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宗統編年

宗統編年卷之四

第七世祖

婆須蜜尊者北天竺國人也

襄王乙酉十五年

第七世祖婆須蜜尊者嗣宗統(四十七年)

丙戌十六年

祖住世傳法

丁亥十七年

戊子十八年

[A1]己丑十九年

庚寅二十年

辛卯二十一年

壬辰二十二年

癸巳二十三年

甲午二十四年

乙未二十五年

丙申二十六年

丁酉二十七年

戊戌二十八年

[A2]己亥二十九年

庚子三十年

辛丑三十一年

壬寅三十二年

頃王(諱壬臣襄王子在位六年按諡法甄心動懼曰頃)

頃王癸卯元年

甲辰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

戊申六年

匡王(諱班頃王子在位六年按諡法貞心大度曰匡)

匡王己酉元年

庚戌二年

辛亥三年

壬子四年

癸丑五年

甲寅六年

定王(諱瑜匡王弟在位二十一年按諡法安民法古曰定)

定王乙卯元年

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道教聖人老子生於楚(九月十四日生于楚國陳郡苦縣賴鄉曲仁里父姓韓名乾字元畢母曰精敷孕八十年而生于李樹下因以為姓名耳字伯陽身長四尺六寸願凸眉麤反唇騫鼻[A3]髆尖胯闊聃耳髼頭諡曰聃)

祥符蔭曰三教之道用處不同孔氏之教倫理道德無過不及遵而行之時中聖人也老子之教清淨無為澹泊守玄遵而行之清修善人也達秉彝之原盡心性之量則非佛道孰從哉三代而後人根不一儒釋而外自應有老子之教介於二者之間収攝流品昔吳尚書令闞澤對孫權曰若將孔老之教比校佛法遠之遠矣所以然者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如來說法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明矣老子生於周定王三年佛滅於穆王五十三年相去三百四十五年

定王戊午四年

[A4]己未五年

庚申六年

辛酉七年

壬戌八年

癸亥九年

甲子十年

乙丑十一年

丙寅十二年

丁卯十三年

戊辰十四年

[A5]己巳十五年

庚午十六年

辛未十七年(景德傳燈錄作十九年者誤)

祖住世傳法

祖付佛陀難提正法 入慈心三昧示寂

祖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於法座前有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今與師論義祖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服曰我願求道霑甘露味祖遂與剃度而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乃說偈曰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即入慈心三昧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作禮而說偈言賢劫眾聖祖而當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請為宣佛地祖從三昧起示眾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A6]還入三昧示涅槃相難提即於本座起七寶塔以供全身

第八世祖

佛陀難提尊者迦摩羅國人也姓瞿曇氏頂有肉髻辯才無礙

定王壬申十八年

第八世祖佛陀難提尊者嗣宗統(五十五年)

癸酉十九年

祖住世傳法

甲戌二十年

乙亥二十一年

簡王(諱彝定王子在位十四年按諡法平彝不訾曰簡)

簡王丙子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A7]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A8]己丑十四年

祖住世傳法

靈王(諱泄心簡王子在位二十七年按諡法亂而不損曰靈)

靈王庚寅元年

辛卯二年

壬辰三年

癸巳四年

甲午五年

乙未六年

丙申七年

丁酉八年

戊戌九年

己亥十年

庚子十一年

辛丑十二年

壬寅十三年

癸卯十四年

甲辰十五年

乙巳十六年

丙午十七年

丁未十八年

戊申十九年

己酉二十年

庚戌二十一年

儒教聖人孔子生於魯(十一月初四日生于魯國兗州鄒邑縣平鄉晉昌里按殷本紀孔子父姓叔梁名紇為鄒邑縣宰先娶鄒氏女生子孟皮不才後娶顏氏女曰徵在禱于尼邱山神而生孔子生而有髮身長九尺六寸腰帶十圍垂手過膝河眸海口龍顏方顙鳳顒燕頷虬髭虎視有中和之德衣莊而嚴色溫而厲有四十二表自易姓曰孔名丘字仲尼先祖殷之後裔頴考叔弗何至紇移居魯易姓叔梁孔子追昔殷宋之後以子配一更姓孔氏)

辛亥二十二年

佛滅後四百年(時彌羅國五百羅漢依法智論造毗婆沙論)

祥符蔭曰佛教之有論猶儒書之有註疏也聖賢之言垂教後世非註疏而理不詳明如來之教廣度眾生非諸法身大士闡論發明則久而執法相生諸見難融朱程集註乃孔孟之羽翼大士造論實法苑之功臣也

壬子二十三年

癸丑二十四年

甲寅二十五年

乙卯二十六年

丙辰二十七年

景王(諱貴靈王子在位二十五年按諡法出義而濟曰景)

景王丁巳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三年

庚申四年

辛酉五年

壬戌六年

癸亥七年

甲子八年

乙丑九年

丙寅十年(景德傳燈錄作十二年者誤)

祖付囑伏䭾蜜多正法 示寂

祖行化至迦提國毗舍羅家見舍上有白光上騰謂其徒曰此家有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須曰我求侍者長者曰我有一子名伏䭾蜜多[A9]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說真吾弟子伏䭾聞之遽起禮拜以偈問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伏馱聞偈[A10]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言不履耳長者遂捨令出家祖尋[1]投具戒付法說偈曰虗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虗空故是達真如理伏䭾承祖付囑即超身虗空散眾寶華說偈讚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爾時祖即起本座見大神變却復本座儼然寂滅眾即其所建塔以閟全身

存考(伏駄聞之景德傳燈錄作尊者見之謂祖[2]〔便〕許其見也傳法正宗記作其父母即持其子而與則是先但聽其所言後始見其子形父母持而出見祖也)

第九世祖

伏䭾蜜多尊者迦提國人也姓毗舍羅

景王丁卯十一年

第九世祖伏䭾蜜多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戊辰十二年

祖住世傳法

己巳十三年

庚午十四年

辛未十五年

壬申十六年

癸酉十七年

甲戌十八年

乙亥十九年

丙子二十年

丁丑二十一年

戊寅二十二年

己卯二十三年

老聃卒

庚辰二十四年

辛巳二十五年

敬王(諱丐景王子在位四十五年按諡法合善典法曰敬)

敬王壬午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

己丑八年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乙未十四年

丙申十五年

丁酉十六年

戊戌十七年

己亥十八年

庚子十九年

辛丑二十年

壬寅二十一年

癸卯二十二年

祖至中印度

甲辰二十三年

乙巳二十四年

丙午二十五年

丁未二十六年

戊申二十七年

己酉二十八年

庚戌二十九年

祖攝化異論

中印國王信邪祖躬持赤旛化諸異論改邪歸正

辛亥三十年

壬子三十一年

癸丑三十二年

甲寅三十三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十五年者誤)

祖付囑脇尊者正法 入三昧涅槃

祖行化於中印度有長者香葢携一子而來瞻禮曰此子處胎六十年甞有一仙謂此兒骨相非常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與落髮羯磨之際祥光燭座感舍利三七粒見前自此精進忘疲祖遂付法說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A11]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收舍利建塔於那蘭陀寺

第十世祖

脇尊者中印度人性氏未詳精進不眠脇不至席遂稱脇尊者本名難生以處胎六十年將誕之夕母夢白象載一寶座座置一明珠入門乃生生而神光燭室體有奇香及長雖穀食絕無穢滓

敬王乙卯三十四年

第十世祖脇尊者嗣宗統(四十五年)

丙辰三十五年

祖住世傳法

丁巳三十六年

戊午三十七年

[A12]己未三十八年

庚申三十九年

辛酉四十年

壬戌四十一年

孔子卒於魯(時年七十三歲四月己丑孔子蚤作負手而曳杖逍遙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孔子曰予疇昔之夜夢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寢疾七日而沒塟魯城北泗上門弟子集魯論語凡二十篇)

祥符蔭曰三皇以前湻風沕穆五帝之始伏羲畫八卦造書契而治世之道始肇其端神農藝五穀辨藥石而民免饑虗夭札黃帝作制度立星官定氣運聿為文明之漸非復樸野之初矣唐堯之時風氣漸開人文漸著帝德光被四表而黎民於變時雍克明峻德實發聖學之源中庸九經亦始於此開後世聖人之教者堯也虞舜重華上協[A13]己無為而天下治明明德於天下舜則有之堯之命舜者曰允執厥中舜之命禹則益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此十六字之傳為治世心學之大要禹無間然德盛神化而其功為不可及也湯武順天應人與時偕行文質損益變化適中堯舜性之全體是道湯武身之修道設教三代之季春秋之際岑岌乎難言之矣孔子聖德天生而好古敏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不得其位以道教天下後世如春風之行萬物日月之貫四時三皇五帝以來之道至孔子集厥大成治世之教無以加焉者也及孔子之門者顏回曾參端木賜閔損等為最顏子生知近道竭才卓立不幸蚤卒孔子傷之有喪予之慟曾子克[A14]己省察盡心忠恕以一唯傳一貫之道釋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要而孔子之聖學以傳孔子生鯉伯魚亦蚤卒鯉生伋字子思子思子作中庸發明孔子之道本於天性成於人道誠明參贊極之無聲無臭而與天地合其德矣孔子之道傳於曾子闡於子思子思後傳孟子聖脉淵源澤流後世孔子作春秋絕筆於西狩獲麟以天道終此西方聖人之教將化行震旦之祥也自三皇建極以來至春秋西狩獲麟庚申之歲凡歷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迦文佛滅後凡四百七十年

或謂祥符曰天地死生之故孔子非不知之葢不欲明言耳祥符曰聖人無隱曰若然則孔子未之知乎祥符曰聖人無所不知曰何以不明言也祥符曰聖人甞繫易矣繫之辭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又曰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孔子之言如此而謂之不知可乎然孔子聖人猶是人也擬之於天則有間矣而曰天生德於予天之於佛夫何如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佛則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孔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又子絕四毋意必固我從心所欲不逾矩焉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孔子葢天地間之聖人也天地間之聖人而何必求之以天地之外哉佛葢出世之大聖人也知見廣大具六神通唯其具宿命通則一念超入無際唯其其天眼通則一瞬徧周太虗是故天地死生之極致非佛孰能了了宣揚如指諸掌乎非佛法孰能一念圓證頓離真妄乎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虗行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民鮮能也久矣

或曰易之所謂精氣為物者以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謂人之生也遊魂為變者以魂遊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謂人之死也此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也其義何居祥符曰此其所以未了生死之本也生死之本本於一心非陰陽二氣聚散之謂也其曰聚而成物物何以聚其曰以死為歸歸於何所不可茫茫造化無自而聚杳杳無知歸於斷滅也知生死本乎一心陰陽魂魄之說皆一念圓攝而無遺其詳晰楞嚴言之矣覽之自當洞若觀火宋儒之言似也而非孔子之旨孔子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非天地之道不出此心乎思之則自得矣

或曰易之所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者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聖人則之理而[A15]已矣非真有所謂天也祥符曰理固可以則天而不可謂天為理即以詩書孔子之言證之如曰天降下民不可謂理降下民也如曰天視自我民視不可謂理視自我民視也如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不可謂在理左右也如曰上帝既命不可謂上理既命也如曰天生德於予不可謂理生德於予也如今九五之尊稱天子不可謂理子也儒之言天亦彰明校著矣但居人境而未能上徹乎天界故極而稱之曰上帝仰而望之曰彼蒼者天葢其視天固[A16]已高高而不可逾矣抑知天地之大亦自我一心而建立哉

或曰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願聞其說祥符曰此一陰一陽宜作體用看繼宜作發用看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也成宜作體具看我固有之矣非由外爍我者也故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問曰治世之教儒宗尚矣儒宗道統孟子而後可得聞乎今學士經生皆宗朱子而象山議論知見及良知良能之說可參合乎祥符蔭曰儒宗道統至孟子而大綱未墜秦漢之間紛然龐雜既未可語夫聖學之醇即唐昌黎振起斯文推尊聖學其功未為不鉅然亦未可語夫大道之要至宋濂溪周子博學力行著易說易通上接洙泗下逮河洛明道伊川兩程子承其學發孔孟心傳之秘蘊為後世理學之淵藪秦漢而後實稱周程新安朱子經書集註會諸儒之全而得治世之要講學尊經使後世學者確然有畫一之章程可行可守朱子誠有功於聖學者矣橫渠張子見二程後深明易理而有意復三代之治故今之學者皆曰周程張朱謝上蔡游定夫楊龜山等皆遊二程之門上蔡之說一轉而為張子韶再轉而為陸子靜象山陸子幼時問其父曰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之至忘寢食後因讀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元來無窮乃援筆書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又曰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象山葢[A17]已豁然貫通而明吾心之全體大用會萬物之表裏精粗矣明陽明龍溪兩王氏良知良能之說近於象山合而論之朱子之格物致知是會用歸體下學上達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而可以弗畔也陸子之知致格物而曰六經皆我註脚即周子之無極而太極無極而太極非謂太極之前有個無極無極生出那太極來無極而太極葢欲人之不執太極以為極不執太極以為極而易之體用千變萬化不可端倪格物致知知致物格初非兩樣大學先言知止而后有定後言致知在格物條目亦自了然中庸言自誠明天之道自明誠人之道誠則明明則誠始終何甞二致但修道立教主乎中庸陸子之言高明者德性可尊而朱子之言中庸之道不離問學也尊德性而道問學可分乎不可分乎教化雖有經權道體初無隔礙苟志於道何庸分門別徑於其間哉

問曰宋時理學諸儒究心禪宗潛有師承證悟者未一如茂叔之於晦堂東林(周敦頤字茂叔舂陵人初見晦堂心問教外別傳之旨心諭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裏打點孔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畢竟以何為道夕死可耶顏子不改其樂所樂何事但於此究竟久久自然有箇契合處又扣東林總總曰吾佛謂實際理地即真實無妄誠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資此實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此實理天地聖人之道至誠而[A18]必要著一路實地工夫直至於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語上會又甞與總論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於理事交徹泠然獨會遂著太極圖說語語出自東林口訣一日忽見窗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作偈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會豁幽潛草深窗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甞曰吾此妙心非東林啟廸無由表裏洞然)南軒栻之於卍菴顏(張南軒栻字敬夫問道於卍菴道顏豁然有省留偈曰聞聲見色只如常熟察精麤理自彰脫似虗空藏碧落曾無少剩一毫芒後方疾革定叟求教栻曰謹絕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語訖而逝)伯湻答儒佛之問(程顥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有問儒佛同異顥曰公本來處還有儒佛否)定夫審同異之辯(游酢字定夫官監察御史師事二程呂居仁問曰定夫既從二程學又從諸禪遊則儒釋兩家必無滯閡敢問所以不同何也酢答曰佛書所說世儒亦未深考甞見伊川云吾之所攻者迹也然迹安所從出哉此事須親到此地方能辨其同異前輩往往不曾看佛書故詆之如此而其所破佛者乃佛書正不以為然者也)龜山亦有所得於東林(楊時字中立世稱龜山先生甞與東林總論形色天性有所得和陳瑩中絕句曰畫前有易方知易歷上求玄恐未玄白首紛如成底事蠹魚徒自老青編)晦菴之於妙喜開善(熹字元晦號晦菴婺源人少年不樂讀時文喜閱大慧語悟昭昭靈靈一著甞致書開善謙曰向蒙妙喜開示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較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投一語警所不逮謙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熹於言下有省有齋居誦經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勞累超然與道居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又曰佛氏之學與吾儒甚相似如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是甚麼見識又曰佛家有三門曰教曰律曰禪禪皆不立文字直下識心見性律法甚嚴毫髮不容罪過教有三項曰天台教曰慈恩教曰延壽教延壽教南方無傳其學近禪天台教專理會講解慈恩教亦只是講解吾儒若見得道理透就自己心上理會得本領便是兼得禪的講說辯訂便是兼得教的動繇規矩便是兼得律的看來今人多言為事所奪有妨講學此皆是不能使船嫌溪曲耳遇富貴就富貴上做工夫遇貧賤就貧賤上做工夫語有之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世間萬事顛倒迷妄躭嗜戀著無一不是戲劇真不堪著眼也瑞巖和尚每日間常自問主人公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今時學者却不如此)皆於禪學實有徹證師承俱秘而不言何也祥符蔭曰名教有儒釋之分道心無異同之別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詩云左之左之無不宜之右之右之無不有之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儒門君子不欲深造以道思自得之則[A19]如欲深造以道思自得之而不究心禪宗證悟助發而能居之安資之深取之左右逢源者未之有也元公晦菴等諸子皆確有證悟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所以著述闡明聖人從上相承之道要而心傳無間理事交徹表裏洞然為後學之模楷作治世之章程良有以也但儒釋門庭天然各別治世出世之教不可相涉如晝夜之不相到如陰陽之不同用迦文說法不及儒宗豈佛塵剎分身有遺迹哉誠以有可使由而不必使知者顯密之機所宜然也迦文之教未至知迦文者孔子而[A20]孔子所謂西方之人有聖者焉迦文是也西狩獲麟教流此土之象麟者聖人之瑞西者迦文之方孔子書之喜其道之將至也元公晦菴諸子主持儒宗何獨不然易地皆同歸源無二大凡造詣貴醇而教化主一一則使人趨向有定志醇則使人踐履不分馳儒門不顯言禪學者欲以醇一之教正人心也人心正則大道自明資深逢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法身大士豈分城壍於其間哉世間工巧伎藝尚資助發方臻其妙矧學道者而可有所不造其極乎夫死生之際孔聖非絕而不言也其所以為教與宗門之機用有相似處而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者深見道之不可不聞而死之不可以昧昧焉[A21]已也又其朝聞之道決非所謂仁義忠信也明矣學佛知儒又何嫌焉

或問孟子闢異端距楊墨世人不察以異端為佛老願明其說祥符蔭曰異端者非聖人之道而別為異端者也聖人之道自其身心而言身欲修而心欲正自其家國而言家欲齊而國欲冶修身正心之道在誠意致知格物以明其明德也齊家治國之道在於孝事君弟事長而明其明德於天下也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異於聖人之道矣孟子闢之距之以其異於聖人之道也我佛設教首重君親而孝與忠實務乎其深且遠者佛制戒律一則曰孝順心再則曰孝順父母出家學道志在先報君親之恩而非棄倫絕物以背馳名教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佛之慈悲則擴乎仁之全體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佛之禁戒則充類至義之盡辭讓之心禮之端也佛之清淨威儀則盡天理節文而極人事之儀則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佛之光明通達則智周內外而見徹古今孟子之所謂仁義禮智皆聖道之大端而佛教實統大端之全無以異也孟子道性善而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佛之言曰一切含靈皆有佛性而各具如來智慧德相孟子之言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佛直示人明心見性而曰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其言其教無以異也無以異而何以曰異端聖人之道用處不同此猶就其形迹言之若究其指歸審其精要則用處實無不同也使孔子孟子之時而佛教[A22]已入此土孔子孟子亦必信其道同而不以為異觀孔子之答商太宰問聖可知矣而孔子豈過為推許哉又豈非孔子之言而列子妄相稱述者哉孟子之言實與佛教暗合而韓文公既未深入佛教又未詳觀楊墨之所以異於聖道處及佛教之所以始終不異於聖道處而槩以孟子之距楊墨為異端即以異端目佛氏之徒加之以無父無君棄倫絕物之罪嗚呼其亦未深求夫聖人之道而審思其同異也誠深求夫聖人之道而審思其同異孔孟與佛豈有二乎哉即以形迹言孔子棲棲四方孟子周遊列國又豈區區以家室為念晨昏拜跪為急哉其與學佛氏之徒相去葢亦不甚遠也則佛老非異端亦甚明矣何疑於孟子闢楊墨而有妨於佛教乎莊列諸子南華等篇世多以為放又以為寓言初非放也亦非寓言也思之當自得矣

敬王癸亥四十二年

甲子四十三年

乙丑四十四年

丙寅四十五年(是年元王立改元又為元王元年)

元王(諱仁敬王子在位六年按諡法行義說民曰元)

元王丁卯二年

戊辰三年

己巳四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貞定王(諱介元王子在位二十八年按諡法清白守節曰貞紀行不爽曰定)

貞定王壬申元年癸酉二年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

丙子五年

丁丑六年

戊寅七年

[A23]己卯八年

庚辰九年

辛巳十年

壬午十一年

癸未十二年

甲申十三年

乙酉十四年

丙戌十五年

丁亥十六年

戊子十七年

[A24]己丑十八年

庚寅十九年

辛卯二十年

佛滅後五百年

壬辰二十一年

癸巳二十二年

甲午二十三年

乙未二十四年

丙申二十五年

丁酉二十六年

戊戌二十七年

己亥二十八年

祖付富那夜奢正法 入寂

祖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言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問曰汝從何來我心非往祖曰汝何處住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諸佛亦非祖因說偈曰此地變金色預知有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A25]夜奢復說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祖即度出家復具戒品而付法說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祖付法[A26]即見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舍利自空而下不可勝數四眾盛以衣裓隨處建塔供養

第十一世祖

富那夜奢尊者華氏國人姓瞿曇氏父寶身有子七人祖最少幼與諸兄異尚嘗曰若遇大士坐於道場我則詣彼親近隨喜及遇脇尊者受法傳化

考王(諱嵬貞定王子在位十六年按[A27]諡法德行有成曰考)

考王庚子元年

第十一世祖富那夜奢尊者嗣宗統(五十九年)

辛丑二年

祖住世傳法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A28]己酉十年

庚戌十一年

辛亥十二年

壬子十三年

癸丑十四年

甲寅十五年

乙卯十六年

威烈王(諱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按諡法疆毅執正曰威秉德尊業曰烈)

威烈王丙辰元年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A29]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壬戌七年

癸亥八年

甲子九年

乙丑十年

丙寅十一年

丁卯十二年

戊辰十三年

[A30]己巳十四年

庚午十五年

辛未十六年

壬申十七年

癸酉十八年

甲戌十九年

乙亥二十年

丙子二十一年

丁丑二十二年(宋司馬光集通鑑始於此年)

戊寅二十三年

[A31]己卯二十四年

安王(諱驕威烈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按諡法好和不爭曰安)

安王庚辰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

癸未四年

甲申五年

乙酉六年

丙戌七年

丁亥八年

戊子九年

[A32]己丑十年

庚寅十一年

辛卯十二年

壬辰十三年

癸巳十四年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景德傳燈錄作十四年者誤)

祖付馬鳴正法 圓寂

祖教被無量得果者且五百矣因至波羅奈國有一長者來趣其會祖謂眾曰汝等識此來者耶佛記聖者馬鳴紹吾法者也於是馬鳴致禮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馬鳴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此是鋸義祖曰彼是木義祖却問鋸義者何與師平出馬鳴因問木義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省悟遂求剃度祖謂眾曰此大士者昔為毗舍利國王以其國有一類裸人如馬裸露王運神通令蠶以衣之後生中印度馬人感戀悲鳴故號馬鳴如來懸記滅度後六百年馬鳴當於波羅奈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今正是時遂付法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付法[A33]即見神變湛然圓寂眾興寶塔以閟全身

第十二世祖

馬鳴大士波羅奈國人也又謂大士鳴琴馬感悲鳴故稱馬鳴大士亦名功勝善能開誘感導羣心造甘蔗論十萬偈

安王[A34]己亥二十年

第十二世祖馬鳴大士嗣宗統(五十六年)

祖作起信論

佛滅後六百年來弘法大士依三界唯心立性宗依萬法唯識立相宗各立門庭不能融通互相是非祖乃作起信論以一之會相歸性依一心法立真如生滅二門真如顯真心不迷之體性不礙相也生滅顯一心隨緣染淨之用相不礙性也人能識破妄相會歸一心所謂歸源無二斯為一路涅槃門也

庚子二十一年

祖住世傳法

辛丑二十二年

壬寅二十三年

癸卯二十四年

甲辰二十五年

乙巳二十六年

烈王(諱喜安王子在位七年按諡法秉德尊業曰烈)

烈王丙午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A35]己酉四年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壬子七年

顯王(諱扁烈王弟在位四十八年諡法未詳)

顯王癸丑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A36]己未七年

庚申八年

辛酉九年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戊辰十六年

己巳十七年

庚午十八年

辛未十九年

佛滅後六百年

壬申二十年

癸酉二十一年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丙子二十四年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A37]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辛巳二十九年

壬午三十年

癸未三十一年

甲申三十二年

乙酉三十三年

丙戌三十四年

丁亥三十五年

戊子三十六年

[A38]己丑三十七年

庚寅三十八年

辛卯三十九年

壬辰四十年

癸巳四十一年

甲午四十二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十七年者誤)

祖付迦毗摩羅大法眼藏 入定示滅

祖行化至華氏國說法之次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謂眾曰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湧出一金色人復化為女子右手指祖而說偈曰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義說偈[A39]瞥然不見祖曰將有魔來與吾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來信矣[1]除當即指空中見一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嶽祖儼然於座魔事隨滅經七日有小蟲大若蟭螟潛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放之令去魔不能動祖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遂復本形作禮懺悔祖問曰汝名誰耶眷屬多少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祖曰盡汝神力變化若何我化巨海極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何為性海我未嘗知祖即為說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見迦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祖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付囑[A40]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四眾藏真體於龍龕

祥符蔭曰祖師未聞正法時多皆外道魔羅纔聞性海便成正覺洵乎至理一言轉凡成聖也放下屠刀千佛一數人亦何多自畫乎

宗統編年卷之四


校注

[0095001] 投疑授 [0095002] 便字原本不明 [0100001] 除當疑倒
[A1] 己【CB】已【卍續】
[A2] 己【CB】已【卍續】
[A3] 髆【CB】𮪴【卍續】(cf. T49n2036_p0499c04)
[A4] 己【CB】已【卍續】
[A5] 己【CB】已【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己【CB】已【卍續】
[A8] 己【CB】已【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己【CB】已【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己【CB】已【卍續】
[A13] 己【CB】已【卍續】
[A14] 己【CB】已【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己【CB】已【卍續】
[A24] 己【CB】已【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諡【CB】謚【卍續】
[A28] 己【CB】已【卍續】
[A29] 己【CB】已【卍續】
[A30] 己【CB】已【卍續】
[A31] 己【CB】已【卍續】
[A32] 己【CB】已【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己【CB】已【卍續】
[A35] 己【CB】已【卍續】
[A36] 己【CB】已【卍續】
[A37] 己【CB】已【卍續】
[A38] 己【CB】已【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