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中峯和尚廣錄卷第十三
楞嚴徵心辯見或問
玄樞密運亘剎土而無法不周。靈鑑高懸統沙界而有形莫隱。有形莫隱之謂見。無法不周之謂心。曾無外見之心。寧有離心之見。類純金之鑄像。猶湛水之興波。舍像無以覔其金。全金是像。撥波何以求其水。即水生波。名雖異而似差。體常一而無別。是以世尊據玄樞之正體。設問多端。阿難昧靈鑑之真光。指歸七處。
或問。阿難正當七處指陳之頃。為是故指以祛末世眾生之惑耶。惟復果不知而墮此迷悶耶。
答不見其智不知其愚。愚為發智之端。智乃遣愚之本。如來抱大雄之正智靈鑑昭然。阿難示小乘之偏愚玄樞昧矣。然而智不待遣愚而養智。如來徵而無徵。愚不待發智而守愚。阿難答而非答。乘一時之方便。開萬古之圓聞者。大哉阿難之慈也。聞過去佛所說法要。阿難悉能通記無遺。於其心法固不能詳知而具[A1]悉。豈不能槩領也。蓋憫傷末世示此愚蒙。深欲曲盡如來之本懷以為後學之據耳。
或問。阿難七處所指皆心所不在。則人皆謂之無心可乎。
答心離四句。當體不涉其有無。道絕百非。應念豈論其離在。昧之則是非蜂起。了之則凡聖情融。然阿難指處。孰曰心之不在。惟是不了心源墮於偏小。致使如來曲盡玄辯以攻其偏。且心之為理者。一切眾生各各具足。况人為萬物最靈。而不具心體者乎。若曰無心誠為自惑。
或問。七處所指既偏。究竟孰當為正。
答象軀不隱。隱歸羣士之盲。空體無方。方在眾人之執。象不為[A2]盲而故隱。空豈因執而定方。聖心曷有正偏。偏正各因其所見耳。請以喻明之。如有一人曾於七處住止。偶遭人問月出沒於何地。首則曰。月自水東出而水西沒。謂昔居水國乃爾見之。又云。月自山頂出而山下沒。曾居山中見之。又云月自城頭出而城外沒。昔居城中見之。又或指月出沒於舟之左右樓之上下村之前後郭之東西。皆其曾居而見之。遂成執於胷中。而智者咸不許其說。當知彼所指處未嘗非月也。惟是月實不於此七處出沒。原其所指之謬者無他。雖處處見月。惟未曾仰天一見耳。如阿難所指處不曰非心。但未曾親自回光一照耳。
或問。據爾所喻。則阿難所指之處。而此心曷嘗不在焉。
答無形之形豈眼[A3]目之可見。非在而在。奚蹤跡之能尋。離彼離此而卓爾獨存。匪中匪邊而湛然常住。此一切眾生歷刦由之而不自知者。然世之言大者莫越虛空。塵沙法界咸為虛空之所包括。如來云。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且虛空最大。於吾妙明心中特片雲一漚耳。由是而知。心之體量豈凡愚所能測哉。阿難示同迷惑為妄見所障指歸七處。豈非棄百千大海而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故如來亦不能不以此徵之。其偏小之執到此昭然莫隱也。
或問。心體既徧於山河大地。緣何離身外咸無知覺。豈曰心徧而不具知覺耶。
答萬竅並號。扶搖莫知其有力。羣幽洞燭。晨曦自若其無功。至理未嘗不融。迷妄以之自惑耳。汝謂離身不具知覺。且置之勿論。言身內之知覺者。特不過飯之而飽衣之而煖染之則垢澡之則淨。至於順喜逆嗔樂榮苦辱。與夫博通事物記持古今而[A4]已。汝元不思。如上所緣皆似知覺而非知覺也。何謂似。乃因根境相對。虛妄緣塵和合而有。非真知覺。如來之徵辯者。政所以發明於此也。汝猶不悟。尚復認此為知覺。且汝身中咸捨此妄。則何以為知覺乎。或曰。此身既曰亦無知覺。豈可同土木耶。答此身離却虛妄緣氣。政同土木無殊。或曰。如是虛妄必從何起。答亦無起處。[A5]但是你一念自背真覺之體。即其真覺轉為如上等虛妄緣塵。或曰。悟達之士寧有飯而不飽衣而不煖者乎。知則亦同虛妄。不知則還同土木耶。答汝言不知。則真覺之體安有暫時不在之理乎。子不聞。迷而為識。悟而為智。換名不換體也。故經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何謂識。認體為我執持分別之謂也。何謂智。了體非我離諸分別之謂也。或曰。悟達之者見山不曰水。見僧不曰俗。謂之無分別可乎。答真寂體中本具靈鑑分別。而與識分別異者。識乃起心分別者也。智乃無念分別者也。或曰。既云無念憑何分別。答子不見世間所謂明鏡者乎。鏡乃無情不具諸識。安有念體。而妍則現妍。醜隨現醜。豈曰不分別。蓋其體明故洞鑒乃爾。似分別而實無有能分別之念也。與吾靈鑑之體何殊。所以云。萬竅因風而號羣幽由日而燭。則風何意於號萬竅而動。日何念於燭羣幽而來。皆體本如然。似有為而實無能為之心耳。爾如體此。則終日喫飯不妨言飽。實無嚼破粒米之能。終日著衣何礙言溫。安有曾挂寸絲之執。所以云。修習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場。凡聖情忘是非見盡。真知靈覺一道齊平。豈分其身內身外乎。據所問云。身外咸無知覺。今復問汝。汝今離此四大身外覺有物耶。覺無物耶。若曰不覺有物。應同土木。既曰有覺。能了知耶不能了知耶。縱汝失心不能了知。認明為暗指色為空。雖曰謬陳非無知覺。况是縱手所指。虛空物象[A6]大小羙惡靡不明辨。苟非知覺孰臻於此。忽然之間妄惑頓空。執情銷落。則知十方虛空是大圓鏡。不加磨[A7]拭而照古照今。三千剎海即楞嚴王。豈假證修而融凡融聖。到此則所謂虛妄知覺。將無地可寄矣。故永明和尚以一心萬法為體。就如來一代時教中。撮出要文乃成宗鏡。謂以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鏡。雖百卷之文繁。大意惟欲揀辨虛妄獨顯無念之真覺耳。當知永明未作宗鏡時。一心未嘗不照萬法也。豈特永明然。迦文未出靈鷲山時。一心亦未嘗不照萬法也。此理混今古而無變。隨語默而不遷。極而論之。惟在當人脫略見聞赤身領荷。實非言通而意達者。故永嘉大師謂。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此破依文字能所而知此靈知之體也。即經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何則蓋欲妙契靈鑑體中本具無念之知。此無念之知不容別有所知也。又云若以自知寂亦非無緣知。謂雖不假文字因緣等。以夙根不昧生而能知。言非無緣者。謂尚存能知之跡耳。故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何則蓋真寂體中之知覺。元不因一法而具也。苟不依體而證。儻存毫末許言其知見者。皆墮戲論。汝言身內外者。豈特戲論。斯實狂愚矣。
或問。眾生知覺與如來知覺同耶異耶。
答眾生食鹽曰鹹。諸佛乃云不淡。諸佛指火云熱。眾生則曰不寒。雖遮表之詮異途。而知覺之性同轍。苟真妄而不隔。則生佛以何殊。然而知覺約有兩種。一曰真知真覺。一曰妄知妄覺。此兩種似同而異。雖異而同。故凡聖以之區分。迷悟以之隔越也。如圓覺序謂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此正指真知之體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與諸佛常住法身覿體不別。此體湛然常寂廓爾靈知。名之曰心。徧含法界雖諸世間相剎那剎那生住異滅。而此體不動也。故如來所徵者。直欲顯此心耳。此心離一切名相及與聖凡染淨因緣自然真妄和合以至見聞覺知等法。所謂妄者。即是今此四大為身。根塵相對蘊藏隂識隨處執持而生分別。所以取捨愛憎念念遷流而不自息者也。此之妄體由根塵虛妄和合。似有其體。根塵忽消此妄亦滅。此即阿難所指之心也。而如來云胡不斥之哉。故曰。此虛妄心離却前塵畢竟無體。又曰。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此所謂似同而異也。
或問。此虛妄體。為是依真而有。為是離真別有。若曰依真而有則妄即是真。若曰離真別有則宛成二體。
答依真立妄。似結水以成氷。由妄顯真。若見煙而知火。固是堅氷即水。柰何氷無流動之形。雖曰猛火即煙。而乃火無鬱㶿之象。執之則千塗各立。了之則一道齊平。法界之理既然。則如來不容其默矣。良由眾生未達聖人善權方便隨其語言而生執縛。於無同異中熾然同異。如來所以對同立異真妄斯彰。破異立同真妄俱冺。而經中舉一巾六結。立喻詳明。一巾喻真六結喻妄。非一巾無以成六結。真為妄所依。非六結無以顯一巾。妄為真所倚。故如來謂。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則知羣妄既消一真何有。以妄望真雖異而同也。
或問。真該妄末妄徹真源。真妄既同。而生佛之途常異者何也。
答起而無生。諸佛入涅槃于眾生識海。寂而常動。眾生墮生死於諸佛心源。理求之則全同。事推之則逈隔。雖曰同具知覺之體。諸佛自空刦以來如理而解。如解而行。如行而證。而眾生有迷而未解者。有解而未行者。有行而未證者。以故異之耳。然迷而未解者。固未可論。而况口談實相而意逐攀緣。跡履空宗而情沉有海。虛叨了解之優名。實墮凡愚之劣行。然真妄同源。言其性具。古今之下未聞。有不絕妄而返真不遣真而契理者。惟頓漸之等差耳。此約事行而言。若約理則十法界同具一心。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生佛之果異耶。其所異而不能同者。乃妄未遣也。真未泯也。見未亡也。總而言之惟心之所以未明也。
或問。真妄之外別有心耶。別無心耶。
答屋是緫名。依屋以顯其成壞。心為正體。因心以發其妄真。曲引喻文重下註脚。一心喻虛空也。真喻明也妄喻暗也。當明時空與之俱明。暗時空與之俱暗。真妄似與心同也。非虛空無以顯其明暗。則真妄不離心也。極而究之。則虛空之體今古廓然。了不為明暗之所遷。乃知一心與真妄泮然矣。至此則列羣峯於五嶽。咸消高下之形。引萬派於四溟。共失淺深之跡。豈真妄之復云乎哉。
或問。六根具含妙用。而如來單辯其見者何也。
答五色可盲。老子未盡傾肝膽。千里能視。離婁欠剔起眉毛。覩薄伽梵忽起愛源。遇摩登伽幾沉欲海。不因樵子徑爭到葛洪家。手頭撥動金剛錍。髑髏揭盡根塵瞙。其所以單辯其見者。首因阿難謂我以眼見如來三十二相之說。乃辨之耳。一根既了六處同明。今分其所見有二。一者如來以心體靈知了了不昧之為見。是謂真見。二者阿難依眾生執以眼對前塵諸有色象之為見。是謂妄見。其言妄者。離種種前塵則無有見。其言真者。不涉前塵乃至因緣和合等相。指真寂體中廓爾靈鑑。豈日輪黑月使之能見哉。而如來與阿難揀辨前塵不出八種。各還所屬乃顯其離塵無見也。所言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即破妄顯真耳。
或問。眼對前塵既不名見。今我眼中謂之無見可乎。
答山青水綠。本色人鑑在機先。夜暗晝明。靈利漢視超色表。舉措消歸自[A8]己。縱橫肯墮前塵。苟不如斯實為顛倒。何則豈不聞如來謂。若曰眼見。諸[A9]己死人眼目現在。云何不見。又云譬如盲人忽得眼光。名為眼見。若有眼人處於暗室。忽得燈光當名燈見。燈能顯色。是眼非燈。眼能顯色。是心非眼。於此了悟。則眼實何見之有哉。
或問。若物即見是見非物。若物非見云何見物。此說謂見與物似同似異。
答頹甎齊古鏡。當機莫隱其暗明。巨闥倚高垣。覿體難藏其通塞。雙與則物生見起。雙奪則見泯物沉。豈同異云乎哉。以要言之。物不是見見不是物。見能顯物物能顯見。物非見而不物。見非物而不見矣。如其不委更聽下文。若物即見。不須更覔含元殿。是見非物。一切聖賢如電拂。若物非見。彩雲遮却神仙面。云何見物。龜毛[A10]束斷虛空骨。阿難早不解回頭。幾致釋迦同受[A11]屈。一塵不有徧大千。未亡見者休尋覔。
或問。即物顯見理既昭然。今見物時即名見見如何。
答燈鏡交光相在相入而塵塵合妙。網珠接影互融互攝而處處分身。撥開百草頭邊。突出萬人海裏。停機則失。擬心即乖。將尋自是螢光。欲取便成魚目。何則經云。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此如來謂若見是物則我之見亦與物等。物既可見則汝亦可見吾之見也。又云。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此如來謂。物非隱顯見有離在。若見是物。則物無隱而不見之說。以見非物故。則見有離在。見當離物之時。名為不見之處。云見不見者。謂吾當離物了無可見之時。汝若果能見吾離物不見之處。則我之見果與物等。如是則自然非彼離物不見之相也。以其見實非物故。使其見若離物。則不見矣。復云。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者。謂既不能見吾不見之地。則我之見自然非物矣。此一段意義重疊詳陳曲喻。主意在於破彼認物為見之謬。直欲俾其知云見不是物也。
或問。離物惟見。惟見即心。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又何謂也。
答離雲玉鑑照之則影落千潭。出匣龍泉用之則屍橫萬里。大火聚豈容湊泊。金剛圈不許撮拏。撥著便轉[A12]已墮功勛。提得即行早成途轍。原夫如來直指靈鑑心體。不特破根塵相對之妄。亦乃破離妄絕對之真。蓋真妄兩途。皆眾生無始時來之見病也。故云。見明之時見不是明。此乃破妄顯真。又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與真俱遣矣。故偈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如來到此可謂詞窮理極矣。然真妄既遣。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獨指靈鑑之體內外圓明離諸聞見。故維摩亦云。法非見聞覺知。若求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蓋謂見聞覺知皆依虛妄根塵和合而有。何當赤身挨入徒手揭開。妙明真心廓爾無際。以之為見。則麗杲日於長空。以之為聞。則啟蟄雷於虛谷。豈復為浮光幻影之所籠絡者哉。
或問。久為妄所纏。欲斷絕之未有其方。請教之。
答我不識妄從何起。而你欲斷妄。若妄從心起。則妄可斷而心亦可斷。心既可斷則諸佛之一乘菩薩之六度。緣覺之十二緣。聲聞之四諦。天人之十善皆可斷也。使其果可斷。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乃至舌味意緣。水濕火熱風動地堅。世出世間俱可斷也。如上諸緣不可斷故。則汝所謂妄者亦無有可斷之理也。曰苟不可斷則未免相續去也。咄是何言歟。其起心斷妄尚爾不許。而豈容其相續耶。據爾云則爾之妄體果有斷滅之時也。苟未嘗斷滅則何續之云乎。汝元不知。自無始刦前最初不覺瞥興寸念違背真心。引起遷流迨今新新不住。乃至諸佛出世祖師西來。皆汝妄情之所執受。欲絕此妄當明自心。自心一明則無邊妄緣覿體融會矣。辭曰。妄非心明而不絕。心非妄絕而匪明。心明則絕妄而明。妄絕則明心而絕。妄絕故色空明暗不礙眼光。何見之可辯。心明故聞見覺知[(冰-水+〡)*ㄆ]歸毫末。何心之可徵。誠為祖禰不了殃及後人。更或有疑請求達者。
徵七處於二千年外。阿難獨未曾迷。拈一花於百萬眾前。迦葉何嘗解悟。裂開一味平等之體。演出萬般差別之名。教海斯彰。兔角杖挑潭底月。禪關遽啟。龜毛繩縛樹頭風。走殺天下叅禪人。惑倒世間求佛者。蓋為當時鹵莽。虛延幻影浮光。今日思惟。觸著銀山鐵壁。客有以徵辯之疑見請。余故引問答之義相酬。不過借彼杖繩謾爾控他風月。英靈上士獲真心於形名未兆之先。俊邁衲僧具妙見於言象不該之表。詎肯按圖索馬指跡云牛。掃空生佛之狂言。蕩盡妄真之魔說。爾如加誚我何敢辭。
天目中峯和尚廣錄卷第十三
校訛
- (二十七葉第十行)致(疑當作政)
音釋
竅(苦弔切穴也)
㶿(蒲沒切烝熱貌)
錍(逋眉切)
校注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25 冊 No. 145 天目中峰廣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dasuiqiu 大德提供基本句讀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