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中峯和尚廣錄卷第二十六
祭文
祭鹿巖初禪師文
三十年前先師。以無上大菩提道。變為毒藥。設為險穽。我師兄甞中其毒親陷其險。是故三十年後浸漬既久。因地發生毒處愈毒。險處愈險。使人望風斫額骨毛為之凛然。正當今日即毒即險。與無上大菩提道。脗然混合纖毫不間。則知先師與我師兄。到此不免首尾俱露。某義同手足敢不效顰。於是乎點一盃茶。燒一炷香。換手搥胷。連聲呌苦苦苦。有懷莫伸。酸淚如雨。
祭玄鑑首座文
佛祖之道未易墜兮。吾無照。遠踰一萬八千里江山以來茲。佛祖之道失所望兮。吾無照。負三十七春秋而云歸。生耶死耶果離合兮。非智眼而莫窺。祖意教意果同異兮。惟神心其了知。謂無照於吾道有所悟兮。真機歷掌其誰敢欺。謂無照於吾道無所悟兮。大方極目云胡不迷。笑德山之焚䟽鈔兮。何取舍之紛馳。鄙良遂之歸罷講兮。徒此是而彼非。惟吾無照緫不然兮。即名言與實相。互融交涉而無虧。出入兩宗大匠之門兮。孰不歎羙而稱奇。屈指八載之相從兮。靡有間其毫釐。我閱人之既多兮。求如無照者。非惟今少於古亦[A1]稀。我不哀無照之亡兮。哀祖道之既墜。而今而後孰與扶顛而持[A2]危。對鑪熏於今夕兮。與山川草木同懷絕世之悲也。
祭泰長老文
本與公二十年所交者道。所忘者世也。公昔奉眾命來主蓮華峯。本居門外止宿草菴。謂道可交乎。方三見黃落。而公遽引無生一曲於大寂定門。本遠望寢幃不自知而泣下。謂世可忘乎。其所交所忘者。固不可以語言通。尤不可以毫楮盡。森羅萬象咸為點頭。白雪半甌赤心千丈。謂交與忘則贅矣。公其鑑諸。
祭瞿運使文
於戲三教聖人。一以此道化成天下。其知道者雖貧而富賤而貴。貧賤尚爾。况富貴而知道者乎。其濟斯時澤斯民。猶壯士屈臂不借他力。信然也。公甞於不惑之年。扣吾先師於巖穴之下。披心投誠論道。終日而侍坐達[A3]旦。公為道之勤見於此矣。[A4]已而掣施鑰於空諸所有之海。搆禪宮於大圓滿覺之場。佩金紫於詩書禮樂之門。蒞仁政於博愛簡易之域。修孝慈於寬厚高明之府。履違順於安舒靜默之途。閱身心於鏡像水月之表。處生死於湛寂不動之地。此皆公之餘事也。公其自得於心之旨。既不可以意測。復不可以語言道也。某凡一會公。公未嘗不以此道相問。至大庚戌之春會公于湖山。語論方輟。乃出紙命書進道之語。置之座右於此益見公向道之志。二十餘年不間然也。自爾去公於淮漢之表者三載。聞公復以寺事見逼。遽移棹而他之。不期與公有生死之間。於戲公福德人也。而知道焉。吾西竺聖人謂。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惟公之福本乎自心。而道亦豈外乎自心哉。蓋知公之施田施心田也。建寺建心寺也。不達乎心而滯物者。吾道之所不取也。苟會於心則心無施不施之異。心無建不建之殊。即寺與田皆公心外之影事。而我住不住者。又影外之影耳。知公必不以此二其心也。雖曰心外無田。盡大地一圍也。心外無寺徧十方一剎也。此田不待別有所施。而檀波羅蜜念念出生。此寺不待別有所建。而大圓覺海處處成就。於此雖彌勒釋迦無住持分。况其他乎。審如是則知公於不思議解脫心中宴坐丈室。獲正住持三昧現前。入未來際種種受用如是具足。是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者也。某賴公知道之詳故。匍匐千里敬持是說以告之。非巧辯以惑公之聽也。由是薦園池之華果。列萬象之盤飱。拈法界之鑪熏。瀹海門之晴雪。奠公於不動真際之室。公必以我說為然也。尚享。
䟽
續刊傳燈錄䟽(芝巖西堂鏤板未竟而卒蘆溪藏主募緣續刊)
未生佛祖早傳此燈。千七百人錯認浮光幻影。不立文字乃有是錄。數十萬偈聚成鐵壁銀山。笑芝巖墮於死語而莫之所圖。看蘆溪別立生機而即之能了。拈一華脫賺迦葉。當時不解覆藏。受三拜累及神光。今日正冝揭露。當有大木顯全體作用之靈夢。會見英檀興一言領荷之勝心。共知印板上打來。須向刀刃邊拶出。正法眼洞燭聖凡迷悟之跡。涅槃心鑑空生死情妄之蹤。始編集於景德年間。當流通於大元國裏。話頭具舉。註脚分明。
四祖寺童行求僧䟽
溪邊尋女子投胎。操心太切。壁上倩秀才書偈。用意不臧。爭似我毫髮剗除。便與他赤肩負荷。然羙玉精金固非易得。而方袍圓頂豈是小緣。一千七百則葛藤打歸自[A5]己。八萬四千門佛事用報檀那。
四祖接待菴募緣䟽
隔江招手。望廬山面目猶在半途。別甑炊香。領黃梅意旨不消一宿。既是容身有地。何愁具眼無人。趂起水牯牛。祖父田園從頭耕遍。提攜木上座。毗耶庫藏彈指豁開。從他知識來叅。是我祖師現在。前不遘村後不迭店。誰問你船來陸來。飢則喫飯。困則打眠。緫教他休去歇去。一機相副萬善同歸。
妙德院化燈油䟽
通身汗下。灼然從逼拶處得來。脫體光生。真箇是遮藏他不得。爍破老瞿曇黃金面孔。照開大檀度生鐵心肝。瑪瑙階前滿地月搖松影動。瑠璃殿上四櫩風𩗺菜華香。即此光明是真供養。
師子院化糧䟽
天目山三十五年開拓。水赴雲奔。師子巖數百千指繞圍。肩摩踵接。擬向飯籮邊打𤼵。須憑筆端下施來。倒廩傾倉萬斛珠光明璀璨。考鐘伐鼓滿堂僧意氣崢嶸。既灼然親遭塞斷咽喉。肯諱道不曾咬破粒米。鉢盂兩度濕助我飽叅。毛孔七日香報君多福。
雜著
誡閒
世人未有不以閒散為樂而共趣之。逆問其故。乃曰。昔嘗以榮辱是非。累日與事物相交馳。心志勞而形體憊。以至結於情想接於夢寐。靜而思之。人生幾何。不得一日之安。雖富貴奚益也。由是一切棄之。思欲行歌坐忘觀青天白雲以自放浪於事物之表。或有避父師之訓厭身世之勞。望治生如避水火。必欲拔塵遠俗以遂其閒。余曰。忙固勞形役慮也。閒則坐消白日。又何益於理哉。二者皆欣厭之情妄耳。故聖人有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正不必厭此忙而欣彼之閒也。余將直言之。夫人欲學入世間之道。苟不服勤勞役。則事無貴賤皆無由成。然悟世間虛妄。欲究聖賢出世之道。倘不忘餐廢寢。則根無利鈍。又何從而得之。故雪山大士捨身命如微塵數。事知識如恒河沙。積劫迨今歷試諸難。蓋欲示後學者知道之不易聞也。故入世間則忠於君孝於親悉盡其義。不可不忙。出世間則親師擇友。朝叅暮扣以盡其道。又不可不忙。既盡其義又盡其道。將見體如泰山之不動心等太虛之無為。豈一閒字可與同日語哉。或入世不能盡其義。出世不能盡其道。惟孜孜以安閒不擾為務。而不肯斯須就勞者。故聖人斥之為無慚人。凡有識者安肯負此無慚。而復嗜閒於踈散之域也。余故書此以為投閒者之誡。
存實
道人用心務在存實。心存乎實。雖頃刻萬動而不亂。苟不存乎實。須終日不用可也。一用之則禍相繼矣。謂實者何。中也正也不欺也不偽也。事無小大而不敢以私蔑公。初無智愚巧拙之間也。然人莫不有心。心莫不有用。當用心之際。苟務智巧而不務乎實。則愈巧而愈乖。益智而益敗。蓋實者乃天理之不可易者也。智愚巧拙乃賦分之不可移者也。惟聖賢所愧。夫實不存乎心。不愧夫智巧不居乎分。何則能存實而用心使賦分。雖愚拙然其存實之心。初未甞厭愚拙而恱智巧也。久之不覺即其愚而智拙而巧矣。即其愚而智真智也。即其拙而巧天巧也。真智絕思慮也。天巧無造作也。惟絕思慮無造作之智巧。覿體與佛祖不傳之道相去無幾矣。其存實之效有如此者。且實者心之體也。古云。一實之道是也。夫人終身背之。而不能自返者。蓋情欲蔽于中物境誘於外。引起虛妄。日夕遷流而不知息也。世謂愚拙莫甚於此者。孰智乎孰巧乎。余未之見也。
評恃
道不越乎正受。謂正受者。不受諸受也。諸受既遣豈容復有所恃乎。一有所恃則應念不居其正受矣。既失正受則此心不能無謬焉。是故恃勢則心日傲。恃權則心日暴。恃福則心日驕。恃才則心日慢。恃智則心日[A6]忮。恃術則心日詐。恃貨則心日貪。恃力則心日為之狠矣。蓋心念無主隨其所恃而趨之。所趨之途萬不同。要皆謬亂之本也。或謂權勢貨力。粗有識者皆莫之恃。世固有道大德備望重當世者。恃之庸何傷。對曰。道大莫極乎明性。德備莫越於利人。使內有所恃。則性不得而明。外有所恃。則人不得而利矣。故聖人無為而天下治。無作而事功成。無思而理通。無取而用足。蓋不自知其為聖也。苟存所知則亦恃矣。安有聖人而自恃其道大德備者哉。且道雖尊德雖貴猶不可恃。况道德以降舉皆虛妄。或起心恃之。是猶抱蛇虎而眠。欲不遭其嗜囓者。余不信也。
善人李生傳
余偶遊異鄉。有傭工李姓者。咸稱之為善人。因怪而問之曰。彼傭工耳。能博涉古今聖賢之事乎。曰不能也。彼必起居飲食有以異於人乎。曰未見其異也。彼必有才術智巧精於世乎。曰無是也。彼之言行必有以利於物乎。曰俱非也。然則稱其為善人何耶。乃曰。若李生者。惟受人辱而氣平。與人作而工倍。似不識世間是非憎愛之習。凡父母妻子親友閭巷間。以猥屑無狀之事雜然交迫。皆泛應之無難色。人或不平以止之。則曰。惟恐不見役耳。雖死亦何所憚哉。由是里中無老穉無貴賤。知與不知見之皆稱為善人。余慨之曰。彼一傭力耳。天下之至卑賤者。人尚不敢隱其德而稱之。嗟今之居聖賢之廣居。服聖賢之上服。乃不思修身慎行。而反責人之不[A7]己稱者。較李生寧無慊於中乎。
蜂蟻
蟻穴於將潦之壤。封疆之守愈堅。蜂集於將割之房。號令之威尤重。其為生也。掠殘華於蛛網之隙。慕餘羶於馬足之間。投死於須㬰。脫身於僥倖。惟靈知之性了然。獨露於飛搖蠢動之表。洞無隔越。由惡習所蔽。受此微劣之軀。返不自覺。人或嬰其芒撩其尾。則鬱勃之氣奮然。見於橫趨直突之間。將盡其毒以[A8]刺之。於戲惜哉。殊不思即其奮毒之念。直下與三世開士大解脫法覿體平等。由昏迷之異。則果報亦相須而遠矣。豈特蜂蟻然哉。聞聖人觀百億四天下。如觀掌中之果。今吾徒所居者。乃四天下之一耳。自暘谷之東至昧谷之西。其中長山廣漠際空入雲。不知其幾千萬里之遠。使馳以逐日之蹄鼓以摶風之翮將盡其生。而不能達其涯涘。且一天下之廣也如是。以六尺之軀位於其中。曾不翅太倉之一稊米耳。增一稊米而倉不加多。減一稊米而倉不加少。則其微眇可知矣。逮乎苦樂之境。倐焉變于前。則鬱然而憂懍然而恐。怡然而喜奮然而怒。馳騁聲色沉滯愛憎。其虛妄攀緣動搖形體。猶甚於掠華之蜂慕羶之蟻也。其遭蛛𮈔馬足之厄者。窮劫迨今莫知其幾。方將違順二風輕觸其念。則驟然動其情。雖風刀火聚橫于前亦不暇顧。其含𮖐十虛。廣大靈知真覺之體。由是而昧之又昧者矣。悲夫使湛四大海清淨寳[A9]目觀吾徒之生。蜂乎蟻乎。何營營而不自息也。
天目中峯和尚廣錄卷第二十六
校訛
- (二十三葉十五行)閭(南作里)
校注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25 冊 No. 145 天目中峰廣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dasuiqiu 大德提供基本句讀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