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八

臨濟第二十一世祖

諱時蔚嗣聖壽祖初住蘭溪嵩山後開法萬峯

戊戌至正十八年

臨濟第二十一世萬峯聖恩祖嗣宗統(二十四年)

祖開法萬峯

祖卓錫蘇州鄧尉山衲子奔集遂成叢林上堂舒兩手云大開方便門便從這裏入復握雙拳云閉却牢關說家裏話且道不開不閉一句又作麼生道良久[A1]斂僧伽黎下座解制上堂曰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解開布袋口衲僧得自繇脚頭脚底風雲起撒土揚沙輥入流逼塞虗空無影像啼鶯元在柳梢頭畢竟作麼生取用

禪師德然繼住聖壽

然嗣聖壽祖甞參石屋珙書松隱二字授之因以為號[A2]刺血書華嚴經足不踰閫者三載有天華滿庭之異感居民為建寶坊洎祖遷化眾請繼席

禪師徑山下文敏宏覺古鼎祖銘寂

銘嗣元叟端貌寒寢因精修二十年忽化為福德之相住徑山十二年錫號慧性文敏宏覺普濟禪師將遷寂遺書囑丞相外護復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虗純滿七十九年搖藍繩斷擲筆而逝茶毗舌根數珠皆不壞舍利無算

禪師普仁應明詔住婺州智者寺 發明(明朝詔宗師開法之始故特書)

仁智者義嗣明太祖是年親帥六師至婺州幸智者寺詔仁主之後遷淨慈

禪師古林下平江定慧大方火化

方嗣古林茂住平江定慧不檢細行跌宕自如謝院事寓靈巖老宿華公房與郡守周義卿善周入山訪之方云某此月十四日即此山火化矣其為我證明周戲諾之乃措薪為棚與眾僧訣說偈陞柴棚火發烈𦦨熾然於火聚中祝香云云度數珠學華云聊當遺念火𦦨到處多得設利周聞之驚歎不[A3]

己亥十九年(十一月元大都有杜鵑)

庚子二十年(正月丙辰五色雲見)

禪師崇裕出世太平光孝遷圓通

裕笑隱訢嗣三十載脇不沾席住太平日圬人塓壁壁中隆然有物函抉之獲悉達多太子像乃佛牙所刻成裕召工傅以黃金金迸裂舍利從中湧出雕小香殿奉之尋遷九江圓通

辛丑二十一年(十一月黃河清凡七日)

禪師天童下雪竇無印大證寂

證參洞宗雲外岫於天童典教藏機甚契嗣其法至治間詔天下善書者金書藏經事竣賜織金屈眴南還丞相脫驩請住衢之南禪繼領光孝遷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竇九月寂闍維舍利明瑩牙齒數珠不壞

壬寅二十二年

癸卯二十三年(十月山東赤氣千里)

甲辰二十四年(明太祖建國號曰吳稱吳元年)

禪師慧曇住蔣山

曇天台楊氏子十六嗣笑隱訢明太祖定鼎南京曇謁上上一見歎曰真福德僧也命主蔣山時大內新成詔曇引千二百眾披閱大藏曇陞座說法上親帥羣臣幸臨瞻聽曇法音洪暢妙契皇情山內帑帛以施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凡祖庭規矩曇備行之觀者唶唶曰三代禮樂無以加焉

乙巳二十五年

禪師寶金賜衣號詔住海印

金字璧峯乾州永壽石氏六歲出家徧歷講席後精禪定嗣縉雲真入五臺山秘魔巖建靈鷲菴僧俗趨風常至萬指召入內廷值大雪夜有紅光自金室中直透霄漢上驚歎賜金襴伽黎明年禱雨輒應勅賜寂照圓明大禪師號詔住海印寺

丙午二十六年(二月黃河北徙)

丁未二十七年(正月絳州天鼓鳴)

禪師天童下天界孚中懷信寂

信嗣天童坦至正間住天童御史臺奉疏命主龍翔及明兵下金陵僧徒竄散信宴坐一室高皇帝親幸嘉之勅改龍翔為大天界寺一日晨興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歸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請說偈信瞋目叱之復哀請遂握筆書曰平生為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復瞑時帝統兵江陰夢信謁見問信來何為對曰將西歸告別耳帝還聞信遷化與夢符異之詔出內府帛幣助喪且命卜藏龕之地於伏牛舉龕之日帝親致奠送出都門茶毗舍利如菽貯以寶瓶光發瓶外

戊申(至正五十八大明洪武元)(是歲元亡)

(姓朱)

太祖高皇帝(諱  以壬辰起兵歷十有七年至戊申正月文武羣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為皇帝以統一天下即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

太祖己酉洪武二年

禪師梵琦曇噩等應詔主蔣山法會 發明(法會之建不書興朝方新崇重法化諸山禪宿一時雲集彬彬盛事黼黻文明故書之)

元年秋詔徵江南高僧十人建普度大會於蔣山二年春復建法會海鹽天甯梵琦應詔至京名居第一親承顧問再召說法賜伊蒲舘於文樓瑞龍曇噩既奏對上憫其老放還清泰子楩淨慈智順定水來復靈隱元瀞萬壽至仁徑山福報福林智度等俱應詔至京上親臨勞問請法具饌同主蔣山普度大法會天界善世宗泐奉勅撰獻佛樂章進呈御署曰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禪悅徧應妙濟善成凡八曲勅太常歌舞以節奏之

禪師天台雲峯祖燈寂(嗣法未[1]〔祥〕)

燈住雲峯苦行自給影不出山者踰五十春秋人多化之有以土田布施者辭曰先佛以乞食為事吾焉用此忽示微疾集眾說偈而逝火化異香襲人舍利不可勝計

禪師普明下宜興龍池弘教了悟永甯寂

甯字一源南通朱氏嗣普明無用寬寬囑曰汝緣在南逢龍即住遇池便居甯受命南還至治癸亥宜興龍池疏請甯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先是山巔有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甯授龍三皈戒遂不復出居久復至絕巘築室壁立如削斷木為棧棲板空中足不越限者三年帝師稔知道行降號宏教普濟禪師尋召入京宣命龍光殿陞座說法上大悅賜金襴法衣加號佛心了悟庚子出領善權是年夏六月示微疾囑弟子裁紙製內外衣且曰吾將逝矣命移龕至絕巘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吉祥而逝先一月池水忽竭及甯順寂噴湧異常時黑白戀慕至有然頂灼臂以供養者茶毗五色光𦦨齒牙舌輪珠皆不壞設利無算門人分餘骨與不壞者就龍池太平齊山紫雲麻蕻五所建塔藏焉

台宗法師杭州集慶寺士璋寂

璋字原璞生即伏犀貫頂雙眸烱如點漆喜讀佛書鄰寺僧請其父曰此釋氏種也盍乞師我父怒曰吾兒如芬陀花非若倫也遂令入傳法寺薙染侍我菴無於上竺力學無怠時有天心瑩者高亢不服人獨豓璋相與切劘時目雙璧我菴無化去東溟日補其席璋復承陶冶至正十三年住棲真往來南竺才演福繼二老之門更臻玄微甞對眾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獨善所能究盡使吾自畫而不進其能免於孤陋之誚乎元季兵亂不以世難易其業牧眾演法無虗日洪武初詔江浙名宿咸集天界諸方雲集莫知規繩璋獨出方略具有條敘時十萬眾共聚法制井然是年六月既望預知時至安然坐蛻璋器度瀟灑論議慷慨據直道而不狥流俗所住之剎誓不薙蓄一人

相宗法師紹興寶林大同寂

同住蕭山淨土遷景德及嘉禾東塔改寶林寶林乃清涼國師肄業之地同欲高臥不起郡邑交疏請至再始投袂起至則天下俊衲多從之賜號佛心慈濟宏辯并金襴僧伽黎鍾山法會同年八十預焉召見賜珍秘同神宇超邁修偉玉立而吐辭溫美扶植宗乘解紛排難無自他猜忌之嫌持律甚嚴無一長物然性至孝遇父母忌日必流涕不[A4]十二月登座說法端坐而化同初謁春谷於講席谷謂之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於麤執但益多聞縛於知見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乃見晦機熈於其揮麈之間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復參中峯祖祖贊勉之還付春谷谷命分座

祥符蔭曰說不通宗難免滯於名言之病維璋與同皆不自滿假得承師友磨切之力而學以有成所以二公之道較之口耳相資者異矣

庚戌二年

克新奉詔招諭吐番 發明(沙門出世預人國家事不可以為訓故新削書禪師)

新字仲銘號雪廬博通內外典遊歷名山水交一時名流如楊廉夫顧仲瑛丁仲容程文張翥輩自稱江左外史上詔往西域招論吐番不得辭乃行

梵琦宗泐等召對奉天門

秋七月朔上於奉天門召梵琦宗泐萬金妙聲等入見賜坐焚香供茶午就賜齋問以宗門大意琦泐等首以靈山付囑繼以迦葉傳化為對次及鬼神之事琦等援經據論以對上感悅

禪師華頂下處州福林白雲智度寂

度嗣華頂覩住福林己酉應詔建法會還至杭居虎跑秋趨華頂明年春示微疾仍回福林沐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虗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闍維舍利五色牙齒數珠皆不壞

辛亥四年

禪師徑山下天甯寺梵琦寂於金陵天界寺

琦應詔至京館於天界寺七月二十一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書畢謂夢堂曰我去矣堂曰何處去琦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琦乃震聲一喝而逝上聞嗟悼久之時禁火葬以琦故特從闍維例火餘齒舌數珠不壞舍利五色紛綴遺骼弟子文晟奉及諸不壞者歸琦所築西齋建塔文憲宋濂為之銘

虞山錢謙益曰即學行高一世宗說兼通禪寂之外專志淨業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皆於念佛三昧心中流出使人讀之忱然如遊珠網瓊林金沙玉沼間也

詔三宗名德復建大法會於鍾山

詔集三宗名僧千人及徒從二千人建普度大法會於鍾山住天界萬金總持其事冬十二月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宣踰建會之因禁天下屠宰上先齋戒一月

壬子五年

鍾山啟大法會

正月十五日三鼓時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上佛表命禮部尚書齋赴鍾山啟建法會焚之五鼓上服衮冕乘輅輦赴法會至日夕迎佛上率公侯百官臨法筵供佛行大禮樂用善世等曲天雨娑羅子禪僧同菴賦鍾山法會詩八首紀事

禪師縉雲下五臺璧峯寶金寂

禪師聖壽支下婺州清隱德馨寂

癸丑六年

復召名德高僧

詔有道浮圖十人集大天界寺徑山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對

禪師天寶下淨慈智順寂於天界寺

順嗣天寶樞初應詔建會陞座說法上幸臨慰勞備至南還主淨慈是年復召入京俄示微疾沐浴說偈坐逝

禪師徑山下象山瑞龍文懿夢堂曇噩寂

噩主浙東三名剎錫號佛真文懿禪師夏一日忽戒浴易衣出器物分遺交友集眾說偈曰吾有一物無背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後看言畢危坐而逝烏斯道少從噩授文法遂以名家宋景濂序斯道之文以為經噩公之指授得其心印云

禪師徑山下天界西白萬金寂

金吳郡姚氏子初習台教更衣謁古鼎銘於雙徑分座後堂嗣其法至正丁酉出世蘇之瑞光效編蒲尊宿作孤雲菴於城東以養老洪武改元起住持大天界寺萬機暇時召入禁庭奏對稱旨四年春詔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建法會於鍾山命總持齋事承旨創建規式金以母耄舉全室泐自代復還菴居五年冬復建會大駕臨幸詔金闡揚第一義諦是年十二月一日示疾委順而化

甲寅七年

禪師台州瑞巖恕中無慍赴闕以老病辭日本請

慍臨海陳氏子參竺元道豁悟拈香嗣之初住象山靈巖遷黃巖瑞巖一日謝事入松巖萬山之巔人跡罕至嶄然獨處眾泣哀請堅拒不出是年夏日本國遣使入貢嚮慍道風奏請往化其國以水晶數珠峨山石硯為贄上召至闕慍以老病辭上憫而不遣留處天界全室泐延致丈室時宋景濂方在翰林詣慍劇談道妙是年冬奉詔東還住鄞之翠山四方叩謁者無虗日金齒大理僧至京特入翠山五十餘人拜牀下各求偈語而去

智者寺普仁移淨慈

乙卯八年

禪師智及賜還穹窿海雲 發明(興朝崇法不應召無以見國王之信向不引退無以明山林之素志及與噩皆以病不及召對得賜還山其于出處之道兩全之矣)

禪師龍翔下竹菴懷渭寂

渭南昌魏氏子嗣廣智訴訴住龍翔渭居座下得從名縉紳張起巖張翥危素輩遊歷主兩浙名剎洪武初一奉詔至鍾山退居錢塘之梁渚是年寂

丙辰九年

萬峯道場成

萬峯山水相拱祖創建道場三十餘年道風遍布龍象駢集座下

禪師聖壽支下金華花山明叟昌寂

昌本郡浦江人縛茅於里之華山往謁千巖祖示以入道旨要旋歸晝夜孳孳不怠十月三日忽辭眾說偈曰生本無生滅亦無滅撒手便行虗空片月語畢端坐而逝

丁巳十年

祖付寶藏持法

持參祖於萬峯悟旨付法偈曰大愚肋下痛還拳三要三玄絕正[1]臨濟窟中獅子子燈燈續𦦨古今傳

宗泐奉詔同法師如[A5]玘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御製序文頒行天下

戊午十一年

禪師宗泐奉詔往西域求法

朝廷以佛經有遺佚詔天界寺宗泐禪師領徒三十餘人往西域求之

禪師徑山下愚菴以中智及寂

己未十二年

台宗法師上竺東溟慧日寂

日住天竺前後二十五年洪武改元詔見日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以升濟沉溟之道日備述其故上悅顧眾謂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食優游沉貍歲月而[A6]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儀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也數召見字而不名及建鍾山法會請日說毗尼淨戒辭歸上竺日修西方安養之學秋七月朔日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淨土之祥也吾去人間世殆不遠乎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藏全身於山之西峰日軀斡修偉眉長一寸餘其白勝雪目睛閃閃射人道德餘光所照不問髦倪見日經行輒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爭持香華以為供養居嘗顏面嚴冷片言不妄發雖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至於誘掖後進色溫如春陽

彝簡住大天界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臨濟第二十一世慈光寂照圓明利濟萬峰祖示寂

祖隨機開導不假雕琢而道風遍布嗣法門人有寶藏持雪山熈仰山學日照慧寶峯真虎邱圓海舟慈天界華及果林首座等十餘人皆以偈印之正月上元日告眾曰老僧時節至矣至二十九日乙卯午時囑門人曰如今[A7]已得者須向山間林下钁頭邊接引一個半個[A8]揚吾道報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貴輕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末法將沉汝等切須仔細乃結跏趺坐說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懸崖撒手杲日當天語畢而逝春秋七十九僧臘六十停龕十三日肢體溫如形容儼若塔全身於寺西涅槃山額曰永光苕溪花城隱士沈貫撰銘

唵囕香雲外錄明僧傳首萬峰祖曰臨濟正宗二十傳至伏龍千巖長名傾華域而邊方諸國莫不蹙還咨禮塵下衲徒恒數千指惟萬峯禪師一人最稱首貫巖謂其純粹質樸有古人氣象云又曰我明二百六十年間禪源一脉繩繩相武有足嘉者然根流既博輯併誠艱自宋景濂護法錄外煥乎耳目者必為立傳後有傳燈不無小補如萬峰禪師龍蛇之生大澤麟鳳之見明時因列藉首不獨以年壽稱也

臨濟第二十二世祖

諱普持字寶藏嗣法萬峯繼席為第二代

壬戌十五年

臨濟第二十二世聖恩祖嗣宗統 發明(燈錄皆稱寶藏寶藏乃祖號聖恩寺賜額于正統八年今以別前萬峯故稱聖恩洞宗松庭無方諸祖皆以號行者文獻之闕也)

祖繼住萬峯

禪師宗泐還自西域

三月泐自西域還求得莊嚴寶王文殊等經授右街善世尋以事譴往鳳陽槎峯建寺

詔道衍等十人同十王之國 發明(衍等以世外而預人國家事故削書禪師)

禪師徑山下蘇州萬壽行中至仁寂

仁番陽吳氏子嗣元叟端蒲圻魏觀為蘇守見萬壽廢址戚然有意興復聞仁寓虎邱致書幣凡三往返而後應是年三月望示疾十九日同參如愚仲訊侯曰師行矣盍賜一言為末後訓乎仁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曰與師締交五十秋矣此別直詣淨土相見仁厲聲曰盡大千界是個淨土何處不相見良久泊然而逝

癸亥十六年

萬安祖付凝然改法

改參萬安嘗舉路逢死蛇莫打殺問祖曰這箇莫是背觸不得的意麼祖曰笑破山僧口改罔措祖曰你在鬼窟裏討什麼碗改愈不安一日值祖上堂次改通身汗下釋然祖乃付法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陽萬安松庭祖示寂

祖洪武間開法萬安王公以下皆師尊之

曹洞第二十五世祖

諱 改字凝然嗣法松庭出世少室

甲子十七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嗣宗統

祖出世少室上堂曰莫向言中取則直須句外明宗若能如是會徹古徹今自由自在

祥符蔭曰昔雲門雅不欲以言句流傳禁學者記錄其語葢欲學者自悟忘言也洞宗雪庭裕奉詔說法幾千萬言時人欲為刻行裕叱止之數傳以後遂致語錄絕傳又明初佛事雲興化儀鼎盛丹詔宸書馳騖天下而一二傳持祖脉者泠然格外獨振真宗故聖恩少室諸祖語錄失傳然存大統於一絲迄今昭然如十日並照又何在非諸祖語錄之所流布也耶

乙丑十八年

台宗法師松江興聖寺原真寂

真號用藏傳天台教觀戒行精潔博極羣書禪坐達旦隨緣演說索浴書偈告眾而逝

丙寅十九年

禪師古拙俊奉旨至繁昌剃度千僧

禪師薦嚴下台州瑞巖空室無慍寂

七月示微疾[A9]諄諄勉眾書偈端坐而逝遺命闍維煅骨散水竹間有二會語山菴雜錄淨土詩行世

丁卯二十年

戊辰二十一年

己巳二十二年

庚午二十三年

禪師道成奉詔考試天下僧徒

成字鷲峯別號雪軒洞上靈巖秋江潔嗣歷住普照智藏奉旨考試天下僧徒進試卷奏對稱旨賜金襴袈裟命住持天界親灑翰墨送之曰不答來辭許默然西歸隻履舊單傳鼓鐘朔望空王殿示座從前數歲年俾懸之法堂

辛未二十四年

壬申二十五年

禪師惟則上偈止籍僧 發明(籍僧非制也上因一時之見而則能上偈止之可謂以道事君者矣故書)

八月二十九日晚朝上命凡天下僧人但清理冊文上有名籍者不問度牒[A10]已給皆要他俗家餘丁一人充軍則時在京聞上命進偈七章其一曰天街密雨却煩囂百稼臻成春氣饒乞宥沙彌疎戒檢袈裟道在祝神堯上覽偈罷籍僧

癸酉二十六年

甲戌二十七年

乙亥二十八年

丙子二十九年

丁丑三十年

戊寅三十一年

建文皇帝

建文己卯建文元年

庚辰二年

辛巳三年

壬午四年

成祖文皇帝

成祖癸未永樂元年

禪師道成奉詔往諭日本

上以日本在鯨波萬里外俗尚佛乘以成道行尊碩命捧璽書往諭之陛辭賜金鉢錫杖軍瓶等成迥涉洪濤如踐平陸宣布朝廷恩諭闡揚佛祖宗源自國王而下莫不俯伏臣化

禪師天童下徑山呆菴敬中普莊寂

莊仙居袁氏子嗣天童了堂一住撫州北禪雲居徑山洪武初應詔說法稱旨後銜命祀廬山禮成是年十月二十三日寂於不動軒

甲申二年

詔徵天下名僧纂修藏典 發明(佛法付囑國王纂修藏典誠為教世先務故特書之嘉帝能尊法也)

璧菴完如珪瑾指南車曉菴啟等應詔纂修

道成還自日本

乙酉三年

禪師永慈參太初原

慈字海舟蜀成都余氏子原籍秣陵齠齔見僧輒喜棄俗趨彭縣大隋山景德禪寺投獨照月公剃染月寂慈襄塔事畢入西山八載行脚首依太初原於羅陽三峯一日問父母未生前那個是你本來面目慈從東過西叉手而立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禪師慧旵參祖受法至安溪掩關

旵字虗白湖廣王氏子父為丹陽稅課司因家焉母黃氏方娠夢僧頂包入門及產有異質警悟不凡夢坐稠人中揮麈立論醒以告母母曰此高僧說法像也他日令汝出家年十四禮邑之妙覺寺湛然老宿求度湛問曰汝為何事答曰志願作佛湛奇之為淨髮聞松隱唱道雲間往參叩有契至一小菴禪定六日安祥而起舉目觸松豁然有省尋至聖恩見果林榮針芥相合指見祖具陳因由祖斥之曰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那許泊住由是親炙座下一日問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汝云何會乃向前問訊叉手而立祖呵曰汝在此許多時還作這個見解因發憤忘寢食次日驀徹源底呈偈曰一拳打破太虗空百億須彌不露踪借問個中誰是主扶桑湧出一輪紅祖仍未點首久之盡得其道乃嗣法別去圓具昭慶隱杭州安溪古道山

戊子六年

禪師烏石下溫州瑞安太初啟原寂

原日本源氏子九齡出家年十九與宗猷等十八人同誓請旨行求大法准賜繭紙度牒金襴袈裟及鉢[A11]盂錫杖等檄於遊參上國歷三年抵福州歷參知識四十五員後謁烏石愚嗣其法結茅廬阜復移石龍出世廣度遷羅陽三峰再遷護龍一日集眾說偈而逝

臨濟第二十二世聖恩祖示寂

臨濟第二十三世祖

諱慧旵嗣聖恩持祖法隱杭州安溪遂成叢林宣德間賜額東明禪寺

己丑七年

臨濟第二十三世杭州東明祖嗣宗統(三十一年)

祖安溪掩關天下趨風素緇奔向誨迪獎勵未嘗少倦有疑而決者析以片言莫不泠然省解學徒恒集數百人

纂修藏典成

庚寅八年

禪師契斌參少室祖嗣法

斌字俱空睹秦封槐樹豁然省契參改祖祖嘗問曰趙州勘破婆子婆子敗闕在甚麼處答曰一對無孔鐵錘曰祇如趙州意作麼生答曰荊𣗥林中重加陷穽曰石頭道書亦不通信亦不達是何意旨答曰千里同風曰青原垂足又作麼生答曰禍事禍事遂嗣法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示寂

祖晚歸二祖菴坐脫周王蜀王伊王修竺法潛故事登山敬禮一時歎所未有

曹洞第二十六世祖

諱契斌嗣少室出世嵩山

甲午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嗣宗統(三十年)

詔天下名德入京較對三藏大典

乙未十三年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禪師徑山文琇增集續傳燈錄

琇字南石嗣虎邱中住吳靈巖遷徑山大鑑十八世至二十世宗傳卓佚者增集續入成書曰增集續傳燈 (皇清庚子宗伯錢謙益出二書與虎邱儲一增集續傳燈一山菴雜錄儲刻行之)

己亥十七年

庚子十八年

辛丑十九年

壬寅二十年

癸卯二十一年

甲辰二十二年

仁宗昭皇帝

仁宗乙巳洪熈元年

宣宗章皇帝

宣宗丙午宣德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禪師道成乞歸天界之西菴

先是仁宗在青宮有忌成者搆詞間之及登極謫海南宣宗嗣位召還入見慰勞甚至是年春乞歸南都天界寺之西菴以終老上從之詔金幣命中官姚忠驛舟護送

己酉四年

禪師佛妙寂

庚戌五年(十二月二十夜含譽星見)

辛亥六年

禪師靈巖下天界西菴道成寂

成經事四朝四會說法臘八日寂上諭祭賜塔所曰鷲峯禪寺

壬子七年

禪師竺曇下淨慈佛鑑簡菴希古師

嘉禾李氏子嗣時菴敷永樂中徵修大典應詔事竣勅主淨慈是年月日忽語眾曰吾行矣命浴更衣書偈曰須彌一拳大海一口海竭山崩烏飛兔走危坐而寂

癸丑八年(八月戊午景星見)

禪師永慈至金陵首眾靈谷

慈謁靈谷雪峯請充首座

甲寅九年

禪師永慈自金陵靈谷至東明

慈居靈谷第一座制解造武林遂至東明參祖

乙卯十年

安溪古道山道場成賜額東明禪寺

祖因眾集無以容乃拓基營繕遂成大叢林賜額東明俾度僧(東明寺在餘不溪之西山中建文帝遜位南遊曾駐錫三年今御像在焉)

英宗睿皇帝

英宗丙辰正統元年

永慈領悟受法

慈居祖座下經二年一日擬伸問祖掌之復擬開口祖復掌之乃豁然開悟展具珍重三拜而出祖曰居古道山三十載今日只見得這僧遂付正法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祖自東明遷湖南淨慈

祖遷淨慈罄供施重建大雄殿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禪師普慈自吳西洞庭來參旬日大悟

慈亦字海舟吳郡海虞錢氏子世業儒出家破山寺往參鄧尉山萬峰蔚祖付以法偈遂結廬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過湖聞虗白旵祖在安溪東明說法親承萬峯祖遂往叩旬日大悟(見宗伯錢謙益傳)

臨濟第二十三世東明祖示寂

六月二十七日祖命齋僧眾眾知祖意請留偈祖曰一大藏教無人看著爭得這幾句閒言語至二十九日晨興言別疊趺而逝停龕七日形容如故火煆獲設利如白珠者無數葬於山之東塢而塔焉禮部尚書毗陵胡濙撰銘

唵囕香雲外錄東明旵祖傳曰祖住世七十僧夏五十五弟子僅百人傳戒請益者數萬餘得契祖意乃海舟永慈秣陵人葢師平昔隨機設變應病發藥若遇初根則恬言輭色使人醉心快意於春風和煦中也及勘宿學務必推窮蘊奧毫髮不容虗假苟有果於道者則解衣推食而勉至之雖屠獵之屬遇緣訓導無不改惡遷善惟其道力純固解行兼全身肩宗旨志在利生故能致人信向歸順之如是也

禪師普慈繼席東明(拈香有受恩深處便為家有乳方知是阿孃之語)

祥符蔭曰近因文獻互見未之合考遂有海舟慈祖一二是非之疑謹按宗伯錢謙益海舟慈禪師傳歷歷明白宗伯以海虞人而傳海虞僧初非傳聞之訛此足徵先參萬峯後參東明居東明而承嗣其法者乃海虞之普慈也永慈祖原籍金陵生緣於蜀行蹟昭然詳於及雲外錄嗣法東明而住金陵東山翼善寺與普慈兩人名號雖同履歷實相霄壞即如近時海虞三峯先住者為匡瀑戒青係豁堂嵒之嗣於漢祖為第四世後住者為僧鑒曉青係退翁儲和尚之嗣於漢祖為第三世若更百年後而稱述之均曰三峯青安所別其為前後彼此乎又三峯前住為檗菴正志後住為碩揆原志百年後同稱三峰志不幾滋是非一二之疑如海舟慈祖者乎以是而推天皇天王之兩道悟亦猶是也其可以任行刪削哉

廬陵居士聶先樂讀續指月錄凡例第十二條曰信史有闕疑之例傳燈有並載之條葢以續佛慧命重在師承萬難以臆見刪削也瞿錄並載兩天皇悟因符邱碑各承宗派遂為千秋疑案紛端久矣茲錄有兩海舟慈而昭然不疑者有說焉兩慈皆濟宗之人有一家言可按也一為金陵翼善開法之海舟永慈一為杭州東明繼席之海舟普慈其姓氏生里不同其長幼年歲有別其悟道機緣可證其付授時日甚殊普慈則有天童悟為之立傳花城沈貫為之作拈頌序見在也永慈則有南㵎問之續燈存稿靈巖之南嶽單傳錄見在也惟續燈萬峯嗣下削去海舟慈之沈貫問答一則另詳註於二十八世普慈章之後(編年繕稿於癸亥夏續指月錄見於丙辰夏)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八


校注

[0271001] 祥疑詳 [0273001] 徧疑偏
[A1] 斂【CB】歛【卍續】
[A2] 刺【CB】剌【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玘【CB】𤣱【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揚【CB】掦【卍續】
[A9] 諄諄【CB】[諒-小+日][諒-小+日]【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盂【CB】孟【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