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五

第十三世祖

迦毗摩羅尊者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造無我論一百偈此論至處無魔不摧

顯王乙未四十三年

第十三世祖迦毗摩羅尊者嗣宗統(五十八年)

丙申四十四年

祖住世傳法

丁酉四十五年

戊戌四十六年

[A1]己亥四十七年

庚子四十八年

慎靚王(諱定顯王子在位六年諡法未詳)

慎靚王辛丑元年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赧王(諱延慎靚王子在位五十九年按諡法喪國心恤曰赧)

赧王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A2]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乙卯九年

丙辰十年

丁巳十一年

戊午十二年

[A3]己未十三年

庚申十四年

辛酉十五年

壬戌十六年

癸亥十七年

甲子十八年

乙丑十九年

丙寅二十年

丁卯二十一年

戊辰二十二年

[A4]己巳二十三年

庚午二十四年

辛未二十五年

壬申二十六年

癸酉二十七年

甲戌二十八年

乙亥二十九年

丙子三十年

丁丑三十一年

戊寅三十二年

[A5]己卯三十三年

庚辰三十四年

辛巳三十五年

壬午三十六年

癸未三十七年

甲申三十八年

乙酉三十九年

丙戌四十年

丁亥四十一年

戊子四十二年

[A6]己丑四十三年

庚寅四十四年

辛卯四十五年

壬辰四十六年(景德傳燈錄作四十一年者誤)

祖付囑龍樹大法 示寂

祖領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雲自在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祖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有勢之家太子曰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禪寂於此否祖曰即入彼山行數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顧盤繞祖身祖因與授三歸依蟒聽訖而去祖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嘗為比邱多樂寂靜有初學比邱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命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A7]已千載適遇尊者[1]護聞戒法故來謝爾祖問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此去十里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我亦聽受耳祖遂與徒眾詣彼龍樹出迎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我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曰此師能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祖曰汝雖心語[A8]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聞[A9]悔謝祖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授具戒復告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付法[A10]即見神變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

第十四世祖

龍樹尊者亦名龍勝豪貴家生少能誦四韋陀典善知眾藝才辯神明因作妖術敗出家誦盡閻浮經論自謂一切智人大龍愍之接入龍宮廣閱法藏遂為龍眾所歸遇摩羅尊者付法所化國王外道無數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等數十部(性宗祖述於此)

癸巳四十七年

第十四世祖龍樹尊者嗣宗統(五十七年)

甲午四十八年

祖住世傳法

祖入龍宮閱藏傳華嚴經下本歸 發明(華嚴經乃法報佛及法身大士所說非化佛及應化聖賢所說故不入前時教之列)(龍宮閱藏在未付法前附書于此)

祖入龍宮看藏見華嚴經有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非佛不能知中本惟住地菩薩乃能知之遂記下本回歸西土傳至東震僅八十卷三十九品乃前分三萬六千偈尚有六萬四千偈九品在西土雲棲宏曰宋儒有言讀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此說高明者自知其謬庸劣者遂信不疑開邪見門塞圓乘路言不可不慎也假令說讀一部易經不如看一艮卦然且不可況佛法耶況佛法之華嚴耶華嚴具無量門諸大乘經猶是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華嚴天王也諸大乘經侯封也諸小乘經侯封之附庸也餘可知矣

乙未四十九年

丙申五十年

丁酉五十一年

戊戌五十二年

己亥五十三年

庚子五十四年

辛丑五十五年

壬寅五十六年

祖至南印度化諸外道

祖行化至南印度彼有外道五千興大幻術王與國人靡然從之不知向佛祖感慨憫之易其威儀白衣持旛[1]俟王出則趨其前或隱或顯如是者七載王一日忽異之問曰汝何者而前吾行追之不得縱之不去祖曰吾是智人知一切法王曰汝知諸天今何所為祖曰天今與修羅方戰王曰何以明之祖曰頃則徵矣俄有戈戟手足自空紛然而下王遂大敬信命諸外道皆歸禮祖祖悉化之令歸三寶

癸卯五十七年

甲辰五十八年

乙巳五十九年(是年西周亡)

東周君惠公(立七年)

惠公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A11]己酉四年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佛滅後七百年

壬子七年(是年周亡戰國七雄相次歸秦)

(都咸陽今西安府其先柏翳佐舜有功賜姓嬴後有非子封于秦秦仲始大莊襄并周而有天下國號秦)

莊襄王(諱楚孝文王子在位三年按諡法武而不遂曰莊辟地有德曰襄)

秦莊襄王癸丑二年(前壬子年改元)

甲寅三年

始皇帝(諱政實姓呂氏在位及并天下即帝位共三十七年)

秦王政乙卯元年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A12]己未五年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十二年

丁卯十三年

戊辰十四年

[A13]己巳十五年

庚午十六年

辛未十七年

壬申十八年

癸酉十九年

甲戌二十年

乙亥二十一年

丙子二十二年

丁丑二十三年

戊寅二十四年

[A14]己卯二十五年

庚辰二十六年(是年秦并六國自立為始皇帝)

始皇辛巳二十七年

壬午二十八年

癸未二十九年(沙門室利防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惡其異俗以付獄俄有金剛神碎獄門而出帝懼即厚禮遣之)

甲申三十年

乙酉三十一年

丙戌三十二年

丁亥三十三年(是年築長城)

戊子三十四年(是年秦燒詩書諸子百家語)

寶雲潛曰震旦聖人之徒其在震旦者讀震旦聖人之書則不能見震旦聖人之書之真也西方聖人之徒其在震旦者讀西方聖人之書則實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之真也夫震旦中西方聖人之徒之於西方聖人地之相去如此其遠也其風氣習俗不能無殊越也而震旦中西方聖人之徒實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之真震旦中震旦聖人之徒讀震旦聖人之書萬不及震旦中西方聖人之徒者此其故何也嬴秦氏則震旦之一大界限也震旦國自秦焚書[A15]已前則猶之大河[A16]已北也自秦焚書[A17]已後則猶之大河[A18]已南也震旦歷代聖人之書非不詳且備也李斯孽作載籍一空至漢始除挾書之律而名書間出夾雜真偽後來唐宋諸家各繹其說以為震旦聖人之書而聖人之大經大法往往雲埋霧塞而不可問而西方聖人之書自白馬駝經[A19]已來雖音言傳譯而聖人之旨未有改也故震旦中震旦聖人之徒不能見[1]西方聖人之書之真而震旦西方聖人之徒能見西方聖人之書也真也

[A20]己丑三十五年

祖付法於迦那提婆 入月輪三昧示寂

南印度人多信福業祖為說法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覩之祖曰欲見佛性先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祖於座上見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惟聞法音不覩祖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覩安以知之提婆曰此是尊者見佛性體相以示我等葢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虗明言訖輪相即隱復居本座而說偈言身見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彼眾聞偈頓悟無生咸願出家以求解脫祖即為剃髮命諸聖授具乃付法於迦那提婆而說偈曰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付法[A21]入月輪三昧廣見神變復座凝然入寂及七日天雨舍利尊者復於座指空語眾曰昔拘那含佛弟子摩訶迦尊者有三願一為佛時凡有聖士化度則天澍雨及其身皆為舍利二大地所生皆堪為藥療眾生病三凡有智者皆得所知微妙以通宿命今雨舍利摩訶迦神力也[A22]已復寂迦那提婆與眾建塔閟其全身

祥符蔭曰祖證實相般若才辯無礙故於座上見滿月輪使一切眾唯聞法音而不覩相復住月輪三昧凝然入寂葢定慧等持達佛體性者矣

祥符蔭曰別傳之道不立文字非棄文字也昔尹焞問朱晦菴曰乾坤二卦斯可矣晦菴曰聖人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後世尚不能了坤乾二卦豈能盡也既而曰子以為何人分上事對曰聖人分上事若是聖人分上事乾坤二卦亦不須況六十四卦乎是知道非語言文字詳明辨別孰從即會其真而領其全乎馬鳴龍樹諸祖豈非傳佛心印而悟正法眼藏者乎各著論辯摧邪顯正非不能忘言也救世之心切也今之昧昧固陋者謬扯不立文字之名以葢[A23]己之粗鄙而且不識語言文字為何等槩以一言蔽之曰文字禪文字禪豈易言哉是猶貧兒傭丐欲博一餐之利且無從而詫笑大富長者之揮金濟眾為虗費則亦不自知其量也[A24]

第十五世祖

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毗舍羅初求福業兼樂辯論後謁龍樹祖將及門祖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鉢水置於座前尊者覩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會祖即為說法不起於座見月輪相語具龍樹祖章

秦始皇庚寅三十六年

第十五世祖迦那提婆尊者嗣宗統(五十一年)

辛卯三十七年

祖住世傳法

二世(諱胡亥始皇子在位三年)

二世壬辰元年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是年二世為趙高所殺)

(都長安姓劉氏)

高帝(諱邦字季以布衣起兵破秦滅楚而成帝業在位十二年)

漢高帝乙未元年丙申二年(十月五星聚東井)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A25]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七年

壬寅八年

癸卯九年

甲辰十年

祖折伏外道

祖至巴蓮弗城聞諸外道欲障佛法計之既久祖乃執長旛入彼眾中彼問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後彼曰汝似賤人祖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祖曰我灼然得佛彼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我故自當得彼辭既屈乃問祖曰汝名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聞祖名乃悔過致謝時眾中猶互興問難祖折以無礙之辯由是歸伏

乙巳十一年

丙午十二年

惠帝(諱盈高帝子在位七年)

惠帝丁未元年

戊申二年

[A26]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少帝(呂高后臨朝稱制共八年)

少帝甲寅元年

乙卯二年(是年少帝廢)

高后丙辰三年

丁巳四年

戊午五年

[A27]己未六年

庚申七年

辛酉八年

文帝(諱恒高帝中子在位二十三年慈惠愛人曰文)

文帝壬戌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丙寅五年

丁卯六年

戊辰七年

己巳八年

庚午九年

辛未十年

壬申十一年

癸酉十二年

甲戌十三年

乙亥十四年

丙子十五年

丁丑十六年

戊寅後元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祖付羅睺羅多正法 示寂

祖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A28]已隨長盡而復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乃問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養一比邱然此比邱道眼未明以虗霑信施故報為木菌惟汝與子精勤供養得以享之又問長者年多少七十有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長者聞偈[A29]彌加歎伏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捨次子隨師出家祖曰昔如來記此子當第二五百年為大教主今之相遇葢符宿因即與剃髮而付法眼偈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付法[A30]入奮迅定身放八光而歸寂滅學眾興塔供養

第十六世[A31]

羅睺羅多尊者迦毗羅國人也

辛巳後元五年

第十六世祖羅睺羅多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壬午五年

祖住世傳法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景帝(諱啟文帝子在位十六年布義行剛曰景)

景帝乙酉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佛滅後八百年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

乙未四年

丙申五年

丁酉六年

戊戌後元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三年

武帝(諱徹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威彊睿德曰武)

武帝辛丑建武元年(始建年名)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光元年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壬子六年

癸丑元朔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元狩元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討休屠王獲其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不祭祀[A32]但令燒香禮拜)

庚申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癸亥五年

甲子六年

乙丑元鼎元年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付僧伽難提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室羅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復見五佛影祖告眾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彼處佛志一千年後當紹聖位[A33]領諸學眾遡流而上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祖與眾伺之經三七日方從定起祖問曰汝心定耶身定耶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體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動靜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若金在井出者非物祖曰此法不然提曰彼義非著祖曰此義當墮提曰彼義不成祖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提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祖曰我義[A34]已成我無我故提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祖曰我無我故故成汝義提曰仁者師誰得是無我祖曰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難提以偈讚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祖以偈答曰[A35]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脫祖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繫[A36]即以右手擎金鉢舉至梵宮取彼香飯將齋大眾而大眾忽生厭惡之心祖曰非我之咎汝等自業即命難提分座同食眾復訝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當知與吾分座者即過去娑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跡汝輩亦莊嚴劫中[A37]已至三果而未證無漏者也眾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彼云過去佛者即竊疑焉難提知眾生慢乃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無有邱陵江河溝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國土豐盈無八苦行十善自雙樹示滅八百餘年世界邱墟草木枯瘁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信真如惟愛神力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至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所大眾見之即時欽慕悔過作禮於是祖命僧伽難提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難提聞命敬奉勤至復說偈讚曰善哉大聖者心明逾日月一光照世界暗魔無不拔祖付法[A38]安坐歸寂四眾建塔

第十七世祖

僧伽難提尊者室羅筏城寶莊嚴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讚佛事七歲即厭世榮以偈告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願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終日不食乃許其在家出家號僧伽難提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積十九載未嘗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宮何為出家一夕天光下矚見一路坦平不覺徐行約十里許至大巖前有石窟焉乃燕寂於中經十年值羅睺羅多尊者得法受記

武帝己巳元鼎五年

第十七世祖僧伽難提尊者嗣宗統(三十九年)

庚午六年

祖住世傳法

辛未元封元年

壬申二年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太初元年

戊寅二年

己卯三年

庚辰四年

辛巳天漢元年

壬午二年

癸未三年

甲申四年

乙酉太始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征和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後元元年

甲午二年

昭帝(諱弗陵武帝子在位十二年改元者三聖聞周達曰昭)

昭帝乙未始元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元鳳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平元年

祖付伽舍耶多法 立化

祖行化至摩提國忽有凉風襲眾身心悅適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風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言訖以神力攝諸大眾遊歷山谷食頃至一峯下謂眾曰此峯頂有紫雲如葢聖人居此矣即與大眾徘徊久之見山舍一童子持圓鑑直造祖前祖問汝幾歲耶百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耶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不如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祖曰汝手中者當何所表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彼父母聞子語即捨令出家祖携至本處受具戒訖名伽耶舍多他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曰鈴鳴耶風鳴耶舍多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舍多曰俱寂靜故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祖付法[A39]右手攀樹而化大眾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於高原建塔眾力不能舉即樹下起塔

第十八世祖

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父天葢母方聖甞夢天神持鑑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誕肌體瑩如琉璃未甞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閒靜語非常童持鑑出遊遇難提尊者得法

宣帝(初名病已更名詢武帝曾孫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七聖善周聞曰宣)

宣帝戊申本始元年

第十八世祖伽耶舍多尊者嗣宗統(六十一年)

己酉二年

祖住世傳法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地節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元康元年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神爵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鳳元年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甘露元年

己巳二年

庚午三年

辛未四年

佛滅後九百年(北天竺天親無著造瑜伽唯識等論)

壬申黃龍元年

元帝(諱奭宣帝子在位十六年改元者四行義悅民曰元)

元帝癸酉初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四年

丁丑五年

戊寅永光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建昭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竟甯元年

成帝(諱鷔元帝子在位二十六年改元者七安民立政曰成)

成帝己丑建始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河平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三年

丙申四年

丁酉陽朔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庚子四年

辛丑鴻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永始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祖付鳩摩羅多法 示寂

祖領徒至大月氏國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祖將入彼舍舍主鳩摩羅多問曰是何徒眾祖曰是佛弟子彼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戶祖良久扣其門羅多云此舍無人祖曰答無者誰羅多聞語知是異人遽開關延接祖曰昔世尊記曰吾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見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值吾應斯嘉運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投誠出家授具訖付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祖付法[A40]踴身虗空見十八變化火三昧自焚其身眾以舍利建塔

第十九世祖

鳩摩羅多尊者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昔為自在天人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墮生忉利聞憍尸迦說般若波羅蜜多以法故升梵天以根利故善說法要諸天尊為導師以繼祖時至降月氏國受舍多尊者記

成帝己酉元延元年

第十九世祖鳩摩羅多尊者嗣宗統(三十四年)

庚戌二年

祖住世傳法

辛亥三年

壬子四年

癸丑綏和元年(都水使者劉向集列仙傳檢藏得梵本佛經六十餘卷編入仙傳)

甲寅二年

哀帝(諱欣元帝庶孫在位六年改元者二恭仁短折曰哀)

哀帝乙卯建平元年

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己未元壽元年

庚申二年

平帝(諱衍元帝庶孫在位五年改元者一布綱治紀曰平)

平帝辛酉元始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孺子嬰(宣帝玄孫立三年)

丙寅居攝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初始元年

己巳(新莽始建國)元年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五年

甲戌天鳳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地皇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是年漢立舂陵戴侯之曾孫玄改元更始後詔封為淮陽王)

祖付闍夜多法 示神變入寂

祖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A41]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𨤲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A42]頓釋所疑祖曰汝雖[A43]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依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化跡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又云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布後學言訖即於座上以指爪𠢐面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闍夜多建塔以奉全身

祥符蔭曰大道不言禍福至理自有休咎吉凶影響善慶惡殃書傳亦明言之矣但三時交互毫釐靡忒非智眼周知不能洞悉觀祖之言世有疑者可燎然矣若能了知業識依心心本清淨則盡心知性立命知天一切自由又豈有心外之惑乎

宗統編年卷之五


校注

[0101001] 護疑獲 [0102001] 俟疑候 [0103001] 西方疑震旦
[A1] 己【CB】已【卍續】
[A2] 己【CB】已【卍續】
[A3] 己【CB】已【卍續】
[A4] 己【CB】已【卍續】
[A5] 己【CB】已【卍續】
[A6] 己【CB】已【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己【CB】已【卍續】
[A12] 己【CB】已【卍續】
[A13] 己【CB】已【卍續】
[A14] 己【CB】已【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己【CB】已【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己【CB】已【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己【CB】已【卍續】
[A26] 己【CB】已【卍續】
[A27] 己【CB】已【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祖【CB】[-]【卍續】
[A32] 但【CB】伹【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但【CB】伹【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