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九

第十二上

(彌勒菩薩所問之一十唱九十二偈依金皷懺悔發願)

歎佛

我今稽首一切智  三千世界希有尊
種種妙好皆嚴飾  色如琉璃淨無垢
猶如滿月處虗空  妙頗梨網映金軀
種種光明以嚴飾  於生死苦瀑流內
老病憂愁水所標  如是苦海難堪忍
佛日舒光令永竭  盡此大地諸山嶽
折如微塵能等知  毛端滴海尚可量
佛之功德無能數  一切有情皆共讚
世尊名稱諸功德  清淨相好妙莊嚴
不可稱量知分齊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現諸淨土毗盧遮那佛

彌勒菩薩所問之一問生死根本

第一 四 躡前段經意生起此意之文

尋教先須通大意  今分科段注心聽
前說四章理事備  不知此後更何名
菩提涅槃無上果  都由二障故難成
涅槃之鄣名貪愛  菩提之鄣名無明
飜破無明前總了  蕩除貪愛此章經
但詳前後經中意  此意文中節節呈
今且略開二大段  二障門中更廣明
此初彌勒諮陳處  便是發揚斷愛萠

於是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第二 二 述讚問目

逸多慶謝前疑決  為眾諮求出苦源
欲證如來大寂滅  云何當斷死生根
於諸輪迴幾種性  進修佛果幾多門
迴入塵勞欲教化  幾多方便度迷昏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眾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三 四 讚問許說

佛聞彌勒諮陳意  深契時宣讚善哉
藥病相投然始要  機緣差互却為災
前者所譚無不修  悉從法界海中來
眾生妄想心頭事  次第之問未與開
此處極深極秘妙  三賢十聖亦難裁
始道四生皆是佛  又言五性總輪迴
向佛心中勸修習  於清淨處說塵埃
須契機情兼契理  至心諦受勿疑猜

推本來中文四

  • 一指愛為本
  • 二欲助成因
  • 三展轉更依
  • 四起諸業報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第四 三 當第一指愛為本

眾生本性雖聞佛  妄念元來不覺知
無始執身為自體  致令貪愛鎮相隨
貪即發瞋廣造業  業緣報應無(音沒)休時
輪轉周迴三界內  上生非想亦難離
當知愛是輪迴本  先除根本莫尋枝
況復四生皆約染  定知愛本更無疑

第五 九 廣分別恩愛貪欲差別之相

上且標宗定本末 相生行相說猶麤
今却依經為次第 細論枝葉及根株
愛是自然常染著 貪因愛境發希須
麤細相資方洞業 根苗相異體無殊
有時情愛非貪取 幽奇巖壑路崎嶇(如好遊山水者到勝境念念愛之若與之令任即不肯取明非貪也)
有物貪多非意愛 秤量苦藥競分銖(若口之藥人皆不愛若買人即貪斤兩之多)
恩愛纏眠難棄捨
從無始際與身俱 積恩成愛唯滋蔓(須得他息漸漸成愛)
因愛行恩非所圖(愛重前人便欲與物非別所圖也)
有愛非恩他美女
有恩非愛或相辜(既辜其恩即明非愛是其人也)
亦愛亦思慈父母 或多愛慧兩情符(亦是恩愛俱也)
塵勞八萬皆由愛
世界三千每共居 恩愛生憂因愛怖
若離於愛二俱無 納想為胎流愛種
發生吸引業同途(佛頂云流愛為種納想為胎吸引同業故愛身也)
有愛即生愛盡滅 千生萬死愛為株
欲脫輪迴生死苦 先除貪愛次諸餘
修心斷愛塵勞散 代樹除根枝葉枯
樹木留根空去葉 他日生條漸漸麤
修行存愛雖精苦 還從上界入冥途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第六 三 二欲(欲者五欲)助成因三展轉更依

愛之性相如前說  從茲生起次應聽
由有五塵發愛性  貪欲便從愛性生
身命復從貪欲有  護命還滋愛本情
始終展轉相依約  致使死生不暫停
愛欲為因愛命果  果因相續不相傾
如是循環於六道  輪迴因此得其名

第七 四 躡前標舉造業受報之意

前說輪迴最初本  次說輪迴生起因
如今正說輪迴相  造業受於六道身
只緣愛住常流注  念念攀緣五種塵
塵境違情或順意  世途違順豈能均
境順愛情即貪著  境違於愛即生瞋
貪瞋皆造眾多業  違順供能助起因
善惡兼於不動等  此三行相次應陳
經且先明惡業報  至心聽取用心遵

從此[A1]已下第四起諸業報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增嫉造種種業

第八 十四 打罵

違順雖皆發惡業  就違情起惡偏強
由斯經且從違說  例於順境自然彰
今云境背於心者  此類多端不易詳
或被欺陵相逼奪  或遭謗罵惡傳揚
臨臨遷達相遮鄣  蕩蕩功能被遏藏
數戴謀成榮美事  一朝把勢便捻將
且論謗罵侍揚者  此事人間最是常
從有身未便自愛  長須人道是賢良
忽聞張李相評薄  說我是非及短長
乖阻愛心瞋即發  何曾覆躡且思量
揮霍石來將凡報  三言五語漸喧張
一名醜惡更相說  豈覺終成彼此傷
惡名[A2]已為十惡數  況於奉耀轉猖狂
私裏親鄰和不得  公庭枷棒豈偏當
根本所爭全小事  只瞋私地被評量
直為我人兩不伏  便成爾許大狓猖
錢財用盡從貧苦  業報當來又被殃
仍不知非皆唱屈  終身畜恨賴耶藏
大眾縱聞如此說  皆云我且不強梁
不知只是論麤細  對境何曾免不藏
設能惜體權時忍  私念潛流豈肯忘
元來表裏者方便  未讎只是未相當
結業由心不在事  但生意念即為妨
聞怨家□心私喜  受報當來便夭亡
一心一境皆如此  萬境千心豈易防
舉此一條為類例  日茲對境有何常
發語動身皆是業  即知業種數無疆
曾見諸經如此說  大須防慎色聲香

第九 十九 淨訟

次論遷達遭遮鄣  此類人間亦數般
今且指陳一節事  諸餘體例例詳看
往年難苦身名就  選得卑閑遠地官
官滿纔充前債負  歸鄉未免舊飢寒
懸懸八載方參選  營[A3]辦行裝幾許難
却往彼州求解狀  周迴迢遞到長安
長安寂寞無親識  諺云地窄是天寬
茫茫柱玉資糧乏  凜凜風霜衣服單
房價[A4]已愁隨月索  文盡更被主司謾
忍寒剝脫將求囑  始得平流注一官
豈料他人貪穩便  權豪奪我口中䬸
恐吾苦屈論資歷  却被先謀分外彈
意在事成排遣出  頭頭捻我苦摧殘
此近閑司皆不得  一年之事[A5]已闌珊
丈夫志氣誰能忍  百計讎他豈等難
捨遇相當知血脉  搜求事迹手中欑
抵家罪狀兼官典  一場爭命巳光判
投匭只禁三匹絹  勑令臺院勘鈴團
賴遇御史心平直  復遇清明好雜端
三五日中推得實  徒流遠眨甚酸寒
不料他家權勢大  一年之內准前安
連黨唱吾為狡惡  苟求碎事損朝官
本州[A6]刺史伊親故  尋求別事橫相于
數旬枷禁頻笞[1]揵  父母髮膚豈得完
破盡由園空命在  亦須徒步入長安
千計千謀先殺你  我身死到亦高判
設令無計行鋒刃  亦雇姦人中藥丸
或即事成俱受死  或即頭頭下手難
眾人觀披一羣漢  更互愚癡自毀殘
進退俱為苦惱事  人間此例有千端
勸諸智者凡為作  且等身安勿等閑
記取上來飜覆勢  細詳利益在何間
爾許年來百計挍  心腹焦苦損容顏
念念謀他皆結業  鑊湯却滿上刀山
何如忍却一朝[A7]貧  安[A8]貧樂道自清閑
縱有輕欺從與受  鄉鄰慕德却相攀
設令財帛遭陵奪  他自當來萬倍還
如此生生安福壽  三途苦事豈相關

第十 十四 婬欲

次論境順心情者  此境招𠎝倍更多
真要開章次第說  分明辨取順情魔
從無始際偏耽著  只是婬心更莫過
莫言我自無斯事  事迹雖殊罪等科
但屬邪婬所計挍  總須沒在阿波波
前云業道由心結  搆獲婬心是業河
王法尚無於漏網  真司豈得輙蹉[A9]
眾人須領前文意  但覺情生即自呵
必使心根絕此念  乍從不用念彌陀
自妻不犯於非道  更有諸餘即是訛
王候也任多妻妾  卿相三員豈合過
一婦一夫相匹偶  順於天地合陽和
僧尼自有明明律  違即𠎝尤四倍多
一汙他心成業報  二虧戒體背伽婆
三即畢身鄣聖道  四者天龍悉共呵
五千大鬼常遮截  遮賊公然負釋迦
當知色欲多殃福  俱損居家及出家
直到亡身亡國邑  豈唯失利失榮華
昔時姐[A10]已誠堪歎  近代揚妃亦可嗟
有德周文因妾舋  無良安祿便乘瑕
僧尼不顧災兼禍  篇聚俱傷性與遮
行當中私無實德  威儀外現是虗華
塵中當續輪迴本  直境偏推聖道牙
俗網[A11]已隳歸佛法  緇衣豈料屬魔邪
未曾顯發如來藏  只是資熏阿賴邪
解者即時痛割斷  不須待到阿吒吒
暢情只是須臾頃  受苦須經億劫波
後段偈中方具說  應知愛欲罪垣沙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下十二禮准前)

至心懺悔

然懺悔之法非小因緣過去諸佛菩薩未有不因懺悔而成道者諸大乘經且說此義即金光明經金皷懺悔大華嚴經天皷懺悔今且略說金皷法門便藉以妙幢菩薩之妙詞申我等徒眾之懇意今先述金皷緣起後依菩薩被陳金皷緣起者彼經夢見懺悔品云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聞妙法[A12]歡喜踊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於夜夢中見大金皷光明晃耀猶如日輪於此光中得見十方諸佛於寶樹下坐琉璃座無量百千大眾圍遶而為說法見一婆羅門以捊擊金皷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陀明懺悔法妙幢聞[A13]皆悉憶持繫念而住至天曉[A14]已與無量百千大眾圍遶持諸供具出王舍城詣鷲峰山至世尊所禮佛足[A15]布設香華右達三帀退坐一面合掌恭敬瞻仰尊顏白佛言世尊我於夢中見一婆羅門次手執捊擊妙金皷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陀明懺悔法我皆憶持唯願世尊降大慈悲聽我所說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我於昨夜中  夢見大金皷  其形極殊妙
[1]因徧有金光  猶如盛日輪  光明皆普曜
光滿十方界  咸見於諸佛  在於寶樹下
各處琉璃座  無量百千眾  恭敬而圍遶
有一婆羅門  以捊擊天皷  於其皷聲內
說此妙伽陀
金光明皷出音聲  徧至三千大千界
能滅三途極重罪  及以人中諸苦厄
由此金皷聲威力  永滅一切煩惱鄣
斷除怖畏令安穩  譬如自在牟尼尊
若有眾生處惡趣  大火猛𦦨周徧身
若得聞是妙皷音  即時離苦歸依佛
皆得成就宿命智  能憶過去百千生
悉皆正念牟尼尊  得聞如來甚深教
由聞金皷勝妙音  常得親近於諸佛
悉能捨離諸惡業  純修清淨諸善品
一切天人有情類  殷重至誠祈願者
得聞金皷妙音聲  能令祈求皆滿足

上來[A16]已依經文說金皷因緣事竟 今當依菩薩求哀白佛如夢懺悔

現在十方界  常住兩足尊  願以大悲心
哀愍憶念我  眾生無歸依  亦無有救護
為如是等類  能作大歸依  我今所作罪
極重諸惡業  今對十力前  至心皆懺悔
我昔不信佛  亦不敬尊親  不務修眾善
常造諸惡業  或自恃尊高  種族及財位
盛年行放逸  常造諸惡業  心恒起邪念
口陳於惡言  不見於過罪  常造諸惡業
恒作愚夫行  無明闇覆心  隨順不善友
常造諸惡業  或因諸戲樂  或復懷憂惱
為貪瞋所纏  故我造惡業  雖不樂眾過
由有怖畏故  及不得自在  故我造惡業
或為躁動心  或因瞋恚恨  及以飢渴惱
故我造惡業  由飲食衣服  及貪愛女人
煩惱火所燒  故我造惡業  於佛法僧眾
不生恭敬心  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
於獨覺菩薩  亦無恭敬心  作如此眾罪
我今悉懺悔  由愚癡驕慢  及以貪瞋力
作如此眾罪  我今悉懺悔

懺悔[A17]至心歸命禮

弟子眾等以依經文披陳無始[A18]已來諸罪障竟今當還約此後經文申我等心發大誓願(在兩重懺悔及讚佛文後也)

我之所有眾善業  願得速成無上尊
廣說正法利羣生  悉令解脫於眾苦
降伏大力魔軍眾  常轉無上妙法輪
久住劫數難思議  充足眾生甘露味
猶如過去諸最勝  六波羅蜜悉皆圓
滅諸貪欲及瞋癡  降伏煩惱除眾苦
願我常得宿命知  能憶過去百千生
亦常憶念牟尼尊  得聞諸佛甚深法
願我以斯諸善業  奉事無邊最勝尊
遠離一切不善因  恒得修行真妙法
一切世界諸眾生  悉皆離苦得安樂
所有諸根不具足  令彼身相皆圓滿
若有眾生遭病苦  身形羸瘦無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  諸根色力皆充滿
若犯王法當刑戮  眾苦逼迫生憂愁
彼受如斯極苦時  無有歸依皆救護
若受鞭杖枷鏁繫  種種苦具切其身
無量百千憂惱時  逼迫身心無暫樂
皆令得免於繫縛  及以鞭杖若楚緣
將臨刑者得命全  眾苦皆令永除盡
若有眾生飢渴逼  令得種種死勝味
盲能得視聾者聞  跛者能行瘂能語
貧窮眾生獲法藏  倉庫盈溢無所乏
皆能得受上妙藥  無一眾生受苦惱
一切人天皆樂見  容儀溫雅甚端嚴
悉皆現受無量樂  受用豐饒福德具
隨彼眾生念伎樂  眾妙音聲皆現前
念水即現清凉池  金色蓮華沉其上
隨彼眾生心所念  飲食衣服及[1]狀敷
金銀珍寶妙琉璃  瓔珞莊嚴皆具足
勿令眾生聞惡響  亦復不見有相違
所受容貌悉端嚴  各各慈心相愛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  隨心念時皆滿足
所有資財無恡惜  分布施與諸眾生
燒香末香及塗香  眾妙雜華非一色
每日三時從樹墮  隨心受用生歡喜

發願[A19]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一生欲過須知覺  努力修善作來因
命似水流難迴復  無常急急到君身
妻兒恩愛終須別  眷屬唯是暫時親
只見荒田千歲塚  誰家得有百年人
既覺無常相  應調放逸心  放逸諸惡根
故佛說偈曰
若人投丘巖  或有不失命  墮放逸地者
不有不受苦  若人行放逸  一[2]助有所作
如是於晝夜  終無有樂報  世間出世間
一切諸樂法  放逸能破壞  是故應捨離

(出正法念處經第三十)

第十三上

(彌勒二五唱九十九偈金皷懺悔發願勸請隨喜迴向)

歎佛

如來頂上有三十二寶莊嚴大人相其中大人相名光照一切十方普放無量大光明網一切妙寶以為莊嚴髮周徧柔耎密緻一一咸放摩尼寶光充滿一切無邊世界悉現佛身色相圓滿是為一乃至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法界莊嚴雲最處於中漸次隆起閻浮檀金因陀羅網以為莊嚴放清淨光雲充滿法界念念常現一切世界諸佛菩薩道場會是三十二如來頂上有如是三十二種大人相以為嚴好

第一 十八 述偷盜罪

上論欲色眾多過  順境門中是一條
慳盜貪婪諸事類  從頭例取自昭昭
違情發恚時希遇  順意生貪暮與朝
由此尋思起業處  多因𨊴賊日滋招
張某李甲豐財寶  趙氏王生足富驕
知彼金銀多念起  見他綾絹愛情燒
因茲賊意縱橫起  句引同徒遞互教
期欵此時既[A20]已集  平章彼處豈辭遙
外頭縱有三重鏁  裏許先謀一丈橋
錢物任從愛者取  主人何必苦相敲
牀頭財寶般般接  架上低身旋旋拋
前去後摧五六箇  肩頭背上兩三苞
此迴未敗仍頻與  亦有貧家被劫燒
本為諸頭窮困急  牽牛准擬幾般銷
[1]錢得三千絹伍匹  覺知當夜便捎□
豈肯念伊多債負  何曾愍彼欠王傜
兩箇踏門竪棒索  驚忙棒與任纏腰
去後夫妻哀怨哭  思量賊稅五心焦
直緣毒害過常度  天地神祇悉不饒
這賊果然事自敗  推排展轉盡窠巢
仍延華限藏贓物  拷痛時時始一板
又引平人云寄附  追來滿獄橫喧囂
詷窮重杖終其命  兩肋猶如韛袋搖
財主[2]微收唯得半  所餘總被亂淹消
一場之事雖然了  累劫之殃未可逃
如此始終之過患  悉從貪愛發枝苗
須知劫盜多般類  但有侵欺是賊曹
賊師行刑刀是筆  官人酷虐答為刀
穿牆私竊機情巧  憑案公[*]微捧杖高
卑吏排頭多狡猾  大官手下縱雄豪
催粮豈待苗先刈  納帛元來繭未繰
手織綺羅身著布  刀輸米麥口䬸蒿
天宮不是無天眼  地獄終歸地下遭
宜路可中容此事  天崩地裂鬼神號

第二 十六 述殺生罪業

境順多招婬盜罪  境違毀罵及相爭
殺害俱從二處起  故今都作一科明
諸佛慈悲為本體  眾生毒害是常情
或貪美味或瞋怒  即便殺人及畜生
實犯刑章甘受死  無辜被殺有究靈
彭生杜伯公孫勝  宋后蘇娥及竇嬰

此六人皆書史所載被人枉殺後冤魂自訴於上帝而報讎也 彭生者齊公子也魯桓公夫人文姜是齊襄公妹桓公與姜朝于齊襄公通姜桓責姜姜告襄襄怒與桓飲酒桓出襄使公子彭生把桓公升車彭生多力遂令拉殺桓於車內魯人責齊齊無詞對歸罪彭生而殺之後襄公獵見大豕從者見乃彭生襄射之豕人立而啼襄懼墮車傷足其臣作亂弒襄公 杜伯者杜國之伯名恒入為周大夫宣王妾女鳩欲通之伯不許鳩怒反𧮂伯宣王信使薛甫與司工𨪆殺伯伯死化為人告王王告祝祝便殺𨪆𨪆謝之錡又為人訴復殺祝祝又為人訴後王遊團由伯乘白馬素車𨪆左祝右起於道以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 公孫勝者夫差之臣王不以罪殺之投於胥山之下後越伐吳吳王敗走道由此山舉步不進使太宰[壹*丕]試呼勝三呼王懼仰天歎而遂死不反於吳也 宋公者漢靈帝皇后也無寵而居正位後宮幸姬共譖初常侍王甫枉洙[3]激海王悝及妃宋氏妃即后之姞也甫恐后怨乃搆言后狹左道呪咀信之收璽綬后以憂死父及兄弟皆被誅後帝夢見桓帝怒曰宋后何罪聽邪侫使絕其命宋后及悝自訴於天上帝震怒罪難救也夢甚明白帝既覺問於羽林左監許水曰此何祥其可禳乎水對宋后及[*]激海王並宜改葬以安冤魂竟反宋氏之家[*]激海之先封帝弗能用尋即崩也 蘇娥者漢世何敞除交沚刺史行部到蒼梧郡高要縣日暮宿于鵲奔亭夜半樓下忽有一女子自云妾姓蘇名娥字始珍本廣信縣人父母及夫皆亡無兄弟有雜繒一百二十匹有婢名致富孤窮不能自賑欲往傍縣賣繒就同縣人王伯邊賃車牛一乘直錢萬二千[1]𧯥妾笈繒令婢執轡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日暮行人絕不敢前去遂宿留此致富暴得腹痛妾遂往亭長舍求火亭長龔壽採刀至車持妾臂妾怖不從即殺妾及婢樓下埋之取財物殺牛燒車車釘牛骨棄亭東芥中妾上下皆著白衣青絲履便掘之如言捕壽拷問具伏下廣信縣與娥語同收壽父母兄弟申聞於上若於常律不至族誅但壽為惡隱密經年鬼神自訴千載無一請皆斬之以助陰德上報聽之 竇嬰者漢孝文帝皇后從兄之子也為亟相後免相竇后崩嬰益疎薄與太僕灌夫交結于時孝景帝皇后同產弟田蚡為亟相親幸使人就嬰覓城南田數頃嬰不與後蚡娶妻列侯往賀夫嬰俱出言不遜蚡奏其惡言夫嬰皆棄市月餘蚡病一身盡痛若打擊之俱號呼叩頭謝罪天子使視鬼者占之見嬰與夫共守笞蚡遂死天子亦夢見嬰而謝之

蘇氏夫妻張氏事 昭昭人鬼共吞聲
如此古今千萬類 萬中無一有公平
畜生怕痛人無別 殺他不想[A21]己身形
生剝皮毛咽瀝血 命餘哀怨豈堪聽
百般野獸山林活 千種游魚江海停
未有于他人世事 未曾犯著小𠎝刑
如何隊伏圍令帀 無路奔逃困又驚
豈忍橫網截水斷 未[2]田騰躍[A22]已相縈
小鮮蝦蜆千餘命 嚵舌唯充一頓羮
鴿[待-寸+又]諸小物 殺多供一枉難名
莫倚不將身手殺 差科取索罪偏盈
為官枉打平人殺 欲推雜軄理何成
道門三寶慈為首 儒教五常仁最精
佛說大悲菩薩本 至聖遺言總不行
既不能行君子行 如何祿位占公卿
埀釣不網不射宿 望群卜命義中情
禮經無故何容殺 雌雉時哉豈使烹
爭合恣於狼虎性 四十萬眾等[3]閑坑
諸餘罪業皆通懺 殺帶冤家事不輕
飜覆相讎連世世 何時解展得悝悝
殺時罪業如今辨 殃報三途後段明
欲得審知多劫苦 經文與偈甚叮嚀
大乘殺戒為初首 犯者無由入覺城(經文下云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也)
違害大悲招萬鄣(華嚴經云起一念瞋具百萬鄣門開)
眾生見者似欃槍
如斯冤隔如何化 不化如何契眾經
慈力善根佛廣讚(涅經經第十六云云)
必須修習合幽冥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第三 三十五偈 初總標三途

前論惡業因緣廣 此說來生受苦多
惡即七枝三種毒 苦唯鬼畜獄三科
經裏畜生闕略者 翻經傳寫本蹉跎
諸教皆云三苦趣 華嚴最具定非訛(次下說之)
十不善因三等配 罪輕下品鬼神魔
業當中品諸禽畜 上品之殃捺落迦
三途罪畢生人道 受上餘殃事豈蹉
三惡苦中地獄重 先論地獄苦如何
後□唯論地獄罪 捺落迦名是梵語
地下有獄順中華(言地獄者順此方刑獄之稱也)
歒體翻之為苦器 盛貯苦人之器窠(窠者窟容受也故喻窠窟)
喻窠又亦治罪人(受苦之器總也如刀劒弓失爐炭之類是斬斫燒煑之器具也皆約依報說之若就正報名捺落迦此云惡者謂造惡之者受此之苦也)
此之苦器都三類
根本近邊孤獨[糸*井]([糸*井]多也音那孤獨地[4]〔獨〕獄墮處故多如後說也)
根本八寒兼八熱(自下說分量及上下遠近皆依瑜伽論故與俱舍不同也)
縱廣十千喻繕那(每獄自體分量)
三萬二千(從此州下也若據俱舍即云二萬也)至等活(多苦聚集業感苦具殃害悶絕擗地空中聲言可等活欻然却起如前苦具還更相殘害)
下安七獄悉傍還(等活下四千由旬始到黑繩乃至阿鼻獄傍橫羅列也一黑繩以繩拼之而割鑿二眾合謂多人聚集便有獄卒驅入兩羝頭大山間迫之流血乃至馬象師子虎等山如此後令和合大鐵槽中壓之亦爾三號叫謂尋宅舍入鐵室中火起燒然發聲號叫四大號叫室宅如胎藏苦過前五謂以大熱鐵熬左右轉側燒薄之又鐵串貫之反覆而炙徧身燄出復熱鐵地上鐵棒築打令肉團大極燒然謂三支鐵串從下貫之從肩頂出又鐵鑊水煎爛盡餘骨漉之鐵地又却生如故)

七阿鼻者下偈中自說

傍即二千為分量(每獄相去之量)
四千直下不偏頗(等活直下四千也其寒獄亦廣十千亦從下三萬二千至皰獄與等活齊又下二千有七獄傍布據此即合在等活下黑繩等上正當中也黑繩去等活四千故若准俱舍說從此地面下過二萬踰繕那始到阿鼻阿鼻深廣亦各二萬其底去此四萬故頌云此下過二萬無間深廣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據此頌即黑繩等却在無間上重疊也復有一說盡有無間傍八寒亦爾彼論又問云此瞻部州其量幾何下寧容受無間等耶州如糓聚下闊上尖是故大海漸深漸狹)
八寒上來且舉數 續陳苦相豈媕娿(上菴下阿)
苦相各隨業所變 終無心水外殃波(波不離水殃不離心)
前章殺盜婬欺等
病質亡魂隔剎那(前念猶是病身後念即是亡魂)
心逐業緣無定相 或繩或棒或干戈(業力所現千差萬別也)
門戶雖無而有處
途路昏冥渡奈河(此國從古傳云亦未曾見諸家章疏引經論忘却的處且人死後隨心隨業所變現種種事悉是本分何疑此河)
皆剝脫身上衣裳
總須掛在樹枝柯 棒趂風吹行迅速
荒忙起倒任牽把 或過府差五道將
或云殿上是閻羅 或即便投地獄裏
心神自變不開他(此下次說八熱苦也一等活二黑繩三號叫四大號叫五燒然六熱燒然七偏燒然八阿鼻)
受苦般般乞願死
等皆還活奈誰何(多苦聚集業感眾多苦具殘害悶絕擗地空中聲言可還等活欻然却起如前苦具更相殘害也)
黑繩絣定圖文像(絣文𦘕為方圓等種種文像也)
隨文割鑿切而磋(或矴或斷等二也)
兩鐵羝頭厭□碎(多人集便有獄卒驅入此間迫之流血乃至馬象等山亦爾大鐵槽壓之亦爾)
却令和合復研磨(壓之流血[A23]已復令却合又後驅入壓之三也)
鐵室火生號叫(尋舍宅入鐵室火起燒病發聲號叫四也)(具云大號叫尋室宅如胎藏苦過前故聲大五也)
鐵𨫼煿之膏血和(燒燃也以火𨫼又串貫之反覆而炙徧身七孔燄起又熱鐵地以棒打骨肉膏血相和如泥團六也)
三支鐵串貫肩頂(從兩足底反糞門貫徹兩肩及頂出由此七孔猛燄流出)
銅葉纏身(又以三熱大銅鍱徧身裹之)鐵棒撾(此二字是前獄中之事以韻故寄於此句也此獄鐵纏身又復倒擲於大鑊中水煎煑其湯涌沸出沒爛盡復生[A24]已復煑七也)
次說阿鼻大地獄(諸經)
亦有說名大落迦(俱舍云北州下過二萬有阿鼻指大奈落也)
周帀七重鐵城譬(此下依新集佛名經及諸經說其相狀與瑜伽及俱舍有不同處也)
上又七重鐵網羅
又七刀林兼猛火 八萬四千踰善那
罪人身滿無相礙 罪業因緣一徧多(一人多人皆歸)
上火徹下下徹上
東西南北互通過 其城四門四銅狗
四十由旬利爪牙 復有飛騰鐵觜鳥
噉於人肉數如麻 牛頭獄卒以羅剎
九尾八頭尾鐵叉 八角六十四箇眼
眼中迸出鐵丸煅(煅者火氣猛許加反)
一奴一瞋如霹 等閑數瞋可吒吒
無量刀輪空裏下 入頭出足豈能遮(瑜伽說有六種受苦)
四方火刺穿筋骨(一也東方多百踰繕那三熱大鐵地上有猛火刺騰燄穿肉入肉斷筋破骨徹髓燒如指燭成猛燄餘方亦爾由此人火和雜無有間隙痛苦無有間隙唯聞苦痛號叫之聲故名無間也)
鐵箕鐵炭簸如砂(二也以鐵箕盛滿猛燄鐵炭和簸之)
登熱鐵山上復下(三也復置熱鐵地令登大熱鐵地上而復下下而復上)
百針針舌展而[A25](四也[?*(冘-(乳-孚)+?)]張也吒者音謂從口拔出舌以百針針而張之如張牛皮)
銅汁燒喉穿腑藏(五也鎔銅汁灌口燒喉舌及徹腑藏從下而出)
鐵丸入腹口先呿(六也復仰臥之於熱鐵地鉆口令開以大鐵丸置其口中燒口咽喉腑藏從下而出所餘苦惱如極燒然業盡方出也)
唯此受苦常無間(俱舍云非如七獄受苦非恒故名無間且如等活暫遇凉風所吹還活阿鼻不爾故名無間又無樂間苦非如餘獄有樂間起婆沙論云身形廣大據多處所中無間隙故名無間雖一人即滿以業力故多人無好涅槃經文云)
只為辜恩具七遮
痛徹肝心苦切髓 壽經中劫是其家(五苦章句經云三惡道者是眾生之家暫得為人譬如作客日少歸家日多學者思之勉力精修方得脫苦人身難得六根難具也)
寒極(此下述八寒也一皰二皰裂三𠿒唽[1]〔詔〕四郝郝凡五虎虎凡六蓮華七紅蓮華八大紅蓮華)皰瘡(一也廣大寒觸身分瘡[2]〔頗〕)及胞裂(二也寒苦過前如皰潰膿血流出瘡卷縮也)
𠿒(三也歇許葛反詀叱涉反俱舍云頞哳吒頞烏葛反吒涉吽反忍寒聲也寒極口開不得但能動舌作此聲也)兼郝(四也俱舍云霍霍婆寒切動舌不得但作此聲)(五也寒苦之聲將極)似蓮華(六七八也六青蓮華寒觸身分青游皮膚破裂七紅蓮華色變紅赤皮裂或十或多八大蓮華謂身分極大而紅皮裂或百或多)
華色寒聲各三種 并前二皰八寒科(二〔頗〕三聲三色故成八也上根本竟次下近邊近八熱根本之邊也如城郭園宛是罪人遊行處)
近八熱邊四門外(獄也) 門門四獄數尤多(四四十六八熱計一百二十八獄也俱舍中名之為增彼頌云八增皆十六謂煻煨尸糞鋒刃裂河增彼長行自釋此是增上被刑害所)
煻煨沒膝筋皮爛(八寒有情求於舍宅遊行至此下足消爛舉足還生平復如本)
尸糞為泥生矩吒(為求舍故從前出[A26]漸漸遊行[1]〔燄〕入此中首足俱沒又於泥內有娘矩吒蟲身長一丈觜白頭黑穿皮入肉破骨食髓也)
鋒刃(有利刀劒仰刃為路從前至此下足皮骨消爛舉足還平復如故)劒林(出趣彼林蔭纔坐其下風吹葉落斬身支節墜地有黑黧狗摣掣食之)鐵皁莢(鐵末梨林狀如皁夾刺樹從前出趣之由狗等趂上鋒向下而[A27]彼欲却下復迴上刺徧身支節鐵觜鳥亂啄食)
沸煎水作(大河沸彼尋舍墜中如豆在煎鑊猛火煎湯騰沸周旋迴沒河岸獄卒杖索大綱行列遮之不令得出或網漉出置於六熱鑊地上仰之問云欲何所須答言飢苦卒即使口令開以熱鐵丸置於口中答言渴苦即洋銅灌口業盡方出)
八熱有情尋舍宅
陷斯四獄苦難過(俱舍云河如塹餘三似園又引經云此八捺落迦我說甚難越以熱鐵為地周匝有鐵墻四面有四門開閇以鐵扉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踰繕那滿中造惡者周徧燄交徹猛火恒洞然)
復有隨時多種獄
空中曠野或山河(山間曠野樹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處處所雖小苦具具足)
不似近邊為眷屬(八熱有增為眷屬八寒雖無眷屬處所是本唯此不爾故云孤獨也)
故名孤獨捺落迦(俱舍又說孤獨地獄各別業感差別多種處所不定或地下空中及餘處)
復說一十八重獄
與前同異似交加(如下說飜釋隨時也)
諸教所譚八寒熱 翻經前後亦名差(淺識難云唐初馬周方造銼碓如何佛在日[A28]已說此獄佛在天竺所說隨彼風俗言音名字傳到此方隨此國音言名目彼亦有銼草之器然不同翻經者就此名也又問若爾造罪者命終見何物斬斫下偈答言)
苦器各隨曾所見
業成便受不偏頗 曾於生前見碓磑
即從碓擣磑相磨 或見世間枷與棒
還遭鐵棒鐵為枷 諸餘苦器皆如此
豈限刀山及火車(此國隋朝已前惡人命終即別見斫刺不見剉磑唐朝[A29]已來造惡命終不防有見之者一一世界各各如然地獄隨業隨心有何定數定相以此譯經前後所說名目小殊也)
拔舌犁耕實楚痛
鑊湯爐炭奈誰何 銅柱䥫牀由[A30]己業
火坑炮炙莫尤他 血盆之口名羅剎
兇險之形是夜叉 [木*(亦-(白-日))](呼麥切)肉剝皮敲骨節
抽腸拔肺數如麻 苦痛難中難比說
皰瘡割裂阿波波 青瘀皮膚身詀詀
紅蓮碎肉阿婆婆 冰岸冰池徹骨髓
風車風箭阿吒吒 只不能言舌不動
忍寒不徹阿羅羅 大小鐵圍長暗瞑
三光不到劫恒沙 上且略標為類例
備論苦器數無涯 總是前章所造業
當時雄猛却將誇 如今到此恤惶地
悔之不及浪吁嗟

第四 十六偈 述畜生道

中品中般不善業 當來受報入傍生
人之畜養因名畜 傍者復緣身分橫
二言且就人多見 細說何曾跼此名
水陸空居皆攝屬 無足多足萬般形
本從大海流諸處(成劫之初先生水族)
三千川[2]內漸充盈 禽獸魚龍蟲蟻等
蜎飛蠢動悉靈含 卵胎濕化恒沙數
火裏物中亦受生 極大極微萬億類
鯤鵬金翅(極大)至蜼螟(極小)其間雖或隨時樂(別報也如貴人狗馬之類也)
多少愚癡是賤名(總報名畜生制不在[A31]己)
別業排之屬苦道
被人制御豈尊榮 牽梨負重須償債
脊爛蹄穿詎述情(直至命盡豈能分疎)
路峻泥深車不動 力窮氣竭棒不輕
驛程三位猶前進 毬滿三籌尚未停
磑石令牽因劣劣 眼睛被掩黑瞑瞑
經冬竟夜居霜露 累歲通宵臥糞坑
人趂途裎鞭困體 風吹老瘦凍羸形
衣裳只用皮毛作 食飲仍難水草盈
飢飽死生非[A32]己意 安危困歇在他情
棒驅繩縛慞惶色 刀[A33]刺湯燖怨痛聲
四脚倒懸猶命在 一身旋剝[A34]已皮零
弓刀磕帀亡魂魄 鷹狗縱橫喪膽驚
飛騎只憂從後趂 彎弧豈料[A35]卻前迎
前頭後底相攢迫 車截西遮何處行
箭向背穿胸裏出 荒忙楚痛豈全生
亦迴火發燒山野 分獸千虵幾許怦(坪急貌普耕反)
穴蟲億億數
貪生怖死與人平 長年鱗甲諸蟲唼
輾熱沙中痛又醒 強力害於羸弱者
更相噉食永無停 上來且略標流類
類例眾多豈具明 都有三十六億種(出正法念處經)
若殊苦事若為呈
人身[A36]已失難還復 展轉凶癡罪易成
觀彼車飜須改轍 六根正具必修營

第五 十六 述餓鬼道

下品十般不善業 斯為餓鬼本因緣
長壽飢虗多恐怯 從他求覓濟喉咽
根元只在閻羅國(一云琰摩此云諍息亦云平等俱舍云以有情未到彼時皆云無罪纔至業鏡平等其罪自彰更不敢云因名靜息也)
展轉支流入大千(正法念處經云此下過五百由旬有閻摩王國俱舍云諸鬼處從此散居餘處或端嚴威德富樂如天或飢羸醜陋東西亦有兩類北州唯威德者)
一半便常居地下(黃泉亦有閻王國)
半參人世在人邊 業殊彼此不相見
正報分通時現前(有人正報人身分通鬼道即能見鬼鬼有分通人道即能見人也)
屋宅疎(緣見)常阻隔(人鬼所居屋宅各是依報之緣既疎互不相見也)
互疑神術譬能穿(見鬼之人不知鬼不見[A37]己舍或遇穿墻壁而過即云鬼有神通人不知鬼見但是露地虗空而過鬼或見人穿[A38]己墻壁而過鬼不知人不見[A39]己屋謂言人有神通穿我牆壁也)
閻羅國在閻浮下 五百由旬縱廣然
善惡皆從此判定(有云天及阿鼻不經此處如堂除五品[A40]已下不倒吏部鈴曹反逆賊巨不到臺院及大理寺等)
世人自古號黃泉 命終未說來生處
暫於此處得團圓 恩愛怨家并眷屬
或相對會或釣牽 從茲一別經多却
或生獄畜或生天 或入海中阿索絡
或昇海上五通仙 若生鬼道如前說
或居本界(閻王國)或人川(一切也)
或是鐵輪王使役 □當番互動經年(俱舍云四王天忉利天有威德鬼神守護防邏)
負石擔沙多累歷
填河塞海每聯綿 三種開為九種別
都云餓者厭為先 九者一名炬口鬼
口中火炬每焦然 口為焚燒村郭野
先經地獄後斯焉 腹大如山喉孔小
為偷僧食受針咽 自惡口中常腐臭
讚揚惡黨毀仁賢 毛利如釘行自[A41]
枉行針[A42]灸病無痊 臭[A43]刺毛身嫌自拔
豬羊𤊢剝到刀鋋(小矛市連反)
自決癭中膿噉食 嫉他恚恨重隨眠
此上六般皆極餓 壽經一萬五千年(人間一月為一日彼壽五百歲當人間一萬五千年也)
兩耳不聞漿水字
一身唯有骨皮連 見食擬䬸成猛火
臨河欲飲即枯然 餘得祭神所棄食
多慳少施施應指 有䬸堦巷所遺食
[絕-糸+弓]疑失者故如然 第九名為勢刀鬼
變通富樂類於天 羅剎夜叉毗舍等
山林靈廟海河壖(壖者江海邊而緣反付法藏傳中說僧加耶舍比丘遊大海邊見妙宮殿其中鏁二鬼云云)
罪福不精心言雜
別報雖強總報徧 六飢二乏唯是足
就多標餓以須宣(須宣者佛語流行也)

眾等上來所依金皷懺悔經中繁廣不可頓陳今更約前品所餘經文懺除餘鄣弟子某甲等與一切眾生至心懺悔

若人百千劫  造諸極重罪  暫時能發露
眾惡盡消除  依此金光明  作如是懺悔
由斯能速盡  一切諸苦業  唯願十方佛
觀察護念我  哀受我懺悔  皆以大悲心
我於多劫中  所造諸惡業  由斯多苦惱
哀愍願消除  我造諸惡業  常生憂心怖
於此威儀中  曾此歡喜想  諸諸具大悲
能除眾生怖  願受我懺悔  令得離憂苦
我有煩惱部  及以諸報業  願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淨  我先作諸罪  及現造惡業
至心皆發露  咸願得蠲除  未來諸惡業
防護不令起  設令有違者  終不敢覆藏
身三語四種  意業復有三  緊縛諸有情
無始恒相續  由斯三種行  造作十惡業
如是眾多罪  我今皆懺悔  我造諸惡業
苦報自當受  今於諸佛前  至誠皆懺悔

懺悔[A44]至心歸命禮三寶

上來[A45]已懺除四部竟今更約其次經文懺除十二種難皆是金皷夢事菩薩對佛所陳是故應至心懺悔

我今親對十力前  發露眾多苦難事
凡愚迷惑三有難  恒造極重惡業難
我所積集邪欲難  一切愚夫煩惱難
狂心散動顛倒難  及以親近惡友難
於生死中貪染難  瞋癡暗鈍造罪難
生八無暇惡處難  未曾積集功德難
我今皆於最勝前  懺悔無邊惡業罪

(此十二難在前段懺悔之前發願前也)

懺悔[A46]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勸請

常見十方無量佛  寶王樹下而安處
處妙琉璃師子座  恒得住世轉法輪

勸請[A47]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隨喜

眾生於此瞻部內  或於他方世界中
所作種種勝福[A48]因  我今皆悉生隨喜

隨喜[A49]至心歸命禮三寶

以上隨喜福德事  及身語意造眾善
願此勝業常憎長  迴向無上大菩提
所有禮讚佛功德  深心清淨無瑕穢
迴向發願福無邊  當超惡趣六十劫

(此三門在前段此段在發願中間)

願除十惡業  修行十善道  安住十地中
常見十方佛  我以身諸意  所修福智慧
願迴此善根  速成無上道

(此後數偈文却是前段懺悔文也)

迴向[A50]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普願眾生咸供養  十方一切最勝尊
三乘清淨妙法門  菩薩獨覺聲聞眾
常願勿處於卑處  不隨無暇八難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  恒得親承十方佛
願得常生富貴家  財寶倉庫皆盈滿
顏貌名稱無與等  壽命延長經劫數
悉願女人變為男  勇健聰明多智慧
一切常行菩薩道  善修六度到彼岸
若於過去及現在  輪迴三有造諸業
能超可厭不善趣  願得消滅永無餘
一切眾生於有海  生死羅網[A51]堅牢縛
願以智劍為斷除  離苦速證菩提處
若有男子及女人  婆羅門等諸勝族
合掌一心讚歎佛  生生常憶宿世事
諸根清淨常圓滿  殊勝功德皆成就
願於未來所生處  常得人天共瞻仰

(此文續前段發願之後也)

發願[A52]至心歸命禮三寶

爾時世尊聞此[A53]讚妙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夢金皷出聲讚歎如來真實功德并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滅除罪鄣汝今應知此之勝業皆是過去讚歎發願宿習因緣及由諸佛威德加護此之因緣當為汝說時諸大眾聞此法[A54]咸皆歡喜信受奉行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若樂若苦惱  若老若少年  若大姓少姓
死王皆能殺  若端正若醜  若大力小力
若獨若有伴  死王皆能殺  若王若童僕
若俗若出家  若堅若耎者  死王皆能殺
若富若貧窮  若功德若無  若男若女等
死王皆能殺  若行若在家  若水中若陸
若在山若城  死王皆能殺  若睡若寤寐
若食若不食  能歷亂世間  死王皆能殺

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卷第九


校注

[0434001] 揵疑撻 [0435001] 因疑周 [0436001] 狀疑牀 [0436002] 助疑切 [0437001] 錢一作銷 [0437002] 微疑徵下同 [0437003] 激疑渤下同 [0438001] 𧯥疑緡 [0438002] 田一作由 [0438003] 閑疑閉 [0438004] 獨字疑衍 [0439001] 詔疑吒 [0439002] 頗疑皰次同 [0440001] 𦦨疑欻 [0440002] 內一作中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辦【CB】辨【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刺【CB】剌【卍續】
[A7] 貧【CB】盆【卍續】
[A8] 貧【CB】貪【卍續】
[A9] 跎【CB】𧿇【卍續】(cf. T51n2092_p1007b05)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己【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CBETA 按《中華藏》(C073n1672_p0124b17)亦作「䅊」字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刺【CB】剌【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己【CB】巳【卍續】
[A31] 己【CB】巳【卍續】
[A32] 己【CB】巳【卍續】
[A33] 刺【CB】剌【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卻【CB】郤【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己【CB】巳【卍續】
[A38] 己【CB】巳【卍續】
[A39] 己【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刺【CB】剌【卍續】
[A42] 灸【CB】炙【卍續】(cf. T46n1936_p0835c06; T46n1938_p0934a24)
[A43] 刺【CB】剌【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因【CB】田【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堅【CB】竪【卍續】(cf. T16n0665_p0413b14)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