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六

第二十世祖

闍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冲化導無量

癸未更始元年

第二十世祖闍夜多尊者嗣宗統(五十二年)

甲申二年

祖住世傳法

東漢

光武皇帝(諱秀復興漢室在位三十三年改元者二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光武乙酉建武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戊申二十四年

己酉二十五年

庚戌二十六年

辛亥二十七年

佛滅後一千年(此後東土應化諸聖賢相次造論明道)

壬子二十八年

癸丑二十九年

甲寅三十年

乙卯中元元年

丙辰二年(京師醴泉出飲者疾愈)

丁巳三年

明帝(諱莊光武帝子在位十八年改元者一照臨四方曰明)

明帝戊午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帝感夢金身光臨殿廷命使西行尋求佛經 發明(書帝感夢見時至緣應也如來滅度[A1]已千餘年大法東漸羣機啟廸然後禪宗應運直接上根無上法利自帝肇之謂非靈山會上親承付囑而能然乎)

帝夢神人金身丈六頂有日光飛行殿廷欣然悅之博問羣臣通人傅毅對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飛行虗空身有神光帝之所夢將毋是乎帝恍然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一十八人往大月氏中天竺國尋求佛法

別證(梓潼帝君云予受業報為卭池龍羈于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嚙困苦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雲氣浮光而過中有瑞相紺髮螺旋念容月瑩山靈河伯萬眾稽首讚歎歡喜聲動天地天香繚繞隨處生春予乃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萬靈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爾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身自踴躍入天光中具陳徃昔報應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于向來孝家忠國又復憫世生護持心因果未周讐敵相爭以人我相肆興殘忍遷怒于物業債當償今復自悔欲求解脫汝于此時復有冤親之想與夫瞋恚愚癡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內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顧其身隨念消滅復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

祥符蔭曰詳夫佛氏之為教也本乎一心成於萬行不住於相不滯於空見天人之原明死生之致於世有益於人無損乃徒執其形迹而不究其指歸謂之為空謂之為棄倫遺世謂之為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是亦未曾就當人之身心生死而切實思之者也夫今此身生何以生死何以死不可茫茫無著也此心之量何所際何以能盡其量不可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也佛教非空也以不執著萬行為相猶如世之大功不宰也佛非棄倫遺世也正思以道報夫君親四重之恩而思以道脫此愛憎牽纏之苦也至於不耕不織亦復何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於為道也佛未甞強人之不欲也道未甞不可以隨地而求也今之不信佛而并棄絕夫道也謂之何哉

或問祥符曰禪宗何以不徑來此土而先之以夢感經像何也且佛何以不見化此土而化之以像法又何也祥符曰佛雖大慈不應無緣道雖本有必須機感佛生西竺尚然說法四十九年曲引羣生漸令純熟各各諦信知有不疑而後拈花微笑始暢出世本懷況此土眾生心思剛強根器不一驟以無上大道直指示之夫孰從而信之行之哉以故像法先來示夢感動亦猶四十九年之垂慈也歷年四百六十餘年經律廣演人人知有然後達摩於梁大通元年傳佛心印而來直接上根廣設法藥亦猶佛之末後拈花也此土眾生未甞有緣感佛此佛所以不見化此土也此土眾生雖未甞於佛有緣而佛運無緣慈廣度眾生此以像法化之而信者疑者讚之謗之俱沾其法化也故曰謗佛是成佛因謗之之久則自信矣唯并不知謗則猶遠之遠矣奈之何哉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

戊辰十一年

使奉像經還

愔等從天竺求得優填王所畫佛像及四十二章經並請沙門摩騰竺法蘭同歸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陽帝問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騰對曰迦毗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帝信重之詔立寺於西雍門外額曰白馬奉供佛像壁畫千乘萬騎莊嚴圍繞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圖佛儀像以示臣民(按唐沙門道宣後漢傳譯佛經錄序曰教流源起實本姬周秦政殄之遺蹤間出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及向刪列仙傳云七十四人[A2]已見佛經據此則經法之來及應化之士不自漢明之世但以自此[A3]已後教乃大顯三寶昭然故肇列之)

己巳十二年

庚午十三年

沙門竺法蘭譯出本行經并十地斷結四十二章經(此譯經之始故書)

辛未十四年

五嶽諸山表請焚經驗法 道士呂惠通等感化出家(此震旦出家之始)

正月一日五嶽道士上表曰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虗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士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A4]已來太上羣錄太虗符呪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䇿使鬼神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履水不溺或白日昇天隱形不測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虗妄勅遣尚書令宋均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嶽道士褚善信華嶽道士劉正念恒嶽道士桓文度岱嶽道士焦德心嵩嶽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山五臺山白鹿等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持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籙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有三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時御行殿在寺南門以佛舍[A5]利經像置於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繞經而泣曰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1]□□□人主信[2]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羣心得辨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欲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効鬼神者呼䇿不應各懷赧愧南嶽道士費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張衍語褚善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虗妄宜就西來真法善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初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便默然次將梵本火然赫奕不燬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葢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高飛坐臥在空廣見神變於時天雨寶華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請說法要蘭乃出大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三寶說善惡諸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以說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時有司空陽成候劉峻與諸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及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徐夫人王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等二百三十人出家至月末以來日日供設種種行施法衣瓶器並出所司便立十寺七寺安僧在城邑外三寺安尼在雒城內(唐太宗焚經臺[A6]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燄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

祥符蔭曰凡人習常見近不有生疑孰能啟信焚經角法焉知非乘權示見以顯大法之正真廸羣生之信向乎顯宗之朝躬幸辟雍養老問難王侯子弟莫不受經殊方遣子入學洋洋濟濟葢文明盛大之廷也使佛法果有一毫虗偽邪僻彼桓榮李躬之倫見識甯遂不逮今時之人而昧昧無言乎至其威德光明昭示一切使目擊者心歸抗衡者意伏決非有術而能使之然也後起者可以思矣

壬申十五年

癸酉十六年

甲戌十七年

祖付婆修盤頭正法眼藏 示神變入滅

月支國王躬詣問法祖曰大王來時好道今去亦如來時王歎服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惟尚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云徧行)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徧行頭陀能行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本也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慾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行聞[A7]發無漏智歡喜讚歎祖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絃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安住樂地入諸佛智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挫抑仁者得無惱於衷乎徧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䇿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聞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祖付法[A8]於其座上以首倒植象娑羅樹枝奄然而化眾欲闍維百千人舉之不能乃至諸羅漢以神力舉之亦不能動眾乃炷香祝之遂頺然委地闍維收舍利建塔

第二十一世祖

婆修盤頭尊者羅閱城人姓毗舍佉父光葢母嚴一家富無子禱於佛塔夢吞明暗二珠因孕經七日有羅漢名賢眾至其家光葢設禮賢眾端坐受之嚴一出拜賢眾避席云回禮法身大士光葢疑之賢眾曰汝婦懷聖子當為世慧燈日故吾避之然當一乳而生二子一名婆修盤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昔如來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佛記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閱城毗舍佉家與聖同胞今無爽矣後果誕二子尊者婆修盤頭年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毗婆訶菩薩與之授戒後於闍夜多尊者得法

明帝乙亥永平十八年

第二十一世祖婆修盤頭尊者嗣宗統(四十三年)

章帝(諱炟明帝子在位十三年改元者三溫克令儀曰章)

章帝丙子建初元年

祖住世傳法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元和元年

乙酉二年

丙戌三年

丁亥章和元年

戊子二年

和帝(諱肇章帝子在位十七年改元者二不剛不柔曰和)

和帝己丑永元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五年

甲午六年

乙未七年

丙申八年

丁酉九年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

壬寅十四年

癸卯十五年

甲辰十六年

和帝乙巳元興元年

殤帝(諱隆和帝少子在位一年)

丙午延平元年

安帝(諱祐章帝曾孫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寬容和平曰安)

安帝丁未永初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元初元年

己卯二年

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景德傳燈錄作殤帝十二年者誤)

祖付摩拏羅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長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祖曰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祖曰彼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王曰二師者誰祖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繼聖一即王之次子摩拏羅吾雖德薄亦當其一初那提國有惡象為害拏羅生而象息至是三十年矣人尚不知其所以息王方同祖語忽使者報有眾巨萬逼城王憂之祖曰拏羅出患解矣王試命拏羅出拏羅遂出城南向象撫腹大喝城為震動羣象顛仆頃皆馳散至是人始知三十年之安以拏羅也王大敬信命拏羅依祖出家祖即與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付法[A9]踴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眾告曰願尊者無為神通我輩欲收舍利遂復座入寂闍維舍利建塔

第二十二世祖

摩拏羅尊者姓剎帝利父常自在王命依盤頭尊者出家傳法

安帝戊午元初五年

第二十二世祖摩拏羅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己未六年

祖住世傳法

庚申永甯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順帝(諱保安帝子在位十九年改元者五慈和徧服曰順)

順帝丙寅永建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陽嘉元年

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時有張陵在蜀自號天師作道書二十四卷論章醮之法章醮起此)

壬午漢安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建康元年

冲帝(諱炳順帝子在位一年)

乙酉永嘉元年

質帝(諱纘章帝玄孫在位一年)

丙戌本初元年

桓帝(諱志章帝曾孫在位二十一年改元者七克敵服遠曰桓)

桓帝丁亥建和元年

沙門支婁迦讖譯經(譯者翻譯也謂翻譯西竺之語轉成東震之言又譯之言易也謂以此方之言易顯彼土之法也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通西言而云譯者葢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始至譯四十二章經後遂因之也佛經東來歷朝設立譯場命官分職各有專司合而翻譯錯綜經文乃成一譯主明練顯密通貫華梵者主之次筆受通明竺乾字學者主之次綴文學通三藏義博羣書者主之次度語詳核言音者主之次證𣑽明洞竺乾事理知華語不失梵義者主之次證禪語會心宗明法大意者主之次潤文通內外學明達佛旨者主之次證義考證文義辨對明審者主之次校勘次監護以上諸員漢唐歷代上自帝王公卿鴻儒碩士方充是任葢重慎之至也陳思王曹植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轉讀七聲升降曲折清𩗺和婉因倣演之以為梵唱)

讖月支國人以是年來洛陽同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共譯出經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至中平年訖 發明(大法東來宣譯者廣難以具書書其大者以槩其餘焉欲詳檢者有歷代三寶記及大唐內典等書可考也)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沙門安清來洛邑等處譯經

清安息國王太子名清字世高讓位出家以是年振錫來儀至於洛邑廣事宣譯到靈帝時二十餘年共譯出經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

桓帝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佛滅後一千一百年(此後西竺東震諸賢聖相次譯經弘法)

壬辰二年

癸巳永興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永壽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辛丑四年

壬寅五年

癸卯六年

甲辰七年

乙巳八年

祖化度西印土王出家證果

祖付勒那正法 示寂

祖至西印土彼國王名得度瞿曇種族事佛精進一日於行道處忽見一塔高尺四寸欲舉以供養竭眾力莫能舉王大會四眾問所由眾莫能知祖曰此阿育王塔感王精進故見耳王曰敢問法要祖曰佛法能具七事去三物乃可學王問三物七事為何祖曰所去三物貪嗔癡所具七事大慈歡喜無我勇猛饒益降魔無證人所以明了不明了以此耳王聞[A10]已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即傳位太子出家七日而證四果祖深加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域有大法器吾當往化得度曰師應跡十方動念當至甯勞往耶祖曰然於是焚香遙語月支國勒那比邱曰汝教道道果將證宜自知之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忽覩異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西印土摩拏羅尊者將至此信香也王與勒那俱西嚮作禮祖亦以手東向三點於地答之即辭得度與其具通眾凌虗趣月支國勒那與寶印迎祖至王宮供養異日勒那問祖曰我止林間[A11]已經九白(印土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祖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國婆羅門家曾以栴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聰敏為眾欽仰又問我有何緣而感祖曰於第四劫中嘗為比邱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任妙供時諸弟子曰師嘗說法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汝即令赴會坐是濫食報為羽族師弟夙緣故今相隨勒那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祖曰吾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乃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眾聞偈飛鳴而去祖即踴身空中呈十八變返座指地發一神泉復說偈曰心地清淨泉能潤於一切從地而湧出徧濟十方世(宗境作徧滿十方際)[A12]泊然寂滅勒那與寶印王建塔以奉全身

第二十三世祖

勒那尊者月支國人姓婆羅門父千勝母金光以求子禱於七佛金幢夢須彌頂有神童持金環云我來及誕而天雨華國王以其有神徵乳於宮中宮嬪育之即分身各為其子有千許王曰我無儲嗣將育爾為太子今者千身孰為正子哉[A13]一子放光忽皆不見而見於其父母家王莫能如何七歲覩民間淫祀惡其宰殺入廟叱之廟貌遂隳鄉黨稱之為聖子至年二十二出家棲一林間九白誦大般若眾相隨三十得法於摩拏羅尊者

桓帝丙午延熹九年

第二十三世祖勒那尊者嗣宗統(四十三年)

丁未永康元年

佛教至東土一百年

祖住世傳法

靈帝(諱宏章帝玄孫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四)

靈帝戊申建甯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熹平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丁巳六年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黃巾作亂)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

獻帝(諱協靈帝子在位三十一年改元者三聰明睿智曰獻)

獻帝己巳初平元年 牟子作理惑論(牟子未詳名字漢初平中避世求志篤信佛教著理惑論三十七篇極其明白梁律師僧祐收載弘明集)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興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建安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為中印土無畏王說法

祖付師子比邱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中印土為其王無畏海說法感日月天子禮拜其前王目見之乃問祖日月國土總有多少祖曰千釋迦所化世界各有百億迷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王聞忻然時祖演無上道度有緣眾有上足龍子早夭其兄師子博通強記事婆羅門將葬龍子而眾力舉其柩不能動祖謂師子曰昔汝弟欲冥福汝而塑一佛像汝方信婆羅門投於地今汝弟雖謝世猶欲感悟汝故示斯異汝亟供像柩斯舉矣師子奉命而柩舉未幾婆羅門師死師子乃歸依尊者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語[A14]即入佛慧時祖忽指東北問曰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A15]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邱聞偈欣愜然未曉將罹何難祖乃密示之言訖見十八變而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祖復見形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眾聞偈遂不復分就䭾都場而建塔

第二十四世祖

師子比邱尊者中印度人姓婆羅門

獻帝庚寅建安十五年

第二十四世祖師子比邱尊者嗣宗統(五十年)

辛卯十六年

祖住世傳法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甲午十九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

丁酉二十二年

戊戌二十三年

己亥二十四年

庚子二十五年(是年十月魏曹丕廢帝為山陽公稱魏黃初元年)

後漢

昭烈皇帝(諱備即帝位於蜀在位三年改元者一明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昭烈皇帝辛丑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

壬寅二年(吳黃武元年孫權稱大帝於吳)

優婆塞(此云近事男)支謙譯維摩等經

字恭明月支國人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明受業於支讖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避亂歸吳孫權聞其才慧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謙以大教雖行而華梵未盡翻譯之美既妙善方言乃廣收眾經舊本從黃武元年迄建興末年其間首尾三十餘載共譯經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備得聖義詞旨文雅

癸卯三年(帝禪建興元年)

後皇帝(諱禪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改元者四)

後皇帝甲辰建興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魏明帝叡泰和元年)

戊申六年

己酉七年

庚戌八年(吳黃龍元年)

辛亥九年

壬子十年(吳嘉禾元年)

癸丑十一年(魏青龍元年)

甲寅十二年

乙卯十三年

丙辰十四年

丁巳十五年(魏景初元年)

戊午延熈元年(吳赤烏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魏少正始帝芳元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吳赤烏十年)

沙門康僧會感得舍利放光吳主信禮造建初寺(建寺不書此書以康僧感化故也)

康僧會康居國大丞相長子世居天竺事親孝出家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志好學明達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杖錫東遊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初覩沙門未知其道疑為矯異有司奏聞權乃召會問有何靈驗會曰如來遷迹[A16]已千年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八萬四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誕乃謂會曰若得舍利當為造塔如其虗妄國有常刑會乃三七精誠果獲舍利舉朝集觀五色光炎照曜上騰權大肅然驚禮曰希有之瑞也乃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戊辰延熈十一年

己巳十二年(魏嘉平元年)

律師曇摩迦羅(此云法時)譯僧伽戒本 發明(如來滅後戒乃大師震旦戒法始此故書)

佛教初來未知戒律比邱出家剪髮而[A17]曇摩迦羅及曇無德等精善律宗乃立羯磨(此云作法懺悔)受具(足也謂戒法具足)中夏戒律始此

庚午十三年

辛未十四年(吳太元元年)

佛滅後一千二百年

壬申十五年(吳元鳳元年權薨)

癸酉十六年(吳亮立改元建興)

甲戌十七年(魏廢帝髦正元元年) (吳五鳳元年)

乙亥十八年

丙子十九年(魏甘露元吳泰平元)

丁丑二十年

戊寅景耀元年(吳主亮薨休立改元永安)

己卯二年

祖付婆舍斯多正法 示償宿業

祖遊化至罽賓國有沙門波利迦(或云波黍迦)本習小乘禪觀其學徒有五曰禪定曰知見曰執相曰捨相曰不語祖謂持不語者曰佛教勤衍般若孰為不語而反佛說耶謂捨相者曰佛教威儀具足梵行清白豈捨相耶謂執相者曰佛土清淨自在無著何執相耶謂知見者曰諸佛知見無所得故此法微妙覺聞不及無為無相何知見耶四眾皆服從惟禪定師達摩達者聞四眾義屈憤悱而來祖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於此何云習定彼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彼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當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摩達聞[A18]遂作禮曰我於學道葢虗勞耳尊者幸有以教我慇懃哀請祖曰諸佛禪定無有所得諸佛覺道無有所證是真解脫酧因答果世之業報於此法中悉不如是達摩達曰蒙祖開悟心地朗然祖既攝五眾名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一子問祖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年二十矣終未能舒願尊者示其宿因祖覩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眾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嘗赴西海齋受䞋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長者遂令出家祖會眾聖與授具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之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當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祖說偈[A19]以僧伽黎密付斯多俾之他國隨機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謂難不可以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詭為釋子潛入王宮其王彌羅崛遂滅毀釋教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祖曰[A20]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祖曰[A21]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吾有何恡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湧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吾父何故自取其禍延眾懺悔時象白山有仙人深明因果言師子與羅崛往世皆為白衣以嫉法勝故陰𢦤於崛乃今償焉遂以祖報體建塔

祥符蔭曰佛祖俱償定業非定業不可逃也大人境界順逆等觀刀割香塗施受平等業既定矣佛祖尚不可逃眾生豈可恬然日造而不知懼乎且世間矯矯自好者尚且恩怨分明況佛祖出世導師宿業不償而以通力免乎酧因答果世之業報於此法中悉不如是祖葢明言之矣業性本空夢幻何有又豈可徒以世間情見測之耶至付法藏傳等諸書之謬妄(教家謂師子尊者償業相傳法人於此便絕云)前賢[A22]已詳證之茲不復論

考定(東山契嵩傳法正宗論云祖償宿業以甲歷計之當在丁卯為魏少帝芳正始八年吳赤烏十年今以勒那祖明示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有難嬰在汝身之言考之祖寂于前漢獻帝己丑建安十四年至後漢己卯景耀二年正當五十年定祖償業於是年與寶林傳等書相合為不謬東山葐一時之訛也)

宗統編年卷之六


校注

[0109001] □□□疑法亂正更勘 [0109002] □疑邪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利【CB】剎【卍續】
[A6] 詩【CB】時【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己【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