葵忱併所纂宗統編年一部懇求法叔代呈御前伏乞陛下萬幾之暇俯賜電覽倘蒙日月光燭幽微不責謬略之愆疵大施蕩平之教訓寵錫冠序敕許頒行庶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聖誨皇皇寶鴻章於法苑(臣僧)誓將泉壑餘生炳香額手而祝無疆更矢剎塵微願瀝膽捐軀以圖上報(臣僧)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不勝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奏

康熈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No. 1600-B 宗統編年序

經明道之書也史記事之書也經通則人心之義理斯見史達則古今之得失有徵合而兼之者其唯春秋乎孔子當周室衰微乾綱解紐之際慨然以斯文為[A2]己任就魯史而寓王法敘倫敦典褒德貶罪而善以勸惡以懲其志存乎經世一筆一削功等於抑洪水驅猛獸而其大意則主乎正人心術此春秋之經兼史而為聖賢傳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貫之大要不出忠恕能盡[A3]己之心[A4]己之心以及人而大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貫之旨吾夫子實於洙泗杏壇一花拈出而西方聖人之教吾夫子亦未甞不先逗其機也列子述商太宰問聖於孔子孔子以博學多識自居而不居於聖於三王五帝以任仁義智勇稱之而弗知其聖及宰駭問乃動容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以今觀之西方聖人之教吾夫子葢甞先逗其機也天地民物之間古今升降之際必有厥終厥始而究極指歸世教存而不論葢人道參天位地而不可語於範圍之外者也然朝聞夕可之言夫子深切歎之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如子貢者尚且歎為不可得聞則今之凡得聞於吾夫子者皆夫子之文章而[A5]已矣嗚呼世愈後道愈微而一貫之旨幾何其不悖謬也西方聖人之教該攝恒沙詳周法界慈雲旦聚廣被無方慧日晨躋光明亘遠蓮河葱嶺曷勝象負之書鹿苑竹林未罄龍藏之典自祖衣東被繼佛履西遊溯淵源之人豈無紀載之傳然而各述宗風譜系或淆近遠並垂語錄流行莫識後先所以學海波瀾遊之者罔臻閫奧宗門關鍵探之者罕辨脩途自非心源泉湧智辯雲飛何以尚論千秋提衡兩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齊龍樹才擬馬鳴髫髦遊刃於儒門肯綮奏刀於法苑神應不窮辨濟鹿馳羊之小學智通無累按雞園猿沼之真燈發廣大心示真實語拈微妙理開方便門會佛祖以成書作吾宗之信史續慧燈於迦葉以火傳薪結法集於阿難持瓶瀉水因時記事貫一部十七史之菁華紀月編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筆削信矣法門龍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聞未聞者忽省雷音之旨化均百億俾見未見者欣瞻滿月之文具葉翻風甘露彌於識種寶華注雨慧水溢於身田闡教脂那接引之方無量疏源身毒利濟之益靡涯豈特從上諸方鵞王標其髓液將使九流百氏列派盡以朝宗儒釋不背而相資理事各適以為用人心既正大道自明其與六經諸史互相表章當來之金篦末法之寶炬也恭惟今上皇帝陛下聖學天縱亶作君師皇極懋昭彰同文於千古宸猷允塞垂至化於萬年金輿玉軸一統輯告成之書華袞威鈇羣賢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輝盛大之日濟濟乎名教興隆之時而宗統編年際斯成就文章黼黻於以藻飾太平心法宗風將來綿亘治運寧唯紙皮筆骨藏名山而俟後起行見刻木鑄金布國門而質大方矣不避衰悰歡喜敬序皈依三寶弟子七十八老人許之漸法名濟霈頓首謹譔

No. 1600-C 序

癸亥五月渡湖訪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雲舊室時公有編修僧史之願即事漫成二詩其一曰破浪乘風得得來湖山高臥許追陪曠懷欲發古人秘薄俗每令中念鼓吹詞壇嗟末學棟梁法苑望奇材他年僧史編成後先寄須教老眼開其二曰歎息吾衰入夢鄉唯餘蝴蝶滿匡牀孤燈綿歷歲月古千偈瀾翻齒頰香石上苔紋留馬蹟天邊星彩射龍光禪流波靡今尤甚猶幸僧中有此郎葢志喜也[A6]己巳夏公手扎函宗統編年來蓮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誠千古闕典亦千古盛事佛祖紀綱宗師血脉藉以永傳其有功於法苑豈啻一縷千鈞第草草勞人何能發揚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尚數年心血幾為枯瘁不惜身命然大法炬為最後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贊歎申明昭告天下後世夫著述難事也而況於持論宗門持論宗門不易也而況於編定宗統繫之歲年斯誠難之又難矣無徹見今古之明眼無大公無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達識亦何能洞闡精微張皇要眇使單傳直指之道彰明較著於目前佛祖宗師之機輝煌歷落於後日而且會儒釋之淵源明聖凡之極致提一心宗統攝百氏寶網帝珠燦交光之涉入香河獅乳拈一味以密融不綦難中之難歟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者況乎時風澆薄知見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見者往往有之今編年擴大同之道域撤一貫之籓籬哲人奧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風聞斯興起大書特筆不遺提挈宣明條目綱領具見隱微嚴謹唯和尚之才之識足以激揚鏗鏘而眼明心公無絲毫隔礙故取二千餘年佛心祖髓向筆尖上流注真常作未來金鏡雖程嬰杵臼之用心不是過也讀是編者循年核實舉法知時千秋文獻足徵一會靈山未散從此人登般若之航家達菩提之路矣先師退翁老人甞有是志而未遑寶雲月兄和尚甞欲成法苑春秋及僧寶翼徵等書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著宗猷舉其所甚難者而易為之成昭代蔚然之鉅典展從上未敷之鴻緒青以衰颯頹光猶幸躬逢其盛甯不亟為前後千古稱慶乎在昔有宋哲后尊尚祖道吳中道原禪師輯傳燈錄上之詔詞臣楊億等討論頒入大藏鐔津契嵩禪師著傳法正宗記獻之闕下宰相韓琦翰林歐陽修諸公鄭重歎美亦詔入大藏

今上聖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將見此書上達宸聰石渠天祿之間當有補袞調羹扶起正法輪者則茲編流通黼黻太平助揚盛化又不止法苑增華緇門藉重[A7]已也

皇清康熈二十九年歲次庚午春二月穀旦華山沙 門晚青槃譚譔

宗統編年目錄

卷之一  佛紀(上) 釋迦牟尼佛卷之二  佛紀(下) 釋迦牟尼佛卷之三  祖紀(西天祖師) 一祖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脩尊者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卷之四 七祖婆須密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䭾密多尊者 十祖脇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卷之六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卷之八  祖紀(東土祖師)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達磨祖師卷之九 第二世鄴都可祖師 第三世羅浮燦祖師 第四世蘄春信祖師卷之十 第五世東山忍祖師 第六世曹溪能祖師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嶽讓祖師 第七世青原思祖師 第八世江西一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師卷之十三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第十世雲巖晟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卷之十四  五宗紀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A8]洞曹)(价寂)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師卷之十五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卷之十六 臨濟宗第二世興化獎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卷之十七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顒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卷之十八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顒祖師 臨濟宗第四世風穴沼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曹洞宗第四世鳳棲志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 法眼開宗第一世清涼益祖師卷之十九 臨濟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師 臨濟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卷之二十 臨濟宗第七世石霜圓祖師 臨濟宗第八世楊岐會祖師 臨濟宗第九世白雲端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卷之二十一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卷之二十二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卷之二十三 臨濟宗第十一世昭覺勤祖師 臨濟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湻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卷之二十四 臨濟宗第十三世歸宗華祖師 臨濟宗第十四世華藏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師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竇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淨祖師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門覺祖師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師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寶祖師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體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巖滿祖師卷之二十五 臨濟宗第十五世臥龍先祖師 臨濟宗第十六世徑山範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巖滿祖師 曹洞宗第十九世萬松秀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卷之二十六 臨濟宗第十七世仰山欽祖師 臨濟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卷之二十七 臨濟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世聖壽長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嚴才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卷之二十八 臨濟宗第二十一世萬峰蔚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二世聖恩持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三世東明旵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師卷之二十九 臨濟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七世龍泉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國從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載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卷之三十 臨濟宗第二十八世圓通寶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九世禹門傳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卷之三十一 諸方略紀(上)卷之三十二 諸方略紀(下)

宗統編年目錄(終)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 釋迦文佛
  • (西竺)初祖迦葉
  • 二祖阿難
  • 三祖商那和修
  • 四祖優波毱多
  • 五祖提多迦
  • 六祖彌遮迦
  • 七祖婆須蜜
  • 八祖佛陀難提
  • 九祖伏䭾蜜多
  • 十祖脇尊者
  • 十一祖富那夜奢
  • 十二祖馬鳴
  • 十三祖迦毗摩羅
  • 十四祖龍樹
  • 十五祖迦那提婆
  • 十六祖羅睺羅多
  • 十七祖僧伽難提
  • 十八祖伽耶舍多
  • 十九祖鳩摩羅多
  • 二十祖闍夜多
  •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 二十二祖摩拏羅
  • 二十三祖勒那
  •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
  •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祖菩提達磨
  • (東震)二祖鄴都可
  • 三祖羅浮燦
  • 四祖蘄春信
  • 五祖東山忍
  • 六祖曹溪能
  • 七祖(南岳讓 青原思)
  • 八祖(馬祖一 石頭遷)
  • 九祖(百丈海 藥山儼)
  • 十祖(雲嵒晟 黃檗運 首建溈仰宗溈山祐)
  • (單傳十一開宗第一)(洞山价 臨濟玄 仰山寂)
  • 二祖(曹山寂 興化獎 雲居膺)
  • 三祖(南院顒 同安丕)
  • 四祖(風穴沼 鳳棲志)
  • (單傳十三開宗一世雲門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觀)
  • 六祖(汾州昭 太陽玄)
  • (單傳十五開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圓 投子青)
  • 八祖(楊岐會 芙蓉楷)
  • 九祖(白雲端 丹霞淳)
  • 十祖(五祖演 長蘆了)
  • 十一祖(昭覺勤 天童珏)
  • 十二祖(虎丘隆 雪竇鑑)
  • 十三祖(歸宗華 天童淨)
  • 十四祖(華藏傑 鹿門覺)
  • 十五祖(臥龍先 普照辨)
  • 十六祖(徑山範 大明寶)
  • 十七祖(仰山欽 王山體)
  • 十八祖(高峰妙 雪嵒滿)
  • 十九祖(中峰本 萬松秀)
  • 二十祖(聖壽長 雪庭裕)
  • 二十一祖(萬峰蔚 少室泰)
  • 二十二祖(聖恩持 寶印遇)
  • 二十三祖(東明旵 香嚴才)
  • 二十四祖(翼善慈 萬安嚴)
  •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 二十七祖(龍泉聰 定國從)
  • 二十八祖(圓通寶 嵩少載)
  • 二十九祖(禹門傳 宗鏡書)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宗統編年凡例

  • [A9]大道之統歸於正宗正宗之傳統乎大道故曰宗統
  • [A10]佛法宗旨隨機設化編年紀事據實徵時其間紀一本紫陽綱目他如五經孔子家語諸子通鑑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唐鑑新舊唐書五代史十九史諸史詳節讀史管見續通鑑皇明通紀諸書法門文字如釋迦譜古今佛道論衡弘明廣集大唐內典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開元釋教錄大唐高僧傳內法傳宋高僧傳歷代三寶記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佛祖統記佛祖歷代通載佛祖綱目聖胄集五燈會元指月錄總傳燈錄諸家語錄及甄正辨偽等錄(皆詳論道教中事者)皆詳考合訂不敢一字私涉臆見
  • [A11]是編單紀宗統凡正傳宗統者大書其嗣統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書其間參佐宗化年月有徵者倣先經終義之例書出處顛末於其寂之年以彰輔化諸方拈頌論議因時闡明宗旨切要者書之否則不書
  • [A12]全提密證不涉語言大道真宗豈存功蹟然有係於法化有關乎宗統者皆大書焉講律並書儒道兼攝昭宗統無外也國政時事有關宗統須參考者亦附書之非關宗統者雖彪炳史傳皆不具書
  • [A13]凡正傳宗統者書某宗第幾世某處祖示寂而不書名有諡加諡非正傳宗統者講書法師律書律師禪則方書禪師不敢濫也書寂書名有諡加諡應化聖賢難以格定者不在此例來往參承或稱禪師或單書名者皆有深意微義具存非輕率也有隱而須發者夾註發明之
  • [A14]文獻俱關地異時遠無從稽定者曰闕文文獻並徵因時因事不能無礙未敢據定者曰闕疑自昔互有異同至今確實考證者曰考定諸子百家別集中參合可證者曰別證文闕獻徵據實准定以俟後稽者曰存考
  • [A15]迦文開宗垂統為佛紀迦葉以至黃檗雲巖諸祖紹統傳宗為祖紀五宗而後承宗繼統為宗紀臨濟禹門曹洞宗鏡兩祖之下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統未敢遂定諸方之出處大略隨年編至今康熈[A16]己巳為諸方略紀以俟後來補定
  • [A17]法門廣大知見淺近茲編聊為草創擁簪豈能遂稱成書蒐討未周當從補入大綱細目不全不合者仰祈大方宗匠垂教刪定以永真傳

皇清康熈二十八年歲次[A18]己巳佛誕日臨濟三十四世後學新安沙門釋紀蔭槃譚 謹述於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No. 1600-D 宗統編年總論

祥符紀蔭曰葢聞聖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誠正施之修齊治平盡性踐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庶物建極乘乾一人有道萬國咸甯唐虞之化於變時雍夏商之間政刑並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人心壞亂篤生孔孟明道德以敘行仁義而正風俗漢唐以降教化不興法度是守漸騖於外失其本心又以諸家龐雜大道支離程朱出而闡明約束之聖學雖顯然以為章句致身之塗鮮見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將喪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語大莫載六合之外豈可存而不論語小莫破聖人豈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渾沌先是何狀九州之際溟渤終於何底滄桑見見生死歷然將來世數何終人物何止藉曰方圓一氣一氣之始何以彌綸太極兩儀無極之初是何境象性本於天而天之所以為天則曰無聲無臭至矣得之有命而命之所以為命則曰莫之致而致焉是豈原始要終聖賢有所未盡抑亦察倫明物變化示於幾微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參贊位育終日乾乾大人之所以為大人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各從其類可與知能民物之所以為民物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達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極致性命之本源達大道之體而無殊盡一心之量而不變者非智超劫外行徧寰中其孰能與於斯乎惟法王之出三界也洞徹一心了明萬有真心本性一切圓融天人由行業以分途善惡從真妄而異趣心有真妄善惡而性則純真至善真善之名亦無以加焉唯心有真妄善惡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聖焉謂佛與菩薩緣覺聲聞是也迷心之真而善惡雜糅者有六凡焉謂人鬼神三道地獄餓鬼畜生三塗是也人可不言天則匪一居須彌山治四部洲為四天王天居人間頂超日月明為忉利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釋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離地居上之於虗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類名𦦨摩天上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壞三灾不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未離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眾梵輔大梵天)名初禪天上之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名二禪天上之有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名三禪天上之復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名四禪天其間復有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1]見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以上諸天未離形色通名色界上之復有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如是等天無業果色名無色界天之次復攝十種仙一地行仙二飛行仙三遊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絕行仙仙之與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而戀長生處海山島天則福德化生自在無礙上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隨業妄報不值佛化沉溺長途者也鬼神多門各以業報受生其中因為善而夾雜妄緣正直聰明之士忠孝節義之流未證真常皆為業苦復有修羅四趣所攝(謂天畜)因多嗔業致感斯倫三塗則隨三業(貪嗔癡)輕重以受報杳杳昏衢誰從拯救匪佛垂慈少能脫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趨多報天之與人以福德殊非真謂蒼蒼茫茫高而無極不識不知也聲聞因修四諦(苦道)見道緣覺謂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等)證道此二聖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薩則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廣度眾生名為大乘圓滿行解具證三身(法報化)盡妙覺性成無上道斯名為佛佛者覺也先知先覺徧滿十方非一非異不可思議釋迦文佛則此娑婆之化身也通一化土總攝世界則三千大千通一壽量點盡塵墨尚無窮無盡閻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適因減劫之時(此界為南閻浮洲佛世壽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也見處王宮示尊勝也脫屣世榮示世苦也因覩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無常也出家苦行示真修實證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證本有也三七思維示妙法難喻也漸說三乘曲垂方便也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隨其欲樂也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開發大機廣相成就也四攝法慈攝無遺也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說法十二部隨機接引也末後拈花付囑密傳心印也佛之出世唯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見萬別千差非以正法印印之則不契圓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離言說相唯證乃知此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也如來說法一則教通一則宗通教乃言詮宗則大意的的大意直指人心見性忘言當下成佛此宗傳自迦葉以及阿難西天二十八世歷歷傳持光昭正眼列皆法身大士應世宣化傳達摩氏以般若智光運照東震遂躬航海達於梁朝由梁歷魏止於少林面壁九年直接二祖傳至曹溪分為南岳青原南岳青原後復分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一華五葉二桂昌昌溈仰雲門法眼三宗不數傳而止唯臨濟曹洞傳至於今闡佛真宗宣揚法化單提向上不涉功勳以心印心初無剩迹真傳正脉遞代相承宗統昭然歷年可按用是遠遡迦文降神之年當此土周昭王甲寅之歲以及於今二千餘年正續大法方來未艾謂之宗統編年以見佛法大意不離時節因緣世出世間皆與時為消長約而論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無能名焉是知佛與聖人設化不同其歸則一悟心之士各各契真觸途之流往往成滯是自過咎於佛何尤又以宗門施設捕無從鐵壁銀山攀仰莫及棒喝交加賓主歷然黑白未分正偏宛爾真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獅兒當之鮮不腦裂纖毫不隔天地懸殊入此門中莫存知解順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機聖見凡情彼彼誰能測識非此宗眼難瞞豈不渾同魔異宗苟通也千途異轍入密室以消融妙藥神針起膏肓於瞑眩依時垂範逐類行慈功孰大焉用斯偉矣合而言之佛之所謂自覺儒之所謂明明德也佛之所謂覺他儒之所謂親民也佛之覺行圓滿儒之在止於至善也佛儒之修證同也佛之清淨法身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圓滿報身即率性之道也佛之千百億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體用同也但淺深大小在造其極與未盡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離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間而聖人就易就近以裁成乎過與不及而適於時中聖人之所以為聖也施之出世出不離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心之外而宗師當前當處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歸於無得宗師之所以為宗也不離世而治世道無在而無不在也不離世而出世道無不在而無在也故曰時也明乎時而權實通焉明乎時而本末貫焉矣

宗統編年別問

問曰洪荒以前渾沌先是何狀九州之際溟渤終於何底世數何終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虗空無邊却數無量世界無盡不可思維詎能擬議劫之長短界之勝劣皆隨心所見心所種種成就今就一劫一世界而言劫之為言時數也即世也界之為言方位也眾生為情界正報也方位為器界依報也凡界總成住壞空為一大劫謂之世界二十小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壞二十小劫空一增一減而成小劫積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壽皆八萬四千歲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失神光日月出照四天下今世史所稱盤古洪荒三皇各一萬八千歲考其時乃迦葉佛之後第九小劫之末減矣所云混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時非真天地開闢也詳見佛紀中世界無盡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界而言此世界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華藏海中央有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出一蓮華持一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剎(剎土即界也)其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之報土釋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僅當一世界種十九分之一釋迦化土有百億須彌百億四天下僅當娑婆界微塵數之一然華藏莊嚴世界海特微塵數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無盡世界海悉依虗空虗空在大覺中一浮漚耳故楞嚴經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又曰十方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於太虗世界如此廣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虗眾生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團之心藏於方寸腔中而抑知性體之心圓攝無盡邊際乎須彌(梵語此云妙高)山深入大海八萬四千由旬(梵語此云限量也四十里為一由旬)高出大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方面各為一天下謂一大部洲四方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統攝為四王天人失神光之後世間黑暗日月天子從四天出見繞須彌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諸星宿佐之便有晝夜須彌山頂為忉利三十三天以次而上有夜摩天兜率天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帝釋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稱玉皇是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箇小千世界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乃至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名中千世界一千箇中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乃至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以千萬為億也)此大千世界為一化佛世界[A19]娑婆界微塵數之一大海之下為金輪堅八萬四千由旬金輪之下復水輪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輪之下為風輪所攝持其風輪量廣六萬八十俱胝(梵語此云百億)風輪之下乃依空輪而凝然靜住空無所依結業成熟世界前後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圍繞周匝四大部洲為南閻浮提洲又云贍部即此土是人壽減後增至二萬歲時有鐵輪王出治一南洲東弗于逮(此云勝身)人壽增至四萬歲時有銅輪王出治東南二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賀)人壽增至六萬歲時有銀輪王出治東西南三洲北鬱單越(此云勝處)此洲人與長壽天報等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有金輪王出治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國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國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詳具華嚴經中佛住正覺世間為法界圓周太虗無欠無餘法界參合世界為四法界謂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如來法身居常寂光為法性淨土亦徧微塵依於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聖同居事理交互不即不離入四種法界而攝化眾生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豈曲士之可談凡夫之能信哉積剎那呼吸而成時積時成日積日成月積月成歲積歲成劫為增漸損為減劫減壞時有大小三灾劫減時有小三灾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天不降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況飲食人民饑饉而死殆盡為饑饉灾人壽減至二十歲時疾疫大行種種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盡為疾疫灾人壽減至一十歲時人懷鬬諍見即相戕手執草木即成兵仗殺害無遺為刀兵灾大三灾者劫欲壞時有七日出見大地山裂四海水消千世界及初禪天皆悉火熾洞然無餘為火灾初禪天[A20]已下七番火灾之後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降霔大雨滴如車軸地下水輪湧沸上騰大千世界至二禪天水皆漂蕩如水消鹽壞盡無餘為水灾二禪天[A21]已下七番水灾之後又經七番火灾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名毗嵐風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禪天悉皆飄散如空颺塵為風灾此大三灾世數人物之終始也問曰儒釋之體用修證既同所以造極而未盡其量者可得聞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見儒釋之修證體用不出一心此心無二豈得不同大同之原在於無我凡夫執我不達本心聖人無我能盡此性此性盡處即淺可以資深無小而不具大實無極之可造量之可盡佛教攝化十方融通三世十方三世一念全該如來智入三世而無來往身於十方成等正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眾生盡法界性佛圓證焉儒教聖人以道治世適可而止致位育於中和能參贊乎天地平常之理只在時中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中體原無十方三世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際和氣豈有我人眾生之分儒教聖人葢世間之佛也佛葢出世間之聖人也人在世間盡聖人之道尚何處而非佛哉人出世間盡佛之道尚何處而非聖人哉此心原一體也此道斯一貫焉造極而未盡量悟徹此心當自知之耳問曰世間三教並稱然乎否乎祥符曰率性之謂道道也者吾性體之一條通暢大路也此通暢大路一任東西南北各適其適而歸家者自罷問程老聃莊列諸子[A22]已騰身千仞之上徘徊瞻顧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東西而自尚不能不滯迹於南北東西焉者也大士攝化多密乘權老聃莊列諸子當世相紛爭人心轇轕之際而以清淨曠達之言蕩滌之亦如人病熱惱而醫者下一服清涼散也其有功於世教人心孰大焉讀其書得其大意俱可就路還家守其言執其知解只自迷[A23]方小歇若也蕩平南北東西豁然一條通暢大路彌貫十虗見前無隔則步步踏佛階梯時時誕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與否乎問曰西竺九十六種外道及此土諸異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謂之外道心外有法則不達本心諸見橫生謂斷見世間一切皆歸斷滅也常見世間一切長久不滅也亦斷亦常見世間一切亦斷滅亦恒常也非斷非常見世間一切亦非斷滅亦非恒常也此四種見單複參錯之有六十四種西天竺修道者不悟自心妄自窺測各執一見與道相背所以謂之外道如南北東西各爭一路而不達通暢十虗之當前大路也此種外道一經點撥多有當下知歸者至於異端遠離道路別尋蹊徑多以小術小數簧惑於人有墮其雲霧而不知非者由不識本心不逢良導故也世尊初學道時亦先歷試邪法然知非即捨乃證菩提廣以大乘而為度脫若執悋不悔將來難於救度如來說為可憐憫者問曰即以佛教言有講有律今皆並行何以稱宗統而編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為四瀆百川而朝宗於海四瀆百川之水歸海而成一味海者四瀆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瀆百川之水統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迹不一曲順機宜隨時施設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淪於迹漸失其宗如水汎濫橫行而以鄰國為壑者有之矣此宗之不明無以統之也宗統創述必徵乎時因時明宗大統斯在是以釋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時即欲一切眾生同證此道而觀機垂慈遂有四十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說一一皆宗而眾生隨類得解失佛本懷故於靈山一花拈出全體付授迦葉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統垂於後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傳持密護具體而微者有演佛之經以為教焉有奉佛之儀以為律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攝而其漸也究妙失宗遂支離之教忘其為詮宗之言律忘其為表宗之行飲水分河統斯渙矣時移世異隱顯微茫甚而清濁涇渭溟涬河漢統斯淆矣此皆宗統不明年歷無徵以致考信無從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歎也佛祖聖賢以及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體圓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圓湛性海妙極一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畫佛祖聖賢及諸子百家而區別之者是不曾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處喻猶觀水者只觀其瀾而未遡其源若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處則佛祖聖賢諸子百家歸源又豈有二乎誠能遡源於海而萬派千波之迴瀾自消釋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統心源之流注滙四瀆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無二水杯盎溝涔江淮濟泗水無不在即海無不在也在在明宗法法統攝編年考實質之今古而無疑百世以俟後起而不惑甯有教律之不融儒釋之不合哉問曰從上說法不說心言道不言性宗門中事不貴說破今論列亹亹豈不令人目為知解宗徒乎祥符曰從上無所謂法也所說之法因時而[A24]佛初說華嚴時豈非稱性而談直示心體無如眾生之不能領會也乃不動覺場而遊鹿苑因而說四諦法說十二因緣法說種種六波羅蜜法四十九年之間所說之法豈有他哉皆欲眾生了悟此心修證此心而[A25]悟證此心方復本性末後拈花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明微妙法門又付法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說心亦併不說法也文殊請佛再轉法輪佛咄曰文殊謂吾曾轉法輪耶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盡垢除光始見心法雙亡性即真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祖覓心了不可得與安心竟後來三拜依位而立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豈有二乎哉六祖從無住生心得悟於五祖言下見自本性開東山法門大闡般若未嘗不直示人明心見性也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眾生妄緣夾雜知見橫生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未能洞徹心性先於心性上想念紛馳意識卜度是以祖師為之直截根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岳融為無相三昧五宗建立設大法藥以治方來名言斷理路絕欲人於擬議思量聖見凡情不到處命根大死一回然後却活轉來有自由分重著精彩深入宗旨堂奧方可入泥入水為人解粘去縛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則坐在潔淨地上擊石火閃電光久久只成得個自了漢以不透從上大法單明空劫不明目前頭尾不得相稱也傳至今日依稀彷彿者掠得些小光影倚一棒一喝為躲身計將麻三觔乾矢橛等古德機緣扭抳扯合聊略成語謂之為法機昧終始而瞞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歸家救飄墮者令其到岸今何時哉從上來事將草昧矣而不明揭之以性體心宗表繫之以法脉綱要將來大事因緣荒沉墜於地矣區區幾句長語閒言能令開佛知見存祖血脉乎苟明自心見本性透徹宗旨說破不說破藥出金瓶為救病也執藥成病誰之過歟今之硬作主宰法見未亡者恐望知解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時節吾寗復再三哉問曰心宗無二佛祖聖賢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佛法人難信向也祥符曰心體喻如虗空宿障喻如浮雲浮雲能蔽虗空宿障能覆心體浮雲不蔽則虗空廓然宿障不覆則心體自見宿障不出二種謂理與事智者宿習慧業多為理障凡夫習近見聞多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與眾生初心不合是以遽難信受然長空萬古浮雲一時真性本覺理事之障豈終礙也時至理彰良俟因緣耳蔭初習鄒魯學時偶見佛經竊疑曰使佛果索隱行怪欺世矯異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後世敬奉如此若非矯妄則其言字字不虗如經所說可不信受因決志出家漸入漸深愈遠愈近今而知世之疑議佛者皆猶是最初習鄒魯學時見解也世豈有饑而見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也佛法之為益於人甚於菽粟布帛而眾生曠劫饑虗法身凍餒幸值良緣信受無庸緩矣問曰佛經祖錄亦浩瀚矣今諸方出處亦繁多矣如編年所載不掛一漏萬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經錄浩瀚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處繁多舉其大端而諸凡亦何能詳盡孔子作春秋微辭隱義時措時宣撥亂反正而[A26]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列國之事止於斯乎茲編聊存宗統大意云耳諸方出處事蹟煌煌今古不能磨沒者自有其錄行世掛漏之失愚何知焉紀蔭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未除二嚴全缺見未窺於聖賢而敢測度聖賢識未達於今古而輒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於慚皇流通之緣甯人必其信向所冀佛祖慈光不遺圭竇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憫顓蒙之一念野干半偈帝釋翹勤私陀一經輪王給侍毋以人廢幸將量容謹矢十願微忱仰祈十方昭鑑一願三途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菩提所度度盡法界今茲宗統編年中所述自賢劫第四尊釋迦文佛以下西天東土列代祖師及諸方見坐道場名山說法諸大善知識凡為佛祖善知識慈心道念所普攝之眾生暨十方五濁[A27]已造逆惡重罪謗毀三寶墮大邪見見在三途苦趣中受報者皆承佛祖善知識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當下苦之後皆修正道永滅三塗同成佛果二願九界齊資未登佛地皆有見障[A28]已極圓乘方為量周盡十方際見在聖凡居菩薩乘者在緣覺聲聞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倫中者及滯鬼神修羅趣墮異類旁生者皆圓徹一心進修萬行直趨寶所不戀化城無餘涅槃一時滅度妙莊嚴路不涉輪迴大解脫門齊登覺岸三願普懺罪愆悟心之士習氣未除含識之流無業不造況自無始以來直是等虗空際債實積於多生報豈逃乎永劫從今一念達本性空爍重霾於烈日扇猛𦦨乎清風凡有罪業無不消融縱屬冤愆俱相解釋清淨光明方處處以無礙道場佛國祈步步以先登四願同修福慧佛為世尊以其兩足道本大備豈可偏枯癡報終沉狂華難果行解未能相應理事何以無礙從今一切皆發大心剎剎塵塵身心奉重時時處處正念見前三身四智以齊彰六度萬行而普攝五願共證菩提本覺之性生佛無殊圓證之時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頓悟當前萬法圓該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彌陀覲兜率而補吾心之彌勒居娑婆而見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處處成道無三世去來之分無彼此自他之別帝網光舒寶燈燄照六願護持正法智光常照則迷途不昧正法住世則邪見不興龍華正法住世年數久長者慈氏曠劫果純眾生薰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僅五百年者時當減劫五濁障深也今當末後又逾五百年鬬諍堅固之時解脫禪定既如角中之麟多聞塔廟亦等星中之月正法護持亦甚難事然般若智光運照未息大乘氣象隱躍猶存微言未墮大旨堪尋即今宗脉之傳持庶令慧命以接續所願持護以永真機頭目髓腦當不靳於愛憐屏障金湯亦何辭乎捍衛韋天之杵摧魔孽以無遺梵釋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願消融諸見法性波瀾誰謂涅槃易曉識情畛域方知差別難明魔子披緇每每獅蟲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爭鳴各立籓籬時分牆壍儒指佛老為異端釋藐天人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關釋氏區區欲與玄門角勝甚至一室之內矛盾互施太虗之中塗割交受此皆一時之見偶有差殊因而多種之門謬開同異豈知佛身充滿法界無非赴感隨緣心體圓攝十方總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覺皇示見老君是迦葉東來大士利生由淨土而肇誕羲農聖人教世隱儒童而應生孔孟世人豈能遂信古佛豈其我欺即老即釋即釋即儒道並行而不悖法並化以相資兩掌何嫌於十指闔戶原屬乎一家到極歸宗一切平等諸方旂皷毋閃爍以崩騰大匠斧斤貴引繩而正直貶剝提持楔出空中之楔慎弗橛繫枯樁稱揚贊歎空印鏡裏之空何須泥摹死迹額手斯時會心千古八願樹立真宗真宗淡薄無五味鹽醬之可染指沾脣而希取一餐者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齒受毒古德云若欲舉揚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無禪然謂之樹立真宗則太遠在從今稽首仰祝真師說真法行真道毋狥世緣而乘從上仰山乘願不遺風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楊歧之正脉九鼎單絲大地含靈命脉所繫萬年一念千秋凡聖統緒斯存九願帝道遐昌聖皇統馭

當今天子即如來盛世昌期見在太平真樂土仁風蕩蕩盡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攝三教而無外振古之化未若茲也居今之時不其盛歟無疆有慶歷劫石而難窮不朽無為數塵墨而何限永為眾生長延覆幬十願法輪常轉法住法位世相常住天地位萬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為臣忠為子孝君父安樂而悅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間之法輪常轉也法無定相遇緣起宗三世熾然說無間歇微塵毫端小大見量出世間之法輪以常轉也凡屬見聞覺知無不明心見性風柯月渚孰倦流傳水鳥樹林時資道妙以茲十願盡世未來見聞隨喜俱結佛法之緣讚助修行具證真常之果伏惟三寶咸賜證明俯及四生同承攝受

No. 1600

宗統編年卷之一

佛紀(上)

佛具十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者覺也(佛梵語也此云覺者)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故名為佛

釋迦牟尼佛

梵語(中天梵語同於梵天故云梵語)釋迦(姓也)牟尼(名也)華言(華夏之語)能仁寂默又稱釋迦文佛賢劫(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賢劫見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賢聖故名賢劫)第四尊佛也(人壽從初八萬四千歲歷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則止復過百年則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減一增為一小劫如是二十減增為一中劫總成四中劫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過去劫壞空之後第二禪光音天空中布金色雲注大洪雨積風輪上結為水輪有大風起吹水成沫而成須彌等山時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減者下生世間最初有一天子從光音天沒來生大梵天中是為梵王其壽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諸天來生初禪梵世天中為梵輔天其壽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諸天復有來生梵世天中為梵眾天其壽二十小劫如是漸漸下生欲界天中有福盡者化生為人飛行自在無有男女之相地湧甘泉味如酥蜜因試嘗之遂生味著失其神光世間大暗黑風吹海漂出日月置須彌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晝夜彼時眾生由躭地味顏色粗悴復食自然粳稻殘穢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習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諸天後來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貪著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減一增名為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壽減至五萬歲時第一尊拘留孫佛出世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減至二萬歲時第三尊迦葉佛出世減至一百歲時今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第五尊彌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於增劫中樓至佛出世諸佛次第出興滿足一千尊[A29]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減名為住劫壞劫者世界滅壞也有二十小劫火灾起時壞至初禪天始從地獄終至梵天有情眾生經十九增減劫次第壞盡唯器世間空曠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盡最後一增減劫方壞器世間有七日從海底出大海盡竭須彌崩壞風吹猛燄燒上梵天悉成乃至三千世界一時燒盡名為壞劫空劫者世界空虛也有二十小劫壞劫之後自初禪梵世以下世界空虛猶如黑穴無晝夜日月唯大黑暗名為空劫通成住壞空為劫今見住賢劫釋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釋迦譜曰劫初王曰民主生子名珍寶珍寶生好味好味生靜衰靜衰生頂生乃至師子頰生子名淨飯(佛之父王)從民主以來皆剎利種姓(王種姓也)王閻浮洲(閻浮此云勝金樹名洲從樹得名南贍部洲也)

祥符紀蔭曰世典所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相傳首出御世者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夫曰太極生兩儀而太極生於無極又曰盤古生於太荒莫知其始渾敦者未昭晰之謂也此葢闕疑存而不論非原始要終之論也厥後三皇(天開於子為天皇地闢於丑為地皇人生於寅為人皇)繼御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夫一萬八千歲當減劫迦葉佛出世之後矣則所云盤古渾敦者乃人失神光日月初分晝夜之時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屬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應茫昧莫考增劫時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漸減則善漸少惡漸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釋迦佛當減劫百年之後化迹娑婆(釋迦乃化身佛也娑婆華言堪忍此世界名)故為十方佛所讚歎有謂三皇一萬八千歲當作一萬八百歲以當一元(自有天地至於窮盡謂之一元)十二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八百年子會生天丑會生地寅會生人至戊會則閉物而消天亥會則消天而消地子會則又生天而循環無窮)之數非真有一萬八千歲之理者此葢以干支陰陽歲時消長之見妄自窺測又烏知人壽最初皆八萬四千歲乎八萬四千歲由於行十善道十善道法開之有八萬四千門乃唯心之所感召也又甯知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佛與一切眾生當前一念圓攝無盡乎不了本心沉淪諸見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謂佛之言多劫者誕也世固積月而成歲積歲而成世又安知其不積世而成劫耶苟謂耳目不接而謂之不然上古之時今亦未嘗親視之也謂之為誕可乎

大覺璉曰妙道之理聖人甞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聖人設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A30]已矣

(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其先祖后稷為堯農師有功封於邰別姓姬氏傳至文王為西伯仁聖化民子發立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鎬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諡法儀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釋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淨飯王宮(天竺又作身篤宜云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別名也其土賢聖導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時表晷無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從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歷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燈佛授記於此劫作佛於迦葉(此云飲光)佛世位登補處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至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處居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堪為父母)廣利天人眾[A31](廣如經載)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燒香散花隨從侍衛滿虗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淨飯王后)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虗而來從右脇入身見於外如處瑠璃夫人體安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歡喜菩薩於母胎中處栴檀樓閣廣博妙嚴如虗空等為諸天人廣作法事具如普曜經言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夫人右脇誕生(夫人遊藍毗尼園見無憂樹花芳茂舉手攀之菩薩從右脇出)生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花自然捧雙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時兜釋諸天子見菩薩下生各各願為眷屬聽法供養多有下生王舍城及諸國土者種種瑞應具如經說

祥符蔭曰佛與眾生同一體性佛既上下獨尊眾生亦然獨則萬物皆備於我尊則不被物物之所葢覆眾生昧此廣大性體故不能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受一切葢覆而不能葢覆一切佛纔降生便揭出獨尊二字以示性體之量雪山道成歎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圓證此獨尊也末後靈山會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獨尊也獨尊之旨全體證得斯佛出世一期事畢矣

考定(先賢紀佛生年互有不同依法顯傳推佛生時則當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沙門法上答問則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依像正紀當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後周沙門釋道安用羅什年紀及石柱銘則當周桓王五年乙丑依梁趙伯休於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後眾生點記推則當周貞定王二年甲戌依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准教律及經史推則當周莊王九年癸巳景德傳燈錄佛祖通載佛祖綱目俱作二十六年甲寅傳法正宗記作周昭王九年甲寅按周昭王元年[A32]己丑則甲寅合是二十六年辯正評法顯傳乖殊河漢未可依據法琳謂像正記罕見依憑又謂道安與什造次繆陳傳述之過費氏但據莊王時恒星為驗而云佛生未知恒星別由他事今以初祖入定雞足之年當周孝王五年丙辰徵之則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共一百二十三年而佛滅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去孝王五年丙辰初祖入定時四十四年與傳燈通載綱目合徵而可信穆王元年庚辰至壬申合五十三年有作三十六年并五十二年者皆誤唐貞觀十三年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何故佛生傳述乖紊無的可依法琳列陳真妄定昭王甲寅歲生穆王壬申歲滅南山宣律師問天人曰此土互說佛誕不同如何定指天人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傑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所能見唯法身大士見之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則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俱在大千之中殷周隨機感化各別法報二身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別證(周書記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溢出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亘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太史蘇由占之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外聲教及此照王即敕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

祥符蔭曰佛具三身清淨法身猶若太虗體無來去圓滿報身如望夜月徧界澄輝千百億化身猶水中月應物見形其生也為度有情出生死海其滅也一期化畢示有涅槃非同幻質之留礙豈合世相以拘墟念證真常者佛無一時而不生生實無生心融空有者佛無一時而不滅滅豈斷滅於諸說之不一見感應之無方合先後之攸同定古今之一致以西天諸祖年數及達摩來梁之年合推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生為是(周正建子)

天龍浴太子身

佛既生[A33]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几上釋提桓因(忉利天主)手執寶葢大梵天王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等於虗空中雨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身黃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輻輪手指纖長手足柔軟手足縵網足跟滿足足趺高好腨如鹿王手過膝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圓滿二十二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語互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化佛國土)天龍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龍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種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闥婆天樂神阿修羅此云非天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攝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天伎神摩睺羅伽大蟒神八部皆翊衛侍從於佛)於虗空中伎樂讚歎不可稱數

發明(佛之出世為度眾生故放光明感觸有情)

淨飯王將太子往詣天寺天像起立禮太子足

宮侍往白淨飯王生太子種種瑞相王即嚴儀仗入藍毗尼園見太子身相好殊異歡喜踴躍前抱太子置於七寶象輦之上與諸臣從隨侍入城經梵天寺時王未識三寶奉事梵天即將太子往詣天寺梵天形像皆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語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虗空天神皆悉敬禮云何而令來此禮我王及臣從皆驚異 發明(佛出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脫梵天位在初禪未離生死以天視佛譬郡邑長之視天子且天眾多因佛力而得脫障生天亦猶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達大道佛天無別是鄉里之氓只知郡邑之尊而罔識九五之貴其分然也)

名太子為薩婆悉達(華言頓吉)

王還宮[A34]集臣眾議定太子名諸婆羅門(此云淨行道學)即共論議而白王言太子生時所有諸瑞莫非吉祥當名太子為薩婆悉達

阿私陀(此云無比)仙瞻敬太子相好決定當成佛

淨飯王普勅羣臣令訪多聞有智者占相太子時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騰空而來見王曰知生太子見種種瑞相願得瞻見王即抱太子出欲令禮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云何而令禮於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禮太子足具見三十二種相好[A35]忽然悲泣不能自勝王大怪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十九為轉輪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覺廣度天人然太子諸相明顯必當學道成無上尊以法利生廣度天人為世間眼但恨我今年壽將盡生無想天不覩佛興不聞經法故自悲耳(無想天精研捨定心身屬四禪)

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訶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太子生滿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終以生太子功德上生忉利天 發明(太子在兜率天時自知福德威重無有女人堪受禮者因觀察摩耶夫人壽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權方便諸佛無異)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歲處王宮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歲處王宮

淨飯王為辦童子玩好之具無不珍備時舉國人民皆行仁惠五穀豐熟風雨以時皆是太子福德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歲處王宮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歲處王宮

淨飯王勅車匿等五百青衣給侍太子

[A36]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歲處王宮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歲就學具無師智

凡諸典籍技藝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師授 發明(五地菩薩一切世間有學皆悉修習無不明達況佛[A37]已滿圓覺成無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歲處王宮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歲處王宮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歲處王宮校試

與從弟提婆達多(此云天授)難陀(此云歡喜)試力校射一切無與等者莫不歎服恭敬

淨飯王集會羣臣灌太子頂立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歲處王宮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歲處王宮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歲處王宮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歲處王宮出遊觀化

太子啟王出遊觀化到諸城門有所見感歎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歲處王宮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歲處王宮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歲處王宮納妃

淨飯王為太子擇妃有女名耶輸陀羅(此云華色)顏容端正智慧才德超過一切王為納之更增伎樂晝夜娛侍太子太子納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歲處王宮復納妃

淨飯王以太子不近耶輸復廣求賢女乃得瞿彝(此云明)太子雖納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種嗣為礙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妃遂有娠 發明(菩薩無欲所以示見妻息不撥世緣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生又是本願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懷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歲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何所遇即復啟王出遊於四門見生老病死等事復遇見淨居天人所化作沙門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虗逾城而去發大誓願不斷八苦(生愛別離冤憎會窮貧困求不得八苦)不成無上菩提(此云道)終不還也淨飯王思甚遣大臣勸諭還宮者萬計確然不回(廣如經載) 發明(道可以隨處修佛必從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無別若不出家生死不了家為苦聚一切業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業由之成就世間夢幻轉眼即空恩愛會當別離富貴何能長久聰明受累愚蒙無知生死海中誰能度脫佛示出家斷一切愛離一切妄超出天人決了生死始從一念縱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又曰脚頭只有些兒路千劫還君一度行)

或謂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觀之何其悖也何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今則髠其顱刈其鬚斯不為毀傷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不孝以無後為大今則背棄其親動之千里生絕甘旨死無蒸嘗於孝何居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出家則君臣之義邈然遠之何以為忠斷絕人倫不顧似續使舉世而出家不幾世界空虗乎欲正人君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將明以告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固所以為孝也今孝如大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體髮膚不毀傷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體滅壞髮膚毀盡漠然不以為念顧鰓鰓恤一[A38]己之身體髮膚吾未見其所以為孝也且所云不虧其體不辱其親非僅形骸之謂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為身者方可謂之不毀傷出家之法何爭於鬚髮而必去之髠其頂者示已脫俗不復同於世相顧形思義務所當務也子知出家何所為乎為了生死也生死不學佛道不能了佛道非棄捨世緣不能學故不從淺近起見而惟深遠是圖暫違其親終欲度脫其親也終欲進親於道俾吾親得免幻軀報謝之苦共證真常淨樂之域也口體之養晨昏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親度脫其親孝之大者也舉世間之孝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子以為遠君臣之義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鐙祝延北闕兢兢焉無日不以國王水土之恩為念乎且五戒十善清嚴攝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豈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謂舉世出家則有世界空虗之慮何其抱[A39]杞人之憂若是岌岌也舉世沉淪貪愛躭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則梵行清白福德同天純善無惡皆為賢聖天人豈藉穢欲而生賢聖則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聖之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為子饒舌哉從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幾幾也未之知者自不能不議之疑之[A40]已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窺測其極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復何限何子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劍斷除鬚髮以七寶衣易麤布僧伽黎(此云割合重複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鬚髮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發明(世尊種種示見皆以調攝眾生無非佛事故一一特書昭佛佛道同不離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薩入檀特山修道習定(以後稱菩薩成等正覺後稱佛)

於阿藍迦藍處習不用處定(廣如經載) 發明(佛[A41]已歷劫道成所以然者調攝眾生也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書年出家以後菩薩不書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 發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書修道)

初至檀特山習不用處定三年知非便捨

乙亥四十七年

菩薩復至鬱頭藍弗處修道習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薩修道習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薩修道習定知非便捨

戊寅五十年

菩薩入象頭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A42]己卯五十一年

菩薩同諸外道苦行日食麻麥

穆王(昭王子名滿在位五十五年按諡法布德就義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年者誤)

菩薩苦行滿沐浴於尼連河受天化女所獻乳糜

降魔 發明(菩薩觀察十種義故示見降魔乃至菩薩從兜率降生以及涅槃一一具有十種深義示見如華嚴離世間品所明)

菩薩詣畢鉢樹下天帝化人擷瑞草以藉坐景雲祥風四起紛披天魔念菩薩道成且受折抑率眾作難窮見可怖可欲諸境菩薩泊然不動以指指地地大震魔皆顛仆於是降之

祥符蔭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無體唯在當人佛之與魔間不容髮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順逆境界皆為增上因緣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諸境伎倆皆窮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攝學道人能入佛入魔佛魔不異即魔即佛魔佛兩忘至竟魔佛無依入即何有其於道也斯庶幾乎

菩薩入定成道

菩薩於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祥符蔭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離當處初無隔礙眾生與佛體用俱同觸途成滯乃成眾生行解圓滿遂成佛果解圓行滿只能如道之量而於道不增毫釐觸途成滯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嘗因之滅失是以佛成道也無所不成而實無所成斯以謂之根本不動智眾生觸途成滯究可就路還家一舉步間便與道體不隔斯以謂之差別妙慧智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覺若無此智設修於道只證二乘及生淨土而不成佛佛道圓成不離當前一念眾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純真十方坐斷涅槃生死猶若空華聖見凡情俱為夢幻若來祖師門下正好買草鞋行脚在

阿難陀生(梵語阿難陀華言慶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

佛成道[A43]思惟[A44]己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今此眾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誹謗當墮惡道甚可悲憫大梵天王及諸天等申禮勸請佛受其請曲垂方便遂詣波羅奈國(此云江繞城)鹿野苑中為五人(一阿若憍陳如此言無知佛之舅氏二頞䫌此云馬勝佛之家族三䟦提此云小賢佛之家族四十力迦葉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飯王之長子乃佛從兄弟也)宣說四諦(苦道)三寶(佛僧也)乃成(佛為佛寶四諦為法寶五人為僧寶也)五人證果(得法眼淨及無生智) 發明(巨夜長寢無人能覺慧日未出明星前見陳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諦初入聖證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故具書之)

受四天王所奉鉢(梵語鉢多羅華言應量器)

時有五百商主以蜜奉供於佛佛念過去諸佛受食儀式用鉢多羅時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其一鉢奉佛佛受四王之鉢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際相見呪願受食[A45][1]援商人三歸(令歸依佛法僧三寶)

乙酉六年

佛在象頭山為龍鬼等說法 發明(佛處眾會為眾說法難以具書今書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問牟子(漢初平時人名未詳作理惑論)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實瓦礫多而賤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之億數非一人力所能堪也僕以為煩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所以別於邱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凌其巔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谿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經前說億載之事道萬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眾益富何不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焉知其餘哉問曰佛經眾多欲得其要而棄其餘直說其實而除其華牟子曰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綌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經雖多其歸一也何棄之有哉

佛為優婁頻螺迦葉兄弟三人說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發明(佛度弟子無量無數難以盡書今依經載書上首一二以槩其餘)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連([A46]采菽氏)

舍利弗初師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於路逢頞比邱威儀庠序因問師法為舉諸法從緣生偈一聞即得初果來至佛所七日達一切法證阿羅漢因同目連歸佛目連聞法經十五日乃得四果二人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門同稱為釋

佛告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A47]無復本名同名為海四族出家學佛道者並稱釋迦弟子以從佛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東恒伽南新頭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訶迦葉證阿羅漢果(梵語摩訶迦葉此云飲光氏以身光蔽眾得名)

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等說般若

長者須達與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發明(輕寶重佛故書)

舍衛國有大臣曰須達巨富好施賑給貧獨時號給孤長者因娶兒婦到王舍城護彌長者家見其騷騷辦具大設供養躬自執勞經理事務將以請佛及比邱僧須達聞佛僧名㱇然起敬心情悅豫問護彌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須達感念敬企即求見佛一瞻相好及聞妙法身心開朗成須陀洹(初果也)長跪問佛舍衛城中聞法易度更有人否佛言人多信邪難染正教須達白佛唯願垂慈屈臨舍衛使彼眾生除邪就正佛告須達出家之法與俗應別彼無精舍云何棲息須達白言弟子能起願見聽許但不知法式願得偕一弟子共往勅示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衛城案行諸地無可意處唯太子祗陀有園其地平正其樹鬱茂不遠不近正得處所須達謹白太子具陳其意太子云我此園林用以遊觀何所乏少須以相買須達再三殷勤敬以禮懇太子以其情摯難却謂呼價高當不能買語須達言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曰諾敬依價命太子言我戲卿耳須達白言太子不應戲言乃以象負金滿八十頃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輕寶乃爾乃捨園中樹木并起門樓共以奉佛須達與舍利弗圖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為泥塗佛房地十二浮圖七十二講堂三千六百間房五百樓閣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門樓祗陀所施當號曰祗樹給孤獨園(長者後生兜率陀天)

[A48]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等說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穢澤為阿拙摩說法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留夏九十日優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形像事之及佛從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三應佛曰汝於當來作大法事然無為真佛實在[A49]己躬波斯匿王聞優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寫紫磨金成如來像佛記之曰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種種供養與佛無異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以至成佛(謹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來東土龜茲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宮內殿居五十四年元丁丑歲三月燕宮火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羅等四眾備法駕仗衛音伎奉迎萬壽山仁智殿丁丑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殿計自優填王造像之歲至元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見供 大內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蔭曰此像教之緣起也及今二千餘年而眾生覩相莊嚴利益無邊不可思議謂非佛之無緣慈攝悲願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證得[A50]己躬無為真佛清淨三昧方信佛身充滿普見不動而眾生與佛不作兩橛不隔纖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還摩竭國為弗沙王等說法

壬辰十三年

佛為彌勒說修行本起經

癸巳十四年

佛歸王宮為父王說法王大信證令宮人受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淨飯王思一相見遣梵志優陀耶往迎還宮優陀禮佛具白王意見佛威德為天龍四眾所尊遂求出家聞法便證羅漢佛告優陀佛本出家誓得成道還度父母[A51]已道成必當還國[A52]但於國人有所感動方堪信化汝今[A53]已得神足可先歸見神變却後七日佛當還宮優陀受勅從空而還往到本國見種種神變王及臣民莫不驚喜知佛當來即勅國中嚴潔道塗盛陳儀仗如轉輪王千乘萬騎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衣持鉢發來王城釋梵四天聞佛遠國皆來侍送四天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邱眾皆隨佛後八部天龍香華幢旛布滿空際諸天伎樂節奏熈和佛適進路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久涸溪㵎自湧甘泉王遙見佛於大眾中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嚴身晃如金山悲喜禮佛共相慰問大臣百官皆稽首禮擁迎入城足蹈門閾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國中人民所有疾苦一切皆息婦女珠環相橖作聲地中寶藏自然發見懷異心者皆共和同懷姙母人身心安樂產端正子百鳥異獸相和欣鳴蒙其光潤皆脫業障地獄休息餓鬼飽滿一切眾生皆沾利益佛入王宮為父說法王得證道耶輸瞿彝禮佛受戒羅雲(佛之子也)稽首禮佛奉佛印環佛語父王及諸臣曰此吾之子緣吾化生無復懷疑也宮人大小咸受戒法及八關齋

明教嵩曰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以孝為端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為道而不在其用無道也用所以驗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驗道而不見其道之溥能為道乎是故聖人之為道也無所不善聖人之為善也未始遺親親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聖人為能重其大本報其大恩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諭其母氏應命還其故國為父說法而其國皆化聖人可謂與人道而大順也養不足以報父母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以道達之嗚呼可謂至矣

靈巖儲刻孝經序或曰孝經為儒家開宗明義之書沙門釋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韋陀典何取於越俎為也弗也世出世間舍孝無從矣我沙門嘗遭滅物絕倫之謗葢沙門或舍來耜或舍舟車負販兒童時或一字不到眼或長而茫失即天資近古懵無證據其舍丹鉛服三事衲者始不過舉鄒魯之聖經為富貴之先導經云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又云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不體聖心則章句而[A54]已矣我沙門半月半月誦梵網心地品一則曰慈悲心孝順心二則曰孝順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順則非正語正見自非正語正見安能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弘儲明年甲辰六十較古人十年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經告備於天假我數年庶幾言立則弘儲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貴子從佛出家

佛從弟阿難白佛願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寶[A55]次第禮諸沙門至優波離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告之曰學道唯論前後不問尊卑佛法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汙淨宜棄自大折驕慢幢阿難受誨心淨如空稽首作禮天地大震眾會同歎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國

佛為摩竭提國瓶沙王說法王以竹園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統之靈山住持大迦葉統之

佛勅目連取羅雲出家(即羅睺羅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復還王城

為釋種說法八萬四千人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還王宮省父病四天王等赴喪

淨飯王臥病思見佛及羅雲等佛在靈鷲山天耳遙聞知父命將終告勅阿難羅雲等父王淨飯今得重病應往覲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王蒙光觸如栴檀風吹悅身心患苦頓息知佛當來見斯光瑞王見佛來敬意踴躍不覺起坐佛告父王莫復愁悒父王道德純備無有缺減命雖欲終當生淨域時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王合掌心禮於佛便爾命終諸釋眾臣以眾香汁沐浴王身飾以白㲲及諸繒帛斂以金棺奉置七寶莊校獅子座上燒首散華垂覆真球羅網佛共難陀於座之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居棺之後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欲界一切諸天與無數百千眷屬俱來赴喪四方天王統諸鬼神龍眾百千萬億伎樂如雲俱來赴喪皆共發哀舉聲啼哭時難陀等白佛長跪願欲擔棺佛念當來世人兇暴不孝父母不報育養之恩為是之故躬行法化自欲擔於父王之棺時四天王竊共思議佛為三界中尊一切之父雖躬行化云何擔棺俱共長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從佛聞法成須陀洹我曹宜代世尊擔父王之棺佛聽許之四王肩棺舉國悲仰佛執香爐在棺前導威光益顯如萬日照臨詣於墓所靈鷲山中有千羅漢乘空而來稽首白佛欲勅何事佛勅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為香薪香薪積[A56]金棺置上舉火焚之佛為四眾說法令出生死遠離欲火悟世無常發心求道者不可勝計爾時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滅之競共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廟而供養之(淨飯王生淨居天)

明教嵩終孝章曰父母之喪沙門服衰絰則非所宜當服大布過斂則以時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導三年必心喪靜居修行以贊父母之冥遇喪期忌日伏臘必營供祀誦居師之喪必如喪其父母稟戒十師之喪則有降殺觀佛泥洹之時大眾撫膺泣血吾徒臨喪可不哀乎

宗統編年卷之一


校注

[0068001] 見疑現 [0078001] 援疑授
[A1] 但【CB】伹【卍續】
[A2] 己【CB】已【卍續】
[A3] 己【CB】已【卍續】
[A4] 己【CB】已【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己【CB】已【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洞曹【CB】曹洞【卍續】
[A9] [-]【CB】一【卍續】
[A10] [-]【CB】一【卍續】
[A11] [-]【CB】一【卍續】
[A12] [-]【CB】一【卍續】
[A13] [-]【CB】一【卍續】
[A14] [-]【CB】一【卍續】
[A15] [-]【CB】一【卍續】
[A16] 己【CB】已【卍續】
[A17] [-]【CB】一【卍續】
[A18] 己【CB】已【卍續】
[A19] 娑【CB】婆【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方【CB】万【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己【CB】已【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己【CB】已【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己【CB】已【卍續】
[A39] 杞【CB】𣏌【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己【CB】已【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己【CB】已【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采【CB】釆【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己【CB】已【卍續】
[A49] 己【CB】已【卍續】
[A50] 己【CB】已【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但【CB】伹【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