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八

祖紀

東土祖師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世祖

諱菩提達磨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於般若多羅尊者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達磨者通大之義也更今名祖問當往何國作佛事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又問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傳法印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問此後更有何事尊者曰從是[A1]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聽吾讖偈曰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此後如何却後二百二十年林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讖曰震旦國中無別路要假兒(一作姪)孫脚下行金雞解銜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復演諸偈皆預讖佛教隆替事具寶林傳及聖胄集)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宋孝武帝戊戌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世少林祖嗣宗統(在西竺六十七年來震旦九年航海三年通共七十九年) 發明(西天稱名處難稽也此土稱處不敢名也)

己亥三年

祖留化本國度攝六宗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舉佛陀䟦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為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A2]微見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五諸相是名實相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A3]已變[A4]已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A5]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波羅提者答曰我明無相心不見故祖曰汝心不見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辨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A6]已忽然不見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氷釋至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彼曰我有內外[A7]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服至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至寂靜宗故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曰空空[A8]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尊者聞祖指誨豁然開悟於是六眾咸誓歸依

庚子四年(魏和平元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甲辰八年

明帝(諱彧在位八年改元者二)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先稱景和元年)

丙午二年(魏天安元年)

丁未三年(魏皇興元年)

佛教來東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魏延興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蒼梧王(諱昱在位四年改元者一)

蒼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魏承明元年)

順帝(諱準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順帝丁巳昇明元年(魏太和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四月前宋昇明三年五月後齊建元元年) (是歲齊代宋)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譯經二百一十部

(姓蕭氏)

高帝(諱道成代宋在位四年)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諱賾在位十一年)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

甲子二年齊范縝作神滅論(書何著邪見也)

齊司徒王子良奉佛范縝盛稱無佛著神滅論以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有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

祥符蔭曰縝此論謂人死神滅葢斷見也邪見有六十四常見斷見亦常亦斷見非常非斷見單複綜錯之有六十四見均之不達大道執著邪見也今世間作此斷見者多是以撥無因果豈知此形雖滅愚者業識未泯至人智照無方安得形亡而神滅乎縝尚未知邪見之邊表又何足以語夫佛道之圓妙哉當時蕭琛曹思文難之詳矣刀沒而利盡固也利盡而刀存其謂之何

沙門對制稱名著為令

沙門法獻玄暢於帝前稱名或稱貧道帝訝之以問中書王儉儉曰漢魏佛法初來對上稱謂載記無聞至宋魏始盛沙門多稱貧道而預坐帝曰稱名始得宜可著令以為定式

祥符蔭曰出家之法對眾稱名上可以通於帝王次可以施於一切其稱貧道貧衲皆非所宜至稱臣僧則起於晚季葢率土之濵莫非草莽之臣而世外之人未忘於世間之禮當引分也趙宋時因受勅開堂稱臣僧而後世効之遂為時式愚以為對眾宜稱僧稱名對制當稱臣齊之著令亦一時之見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是為二祖) 發明(諸祖未嗣統時皆書名做君父前臣子稱名之義也)

父寂武牢人以無子禱祈既久一夕有異光照室母遂懷妊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諱鸞在位五年)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東昏侯(名寶卷在位二年)

東昏侯[A9]己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魏景明元年)

和帝(名寶融在位一年)

利帝辛巳中興元年

齊譯經二十人出經律論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十卷

(姓蕭氏都建康)

武帝(名衍代齊在位四十八年改元者七)

武帝壬午天監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道經妄撰述者不勝書書一二以明邪見惑世為可歎也)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魏正始元年)

帝著捨道發願文

四月八日帝製文發願永棄道教其略曰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為喻弟子蕭衍此因愚迷躭事老君累葉相承深此邪法今捨棄舊習歸仗正因願使未來童真出家廣弘經教化度舍識共證菩提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歸依老子暫得神仙陟大乘心永離邪見唯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弟子蕭衍和南升重雲殿對僧俗二萬餘人發願懺悔十一日勅門下曰大經中說九十六種唯佛道是正餘皆邪也朕捨道事佛冀歸於正公卿能入此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經云老子為迦葉菩薩孔子為儒童菩薩俱應生震旦)然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云云

發明(終帝之世其捨身講經等不具書書此以見帝之正信弘願為不易及也)

祥符蔭曰仙術長生未了一心不達大道終墮輪迴周孔世間聖人尚不能出天地範圍之外又豈能了生死業緣之極致乎佛教頓悟自心則十方三世一念圓攝真照妄消善惡俱泯湛然圓覺名大涅槃是知欲了生死等以正道廣度含生非佛教無從矣武帝捨道發願之文真一切人天所宜聳聽慎毋以先入之見自溺泥塗長淪苦趣也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魏永平元年)

己丑八年

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經

支北天竺國人從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間共歷二十餘載共譯楞伽等經論三十九部合一百二十七卷

勅沙門僧旻撰眾經要鈔

帝以法海浩博淺識窺尋卒難該究因勅莊嚴寺僧旻等集撰眾經要鈔一部計八十八卷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延魏昌元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禪師寶誌公寂(書禪師始此) 發明(誌法身大士應化聖賢機用語言皆全提向上不可以心思意解者其先來東震成熟西來直指之機乎故書禪師)

誌應迹金陵東陽出家鍾山宋齊間屢著神異帝一日詔問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問其旨如何答曰在書字時節刻漏中帝益不曉甞詔畫工張僧繇寫誌像僧繇下筆輒不自定誌遂以指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帝臨江縱望有紫栴檀泝流而上誌以杖引之即以屬供奉官俞紹令雕誌像頃刻而成神彩如生所垂語句及大乘讚十二時歌皆直示大道逈絕言詮是年冬無疾而終然一燭以付後閣舍人吳慶帝聞歎悼厚禮葬於鍾山獨龍阜王筠撰

乙未十四年

帝勅僧紹編集三藏目錄 勅沙門寶唱撰集經律儀制

帝以國土調安皆承三寶恩德天龍默祐之功乃勅莊嚴寺僧寶唱撰集建福禳災禮懺祈願等儀制合於經律者帝親覽授以備行持

丙申十五年(魏熙平元年)

丁酉十六年

祖留南天度異見王

祖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後值異見王欲毀佛法王故祖之姪也祖憫之欲開其蒙而六眾亦各念佛法有難師將何所匡濟祖遙知眾意彈指應之六眾悉聞此我師信響也皆至祖所祖曰一翳蔽空孰為翦之前無相宗宗勝欲行祖曰汝雖辯慧道力未全且與王無緣勝辭祖竟至王所廣陳法要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將伏何人祖不起於座懸知宗勝義墮召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語與王論屈汝急往救波羅提曰願假神力言訖雲起足下遂乘以見王王正問宗勝忽見愕然忘其所問而顧波羅提曰乘空來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雖驚異而驕慢方熾即擯宗勝令出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見提曰若出見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見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見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A10]心即開悟悔謝前非諮詢法要王復問波羅提師承為誰提曰大王之叔菩提達摩也王聞遽勅近臣迎祖至王宮祖為王懺悔往非王聞泣謝隨詔宗勝歸國近臣曰宗勝被謫時[A11]已捐軀投崖矣祖曰勝尚在召之當至初勝受擯耻不能正王遂投身危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於巖上勝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捐身自責神何佑助願示所以於是神人乃說偈曰師壽於百歲八十而造非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雖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見諸賢等未甞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靜聰明輕慢故而獲至於此得王不敬者當感果如是自今不疎怠不久成奇智諸聖悉存心如來亦復爾勝聞偈欣然遂宴坐巖間至是王遣使山中召勝祖謂王曰知勝來乎王曰未知祖曰再命乃來耳使者至山而勝辭果再命乃至

戊戌十七年(魏神龜元年)

姬光出家宴坐香山

光少則超然博極載籍尤善談老莊後覽佛乘遂盡棄去依寶靜禪師出家名神光徧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三返香山終日宴坐

己亥十八年

沙門慧皎奉勅撰高僧傳成

始於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凡十科所敘皆散在眾記刪聚一處述而無作合序錄為十四卷號曰高僧傳

祥符蔭曰普通以前直指之道未來東震最上風規無聞焉而譯經弘法之士皆大龍香象神力變化未有以奮發沉鍊之其習禪者皆四禪八定而非祖師立地超脫頓漸絕迹之旨故皎之所列十科以德業言其中雜糅疊出者亦有之然蒐揚之功不為無補於法苑也

庚子普通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梁太子綱編法寶集

甲辰五年

祖留化南天(共六十七年)

乙巳六年(魏孝昌元年)

祖發南天竺航海來東土

祖念般若多羅六十七載之記復思東震旦國佛記一千年後般若智燈運光於彼遂囑弟子不若蜜多羅住天竺傳法而躬至震旦乃辭祖塔別學侶慰勉於王曰當勤修白業吾去一九即回王聞祖言涕淚交集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収既有緣非吾所止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蚤回王即具大舟躬率臣僚學眾送至海壖而別

丙午普通七年

祖航海東來(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于南海)

丁未大通元年

佛教來東土四百六十年 發明(書教來東土止於是年此後單書宗統以宗統教也)

東土第一世祖菩提達磨尊者自南天竺來

九月二十一日達於廣州[A12]刺史表聞帝遣使賷詔迎請

考定(景德傳燈錄作普通八年丁未五燈會元作普通七年庚子傳法正宗記作普通元年庚子又作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佛祖統紀作以梁大通元年達南海佛祖歷代通載作丁未改元大通初祖菩提達摩來梁佛祖綱目作普通元年十一月至金陵今考景德傳燈錄作普通八年丁未丁未是也普通止七年作八年非也五燈會元作普通七年庚子普通七年其年丙午年甲差誤也傳法正宗記作普通元年庚子或曰普通八年丁未此未定之詞也謹按般若多羅親記祖云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徃震旦多羅之寂在宋孝武大明元年丁酉從戊戌大明二年順數至梁普通五年魏正光五年甲辰為六十七年此六十七年祖留南天竺從梁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乙巳祖辭南竺當在斯年三周寒暑以梁大通元年丁未至廣州此確證也佛祖統紀及佛祖歷代通載皆相合其日丁未改大通王怡長歷甲子數有普通八年若然則傳燈所稱普通八年亦自有由而丁未又正相合以是合證定祖于大通元年丁未至梁與跨水逢羊之讖前後相符萬無可疑者也)

別證(陶宗儀輟耕錄陶華陽譜曰大同二年丙辰君年八十一隻眼或方夢勝力菩薩授菩提記乃詣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世傳呂巖從鍾籬權受劒訣後二百餘年來參黃龍誨機始竟佛言不修正覺別得生理休止深山大島絕于人境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晚年始堅此願唐志有所著草堂法師傳當時佛教雖隆禪宗未聞圓覺以大通元年至以是年去留臺城十九日度君不及相見圓覺初祖諡○百丈清規尊祖章云初祖梁普通八年丁未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十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至丙辰歲十月五日端居而逝十二月二十八日塟熊耳山)

祖至金陵帝問法不契

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即位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A13]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遂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悟

祖屆洛陽寓少林面壁

祖知帝不契機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洛陽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祥符蔭曰聖賢佛祖設化因時作止語默無非教也孔子見學者多從事於言語而曰予欲無言又曰吾無行而不與聖人亦何甞不欲人忘言會道哉佛教東來至梁之時經律論等譯出者凡有五千四百餘卷語言文字不為不多矣天下僧至二百餘萬寺院凡四萬餘所帝王捨身講法化儀莊嚴不為不盛矣於是初祖以並無功德蕩修行之執相者以面壁九年折文言之外求者直指人心頓證大道西來大意與孔氏之教若合符節也

戊申二年

祖寓少林 勅沙門智藏等撰義林八十卷

己酉中大通元年(魏永安元年)

魏主遣使至少林徵祖前後三至不赴

魏主聞祖寓少林遣使齎詔徵前後三至祖不顧魏主彌加欽尚

梁主捨身同泰寺地震百僚三請復位(帝捨身講經非一書此以槩之)

九月十五日帝捨身於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釋御服持法衣行清淨大捨素牀瓦器親為大眾講涅槃經地大震羣臣以錢億萬奉贖表請還宮三請乃許十一月一日駕還宮

祥符蔭曰以世治言之武帝過矣以佛法言之此菩薩行也疇則能之若其了悟中道契第一義諦於廓然不識之答其於祖也豈不覿面親承乎而乃當前失之惜哉

庚戌二年

魏遣使賷衣鉢就少林供祖三辭堅請受之

魏使賷摩衲袈裟二領金鉢銀水瓶繒帛等物來少林供祖祖固讓三返魏主意彌篤祖乃受之自爾緇白之眾倍加信向

辛亥三年(魏普泰元年)

祖在少林

壬子四年(魏永熙元年)

癸丑五年

甲寅六年(東魏天平元年是年魏分為二) (熒惑入南斗)

僧神光來參

僧神光者久居伊洛博覽羣籍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遂詣祖參承祖晨夕端坐面壁莫聞示誨

神光斷臂安心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A14]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時十二月九日值夜大雪光夜侍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顧而憫之問曰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辛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乃問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與汝安心竟

祥符蔭曰此是東土第一箇樣子學道求法者急著眼

乙卯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寶炬大統元年東魏天平二年)

祖付慧可正法眼并授袈裟表信

祖止少林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小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入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A15]已終

祖往禹門太守楊衒之問道

祖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楊衒之蚤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又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收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祖知懇到即說偈曰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聞偈悲喜交并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羣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衒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否祖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衒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祖不獲[A16]乃為讖曰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鎻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衒之莫測禮辭而去

丙辰大同二年(魏大統二年東魏天平三年)

東土第一世少林圓覺祖示寂

時魏氏奉釋禪雋如林議論多與祖違祖玄風所被有識咸歸彼徒生嫉數加毒藥莫能中傷至第六度以化緣既畢遂端居而逝時十月五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建塔定林寺曰空觀

安隱忍曰達摩大師初破六宗其意銳甚及乎東來震旦六番受毒而不言謗議沸騰而不辯其弘法之心乎方其不契於梁不容於流支之徒機亦危矣稍有爭論安能默坐九年以傳二祖耶予以是知傳佛心宗者不可執一方便而進退有時也

祥符蔭曰初祖東來為傳法也二祖得髓而能事[A17]已畢其他何䘏焉義學之徒狃於聞見驟聞直指別傳夫誰能不惑無怪其嫉之深也使東土之人皆即聞而信之祖亦無庸汎重面壁九年至今凜凜猶生千載之後法周沙界伊誰之力歟藉非祖來以真宗持之迦文之教流行震旦不知作何底止潛符蜜證道豈在空言哉

宗統編年卷之八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己【卍續】
[A4] 已【CB】己【卍續】
[A5] 已【CB】己【卍續】
[A6] 已【CB】己【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己【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刺【CB】剌【卍續】
[A13] 但【CB】伹【卍續】
[A14] 刺【CB】剌【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己【卍續】
[A17] 已【CB】己【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